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宁二年,琅琊。
城垣巍峨,城门雄浑。或许是刚经历一场浩劫,城门口两侧把守着两列手持长枪的士兵。
入城的每个人都被细细盘问,因而进城的人虽不多,却也排了长长的队伍。
正在这时,一辆不起眼的轿撵缓行而来。轿撵上坐着一个挥鞭的马夫,旁边跟着两个家仆打扮的人。
初看这三人没甚特别,但若细看便能察觉此三人走路沉稳有力,身上有股久经战场的杀伐之气。
轿撵来到城门便停了。一道脆生生的女声道:“怎么停了。”
说着,女子撩开马车帘子,朝外看了眼,转头看向一旁的人:“小姐。”
被称为“小姐”的人肤若凝脂,眉如远山含黛,容颜静谧而温婉,犹如一张未曾落墨的素笺,即使身穿青色淡雅长裙,挽了个简单的发鬓,也丝毫不掩出挑的容貌,仿佛自画中走出的仕女,让人一见难忘。
马车上的车父紧跟着道:“小姐,我有将军令牌,不用担心。”
郗璿知道车夫的意思,他打算用将军令牌行个方便,但她没这个打算,道:“不用麻烦了,左右也等不了多久。”
她声音温柔,却不容置疑。其他人也没再说什么。
郗璿没有这个打算,并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因为有些羞赧和紧张,似乎拖延一些时间,她就能平静下来。殊不知,越是拖延,想的越多,就越紧张。
她父亲来琅琊后没多久,就写信告诉她,给她相了一门好亲事。这事已经过去两年了。她知道父亲疼爱她,加之武将家族,没有世家大族的繁文缛节,因此十分尊重她的意愿。
说的是给她相中了一门好亲事,八成只是跟人家提了一句,嫁不嫁、嫁给谁,都要问过她的意思。
郗璿也旁敲侧击打听过,但父亲神秘兮兮卖了不少关子,只说他家子弟众多,让她来琅琊亲自瞧。只是那个时候,正直“王敦之乱”,琅琊有些危险,她父亲郗鉴也有性命之忧,随口提了提便不了了之。
但她来自现代、知道这一段历史,又怎么会不知道。父亲替她相中的人家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而与王羲之一生一世的人就叫“郗璿”。
历史上的王羲之和郗璿,因为婚姻,还有一则“东床快婿”的佳话,说的是郗鉴到王氏府里相看女婿,其他的王氏子弟听闻皆严阵以待,有的踱步出口成章,有的挥刀弄拳尽显英姿,有的作的一副好画,有的写的一副好字……偏偏郗鉴看中了那个悠悠侧卧于榻上、袒胸露腹、吃着胡饼的王羲之[1]。
想来,随着郗璿来到琅琊,这事也不远了。说不定按照她父亲的性格,让她一同去相看也是极有可能的。
郗璿穿越过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夫君是谁。有兴奋,有期待,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但唯独没有害羞。直到现在站在琅琊城门,知道里面住着王羲之,有了真实感,她才显露小女儿家应有的紧张。
郗璿坐了一路的车,而且古代比不上现代,就算走的是官道,路面也是坑坑洼洼,几乎是一路颠簸过来。
她下了马车,打算跟随众人慢慢走进城门。或许她的模样、气质太过出挑,她甫一出现,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丫鬟任雨将郗璿扶下马车,还没开始排队,她便惊喜道:“小姐,你看是公子和老爷,他们来接你了。”
果然,不远处走来三四个人,为首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中年,古铜色皮肤,气势威严,旁边跟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模样和中年有五六分相似。正是她的父亲郗鉴,和弟弟郗愔(yīn)。
见郗璿朝两人看了过来,战场上永远板着一张脸的将军郗鉴扬起一张笑脸,显得有些古怪,郗愔也少见的露出少年心性,朝这边大幅度挥动手臂。
郗璿笑了笑,待他们走进,问:“父亲怎么来了,最近不应该很忙么?”
