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篇1
今年是蛇年,这里就先说说古墓双蛇,李莫愁和小龙女本是古墓双生花。
一个江湖人称赤练仙子,一个江湖中人起名小龙女。
赤练对小龙,仙子对天仙。
书中赤练是明蛇,在民间称小龙为蛇,是暗蛇。
小龙女比李莫愁厉害,因为她以龙女的面目出现,似龙非龙,龙面蛇心,实为小龙,即蛇女,却披着一身龙皮。
所以小龙女这个外号起的实在是妙,正好与赤练仙子对应,却远比蛇中至毒的赤练高明,因为小龙女人如其名,更善于伪装。
李莫愁是仙子,作者也形容小龙女“美若天仙”。
在大胜关作者描写小龙女的美貌:
【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
这天仙,显然在与李莫愁的仙子对应,嘲其二人是古墓双仙。
所以当日小龙女偷了郭襄,又嫁祸杨过,连黄蓉都被其蒙蔽,以为是杨过和李莫愁干的。后来黄蓉遇到李莫愁,一番对质,聪明如她瞬间明白了小龙女偷婴真相,才有了对李莫愁的这番话:
【“我爹爹收了几个不肖徒儿,果然不妙,却那及得李道长和龙姑娘师姊妹同气连枝,一般的端庄贞淑。”】
这段话由金书女诸葛黄蓉说出来,可以说是对小龙女莫大的讽刺。
杨过曾对李莫愁说:【“你背师杀徒,还提什么师门之情?”】
也曾对小龙女说过:【“我是全真派的叛逆弟子,武林间众所知闻,你却也是个大大的叛徒。”】
其实书中情节早已表明,小龙女跟李莫愁一样的杀徒背教,杨过又自认回全真弟子,预设了日后要屠龙,根本无须顾忌什么师门之情。
书中处处影射小龙女和赤练仙子李莫愁是古墓的两条蛇,可惜世人多只看表面,被小龙女的龙皮所惑,这么明显的隐喻看不出来。
书中很多旁白,都是作者给小龙女披上的龙皮。
比如在襄阳城中,黄蓉让小龙女共同御敌时,作者旁白给小龙女定义:【自来不会作伪,想到什么,便说什么】
【黄蓉心中起疑,又问:“龙姑娘,过儿身子亦未痊愈,咱们只能依靠你与朱子柳大哥拒敌了。”
小龙女自来不会作伪,想到什么,便说什么,淡淡的道:“我只护着过儿一人,旁人死活可不和我相干。”】
但是在绝情谷中,同样是黄蓉找小龙女谈话,黄蓉猜错了杨过扔掉半枚绝情丹的原因,以为他是为了公孙绿萼,因为纵然聪明如黄蓉,也想不到小龙女死就要拉着杨过陪葬的歹毒心肠,公孙绿萼是小龙女之影,黄蓉的猜测恰恰影射杨过扔掉绝情丹,是不想再欠小龙女的情,所以不服用她拼命抢来的绝情丹。
小龙女此时却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而是口是心非,对真实原因加以掩盖,明晃晃的撒了谎。
【小龙女轻叹口气,心想:“我性命已在旦夕之间,过儿对我情意深重,焉肯独活?但事已至此,我又何必多说,徒然多起波澜?”
只道:“他脾气有点古怪。”】
此时小龙女因为自己已无药可医,认定杨过不能独活了,已经判了杨过死刑了,她的不想多起波澜,显然是不想黄蓉加以阻挠。
【黄蓉又道:“过儿只听你一人的话,你好好劝劝他罢。”
小龙女凄然道:“他便肯听我的话,这世上又那里再有绝情丹?”】
小龙女笃定世上没有了绝情丹,所以有恃无恐,没想到黄蓉拿出了断肠草。
这下小龙女没有借口了,于是只能假意答应:
【她低头沉吟,心意以决,道:“好,我便劝他服食。”】
结果她劝过杨过服用断肠吗?并没有,在杨过面前她连提都没提,即使杨过表示师命不可违,妻命更不可违之后,她依然只字没有劝杨过。
书中很多细节都透着诡异之处,细思会得到与表面不一样的结论。
比如在古墓杨过给小龙女疗伤时,郭芙等人来了。
【杨过左掌仍不离小龙女手掌,要赶着驱出毒质。他听来者五人之中有郭芙在内,虽觉奇怪,却心中一宽,料想她还不致乘人之危,一声不响,全心全意的运功驱毒。】
杨过这时候的心理:【虽觉奇怪,却心中一宽】就很奇怪。
杨过当着郭芙的面抢走郭襄,按正常逻辑,郭芙来找他要回郭襄,那不是理所当然吗?杨过有什么奇怪的。
更奇怪的是,他还心中一宽,似乎就等她很久,她终于来了的感觉。
他跟小龙女祛毒正在关键时刻,此时郭芙来找他抢回郭襄,难道不应该紧张吗?更何况前不久郭芙才在他中毒的情况下,砍断他一条右臂,对郭芙的鲁莽他不应该最有体会吗?为何反而心中一宽呢?
