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二十一年,阳春,绿柳丝绦垂,新燕如梭飞,烟波横江千万里,漫向极南之地。

    天彧国境最南边的恩州已比北部的诸多地区先一步迎来了暑气,当地的人们早早褪去了厚重的冬衣,只着一身短衫,稍一动作便会冒出微薄的热汗。

    恩州城远离天彧的政治中心甯都,民风淳朴,自由奔放;又濒临大海,百姓渔樵为生,寻常日子谈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过得富足有余。

    在这座热闹欢乐的小城里,有这么一座茶馆,名为“青斋阁”,蜗居在小城西南角。此时说书人正如火如荼地敲着醒木,口若悬河,卖力地道出诸多乡野秘闻、志怪轶事。一个个普通的字眼自说书人的口中吐露而出,混合着他别样的声调和恰到好处的停顿留白、花样口技,多了些许说不出的韵味和情趣。

    台下观众瞪大了眼,伸长了脖子,竖着耳朵一万个专心地聆听着,只有在间隙的安静时刻才会爆发出振聋发聩的喝彩和掌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嘹亮浑厚的话语声伴随着一声醒木拍案的“哐啷”脆响,台下爆发出经久不绝的掌声和口哨声。

    “郭老,再来一个!再讲一个吧!”台下人满为患的坐席间传来一声呼喊。

    “来一个!再来一个!”

    “就是,郭老,再来一个吧!”台下的老少妇孺皆出声应和着,催促着台上名为“郭老”的说书人。

    “既然各位看官捧场,那老身便献丑了。”台上的说书人利落地抖了抖衣摆,醒木又是一拍,转瞬间台下恢复了一片寂静。

    “诸位且听,那黄巾起义军一直杀到了京都,汝等可知守在城墙上的是何人?七王爷!各位有所不知,这七王爷自幼便是闻名京城无用又刁横的混账,先皇薨逝之时,吃了败仗,生生失了母国的半壁江山。像丧家之犬一般逃回南半国,软弱无能,为皇帝唯命是从,专苛捐杂税,欺压百姓。哎呦,要说这王爷啊,就不得不说他那祸国殃民的妖妃,联合宦官弑君谋逆,出逃时于乱军中被射杀而死。这两人可是黄巾起义军的心头恨,将士中多得是人想要将他们抽筋剥皮。”

    “说完这些,来看现在。就说那黄巾起义军攻上了墙头,废物王爷吓得六神无主,脸色发白,腿抖得险些站不住。不中用的将领带着纸糊的几千士兵,不到一个时辰便让人给攻进都城,砍下了首级。那血淋淋的头颅在惊吓之中已经变了形,一双痴愣的眼睛瞪得老大,骇人得很!”

    “此一回,都城的城墙都被黄巾起义军攻陷了,抓住皇帝指日可待,改天换地的日子也不远啦!闻此消息,百姓心中如何?国破危亡,叫苦连天吗?非也,他们欢呼雀跃,正家门大敞等待着救民于水火的黄巾起义军前来拯救他们,攻上北蛮,拯救他们阔别数年的亲友,拯救他们飘零破碎的国!”

    “且道: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不知皇帝老儿接下来会如何被擒,且听下回分解——”

    “好——彩!”观众们的欢呼喝彩声回荡在茶馆的大厅里经久不衰。

    故事中所隐射的现实大家一听便知,也只有在恩州方有人敢如此妄言。人们似乎激愤非常,被说书人的一番故事点燃了浑身的热血,积压在心底的愤恨都在这冲天的欢呼声中得到了消解。

    在这高朋满座、热闹非凡的茶馆里,有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却沉默非常,压抑的气愤如有实质一般笼罩着坐在其间的两人。

    两人皆带着斗笠,看不到真容。其中穿着红白衣裙的女子迟疑着开口道:“……我们走吧。”

    一旁坐着的穿一袭玄色衣袍的高挑男子没有吱声,正襟危坐在铺天盖地的掌声里,并没有身边人的焦灼。不一会,他忽然打破了两人的沉寂,也随着其他观众一起呼喊起来:“好——讲得好!”

    有小二挨个来收钱,走到了两人面前。蓝衣男子没有半分迟疑,向那萝筐里阔绰地投进了一锭碎银,随后继续落落大方地鼓起掌来。

    夕阳西下,暮色缓缓四合,说书人收拾了器具,走出茶馆,迎着西边的紫红色晚霞归家而去。他正安步当车地走着,却忽然被一个声音唤住了脚步。

    “先生留步,您的烟斗落在茶馆中了。”

    说书人闻言转过身去,在怀里摸了摸,确实不见自己随身携带的烟斗。他看向面前的两人,一红一玄的青年人,皆戴着斗笠,在几步之遥静候着。玄衣男子手中拿着的就是他的烟斗。

    “多谢阁下。”说书人接过自己的烟斗,作揖拜谢,转身欲行,却听得玄衣男子在斗笠之下沉声吟诵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先生可有亲人留在了沦陷于羌国的土地上?”

