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
嬴政并不担心远在三川郡的卓玖,即使流民难缠,想必那位芈姬也有办法处置。比起这些,反而是韩魏两国的战事更值得关注。没有吕不韦贪图赵国土地的影响,秦军不再将作战重心放在秦赵边境上。转而重新着力于中央突破,由近至远,逐个歼灭的战略。
今年的蝗灾已经让周围各国自顾不暇,不可能驰援韩国,而韩国南阳郡眼看就要支撑不住,王龁来报,南阳太守腾已有降意,他已经在计划以南阳为本,进攻韩国新郑了。
前世,秦国是依靠绝对的优势兵力一举将韩国攻灭的。今生虽提前了几乎十年,又有老将坐镇,但嬴政依旧没有掉以轻心,连发数十王令,对韩国步步紧逼,命蒙骜分兵于王龁,力求在明年内俘虏韩王。
嬴政敲着案几琢磨着增兵和粮草的问题,忽然想起赵高已经很久没有出声,心想不能逼得太紧,便摆手让他退下。如今卓玖已经离开咸阳,三川郡虽没有陇西偏远,但她一时半会也回不来,他正好腾出时间在韩国未灭之前,将咸阳城中的外国人驱逐,将灭六国的阻碍彻底推平。
‘至于借口......’
嬴政看着手中关于燕太子丹意图逃离的奏报,轻笑了一声,‘燕丹很快就会将借口拱手送上来。’
咸阳,燕质子居所。
“秦人怎敢!”燕丹挥袖将案几上的器具掀翻在地,口中不住的咒骂着。自赵攻燕以来,他不断求见秦王,希望秦王可以看在两国先前的盟约上,出兵赵国以解燕国之困。
可没想到,他不仅没等来秦王的召见,也没有等来秦国履行盟约,反而等来了赵国献出河间之地,又将攻下的燕国城池分给了秦国,换秦人按兵不动。如今李牧又进攻燕国,秦国却调兵前往韩魏,明显是不打算管燕赵之事。
“某早知秦人薄情寡义,还以为秦王政有些不同,没想到——”燕丹沉着脸将手中的耳杯攥紧,“丹失悔矣!”然后将耳杯狠狠摔在地上。
跪在门口的侍女和仆从被吓得微微颤抖,好在很快就有人趋步前来,在门外通传有新的消息,屋内的主君才平静下来,命来人进去。侍女连忙将移门拉开,其余侍从很有眼力的飞快收拾好散落一地的器具,又换上新的后,离开退了出去,只留燕丹和门客在屋内。
“公子,某已经探听......”
“哧——”
燕丹难得失礼的打断门客的话,四下打量了一下,确定门外窗外都无人后才轻声道,“谨慎为上。”
门客理解的点点头,也压低声音道,“某这些天在城中已经探听到咸阳城过几日需要运粮至东边郡县,再加上那个女卫尉如今前去三川郡赈灾,咸阳防务有空缺,公子若想回燕,此时是最好的时机。”
“郎中令不是也负责咸阳卫戍?”燕丹询问道,“可知道现在的郎中令是何人?”
“是个名为李斯的楚人,原先就是芈卓的属官。不过他刚刚上任,应该还没有那么熟悉咸阳的所有事务。”门客失礼的直呼卓玖的姓氏,语气带着些许的轻蔑。
卫尉掌管着咸阳各门的屯兵,而郎中令则负责宫城护卫的调度。只不过因为卫尉和郎中令还负责吏民上书,建言献策,并且护卫大多有惯例章程,所有难以分出精力去管理,一般都直接委派给专职的属官,这也让燕丹有了可乘之机。
“如此甚好。”燕丹在确定了此法可行后,又问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验传该如何弄到呢?”
