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在第二日结束了,浩浩荡荡的人马沿着山路返回甯都皇城。
孟若渔坐在车里,饶有兴味地逗着怀里的白团子,“小白兔,快吃。”
她将一根红萝卜递到兔子的嘴边,丝毫不觉腻味地抚摸着那身雪白、柔软的皮毛。
显然,孟若渔对于小白兔的兴致远远大于闷闷不乐抱着双臂坐在一边的狄尘。
又一次争风吃醋中,狄小世子败下阵来,而且败得非常惨烈,他的小渔连一丝目光都不愿意分给他。
狄小世子撑着下巴,从兔子的储备粮里拿出了一根红萝卜,忿忿不平的啃下一口。他撑着下巴,眼含幽怨,嘴里咔嚓咔嚓地咀嚼起来。
回到王府以后,狄尘在孟若渔和晏清的看管下,开始老老实实地躺着养伤。
孟若渔一边照顾着狄尘,一边忙着偷偷搞自己的事业。
今日,给娇滴滴喊疼的狄小世子换完药,孟若渔就撇下依依不舍的狄尘回了自己的房间。
只见,她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字——“乌平冢”。
那是她在王爷亲笔写的书信里看到的地方,就在甯都以西,紧邻乱葬岗,是掩埋天彧历代罪人之地。
那儿的人们,不得留姓名,不得受祭拜,坟头上皆压着一块磐石,以表“万代口诛笔伐,永世不得翻身”之意。想不到王妃竟也被葬在那里。
孟若渔终是放不下那处坟地,只身前往,想去看看那里埋藏着的过往。
去拜访逝者总该带些生者的敬意,她采了园中正盛开的紫色木槿花,怀抱了满满一束,往之。
出了城西,不多远就进入了义冢。
义冢是一处连绵起伏的小山丘,薄薄的一层黄土之下,尸骸累累,孟若渔每走一步,都好似踩在血肉白骨之上。
旁人眼中绝对的死寂之地,对孟若渔来说,却四处飘荡着恶鬼。比起活着的凡人,恶鬼更喜食腐尸,所以孟若渔只需装作看不到便可安然通过。
她加快了脚步,穿过那处死亡之地。
义冢的尽头便是乌平冢,入口处立了一块破败不堪的石碑,其上雕刻着的“乌平冢”三个字已经很是模糊。
孟若渔望了前往的墓地一眼,踏着许久不曾有人涉足的黄土,迈出一步。
不过,也就只被迈出了一步,就当即被人叫住了。
“此处闲人勿入——”
背后响起一个嘶哑枯朽的男声,森然可怖,宛如从坟墓中爬出的干尸发出的声音。让身处在乌平冢入口的孟若渔陡然一惊,瞳孔骤缩,一点一点地挪动着转过身来。
入目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长者,一只眼睛凹陷着没有瞳孔和眼白,另一只完整的眼睛却漆黑深邃,透着浑然英气。来人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袍,下身似乎空空荡荡,以至于衣物贴在轮椅上,衣摆落在地上沾了尘土。那张沧桑的脸上带着大大小小的伤痕,大概很久了已经愈合留下些粉色的疤痕,凸出着。杂乱带着花白的长发披散在脑后,遮住了小半的脸颊,看着辨不清年龄,又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又像是几近腐朽的老者。
男子抬着眼眸看来,干枯爆着青筋的双手摇着咯吱作响的破旧轮椅,缓缓走来。
看着在无数坟冢和孤魂中逐渐走近的男人,孟若渔只觉得周遭的氛围肃穆而沉郁,一种奇妙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她陡然间立在原地,不得动弹,待反应过来,她恭恭敬敬地俯身施礼,“前辈见谅,晚辈前来祭奠逝者,无意冒犯。”
那个嘶哑低沉的声音回应道:“来拜何人?”
