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偌大的京城竟半点风都没有。
混杂的汗味与低声的抱怨在这座蒸笼里膨胀发酵,只听远处骏马嘶鸣划破天际,燥热的尘土飞扬,一队兵马疾驰而来。
为首的官员高举奏报,铿锵有力地喊道:“山西巡抚为贺乐陵公主生辰进献绸缎三万匹,白银十万两,粟米万石,奴隶两人!”
金吾卫跟着挥动银枪:“官员进京,所有人回避!”
南边刚逢涝灾,北边入伏以来便无雨无风,灾荒频发,哪怕天子脚下,多少人也只能喝稀粥度日。
面黄肌瘦的百姓被推到在角落,山西巡抚的奏报如惊雷砸碎平静的湖面,他们愤怒的目光都看向了大时雍坊的公主府。
但民怨的主人一无所知,这位恶名昭著的乐陵公主,从三月起,忽然一改往日荒唐作风,频频出入昭慈寺。
红日初升,昭慈寺满院杏花被映成金色,经幡若林迎于风,宝盖如云浮其中。
殿内,名僧法侣持花诵经,梵乐法音动听天地。
元徽月跪在莲花蒲团上,佛陀法相森严,她摊开双手,如同托起佛足,虔心拜服。
北盛上下笃信佛法,但元徽月前十七年踏入佛堂的次数还不如这一月多。
谁人不知道她乐陵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今圣上对她疼爱有加,有求必应,她一母同胞的兄长去年刚被立为储君。
跋扈嚣张乃是贵胄之风,一掷千金不过盛世点缀,在元徽月的眼中,佛陀菩萨算什么,泱泱大魏,她才是那个能俯仰众生的人。
元徽月随着钟声一起一伏,紧紧蹙着双眉。
沙弥尼年纪尚幼,对这位鼎鼎有名的公主生了十足好奇,偷偷斜眼去瞧。
少女云浓绀发,月淡修眉,体欺瑞雪之容光,脸夺奇花之艳丽,如壁画上的仙人一般。却不似传闻中张扬贵气,眉眼含愁,只教春山有愧,秋水无神。
但什么旱涝,什么民不聊生,与锦绣堆出的小公主又有何干呢?她在忧愁什么?
慧云大师踟蹰着朝她走来:“公主今日可要求签?”
她们派了十数个沙弥尼来回检查,确信这一次再不会让乐陵公主摇出“下下签”。
元徽月恹恹抬眸,回忆起了之前几次的签文,鸦黑的眼睫轻轻一颤。
若非罪孽深重,她又怎么会走到求神拜佛这一步?
元徽月握着签筒,一切都是因为那场梦魇。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元徽月对朝政一无所知,她能知道的,只有即使除夕夜也频频出入紫宸殿的朝臣,以及后来父皇下令整个正月斋戒祈福。
饶是膳房换着花样为她做素斋,但实在令养尊处优的元徽月厌烦不已。
最后到了正月十五,元徽月只尝了一口荠菜汤圆就将整个饭桌掀翻了。
她闹到紫宸殿,父皇对她的疼爱可见一斑,当着京中众臣的面,将原本一月的素斋改作十五日。
元徽月那时以为自己赢得了胜利,却不知这场祈福是为了北方战乱的将士,为了关中冻死的百姓,是皇帝在滔天民怨中不得已而为之。
她只知道自己在第二日便吃到了想念已久的带骨鲍螺,不知道朝野中、史书里的自己,罪行已是罄竹难书。
直到三日后,赏梅宴回来的晚上,元徽月做了个离奇的噩梦。
梦到一年后,整座宫城血流成河,大火滚滚而来,皇城守卫如蝉翼薄弱,身披重甲的士兵如入无人之境。
叛军高举“清君侧”的旗帜肆意虐杀,内侍宫婢的尖叫绕梁不绝。
而梦的最后,数千箭矢所向,竟是她被绑在两仪殿前,哭得眼泪干涸,声音嘶哑。
元徽月醒来,连鞋袜都来不及穿,借着白森森的月光一路奔至紫宸殿,泪流满面求父皇给她指派一队亲卫。
只是一场梦罢了,她是帝女,只要有精锐保护,无论何时何地,谁又能伤他?