如果解释成杨过预知郭芙一定会和黄蓉等人一起来抢郭襄,一直拖延着给小龙女疗伤,就等着鲁莽的郭芙来给致命一击,才会在听到郭芙来了时心中一宽,结果也正如杨过的神机妙算,这样解释是不是就能解释的通了呢?
其实杨过在书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屠龙的心思,只是隐藏的极深而已,可以说在潜意识中,也许他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开始了。
杨过和郭芙之所以在书中一再错过,是因为两个人都有很强的胜负欲,杨过个性偏激,自卑于身世,一直固执于要胜过郭芙,而郭芙则因为生来娇身惯养,所求皆可轻易得到,也争强好胜,偏不认输,不愿输给杨过,两个人越在意彼此,越不愿向对方低头。其实彼此这样不服输,皆源于深爱而不自知。
直到十六年后,郭芙一服软,杨过也秒跪,两个人尽释前嫌,可是在心里真的放下了吗?
书中提到郭芙在听到杨过吐露心声之后的心思:
【杨大哥,我一生对你不住,但你大仁大义,以德报怨,......”,可是就在她要放下心结之时,想到杨过送给郭襄礼物“不由得恚怒又生,愤愤的向杨过和郭襄各瞪一眼”。
郭芙最终也没有放下,相对应杨过也没有,否则也不会有十六年后三件大礼,战场互拜,一句“芙妹,咱俩一起长大,虽然常闹别扭,其实情若兄妹。只要你此后不再讨厌我、恨我,我就心满意足了。”,道尽了多少未了的情愫。
金庸显然深谙这种情侣的相处模式,在后书《倚天屠龙记》中,以胡青牛和王难姑互不服输,一辈子相爱相杀,为这段感情做了注释。
而且过芙之间更加高难度,因为他们中间还隔了一个小龙女,小龙女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并且心智手段之强连黄蓉、杨过都要甘拜下风,并且小龙女毫无道德包袱,伦理道德可以约束世人,却约束不了小龙女,反而为她所利用,不谙世事成了她用来对付世人的工具。
金庸曾在采访中,一再说过自己在写作时借鉴《红楼梦》,在一次采访中金庸说:
【但在语言上,我主要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最初是学《水浒》、《红楼》,可以看得比较明显,后来就纯熟一些。】
《神雕侠侣》是模仿《红楼梦》最多的作品,有非常重的红楼痕迹。
脂砚斋评《红楼梦》高明的写作手法:【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
【事则事实,然亦敍得有曲折,有隐现,有映带,有间架,有正闰,有顺逆,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传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应法,种种秘法总在人们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是也。】
脂砚斋说《红楼梦》不适合俗人读,但是很可惜的是金书被称为通俗小说,它最早的一批受众大多数就是俗人,所以金庸以红楼手法隐藏的线索,很少被人注意到。
好书是让人品的,金庸后来修书,把以前有些隐写的部分揭秘了,反响并不很好,大概他也明白,红楼梦之所以让人孜孜不倦的研究,跟它只有前八十回,始终保持一份神秘感有关,所以金庸对一些重要的内容,最终把分析权留给读者,希望一百年后仍然有人看他的书,可见他的雄心。
《红楼梦》以甄士隐的故事开头,金庸就以武三通和何沅君的故事隐喻有违伦常的感情开始,正是《红楼梦》预叙的写法。
人常言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神雕侠侣》里,很明显陆无双、完颜萍为芙影,则程英和公孙绿萼则为龙副。
郭襄相当于史湘云。
如果你以直白的写法去看《神雕侠侣》,会发现很多情节逻辑不通,令人不解。
比如杨过在小龙女伤心欲绝,离开他后独自下山,美其名曰去找姑姑,却先撩陆无双,为陆无双的怒容着迷,可是按书中描写陆无双发怒的模样一点也不像小龙女,作者更是直言不像。
后来又以完颜萍的眼睛像小龙女为名,抱着完颜萍狂亲,结果作者又写完颜萍的眼睛并不像小龙女。