孟若渔迟疑了一瞬,还是如实回答:“正雍王妃。”
男人没有说话,停在几步之外,看了看孟若渔抱着的一捧木槿花。许久之后,他推着轮椅与孟若渔擦肩而过,走入了乌平冢。
孟若渔一直俯着身子,直到男人的轮椅驶进乌平冢,一点点淹没在坟头里。
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被获准进入乌平冢,犹豫着走了进去,看男人没再阻止,她壮了胆子走入深处。
她走过一座座破败荒芜、无人问津的坟冢,找寻着王妃的埋葬之处。
许多坟墓都是无名冢,只有少数立了墓碑,留下姓名。她挨个看过去,忽然一块墓碑吸引了她的目光。
那是王爷的笔迹,写着:吾之亡妻龚氏,永眠于此。
那块墓碑立在压着坟头的巨石之前,显得单薄,也显得孤傲。
孟若渔停下了脚步,恭恭敬敬地跪拜在黄土之上,将怀中的木槿花放在坟前。看着那遒劲俊逸的血红大字,低声说道:“晚辈孟若渔,贸然前来祭拜,望王妃恕小辈叨扰。”
“偶于王府窥王爷亲笔,又见狄尘消沉度日,只觉十多年前的旧事甚为重要。小辈愚钝不敏,却也想要堪破真相,解父子二人的心结。小辈冒昧妄言,不知王妃的魂魄是否还留存于世,又是否愿意现身相见?”
孟若渔端端正正地跪拜着,等待着。
这时,乌平冢的深处,有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那个坐在轮椅上的男人停在了门口,遥遥望着跪拜在坟前的孟若渔。
过了许久,回应孟若渔的只有三两声乌鸦啼鸣。
也许,王妃的魂灵已经去往了冥界黄泉。
孟若渔再次叩首,随后站起身来,退开了。
待孟若渔回到王府时,已经暮色深沉。路过庭院,王爷正在园中的枇杷树下独坐。
孟若渔没有离开,移步走了上去。
枇杷树下有一石案,王爷举一杯清酒,邀明月共饮,对影成三人。
今夜的月很圆,孟若渔抬头望向挂在夜空的玉盘,无声地想着。说起来,刚过了中秋佳节。
“王爷。”孟若渔走上前去。
“是阿渔啊,”王爷低下头看过来,招了招手,“快来坐下。”
“嗯。”孟若渔点了点头,坐在石墩上。
两人谁都没再言语。有清冷的夜风袭来,头顶的枇杷树叶悠悠摇曳,发出扑簌簌的声响,在石案上落下斑驳的树荫。
一片凤羽般的枇杷叶从枝头飘落,打着旋儿,王爷抬起手轻轻托在掌心。枇杷叶在月光下反射出皎洁的光华,那双手缓缓移动,抚摸着树叶的经络。
孟若渔一直漫不经心地坐在一旁,她有许多话想要问王爷,却又无法开口。
似乎是察觉到了孟若渔的欲言又止,王爷扭头看过来:“阿渔似乎有话要说?”
“……”孟若渔一时无措,不过,还是缓缓点了头。
“但说无妨。”
“若渔……想要知道王妃的事。”
王爷没有回应,只低头看着掌中的枇杷叶,许久,开口说道:“吾妻诞下狄尘,因失血过多,死于无定河畔。那是十八年前的深秋,江水东流,满地落红。”
这些,孟若渔都在那封信上看到了。她想知道的是更未隐秘的真相。
“王妃是……叛贼?”孟若渔捏紧了手指,踌躇地问道。
……
对面的人没了声音,周遭沉寂下来,只余虫鸣。
王爷没有抬头,沉郁的声音传来,“是。”
“是”,这轻描淡写的一个字,却深深撼动了孟若渔。王爷亲口承认,即使她再不愿意相信,但王爷说了“是”。
“……那世子从军是怎么回事?”
“那是三年前,阿尘才十五岁。在尚书府的萧小公子死于大火后,他偷偷跑去北境参军征战。我天彧和羌国虽以供奉和结亲来维系和平,但羌国边境的蛮军时长依仗兵力强盛,屡屡挑起战争,然而天彧悉数战败,北境的边界一退再退。那是十多年来我朝的第一场胜仗,阿尘也在其中,隐瞒了自己的世子身份,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和战士们一同在战场上厮杀。”
“戍边将士大获全胜,回甯都复命受赏之际,本王派人将阿尘绑了回来。”
“为什么不许世子上战场?”李玦告诉过孟若渔这一段过往,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许狄尘从军。
王爷轻声叹息:“南天彧建立之时,皇上下过诏令,王妃叛国通敌,正雍王府之人此生皆不得上战场,更不能掌兵权。若违反,皆为大罪。”
“阿尘他自出生便被剥去了驰骋疆场的权力。当本王将他带回府中,告知他王妃叛国,以致王府之人不得从军之事,他就仿若变了一个人,颓废至此。”
闻言,孟若渔坐在石案前,怔愣了许久。
原来是这样!狄尘本是心怀天下,志在四方的少年儿郎,却一出生就被剥夺了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权力。甚至,还知道了母亲是叛国通敌之人,不过十五岁的少年需得背负起罪臣之后,叛贼之子的千古骂名。
羽翼渐丰的幼鹰亟待振翅,却被现实断送了搏击长空的可能。那种跌落云间的挫败感让再是坚韧的脊梁都弯折下来。
难道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吗?
