夜浓星稀,北疆军帐内,陆元承正在沙盘上推演战争态势。这场拉锯战已经持续太久,他急需寻找突破口。
陈闲庭立在他身侧,两人不时讨论些什么。与出征前相比,北疆的风沙将他们的脸色打磨得稍显粗砺,但神采依然矍铄。
副统领韦青幅突然进来向陆元承汇报战况,他的语速很快,透着急切:“楚王殿下,突厥骑兵突然夜袭灵州城,在吏县一带强攻,守军们猝不及防,节节败退,正朝驻军方向退守。”
陆元承抬头看看他:“现在到哪了?”
“离大帐不过百十余里,殿下还需早做打算。”
陆元承并未答话,他仍将注意力聚焦在眼前的沙盘上,待摆好最后一颗兵棋,他站直身体,甩甩酸疼的肩膀,舒了一口气,精神似乎还算愉悦。
“传令下去,立即拔营,退守泽城。”
韦青幅惊讶地开口:“退守?殿下,大敌当前,大军不迎敌,反而退守,恐怕......”
“命令是我发出的,一切后果由我承担,传令下去,退守泽城!”陆元承坚定地重复一遍。
韦青幅难以置信地看着陆元承,不战而退,这可是死罪。但他很快释然,决策又不是自己做出的,不管陆元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后果都由他自己承担。
韦青幅领了命刚退出去,陆元承似乎遗漏了什么,又叫住他:“等等,不要全部撤退,留些人马,不必多也不必精,更不必全力作战。”
韦青幅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眼中精光一转,并未提出质疑:“......是。”
接下来的几场战役,大昭军队无一例外地惨败,主力军一退再退,大昭连失五城。突厥铁骑长驱直入,大有挺进边关,直捣京都之势。
韦青幅帐外,参将陈光泰言辞恳切地向他汇报战况:“韦副统领,咱们已经连失五城,如果再不抵抗,突厥一旦挺进虎门关,可就直指京都了!”
韦青幅站在帐前,注视着远处连绵旷野,云淡风轻地说:“怕什么,这是楚王殿下的命令,后果自然也由他承担。”
陈光泰想再说什么,韦青幅抬手拦住了他:“我说陈老弟,咱们不过是听令行事,别担心,天塌下来砸不着你!”说着,踱步回帐。
陈光泰还想追上去,却被身旁的下属拽住:“陈将军,您还看不明白吗?韦将军不是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他是乐见其成呢!如果皇上削了楚王的指挥权,统帅之位谁来坐?还不是……”说着,朝韦青辐的方向努努嘴。
陈光泰若有所思地望着韦青辐进帐的方向,定定地站了一会儿,从鼻腔里发出一声克制的冷哼,转身离开了。
---
宣政殿里,皇帝打开一本奏报军情的奏折,只扫了一眼又迅速合上,发出一声恼怒又无奈的叹息,双眉紧蹙,不自觉地将脸偏向一侧,仿佛多看一眼都是煎熬。
他又翻开一本,刚看了几个字就“啪”地一声合上,直接将奏折掷在龙书案前的地板上:“失利,失利!再这样下去,朕的龙椅也要拱手让人了!”
众臣程序性地跪地齐呼:“皇上息怒!”
此刻,宣政殿内的文武官员心思各异:文臣在看武将的笑话,嘲笑他们身披戎甲却不能保家卫国。武将在庆幸出征的不是自己,即便作战失利,板子也不会打在自己身上。
皇帝扫视着群臣木然的表情,一股悲愤直冲胸腔,但他最终压制住这徒劳的情绪冲动,尽量保持语气平静威严:“众卿对当前战事有何看法?”
