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背包穿行于各种巷子里时,她总会在各种时候遇见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有时她返回时刚好遇见启智中学的学生放学。本就不算宽敞的巷子变得更加拥挤。姜含林只好站定,等待人潮退去,继而离开。
站在学校外的那家文具店前,数个男生女生从她身边经过,依稀能听见他们谈话的内容。
竟让她有些恍惚。恍惚的是只是路过一所学校,却勾起了自己的回忆。
等到人群散尽,太阳依旧散发着余晖,天空还是透亮。
但黄昏总是带来伤感,当她站在这里,沐浴大地最后的温热时,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情绪。她像微醺了一样。
你有试过在黄昏的时候醒来吗?你有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吗?她曾在一首音乐的评论下面看到这样一种形容——仿佛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就是这种感觉。
小时候,有一天她发烧了,吃完药后昏睡了一下午,等到醒来已经是五点后。没来由的悲伤席卷了她,她有片刻失神,像是小孩一觉醒来看不到妈妈一样。那是她第一次在下午睡着,然后睡到黄昏。她是从来不睡午觉的人。醒来的时候身体似乎是好了,感觉到很轻松,但黄昏令她恍惚。
姜含林眯了眯眼,然后转身往家的方向走。
把夕阳落在身后。
她要追上电线杆上的麻雀,跑着跑着,路过一片片田野和池塘,就跑到了家,她家就在山坡的最上面,地上的石子路不好走,她不得不停下脚步小心前进。这坡上的每一家她都在他们的院子里走过,甚至吃过饭。
家里有着好的回忆,也有着不好的回忆。
比方说,她曾因撕碎了一张五角被奶奶打,但哥哥是五元,她只是不服气。
再比如,她和哥哥曾在泥地上挖过一个土坑,别人钓鱼钓到的一只虾,如果给了哥哥,他会把那只龙虾放进来回蓄满水的土坑里。然后她会和哥哥一起看它在水里游泳。哥哥总是很会玩。
再比如,她会和哥哥在那间有电视的房间里一边吃西瓜一边看《成龙历险记》。她不喜欢看这个动画片,但是她记得这件事。还记住了一句动画里总是反复出现的话——妖魔鬼怪快离开。
不好的记忆是,才很小的她半夜被床的振动摇醒,本来是睡在中间的她被移到了外边,她背对着爸爸妈妈,一动不敢动。但床的不断振动和爸爸妈妈细如蚊蝇的说话声刺激着她没法睡着。那时虽小,但直觉告诉她他们在做不好的事情。所以她才会害怕得一动不敢动也不敢出声提醒。
有一次她忍无可忍,哭着跑下楼和奶奶一起睡了。
开心的是一觉醒来看见外面的松树上落雪了,家里的帘子是蓝色的背景下有两个白色的雪人,她很喜欢这个帘子。早晨起来看见帘子上的雪人,就知道现在是冬眠时刻,拉起来就能发现窗子上结了一层水雾。
自家房子后面就是一大片松树林,地上满地都是松果,可等她稍稍长大去玩耍的时候总是看见地上烧焦的一片松果和草。树林里有几个小土坡或者小悬崖,土坡上有淡淡香味的金银花和一吹就起飞的蒲公英。小悬崖上面站着妈妈和小玩伴,而她站在悬崖下面,假装自己是条鱼,妈妈说她是渔夫在捕鱼。
树林后的那条路通往镇上和其他村。挨着松树林的另一块地被种上了一大片油菜花。金黄的油菜花田很美很壮观。路上有不知道是谁的养殖场,有鸡有鸭。但后来似乎是荒废了。
那些其实都是异常短暂的日子,尤其那片松树林,她的童年没过多久,那些松树就被陆陆续续地砍掉了。最后早就没有记忆里的松树林了。
她也早就不是原来那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了。她的童年远没有80,90来得长。
回到樊阿姨的家,樊阿姨正在做饭。
沈霁应该快回来了。
姜含林洗了洗手。帮着樊阿姨炒菜,打发她出去。
有她最爱的土豆丝和千张,喝的是很清很清的稀饭。
炒好菜后,樊阿姨说不用等,樊阿姨说沈霁每天要在学校练琴,会比其他学生晚一点儿。
姜含林这才狐疑,怪不得在校门口没看见沈霁的身影。
等她上楼后,看了看手机,最近上传的视频反响还不错。有好些人看。
中途手机响了一回,应该是吃饭时手机放在楼上没听见。
是妈妈打来的。
她没打回去,后来的几天她的妈妈频繁地打来电话,她看到就摁掉。
她不想这几个月的安宁被打破。决不允许。
她无所事事地翻出行礼箱里带着的便携水彩和纸来打发时间。
经过几天断断续续地绘画,倒是画出了那种黑白水墨画的感觉,是江南的白墙黛瓦和潺潺流水。
门被敲响,沈霁进来了,手里端着果盘:“我妈让我给你送上来的。”
他把它放在桌子上,注意到桌上摊开的画纸,好大一张图。
黑白分明,却又互相成就,形成视觉上的房屋和小河。
“这是你画的吗?”沈霁忍不住问。
“嗯。”
沈霁忍不住驻足多看了一会儿。
“画的不错!”
