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秘辛,历来是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更何况当今皇位虚悬,关乎明昭王朝千秋万代的基业,整个二月间,朝堂内外皆暗潮汹涌,京师之中更是流言四起。
时至三月初一,新君人选依旧悬而未决。
望月阁内酒香氤氲,由礼部操持、自京师贡院会试脱颖而出的士子们,今日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于是便相约于此。
酒至半酣,便有人醉意朦胧,言辞有些无忌,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国之大计。
即墨余道:“依我之见,醇亲王登基为帝乃众望所归。醇亲王可是太祖皇帝胞姐、明昭王朝唯一大长公主的后裔。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皆是大长公主与太祖皇帝的赫赫功勋所赐。那些朝中大臣,也不知有何犹豫不决之处?”
“即墨兄性情直率,但于人情世故上却略显稚嫩。”同桌士子含笑接言,“自然,醇亲王身为宗室嫡脉,血统高贵,继承大统当然是名正言顺。但先帝崩逝不过月余,定国公一家又因此悲痛欲绝,仅余二公子孤苦伶仃。”
即墨余道:“定国公夫妇忠贞不渝,确实令人心生怜悯。”
“哼……”对面的侯原启冷哼一声,随即低头用餐,不再言语。
他身为家中庶子,长兄年岁稍长,虽未对自己多加打压,却极为严苛。
姨娘早逝,他自幼便深谙察言观色之道。
“这官场之上,谁不渴望获得主上青睐!血脉亲疏又有何妨?陆氏一族威望正隆,再加上二公子现在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与醇亲王皆德才兼备,贤能过人。眼看殿试在即,也不知……哎……”
即墨余正欲接话,不料对面又是一声冷哼,简短一字尽是不屑与嘲讽。
他才华横溢,算是贡院中的佼佼者。这次会试也一举夺得了榜眼之位,只是性情直爽,言辞犀利,逢人便要针砭时弊,直至对方或面红耳赤或反唇相讥,方心满意足地翩然离去。
所幸他虽言辞犀利,但心性豁达,不拘小节,事后仍能若无其事地与人亲近。
若有人遇到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会试之后,许多人囊中羞涩,无力在京师租住客栈,恰逢朝局动荡,皇室尚未接管一切,他便自掏腰包,为众人寻得避风港湾,却从未在人前提及这份恩情,本性纯良,只是嘴上不饶人。
即墨余清楚他的脾性,却还是忍不住蹙眉,“你喉咙不适吗?有病便去寻医问诊,不要在这儿阴阳怪气,惹人厌烦。”
“双眼蒙蔽,双耳闭塞,真是可悲可叹之人!”侯原启潇洒地向口中抛入一粒花生米,似笑非笑扫视全场众人。
今日赴宴者,皆是会试中的佼佼者,自然不愿无端受人指责。
其中,会试头名不仅家财万贯,更得太后亲赐玉字牌匾,荣耀加身,是皇家亲封的皇商。
其兄李贞合,更是因捍卫天下学子的公正清明,被铭记于史册,事迹被镌刻于旌善亭中,供后人敬仰。
有这等人物在场,众人暂且忽略了他,纷纷将疑惑的目光投向李贞合的弟弟。
感受到众人的好奇目光,李暮岁放下酒杯,盈满笑容的眼眸望向众人,清润舒爽的嗓音缓缓响起。
“诸位可曾听闻过一些坊间传言?”
“什么情况?还有其他传言?”
