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聚光灯太过强烈,玉莺在转身的瞬间眨了眨眼睛,再回身抛袖的时候,已经看不见皇太后了。
皇太后是不赞成玉莺唱戏的。
玉莺参加工作后的周末,不在家休息,也不去陪自己逛街,也不出去交友,却跑去一个不知名的民间剧社折腾;在家的时候,也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练曲,唱的调子咿咿呀呀慢吞吞,曲词更是文邹邹的听不懂。她是一次都没来过戏社看玉莺演出。
那今晚太后突然到来是做什么呢?因为自己挂了她的电话没回去?
“不想了,反正她总不至于冲到舞台上来,先把今晚的戏演好。”
玉莺调整好思绪,回到了杜丽娘的角色中。
这电光火石间没人发现舞台上杜丽娘的百转千回。
接下来的一折《惊梦·山桃红》,折一折讲的是杜丽娘第一次见到柳梦梅,而这见面却不是现实,而是在梦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饰演柳梦梅的徐玉谓状态很好,他手持柳枝、跺着方步出场,引得台下的观众频频鼓掌。
好一个俊俏书生!玉莺也不禁暗暗赞叹。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个年轻人在梦中你来我往,水袖翩跹,唱词缠绵,台下的观众也跟着沉醉于这几百年前的梦幻般的爱情。
玉莺和老徐配合演出《惊梦》已经很多年了,这次表演得依旧很顺利,只是老徐的那双桃花眼啊,这么多年还是会让人沉沦。
一个小时的演出很快结束了,有热情的观众上台来合影。玉莺一边和粉丝们交流,一边搜寻皇太后的身影。这小小的剧场,皇太后突然就不见了。
演员们和粉丝合完影回到后台,抓紧时间脱下厚重的戏服。从里衣到外衫,都已经湿透了——观众席还有大风扇和清凉的酸梅汤解解暑,台上的演员只能硬抗了。
“咱们戏社的条件真该改善下了,我在台上差点被汗水迷了眼睛。”老徐吐槽道。
“迷了最好,你那桃花眼,不知道欺骗了多少小姑娘。”
“哈哈哈,那这些小姑娘中有没有我们的杜丽娘姐姐呀?”
“别!我们是姐妹!”玉莺忙不迭地摆手以示清白。
“什么时候江先生能把戏社的设备升级下就好了。”一向寡言的武生对老徐的话表示了赞同,他身材壮硕,汗流得多,一场下来就像是洗了次热水澡。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的情况,能经营下去就不错啦。”玉莺感叹道。
“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吸引流量太慢了。”老徐吐槽道,“下午的时候我在景区演出,那里客流量多,演出场地的条件也好多了。”
老徐是戏社的全职演员,他头脑聪明、心思活泛,除了接商演,还经常拍短视频展示戏曲演员相对神秘的生活,积累了不少的粉丝,也获得了很好的收入。
“原来你迟到是去了景区!”玉莺拿起折扇轻轻敲打了下老徐的后背。
“姐姐,我错了!”老徐夸张讨饶,复又正色道,“景区的演出对演员的要求也不高,你只要形象好就行,他们不管专业的,最重要的是报酬非常可观,下次咱们一起去吧。”
“我不去,还是在戏社演出比较有感觉。”
“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你呀,也少出去,再耽误咱俩对戏我可饶不了你。”
“我的姐姐,再不接点外快,哥哥我都要饿死啦。”
他们这种戏社小演员确实贫寒,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各种快节奏的娱乐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而戏曲的舒缓得静下心来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妙处所在,如果不是二十年前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苏,除了京越豫剧以外的传统戏剧几乎要濒临灭亡的境地了,常常发生一出戏开场了,台下的观众比演员还少的情况;即使是这些年人们开始重视传统的戏曲文化了,戏社的生存也是难事,那些省市级的戏曲团体由财政拨款自是不愁,可他们这种民间戏社,真的是朝不保夕啊,为了生存,只能在渠道和方法上下点功夫了。
但,李晏老师是传统文化坚定的簇拥者,她坚持传统的戏曲演出模式,她要展示几百年前的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出面貌。
