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火
夫妻俩一路快走,冯大老爷心中恼怒,故而步履极快,可怜孙氏一路小跑才堪堪在居安堂门口拉住丈夫的袖口。
孙氏气喘吁吁道:“老爷!老爷休恼,母亲面前岂可失了分寸!二弟不过一时贪玩罢了,你是长兄,多说几句也是应当的,但在母亲面前不可言语无状,以免惹母亲伤心。”
冯大老爷与妻子向来感情深厚,听到妻子的话只好暂压心中的火气,略整理衣冠后,面色如常地走进居安堂,见状,孙氏扶了扶发髻也紧跟其后。
此刻居安堂内笑语连天,冯二老爷妙语连珠,将老太太逗得眼泪险些笑出来,兰氏也在一旁以帕掩唇笑意满面。
冯大老爷和冯大奶奶进来时就看到这副场景,真是母慈子孝、天伦之乐啊!
见到大房夫妻两人进来,冯太太立刻止住笑,扶着靠枕端坐起来,冯大老爷看在眼里觉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孙氏倒是神色如常,老太太不一向如此么,当年自己和兰氏同时怀胎,前后只差半月生产,因元姐儿是女孩,兆哥儿是男孩,老太太对她和对兰氏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此时想起心中仍是发堵,不提也罢。
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二房占尽了便宜,这些年冯太太对二房的偏心大家有目共睹,不过孙氏掌家,冯大老爷官运亨通,二房不敢造次,这日子才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冯大老爷和孙氏与冯太太见礼后,便找个由头和弟弟一起退了出去。
孙氏和婆婆一向不亲厚,略坐坐也退了出来,准备去查看儿女的功课了,只留下兰氏和婆婆正好说些悄悄话。
书房内,冯大老爷面沉如水问道:“这些天你去了哪里?为何宿夜不归?”
冯二老爷垂下眼睑,含糊道:“在衙司协理公务,最近事多……”
冯大老爷的目光紧紧盯着弟弟,脸沉得更厉害了,不待冯二老爷继续说,就着人喊来平日跟着冯二老爷的两个小厮进书房问话。
冯二老爷向来惧怕长兄,见小厮瑟瑟发抖险些招架不住,方犹豫了一会儿道 :“我……西市陆下坊来了个胡姬,摆了赌面儿比大小,我一时入迷才……”
这下,冯大老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敢情这个废柴弟弟又去赌坊了!
接到下人回禀的冯大奶奶疾步来到书房的时候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只见两个小厮挡在冯二老爷身上,一个老仆跪在冯大老爷面前不住地磕头。
冯大老爷显然气疯了,一手撩袖子,一手执竹杖直直地往冯二老爷身上招呼,再看冯二老爷。
孙氏只觉眼睛疼了一下,那脸脏的不成样子,头发似坟上的杂草,光着双脚,此刻正扑在地上大声痛呼仿若乞丐样的可不正是冯二老爷!
孙氏顾不得眼睛疼,急忙上前拉住丈夫。
冯大老爷正在气头上,见到妻子顿时九分怒火一分不解道:“你拦我作甚!你看看这个混账东西!竟敢成夜赌钱不肯归家!家中纵有金山银山只怕也被他统统败光!今日谁都不许拦!看我非打死他不可!”
不等孙氏继续阻拦,兰氏扶着哭嚎了一路的冯太太便已进门,看到冯大老爷怒发冲冠的模样,冯太太吓得打了个嗝,夸张的哭嚎声跟着顿了一下。
只是待看到冯二老爷的可怜模样时,冯太太和兰氏婆媳俩可了不得了!
一个拍腿哀嚎,大骂长子心狠要杀了亲弟弟,一个梨花带雨,伏在丈夫身上数落自己命苦,婆媳俩唱作俱佳只看得孙氏一个头两个大。
于是,孙氏趁冯大老爷不注意,立马抢过竹杖丢到一边,又命丫头婆子赶紧扶起婆媳俩人及冯二老爷,一时间平日里甚是宽敞的书房竟显得拥挤非常。
待众人都稳了一稳,冯大老爷叹了口气,率先开了口:“母亲可知并非儿子心狠,实在是阿冬太不成器!这几年因着赌钱的事,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上次写的誓言书还在儿子床头!可他竟然又去赌坊,还整夜不归,以致阿囡归家都未能见上一面!”