中书令魏彦青出列:“臣以为,前方战事失利,主帅难辞其咎。臣听闻楚王殿下面对突厥汹汹攻势,非但不抵抗,反倒下令后撤,才导致突厥一路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五座城池。臣以为,应当速速召楚王回京,惩治其指挥不利之罪。”
安明程出列反驳:“臣不同意魏大人的看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选派楚王殿下领兵出征,便该充分信任他。毕竟我等置身朝堂,谁也没有他了解战场形势,若此时下令召回,恐对战局不利。”
“可战事失利是不争的事实,再这样下去,突厥铁骑直指京都,岂不是将皇上置于危险境地!”魏彦青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仿佛他是朝堂上最关心大昭兴衰存亡的人。
又一臣工出列:“我军与突厥交锋,虽始终不占上风,但也不至于一败涂地。皇上命宁王监国以来,战况急转直下,不知楚王殿下是否对宁王监国一事心怀怨怼,故而怠慢军务!”
魏彦青语气夸张地强调:“是啊!照当下的形势看来,楚王殿下大开迎敌之门,是否有意借突厥之手挟制京都,以图不轨也未可知啊!”
安明程表情大骇:“魏大人慎言!你如此质疑将帅,离间君臣父子,是何居心?!”
“老臣不过忧心朝政,为皇上建言献策,绝无其他意图。何况楚王殿下所作所为,确实令人费解。臣若有言语失当之处,还望皇上恕罪!”魏彦青说着,作势要下跪请罪。
皇帝听着安明程和魏彦青的口舌之争,烦躁地坐下,右手扶额,胳膊肘撑在龙书案上。良久,皇帝下令:“派仲将军领十万兵马北上支援。”
吏部大臣出列回话:“回皇上,仲大人回乡丁忧了。”
“朕知道,召他回京!特殊时期,他会理解的。”
魏彦青抓住机会问:“那......楚王殿下如何处置?”
皇帝将手从额头上放下,端正身体,眼含深意地看着魏彦青说:“朕何时说要处置楚王?”
魏彦青自讨没趣,有些无措地默默伏低头,拿笏板遮住脸。
皇帝做出最后的决断:“战中撤换将领乃兵家大忌,况且,朕相信元承有自己的打算。仲将军此去只是辅助,军中一切事宜,仍由楚王全权处理。”
三天后,尚在老家唐州为母守孝的老将仲信接到皇帝手谕,命他亲帅十万精兵北上支援。与手谕一同送达的,还有皇帝的密令:密切监视楚王举动,若有串通突厥谋反之举,立革统帅之职,押解回京,负隅顽抗者,立斩不赦。
陈闲庭立在他身侧,两人不时讨论些什么。与出征前相比,北疆的风沙将他们的脸色打磨得稍显粗砺,但神采依然矍铄。
副统领韦青幅突然进来向陆元承汇报战况,他的语速很快,透着急切:“楚王殿下,突厥骑兵突然夜袭灵州城,在吏县一带强攻,守军们猝不及防,节节败退,正朝驻军方向退守。”
陆元承抬头看看他:“现在到哪了?”
“离大帐不过百十余里,殿下还需早做打算。”
陆元承并未答话,他仍将注意力聚焦在眼前的沙盘上,待摆好最后一颗兵棋,他站直身体,甩甩酸疼的肩膀,舒了一口气,精神似乎还算愉悦。
“传令下去,立即拔营,退守泽城。”
韦青幅惊讶地开口:“退守?殿下,大敌当前,大军不迎敌,反而退守,恐怕......”
“命令是我发出的,一切后果由我承担,传令下去,退守泽城!”陆元承坚定地重复一遍。
韦青幅难以置信地看着陆元承,不战而退,这可是死罪。但他很快释然,决策又不是自己做出的,不管陆元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后果都由他自己承担。
韦青幅领了命刚退出去,陆元承似乎遗漏了什么,又叫住他:“等等,不要全部撤退,留些人马,不必多也不必精,更不必全力作战。”
韦青幅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眼中精光一转,并未提出质疑:“......是。”
接下来的几场战役,大昭军队无一例外地惨败,主力军一退再退,大昭连失五城。突厥铁骑长驱直入,大有挺进边关,直捣京都之势。
韦青幅帐外,参将陈光泰言辞恳切地向他汇报战况:“韦副统领,咱们已经连失五城,如果再不抵抗,突厥一旦挺进虎门关,可就直指京都了!”
