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声音吸引了众人的关注,陆思远循声望去,只见那人身穿道袍,头戴方巾,唇角含笑,一派洒脱不羁。
他笑吟吟的拱手道:“各位,在下嘉南府秀才何铭,愿抛砖引玉,浅述己见。”
“此话出自《论语》子罕篇,意思是孔圣人很少谈利,而更加赞成多多谈论命和仁。”
他一边踱步一边陈述,“因为谈及利益的时候会损害义,正所谓谈利害义,而命和仁才是圣人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的。”
“等等!”一位青衣直裰的少年起身打断。
他眉眼间是掩不住的窃喜,提高声音道:“兄台此言差矣,程子说,利、命、仁皆圣人罕言,难道你没读过程子集注吗?”
台下有人暗暗点头,程子是理学代表人物,在朱子的继承发展下形成“程朱理学”,大庆开国之初的科举标准就是朱子集注。
何铭却并不惊慌,他似乎早有预料,“你说圣人罕言命和仁,那你数过《论语》中有多少内容和命、仁相关吗?还是说——”
他转身面向众人,意味深长道:“诸位只是记诵朱子的注疏,并未自己思考呢?”
“这……”青衣少年神情微僵,支吾道:“朱子怎么会有错。”
众人窃窃私语,逐渐分成两派,有人坚持朱子注疏不会有错,这句话有其他理解。
有人在回顾《论语》后赞同何铭的看法,认为孔圣人确实是赞成命和仁的,只是少言利。
沈序凑近陆思远,小声问:“你支持哪一方?”
陆思远推开他的脑袋,平静道:“不管支持谁,说不出新意,最多只能屈居第二。”
她从容起身,轻轻掸去灰尘,走向争论的人群中央。
“诸位,容在下说句话。”陆思远拱手行礼。
有人认出她是府中接待的人之一,推测跟方大人有些关系,便也卖她一个面子,争论声渐消。
陆思远沉声道:“在下认为,此题旨在考察各人对利、命、仁的看法,而不是朱子注疏是否有错。”
话音刚落,周围响起一片抽气声,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他们偏题了。
方大人明明是让他们解释这句话含义,结果不知不觉竟然开始争论朱子对错,把方大人要求抛到一边。
陆思远见众人回过神,抓住机会道:“既如此,就容在下这个童生先行开篇,以启后论。”
众人皆颔首默认,还有人向她送出感激的微笑。
沉吟片刻,陆思远缓缓道:“人生在世,追名逐利者不知凡几,利本身并无好恶,只看追逐者的手段和用途。”
她想起府学中家贫的学子,每日辛苦抄书赚钱,读书所耗费的金银能轻易掏空一个普通人家多年的积蓄。
若只凭一腔仁义,对利益避之不及,怎么养活自己、回馈家人呢?难道百姓生活不正是取决于利吗?
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众人相悖,也不多说,重点放在后两个字上。
“仁”这个字府学老师讲的最多,她大致整理了脑中信息,加上自己的理解,简单解释一番。
说话时不自觉想起孙耀兴陷害她时,府学众人的表现,真的有人按照书中标准做事吗?
还是各自只顾自己的利益呢?如此言不符实,她越说越觉得虚伪,止住话头,转向最后一个字“命”。
“孔圣人一生周游各国,历尽艰辛,但从不颓唐认命,不管是桓魋还是匡人,圣人把人力不可及的灾难当作天命。”
她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太多她无法控制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天命吗?
“但,圣人却并不听天由命,他坚信上天赋予了他独特的使命,他的一言一行皆出自天命,那桓魋还是匡人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那她呢?她的身上也有上天赋予的使命吗?
陆思远面向众人,语气激昂起来,“……正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要是践行天命,吾辈何惧前路艰险?”
“好!”有人忍不住赞叹,“我大庆又出一神童!”
“小小年纪就博闻强识,更难得的是沉稳大气。”
“后生可畏啊!”
陆思远行礼拜谢,心中舒了口气,这次算是打出了一点名声,她在读书人群体里终于不是查无此人了。
谢过一些学子的邀请,她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沈序一脸新奇的打量她,“没想到,你还真是神童啊!”
“难道你以前认为我是假神童?”
“如今吹嘘自己的人可太多了。”沈序端起茶杯,打趣道:“让我敬神童一杯!”
陆思远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问:“你准备好怎么回答了吗?”