冯太太听到小儿子居然是因为赌钱所以连妹妹都没见着,顿时坐不住了,面带火气狠狠锤了冯二老爷一拳,冯二老爷佯装吃痛抹起眼泪来。
待看到冯太太的挤眉弄眼,冯二老爷了然,立刻站起身来,赌咒发誓再不去赌坊了,冯太太见状,也面带讨好地对长子说:“阿春,你弟弟知道错了,就算要改也要有时间呐!”
说罢,冯太太上前拉住长子低语道:“再说阿兆他娘还在呢,多少给你弟媳留些面子,你在这里打杀她男人,难道她面子上好看么!”
看了看狼狈的弟弟,冯大老爷平复许久,然后理了理衣袖,眉目威严地站在冯二老爷面前道:“阿冬,往日是我太过纵容你,须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自今日起二房的例银减半,你在父亲的牌位前跪两日吧,若有再犯……”
冯大老爷顿了一下似有不忍,却依然咬紧牙关一字一顿道:“那便分家!”
分家二字一出,冯二老爷和兰氏吓得险些瘫在地上。
冯太太则像是被针刺了一下,怒声发作道:“混账!老娘还在,你竟敢提分家?除非我死!不然看谁敢分家!”
有冯太太护着,冯二老爷和兰氏才慢慢缓过一口气,相互扶着站起来。
只是还没等两人站稳,就听到冯大老爷继续说:“母亲,若是阿冬从此不再沾堵,我今后便再也不提此事,分不分家全看阿冬。儿子先告辞了。”
说完,冯大老爷带着冯大奶奶离开了,留下一屋子的人面面相觑,犹如一团乱麻。
要说冯二老爷和兰氏为何如此害怕分家,原因之一是,时下只有父母不在或者兄弟不和才分家,若是贸然分家则会惹人非议。
二是冯大老爷官至六品,冯二老爷受兄长的庇护捐了个八品末流修职郎的官职,平日里同僚和上峰不敢得罪他,日子过的倒也舒坦。
俸禄虽然不多,但冯大老爷爱护弟弟,家中亦有例银补贴,因而冯二老爷和兰氏过得并不比大房夫妇差。
可若是分了家……冯二老爷一哆嗦,还是戒赌吧!没了兄长这日子可不好过呢!
冯大老爷显然是被弟弟气狠了,除了去府衙办公,近几日竟一次也未踏出过卧房。
冯太太深知长子的脾气也跟着收声敛气起来,倒是兰氏来过居安堂几回。
照兰氏的想法,爷们儿去玩几场点子算什么大事呢?也值得断了一半的例银?妹妹来家也不是专门找她家二老爷的,见与不见的……有自己这个嫂子在不就成了?
兰氏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故而多次委委屈屈地找到冯太太诉“哀肠”,直言道哪有爷们儿不贪玩儿的,家里有大老爷作顶梁柱,二老爷如闲云野鹤才好呢,以免祸起萧墙、兄弟不和!
瞧瞧,兰氏没读过几本书竟也知道祸起萧墙之说。
再者,二老爷只是玩点子,又不是玩妓子,在兰氏心里,丈夫是有分寸的人,那种输红了眼砸锅卖铁的事绝不会发生在自家身上。
加之,丈夫偶尔手气不错也会给她带一些珠宝首饰,因此兰氏是真心不觉得赌钱是什么大事。至于大老爷要分家的事……
兰氏嗤之以鼻,她还不信了,有老太太在,大老爷还能真的分家不成!
故而,兰氏之所以频频来居安堂,除了给冯太太上眼药以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例银!
例银呐!
她的银子啊!
想起大老爷一开口就断了二房一半的例银,兰氏就觉得心口痛,对大房更添了一分憎恨。
大房这是不拿他们当人看!眼看着阿兆年龄不小了,这两年就要议亲,今年十月里又要参加新科考,要花银子的地方海了去了。
况年后复学,阿兆刚找她要了四十两银子,说要置办新砚台还有书院的书费。
唉,四十两,二房一月的例银也不过四十两!