门客显然早有准备,他从袖子里掏出几个木牌放在案几上,“如今东部正闹蝗灾,秦王甚至开咸阳的粮仓送去上党郡,运粮的队伍是从附近各县调来的劳役,互不相识。上党与韩接壤,公子只要混作运粮的民徭,定能顺利到上党。”
“秦国灾情如此严重,甚至需要王都出粮,韩国恐怕已经饿殍遍野,边境管理不严,守门吏大多只能识几个字,更不能辨别验传真假,公子到时换上这个出境的验传,应能顺利出秦。”
燕丹点点头,向门客行礼道,“那便辛苦先生与丹一道了。”若是他出逃的消息传出,府内的所有人都会被秦国问罪,他不能留门客独自在秦。
“公子使不得。”门客连忙向燕丹回礼,然后摇头道,“我这几月在城中探听消息,颇为显眼,若是一起出城,可能会害了公子。此番离秦,公子先行,我随后就到,还请公子放心。”
燕丹叹了口气,知道这才是最稳妥的计划,又躬身行礼道,“先生大恩,丹没齿难忘。待回到燕后,定以重金谢先生。”
也许是机会实在难得,又或许是被近在咫尺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两人都没有细想,这些本应是秘密的消息,究竟是为什么会轻易从宫闱中流出。
秦王政三年,深秋的某夜。燕太子丹手持着仿制的验传牌,带着一辆装着辎重的马车,向负责押运粮草的尉官报道。尉官只是略微掀起马车上的油布扫了一眼,确认车上满载粮草,便挥手让他牵着马进入队伍。
燕丹压低帏帽,在观察那位尉官去查验别人的验传后,才稍稍松了口气。这些运粮的马车都是从府库中出来的,验传也是京畿廪牺令派发,一般而言不会有多余的,趁着夜色掩护,尉官们暂时不会发现多出的车辆,他应该能顺利出城。
负责押运的武士口中衔枚,从城外打开城门,沉默的挥手让车辆通过门洞,而刚刚负责查验的尉官则在送他们出城后便骑马返回,至此便无人知道运粮的马车其实多出了一辆。
不过,天还未亮,嬴政便收到了燕丹已经离开咸阳的消息。
他笑着将手中的奏章递给跪坐在一旁的李斯看,“寡人不怕他走,就怕他不走。燕丹能顺利出城,都是李卿的功劳啊。”
李斯摇摇头,“如此看来,验传依旧并不保险。芈姬所建学馆,应该让城门吏们也去参加,若是仅凭一知半解就比对验传,日后他国贵族若想出逃,恐怕也会如燕丹一般轻易。”
关中平原有关隘镇守,内部的各城并无严密的瓮城守护,唯一的阻碍就是验传的查证。但碍于百姓识字率实在不高,大多城门吏们只会辨认验传中的几个字,导致只要会刻绘秦篆,便能轻易蒙骗他们。
燕丹便是利用了这点,才轻易蒙混过关。而嬴政也是利用这点,故意让他离开,顺便检查咸阳城的安防漏洞。嬴政意图借用燕丹出逃之事,处置城中异国客卿,在此之前他已经和李斯筹划了一番。
李斯的看法是,如果直接驱逐客卿们,这些人很有可能成为别国的助力,但如果不赶他们走,在日后秦国灭其母国时又很有可能被其阻拦。在这点上,嬴政深有体会。
前世在李斯的劝解下,他将客卿们都留了下来,代价则是在日后灭六国时,便无法将各国贵族完全铲除,以至成了后患。今生他想要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但迟迟没有计划,直到卓玖提议建立学馆,参与科举取士后,他忽然有了灵感。
客卿们各有所长,在秦又因各种原因无官,只能作门客。而他们不过是想要出头之日,他便下令客卿可参加科举,但需要在乡中为都水官、农官或学官满五年。
但是这些客卿在咸阳过惯了有主君供养的生活,肯定都不愿前去,所以嬴政决定先以帮助燕丹出逃为由,下令驱逐他们,然后再找个人‘劝告’自己,提出这个方案,定能让那些客卿感恩戴德。
五年的亲民官,科举再一两年,选调再两三年。这些别国客卿至少需要远离中央的十年,足够嬴政灭六国,铲除大贵族们了。而十年后,他还能得到一批得用的官吏。
“只是,究竟何人愿为客卿们出头,劝谏王上呢?”李斯将奏章收好放在宫奴举着的托盘上,“在朝官员中很少有人供养门客,诸卿并不会因为此事开罪王上。更何况,若是由朝臣们劝告,客卿们可能也会怀疑此为王上之策。”此番驱逐的,除了少数贵族的门客外,大多都是先前吕不韦的客卿,吕不韦倒台自然无人会为他的门客说话。前世的李斯是因受牵连,才上书秦王劝谏,今生此事与他无关,他自然也不会说什么。
而门客这种职业,本就是为人出谋划策的,若是做的太明显,一定会招来他们的怀疑。
嬴政翻看着卓玖从三川郡送来的关于以工代赈的规划,用朱笔在几个他认为不妥的地方提出意见,又要求卓玖尽量节省粮草木料,为明年的战争做储备后,才缓缓道,“派人传信给卫尉,燕太子丹疑似受到咸阳客卿们的帮助,从城中出逃,寡人将驱逐在秦的所有客卿。”
李斯睁大了眼睛,半晌没有说话。
嬴政却清楚的听到他在心中嘀咕,‘王上难道不是为了不让芈姬插手,才将她支走的吗?此时怎能刻意告知她。’
嬴政哼笑了一声,轻声道,“芈姬知道该怎么做。”
今年的蝗灾已经让周围各国自顾不暇,不可能驰援韩国,而韩国南阳郡眼看就要支撑不住,王龁来报,南阳太守腾已有降意,他已经在计划以南阳为本,进攻韩国新郑了。
前世,秦国是依靠绝对的优势兵力一举将韩国攻灭的。今生虽提前了几乎十年,又有老将坐镇,但嬴政依旧没有掉以轻心,连发数十王令,对韩国步步紧逼,命蒙骜分兵于王龁,力求在明年内俘虏韩王。
嬴政敲着案几琢磨着增兵和粮草的问题,忽然想起赵高已经很久没有出声,心想不能逼得太紧,便摆手让他退下。如今卓玖已经离开咸阳,三川郡虽没有陇西偏远,但她一时半会也回不来,他正好腾出时间在韩国未灭之前,将咸阳城中的外国人驱逐,将灭六国的阻碍彻底推平。
‘至于借口......’