是不是令人很风中凌乱,感觉杨过像精神错乱,其行为令人费解。有多少小伙伴当年奔着看旷世绝恋去的,结果对杨过对陆无双、完颜萍动手动脚的片段大惑不解。
但是如果以红楼写法来看《神雕侠侣》,你就会发现杨过的行为顺理成章。
杨过下山的时候,是在被小龙女心理PUA了五年以后,小龙女通过发誓、利诱威逼,以死恐吓伪以生死相依等等手段,长时间的相处给了杨过很强的心理暗示。
杨过不能爱上别人,一生一世只能对她好,甚至要杨过娶她,否则当下不杀他,下次见面也会杀他。
杨过离开终南山时,心中是混乱的,既有对小龙女习以为常的依赖,和被PUA后的心理障碍,也有想挣脱束缚,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在纠结中,他以找龙女为由,脚步却很诚实的一路朝着远离古墓的方向狂奔。
这时他遇到陆无双,她发怒的模样一下子吸引了他。他开始给自己心理暗示因为这怒容像小龙女。其实陆无双发怒半点不像小龙女,他之所以这样想,完全是在潜意识给自己开脱。
因为他的心已经背叛了小龙女,可是他不敢承认。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被PUA的他,和真实的他在天人作战,本能让他为陆无双怒容心动,可是被PUA的他却仍然在蒙蔽自己。
其实杨过因为小龙女对其心理的PUA,已经产生了双重人格的症状,这是精神分裂的一种,所以杨过这时候的表现有时候很像精神病发作。
杨过在古墓中的表现,也呈现出被PUA的特点,比如他一会儿表现的要与小龙女生死相随,发誓一辈子只喜欢她一个人,一会儿忽然又不明白师父为什么要嫁给他。
因为一个被PUA的人,就是会一阵被洗脑的彻底,按照骗子的引导行事,忽然在某一刻又清醒了一些,恢复本能。
毫无疑问,书中很多细节表明,陆无双与郭芙发怒的样子一模一样,陆无双就是郭芙之影,即使不是说童年郭芙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入杨过心里,至少说明真正可以令杨过心动特质是郭芙这一挂的女孩。
实际上,杨过应陆无双之邀,已经放弃了寻找小龙女,而选择陪陆无双去江南,他依然自欺或许能在江南遇见姑姑,可知他一直在自欺欺人。
当杨过被陆无双强烈吸引,要冲破PUA心理的那一瞬间,他想亲陆无双,小龙女在他心里一下子冒了出来,阻止了他行动。
后来杨过遇到完颜萍,又是同样的写法,作者言明完颜萍是眼睛并不像小龙女,可是杨过又以像姑姑为借口,对着完颜萍的眼睛如痴如狂。
在听到耶律燕要让完颜萍做她嫂子时,莫名其妙的吃起了飞醋,想帮完颜萍置耶律齐于死地。
实际看完全书,我们知道,耶律燕的嫂子是郭芙。
完颜萍长的像黄蓉,而郭芙也像黄蓉。
这也是很明显的红楼手法,以种种隐喻点出完颜萍是郭芙之影。
这时已经坐实了杨过就是因完颜萍与郭芙相像被吸引,可是小龙女在心理上给他设下的藩篱,令他不敢跨越,还是一直在欺骗自己是因为完颜萍像小龙女。
在双重人格天人交战最激烈的时候,看书中描写,杨过完全处于精神崩坏的状态,这时候他心里的小龙女已无法阻止他,在自我欺骗像姑姑,以及被本能吸引的双重影响下,杨过终于冲破小龙女设下的戒条,抱着完颜萍狂亲。
他的双重人格交战到达顶峰,所以他像疯了一样,这时小龙女之副程英及时出现,又一次代表小龙女阻止了他。
到这时杨过仍然无法清醒,他还处于自我欺骗的状态。认为姑姑要嫁我,我愿意娶姑姑。
直到大胜关遇到郭芙,她像火炭一样骑着小红马扑过来,杨过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了。
但是这时候强烈的自卑占据了他的心,于是他失魂落魄的流落荒野,独自求死一样在风雪夜登上华山,再下山时,心境也变了,对小龙女的相思也淡了,完成了第一次脱胎换骨,循着内心本能向大胜关而去。
自那以后,杨过再也没有发生错认姑姑的事情。
脂砚斋评钗黛看似两身,实为一人,杨过喜欢陆无双怒容,抱着完颜萍如醉如痴喊姑姑,就是金氏的钗黛合一。
金庸的写法做到了《红楼梦》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如果不明白完颜萍、陆无双是郭芙替身,则这段根本看不懂
书中从称呼上,也可见杨过对这两组人物不同的态度。
对完颜萍,觉得如果比她年龄大则无味,主动叫妹子:
