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原离开的时候,身上穿的还是羊绒大衣,现在回来,雪已经化了,他又重新换上了一身衬衫。
他回来第一件事是来找她,找了她,第二件事是带她去吃饭。
这次陈西原吃的比平常多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纽约受苦了,白杨左看右看,也觉得他瘦了。他本就清峻,此番清减,竟然也显得有些凌厉在身上。
他们这次去的,是陈西原第一次带白杨去吃饭的地方,门前的古色飞檐,门后是翠竹幽径。那地方不对外挂牌,名字也没起,来这里的都是澄州相熟的饕客。
白杨很喜欢他带她来这里吃饭,一是因为这里的厨子确实是百里挑一的好,二是因为她隐秘的心动——每次走在那条小道上时,陈西原都会站在身侧,微微弯下腰,替她拨开碍人路的竹枝。
那时她又会想起戴曾经在他手腕上的一串佛珠,觉得和此情此景十分相配。
他吃过饭还是喜欢抽一支烟,慢慢地抽,像个瘾君子在享受。烟雾升起来,缠绕住他的脸,陈西原半阖着双眼,偶尔用手指磕磕上面的烟灰,白杨在藏烟雾背后,看他像是在看被古刹里青烟遮面的释迦摩尼佛。
对面的人忽然抬起眼,丝丝笑意蔓延开来,笑着问怎么一直看着他?
白杨说,几个月没见,太想你了。
“以后有的是机会看。”他轻声说道,转而问起来另一件事:“今天你们同学几个抱着摄像机和三脚架,去拍电影了?”
白杨说不是:“去采风了。新闻专业的学生,少不了要动笔杆写写文章,从我们学校出去的,只要是打算做传统媒体这一行,或者走行政的,都有几个三五个拿出手的文章。”
陈西原的眼已经抽完了,手里转着金属打火机在玩,挑眉问她:“你也打算走这条路?”
“是呀,我要先写几篇,以后才好找导师,不然到了大三,导师两只手都数得过来,新闻专业的学生三五千,僧多肉少,哪抢的过来?”
陈西原听她说完,忽然问:“你们学院是不是有个叫钟听寒的教授?”
白杨脸上浮现诧异:“你怎么知道?他很厉害的,拿过好多奖,听说是我们学校好不容易挖过来的。”
他停下来手上转打火机的动作,开口问她:“那你呢,你看他顺眼吗?顺眼的话让他给你做导师好了。”
他说得慢不尽心,收起打火机,开始转着手下的空茶杯。
白杨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很久才恢复过来。她才知道,学校千请万请来的德高望重的教授,竟然是陈西原外公的一个学生,而且这个学生年少贫寒,还曾经受过不少他家恩惠。
后来回去以后,白杨用Google搜索过有关他外公的信息,一行列的长篇大论,不是某某晚报,某某周报,就是某某社某某网,说的全是这位文届泰斗的贡献。再往上扒拉,还能看见更以前的事,说他外公的祖辈曾经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之一,再往上,可以追溯到唐朝时的一位清官大臣。
她有些好笑地想,陈西原家二十几代都被史书一笔一划记录下来,而她往上一代,连自己亲爹亲妈姓什么都不知道。
史书不会为她载上半滴墨水,如果说有人怜惜的话,也就是《清明上河图》里一个最不起眼的人物。
那时候白杨打着电话问他:“你们家好歹也是书香世家,怎么你满身铜臭味?”