姜含林第一次从沈霁口中听出赞扬的好话。不禁瞅了他一眼,发现他还盯着画,又撇过眼。
沈霁从画上移开眼,看着端坐在桌子前的姜含林,刚准备走又回过头,指着画上的署名问道:“你叫姜含林?”姜含林看了眼端正的署名,点头到,“没错,生姜的姜,含有的含,树林的林。”
见他点了点头,姜含林反问道:“那你呢?你叫啥?”
“沈霁。”沈霁看姜含林一眼,缓缓答道。
“霁是哪个霁?”
“光风霁月的霁。”
“……”
很显然,姜含林并不知道。
沈霁拿起一旁的画笔,快速地写了一个字:“上面一个雨字头,下面一个齐。”
“哦。”她真的应该查查这个字了,不然她都怀疑自己的中国血统。
这个霁在她名字周围的空白处,挨着她的名字。几乎不会注意到,丝毫不影响整幅画的画面。
不知什么时候,门关上了。
她赶紧拿出手机查了查这个霁字,真是把她难倒了。
天要下雨,沈霁要放晴。
这名字是谁起的呢?他妈妈还是他爸爸?
又过了几天这幅画总算完成了。她将它小心地夹在行李箱里的衣服中间,然后盖上行李箱,再推到角落。
之后的几天,姜含林都是早上起来后洗漱完就出门转悠。沈霁比她要起早贪黑,有时天刚亮,她幽幽转醒,就听到院子里沈霁对樊阿姨说上学去了的声音,然后是自行车碾着石板路远去的声音。
姜含林出门去镇上体验生活。先是去吃点儿当地特色的菜品,然后去茶馆坐坐。早起实在安静,目光所到之处实在一派和谐:这天,这水,这树,这矮桥,这窄巷,这屋檐,这早间的人,这晨露,还有晨曦,不可多得。
路过一些店面卖着工艺品,她实在喜爱,便纷纷收入囊中,这些都值得好好收藏。如今手工艺品可遇不可求,大家大多在网上买小商品,做工和技艺自然不能比。
最近有一个视频点赞比较高。那是姜含林拍的荷花池。一只小船上躺着一个人,她身穿柔软的印着锦鲤和荷叶的旗袍,头发用一根簪子挽起,这船误入一片荷花中,画面里荷花成片开放,粉色的花瓣包裹着黄色的花蕊。绿色的荷叶点缀其中。阳光直射在那人脸上,她用扇子遮住脸。视频里的她还伸出脚放进水中,假装划水。那画面美则美矣,却又震撼。你不禁屏住呼吸,生怕惊扰这片刻安宁。岁月仿佛把所有的温柔给了这一刻。在这般岁月里老去的人却并不怨恨深重。
这如一幅国画里的人物画一样,看到的人一定想要记录下来,而这记录的人就是姜含林。
那天姜含林找到一处荷花池,便想着日后去拍摄。本来她的视频很少拍人的,但她觉得这荷花太适合有个人配景了,但又苦于没有模特。如果自己入镜又没有办法掌镜,实在没办法姜含林想到让樊阿姨参与。樊阿姨一开始是拒绝的,姜含林只得反复提让樊阿姨答应。然后在行礼箱里拿了一件合适的旗袍让樊阿姨试穿。没想到樊阿姨穿上很合身。这白色又柔软的料子很适合她。然后樊阿姨说自己会盘发就自己挽了个发髻,那簪子也是樊阿姨的。樊阿姨说是自己结婚时自己母亲把以前的一些古董都送给自己了。姜含林注意到这个做工很精美的红漆木盒子里面装着一些首饰和头饰,时间久远大多掉色,不能佩戴。樊阿姨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也是我母亲一直留起来的,我也舍不得丢。”她拿起里面的一个碎成两半的玉镯子对姜含林说:“这个是我结婚以后买的镯子,一直带着,但后来有一次被我磕碎了。玉碎就不能复原了,但我没舍得丢,就一直放着。其实也没什么用,就只能看看。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啊!”