杨过【心想:“我如月份小过她,给她叫一声兄弟,可没味儿。”说道:“我是正月里的生日,以后你叫我杨大哥得啦。我也不跟你客气,叫你完颜妹子啦。”
却执意叫年龄比自己小的程英姐姐,程英几次提醒,杨过都执意不改,仍坚持称其姐姐。
可类比孙婆婆让杨过叫小龙女姐姐,杨过偏叫姑姑。
另外小龙女想让杨过叫她媳妇儿,杨过偏不叫,却主动叫陆无双媳妇儿。
叫郭芙芙妹,也是杨过主动叫的,再次印证了这两组的分类。
《红楼梦》开篇就写小说假借汉唐,《神雕侠侣》结尾同样也假借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隐喻。
小龙女从偷全真教弟子杨过起,偷小红马,偷郭襄,偷吃,其实就是一个惯偷,因善于矫饰而不被察觉。
新修版郭襄有大龙女一说,小龙女和大龙女都是双修达人,那么大龙女恐怕也影射了小龙女的结局,郭襄拜金轮为师,五体投地跪拜。后期蒙古人占领终南山,小龙女很可能也投靠了蒙古人,才引致屠龙故事。
新修版《神雕》越来越向《红楼梦》靠拢。
两本书一样的正话反说,曹雪芹明明爱死黛玉了,偏偏说人多谓黛玉不如宝钗。还借别人的口,说她尖酸小性儿,行动爱拿捏人等等。
金庸肯定也爱死郭芙这种类型了,却偏偏说她鲁莽任性等等缺点。
其实郭芙外表像黄蓉,性情更接近父亲郭靖,钝感憨直,像杨过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要说金庸在他写的这么多男主中最喜欢谁,恐怕郭靖排第一,张无忌排第二,因为这两个人最像他自己。
金庸曾亲口承认郭靖的形象有自己的影子,并说郭靖体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有人说郭靖形象中有您的影子,这可能吗?
金庸答:作家其实都有折射自己的时候,都会在作品中留下某种烙印。
写郭靖时,我对文学还了解不深,较多地体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如果说有自己的影子的话,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应比较慢,却有毅力,锲而不舍,在困难面前不后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下苦功夫,不求速成。
到后来,随着对文学理解的加深,实践经验的增多,我的小说才有新的进展。后面的小说,处理这个问题比较好。
从这段对话可见,郭靖是金庸心中理想人格最直接的体现。
郭芙内核就是翻版郭靖,可见必也是金庸心头好。
杨过的武功从轻灵飘逸,花样百出,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是弃蛇从雕的转变,也暗喻着弃龙从芙的转变。
金庸写“情深不寿,慧极必伤”,郭芙的钝感则正是其反面,金书有比郭芙更好命的吗?郭靖傻人有傻福,郭芙甚至比郭靖更命好,金庸最后都不忍心让她殉城。
而郭芙的外形则是活脱脱的金庸梦中情人夏梦。
金庸报社的签约作家亦舒曾赞美夏梦:
“宜喜宜嗔,娇嗔兼秀丽之姿,又为之颠倒。”
而书中郭芙【口角生嗔、眉目含笑的美态】,令武敦儒【心中怦的一跳,再也违抗不得】,与亦舒对夏梦的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夏梦平时喜怒之色生动活泼之处,绝不是小龙女的清淡可比。怪不得金庸会写杨过被陆无双的怒色所迷。
亦舒还曾经形象地描绘夏梦“无论时装古装,她都能美的“咚”一声”,金庸的好友倪匡也从不讳言,自己迷醉于夏梦在电影里的那份“娇甜清朗”。
可见夏梦是像火炭扑过来一样冲击人视觉的美,倪匡“娇甜清朗”的四字评价,更坐实了夏梦不可能是清冷寡淡的小龙女,却像极郭芙。
有人曾问金庸,王语嫣的原型是不是夏梦。
金庸回答,“夏梦啊,没有王语嫣聪明。”
后来看夏梦访谈,夏梦总结自己一生命好,平时生活中小事糊里糊涂,大事能把握。
由此可知夏梦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人,与郭芙平时娇憨,大是大非上却拎的清,一生好命何其相似。