那时的元徽月是自私的,宫变也好,叛军要作乱也好,与她无关,她只要自己活着。
但噩梦没有放过她,三日后如期而至。
仍旧是一年后,仍旧是那场大火,仍旧是万千箭矢所向,凭栏处,她吼着要亲卫抵挡。
她的亲卫们齐齐回头,元徽月从小见过谄媚的目光,见过温柔的目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仇恨、愤怒的目光。
几百人齐齐盯着她,一言不发,她第一次意识到,这些人是那样恨她,她在天地间,是那样孤立无援。
梦中场景变换,元徽月奄奄一息时,被一个少年带离了那场大火,她赤脚散发,拼尽最后的力气,如孤魂野鬼般在街道奔跑。
两旁本来紧闭的门户忽然大敞开,百姓涌上街,看着远处皇城的火光,皆是手舞足蹈,兴奋欢呼。
“太好了,乐陵公主死了!”
他们……在高兴。
元徽月渐渐停下脚步,所有人却像看不到她般,拥挤着往前走去。
“没了妖女,皇帝一定能救我们!”
双颊冰凉湿润,元徽月望着那一张张喜极而泣的脸,后知后觉流下泪来。
原来所有人都恨她,都盼着她死。
“我们要过上好日子了——”
过于激动的人群将元徽月推倒,数不清的人从她血肉上踏过,跑向他们想象的好日子。
元徽月望着孤零零的月亮,鲜血从伤口汩汩流出,她却感知不到疼痛,心如死灰。
原来是因为她,原来是她的错。她的死是众望所归,是王朝的希望。
梦醒已是五更,元徽月呆呆望着窗户漏进的天光,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真实。
后院传来洒扫声,两个小婢女躲在墙根下闲聊,一点一点唤回了元徽月的神思。
“听说你老家那边又冻死了人?”
“嘘!业清姐姐说了不能在公主面前说这些。”
“公主肯定还没醒呢,你怕什么?诶,你爹爹和娘亲有没有事呀!”
“前天公主赏了我一支珠钗,我托人送回家去了,能换三个月的粮食呢,你别担心我啦……”
元徽月印象中的冬季,是银丝炭烧得暖如春日,是纷纷雪落犹如梨花,唯独不会与“冷”和“死”挂钩。
太傅说起晋惠帝“何不食肉糜”时,她也曾乐不可支,笑惠帝愚昧。
如今她不记得什么珠钗了,自然也不知道,公主掌间漏下的一点沙砾,便是能救活百姓的金山。
业清拢起滚金帷幔,看到元徽月坐在床边,吓了一跳:“公主醒了,怎么不唤奴婢?”
元徽月缓缓看向业清,眸色混沌:“你实话告诉我,父皇为何下诏要我们斋戒?”
“公主……”
“告诉我!”
天明后,元徽月又一次不顾阻拦,冲进紫宸殿,郑重叩首,十七年的傲慢零落一地。
殿内的皇兄、宰辅皆是一惊,面面相觑。
“乐陵可是又缺了什么?”皇帝的声音依旧和蔼温柔。
元徽月摇了摇头,克制着内心的难过:“父皇,儿臣才知道关中雪灾,夜不能寐,悔不当初,愿献出私库全部银两物什,以慰我大魏百姓疾苦。”
大殿一时鸦雀无声,太子和宰相看向龙椅之上的皇帝,沉默如大雪覆盖。
“乐陵受委屈了,谁在你面前嚼舌根,告诉父皇,父皇替你做主!”
“父皇,儿臣不曾委屈,也没有人嚼舌根,儿臣所说都是真心的,关中百姓受苦儿臣也有责任,儿臣——”
“好了!”皇帝抚过眉骨,难掩疲倦:“朕知道你在闹什么,你的公主府朕已经着工部去办了,入夏前你就能住进去。”
哪怕不懂朝局也知道,在这种时候大兴土木只会更加激起民愤,元徽月立马想要拒绝,她不需要什么公主府。
但皇帝没有给她机会,大手一挥,将她拒之殿外。
哪怕皇兄和父皇都心疼她,为何宰相也不发一语?