姜含林看着青丝里藏着银发,依稀可见往昔容颜的樊阿姨,不再作声。
站在学校外的那家文具店前,数个男生女生从她身边经过,依稀能听见他们谈话的内容。
竟让她有些恍惚。恍惚的是只是路过一所学校,却勾起了自己的回忆。
等到人群散尽,太阳依旧散发着余晖,天空还是透亮。
但黄昏总是带来伤感,当她站在这里,沐浴大地最后的温热时,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情绪。她像微醺了一样。
你有试过在黄昏的时候醒来吗?你有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吗?她曾在一首音乐的评论下面看到这样一种形容——仿佛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就是这种感觉。
小时候,有一天她发烧了,吃完药后昏睡了一下午,等到醒来已经是五点后。没来由的悲伤席卷了她,她有片刻失神,像是小孩一觉醒来看不到妈妈一样。那是她第一次在下午睡着,然后睡到黄昏。她是从来不睡午觉的人。醒来的时候身体似乎是好了,感觉到很轻松,但黄昏令她恍惚。
姜含林眯了眯眼,然后转身往家的方向走。
把夕阳落在身后。
她要追上电线杆上的麻雀,跑着跑着,路过一片片田野和池塘,就跑到了家,她家就在山坡的最上面,地上的石子路不好走,她不得不停下脚步小心前进。这坡上的每一家她都在他们的院子里走过,甚至吃过饭。
家里有着好的回忆,也有着不好的回忆。
比方说,她曾因撕碎了一张五角被奶奶打,但哥哥是五元,她只是不服气。
再比如,她和哥哥曾在泥地上挖过一个土坑,别人钓鱼钓到的一只虾,如果给了哥哥,他会把那只龙虾放进来回蓄满水的土坑里。然后她会和哥哥一起看它在水里游泳。哥哥总是很会玩。
再比如,她会和哥哥在那间有电视的房间里一边吃西瓜一边看《成龙历险记》。她不喜欢看这个动画片,但是她记得这件事。还记住了一句动画里总是反复出现的话——妖魔鬼怪快离开。
不好的记忆是,才很小的她半夜被床的振动摇醒,本来是睡在中间的她被移到了外边,她背对着爸爸妈妈,一动不敢动。但床的不断振动和爸爸妈妈细如蚊蝇的说话声刺激着她没法睡着。那时虽小,但直觉告诉她他们在做不好的事情。所以她才会害怕得一动不敢动也不敢出声提醒。
有一次她忍无可忍,哭着跑下楼和奶奶一起睡了。
开心的是一觉醒来看见外面的松树上落雪了,家里的帘子是蓝色的背景下有两个白色的雪人,她很喜欢这个帘子。早晨起来看见帘子上的雪人,就知道现在是冬眠时刻,拉起来就能发现窗子上结了一层水雾。
自家房子后面就是一大片松树林,地上满地都是松果,可等她稍稍长大去玩耍的时候总是看见地上烧焦的一片松果和草。树林里有几个小土坡或者小悬崖,土坡上有淡淡香味的金银花和一吹就起飞的蒲公英。小悬崖上面站着妈妈和小玩伴,而她站在悬崖下面,假装自己是条鱼,妈妈说她是渔夫在捕鱼。
树林后的那条路通往镇上和其他村。挨着松树林的另一块地被种上了一大片油菜花。金黄的油菜花田很美很壮观。路上有不知道是谁的养殖场,有鸡有鸭。但后来似乎是荒废了。
那些其实都是异常短暂的日子,尤其那片松树林,她的童年没过多久,那些松树就被陆陆续续地砍掉了。最后早就没有记忆里的松树林了。
她也早就不是原来那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了。她的童年远没有80,90来得长。
回到樊阿姨的家,樊阿姨正在做饭。
沈霁应该快回来了。
姜含林洗了洗手。帮着樊阿姨炒菜,打发她出去。
有她最爱的土豆丝和千张,喝的是很清很清的稀饭。
炒好菜后,樊阿姨说不用等,樊阿姨说沈霁每天要在学校练琴,会比其他学生晚一点儿。
姜含林这才狐疑,怪不得在校门口没看见沈霁的身影。
等她上楼后,看了看手机,最近上传的视频反响还不错。有好些人看。
中途手机响了一回,应该是吃饭时手机放在楼上没听见。
是妈妈打来的。
她没打回去,后来的几天她的妈妈频繁地打来电话,她看到就摁掉。
她不想这几个月的安宁被打破。决不允许。
她无所事事地翻出行礼箱里带着的便携水彩和纸来打发时间。
经过几天断断续续地绘画,倒是画出了那种黑白水墨画的感觉,是江南的白墙黛瓦和潺潺流水。
门被敲响,沈霁进来了,手里端着果盘:“我妈让我给你送上来的。”
他把它放在桌子上,注意到桌上摊开的画纸,好大一张图。
黑白分明,却又互相成就,形成视觉上的房屋和小河。
“这是你画的吗?”沈霁忍不住问。
“嗯。”
沈霁忍不住驻足多看了一会儿。
“画的不错!”