陈西原从来不生气,不着调地说:“我没出息呗,你千万别抛弃我。”
白杨接着翻着网页,点开不知道第几页,藏得很深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还很新,估计拍了没多长时间,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大新闻,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记录。上面标题写着“秦老先生之女携独子前来探访”,一点新意都没有,怪不得被压在最底层。
照片上的秦老先生满头银发,仍然精神抖擞,眉目间都是经年累月的风骨。他身边站着一个女人,一身月白色旗袍,头发低挽着,全身上下唯一的首饰就是手腕上的一只玉镯。
女人站在一棵桂花树下,眉眼温柔,三分含笑,袅袅婷婷而立,岁月蹉跎,在她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却更像沉淀之后的醇香美酒。
白杨终于知道陈西原身上的柔情几许到底是来自何方了。
女人身边站着一个年轻男人,穿着规规矩矩的短夹克,伸手去扶白发老人,男人眉目疏朗,身材高大,长身玉立。怎么看都是一副美满的阖家团圆图。
可那个男人不是陈西原。
他们长得很像,不难让人想到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报纸里不起眼的板块里交代了他的名字,陈西城。
白杨总觉得在哪里见过这张脸,或者听过这个名字。绞尽脑汁地想了一番,终于想起来。
新闻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听新闻学新闻,为此,白杨斥巨资买了一个收音机在宿舍,时不时就听一下,有空了还会用电脑搜索一下往期新闻来看。说不准就是在哪个地方听到了陈西城这三个字,是什么书记还是什么发言人已经忘记了,总之他吐出来的一言一语,就关系着某个地方的人未来的生活发展。
那时候她隐约有些明白为什么报上写的是“独子”了,陈西城这样仕途坦荡的人,怎么可以有一个满身铜臭的血亲?
白杨不懂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那么多错综复杂,只是她从小寄人篱下,没有骨肉至亲,总难免会推己及人地想,陈西原这些年,过得开不开心?
可是转眼想到玩贪吃蛇都老是撞墙死掉的陈西原,又觉得是自己多虑了。他好像什么都不在意,和风一样,天南海北四处看看,最后仍然归于天地间,了无痕迹。
陈西原把她的事记挂在心上,白杨回去没多久,在某一次专业课之后,就被学委通知钟教授有事找她,让她下课去一趟他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不在,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桌上摆了两盆丑丑的仙人掌。
钟听寒的眼睛一直在电脑上,直到白杨走近了,才正眼去看她:“西原跟我提过你了,我看了你之前考试的试卷,还有其他写的一些文章,是有灵气的,但是太急于求成了,词藻堆积,你是在纪实,不是在写散文小说。要是以后还这么不踏实,就自己去跟陈西原说,别来我这里。”
白杨点头哈腰称是,说以后跟着他一定好好学习,一步一个脚印。
“把你邮箱写下来吧,以后每个月至少写一篇文章交给我。”钟听寒还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接着站起来从书架上拿了几本书,摆在桌子上,“你把这些书拿回去,好好看看,回来写读后感给我,做学问的,就是要多看书,年轻人没点底子可不行。”
白杨点点头,把写好的邮箱地址递给他,见他没有什么别的事要吩咐,就搬起那一摞书跟他说了再见。
自始至终,钟听寒都没有多余说任何一句话,整个人像是刻薄又古板的老学究,这样中规中矩的人,愿意卖陈西原的面子,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关系。
她出神的想着,想起陈西原告诉她的钟听寒的一些往事,说钟教授年轻时还曾追求过他的母亲,那个站在桂花树下穿着月白色旗袍的温柔女人。
那时候的钟教授和现在没什么差别,只是比现在年轻,古板着一张脸,手写了一封情诗送给人家。情诗也不是徐志摩戴望舒那样极尽缠绵,又暗含隐喻的长尾诗,是一首古板的七律,连平仄都合得一字不差。
连爱情都这么刻板,白杨想,难怪他追不到女孩。
但不得不说,钟听寒是一个很认真负责的导师,即使说话从不迂回,骂人的时候也从来不留情面,但给她指出不足的方面时耐心地多,她一个两千字的文章,钟听寒可以写出五千字的毛病。
以至于那段时间她一直在书山题海里打转,有种梦回高中的感觉,等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时间,才发觉已经很久没找过陈西原了。
这段时间里他们都只是三不五时地通一个电话,不知道陈西原是不是真的太会体谅人了,竟然也没有来找她了。白杨的心里涌起一种不安的酸涩,在某个暮光沉醉的傍晚给他拨去了电话。
“陈西原,我想你了。”只是她的第一句话。
陈西原说:“怎么个想法?”
“夜不能寐算不算?”白杨斟酌着他的语气,问道:“你最近很忙吗,怎么都不来找我?”