夏梦最喜爱珍珠,81岁以香港著名制片人身份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时,依然戴着珍珠项链。
而金庸在书中也着重写郭芙【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如粉装玉琢一般。】
一个江湖人称赤练仙子,一个江湖中人起名小龙女。
赤练对小龙,仙子对天仙。
书中赤练是明蛇,在民间称小龙为蛇,是暗蛇。
小龙女比李莫愁厉害,因为她以龙女的面目出现,似龙非龙,龙面蛇心,实为小龙,即蛇女,却披着一身龙皮。
所以小龙女这个外号起的实在是妙,正好与赤练仙子对应,却远比蛇中至毒的赤练高明,因为小龙女人如其名,更善于伪装。
李莫愁是仙子,作者也形容小龙女“美若天仙”。
在大胜关作者描写小龙女的美貌:
【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
这天仙,显然在与李莫愁的仙子对应,嘲其二人是古墓双仙。
所以当日小龙女偷了郭襄,又嫁祸杨过,连黄蓉都被其蒙蔽,以为是杨过和李莫愁干的。后来黄蓉遇到李莫愁,一番对质,聪明如她瞬间明白了小龙女偷婴真相,才有了对李莫愁的这番话:
【“我爹爹收了几个不肖徒儿,果然不妙,却那及得李道长和龙姑娘师姊妹同气连枝,一般的端庄贞淑。”】
这段话由金书女诸葛黄蓉说出来,可以说是对小龙女莫大的讽刺。
杨过曾对李莫愁说:【“你背师杀徒,还提什么师门之情?”】
也曾对小龙女说过:【“我是全真派的叛逆弟子,武林间众所知闻,你却也是个大大的叛徒。”】
其实书中情节早已表明,小龙女跟李莫愁一样的杀徒背教,杨过又自认回全真弟子,预设了日后要屠龙,根本无须顾忌什么师门之情。
书中处处影射小龙女和赤练仙子李莫愁是古墓的两条蛇,可惜世人多只看表面,被小龙女的龙皮所惑,这么明显的隐喻看不出来。
书中很多旁白,都是作者给小龙女披上的龙皮。
比如在襄阳城中,黄蓉让小龙女共同御敌时,作者旁白给小龙女定义:【自来不会作伪,想到什么,便说什么】
【黄蓉心中起疑,又问:“龙姑娘,过儿身子亦未痊愈,咱们只能依靠你与朱子柳大哥拒敌了。”
小龙女自来不会作伪,想到什么,便说什么,淡淡的道:“我只护着过儿一人,旁人死活可不和我相干。”】
但是在绝情谷中,同样是黄蓉找小龙女谈话,黄蓉猜错了杨过扔掉半枚绝情丹的原因,以为他是为了公孙绿萼,因为纵然聪明如黄蓉,也想不到小龙女死就要拉着杨过陪葬的歹毒心肠,公孙绿萼是小龙女之影,黄蓉的猜测恰恰影射杨过扔掉绝情丹,是不想再欠小龙女的情,所以不服用她拼命抢来的绝情丹。
小龙女此时却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而是口是心非,对真实原因加以掩盖,明晃晃的撒了谎。
【小龙女轻叹口气,心想:“我性命已在旦夕之间,过儿对我情意深重,焉肯独活?但事已至此,我又何必多说,徒然多起波澜?”
只道:“他脾气有点古怪。”】
此时小龙女因为自己已无药可医,认定杨过不能独活了,已经判了杨过死刑了,她的不想多起波澜,显然是不想黄蓉加以阻挠。
【黄蓉又道:“过儿只听你一人的话,你好好劝劝他罢。”
小龙女凄然道:“他便肯听我的话,这世上又那里再有绝情丹?”】
小龙女笃定世上没有了绝情丹,所以有恃无恐,没想到黄蓉拿出了断肠草。
这下小龙女没有借口了,于是只能假意答应:
【她低头沉吟,心意以决,道:“好,我便劝他服食。”】
结果她劝过杨过服用断肠吗?并没有,在杨过面前她连提都没提,即使杨过表示师命不可违,妻命更不可违之后,她依然只字没有劝杨过。
书中很多细节都透着诡异之处,细思会得到与表面不一样的结论。
比如在古墓杨过给小龙女疗伤时,郭芙等人来了。
【杨过左掌仍不离小龙女手掌,要赶着驱出毒质。他听来者五人之中有郭芙在内,虽觉奇怪,却心中一宽,料想她还不致乘人之危,一声不响,全心全意的运功驱毒。】
杨过这时候的心理:【虽觉奇怪,却心中一宽】就很奇怪。
杨过当着郭芙的面抢走郭襄,按正常逻辑,郭芙来找他要回郭襄,那不是理所当然吗?杨过有什么奇怪的。
更奇怪的是,他还心中一宽,似乎就等她很久,她终于来了的感觉。
他跟小龙女祛毒正在关键时刻,此时郭芙来找他抢回郭襄,难道不应该紧张吗?更何况前不久郭芙才在他中毒的情况下,砍断他一条右臂,对郭芙的鲁莽他不应该最有体会吗?为何反而心中一宽呢?