郗愔道:“姐,就算再忙,你好不容易千里迢迢来,也抽得出时间来接你的。你都不知道父亲这几天每天念叨多少遍,天天念叨你来,要不是公务缠着他,怕是不会在城门口等你,而是去亲自接你了。”
“臭小子,”郗父拍了郗愔脑袋一下,“还说我,你不是也天天盼着你姐来么,也不知道是谁天天守在城门口,看着辆马车就一惊一乍的。”
郗父看向郗璿道:“还有你,也不多备些人马,就带着三人就上路了,虽然这三人武艺不低,但要是遇上那些不讲理的匪强盗什么的,有的你哭的。”
郗璿上前挽着郗父的手臂,边走边道:“父亲,女儿有分寸的,这三人武艺高强,一路护我也足够了。再说,人太多了,更引那些劫匪头子的注意。出门在外,父亲又不在身边,低调些总没有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是是是,说不过你。”郗父道:“对了,你来得正好,过几日就是庆功宴,你正好可以参加,结识一些姐妹。”
郗愔贼兮兮道:“庆功宴上琅琊王氏的人也会参加哦。说不定……”
那王羲之也有可能参加了。
郗愔虽然年纪比她小,但郗父对男孩严厉些,希望他子承父业,年纪轻轻就被带出来历练。郗父替郗璿相看人家的事情自然瞒不过郗愔,知道父亲相中的是哪一家。
加之,郗愔每次写信,总绕不开琅琊王氏,将那些或打听或见到的消息告诉她,谁谁有什么癖好,谁谁有心上人,谁谁有什么才华……郗璿人虽然没在琅琊,但也知道了不少琅琊王氏的事,偶尔也能从中了解一些关于王羲之的事迹。
听郗愔这么说,郗璿本来放松下来的心,再次紧张了起来。她穿越过来的时候,原主才八|九岁,因一场高烧而失去了性命。而现在她十五六岁,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她都暗暗描摹关于王羲之的一切,品貌,才情,性格……
乍然要见到此人,她无端的紧张,就像是舞台上表演的舞者,即使排练了无数次,上台前的那一刻仍紧张得无以言表。
郗璿掩饰得很好,郗家父子并没有察觉她异样的情绪。郗父瞪了郗愔一眼,郗愔撇撇嘴不说话了。
郗父道:“女儿啊,我之前在信中提到的人家就是琅琊王氏。婚姻大事马虎不得,我也是再三打探,才看中了他们王家,到了现在还在观望。他家子弟众多,任你挑选,到时候得了机会,我带你去他们府上瞧瞧,瞧不上也没关系,反正多的是好儿郎。”
古代的女子嫁人都比较早,大部分十五六岁的女孩就已经嫁为人妇,至少也是定了亲的,像她这样的少之又少。郗父也是比较开明的人,怕她担忧自己的婚事,说这话安慰她,大概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够优秀,是你太过优秀了,别人配不上你,选个看得上眼的。
郗璿哭笑不得。好歹人家琅琊王氏,也是和司马家共天下的江东氏族[2],哪里就是让你随便挑挑拣拣的人家。而且,对于郗璿来说,十五六就嫁人未免还是太早了些。
但还是郗璿乖乖巧巧道:“父亲放心,女儿省得。”
有了郗鉴这个定西将军,郗璿想不开方面之门都难,没费多少功夫,他们便进了城门。
琅琊也算是东晋的天子脚下,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从精致的丝绸锦缎到珍贵的瓷器玉器,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小贩们或手提或肩扛,沿街叫卖,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之景。
因着路途遥远,郗璿来琅琊没带多少东西,只带了些必备的衣裳首饰,郗氏父子拉着郗璿买了些东西,顺便逛了逛、带郗璿熟悉了一下琅琊,这才回了郗府。
来琅琊已经有几日了。郗父比较忙,整日不在府中,而郗愔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一日也闲不下来,每日出去捣蛋还要郗璿这个做姐姐的帮忙掩饰。
不过,郗璿也落得清闲,每日看看书、练练字,倒也怡然自得。
她练得一手好的字体,“女中笔仙”的称号也不是白来的,字体秀美端庄,横撇竖捺间却不失刚劲。这主要是持之以恒的练习和摸索,当然也得益于上辈子打下的基础。
前世,她先天心脏病,不能做剧烈的运动,练字倒是成了她生命的律动。
只是她到底抵不过命运的残酷,死的那年也才七|八岁。不过好在上天待她不薄,又给了她一次重生的机会。说起来,她也算是半个古代人。