可对于长子,兰氏一向出手阔绰,这般优秀的儿子若因钱财不够而自惭形秽,让她这个当娘的还活不活了!
然而现在,二房例银减半,四十两变二十两……哪里够!兰氏恨恨地想着,大房莫不是借着二老爷的错处故意削减他们的财产,好中饱私囊?
肯定是这样!这样的主意定是大嫂那个贱人想出来的,大嫂一向嫉妒她早生贵子!对,一定是这样!
兰氏一直觉得自己除了家世不如大嫂之外,样样都比大嫂强,家世好又怎么样,还不是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再说,大房的景和没有亲兄弟,以后还不是要依靠他们二房的兆和、明和两兄弟?此时多用一些例银也是应该的。
近来孙氏忙着安慰丈夫,倒让兰氏得了机会在冯太太面前撺掇。
依着冯太太那墙头草的性格,此刻已经深觉兰氏说的非常有理,于是冯太太决定为小儿子出头,至于怎么出头……嗯,至少要把每个月的例银给二房要回来吧!
可惜,冯太太的出头计划还未实施,就被一件大事打乱了。
原来是工部郎中家的姚夫人看中了元和,要为小儿子求亲。
这下老太太可顾不得兰氏了,谁让工部郎中的官职比自家长子高呢!元和若是能攀上这门亲事,对家中的兄弟姊妹多有好处!
冯大奶奶孙氏倒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这两年元和也大了,陆陆续续的有不少人上门求过亲,孙氏皆以年龄尚小多留几年为由打发了媒人。
如今元和已有十六,继续拖下去也是不美,再者工部郎中属五品官职,比孙氏娘家大弟弟的官职还高上一级,在求亲者中算是拔尖的了。
不过孙氏可不是冯太太,孙家家风清明,孙氏断不会干出那等卖女儿的事,管他是谁,定要查问清楚了才能议亲。
于是在冯太太上蹿下跳的急态中,孙氏带着元和不慌不忙地回了娘家。
孙氏气喘吁吁道:“老爷!老爷休恼,母亲面前岂可失了分寸!二弟不过一时贪玩罢了,你是长兄,多说几句也是应当的,但在母亲面前不可言语无状,以免惹母亲伤心。”
冯大老爷与妻子向来感情深厚,听到妻子的话只好暂压心中的火气,略整理衣冠后,面色如常地走进居安堂,见状,孙氏扶了扶发髻也紧跟其后。
此刻居安堂内笑语连天,冯二老爷妙语连珠,将老太太逗得眼泪险些笑出来,兰氏也在一旁以帕掩唇笑意满面。
冯大老爷和冯大奶奶进来时就看到这副场景,真是母慈子孝、天伦之乐啊!
见到大房夫妻两人进来,冯太太立刻止住笑,扶着靠枕端坐起来,冯大老爷看在眼里觉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孙氏倒是神色如常,老太太不一向如此么,当年自己和兰氏同时怀胎,前后只差半月生产,因元姐儿是女孩,兆哥儿是男孩,老太太对她和对兰氏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此时想起心中仍是发堵,不提也罢。
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二房占尽了便宜,这些年冯太太对二房的偏心大家有目共睹,不过孙氏掌家,冯大老爷官运亨通,二房不敢造次,这日子才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冯大老爷和孙氏与冯太太见礼后,便找个由头和弟弟一起退了出去。
孙氏和婆婆一向不亲厚,略坐坐也退了出来,准备去查看儿女的功课了,只留下兰氏和婆婆正好说些悄悄话。
书房内,冯大老爷面沉如水问道:“这些天你去了哪里?为何宿夜不归?”
冯二老爷垂下眼睑,含糊道:“在衙司协理公务,最近事多……”
冯大老爷的目光紧紧盯着弟弟,脸沉得更厉害了,不待冯二老爷继续说,就着人喊来平日跟着冯二老爷的两个小厮进书房问话。
冯二老爷向来惧怕长兄,见小厮瑟瑟发抖险些招架不住,方犹豫了一会儿道 :“我……西市陆下坊来了个胡姬,摆了赌面儿比大小,我一时入迷才……”
这下,冯大老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敢情这个废柴弟弟又去赌坊了!