“还可以,只是白姑娘好像比较忙。”电话那头传来陈西原丝丝缕缕的笑声,他虽然抽烟,可嗓音却像亭亭风荷,大似深水无波。他说起她来:“前两天跟你那导师见过一次,他说你挺有天分的,也肯努力,以后前途无量呐……”
白杨冷不丁想起钟听寒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像结了一层厚厚寒霜一样,难以置信他是这么评价她的:“他说我写的文章最大的价值就是去废品站,那样还能资源再生,算是让它死得其所。”
陈西原在一边被逗得直笑,电话里有移动的声音,像是手机被拿远了一些,连着声音都变远了。
她听见他在那边好像对什么人说话:“老钟啊,您就这么说人家小姑娘的?”
然后是钟听寒丝毫不改的冷漠声线:“我是想夸她,说两句好听的就要上天了,还能写出来什么?”
白杨没想到他们两个现在待在一起,隔着手机脸都涨红了起来,慌忙找借口挂断了电话。
过了一会儿,陈西原的电话又打了过来,她战战兢兢地接了起来,第一句话先叫钟老师。那边的陈西原笑着,告诉她钟听寒已经离开了,让她用不着这么担惊受怕的。
“你怎么也不提醒我一下,幸好没说什么钟老师的坏话,要不然又要被折磨了。”
陈西原问:“他经常折磨你?”
“还好吧,就是每天改文章改的焦头烂额的,还要去翻好多年前的报纸做参考。你不知道,我来澄州将近两年,都没这几天去的地方多,快要把澄州大大小小的犄角旮旯都跑遍了,所有报亭在哪里我都清楚。”
白杨习惯性地跟他碎碎念,思念如泄洪一样流淌,浇灌人心中的荒田。
陈西原在电话那边想象着这个十八岁姑娘说这话时候的神情,应该也是长眉微蹙,连忧愁都是柔情暖色,然后轻叹一口气,眼中依旧是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上天怎么会生就那么一双眼,笑起来时灿若星辰,长明灯也不过如此,皱眉哀伤时又像蒙了一层雾气,似是深潭寒气升腾,遮住的身后青山。一颦一笑,都是足以流传千古的美谈。
姑娘还在涛涛不停地说着什么,悲伤也只在一瞬,转眼就被其他的事吹散了。陈西原已经是从她那个年纪过来很久的人了,对于白杨这些讲话从没重点的七嘴八舌,他一眼就能望到底。
剥开所有言语的修饰伪装,衣裙之下,只有坦荡赤裸的几个字。
陈西原,我很想你。
他回来第一件事是来找她,找了她,第二件事是带她去吃饭。
这次陈西原吃的比平常多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纽约受苦了,白杨左看右看,也觉得他瘦了。他本就清峻,此番清减,竟然也显得有些凌厉在身上。
他们这次去的,是陈西原第一次带白杨去吃饭的地方,门前的古色飞檐,门后是翠竹幽径。那地方不对外挂牌,名字也没起,来这里的都是澄州相熟的饕客。
白杨很喜欢他带她来这里吃饭,一是因为这里的厨子确实是百里挑一的好,二是因为她隐秘的心动——每次走在那条小道上时,陈西原都会站在身侧,微微弯下腰,替她拨开碍人路的竹枝。
那时她又会想起戴曾经在他手腕上的一串佛珠,觉得和此情此景十分相配。
他吃过饭还是喜欢抽一支烟,慢慢地抽,像个瘾君子在享受。烟雾升起来,缠绕住他的脸,陈西原半阖着双眼,偶尔用手指磕磕上面的烟灰,白杨在藏烟雾背后,看他像是在看被古刹里青烟遮面的释迦摩尼佛。
对面的人忽然抬起眼,丝丝笑意蔓延开来,笑着问怎么一直看着他?
白杨说,几个月没见,太想你了。
“以后有的是机会看。”他轻声说道,转而问起来另一件事:“今天你们同学几个抱着摄像机和三脚架,去拍电影了?”
白杨说不是:“去采风了。新闻专业的学生,少不了要动笔杆写写文章,从我们学校出去的,只要是打算做传统媒体这一行,或者走行政的,都有几个三五个拿出手的文章。”
陈西原的眼已经抽完了,手里转着金属打火机在玩,挑眉问她:“你也打算走这条路?”
“是呀,我要先写几篇,以后才好找导师,不然到了大三,导师两只手都数得过来,新闻专业的学生三五千,僧多肉少,哪抢的过来?”
陈西原听她说完,忽然问:“你们学院是不是有个叫钟听寒的教授?”