嬴政看着手中关于燕太子丹意图逃离的奏报,轻笑了一声,‘燕丹很快就会将借口拱手送上来。’
咸阳,燕质子居所。
“秦人怎敢!”燕丹挥袖将案几上的器具掀翻在地,口中不住的咒骂着。自赵攻燕以来,他不断求见秦王,希望秦王可以看在两国先前的盟约上,出兵赵国以解燕国之困。
可没想到,他不仅没等来秦王的召见,也没有等来秦国履行盟约,反而等来了赵国献出河间之地,又将攻下的燕国城池分给了秦国,换秦人按兵不动。如今李牧又进攻燕国,秦国却调兵前往韩魏,明显是不打算管燕赵之事。
“某早知秦人薄情寡义,还以为秦王政有些不同,没想到——”燕丹沉着脸将手中的耳杯攥紧,“丹失悔矣!”然后将耳杯狠狠摔在地上。
跪在门口的侍女和仆从被吓得微微颤抖,好在很快就有人趋步前来,在门外通传有新的消息,屋内的主君才平静下来,命来人进去。侍女连忙将移门拉开,其余侍从很有眼力的飞快收拾好散落一地的器具,又换上新的后,离开退了出去,只留燕丹和门客在屋内。
“公子,某已经探听......”
“哧——”
燕丹难得失礼的打断门客的话,四下打量了一下,确定门外窗外都无人后才轻声道,“谨慎为上。”
门客理解的点点头,也压低声音道,“某这些天在城中已经探听到咸阳城过几日需要运粮至东边郡县,再加上那个女卫尉如今前去三川郡赈灾,咸阳防务有空缺,公子若想回燕,此时是最好的时机。”
“郎中令不是也负责咸阳卫戍?”燕丹询问道,“可知道现在的郎中令是何人?”
“是个名为李斯的楚人,原先就是芈卓的属官。不过他刚刚上任,应该还没有那么熟悉咸阳的所有事务。”门客失礼的直呼卓玖的姓氏,语气带着些许的轻蔑。
卫尉掌管着咸阳各门的屯兵,而郎中令则负责宫城护卫的调度。只不过因为卫尉和郎中令还负责吏民上书,建言献策,并且护卫大多有惯例章程,所有难以分出精力去管理,一般都直接委派给专职的属官,这也让燕丹有了可乘之机。
“如此甚好。”燕丹在确定了此法可行后,又问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验传该如何弄到呢?”