“随便说说呗,我看他们说的也不怎样。”他示意陆思远听其他人的发言,“老生常谈罢了。”
利、命、仁这三个字定义太广,谁都能说两句,又很难说出新意,自然会显得众人所答无甚区别。
这么说来,引起争论的何铭未必没注意到他们偏题了,但这样他才能成为一方领袖,脱颖而出。
太阳渐渐西斜,众人皆答了一遍题,也都觉得有些疲惫,方大人宣布今日的前三名,正是顾行止、陆思远和何铭。
何铭是第一个答题的,虽剑走偏锋但不乏道理,也算出彩。
陆思远拽回思路,且答题内容完整规范,在考场上也不失为一片佳作,算得上是出口成章。
而顾行止,不愧是书香世家,学识广博,满腹经论,其引经据典已超出大部分秀才的阅读范围,当之无愧的第一。
众人皆无异议,各自散去,等待第二天的考核。
*
翌日,不必提前去接待客人,陆思远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醒来时已恢复全部精力。
她一身轻松的到方大人府中参加第二次考核。
刚进门,迎面遇上的学子对她微笑拱手,她愣了一下,连忙回礼,一路行来,有不少人主动和她打招呼。
坐到昨日的位置上时,她还有些恍惚,这就是名声的作用吗?昨天这些人还对她视而不见。
“来这么早?”沈序摆手驱赶追着他奉承的人,一脸不耐烦的走过来。
看见这一幕,陆思远反而冷静下来,她现在不过刚刚起步,名声连晋安府都没出。
“我就住隔壁,来的当然快。”
沈序打了个哈欠,闭着眼趴在桌子上,“开始了再叫我。”
众人陆陆续续到来,经过昨日一番交流,大家熟悉不少,性格相合的学子逐渐聚到一起。
也有人想过来和陆思远交流,可惜不敢打扰沈序这个小霸王,昨日他答题时可是阴阳怪气的怼了不少人。
大概是知道自己拜师希望不大,又不怕得罪人,沈序非常放肆。
他昨日上台直接骂了一遍众人千篇一律、拾人牙慧,把京城来的几位‘熟人’气得不轻,差点打起来。
导致今天他们的座位周边空了一圈,陆思远偷听八卦的渠道都没了。
待人已到齐,方大人出现在前方,身后还跟着两个抬着木板的下人。
“今日考题较为复杂,老夫已提前写好,诸位可自行商讨,至多3人一组,时限半个时辰。”
两位下人将木板放在中间,揭开其上盖着的布,只见木板上贴着一张白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方大人又指了指大堂,笑道:“书架上的书可随意翻阅,老夫就不耽误大家了,开始吧。”
方大人刚走,众人一窝蜂的涌上前去,研究考题内容。
“是案件!”
“这是要我们判案吗?”
“糟了,我没有背法典,希望书架上能找到。”
有聪明的人不等细看案件内容,先跑去大堂里的书架上拿一本法典。
陆思远仍坐在原位不动,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沈序瞄她一眼,低头揉捏手指,又瞄她一眼。
来回几次,陆思远憋不住笑出来,她按住沈序肩膀,语带笑意,“要不要跟我组队?”
“好!”意识到回答的太快,沈序立马抿住嘴,眼神飘忽,“你不怕我拖累你吗?”
“我相信你,也相信我自己。”陆思远语气坚定。
沈序红着脸站起来,急促的呼吸几次,“我去看题。”
他转身跑向中间木板,只留一个仓皇的背影。
等他看题回来时,面上已经恢复如常,只是过于正常反而显得异常。
他大致说了一遍案件的内容,这是晋安府曾经发生的真实案件,时间已被隐去,人物也用了假名。
话说在一个村落中,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妻二人育有三儿二女。
李老汉辛劳一生,攒下几亩良田和一间宅院,老两口手中还有些压箱底的积蓄。
这日,县衙接到报案,李老汉横死家中,李三状告李大谋害亲父,李大则说李二才是杀害亲爹的人,而李二却指认李三是凶手。
经仵作查证,李老汉死于砒霜中毒,在后续审案中,李大说出内情。
原来李老汉正在准备给儿子们分家,按当地习俗,父母晚年跟着大儿子生活,故家产大部分会给大儿子。
但家中小儿嘴甜会撒娇,李老汉夫妻偏疼小儿子,竟打算绕过长子,将家产分给老三。
不久李老汉中毒身亡,所以李三怀疑李大为家产杀人。
陆思远听的入迷,她觉得方大人不会拿简单的案子来考察他们,这里一定有什么暗示。
听到李大和李三相争,她脑子里立刻跳出几个字——“长幼有序”,却想不通是什么意思。
她追问道:“那李二是怎么回事?”
沈序回忆一番,解释道:“李二脑子灵活,在县城做些小生意,赚了不少钱,大头都交给了父母,但分家时,父母却打算把他这些年赚的钱交给老三。”
“啊!我明白了!”