白杨脸上浮现诧异:“你怎么知道?他很厉害的,拿过好多奖,听说是我们学校好不容易挖过来的。”
他停下来手上转打火机的动作,开口问她:“那你呢,你看他顺眼吗?顺眼的话让他给你做导师好了。”
他说得慢不尽心,收起打火机,开始转着手下的空茶杯。
白杨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很久才恢复过来。她才知道,学校千请万请来的德高望重的教授,竟然是陈西原外公的一个学生,而且这个学生年少贫寒,还曾经受过不少他家恩惠。
后来回去以后,白杨用Google搜索过有关他外公的信息,一行列的长篇大论,不是某某晚报,某某周报,就是某某社某某网,说的全是这位文届泰斗的贡献。再往上扒拉,还能看见更以前的事,说他外公的祖辈曾经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之一,再往上,可以追溯到唐朝时的一位清官大臣。
她有些好笑地想,陈西原家二十几代都被史书一笔一划记录下来,而她往上一代,连自己亲爹亲妈姓什么都不知道。
史书不会为她载上半滴墨水,如果说有人怜惜的话,也就是《清明上河图》里一个最不起眼的人物。
那时候白杨打着电话问他:“你们家好歹也是书香世家,怎么你满身铜臭味?”
陈西原从来不生气,不着调地说:“我没出息呗,你千万别抛弃我。”
白杨接着翻着网页,点开不知道第几页,藏得很深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还很新,估计拍了没多长时间,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大新闻,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记录。上面标题写着“秦老先生之女携独子前来探访”,一点新意都没有,怪不得被压在最底层。
照片上的秦老先生满头银发,仍然精神抖擞,眉目间都是经年累月的风骨。他身边站着一个女人,一身月白色旗袍,头发低挽着,全身上下唯一的首饰就是手腕上的一只玉镯。
女人站在一棵桂花树下,眉眼温柔,三分含笑,袅袅婷婷而立,岁月蹉跎,在她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却更像沉淀之后的醇香美酒。
白杨终于知道陈西原身上的柔情几许到底是来自何方了。
女人身边站着一个年轻男人,穿着规规矩矩的短夹克,伸手去扶白发老人,男人眉目疏朗,身材高大,长身玉立。怎么看都是一副美满的阖家团圆图。
可那个男人不是陈西原。
他们长得很像,不难让人想到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报纸里不起眼的板块里交代了他的名字,陈西城。
白杨总觉得在哪里见过这张脸,或者听过这个名字。绞尽脑汁地想了一番,终于想起来。
新闻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听新闻学新闻,为此,白杨斥巨资买了一个收音机在宿舍,时不时就听一下,有空了还会用电脑搜索一下往期新闻来看。说不准就是在哪个地方听到了陈西城这三个字,是什么书记还是什么发言人已经忘记了,总之他吐出来的一言一语,就关系着某个地方的人未来的生活发展。
那时候她隐约有些明白为什么报上写的是“独子”了,陈西城这样仕途坦荡的人,怎么可以有一个满身铜臭的血亲?
白杨不懂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那么多错综复杂,只是她从小寄人篱下,没有骨肉至亲,总难免会推己及人地想,陈西原这些年,过得开不开心?