李贞合轻轻摇动手中折扇,飘逸出尘的发丝随风摇曳。
“三日前,我偶然经过初语楼,正欲入内时,却偶遇楼内管事艳遥姑娘。我本想上前攀谈,无意间听到几句传言。”
他并未卖关子,直接道,“其实那些话也并非传言,而是确凿的事实,只是被世人遗忘已久。兄长他……”
他微微一顿,笑容瞬间收敛,“兄长此前进京敲响登闻鼓,状告官员徇私舞弊。当时朝中多为老臣,且多偏袒定国公,豫州主持乡试的官员大多与定国公有关。明远太后独木难支,难以抗衡众多朝臣。本以为此事会不了了之,官官相护。然而……”
此言一出,在场学子顿时一片静默,神色陡然变得凝重。
“是啊。”
即墨余语气低沉,满是敬佩,“军中旧部大多与定国公交好,就连太傅大人也难以与之抗衡。可贤昭公主殿下、太祖皇帝唯一的嫡系血脉却不顾身份当场下跪,祈求他们重申、重判科举徇私舞弊一案。
正因这一跪,我们才得以凭借真才实学,顺利来到京师,又在这闻名遐迩的望月阁中相聚,把酒言欢。”
“事实不仅如此。”侯原启常年居于京师,知晓更多内情。
他直言不讳地补充道:“公主殿下这一跪,虽保住了科举的公正清明,但到底失了皇家颜面,回到后宫后……被太后娘娘当众掌掴。当年在文华殿求学时,殿下的脸颊都肿胀了好几日。”
“这般狠厉吗?不是说太后娘娘圣明贤能吗?这样做就不怕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吗?”
“其实,仔细想来,太后娘娘此举并无不妥。她这样做,恰恰是最能堵住悠悠众口的方法。”
“此话何解?”
侯原启道:“你想,定国公的威严不可轻触,科举制度又必须清正严明。太后娘娘身为皇权象征,自是左右为难。
恰逢此时贤昭公主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舍去尊贵身份,当众跪请。
事后为安抚定国公一脉的愤懑,太后娘娘无奈对公主掌掴一次,且昭告天下。只有这样,科举舞弊之事才会得以迅速严惩,而定国公也因公主受罚,不敢再有微词,否则必遭天下人唾骂。
贤昭公主殿下是何人?
那可是太祖皇帝唯一的嫡传血脉!
若再妄动,不就是要让敬仰太祖的天下百姓群起而攻之,围府唾骂吗?
唉,只是可惜了公主殿下,无辜承受这等伤痛。”
“公主殿下深明大义,对此毫无怨言。”
李暮岁折扇“啪”地合上,扇柄轻敲掌心,“初语楼虽是京师最大的说书茶楼,可我听到当日,她们并非宣扬此事,而是在追查谣言散布者。
此外,还有昔日官员狎妓的丑闻,以及前不久贪官欺压百姓、残民自肥,为掩罪行竟然嫁祸于民,残忍屠戮的恶行。”
“这……”同桌士子鲜少踏足京师,听罢不禁震惊失色,难以置信地询问,“此言可是真的?”
“确为事实。”
即墨余点头确认,“只是后来,定国公将此事全部推诿于二公子身上,说二公子‘年幼无知’。”
“年幼无知?二公子已过了弱冠,居然还能算年幼无知?这等托词岂不荒谬?”
“是吧,很可笑。可我听家父所言,定国公可是掷地有声,没有半分羞愧之意啊!”
“天哪,京师中的关系竟这样错综复杂……不对,定国公居然是这样的人。那先帝他……”
“先帝……”
即墨余摇头苦笑,“先帝将此事压下,二公子受家法严惩。我虽未亲眼目睹伤势,却素闻定国公家法残忍,每次处罚皆令人触目惊心。
呵,不过这家法唯有二公子一人尝过。先帝则享尽荣华富贵,自在逍遥。”
“同为嫡子,为何偏袒至此?”
“其中详情不得而知。但我曾听母亲提及,当年生二公子时,国公夫人历经艰险,此后体弱多病,再难生育。无奈之下方为国公爷纳妾。也因此,二公子自幼便被送往庄子。直至战乱频仍,才被接回府中。”
“简直前所未闻,今日真是大开眼界。”
同桌士子一脸受教,惊悸之下,端起已凉的茶水一饮而尽,暂且压下。
事情聊的差不多,李暮岁仰头畅饮一杯烈酒,“罢了,皇权之事乃朝中大事,非我等轻易可议。三月十五的殿试未曾取消,今日难得相聚,我们还是暂且放下诗书礼易,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众学子闻言齐齐附和,很有自知之明地端起酒杯,你来我往,厢房内再次溢满了欢声笑语。
&
宫外的流言蜚语愈演愈烈,传得愈发离谱离奇。
乾清宫内的灯火已连续多夜未曾熄灭,明远太后身姿端庄,正提笔批阅案几上那堆积如山的奏折。
时至深夜,万籁俱寂,唯有守门的小太监歪歪扭扭地打着瞌睡。
琉薇悄无声息地从他身旁经过,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待他惊醒磕头后,低声嘱咐道:“仔细些。”
随后,她推门进入殿内,来到太后身旁。
“娘娘,御膳房刚炖好的滋补羹汤。”
明远太后不曾抬头,摆手示意她放在一旁。
“近日京中流传的传言,你可曾听闻?”