她一直找寻的真相就是这样赤裸裸的不堪吗?
孟若渔有些失魂落魄地走向廊间,却猛然间听到背后响起了一阵莫名熟悉的曲调。
她蓦地转身,灯火阑珊下,王爷倚靠在树旁,手执枇杷叶悠悠地吹奏着。
孟若渔只觉得那曲调很熟悉,一定曾听过。
倏忽,孟若渔脸色微凛,提起裙摆,转身向着后苑大步跑去。
这样啊,原来是这样!
她不顾一切冲入了那间不起眼的暗阁,点着火烛走入里间,一步一步靠近那处桌案。
她听见自己的心脏在胸膛里,咚咚跳着,震荡着耳膜。
烛火一点点探出去,打在桌案上微黄的绢帛上,那是一幅画。
绘着一个女子,几日不见,已经全部完成了。
画中的女子一身利落的大红色骑装,手里执着一把利剑,眉目英挺,飒气逼人。明明是位女子,却有着丝毫不逊于男儿的英雄气概。银色的冷刃在她的手中宛若有了生命,灵巧地跃动着。画中耀眼的人儿,正迎着风翩翩舞剑。
宛如人间的一代豪杰,也如天上的无畏战神。
那女子有着和阿绛一模一样的脸颊和身姿。
孟若渔痴痴地捧着那幅画,胸中犹如万丈波涛澎湃翻涌,久久地站在原处一动不动。
“这画里的人怎么和我一个模样?”阿绛飘在孟若渔身边懵懵懂懂地发问。
刚才阿绛看到了孟若渔着急忙慌奔跑的身影有些担忧,就跟了过来,一直守在怔怔发愣的孟若渔身边。
孟若渔手中的蜡烛一颗一颗滴下红色的烛泪,直直流到了手上。黑色的烛芯还剩下一点,蜡烛即将燃尽。
倏忽,一阵小风透过窗纸吹了进来,蜡烛熄灭了,周遭陷入完全的黑暗。
死寂与黑暗中,有脚步在靠近。
“阿渔,你为何会在此处?”王爷推开了吱呀作响的木门走了进来。看清了站在屋内的孟若渔,有些惊讶。
孟若渔没有回答,她依旧沉默着,许久之后缓缓开口说道:“王爷,你还想要再见王妃一面吗?”
“她就在这里……”
闻言,王爷猛然一惊,瞳孔骤缩,嘴唇有些颤抖:“……阿渔,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她就在这里’?”
“王妃的魂魄一直留在王府中,我看得到。”
说完,孟若渔转头看向那只日夜陪在她身边,失忆的孤魂:“阿绛,你记起来了吗,你是正雍王府的王妃,是王爷的发妻,狄尘的娘亲。”
有月光透过窗纸破开的豁口照了进来,穿过阿绛的身体,落在地面。
“阿绛,你知道吗,你一直吟唱的歌曲,我方才听到王爷吹奏了一模一样的曲调。”
“那首歌叫什么?”孟若渔低声小心翼翼地询问,看着阿绛。
阿绛不再懵懂,露出强烈的震惊,似乎还有几分恐惧,她颤抖着环抱住头颅,蜷缩成一团,剧烈地摇晃着,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那曲,叫做《点绛唇》。”王爷目光有些涣散地望向阿绛站着的地方。“那首曲子是本王在边塞和羌军作战时,远在京中的夫人写给本王的。以寄相思,亦祈求本王能够大获全胜,平安归来。”
王爷的肩膀微微颤抖起来,原本高大的男人显得有些悲凉孤独,他站在朦胧月色里,低声吟唱着: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醉卧沙场挑贼首,当以此身报家国。
闺中佳妻犹在望,定要康平踏贺兰。”[[[] 前四句来自于高适《塞上听吹笛》]]
那一声声宛如悲泣的低吟浅唱中,阿绛的眼角落下一滴清泪来。
泪珠顺着脸颊滚落,“滴答”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一朵及不可见的泪花,在月光下泛起晶莹的光泽。