殿外风雪交错,寒冷刺骨,内侍走上前,将雪貂大氅披在她身上,隔绝了呼啸着的悲苦。
她能对远在万山之外的关中充耳不闻,但又真的能隔绝得了在梦魇里向她索命的冤魂么?
元徽月素来眼高于顶,从那天起,她俯首看向她身边的人,看向大魏百姓,恍惚中,她丧气地觉得,大概没有人希望她活着。
她罪大恶极,可她还是想活着。
元徽月想尽了办法,找遍了方士僧侣——甚至,她还妄想找到梦中将她带出宫的那人,或许是唯一一个能救她的人。
但哪怕是昭慈寺的签文也告诉她,她救不了自己,往前没有生路。
她只有半年了。
佛堂外忽然传来业清低声责骂,将香案前的安宁搅乱了。
元徽月惊醒,不禁打了个寒噤,正欲回头,一支檀木签从筒里掉了出来,木鱼声戛然而止。
慧云大师小心翼翼捧起檀木签,瞥了一眼,目光一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佛堂内火光无风自摇曳,似是命运来回拂过。
元徽月愣在原地,这是第一次,她得到的签文不是死路。
比丘尼们目光微动,纷纷对视了一眼,又低下头。
只有慧云大师神色自若,将檀木签交给元徽月,解曰:“公主所想,必有人会帮公主达成之。”
元徽月想到了梦中救她的那个人,犹如看到曙光,她突然站起身向门外走去。
但裙裾轻摆,忽然又掉出一支檀木签来。
众人目瞪口呆,一次双签,多是不祥。怔愣之际,慧云大师先一步捡了起来,扔进了香炉中,笑骂沙弥尼没有将上一位香客的檀木签清扫干净。
火舌舔舐着檀木签,但元徽月还是看到了上面的字。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刚才的喜悦立马被冲散,元徽月脸色惨白。
她享万民供养,以此兴,难道是要她为解百姓之苦,以此亡么?
真的没有办法,让她能活着了么?
慧云大师尴尬道:“这个只是意外,刚才公主抽出的,才是正理……”
她的声音在元徽月的黯然中逐渐微弱,佛堂的气氛仿佛凝滞了,外面的动静恰巧传进来。
“业清姐姐,这件事可怎么办……”
“公主正在礼佛,有什么事待会儿再说!”
元徽月按捺住命不久矣的焦躁,偏了偏头:“进来。”
门外的吵闹一顿,古朴木门吱呀,业清趋步走近,树光洒在元徽月脚边,摇曳如鬼影。
业清跪在一旁,声音难掩忐忑:“公主,山西的李大人今日进京,带来了公主生辰的贺礼。”
元徽月凝眉,更是不耐:“退回去。”
“只怕……来不及了。”业清咬了咬牙,压低了声音:“有刁民堵在宣武门里街上闹事,要公主拿贺礼赈灾,金吾卫纵马平息都不管用,今日也许要见血了!”
“纵马平息?让他们不许伤人!”元徽月大惊失色,疾步朝外走去:“我去看看。”
若真因她起了民变,只怕她都活不到半年后,立马就能去轮回。
业清听到元徽月的话,当即跪在地上,惊呼:“不可!公主三思!刁民野蛮,公主要是受了伤,圣上一怒,只怕紫宸殿前流血的人,会是奴婢们了!”
元徽月顿了顿,但仍未停下。
与乐胆子更大些,直接揽住元徽月的披帛,哭诉着: “金吾卫会处理的,求公主心疼奴婢们,还请莫要去——”
“请公主三思!”接二连三又跪了几个侍女,她们颤抖着身子,阻拦元徽月继续往前。
半年前,因为没能阻止元徽月知晓关中雪灾,她们被皇帝用不能替公主分忧的罪名处以鞭笞之刑,那天的血污覆盖了白茫茫的大地,哭声恸天。
元徽月终究是停下了脚步。
混杂的汗味与低声的抱怨在这座蒸笼里膨胀发酵,只听远处骏马嘶鸣划破天际,燥热的尘土飞扬,一队兵马疾驰而来。
为首的官员高举奏报,铿锵有力地喊道:“山西巡抚为贺乐陵公主生辰进献绸缎三万匹,白银十万两,粟米万石,奴隶两人!”