李老师东奔西走了多年,好不容易向政府申请到了一处老宅,宅子里刚好就有这么一个舞台,舞台是旧式的将出相入,红木雕栏,锣鼓琴筝;台下最多只能容纳三十人。
走进他们戏社,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江南戏院,听着笛声悠扬、水磨缠绵,一梦不愿醒。
李老师每周都会带着大家用工尺谱拍曲,西方的五线谱或者简谱当然更普及更方便,但是李老师依然觉得戏曲就要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工尺谱,这样才能更细腻地感受各种气口和唱腔。
李晏老师和她的爱人也就是戏社的编剧薛先生就这样用传统的方式,带着演员们日复一日地细细研究戏曲的人物和情节,揣摩流传下来的折子戏;至于新编戏,李老师是坚决反对的。
而老徐所说的那种走穴式的商演,李老师视之为断送演员的艺术生命。玉莺是李老师一手带出来的,自然是认同老师的观点。
可是,坚守传统的模式确实没有多少收入,戏社每周也就周五和周末的晚上有演出,而且剧场隐藏在小巷子的深处,很难被游客发现,票一直以来卖得都不是很火爆,近两年才稍微有了好转;
没有新编戏就意味着得不到□□门的财政支持;被邀请到外地巡演确实是盈利的好办法,可那是一些知名的大剧团才有的机会。
戏社一度入不敷出,全职演员走了很多。
玉莺是兼职闺门旦,主业是教师,暂且不用为生计发愁,反倒可以做一个相对纯粹的戏曲人;而小太阳余婷婷是报社编辑,偶然机会了解到他们这个戏社,便周末来做志愿者,帮忙宣传和接待;江先生原本是做绸缎生意的,他敬佩李晏老师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坚持,主动投资加入戏社,帮助运营,原本的绸缎生意都无暇顾及。
通过新媒体的宣传和粉丝的自来水,戏社这几年才略有了起色。
言谈间,玉莺已将头上的钗钏取下来整齐地放好,随即抓起一团卸妆油就往脸上糊,脸上的油彩厚重,很伤皮肤,得赶紧卸掉。两位男生速度更快,还没等玉莺卸完妆,他们已经去更衣室换衣服了。
戏社准备的卸妆油效果就是好,瞬间玉莺脸上的油彩就花了,像是被打翻的调色盘,左一块有一块,哪里还看得出舞台上那个妩媚佳人的影子?
“玉莺姐,这里有人找你呢。”婷婷拂开帘幕走进后台,她送走了观众,打扫了观众席,还剩下后台要整理。
玉莺站起来,朝着声音的方向转过身,婷婷身后跟着皇太后,皇太后旁边还有一位玉莺不认识的阿姨。这位阿姨笑眯眯的,看起来和皇太后年纪差不多。
可是,请问为什么阿姨身边还站着一个男生?
这个男生比老徐略高,板正的身形,棱角分明的脸,剑眉星目,皮肤黝黑更有硬朗的感觉,是玉莺喜欢的类型。
可是,此刻的玉莺是个被卸妆油糊满脸的大花猫,这怎么能见人啊?
皇太后是不赞成玉莺唱戏的。
玉莺参加工作后的周末,不在家休息,也不去陪自己逛街,也不出去交友,却跑去一个不知名的民间剧社折腾;在家的时候,也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练曲,唱的调子咿咿呀呀慢吞吞,曲词更是文邹邹的听不懂。她是一次都没来过戏社看玉莺演出。
那今晚太后突然到来是做什么呢?因为自己挂了她的电话没回去?
“不想了,反正她总不至于冲到舞台上来,先把今晚的戏演好。”
玉莺调整好思绪,回到了杜丽娘的角色中。
这电光火石间没人发现舞台上杜丽娘的百转千回。
接下来的一折《惊梦·山桃红》,折一折讲的是杜丽娘第一次见到柳梦梅,而这见面却不是现实,而是在梦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饰演柳梦梅的徐玉谓状态很好,他手持柳枝、跺着方步出场,引得台下的观众频频鼓掌。
好一个俊俏书生!玉莺也不禁暗暗赞叹。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个年轻人在梦中你来我往,水袖翩跹,唱词缠绵,台下的观众也跟着沉醉于这几百年前的梦幻般的爱情。
玉莺和老徐配合演出《惊梦》已经很多年了,这次表演得依旧很顺利,只是老徐的那双桃花眼啊,这么多年还是会让人沉沦。
一个小时的演出很快结束了,有热情的观众上台来合影。玉莺一边和粉丝们交流,一边搜寻皇太后的身影。这小小的剧场,皇太后突然就不见了。
演员们和粉丝合完影回到后台,抓紧时间脱下厚重的戏服。从里衣到外衫,都已经湿透了——观众席还有大风扇和清凉的酸梅汤解解暑,台上的演员只能硬抗了。
“咱们戏社的条件真该改善下了,我在台上差点被汗水迷了眼睛。”老徐吐槽道。
“迷了最好,你那桃花眼,不知道欺骗了多少小姑娘。”
“哈哈哈,那这些小姑娘中有没有我们的杜丽娘姐姐呀?”
