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对于学馆的前途忧心忡忡,但卓玖并没停下前进的脚步。战国时期本就没有什么官吏休假制度,她又因为身兼数职,这些日子几乎被钉在官署不得动弹。

    就连几日召开一次的内朝议政也不参加了。

    “阁下,农学是否应要求讲师有耕作的经验呢?”

    卓玖正看着郑国送来的水利规划图,在上面用朱砂标注出需要修改的河道和引水点后,就听到有中大夫跪坐在自己面前建议着。她从图纸中将抬头,皱着眉头从脑海中将农学的课本内容抽出来,然后温声道,“农学的启蒙书中,应再添节气,物候。甲级的书目的内容还未确定,先不要确认讲师的来源。你的建议先记下来,等到时候再商议。”博士们建议将学馆前六年编为乙级,而后六年编为甲级。在中大夫领命离开时,她忽然想起什么似吩咐着,“去郎署把李斯寻来。”

    李斯并没有参与学馆书籍课本的编纂,而是带着郎署中精通律法的人,为将来的学馆编纂新的律条和学馆制度。

    当他抱着数卷竹简匆匆走到郎中令的官署大堂时,就看到许多同僚,还有其他明显属于少府监或博士官的人在堂前站成一列,而大堂的正门不断有人抱着竹简进出,将作少府不知道做了什么,还有拿着铁质机括出来的人。

    院子里站满了手捧竹简和木牍的官吏,大家都默契的低声交谈着,偶尔有争执不下忽然拔高的声音,也很快就消失。

    一个少年站在队伍外正在清点人数,然后回头看到愣在一旁的李斯,连忙迎上来,“可是李郎官?郎官不必排队,郎中令在等了。”

    李斯深吸一口气,随着少年的脚步穿过十数位同僚,一边走,少年一边介绍道,“王上要求年中就定好学馆的科目和教学内容,关中的水利也即将动工,这些日子芈姬忙坏了。”

    李斯从未见过哪位九卿这般处理公务,一时有些恍惚。但在他进入大堂后,才发现大堂内的情况并不比院子中好多少。

    原本应该成排摆放,中间留有过道的案几被重新排列,摆成了能容纳更多竹简文书的样子,几乎每个条案上都坐着至少两位文吏。而有些案几前甚至竖着木牌,匆匆扫过就能看到上面写着的“农学”,“文艺”,“数术”等等字样。

    抱着大卷绢布的文吏匆匆穿梭在书山文海中,偶尔还拦下同样步履匆匆的同僚,简单交换意见,又转往下一个案几。

    “张先生——”一个清亮的女声从人堆里传来,冲着李斯喊到。

    愣了一瞬,李斯才意识到是在叫引路的少年。

    “郎中令在那边,郎君自己过去便好。”引路的少年听到有人叫他,像是有急事的样子,便躬身给李斯行礼,指了指卓玖所在的位置,便穿过成堆的竹简木牍,回应着那个女声,“可是有什么事?”

    李斯知道那个叫赵高的宫奴在官署遴选人员时,并未要求男女,但没想到郎中令竟然真的让奚奴进入办公大堂——看样子,还委以重任。

    他并没有质疑上峰的决定,至是感慨郎中令让其他人接受要与奚奴一同工作,估计颇费了一番功夫。

    他向刚刚引路的少年指的方向走去,虽然还没看到卓玖的身影,但大约是因为高级官员就在附近,这里比大堂的其他地方显得安静一些。李斯停住脚步,左右打量了一下,还是没有发现那个年轻的声音,只听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案几,时不时传出“交给我”,“去寻某某”,“这告诉少府,这里需要改”的吩咐声。

    他眨了眨眼,估摸着若是不凑上去,大概到夕阳落山他都看不到卓玖的脸,便学着其他同僚卷起袖子,往人堆里挤。

    “这里的落差可能不足以让引来的水继续向下流......”卓玖正和郑国派来的人商量着,“阿苍已经教了几位少府中郎绘制详细的地图,在开工前还是先派人去各地确认一下动工条件,看看还需要多少龙骨水车。若是水流流速合适,可以给沿途的乡里装上筒车和水转磨盘。”她一边说,一边用朱砂在设计图上勾画着,“这个也需少府去确认一下当地的条件,告诉郑少府丞,我们晚些开工都可以,一定要确认好规划......”

    她说着,忽然感觉到案几前有一些骚乱,没有抬头就猜到来者是谁,卓玖先是抬手示意自己现在没时间,然后飞快的说,“我要的是关于教育法条的草案,等我说完这里再和李郎官商议。”正说着,手里的笔还在水利图上又补充了一句所需徭役自周边县征调。

    她熟练的转换夹在中指和食指之间的两只笔,飞快地做着批注。有人看到李斯来了,便让出自己的坐着的位子,李斯正想道谢,就听到头也没抬的郎中令说,“你刚好去一下博士官署,告诉经学博士,儒学的经典不能全放进课本里,挑些儒家更实用的内容递过来,不然儒家的那些文章一个都不用写进教材里了。”显然是给让座的这位文吏说的。

    李斯从怀里的竹简中挑出暂时拟定的教育法条,又认真的确认了一遍没有疏漏才放到案几上。几乎是他刚放好竹简,卓玖就收好卷轴交给候在一旁的几位少府令,她呼出一口气笑着说,“少府丞应该知道怎么做,辛苦各位了。”

    然后就立刻面向李斯,她一边翻阅李斯带来的竹简,一边笑着和他说,“还望李郎官海涵,这里实在是太忙了。”她将手上黑、红两只笔放在案上,然后指着竹简上其中一段,温和的询问道,“‘三岁以上孩童应入读就近学馆,如有不遵者,当罚半两钱二十’,李君为何要如此要求?”

    “某所知,学馆为使百姓皆识字为目的。如此,当可尽快使稚童如学馆读书。”李斯认真的回答道。

    卓玖看着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李斯,忽然有些心累。她叹了口气,低声问道,“李郎君师从荀卿,竟然如此肖似法家?”

章节目录

在大秦假装不会读心术的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花灯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花灯见并收藏在大秦假装不会读心术的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