姜含林第一次从沈霁口中听出赞扬的好话。不禁瞅了他一眼,发现他还盯着画,又撇过眼。
沈霁从画上移开眼,看着端坐在桌子前的姜含林,刚准备走又回过头,指着画上的署名问道:“你叫姜含林?”姜含林看了眼端正的署名,点头到,“没错,生姜的姜,含有的含,树林的林。”
见他点了点头,姜含林反问道:“那你呢?你叫啥?”
“沈霁。”沈霁看姜含林一眼,缓缓答道。
“霁是哪个霁?”
“光风霁月的霁。”
“……”
很显然,姜含林并不知道。
沈霁拿起一旁的画笔,快速地写了一个字:“上面一个雨字头,下面一个齐。”
“哦。”她真的应该查查这个字了,不然她都怀疑自己的中国血统。
这个霁在她名字周围的空白处,挨着她的名字。几乎不会注意到,丝毫不影响整幅画的画面。
不知什么时候,门关上了。
她赶紧拿出手机查了查这个霁字,真是把她难倒了。
天要下雨,沈霁要放晴。
这名字是谁起的呢?他妈妈还是他爸爸?
又过了几天这幅画总算完成了。她将它小心地夹在行李箱里的衣服中间,然后盖上行李箱,再推到角落。
之后的几天,姜含林都是早上起来后洗漱完就出门转悠。沈霁比她要起早贪黑,有时天刚亮,她幽幽转醒,就听到院子里沈霁对樊阿姨说上学去了的声音,然后是自行车碾着石板路远去的声音。
姜含林出门去镇上体验生活。先是去吃点儿当地特色的菜品,然后去茶馆坐坐。早起实在安静,目光所到之处实在一派和谐:这天,这水,这树,这矮桥,这窄巷,这屋檐,这早间的人,这晨露,还有晨曦,不可多得。
路过一些店面卖着工艺品,她实在喜爱,便纷纷收入囊中,这些都值得好好收藏。如今手工艺品可遇不可求,大家大多在网上买小商品,做工和技艺自然不能比。
最近有一个视频点赞比较高。那是姜含林拍的荷花池。一只小船上躺着一个人,她身穿柔软的印着锦鲤和荷叶的旗袍,头发用一根簪子挽起,这船误入一片荷花中,画面里荷花成片开放,粉色的花瓣包裹着黄色的花蕊。绿色的荷叶点缀其中。阳光直射在那人脸上,她用扇子遮住脸。视频里的她还伸出脚放进水中,假装划水。那画面美则美矣,却又震撼。你不禁屏住呼吸,生怕惊扰这片刻安宁。岁月仿佛把所有的温柔给了这一刻。在这般岁月里老去的人却并不怨恨深重。
这如一幅国画里的人物画一样,看到的人一定想要记录下来,而这记录的人就是姜含林。
那天姜含林找到一处荷花池,便想着日后去拍摄。本来她的视频很少拍人的,但她觉得这荷花太适合有个人配景了,但又苦于没有模特。如果自己入镜又没有办法掌镜,实在没办法姜含林想到让樊阿姨参与。樊阿姨一开始是拒绝的,姜含林只得反复提让樊阿姨答应。然后在行礼箱里拿了一件合适的旗袍让樊阿姨试穿。没想到樊阿姨穿上很合身。这白色又柔软的料子很适合她。然后樊阿姨说自己会盘发就自己挽了个发髻,那簪子也是樊阿姨的。樊阿姨说是自己结婚时自己母亲把以前的一些古董都送给自己了。姜含林注意到这个做工很精美的红漆木盒子里面装着一些首饰和头饰,时间久远大多掉色,不能佩戴。樊阿姨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也是我母亲一直留起来的,我也舍不得丢。”她拿起里面的一个碎成两半的玉镯子对姜含林说:“这个是我结婚以后买的镯子,一直带着,但后来有一次被我磕碎了。玉碎就不能复原了,但我没舍得丢,就一直放着。其实也没什么用,就只能看看。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啊!”
姜含林看着青丝里藏着银发,依稀可见往昔容颜的樊阿姨,不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