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之后,令狐喜常常受邀出府,她初任官职,又是子承父业,自然常以公事繁忙婉拒。
但李悟不比旁人,他与她交谈并非只问风花雪月,也与道经清谈无关,反而常以出身宗室、痴长几岁为由,询问她官场为人上可有疑惑。
长安官媒一职乃太宗年间特封世袭,上授金牌,是荣耀,也是束缚。生父令狐峋早亡后,本由他人兼劳,如今放权与她,难免有不情愿,外加说媒时年少非好事,她青葱稚嫩,容貌更在一众男子间姿容为上选,来往女子家中,哪怕只拜访高堂,风言风语亦接踵而至,种种烦恼,不可为外人道。
“...而我是家中独子,行四,长姐招赘,二姐出嫁时夫婿怙恃俱失,只好住在我家,如今...唉,颇多为难,幸而衙门公事繁重,倒也免我早早归家,令家中不宁。”
茶楼最尾处,人声间隔如恍惚尘世,她正坐胡椅,拈一枚瓜果点心,眼帘低垂间,心事就泄露分明。
李悟以扇骨支颌聆听她言语,本带着胸有成竹的笑意,偶然望见一双眼睛赤诚,黑白分明,笑便逐渐敛了起来。
到底是相似的,少失依靠,茫茫然间已独立于世,无人告诉她该怎样做,似乎怎样都是错。
他来到长安那一天,何尝不是如此患得患失。
见到公孙要之时已过了秋,枯黄一地的落叶,一如他明明得偿所愿却有些灰败的心境,幕僚领着一身布衣的前东宫侍读来见他,一向傲骨的文人名士,对他执礼甚恭,口称下官,而他做足了器重之态,双手把臂免礼,赠物赠酒,一副宾主尽欢。
只是到最后,当公孙要一脸难掩的喜气、邀请他这个“首功之人”一定要饮一杯喜酒时,他才在落叶沙沙声中记起那张格外干净的面容。
看久了竟令他生出退意。
疏不间亲,李公诜到底还是尚书,虽然年逾九十、明年就要上表请辞。可她到底是以小小官媒之身推翻了一向独断的李公诜昔年所决。
这事闹到了御前,有人说她刚正不阿、廉明能干,自然就有人说她年少无礼,毫无敬畏之心。
李悟作为公孙要的恩主,出面为她说情,因而免去罚奉,皇帝甚至在私下里很肯定她的胆识。
可这些通通无人知晓,外人只知她忤逆长者遭责,长安众媒之首、未及弱冠的官媒令狐喜,到底因他才受了这些风波。
因着这份愧疚和不可言说的情绪,他之后依旧以道长身份见她。
而她呢..她什么也不知道,只当他是同仇敌忾的友人。
...
望夜,平康坊。
娇声软语,馨香扑面,美人袅袅共舞,丝竹靡靡之声不绝于耳。
日暮昏沉,花楼延挂的灯笼盏盏亮起,从停鸢台上往下,蓦地一声烟花,炸了个满堂彩,将那些彼此相连的绸带都遍染橘红。
正当时,李悟收起扇面,端坐邻街高台,垂头而望,盛景全数映入眼帘。
亦和少年公子慌张的眼神对了个正着。
他忍不住轻笑出声,吟道:“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天上人间,最繁华莫过于此,怎的阿喜避之如鬼物?莫非是道缘精深,将这满堂红粉皆看作骷髅去?”
令狐喜通红的双颊煞是好看,急急摆脱了几双花娘藕臂,拾阶近前。
“心吾兄,莫要消遣我,如若知道你家仆从会带我来这里,我是说什么也不会应承的....”
她顿了顿,语作哀求道:“天色将暗,何不离去,你我择一僻静酒肆交谈?”
李悟脸上的笑停了,故意摇头叹息。
“阿喜,你可知我用意?酒,色,财,气,乃四大恶品,皆使人意动神摇,我今带你来,便是希望你能明白”
他跟着站起身,来到她旁边。
“前月李尚书之女改嫁一事,你并未做错,只不过你还不懂,一个人平日里展现出来的表象,并不等同于他私下里的样子,你素洁身自好,又未曾入过这十丈软红,怎知这美色如刀。”
他将纸扇搭在她肩头,一脸语重心长,仿佛真要教导她媒鉴之理。
“真是如此?”