“是,奴婢已经听说了。”
琉薇将羹汤放在一旁的桌上,走近侍候,见太后面露疲惫,语气中满是心疼与关切,“娘娘切勿太过劳累,还需多多保重身体啊。”
“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
琉薇一愣,旋即迅速反应过来,斟酌着言辞,“当下最为关键的,乃是醇亲王与二公子之间的皇权之争。
原本朝中局势尚算平稳,两方势力各自为战。
可几日前,京师中所有茶馆,忽然将定国公此前的所作所为一一罗列,无论是……”
她谨慎地垂下眼眸,偷偷地瞄了一眼太后,见太后神色如常,便继续说道:“无论是公主殿下求亲之事,抑或是包庇贪官污吏之举,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因此原本支持二公子的官员,大部分都已抽身。”
此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明远太后听后微微颔首,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
“十日前,润知曾前来探望哀家,特意向哀家表示他并无称帝之心。”
“是,奴婢当时也在场。王爷的话语真挚,听起来确实不像在开玩笑。”
“润知此生唯一的牵挂便是贤昭,他又怎会看重这虚无缥缈的皇位呢。”
明远太后轻叹一声,“承韫也是个好孩子,只是他常年受到打压,身边又缺乏明智的指引,难免有些急功近利。”
“娘娘的意思是,王爷当时前来,其实是二公子主动与他坦诚相待,想要成全他什么吗?”琉薇试探性地问道。
“他们二人都在京师,又怎能逃出哀家的眼睛呢?除此之外,恐怕还藏着其他条件。”
本采在旁小心翼翼地为她捏着肩膀,暗自揣测。
那个条件显然是极为诱人,能让人甘愿放弃皇位!
“条件啊……”
明远太后轻轻敲打着桌面,凝视着眼前的一摞摞奏折。
时候未到,不必急切。
该退让的时候,还是要退让的。
时至三月初一,新君人选依旧悬而未决。
望月阁内酒香氤氲,由礼部操持、自京师贡院会试脱颖而出的士子们,今日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于是便相约于此。
酒至半酣,便有人醉意朦胧,言辞有些无忌,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国之大计。
即墨余道:“依我之见,醇亲王登基为帝乃众望所归。醇亲王可是太祖皇帝胞姐、明昭王朝唯一大长公主的后裔。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皆是大长公主与太祖皇帝的赫赫功勋所赐。那些朝中大臣,也不知有何犹豫不决之处?”
“即墨兄性情直率,但于人情世故上却略显稚嫩。”同桌士子含笑接言,“自然,醇亲王身为宗室嫡脉,血统高贵,继承大统当然是名正言顺。但先帝崩逝不过月余,定国公一家又因此悲痛欲绝,仅余二公子孤苦伶仃。”
即墨余道:“定国公夫妇忠贞不渝,确实令人心生怜悯。”
“哼……”对面的侯原启冷哼一声,随即低头用餐,不再言语。
他身为家中庶子,长兄年岁稍长,虽未对自己多加打压,却极为严苛。
姨娘早逝,他自幼便深谙察言观色之道。
“这官场之上,谁不渴望获得主上青睐!血脉亲疏又有何妨?陆氏一族威望正隆,再加上二公子现在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与醇亲王皆德才兼备,贤能过人。眼看殿试在即,也不知……哎……”
即墨余正欲接话,不料对面又是一声冷哼,简短一字尽是不屑与嘲讽。
他才华横溢,算是贡院中的佼佼者。这次会试也一举夺得了榜眼之位,只是性情直爽,言辞犀利,逢人便要针砭时弊,直至对方或面红耳赤或反唇相讥,方心满意足地翩然离去。
所幸他虽言辞犀利,但心性豁达,不拘小节,事后仍能若无其事地与人亲近。
若有人遇到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会试之后,许多人囊中羞涩,无力在京师租住客栈,恰逢朝局动荡,皇室尚未接管一切,他便自掏腰包,为众人寻得避风港湾,却从未在人前提及这份恩情,本性纯良,只是嘴上不饶人。
即墨余清楚他的脾性,却还是忍不住蹙眉,“你喉咙不适吗?有病便去寻医问诊,不要在这儿阴阳怪气,惹人厌烦。”
“双眼蒙蔽,双耳闭塞,真是可悲可叹之人!”侯原启潇洒地向口中抛入一粒花生米,似笑非笑扫视全场众人。
今日赴宴者,皆是会试中的佼佼者,自然不愿无端受人指责。
其中,会试头名不仅家财万贯,更得太后亲赐玉字牌匾,荣耀加身,是皇家亲封的皇商。
其兄李贞合,更是因捍卫天下学子的公正清明,被铭记于史册,事迹被镌刻于旌善亭中,供后人敬仰。
有这等人物在场,众人暂且忽略了他,纷纷将疑惑的目光投向李贞合的弟弟。
感受到众人的好奇目光,李暮岁放下酒杯,盈满笑容的眼眸望向众人,清润舒爽的嗓音缓缓响起。
“诸位可曾听闻过一些坊间传言?”