霎时间,覆了霜雪,染了风尘的旧事呈现在孟若渔的眼前。
孟若渔坐在车里,饶有兴味地逗着怀里的白团子,“小白兔,快吃。”
她将一根红萝卜递到兔子的嘴边,丝毫不觉腻味地抚摸着那身雪白、柔软的皮毛。
显然,孟若渔对于小白兔的兴致远远大于闷闷不乐抱着双臂坐在一边的狄尘。
又一次争风吃醋中,狄小世子败下阵来,而且败得非常惨烈,他的小渔连一丝目光都不愿意分给他。
狄小世子撑着下巴,从兔子的储备粮里拿出了一根红萝卜,忿忿不平的啃下一口。他撑着下巴,眼含幽怨,嘴里咔嚓咔嚓地咀嚼起来。
回到王府以后,狄尘在孟若渔和晏清的看管下,开始老老实实地躺着养伤。
孟若渔一边照顾着狄尘,一边忙着偷偷搞自己的事业。
今日,给娇滴滴喊疼的狄小世子换完药,孟若渔就撇下依依不舍的狄尘回了自己的房间。
只见,她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字——“乌平冢”。
那是她在王爷亲笔写的书信里看到的地方,就在甯都以西,紧邻乱葬岗,是掩埋天彧历代罪人之地。
那儿的人们,不得留姓名,不得受祭拜,坟头上皆压着一块磐石,以表“万代口诛笔伐,永世不得翻身”之意。想不到王妃竟也被葬在那里。
孟若渔终是放不下那处坟地,只身前往,想去看看那里埋藏着的过往。
去拜访逝者总该带些生者的敬意,她采了园中正盛开的紫色木槿花,怀抱了满满一束,往之。
出了城西,不多远就进入了义冢。
义冢是一处连绵起伏的小山丘,薄薄的一层黄土之下,尸骸累累,孟若渔每走一步,都好似踩在血肉白骨之上。
旁人眼中绝对的死寂之地,对孟若渔来说,却四处飘荡着恶鬼。比起活着的凡人,恶鬼更喜食腐尸,所以孟若渔只需装作看不到便可安然通过。
她加快了脚步,穿过那处死亡之地。
义冢的尽头便是乌平冢,入口处立了一块破败不堪的石碑,其上雕刻着的“乌平冢”三个字已经很是模糊。
孟若渔望了前往的墓地一眼,踏着许久不曾有人涉足的黄土,迈出一步。
不过,也就只被迈出了一步,就当即被人叫住了。
“此处闲人勿入——”
背后响起一个嘶哑枯朽的男声,森然可怖,宛如从坟墓中爬出的干尸发出的声音。让身处在乌平冢入口的孟若渔陡然一惊,瞳孔骤缩,一点一点地挪动着转过身来。
入目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长者,一只眼睛凹陷着没有瞳孔和眼白,另一只完整的眼睛却漆黑深邃,透着浑然英气。来人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袍,下身似乎空空荡荡,以至于衣物贴在轮椅上,衣摆落在地上沾了尘土。那张沧桑的脸上带着大大小小的伤痕,大概很久了已经愈合留下些粉色的疤痕,凸出着。杂乱带着花白的长发披散在脑后,遮住了小半的脸颊,看着辨不清年龄,又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又像是几近腐朽的老者。
男子抬着眼眸看来,干枯爆着青筋的双手摇着咯吱作响的破旧轮椅,缓缓走来。
看着在无数坟冢和孤魂中逐渐走近的男人,孟若渔只觉得周遭的氛围肃穆而沉郁,一种奇妙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她陡然间立在原地,不得动弹,待反应过来,她恭恭敬敬地俯身施礼,“前辈见谅,晚辈前来祭奠逝者,无意冒犯。”
那个嘶哑低沉的声音回应道:“来拜何人?”