如果解释成杨过预知郭芙一定会和黄蓉等人一起来抢郭襄,一直拖延着给小龙女疗伤,就等着鲁莽的郭芙来给致命一击,才会在听到郭芙来了时心中一宽,结果也正如杨过的神机妙算,这样解释是不是就能解释的通了呢?
其实杨过在书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屠龙的心思,只是隐藏的极深而已,可以说在潜意识中,也许他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开始了。
杨过和郭芙之所以在书中一再错过,是因为两个人都有很强的胜负欲,杨过个性偏激,自卑于身世,一直固执于要胜过郭芙,而郭芙则因为生来娇身惯养,所求皆可轻易得到,也争强好胜,偏不认输,不愿输给杨过,两个人越在意彼此,越不愿向对方低头。其实彼此这样不服输,皆源于深爱而不自知。
直到十六年后,郭芙一服软,杨过也秒跪,两个人尽释前嫌,可是在心里真的放下了吗?
书中提到郭芙在听到杨过吐露心声之后的心思:
【杨大哥,我一生对你不住,但你大仁大义,以德报怨,......”,可是就在她要放下心结之时,想到杨过送给郭襄礼物“不由得恚怒又生,愤愤的向杨过和郭襄各瞪一眼”。
郭芙最终也没有放下,相对应杨过也没有,否则也不会有十六年后三件大礼,战场互拜,一句“芙妹,咱俩一起长大,虽然常闹别扭,其实情若兄妹。只要你此后不再讨厌我、恨我,我就心满意足了。”,道尽了多少未了的情愫。
金庸显然深谙这种情侣的相处模式,在后书《倚天屠龙记》中,以胡青牛和王难姑互不服输,一辈子相爱相杀,为这段感情做了注释。
而且过芙之间更加高难度,因为他们中间还隔了一个小龙女,小龙女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并且心智手段之强连黄蓉、杨过都要甘拜下风,并且小龙女毫无道德包袱,伦理道德可以约束世人,却约束不了小龙女,反而为她所利用,不谙世事成了她用来对付世人的工具。
金庸曾在采访中,一再说过自己在写作时借鉴《红楼梦》,在一次采访中金庸说:
【但在语言上,我主要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最初是学《水浒》、《红楼》,可以看得比较明显,后来就纯熟一些。】
《神雕侠侣》是模仿《红楼梦》最多的作品,有非常重的红楼痕迹。
脂砚斋评《红楼梦》高明的写作手法:【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
【事则事实,然亦敍得有曲折,有隐现,有映带,有间架,有正闰,有顺逆,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传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应法,种种秘法总在人们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是也。】
脂砚斋说《红楼梦》不适合俗人读,但是很可惜的是金书被称为通俗小说,它最早的一批受众大多数就是俗人,所以金庸以红楼手法隐藏的线索,很少被人注意到。
好书是让人品的,金庸后来修书,把以前有些隐写的部分揭秘了,反响并不很好,大概他也明白,红楼梦之所以让人孜孜不倦的研究,跟它只有前八十回,始终保持一份神秘感有关,所以金庸对一些重要的内容,最终把分析权留给读者,希望一百年后仍然有人看他的书,可见他的雄心。
《红楼梦》以甄士隐的故事开头,金庸就以武三通和何沅君的故事隐喻有违伦常的感情开始,正是《红楼梦》预叙的写法。
人常言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神雕侠侣》里,很明显陆无双、完颜萍为芙影,则程英和公孙绿萼则为龙副。
郭襄相当于史湘云。
如果你以直白的写法去看《神雕侠侣》,会发现很多情节逻辑不通,令人不解。
比如杨过在小龙女伤心欲绝,离开他后独自下山,美其名曰去找姑姑,却先撩陆无双,为陆无双的怒容着迷,可是按书中描写陆无双发怒的模样一点也不像小龙女,作者更是直言不像。
后来又以完颜萍的眼睛像小龙女为名,抱着完颜萍狂亲,结果作者又写完颜萍的眼睛并不像小龙女。
是不是令人很风中凌乱,感觉杨过像精神错乱,其行为令人费解。有多少小伙伴当年奔着看旷世绝恋去的,结果对杨过对陆无双、完颜萍动手动脚的片段大惑不解。