“什么情况?还有其他传言?”
李贞合轻轻摇动手中折扇,飘逸出尘的发丝随风摇曳。
“三日前,我偶然经过初语楼,正欲入内时,却偶遇楼内管事艳遥姑娘。我本想上前攀谈,无意间听到几句传言。”
他并未卖关子,直接道,“其实那些话也并非传言,而是确凿的事实,只是被世人遗忘已久。兄长他……”
他微微一顿,笑容瞬间收敛,“兄长此前进京敲响登闻鼓,状告官员徇私舞弊。当时朝中多为老臣,且多偏袒定国公,豫州主持乡试的官员大多与定国公有关。明远太后独木难支,难以抗衡众多朝臣。本以为此事会不了了之,官官相护。然而……”
此言一出,在场学子顿时一片静默,神色陡然变得凝重。
“是啊。”
即墨余语气低沉,满是敬佩,“军中旧部大多与定国公交好,就连太傅大人也难以与之抗衡。可贤昭公主殿下、太祖皇帝唯一的嫡系血脉却不顾身份当场下跪,祈求他们重申、重判科举徇私舞弊一案。
正因这一跪,我们才得以凭借真才实学,顺利来到京师,又在这闻名遐迩的望月阁中相聚,把酒言欢。”
“事实不仅如此。”侯原启常年居于京师,知晓更多内情。
他直言不讳地补充道:“公主殿下这一跪,虽保住了科举的公正清明,但到底失了皇家颜面,回到后宫后……被太后娘娘当众掌掴。当年在文华殿求学时,殿下的脸颊都肿胀了好几日。”
“这般狠厉吗?不是说太后娘娘圣明贤能吗?这样做就不怕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吗?”
“其实,仔细想来,太后娘娘此举并无不妥。她这样做,恰恰是最能堵住悠悠众口的方法。”
“此话何解?”
侯原启道:“你想,定国公的威严不可轻触,科举制度又必须清正严明。太后娘娘身为皇权象征,自是左右为难。
恰逢此时贤昭公主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舍去尊贵身份,当众跪请。
事后为安抚定国公一脉的愤懑,太后娘娘无奈对公主掌掴一次,且昭告天下。只有这样,科举舞弊之事才会得以迅速严惩,而定国公也因公主受罚,不敢再有微词,否则必遭天下人唾骂。
贤昭公主殿下是何人?
那可是太祖皇帝唯一的嫡传血脉!
若再妄动,不就是要让敬仰太祖的天下百姓群起而攻之,围府唾骂吗?
唉,只是可惜了公主殿下,无辜承受这等伤痛。”
“公主殿下深明大义,对此毫无怨言。”
李暮岁折扇“啪”地合上,扇柄轻敲掌心,“初语楼虽是京师最大的说书茶楼,可我听到当日,她们并非宣扬此事,而是在追查谣言散布者。
此外,还有昔日官员狎妓的丑闻,以及前不久贪官欺压百姓、残民自肥,为掩罪行竟然嫁祸于民,残忍屠戮的恶行。”
“这……”同桌士子鲜少踏足京师,听罢不禁震惊失色,难以置信地询问,“此言可是真的?”