孟若渔迟疑了一瞬,还是如实回答:“正雍王妃。”
男人没有说话,停在几步之外,看了看孟若渔抱着的一捧木槿花。许久之后,他推着轮椅与孟若渔擦肩而过,走入了乌平冢。
孟若渔一直俯着身子,直到男人的轮椅驶进乌平冢,一点点淹没在坟头里。
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被获准进入乌平冢,犹豫着走了进去,看男人没再阻止,她壮了胆子走入深处。
她走过一座座破败荒芜、无人问津的坟冢,找寻着王妃的埋葬之处。
许多坟墓都是无名冢,只有少数立了墓碑,留下姓名。她挨个看过去,忽然一块墓碑吸引了她的目光。
那是王爷的笔迹,写着:吾之亡妻龚氏,永眠于此。
那块墓碑立在压着坟头的巨石之前,显得单薄,也显得孤傲。
孟若渔停下了脚步,恭恭敬敬地跪拜在黄土之上,将怀中的木槿花放在坟前。看着那遒劲俊逸的血红大字,低声说道:“晚辈孟若渔,贸然前来祭拜,望王妃恕小辈叨扰。”
“偶于王府窥王爷亲笔,又见狄尘消沉度日,只觉十多年前的旧事甚为重要。小辈愚钝不敏,却也想要堪破真相,解父子二人的心结。小辈冒昧妄言,不知王妃的魂魄是否还留存于世,又是否愿意现身相见?”
孟若渔端端正正地跪拜着,等待着。
这时,乌平冢的深处,有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那个坐在轮椅上的男人停在了门口,遥遥望着跪拜在坟前的孟若渔。
过了许久,回应孟若渔的只有三两声乌鸦啼鸣。
也许,王妃的魂灵已经去往了冥界黄泉。
孟若渔再次叩首,随后站起身来,退开了。
待孟若渔回到王府时,已经暮色深沉。路过庭院,王爷正在园中的枇杷树下独坐。
孟若渔没有离开,移步走了上去。
枇杷树下有一石案,王爷举一杯清酒,邀明月共饮,对影成三人。
今夜的月很圆,孟若渔抬头望向挂在夜空的玉盘,无声地想着。说起来,刚过了中秋佳节。
“王爷。”孟若渔走上前去。
“是阿渔啊,”王爷低下头看过来,招了招手,“快来坐下。”
“嗯。”孟若渔点了点头,坐在石墩上。
两人谁都没再言语。有清冷的夜风袭来,头顶的枇杷树叶悠悠摇曳,发出扑簌簌的声响,在石案上落下斑驳的树荫。
一片凤羽般的枇杷叶从枝头飘落,打着旋儿,王爷抬起手轻轻托在掌心。枇杷叶在月光下反射出皎洁的光华,那双手缓缓移动,抚摸着树叶的经络。
孟若渔一直漫不经心地坐在一旁,她有许多话想要问王爷,却又无法开口。
似乎是察觉到了孟若渔的欲言又止,王爷扭头看过来:“阿渔似乎有话要说?”
“……”孟若渔一时无措,不过,还是缓缓点了头。
“但说无妨。”
“若渔……想要知道王妃的事。”
王爷没有回应,只低头看着掌中的枇杷叶,许久,开口说道:“吾妻诞下狄尘,因失血过多,死于无定河畔。那是十八年前的深秋,江水东流,满地落红。”
这些,孟若渔都在那封信上看到了。她想知道的是更未隐秘的真相。
“王妃是……叛贼?”孟若渔捏紧了手指,踌躇地问道。
……
对面的人没了声音,周遭沉寂下来,只余虫鸣。
王爷没有抬头,沉郁的声音传来,“是。”
“是”,这轻描淡写的一个字,却深深撼动了孟若渔。王爷亲口承认,即使她再不愿意相信,但王爷说了“是”。
“……那世子从军是怎么回事?”
“那是三年前,阿尘才十五岁。在尚书府的萧小公子死于大火后,他偷偷跑去北境参军征战。我天彧和羌国虽以供奉和结亲来维系和平,但羌国边境的蛮军时长依仗兵力强盛,屡屡挑起战争,然而天彧悉数战败,北境的边界一退再退。那是十多年来我朝的第一场胜仗,阿尘也在其中,隐瞒了自己的世子身份,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和战士们一同在战场上厮杀。”
“戍边将士大获全胜,回甯都复命受赏之际,本王派人将阿尘绑了回来。”
“为什么不许世子上战场?”李玦告诉过孟若渔这一段过往,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许狄尘从军。
王爷轻声叹息:“南天彧建立之时,皇上下过诏令,王妃叛国通敌,正雍王府之人此生皆不得上战场,更不能掌兵权。若违反,皆为大罪。”
“阿尘他自出生便被剥去了驰骋疆场的权力。当本王将他带回府中,告知他王妃叛国,以致王府之人不得从军之事,他就仿若变了一个人,颓废至此。”
闻言,孟若渔坐在石案前,怔愣了许久。
原来是这样!狄尘本是心怀天下,志在四方的少年儿郎,却一出生就被剥夺了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权力。甚至,还知道了母亲是叛国通敌之人,不过十五岁的少年需得背负起罪臣之后,叛贼之子的千古骂名。
羽翼渐丰的幼鹰亟待振翅,却被现实断送了搏击长空的可能。那种跌落云间的挫败感让再是坚韧的脊梁都弯折下来。
难道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吗?