“别!我们是姐妹!”玉莺忙不迭地摆手以示清白。
“什么时候江先生能把戏社的设备升级下就好了。”一向寡言的武生对老徐的话表示了赞同,他身材壮硕,汗流得多,一场下来就像是洗了次热水澡。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的情况,能经营下去就不错啦。”玉莺感叹道。
“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吸引流量太慢了。”老徐吐槽道,“下午的时候我在景区演出,那里客流量多,演出场地的条件也好多了。”
老徐是戏社的全职演员,他头脑聪明、心思活泛,除了接商演,还经常拍短视频展示戏曲演员相对神秘的生活,积累了不少的粉丝,也获得了很好的收入。
“原来你迟到是去了景区!”玉莺拿起折扇轻轻敲打了下老徐的后背。
“姐姐,我错了!”老徐夸张讨饶,复又正色道,“景区的演出对演员的要求也不高,你只要形象好就行,他们不管专业的,最重要的是报酬非常可观,下次咱们一起去吧。”
“我不去,还是在戏社演出比较有感觉。”
“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你呀,也少出去,再耽误咱俩对戏我可饶不了你。”
“我的姐姐,再不接点外快,哥哥我都要饿死啦。”
他们这种戏社小演员确实贫寒,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各种快节奏的娱乐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而戏曲的舒缓得静下心来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妙处所在,如果不是二十年前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苏,除了京越豫剧以外的传统戏剧几乎要濒临灭亡的境地了,常常发生一出戏开场了,台下的观众比演员还少的情况;即使是这些年人们开始重视传统的戏曲文化了,戏社的生存也是难事,那些省市级的戏曲团体由财政拨款自是不愁,可他们这种民间戏社,真的是朝不保夕啊,为了生存,只能在渠道和方法上下点功夫了。
但,李晏老师是传统文化坚定的簇拥者,她坚持传统的戏曲演出模式,她要展示几百年前的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出面貌。
李老师东奔西走了多年,好不容易向政府申请到了一处老宅,宅子里刚好就有这么一个舞台,舞台是旧式的将出相入,红木雕栏,锣鼓琴筝;台下最多只能容纳三十人。
走进他们戏社,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江南戏院,听着笛声悠扬、水磨缠绵,一梦不愿醒。
李老师每周都会带着大家用工尺谱拍曲,西方的五线谱或者简谱当然更普及更方便,但是李老师依然觉得戏曲就要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工尺谱,这样才能更细腻地感受各种气口和唱腔。
李晏老师和她的爱人也就是戏社的编剧薛先生就这样用传统的方式,带着演员们日复一日地细细研究戏曲的人物和情节,揣摩流传下来的折子戏;至于新编戏,李老师是坚决反对的。
而老徐所说的那种走穴式的商演,李老师视之为断送演员的艺术生命。玉莺是李老师一手带出来的,自然是认同老师的观点。
可是,坚守传统的模式确实没有多少收入,戏社每周也就周五和周末的晚上有演出,而且剧场隐藏在小巷子的深处,很难被游客发现,票一直以来卖得都不是很火爆,近两年才稍微有了好转;
没有新编戏就意味着得不到□□门的财政支持;被邀请到外地巡演确实是盈利的好办法,可那是一些知名的大剧团才有的机会。
戏社一度入不敷出,全职演员走了很多。
玉莺是兼职闺门旦,主业是教师,暂且不用为生计发愁,反倒可以做一个相对纯粹的戏曲人;而小太阳余婷婷是报社编辑,偶然机会了解到他们这个戏社,便周末来做志愿者,帮忙宣传和接待;江先生原本是做绸缎生意的,他敬佩李晏老师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坚持,主动投资加入戏社,帮助运营,原本的绸缎生意都无暇顾及。
通过新媒体的宣传和粉丝的自来水,戏社这几年才略有了起色。
言谈间,玉莺已将头上的钗钏取下来整齐地放好,随即抓起一团卸妆油就往脸上糊,脸上的油彩厚重,很伤皮肤,得赶紧卸掉。两位男生速度更快,还没等玉莺卸完妆,他们已经去更衣室换衣服了。
戏社准备的卸妆油效果就是好,瞬间玉莺脸上的油彩就花了,像是被打翻的调色盘,左一块有一块,哪里还看得出舞台上那个妩媚佳人的影子?
“玉莺姐,这里有人找你呢。”婷婷拂开帘幕走进后台,她送走了观众,打扫了观众席,还剩下后台要整理。
玉莺站起来,朝着声音的方向转过身,婷婷身后跟着皇太后,皇太后旁边还有一位玉莺不认识的阿姨。这位阿姨笑眯眯的,看起来和皇太后年纪差不多。
可是,请问为什么阿姨身边还站着一个男生?
这个男生比老徐略高,板正的身形,棱角分明的脸,剑眉星目,皮肤黝黑更有硬朗的感觉,是玉莺喜欢的类型。
可是,此刻的玉莺是个被卸妆油糊满脸的大花猫,这怎么能见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