但是如果以红楼写法来看《神雕侠侣》,你就会发现杨过的行为顺理成章。
杨过下山的时候,是在被小龙女心理PUA了五年以后,小龙女通过发誓、利诱威逼,以死恐吓伪以生死相依等等手段,长时间的相处给了杨过很强的心理暗示。
杨过不能爱上别人,一生一世只能对她好,甚至要杨过娶她,否则当下不杀他,下次见面也会杀他。
杨过离开终南山时,心中是混乱的,既有对小龙女习以为常的依赖,和被PUA后的心理障碍,也有想挣脱束缚,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在纠结中,他以找龙女为由,脚步却很诚实的一路朝着远离古墓的方向狂奔。
这时他遇到陆无双,她发怒的模样一下子吸引了他。他开始给自己心理暗示因为这怒容像小龙女。其实陆无双发怒半点不像小龙女,他之所以这样想,完全是在潜意识给自己开脱。
因为他的心已经背叛了小龙女,可是他不敢承认。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被PUA的他,和真实的他在天人作战,本能让他为陆无双怒容心动,可是被PUA的他却仍然在蒙蔽自己。
其实杨过因为小龙女对其心理的PUA,已经产生了双重人格的症状,这是精神分裂的一种,所以杨过这时候的表现有时候很像精神病发作。
杨过在古墓中的表现,也呈现出被PUA的特点,比如他一会儿表现的要与小龙女生死相随,发誓一辈子只喜欢她一个人,一会儿忽然又不明白师父为什么要嫁给他。
因为一个被PUA的人,就是会一阵被洗脑的彻底,按照骗子的引导行事,忽然在某一刻又清醒了一些,恢复本能。
毫无疑问,书中很多细节表明,陆无双与郭芙发怒的样子一模一样,陆无双就是郭芙之影,即使不是说童年郭芙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入杨过心里,至少说明真正可以令杨过心动特质是郭芙这一挂的女孩。
实际上,杨过应陆无双之邀,已经放弃了寻找小龙女,而选择陪陆无双去江南,他依然自欺或许能在江南遇见姑姑,可知他一直在自欺欺人。
当杨过被陆无双强烈吸引,要冲破PUA心理的那一瞬间,他想亲陆无双,小龙女在他心里一下子冒了出来,阻止了他行动。
后来杨过遇到完颜萍,又是同样的写法,作者言明完颜萍是眼睛并不像小龙女,可是杨过又以像姑姑为借口,对着完颜萍的眼睛如痴如狂。
在听到耶律燕要让完颜萍做她嫂子时,莫名其妙的吃起了飞醋,想帮完颜萍置耶律齐于死地。
实际看完全书,我们知道,耶律燕的嫂子是郭芙。
完颜萍长的像黄蓉,而郭芙也像黄蓉。
这也是很明显的红楼手法,以种种隐喻点出完颜萍是郭芙之影。
这时已经坐实了杨过就是因完颜萍与郭芙相像被吸引,可是小龙女在心理上给他设下的藩篱,令他不敢跨越,还是一直在欺骗自己是因为完颜萍像小龙女。
在双重人格天人交战最激烈的时候,看书中描写,杨过完全处于精神崩坏的状态,这时候他心里的小龙女已无法阻止他,在自我欺骗像姑姑,以及被本能吸引的双重影响下,杨过终于冲破小龙女设下的戒条,抱着完颜萍狂亲。
他的双重人格交战到达顶峰,所以他像疯了一样,这时小龙女之副程英及时出现,又一次代表小龙女阻止了他。
到这时杨过仍然无法清醒,他还处于自我欺骗的状态。认为姑姑要嫁我,我愿意娶姑姑。
直到大胜关遇到郭芙,她像火炭一样骑着小红马扑过来,杨过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了。
但是这时候强烈的自卑占据了他的心,于是他失魂落魄的流落荒野,独自求死一样在风雪夜登上华山,再下山时,心境也变了,对小龙女的相思也淡了,完成了第一次脱胎换骨,循着内心本能向大胜关而去。
自那以后,杨过再也没有发生错认姑姑的事情。
脂砚斋评钗黛看似两身,实为一人,杨过喜欢陆无双怒容,抱着完颜萍如醉如痴喊姑姑,就是金氏的钗黛合一。
金庸的写法做到了《红楼梦》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如果不明白完颜萍、陆无双是郭芙替身,则这段根本看不懂
书中从称呼上,也可见杨过对这两组人物不同的态度。
对完颜萍,觉得如果比她年龄大则无味,主动叫妹子:
杨过【心想:“我如月份小过她,给她叫一声兄弟,可没味儿。”说道:“我是正月里的生日,以后你叫我杨大哥得啦。我也不跟你客气,叫你完颜妹子啦。”
却执意叫年龄比自己小的程英姐姐,程英几次提醒,杨过都执意不改,仍坚持称其姐姐。