金吾卫跟着挥动银枪:“官员进京,所有人回避!”
南边刚逢涝灾,北边入伏以来便无雨无风,灾荒频发,哪怕天子脚下,多少人也只能喝稀粥度日。
面黄肌瘦的百姓被推到在角落,山西巡抚的奏报如惊雷砸碎平静的湖面,他们愤怒的目光都看向了大时雍坊的公主府。
但民怨的主人一无所知,这位恶名昭著的乐陵公主,从三月起,忽然一改往日荒唐作风,频频出入昭慈寺。
红日初升,昭慈寺满院杏花被映成金色,经幡若林迎于风,宝盖如云浮其中。
殿内,名僧法侣持花诵经,梵乐法音动听天地。
元徽月跪在莲花蒲团上,佛陀法相森严,她摊开双手,如同托起佛足,虔心拜服。
北盛上下笃信佛法,但元徽月前十七年踏入佛堂的次数还不如这一月多。
谁人不知道她乐陵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今圣上对她疼爱有加,有求必应,她一母同胞的兄长去年刚被立为储君。
跋扈嚣张乃是贵胄之风,一掷千金不过盛世点缀,在元徽月的眼中,佛陀菩萨算什么,泱泱大魏,她才是那个能俯仰众生的人。
元徽月随着钟声一起一伏,紧紧蹙着双眉。
沙弥尼年纪尚幼,对这位鼎鼎有名的公主生了十足好奇,偷偷斜眼去瞧。
少女云浓绀发,月淡修眉,体欺瑞雪之容光,脸夺奇花之艳丽,如壁画上的仙人一般。却不似传闻中张扬贵气,眉眼含愁,只教春山有愧,秋水无神。
但什么旱涝,什么民不聊生,与锦绣堆出的小公主又有何干呢?她在忧愁什么?
慧云大师踟蹰着朝她走来:“公主今日可要求签?”
她们派了十数个沙弥尼来回检查,确信这一次再不会让乐陵公主摇出“下下签”。
元徽月恹恹抬眸,回忆起了之前几次的签文,鸦黑的眼睫轻轻一颤。
若非罪孽深重,她又怎么会走到求神拜佛这一步?
元徽月握着签筒,一切都是因为那场梦魇。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元徽月对朝政一无所知,她能知道的,只有即使除夕夜也频频出入紫宸殿的朝臣,以及后来父皇下令整个正月斋戒祈福。
饶是膳房换着花样为她做素斋,但实在令养尊处优的元徽月厌烦不已。
最后到了正月十五,元徽月只尝了一口荠菜汤圆就将整个饭桌掀翻了。
她闹到紫宸殿,父皇对她的疼爱可见一斑,当着京中众臣的面,将原本一月的素斋改作十五日。
元徽月那时以为自己赢得了胜利,却不知这场祈福是为了北方战乱的将士,为了关中冻死的百姓,是皇帝在滔天民怨中不得已而为之。
她只知道自己在第二日便吃到了想念已久的带骨鲍螺,不知道朝野中、史书里的自己,罪行已是罄竹难书。
直到三日后,赏梅宴回来的晚上,元徽月做了个离奇的噩梦。
梦到一年后,整座宫城血流成河,大火滚滚而来,皇城守卫如蝉翼薄弱,身披重甲的士兵如入无人之境。
叛军高举“清君侧”的旗帜肆意虐杀,内侍宫婢的尖叫绕梁不绝。
而梦的最后,数千箭矢所向,竟是她被绑在两仪殿前,哭得眼泪干涸,声音嘶哑。
元徽月醒来,连鞋袜都来不及穿,借着白森森的月光一路奔至紫宸殿,泪流满面求父皇给她指派一队亲卫。
只是一场梦罢了,她是帝女,只要有精锐保护,无论何时何地,谁又能伤他?