令狐喜听得入神,低头咀嚼他话语中的意味,并未发现李悟眼中带笑。
“正是如此。”
说罢,不待她反抗,他拖着她手,示意她自高台晃动的珠帘中往下望去。
“来,今日便在这,我教你看看男子面对美色时,该如何划分、划分几等姿态。”
李悟敛了笑,语带认真,虽是心有试探之意,却也并没有打算妄言哄骗于她。
长于深宫,自幼失母,得益于父皇的‘言传身教’,他自察言观色上不说炉火纯青,也是得心应手。而今日教导之余...
他分了心,一边慢慢讲述,一边看向她格外白净的脖颈,和那素日高高拢起的衣襟。
他也想最后确认一下自己的猜测。
晚风和畅,在花娘轮换过三壶水酒之后,与她对坐一台,她不再似起初一般紧张。
对于李悟“经验传授”深以为然的人,放下戒心后,便显出那独一份的好奇与天真来。
“这...心吾兄看来老练,莫非常常流连花楼?”
她双手端着茶盏,一副真心求知的模样。
他本可以随意敷衍,男子间逢场作戏、互相炫耀谈资,真真假假有何不可?
可这夜灯火闪耀,流光溢彩,李悟看着那双满长安城再找不出第二人的眸子,出口的话突然就没了趣味。
“不...”
他眉头皱起又松开,强笑道。
“我生母乃教坊司歌伎”,顿了顿,看着被这话惊住,有些不知所措的她,李悟心里那些试探忽然就烟消云散了。
“我生母是当年名满平康坊的清倌人...说来,我亦算出身卑贱。”
他挽袖,为她斟茶:“贞元十二年,她充入教坊司,于上元夜为德宗献舞,之后被皇...宫内的我父亲看中,纳入后宅为妾。”
烟花之地的缠绵香风霎时有点冷。
“她怀我时,处境并不如何好,我父正妻宽厚,一向不亏待婢妾,可...后宅中还有一官家背景,性情跋扈的贵妾。”
“不知是天灾还是人祸,诞下我第二日,她便因血崩撒手人寰,我既幼小,便被抱养至那贵妾之处,认其为母,直到六岁。”
事情远比能讲出来的更艰辛。
贵妃郭氏,名将郭子仪之后,出身太原名门,又是家中嫡女,性情自然高傲酷烈。
六岁,他不堪忍受,选择拜入上清宫,以为皇祖祈福的名义久居北邙山,广宁真人怜他,收他做亲传弟子,此后,他跟在师父身边,纵然为一童子,亦没再受过磋磨苦楚。
其实若不是使了苦肉计...
李悟压下心中情绪,再一次正正端详她的眼睛。
深眼窝者迷离,而她却在长眉与星眸映衬下,将原本妩媚的眉眼带出一股英气。
第一次见到她时失神,全是为容貌所迷吗?未必。只不过他想起自己的双眼,当年在病榻上他用尽力气抓住广宁真人袍角,真人德高望重,心若明镜,看着他摇头叹息说,从未见孩童如此充满算计。
他记得这句话,他想,她该是师父最喜爱那类人。
又何止师父。
天色晚了,花楼里嘈杂的客人涌入厢房,大堂略有些沉寂下去,晚风夹杂丝竹低低传入耳中,歌女婉转的声线唱出几分哀怨低回。
"当时心已悔,彻夜手犹香。恨枕堆云髻,啼襟搵月黄。起来犹忍恶,剪破绣鸳鸯。”
李悟嚼着这几句唱词,回想从他人口中听来的生母命运,有什么逐渐在胸腔挤压得深沉。他想往前走,就要把往事压住,可压得越久,却好像越陷越深了。
眼前令狐喜犹自不知,思索片刻,竟从袖内向他递过来一张帕子。
“连累心吾兄伤心,却是喜的不是,还请心吾兄莫怪,我并不因令慈身份对你有分毫看低。”
说罢,她把帕子往前又推了推。
他流泪了吗?
原是这般缘法...他微微有些自嘲,接过那一张素白的巾帕,见对面迅速将指尖缩回,却不再向从前一样去逗她。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女儿身生就要承担多少枷锁和罪责?