她一直找寻的真相就是这样赤裸裸的不堪吗?
孟若渔有些失魂落魄地走向廊间,却猛然间听到背后响起了一阵莫名熟悉的曲调。
她蓦地转身,灯火阑珊下,王爷倚靠在树旁,手执枇杷叶悠悠地吹奏着。
孟若渔只觉得那曲调很熟悉,一定曾听过。
倏忽,孟若渔脸色微凛,提起裙摆,转身向着后苑大步跑去。
这样啊,原来是这样!
她不顾一切冲入了那间不起眼的暗阁,点着火烛走入里间,一步一步靠近那处桌案。
她听见自己的心脏在胸膛里,咚咚跳着,震荡着耳膜。
烛火一点点探出去,打在桌案上微黄的绢帛上,那是一幅画。
绘着一个女子,几日不见,已经全部完成了。
画中的女子一身利落的大红色骑装,手里执着一把利剑,眉目英挺,飒气逼人。明明是位女子,却有着丝毫不逊于男儿的英雄气概。银色的冷刃在她的手中宛若有了生命,灵巧地跃动着。画中耀眼的人儿,正迎着风翩翩舞剑。
宛如人间的一代豪杰,也如天上的无畏战神。
那女子有着和阿绛一模一样的脸颊和身姿。
孟若渔痴痴地捧着那幅画,胸中犹如万丈波涛澎湃翻涌,久久地站在原处一动不动。
“这画里的人怎么和我一个模样?”阿绛飘在孟若渔身边懵懵懂懂地发问。
刚才阿绛看到了孟若渔着急忙慌奔跑的身影有些担忧,就跟了过来,一直守在怔怔发愣的孟若渔身边。
孟若渔手中的蜡烛一颗一颗滴下红色的烛泪,直直流到了手上。黑色的烛芯还剩下一点,蜡烛即将燃尽。
倏忽,一阵小风透过窗纸吹了进来,蜡烛熄灭了,周遭陷入完全的黑暗。
死寂与黑暗中,有脚步在靠近。
“阿渔,你为何会在此处?”王爷推开了吱呀作响的木门走了进来。看清了站在屋内的孟若渔,有些惊讶。
孟若渔没有回答,她依旧沉默着,许久之后缓缓开口说道:“王爷,你还想要再见王妃一面吗?”
“她就在这里……”
闻言,王爷猛然一惊,瞳孔骤缩,嘴唇有些颤抖:“……阿渔,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她就在这里’?”
“王妃的魂魄一直留在王府中,我看得到。”
说完,孟若渔转头看向那只日夜陪在她身边,失忆的孤魂:“阿绛,你记起来了吗,你是正雍王府的王妃,是王爷的发妻,狄尘的娘亲。”
有月光透过窗纸破开的豁口照了进来,穿过阿绛的身体,落在地面。
“阿绛,你知道吗,你一直吟唱的歌曲,我方才听到王爷吹奏了一模一样的曲调。”
“那首歌叫什么?”孟若渔低声小心翼翼地询问,看着阿绛。
阿绛不再懵懂,露出强烈的震惊,似乎还有几分恐惧,她颤抖着环抱住头颅,蜷缩成一团,剧烈地摇晃着,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那曲,叫做《点绛唇》。”王爷目光有些涣散地望向阿绛站着的地方。“那首曲子是本王在边塞和羌军作战时,远在京中的夫人写给本王的。以寄相思,亦祈求本王能够大获全胜,平安归来。”
王爷的肩膀微微颤抖起来,原本高大的男人显得有些悲凉孤独,他站在朦胧月色里,低声吟唱着: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醉卧沙场挑贼首,当以此身报家国。
闺中佳妻犹在望,定要康平踏贺兰。”[[[] 前四句来自于高适《塞上听吹笛》]]
那一声声宛如悲泣的低吟浅唱中,阿绛的眼角落下一滴清泪来。
泪珠顺着脸颊滚落,“滴答”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一朵及不可见的泪花,在月光下泛起晶莹的光泽。
霎时间,覆了霜雪,染了风尘的旧事呈现在孟若渔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