门客显然早有准备,他从袖子里掏出几个木牌放在案几上,“如今东部正闹蝗灾,秦王甚至开咸阳的粮仓送去上党郡,运粮的队伍是从附近各县调来的劳役,互不相识。上党与韩接壤,公子只要混作运粮的民徭,定能顺利到上党。”
“秦国灾情如此严重,甚至需要王都出粮,韩国恐怕已经饿殍遍野,边境管理不严,守门吏大多只能识几个字,更不能辨别验传真假,公子到时换上这个出境的验传,应能顺利出秦。”
燕丹点点头,向门客行礼道,“那便辛苦先生与丹一道了。”若是他出逃的消息传出,府内的所有人都会被秦国问罪,他不能留门客独自在秦。
“公子使不得。”门客连忙向燕丹回礼,然后摇头道,“我这几月在城中探听消息,颇为显眼,若是一起出城,可能会害了公子。此番离秦,公子先行,我随后就到,还请公子放心。”
燕丹叹了口气,知道这才是最稳妥的计划,又躬身行礼道,“先生大恩,丹没齿难忘。待回到燕后,定以重金谢先生。”
也许是机会实在难得,又或许是被近在咫尺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两人都没有细想,这些本应是秘密的消息,究竟是为什么会轻易从宫闱中流出。
秦王政三年,深秋的某夜。燕太子丹手持着仿制的验传牌,带着一辆装着辎重的马车,向负责押运粮草的尉官报道。尉官只是略微掀起马车上的油布扫了一眼,确认车上满载粮草,便挥手让他牵着马进入队伍。
燕丹压低帏帽,在观察那位尉官去查验别人的验传后,才稍稍松了口气。这些运粮的马车都是从府库中出来的,验传也是京畿廪牺令派发,一般而言不会有多余的,趁着夜色掩护,尉官们暂时不会发现多出的车辆,他应该能顺利出城。
负责押运的武士口中衔枚,从城外打开城门,沉默的挥手让车辆通过门洞,而刚刚负责查验的尉官则在送他们出城后便骑马返回,至此便无人知道运粮的马车其实多出了一辆。
不过,天还未亮,嬴政便收到了燕丹已经离开咸阳的消息。
他笑着将手中的奏章递给跪坐在一旁的李斯看,“寡人不怕他走,就怕他不走。燕丹能顺利出城,都是李卿的功劳啊。”
李斯摇摇头,“如此看来,验传依旧并不保险。芈姬所建学馆,应该让城门吏们也去参加,若是仅凭一知半解就比对验传,日后他国贵族若想出逃,恐怕也会如燕丹一般轻易。”
关中平原有关隘镇守,内部的各城并无严密的瓮城守护,唯一的阻碍就是验传的查证。但碍于百姓识字率实在不高,大多城门吏们只会辨认验传中的几个字,导致只要会刻绘秦篆,便能轻易蒙骗他们。
燕丹便是利用了这点,才轻易蒙混过关。而嬴政也是利用这点,故意让他离开,顺便检查咸阳城的安防漏洞。嬴政意图借用燕丹出逃之事,处置城中异国客卿,在此之前他已经和李斯筹划了一番。
李斯的看法是,如果直接驱逐客卿们,这些人很有可能成为别国的助力,但如果不赶他们走,在日后秦国灭其母国时又很有可能被其阻拦。在这点上,嬴政深有体会。
前世在李斯的劝解下,他将客卿们都留了下来,代价则是在日后灭六国时,便无法将各国贵族完全铲除,以至成了后患。今生他想要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但迟迟没有计划,直到卓玖提议建立学馆,参与科举取士后,他忽然有了灵感。
客卿们各有所长,在秦又因各种原因无官,只能作门客。而他们不过是想要出头之日,他便下令客卿可参加科举,但需要在乡中为都水官、农官或学官满五年。
但是这些客卿在咸阳过惯了有主君供养的生活,肯定都不愿前去,所以嬴政决定先以帮助燕丹出逃为由,下令驱逐他们,然后再找个人‘劝告’自己,提出这个方案,定能让那些客卿感恩戴德。
五年的亲民官,科举再一两年,选调再两三年。这些别国客卿至少需要远离中央的十年,足够嬴政灭六国,铲除大贵族们了。而十年后,他还能得到一批得用的官吏。
“只是,究竟何人愿为客卿们出头,劝谏王上呢?”李斯将奏章收好放在宫奴举着的托盘上,“在朝官员中很少有人供养门客,诸卿并不会因为此事开罪王上。更何况,若是由朝臣们劝告,客卿们可能也会怀疑此为王上之策。”此番驱逐的,除了少数贵族的门客外,大多都是先前吕不韦的客卿,吕不韦倒台自然无人会为他的门客说话。前世的李斯是因受牵连,才上书秦王劝谏,今生此事与他无关,他自然也不会说什么。
而门客这种职业,本就是为人出谋划策的,若是做的太明显,一定会招来他们的怀疑。
嬴政翻看着卓玖从三川郡送来的关于以工代赈的规划,用朱笔在几个他认为不妥的地方提出意见,又要求卓玖尽量节省粮草木料,为明年的战争做储备后,才缓缓道,“派人传信给卫尉,燕太子丹疑似受到咸阳客卿们的帮助,从城中出逃,寡人将驱逐在秦的所有客卿。”
李斯睁大了眼睛,半晌没有说话。
嬴政却清楚的听到他在心中嘀咕,‘王上难道不是为了不让芈姬插手,才将她支走的吗?此时怎能刻意告知她。’
嬴政哼笑了一声,轻声道,“芈姬知道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