其实就算男女之别,这样相交又有什么不好,反正无论是男是女,但有他在,总不会让人将她欺负了去。
便止步于此。
但李悟不比旁人,他与她交谈并非只问风花雪月,也与道经清谈无关,反而常以出身宗室、痴长几岁为由,询问她官场为人上可有疑惑。
长安官媒一职乃太宗年间特封世袭,上授金牌,是荣耀,也是束缚。生父令狐峋早亡后,本由他人兼劳,如今放权与她,难免有不情愿,外加说媒时年少非好事,她青葱稚嫩,容貌更在一众男子间姿容为上选,来往女子家中,哪怕只拜访高堂,风言风语亦接踵而至,种种烦恼,不可为外人道。
“...而我是家中独子,行四,长姐招赘,二姐出嫁时夫婿怙恃俱失,只好住在我家,如今...唉,颇多为难,幸而衙门公事繁重,倒也免我早早归家,令家中不宁。”
茶楼最尾处,人声间隔如恍惚尘世,她正坐胡椅,拈一枚瓜果点心,眼帘低垂间,心事就泄露分明。
李悟以扇骨支颌聆听她言语,本带着胸有成竹的笑意,偶然望见一双眼睛赤诚,黑白分明,笑便逐渐敛了起来。
到底是相似的,少失依靠,茫茫然间已独立于世,无人告诉她该怎样做,似乎怎样都是错。
他来到长安那一天,何尝不是如此患得患失。
见到公孙要之时已过了秋,枯黄一地的落叶,一如他明明得偿所愿却有些灰败的心境,幕僚领着一身布衣的前东宫侍读来见他,一向傲骨的文人名士,对他执礼甚恭,口称下官,而他做足了器重之态,双手把臂免礼,赠物赠酒,一副宾主尽欢。
只是到最后,当公孙要一脸难掩的喜气、邀请他这个“首功之人”一定要饮一杯喜酒时,他才在落叶沙沙声中记起那张格外干净的面容。
看久了竟令他生出退意。
疏不间亲,李公诜到底还是尚书,虽然年逾九十、明年就要上表请辞。可她到底是以小小官媒之身推翻了一向独断的李公诜昔年所决。
这事闹到了御前,有人说她刚正不阿、廉明能干,自然就有人说她年少无礼,毫无敬畏之心。
李悟作为公孙要的恩主,出面为她说情,因而免去罚奉,皇帝甚至在私下里很肯定她的胆识。
可这些通通无人知晓,外人只知她忤逆长者遭责,长安众媒之首、未及弱冠的官媒令狐喜,到底因他才受了这些风波。
因着这份愧疚和不可言说的情绪,他之后依旧以道长身份见她。
而她呢..她什么也不知道,只当他是同仇敌忾的友人。
...
望夜,平康坊。
娇声软语,馨香扑面,美人袅袅共舞,丝竹靡靡之声不绝于耳。
日暮昏沉,花楼延挂的灯笼盏盏亮起,从停鸢台上往下,蓦地一声烟花,炸了个满堂彩,将那些彼此相连的绸带都遍染橘红。
正当时,李悟收起扇面,端坐邻街高台,垂头而望,盛景全数映入眼帘。
亦和少年公子慌张的眼神对了个正着。
他忍不住轻笑出声,吟道:“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天上人间,最繁华莫过于此,怎的阿喜避之如鬼物?莫非是道缘精深,将这满堂红粉皆看作骷髅去?”
令狐喜通红的双颊煞是好看,急急摆脱了几双花娘藕臂,拾阶近前。
“心吾兄,莫要消遣我,如若知道你家仆从会带我来这里,我是说什么也不会应承的....”
她顿了顿,语作哀求道:“天色将暗,何不离去,你我择一僻静酒肆交谈?”
李悟脸上的笑停了,故意摇头叹息。
“阿喜,你可知我用意?酒,色,财,气,乃四大恶品,皆使人意动神摇,我今带你来,便是希望你能明白”
他跟着站起身,来到她旁边。
“前月李尚书之女改嫁一事,你并未做错,只不过你还不懂,一个人平日里展现出来的表象,并不等同于他私下里的样子,你素洁身自好,又未曾入过这十丈软红,怎知这美色如刀。”
他将纸扇搭在她肩头,一脸语重心长,仿佛真要教导她媒鉴之理。
“真是如此?”