可类比孙婆婆让杨过叫小龙女姐姐,杨过偏叫姑姑。
另外小龙女想让杨过叫她媳妇儿,杨过偏不叫,却主动叫陆无双媳妇儿。
叫郭芙芙妹,也是杨过主动叫的,再次印证了这两组的分类。
《红楼梦》开篇就写小说假借汉唐,《神雕侠侣》结尾同样也假借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隐喻。
小龙女从偷全真教弟子杨过起,偷小红马,偷郭襄,偷吃,其实就是一个惯偷,因善于矫饰而不被察觉。
新修版郭襄有大龙女一说,小龙女和大龙女都是双修达人,那么大龙女恐怕也影射了小龙女的结局,郭襄拜金轮为师,五体投地跪拜。后期蒙古人占领终南山,小龙女很可能也投靠了蒙古人,才引致屠龙故事。
新修版《神雕》越来越向《红楼梦》靠拢。
两本书一样的正话反说,曹雪芹明明爱死黛玉了,偏偏说人多谓黛玉不如宝钗。还借别人的口,说她尖酸小性儿,行动爱拿捏人等等。
金庸肯定也爱死郭芙这种类型了,却偏偏说她鲁莽任性等等缺点。
其实郭芙外表像黄蓉,性情更接近父亲郭靖,钝感憨直,像杨过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要说金庸在他写的这么多男主中最喜欢谁,恐怕郭靖排第一,张无忌排第二,因为这两个人最像他自己。
金庸曾亲口承认郭靖的形象有自己的影子,并说郭靖体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有人说郭靖形象中有您的影子,这可能吗?
金庸答:作家其实都有折射自己的时候,都会在作品中留下某种烙印。
写郭靖时,我对文学还了解不深,较多地体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如果说有自己的影子的话,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应比较慢,却有毅力,锲而不舍,在困难面前不后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下苦功夫,不求速成。
到后来,随着对文学理解的加深,实践经验的增多,我的小说才有新的进展。后面的小说,处理这个问题比较好。
从这段对话可见,郭靖是金庸心中理想人格最直接的体现。
郭芙内核就是翻版郭靖,可见必也是金庸心头好。
杨过的武功从轻灵飘逸,花样百出,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是弃蛇从雕的转变,也暗喻着弃龙从芙的转变。
金庸写“情深不寿,慧极必伤”,郭芙的钝感则正是其反面,金书有比郭芙更好命的吗?郭靖傻人有傻福,郭芙甚至比郭靖更命好,金庸最后都不忍心让她殉城。
而郭芙的外形则是活脱脱的金庸梦中情人夏梦。
金庸报社的签约作家亦舒曾赞美夏梦:
“宜喜宜嗔,娇嗔兼秀丽之姿,又为之颠倒。”
而书中郭芙【口角生嗔、眉目含笑的美态】,令武敦儒【心中怦的一跳,再也违抗不得】,与亦舒对夏梦的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夏梦平时喜怒之色生动活泼之处,绝不是小龙女的清淡可比。怪不得金庸会写杨过被陆无双的怒色所迷。
亦舒还曾经形象地描绘夏梦“无论时装古装,她都能美的“咚”一声”,金庸的好友倪匡也从不讳言,自己迷醉于夏梦在电影里的那份“娇甜清朗”。
可见夏梦是像火炭扑过来一样冲击人视觉的美,倪匡“娇甜清朗”的四字评价,更坐实了夏梦不可能是清冷寡淡的小龙女,却像极郭芙。
有人曾问金庸,王语嫣的原型是不是夏梦。
金庸回答,“夏梦啊,没有王语嫣聪明。”
后来看夏梦访谈,夏梦总结自己一生命好,平时生活中小事糊里糊涂,大事能把握。
由此可知夏梦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人,与郭芙平时娇憨,大是大非上却拎的清,一生好命何其相似。
夏梦最喜爱珍珠,81岁以香港著名制片人身份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时,依然戴着珍珠项链。
而金庸在书中也着重写郭芙【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如粉装玉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