韦青幅站在帐前,注视着远处连绵旷野,云淡风轻地说:“怕什么,这是楚王殿下的命令,后果自然也由他承担。”
陈光泰想再说什么,韦青幅抬手拦住了他:“我说陈老弟,咱们不过是听令行事,别担心,天塌下来砸不着你!”说着,踱步回帐。
陈光泰还想追上去,却被身旁的下属拽住:“陈将军,您还看不明白吗?韦将军不是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他是乐见其成呢!如果皇上削了楚王的指挥权,统帅之位谁来坐?还不是……”说着,朝韦青辐的方向努努嘴。
陈光泰若有所思地望着韦青辐进帐的方向,定定地站了一会儿,从鼻腔里发出一声克制的冷哼,转身离开了。
---
宣政殿里,皇帝打开一本奏报军情的奏折,只扫了一眼又迅速合上,发出一声恼怒又无奈的叹息,双眉紧蹙,不自觉地将脸偏向一侧,仿佛多看一眼都是煎熬。
他又翻开一本,刚看了几个字就“啪”地一声合上,直接将奏折掷在龙书案前的地板上:“失利,失利!再这样下去,朕的龙椅也要拱手让人了!”
众臣程序性地跪地齐呼:“皇上息怒!”
此刻,宣政殿内的文武官员心思各异:文臣在看武将的笑话,嘲笑他们身披戎甲却不能保家卫国。武将在庆幸出征的不是自己,即便作战失利,板子也不会打在自己身上。
皇帝扫视着群臣木然的表情,一股悲愤直冲胸腔,但他最终压制住这徒劳的情绪冲动,尽量保持语气平静威严:“众卿对当前战事有何看法?”
中书令魏彦青出列:“臣以为,前方战事失利,主帅难辞其咎。臣听闻楚王殿下面对突厥汹汹攻势,非但不抵抗,反倒下令后撤,才导致突厥一路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五座城池。臣以为,应当速速召楚王回京,惩治其指挥不利之罪。”
安明程出列反驳:“臣不同意魏大人的看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选派楚王殿下领兵出征,便该充分信任他。毕竟我等置身朝堂,谁也没有他了解战场形势,若此时下令召回,恐对战局不利。”
“可战事失利是不争的事实,再这样下去,突厥铁骑直指京都,岂不是将皇上置于危险境地!”魏彦青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仿佛他是朝堂上最关心大昭兴衰存亡的人。
又一臣工出列:“我军与突厥交锋,虽始终不占上风,但也不至于一败涂地。皇上命宁王监国以来,战况急转直下,不知楚王殿下是否对宁王监国一事心怀怨怼,故而怠慢军务!”
魏彦青语气夸张地强调:“是啊!照当下的形势看来,楚王殿下大开迎敌之门,是否有意借突厥之手挟制京都,以图不轨也未可知啊!”
安明程表情大骇:“魏大人慎言!你如此质疑将帅,离间君臣父子,是何居心?!”
“老臣不过忧心朝政,为皇上建言献策,绝无其他意图。何况楚王殿下所作所为,确实令人费解。臣若有言语失当之处,还望皇上恕罪!”魏彦青说着,作势要下跪请罪。
皇帝听着安明程和魏彦青的口舌之争,烦躁地坐下,右手扶额,胳膊肘撑在龙书案上。良久,皇帝下令:“派仲将军领十万兵马北上支援。”
吏部大臣出列回话:“回皇上,仲大人回乡丁忧了。”
“朕知道,召他回京!特殊时期,他会理解的。”
魏彦青抓住机会问:“那......楚王殿下如何处置?”
皇帝将手从额头上放下,端正身体,眼含深意地看着魏彦青说:“朕何时说要处置楚王?”
魏彦青自讨没趣,有些无措地默默伏低头,拿笏板遮住脸。
皇帝做出最后的决断:“战中撤换将领乃兵家大忌,况且,朕相信元承有自己的打算。仲将军此去只是辅助,军中一切事宜,仍由楚王全权处理。”
三天后,尚在老家唐州为母守孝的老将仲信接到皇帝手谕,命他亲帅十万精兵北上支援。与手谕一同送达的,还有皇帝的密令:密切监视楚王举动,若有串通突厥谋反之举,立革统帅之职,押解回京,负隅顽抗者,立斩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