那时的元徽月是自私的,宫变也好,叛军要作乱也好,与她无关,她只要自己活着。
但噩梦没有放过她,三日后如期而至。
仍旧是一年后,仍旧是那场大火,仍旧是万千箭矢所向,凭栏处,她吼着要亲卫抵挡。
她的亲卫们齐齐回头,元徽月从小见过谄媚的目光,见过温柔的目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仇恨、愤怒的目光。
几百人齐齐盯着她,一言不发,她第一次意识到,这些人是那样恨她,她在天地间,是那样孤立无援。
梦中场景变换,元徽月奄奄一息时,被一个少年带离了那场大火,她赤脚散发,拼尽最后的力气,如孤魂野鬼般在街道奔跑。
两旁本来紧闭的门户忽然大敞开,百姓涌上街,看着远处皇城的火光,皆是手舞足蹈,兴奋欢呼。
“太好了,乐陵公主死了!”
他们……在高兴。
元徽月渐渐停下脚步,所有人却像看不到她般,拥挤着往前走去。
“没了妖女,皇帝一定能救我们!”
双颊冰凉湿润,元徽月望着那一张张喜极而泣的脸,后知后觉流下泪来。
原来所有人都恨她,都盼着她死。
“我们要过上好日子了——”
过于激动的人群将元徽月推倒,数不清的人从她血肉上踏过,跑向他们想象的好日子。
元徽月望着孤零零的月亮,鲜血从伤口汩汩流出,她却感知不到疼痛,心如死灰。
原来是因为她,原来是她的错。她的死是众望所归,是王朝的希望。
梦醒已是五更,元徽月呆呆望着窗户漏进的天光,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真实。
后院传来洒扫声,两个小婢女躲在墙根下闲聊,一点一点唤回了元徽月的神思。
“听说你老家那边又冻死了人?”
“嘘!业清姐姐说了不能在公主面前说这些。”
“公主肯定还没醒呢,你怕什么?诶,你爹爹和娘亲有没有事呀!”
“前天公主赏了我一支珠钗,我托人送回家去了,能换三个月的粮食呢,你别担心我啦……”
元徽月印象中的冬季,是银丝炭烧得暖如春日,是纷纷雪落犹如梨花,唯独不会与“冷”和“死”挂钩。
太傅说起晋惠帝“何不食肉糜”时,她也曾乐不可支,笑惠帝愚昧。
如今她不记得什么珠钗了,自然也不知道,公主掌间漏下的一点沙砾,便是能救活百姓的金山。
业清拢起滚金帷幔,看到元徽月坐在床边,吓了一跳:“公主醒了,怎么不唤奴婢?”
元徽月缓缓看向业清,眸色混沌:“你实话告诉我,父皇为何下诏要我们斋戒?”
“公主……”
“告诉我!”
天明后,元徽月又一次不顾阻拦,冲进紫宸殿,郑重叩首,十七年的傲慢零落一地。
殿内的皇兄、宰辅皆是一惊,面面相觑。
“乐陵可是又缺了什么?”皇帝的声音依旧和蔼温柔。
元徽月摇了摇头,克制着内心的难过:“父皇,儿臣才知道关中雪灾,夜不能寐,悔不当初,愿献出私库全部银两物什,以慰我大魏百姓疾苦。”
大殿一时鸦雀无声,太子和宰相看向龙椅之上的皇帝,沉默如大雪覆盖。
“乐陵受委屈了,谁在你面前嚼舌根,告诉父皇,父皇替你做主!”
“父皇,儿臣不曾委屈,也没有人嚼舌根,儿臣所说都是真心的,关中百姓受苦儿臣也有责任,儿臣——”
“好了!”皇帝抚过眉骨,难掩疲倦:“朕知道你在闹什么,你的公主府朕已经着工部去办了,入夏前你就能住进去。”
哪怕不懂朝局也知道,在这种时候大兴土木只会更加激起民愤,元徽月立马想要拒绝,她不需要什么公主府。
但皇帝没有给她机会,大手一挥,将她拒之殿外。
哪怕皇兄和父皇都心疼她,为何宰相也不发一语?