接到下人回禀的冯大奶奶疾步来到书房的时候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只见两个小厮挡在冯二老爷身上,一个老仆跪在冯大老爷面前不住地磕头。
冯大老爷显然气疯了,一手撩袖子,一手执竹杖直直地往冯二老爷身上招呼,再看冯二老爷。
孙氏只觉眼睛疼了一下,那脸脏的不成样子,头发似坟上的杂草,光着双脚,此刻正扑在地上大声痛呼仿若乞丐样的可不正是冯二老爷!
孙氏顾不得眼睛疼,急忙上前拉住丈夫。
冯大老爷正在气头上,见到妻子顿时九分怒火一分不解道:“你拦我作甚!你看看这个混账东西!竟敢成夜赌钱不肯归家!家中纵有金山银山只怕也被他统统败光!今日谁都不许拦!看我非打死他不可!”
不等孙氏继续阻拦,兰氏扶着哭嚎了一路的冯太太便已进门,看到冯大老爷怒发冲冠的模样,冯太太吓得打了个嗝,夸张的哭嚎声跟着顿了一下。
只是待看到冯二老爷的可怜模样时,冯太太和兰氏婆媳俩可了不得了!
一个拍腿哀嚎,大骂长子心狠要杀了亲弟弟,一个梨花带雨,伏在丈夫身上数落自己命苦,婆媳俩唱作俱佳只看得孙氏一个头两个大。
于是,孙氏趁冯大老爷不注意,立马抢过竹杖丢到一边,又命丫头婆子赶紧扶起婆媳俩人及冯二老爷,一时间平日里甚是宽敞的书房竟显得拥挤非常。
待众人都稳了一稳,冯大老爷叹了口气,率先开了口:“母亲可知并非儿子心狠,实在是阿冬太不成器!这几年因着赌钱的事,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上次写的誓言书还在儿子床头!可他竟然又去赌坊,还整夜不归,以致阿囡归家都未能见上一面!”
冯太太听到小儿子居然是因为赌钱所以连妹妹都没见着,顿时坐不住了,面带火气狠狠锤了冯二老爷一拳,冯二老爷佯装吃痛抹起眼泪来。
待看到冯太太的挤眉弄眼,冯二老爷了然,立刻站起身来,赌咒发誓再不去赌坊了,冯太太见状,也面带讨好地对长子说:“阿春,你弟弟知道错了,就算要改也要有时间呐!”
说罢,冯太太上前拉住长子低语道:“再说阿兆他娘还在呢,多少给你弟媳留些面子,你在这里打杀她男人,难道她面子上好看么!”
看了看狼狈的弟弟,冯大老爷平复许久,然后理了理衣袖,眉目威严地站在冯二老爷面前道:“阿冬,往日是我太过纵容你,须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自今日起二房的例银减半,你在父亲的牌位前跪两日吧,若有再犯……”
冯大老爷顿了一下似有不忍,却依然咬紧牙关一字一顿道:“那便分家!”
分家二字一出,冯二老爷和兰氏吓得险些瘫在地上。
冯太太则像是被针刺了一下,怒声发作道:“混账!老娘还在,你竟敢提分家?除非我死!不然看谁敢分家!”
有冯太太护着,冯二老爷和兰氏才慢慢缓过一口气,相互扶着站起来。
只是还没等两人站稳,就听到冯大老爷继续说:“母亲,若是阿冬从此不再沾堵,我今后便再也不提此事,分不分家全看阿冬。儿子先告辞了。”
说完,冯大老爷带着冯大奶奶离开了,留下一屋子的人面面相觑,犹如一团乱麻。
要说冯二老爷和兰氏为何如此害怕分家,原因之一是,时下只有父母不在或者兄弟不和才分家,若是贸然分家则会惹人非议。
二是冯大老爷官至六品,冯二老爷受兄长的庇护捐了个八品末流修职郎的官职,平日里同僚和上峰不敢得罪他,日子过的倒也舒坦。
俸禄虽然不多,但冯大老爷爱护弟弟,家中亦有例银补贴,因而冯二老爷和兰氏过得并不比大房夫妇差。
可若是分了家……冯二老爷一哆嗦,还是戒赌吧!没了兄长这日子可不好过呢!