令狐喜听得入神,低头咀嚼他话语中的意味,并未发现李悟眼中带笑。
“正是如此。”
说罢,不待她反抗,他拖着她手,示意她自高台晃动的珠帘中往下望去。
“来,今日便在这,我教你看看男子面对美色时,该如何划分、划分几等姿态。”
李悟敛了笑,语带认真,虽是心有试探之意,却也并没有打算妄言哄骗于她。
长于深宫,自幼失母,得益于父皇的‘言传身教’,他自察言观色上不说炉火纯青,也是得心应手。而今日教导之余...
他分了心,一边慢慢讲述,一边看向她格外白净的脖颈,和那素日高高拢起的衣襟。
他也想最后确认一下自己的猜测。
晚风和畅,在花娘轮换过三壶水酒之后,与她对坐一台,她不再似起初一般紧张。
对于李悟“经验传授”深以为然的人,放下戒心后,便显出那独一份的好奇与天真来。
“这...心吾兄看来老练,莫非常常流连花楼?”
她双手端着茶盏,一副真心求知的模样。
他本可以随意敷衍,男子间逢场作戏、互相炫耀谈资,真真假假有何不可?
可这夜灯火闪耀,流光溢彩,李悟看着那双满长安城再找不出第二人的眸子,出口的话突然就没了趣味。
“不...”
他眉头皱起又松开,强笑道。
“我生母乃教坊司歌伎”,顿了顿,看着被这话惊住,有些不知所措的她,李悟心里那些试探忽然就烟消云散了。
“我生母是当年名满平康坊的清倌人...说来,我亦算出身卑贱。”
他挽袖,为她斟茶:“贞元十二年,她充入教坊司,于上元夜为德宗献舞,之后被皇...宫内的我父亲看中,纳入后宅为妾。”
烟花之地的缠绵香风霎时有点冷。
“她怀我时,处境并不如何好,我父正妻宽厚,一向不亏待婢妾,可...后宅中还有一官家背景,性情跋扈的贵妾。”
“不知是天灾还是人祸,诞下我第二日,她便因血崩撒手人寰,我既幼小,便被抱养至那贵妾之处,认其为母,直到六岁。”
事情远比能讲出来的更艰辛。
贵妃郭氏,名将郭子仪之后,出身太原名门,又是家中嫡女,性情自然高傲酷烈。
六岁,他不堪忍受,选择拜入上清宫,以为皇祖祈福的名义久居北邙山,广宁真人怜他,收他做亲传弟子,此后,他跟在师父身边,纵然为一童子,亦没再受过磋磨苦楚。
其实若不是使了苦肉计...
李悟压下心中情绪,再一次正正端详她的眼睛。
深眼窝者迷离,而她却在长眉与星眸映衬下,将原本妩媚的眉眼带出一股英气。
第一次见到她时失神,全是为容貌所迷吗?未必。只不过他想起自己的双眼,当年在病榻上他用尽力气抓住广宁真人袍角,真人德高望重,心若明镜,看着他摇头叹息说,从未见孩童如此充满算计。
他记得这句话,他想,她该是师父最喜爱那类人。
又何止师父。
天色晚了,花楼里嘈杂的客人涌入厢房,大堂略有些沉寂下去,晚风夹杂丝竹低低传入耳中,歌女婉转的声线唱出几分哀怨低回。
"当时心已悔,彻夜手犹香。恨枕堆云髻,啼襟搵月黄。起来犹忍恶,剪破绣鸳鸯。”
李悟嚼着这几句唱词,回想从他人口中听来的生母命运,有什么逐渐在胸腔挤压得深沉。他想往前走,就要把往事压住,可压得越久,却好像越陷越深了。
眼前令狐喜犹自不知,思索片刻,竟从袖内向他递过来一张帕子。
“连累心吾兄伤心,却是喜的不是,还请心吾兄莫怪,我并不因令慈身份对你有分毫看低。”
说罢,她把帕子往前又推了推。
他流泪了吗?
原是这般缘法...他微微有些自嘲,接过那一张素白的巾帕,见对面迅速将指尖缩回,却不再向从前一样去逗她。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女儿身生就要承担多少枷锁和罪责?
其实就算男女之别,这样相交又有什么不好,反正无论是男是女,但有他在,总不会让人将她欺负了去。
便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