“确为事实。”
即墨余点头确认,“只是后来,定国公将此事全部推诿于二公子身上,说二公子‘年幼无知’。”
“年幼无知?二公子已过了弱冠,居然还能算年幼无知?这等托词岂不荒谬?”
“是吧,很可笑。可我听家父所言,定国公可是掷地有声,没有半分羞愧之意啊!”
“天哪,京师中的关系竟这样错综复杂……不对,定国公居然是这样的人。那先帝他……”
“先帝……”
即墨余摇头苦笑,“先帝将此事压下,二公子受家法严惩。我虽未亲眼目睹伤势,却素闻定国公家法残忍,每次处罚皆令人触目惊心。
呵,不过这家法唯有二公子一人尝过。先帝则享尽荣华富贵,自在逍遥。”
“同为嫡子,为何偏袒至此?”
“其中详情不得而知。但我曾听母亲提及,当年生二公子时,国公夫人历经艰险,此后体弱多病,再难生育。无奈之下方为国公爷纳妾。也因此,二公子自幼便被送往庄子。直至战乱频仍,才被接回府中。”
“简直前所未闻,今日真是大开眼界。”
同桌士子一脸受教,惊悸之下,端起已凉的茶水一饮而尽,暂且压下。
事情聊的差不多,李暮岁仰头畅饮一杯烈酒,“罢了,皇权之事乃朝中大事,非我等轻易可议。三月十五的殿试未曾取消,今日难得相聚,我们还是暂且放下诗书礼易,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众学子闻言齐齐附和,很有自知之明地端起酒杯,你来我往,厢房内再次溢满了欢声笑语。
&
宫外的流言蜚语愈演愈烈,传得愈发离谱离奇。
乾清宫内的灯火已连续多夜未曾熄灭,明远太后身姿端庄,正提笔批阅案几上那堆积如山的奏折。
时至深夜,万籁俱寂,唯有守门的小太监歪歪扭扭地打着瞌睡。
琉薇悄无声息地从他身旁经过,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待他惊醒磕头后,低声嘱咐道:“仔细些。”
随后,她推门进入殿内,来到太后身旁。
“娘娘,御膳房刚炖好的滋补羹汤。”
明远太后不曾抬头,摆手示意她放在一旁。
“近日京中流传的传言,你可曾听闻?”
“是,奴婢已经听说了。”
琉薇将羹汤放在一旁的桌上,走近侍候,见太后面露疲惫,语气中满是心疼与关切,“娘娘切勿太过劳累,还需多多保重身体啊。”
“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
琉薇一愣,旋即迅速反应过来,斟酌着言辞,“当下最为关键的,乃是醇亲王与二公子之间的皇权之争。
原本朝中局势尚算平稳,两方势力各自为战。
可几日前,京师中所有茶馆,忽然将定国公此前的所作所为一一罗列,无论是……”
她谨慎地垂下眼眸,偷偷地瞄了一眼太后,见太后神色如常,便继续说道:“无论是公主殿下求亲之事,抑或是包庇贪官污吏之举,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因此原本支持二公子的官员,大部分都已抽身。”
此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明远太后听后微微颔首,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
“十日前,润知曾前来探望哀家,特意向哀家表示他并无称帝之心。”
“是,奴婢当时也在场。王爷的话语真挚,听起来确实不像在开玩笑。”
“润知此生唯一的牵挂便是贤昭,他又怎会看重这虚无缥缈的皇位呢。”
明远太后轻叹一声,“承韫也是个好孩子,只是他常年受到打压,身边又缺乏明智的指引,难免有些急功近利。”
“娘娘的意思是,王爷当时前来,其实是二公子主动与他坦诚相待,想要成全他什么吗?”琉薇试探性地问道。
“他们二人都在京师,又怎能逃出哀家的眼睛呢?除此之外,恐怕还藏着其他条件。”
本采在旁小心翼翼地为她捏着肩膀,暗自揣测。
那个条件显然是极为诱人,能让人甘愿放弃皇位!
“条件啊……”
明远太后轻轻敲打着桌面,凝视着眼前的一摞摞奏折。
时候未到,不必急切。
该退让的时候,还是要退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