冯大老爷显然是被弟弟气狠了,除了去府衙办公,近几日竟一次也未踏出过卧房。
冯太太深知长子的脾气也跟着收声敛气起来,倒是兰氏来过居安堂几回。
照兰氏的想法,爷们儿去玩几场点子算什么大事呢?也值得断了一半的例银?妹妹来家也不是专门找她家二老爷的,见与不见的……有自己这个嫂子在不就成了?
兰氏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故而多次委委屈屈地找到冯太太诉“哀肠”,直言道哪有爷们儿不贪玩儿的,家里有大老爷作顶梁柱,二老爷如闲云野鹤才好呢,以免祸起萧墙、兄弟不和!
瞧瞧,兰氏没读过几本书竟也知道祸起萧墙之说。
再者,二老爷只是玩点子,又不是玩妓子,在兰氏心里,丈夫是有分寸的人,那种输红了眼砸锅卖铁的事绝不会发生在自家身上。
加之,丈夫偶尔手气不错也会给她带一些珠宝首饰,因此兰氏是真心不觉得赌钱是什么大事。至于大老爷要分家的事……
兰氏嗤之以鼻,她还不信了,有老太太在,大老爷还能真的分家不成!
故而,兰氏之所以频频来居安堂,除了给冯太太上眼药以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例银!
例银呐!
她的银子啊!
想起大老爷一开口就断了二房一半的例银,兰氏就觉得心口痛,对大房更添了一分憎恨。
大房这是不拿他们当人看!眼看着阿兆年龄不小了,这两年就要议亲,今年十月里又要参加新科考,要花银子的地方海了去了。
况年后复学,阿兆刚找她要了四十两银子,说要置办新砚台还有书院的书费。
唉,四十两,二房一月的例银也不过四十两!
可对于长子,兰氏一向出手阔绰,这般优秀的儿子若因钱财不够而自惭形秽,让她这个当娘的还活不活了!
然而现在,二房例银减半,四十两变二十两……哪里够!兰氏恨恨地想着,大房莫不是借着二老爷的错处故意削减他们的财产,好中饱私囊?
肯定是这样!这样的主意定是大嫂那个贱人想出来的,大嫂一向嫉妒她早生贵子!对,一定是这样!
兰氏一直觉得自己除了家世不如大嫂之外,样样都比大嫂强,家世好又怎么样,还不是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再说,大房的景和没有亲兄弟,以后还不是要依靠他们二房的兆和、明和两兄弟?此时多用一些例银也是应该的。
近来孙氏忙着安慰丈夫,倒让兰氏得了机会在冯太太面前撺掇。
依着冯太太那墙头草的性格,此刻已经深觉兰氏说的非常有理,于是冯太太决定为小儿子出头,至于怎么出头……嗯,至少要把每个月的例银给二房要回来吧!
可惜,冯太太的出头计划还未实施,就被一件大事打乱了。
原来是工部郎中家的姚夫人看中了元和,要为小儿子求亲。
这下老太太可顾不得兰氏了,谁让工部郎中的官职比自家长子高呢!元和若是能攀上这门亲事,对家中的兄弟姊妹多有好处!
冯大奶奶孙氏倒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这两年元和也大了,陆陆续续的有不少人上门求过亲,孙氏皆以年龄尚小多留几年为由打发了媒人。
如今元和已有十六,继续拖下去也是不美,再者工部郎中属五品官职,比孙氏娘家大弟弟的官职还高上一级,在求亲者中算是拔尖的了。
不过孙氏可不是冯太太,孙家家风清明,孙氏断不会干出那等卖女儿的事,管他是谁,定要查问清楚了才能议亲。
于是在冯太太上蹿下跳的急态中,孙氏带着元和不慌不忙地回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