    “为何如此发问?”说书人有些狐疑,蹙眉询问道。面前的两青年实在可疑,却因为举止投足恭敬有礼,并没让他感到厌恶。

    “晚辈从方才的故事里听出了先生对回归北境的渴求,还有,对庙堂之人的愤恨。”

    “呵!”闻言,说书人横眉倒竖,冷哼一声,“公子怕不是本地人吧?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同老夫一样,恨不得扒了这些人的皮,饮这些人的血,不管是羌敌还是尸位素餐者。恩州境内的百姓全部都是二十多年前九死一生从北境逃难至这处寸草不生的南蛮之地的。这些年耕耘不辍才有了今日的富足日子,但那些遗留在羌国境内的亲友永远是恩州人心中的一根毒刺,日子过得再好,还是会做噩梦。”

    “日日在午夜梦回时,总会痛哭流涕,想起……”说书人的声音倏忽之间哽咽了,浑身颤抖起来,“死在羌军铁蹄之下的老母,想起在战乱中走散的五岁小儿,想起被羌军残暴凌辱的妻女……”

    “皇帝和那群大臣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让,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做不了啊!”

    少顷,天地彻底陷入无边的漆黑夜色,只有清冷微薄的月光笼罩着大地。那条窄巷子里,月色映照出说书人不断颤抖的影子,直延伸到两个青年的脚边。两人在这番陈词中都沉默了,即使寂静无声还是透露出无尽的悲怆凄凉。

    玄衣男子走上前一步,弯着下脊背,低垂着头颅,埋进抱拳抬起的双臂之间,朗声说道:“先生的梦魇终有一日可破,天彧也终会迎来艳阳朗照之!”

    有清凉的晚风倏忽之间拂来,吹散了男子斗笠之下的面纱,男子的一双凤眸迎着月色露出耀眼又坚定无比的光华,猛然之间闯进了说书人浑浊的双眼,激起了无数惊涛骇浪,经久不息。

    “先生保重,晚辈告辞。”男子扶正了斗笠,转身迈步,打算离去。

    “……慢着,敢问公子名讳?”

    “晚辈狄尘。”话音刚落,两人没再停留,大步流星地走进漆黑的夜色中。

    那名字传到说书人的耳朵,让他觉得有些莫名的熟悉,但又想不起来在何处听闻过。

    他边走便低头琢磨着。

    他早年曾混迹在京城中,在风雅之地对各方趣闻消息了解了不少,而“狄”——那是皇室之姓!

    狄尘……似乎是正雍王之子的名讳!

    说书人惊慌失措地转身顾盼,但那一双身影早已消失在夜色中,不见了踪迹。他一时间惊魂未定,冷汗涔涔,心脏剧烈地跳动着,撞击着他的胸膛,鼓动着他的耳膜咚咚作响,在静谧的漆黑中占据着他所有的感官。

    说书人久久伫立在原地,半响未挪动半分。

    那一玄一红的身影早已走出了巷子。

    红衣女子撩开了斗笠的面纱,露出了明媚动人的俏丽容颜,在月华之下展颜而笑,眉目流转,打趣一般说道:“想不到狄小世子竟未对说书人的一番故事动怒?”

    “我为何要怒?”狄尘止步,沉声道,“这漫天骂名我父王不在意,我亦不会在意。况且,百姓恨我们是好事,说明他们还有着血性,还有着渴望收复失地的壮志。而不是安于一隅,苟且偷安,如此,天彧才会真的有希望!”

    “这铺天盖地的骂名我狄尘背得,这深入骨髓的恨意我狄尘也受得。”

    狄尘逆光挺立在月光之下,经历了两年的时光磨砺,少年的身姿明显更加挺拔颀长,肩膀也更加宽厚有力,似乎以一己之力即能扛下自天际压城而来的黑暗。双目宛如无尽黑暗中的火光,生生不息。

    “狄尘,你如今确实不同于两年前。”

    闻言,狄尘一扫方才的肃穆,倾身靠近了孟若渔:“哪里不同?不知小渔可否更倾心于本世子?”

    孟若渔睨了他一眼,两指狠狠捏住他的鼻头:“啧,更加贫嘴,脸皮也更厚了。”

    “多谢小渔夸赞。”狄尘乖乖地勾唇,将毛茸茸的脑袋凑到孟若渔面前,得意洋洋地回道。

章节目录

珠玑不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柳垂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柳垂道并收藏珠玑不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