他笑吟吟的拱手道:“各位,在下嘉南府秀才何铭,愿抛砖引玉,浅述己见。”
“此话出自《论语》子罕篇,意思是孔圣人很少谈利,而更加赞成多多谈论命和仁。”
他一边踱步一边陈述,“因为谈及利益的时候会损害义,正所谓谈利害义,而命和仁才是圣人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的。”
“等等!”一位青衣直裰的少年起身打断。
他眉眼间是掩不住的窃喜,提高声音道:“兄台此言差矣,程子说,利、命、仁皆圣人罕言,难道你没读过程子集注吗?”
台下有人暗暗点头,程子是理学代表人物,在朱子的继承发展下形成“程朱理学”,大庆开国之初的科举标准就是朱子集注。
何铭却并不惊慌,他似乎早有预料,“你说圣人罕言命和仁,那你数过《论语》中有多少内容和命、仁相关吗?还是说——”
他转身面向众人,意味深长道:“诸位只是记诵朱子的注疏,并未自己思考呢?”
“这……”青衣少年神情微僵,支吾道:“朱子怎么会有错。”
众人窃窃私语,逐渐分成两派,有人坚持朱子注疏不会有错,这句话有其他理解。
有人在回顾《论语》后赞同何铭的看法,认为孔圣人确实是赞成命和仁的,只是少言利。
沈序凑近陆思远,小声问:“你支持哪一方?”
陆思远推开他的脑袋,平静道:“不管支持谁,说不出新意,最多只能屈居第二。”
她从容起身,轻轻掸去灰尘,走向争论的人群中央。
“诸位,容在下说句话。”陆思远拱手行礼。
有人认出她是府中接待的人之一,推测跟方大人有些关系,便也卖她一个面子,争论声渐消。
陆思远沉声道:“在下认为,此题旨在考察各人对利、命、仁的看法,而不是朱子注疏是否有错。”
话音刚落,周围响起一片抽气声,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他们偏题了。
方大人明明是让他们解释这句话含义,结果不知不觉竟然开始争论朱子对错,把方大人要求抛到一边。
陆思远见众人回过神,抓住机会道:“既如此,就容在下这个童生先行开篇,以启后论。”
众人皆颔首默认,还有人向她送出感激的微笑。
沉吟片刻,陆思远缓缓道:“人生在世,追名逐利者不知凡几,利本身并无好恶,只看追逐者的手段和用途。”
她想起府学中家贫的学子,每日辛苦抄书赚钱,读书所耗费的金银能轻易掏空一个普通人家多年的积蓄。
若只凭一腔仁义,对利益避之不及,怎么养活自己、回馈家人呢?难道百姓生活不正是取决于利吗?
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众人相悖,也不多说,重点放在后两个字上。
“仁”这个字府学老师讲的最多,她大致整理了脑中信息,加上自己的理解,简单解释一番。
说话时不自觉想起孙耀兴陷害她时,府学众人的表现,真的有人按照书中标准做事吗?
还是各自只顾自己的利益呢?如此言不符实,她越说越觉得虚伪,止住话头,转向最后一个字“命”。
“孔圣人一生周游各国,历尽艰辛,但从不颓唐认命,不管是桓魋还是匡人,圣人把人力不可及的灾难当作天命。”
她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太多她无法控制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天命吗?
“但,圣人却并不听天由命,他坚信上天赋予了他独特的使命,他的一言一行皆出自天命,那桓魋还是匡人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那她呢?她的身上也有上天赋予的使命吗?
陆思远面向众人,语气激昂起来,“……正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要是践行天命,吾辈何惧前路艰险?”
“好!”有人忍不住赞叹,“我大庆又出一神童!”
“小小年纪就博闻强识,更难得的是沉稳大气。”
“后生可畏啊!”
陆思远行礼拜谢,心中舒了口气,这次算是打出了一点名声,她在读书人群体里终于不是查无此人了。
谢过一些学子的邀请,她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沈序一脸新奇的打量她,“没想到,你还真是神童啊!”
“难道你以前认为我是假神童?”
“如今吹嘘自己的人可太多了。”沈序端起茶杯,打趣道:“让我敬神童一杯!”
陆思远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问:“你准备好怎么回答了吗?”