殿外风雪交错,寒冷刺骨,内侍走上前,将雪貂大氅披在她身上,隔绝了呼啸着的悲苦。
她能对远在万山之外的关中充耳不闻,但又真的能隔绝得了在梦魇里向她索命的冤魂么?
元徽月素来眼高于顶,从那天起,她俯首看向她身边的人,看向大魏百姓,恍惚中,她丧气地觉得,大概没有人希望她活着。
她罪大恶极,可她还是想活着。
元徽月想尽了办法,找遍了方士僧侣——甚至,她还妄想找到梦中将她带出宫的那人,或许是唯一一个能救她的人。
但哪怕是昭慈寺的签文也告诉她,她救不了自己,往前没有生路。
她只有半年了。
佛堂外忽然传来业清低声责骂,将香案前的安宁搅乱了。
元徽月惊醒,不禁打了个寒噤,正欲回头,一支檀木签从筒里掉了出来,木鱼声戛然而止。
慧云大师小心翼翼捧起檀木签,瞥了一眼,目光一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佛堂内火光无风自摇曳,似是命运来回拂过。
元徽月愣在原地,这是第一次,她得到的签文不是死路。
比丘尼们目光微动,纷纷对视了一眼,又低下头。
只有慧云大师神色自若,将檀木签交给元徽月,解曰:“公主所想,必有人会帮公主达成之。”
元徽月想到了梦中救她的那个人,犹如看到曙光,她突然站起身向门外走去。
但裙裾轻摆,忽然又掉出一支檀木签来。
众人目瞪口呆,一次双签,多是不祥。怔愣之际,慧云大师先一步捡了起来,扔进了香炉中,笑骂沙弥尼没有将上一位香客的檀木签清扫干净。
火舌舔舐着檀木签,但元徽月还是看到了上面的字。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刚才的喜悦立马被冲散,元徽月脸色惨白。
她享万民供养,以此兴,难道是要她为解百姓之苦,以此亡么?
真的没有办法,让她能活着了么?
慧云大师尴尬道:“这个只是意外,刚才公主抽出的,才是正理……”
她的声音在元徽月的黯然中逐渐微弱,佛堂的气氛仿佛凝滞了,外面的动静恰巧传进来。
“业清姐姐,这件事可怎么办……”
“公主正在礼佛,有什么事待会儿再说!”
元徽月按捺住命不久矣的焦躁,偏了偏头:“进来。”
门外的吵闹一顿,古朴木门吱呀,业清趋步走近,树光洒在元徽月脚边,摇曳如鬼影。
业清跪在一旁,声音难掩忐忑:“公主,山西的李大人今日进京,带来了公主生辰的贺礼。”
元徽月凝眉,更是不耐:“退回去。”
“只怕……来不及了。”业清咬了咬牙,压低了声音:“有刁民堵在宣武门里街上闹事,要公主拿贺礼赈灾,金吾卫纵马平息都不管用,今日也许要见血了!”
“纵马平息?让他们不许伤人!”元徽月大惊失色,疾步朝外走去:“我去看看。”
若真因她起了民变,只怕她都活不到半年后,立马就能去轮回。
业清听到元徽月的话,当即跪在地上,惊呼:“不可!公主三思!刁民野蛮,公主要是受了伤,圣上一怒,只怕紫宸殿前流血的人,会是奴婢们了!”
元徽月顿了顿,但仍未停下。
与乐胆子更大些,直接揽住元徽月的披帛,哭诉着: “金吾卫会处理的,求公主心疼奴婢们,还请莫要去——”
“请公主三思!”接二连三又跪了几个侍女,她们颤抖着身子,阻拦元徽月继续往前。
半年前,因为没能阻止元徽月知晓关中雪灾,她们被皇帝用不能替公主分忧的罪名处以鞭笞之刑,那天的血污覆盖了白茫茫的大地,哭声恸天。
元徽月终究是停下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