可是转眼想到玩贪吃蛇都老是撞墙死掉的陈西原,又觉得是自己多虑了。他好像什么都不在意,和风一样,天南海北四处看看,最后仍然归于天地间,了无痕迹。
陈西原把她的事记挂在心上,白杨回去没多久,在某一次专业课之后,就被学委通知钟教授有事找她,让她下课去一趟他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不在,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桌上摆了两盆丑丑的仙人掌。
钟听寒的眼睛一直在电脑上,直到白杨走近了,才正眼去看她:“西原跟我提过你了,我看了你之前考试的试卷,还有其他写的一些文章,是有灵气的,但是太急于求成了,词藻堆积,你是在纪实,不是在写散文小说。要是以后还这么不踏实,就自己去跟陈西原说,别来我这里。”
白杨点头哈腰称是,说以后跟着他一定好好学习,一步一个脚印。
“把你邮箱写下来吧,以后每个月至少写一篇文章交给我。”钟听寒还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接着站起来从书架上拿了几本书,摆在桌子上,“你把这些书拿回去,好好看看,回来写读后感给我,做学问的,就是要多看书,年轻人没点底子可不行。”
白杨点点头,把写好的邮箱地址递给他,见他没有什么别的事要吩咐,就搬起那一摞书跟他说了再见。
自始至终,钟听寒都没有多余说任何一句话,整个人像是刻薄又古板的老学究,这样中规中矩的人,愿意卖陈西原的面子,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关系。
她出神的想着,想起陈西原告诉她的钟听寒的一些往事,说钟教授年轻时还曾追求过他的母亲,那个站在桂花树下穿着月白色旗袍的温柔女人。
那时候的钟教授和现在没什么差别,只是比现在年轻,古板着一张脸,手写了一封情诗送给人家。情诗也不是徐志摩戴望舒那样极尽缠绵,又暗含隐喻的长尾诗,是一首古板的七律,连平仄都合得一字不差。
连爱情都这么刻板,白杨想,难怪他追不到女孩。
但不得不说,钟听寒是一个很认真负责的导师,即使说话从不迂回,骂人的时候也从来不留情面,但给她指出不足的方面时耐心地多,她一个两千字的文章,钟听寒可以写出五千字的毛病。
以至于那段时间她一直在书山题海里打转,有种梦回高中的感觉,等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时间,才发觉已经很久没找过陈西原了。
这段时间里他们都只是三不五时地通一个电话,不知道陈西原是不是真的太会体谅人了,竟然也没有来找她了。白杨的心里涌起一种不安的酸涩,在某个暮光沉醉的傍晚给他拨去了电话。
“陈西原,我想你了。”只是她的第一句话。
陈西原说:“怎么个想法?”
“夜不能寐算不算?”白杨斟酌着他的语气,问道:“你最近很忙吗,怎么都不来找我?”
“还可以,只是白姑娘好像比较忙。”电话那头传来陈西原丝丝缕缕的笑声,他虽然抽烟,可嗓音却像亭亭风荷,大似深水无波。他说起她来:“前两天跟你那导师见过一次,他说你挺有天分的,也肯努力,以后前途无量呐……”
白杨冷不丁想起钟听寒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像结了一层厚厚寒霜一样,难以置信他是这么评价她的:“他说我写的文章最大的价值就是去废品站,那样还能资源再生,算是让它死得其所。”
陈西原在一边被逗得直笑,电话里有移动的声音,像是手机被拿远了一些,连着声音都变远了。
她听见他在那边好像对什么人说话:“老钟啊,您就这么说人家小姑娘的?”
然后是钟听寒丝毫不改的冷漠声线:“我是想夸她,说两句好听的就要上天了,还能写出来什么?”
白杨没想到他们两个现在待在一起,隔着手机脸都涨红了起来,慌忙找借口挂断了电话。
过了一会儿,陈西原的电话又打了过来,她战战兢兢地接了起来,第一句话先叫钟老师。那边的陈西原笑着,告诉她钟听寒已经离开了,让她用不着这么担惊受怕的。
“你怎么也不提醒我一下,幸好没说什么钟老师的坏话,要不然又要被折磨了。”
陈西原问:“他经常折磨你?”
“还好吧,就是每天改文章改的焦头烂额的,还要去翻好多年前的报纸做参考。你不知道,我来澄州将近两年,都没这几天去的地方多,快要把澄州大大小小的犄角旮旯都跑遍了,所有报亭在哪里我都清楚。”
白杨习惯性地跟他碎碎念,思念如泄洪一样流淌,浇灌人心中的荒田。
陈西原在电话那边想象着这个十八岁姑娘说这话时候的神情,应该也是长眉微蹙,连忧愁都是柔情暖色,然后轻叹一口气,眼中依旧是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上天怎么会生就那么一双眼,笑起来时灿若星辰,长明灯也不过如此,皱眉哀伤时又像蒙了一层雾气,似是深潭寒气升腾,遮住的身后青山。一颦一笑,都是足以流传千古的美谈。
姑娘还在涛涛不停地说着什么,悲伤也只在一瞬,转眼就被其他的事吹散了。陈西原已经是从她那个年纪过来很久的人了,对于白杨这些讲话从没重点的七嘴八舌,他一眼就能望到底。
剥开所有言语的修饰伪装,衣裙之下,只有坦荡赤裸的几个字。
陈西原,我很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