“随便说说呗,我看他们说的也不怎样。”他示意陆思远听其他人的发言,“老生常谈罢了。”
利、命、仁这三个字定义太广,谁都能说两句,又很难说出新意,自然会显得众人所答无甚区别。
这么说来,引起争论的何铭未必没注意到他们偏题了,但这样他才能成为一方领袖,脱颖而出。
太阳渐渐西斜,众人皆答了一遍题,也都觉得有些疲惫,方大人宣布今日的前三名,正是顾行止、陆思远和何铭。
何铭是第一个答题的,虽剑走偏锋但不乏道理,也算出彩。
陆思远拽回思路,且答题内容完整规范,在考场上也不失为一片佳作,算得上是出口成章。
而顾行止,不愧是书香世家,学识广博,满腹经论,其引经据典已超出大部分秀才的阅读范围,当之无愧的第一。
众人皆无异议,各自散去,等待第二天的考核。
*
翌日,不必提前去接待客人,陆思远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醒来时已恢复全部精力。
她一身轻松的到方大人府中参加第二次考核。
刚进门,迎面遇上的学子对她微笑拱手,她愣了一下,连忙回礼,一路行来,有不少人主动和她打招呼。
坐到昨日的位置上时,她还有些恍惚,这就是名声的作用吗?昨天这些人还对她视而不见。
“来这么早?”沈序摆手驱赶追着他奉承的人,一脸不耐烦的走过来。
看见这一幕,陆思远反而冷静下来,她现在不过刚刚起步,名声连晋安府都没出。
“我就住隔壁,来的当然快。”
沈序打了个哈欠,闭着眼趴在桌子上,“开始了再叫我。”
众人陆陆续续到来,经过昨日一番交流,大家熟悉不少,性格相合的学子逐渐聚到一起。
也有人想过来和陆思远交流,可惜不敢打扰沈序这个小霸王,昨日他答题时可是阴阳怪气的怼了不少人。
大概是知道自己拜师希望不大,又不怕得罪人,沈序非常放肆。
他昨日上台直接骂了一遍众人千篇一律、拾人牙慧,把京城来的几位‘熟人’气得不轻,差点打起来。
导致今天他们的座位周边空了一圈,陆思远偷听八卦的渠道都没了。
待人已到齐,方大人出现在前方,身后还跟着两个抬着木板的下人。
“今日考题较为复杂,老夫已提前写好,诸位可自行商讨,至多3人一组,时限半个时辰。”
两位下人将木板放在中间,揭开其上盖着的布,只见木板上贴着一张白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方大人又指了指大堂,笑道:“书架上的书可随意翻阅,老夫就不耽误大家了,开始吧。”
方大人刚走,众人一窝蜂的涌上前去,研究考题内容。
“是案件!”
“这是要我们判案吗?”
“糟了,我没有背法典,希望书架上能找到。”
有聪明的人不等细看案件内容,先跑去大堂里的书架上拿一本法典。
陆思远仍坐在原位不动,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沈序瞄她一眼,低头揉捏手指,又瞄她一眼。
来回几次,陆思远憋不住笑出来,她按住沈序肩膀,语带笑意,“要不要跟我组队?”
“好!”意识到回答的太快,沈序立马抿住嘴,眼神飘忽,“你不怕我拖累你吗?”
“我相信你,也相信我自己。”陆思远语气坚定。
沈序红着脸站起来,急促的呼吸几次,“我去看题。”
他转身跑向中间木板,只留一个仓皇的背影。
等他看题回来时,面上已经恢复如常,只是过于正常反而显得异常。
他大致说了一遍案件的内容,这是晋安府曾经发生的真实案件,时间已被隐去,人物也用了假名。
话说在一个村落中,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妻二人育有三儿二女。
李老汉辛劳一生,攒下几亩良田和一间宅院,老两口手中还有些压箱底的积蓄。
这日,县衙接到报案,李老汉横死家中,李三状告李大谋害亲父,李大则说李二才是杀害亲爹的人,而李二却指认李三是凶手。
经仵作查证,李老汉死于砒霜中毒,在后续审案中,李大说出内情。
原来李老汉正在准备给儿子们分家,按当地习俗,父母晚年跟着大儿子生活,故家产大部分会给大儿子。
但家中小儿嘴甜会撒娇,李老汉夫妻偏疼小儿子,竟打算绕过长子,将家产分给老三。
不久李老汉中毒身亡,所以李三怀疑李大为家产杀人。
陆思远听的入迷,她觉得方大人不会拿简单的案子来考察他们,这里一定有什么暗示。
听到李大和李三相争,她脑子里立刻跳出几个字——“长幼有序”,却想不通是什么意思。
她追问道:“那李二是怎么回事?”
沈序回忆一番,解释道:“李二脑子灵活,在县城做些小生意,赚了不少钱,大头都交给了父母,但分家时,父母却打算把他这些年赚的钱交给老三。”
“啊!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