练了会儿字,郗璿搁下笔,见外边天气正好,便出门散步。这也算是她的习惯,因为前世总呆在房间,没怎么出过门,这一世像是要找补回来一样,只要天气晴朗,一定会出门走走看看。
琅琊有繁荣的市井,也有静谧朴实的乡间风光。此时正值春夏之交,山野里的花开得烂漫极了,一朵一朵争奇斗艳,绿叶也被衬得十分鲜艳。
此时正是中午太阳最热的时候。路过一个凉亭,郗璿正准备进去乘凉,却发现有个老婆婆坐在亭子里愁眉苦脸的。
古代的物资比较贫乏,普通百姓过得十分艰难,郗璿总是能帮一把是一把,让自己的丫鬟上去打听是个什么情况。
老婆婆苦着脸道:“前几天下了场雨,屋子进了些水,把我好不容易做成的扇子弄湿了。我也没怎么注意,想着天气热应该没事,结果今天一看,全都长了霉印,卖都卖不出去,辛苦算是白费了。”
郗璿走上前,拿其一把扇子,扇子呈圆形,纹理细腻规整,一看就是废了不少的心思,老婆婆精心制作,也是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没想到有了瑕疵,便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见郗璿拿起扇子打量,道:“这些扇子都是好扇子,用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耐用得很,就是丑了点。”
郗璿点了点头,那老婆婆眼睛一亮道:“姑娘,这天气怪热的,要不你买一把拿回家,也别放着,拿出来多用用,霉印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也不贵,也就四五十文钱。”
郗璿问道:“婆婆,你这扇子大概多少把?”
老婆婆道:“二十五把,我就只做了二十五把。今天出来,一把都没有卖出去。”
郗璿道:“那这些都卖给我吧。”
老婆婆尚在震惊中,郗璿便对任雨道:“任雨,给钱。”
任雨叹了口气。自己从小跟在郗璿身边,自然知道自家姑娘什么秉性,遇见穷苦人家有难,通常都是能帮则帮。她当初也是落了难,郗璿看见了把她带了回去,不然现在都只剩一抔黄土了。
老婆婆连忙道:“使不得,使不得。”
这位姑娘穿得那样好,长得那样美,通身的气质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出生的小姐。用的东西必然是很讲究的,不是绣了花的就是材质上乘的,她这扇子虽好,但和这姑娘完全不搭。刚刚也是欺她年纪小,哄骗她买两把,没想到她竟要全部买下。做人也是要讲究良心的,她开始懊恼自己刚刚的行为。
任雨掏出钱,安慰老婆婆:“你就收下吧,也不多。”
说着,任雨就要往老婆婆怀里塞,这时一道声音响起:“等一下。”
老婆婆乘这个机会,把怀里的钱又还给了任雨,连声道了几句阿弥陀佛。
而远处走来一名十七|八岁的男子,身姿硕长挺拔,如悬崖刚劲的青松,一身简约玄色儒衫穿在他身上,行走间衣袂飘飘,挡也挡不住浑身高贵风雅的出尘气质。斑驳的光影落在他身上,使得他既像是集天地之灵气的美玉,又像是九天而下的谪仙。
待走进了,才看清他的容貌,双眸深邃,鼻梁挺直,虽不苟言笑,但面如冠玉,眼睛极为有神,与山间春色相得益彰,仿若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他朝三人拜了拜,道:“姑娘不必破费,在下有办法。”
声音如山间清泉,温润甘甜,悦耳至极。
城垣巍峨,城门雄浑。或许是刚经历一场浩劫,城门口两侧把守着两列手持长枪的士兵。
入城的每个人都被细细盘问,因而进城的人虽不多,却也排了长长的队伍。
正在这时,一辆不起眼的轿撵缓行而来。轿撵上坐着一个挥鞭的马夫,旁边跟着两个家仆打扮的人。
初看这三人没甚特别,但若细看便能察觉此三人走路沉稳有力,身上有股久经战场的杀伐之气。
轿撵来到城门便停了。一道脆生生的女声道:“怎么停了。”
说着,女子撩开马车帘子,朝外看了眼,转头看向一旁的人:“小姐。”
被称为“小姐”的人肤若凝脂,眉如远山含黛,容颜静谧而温婉,犹如一张未曾落墨的素笺,即使身穿青色淡雅长裙,挽了个简单的发鬓,也丝毫不掩出挑的容貌,仿佛自画中走出的仕女,让人一见难忘。
马车上的车父紧跟着道:“小姐,我有将军令牌,不用担心。”
郗璿知道车夫的意思,他打算用将军令牌行个方便,但她没这个打算,道:“不用麻烦了,左右也等不了多久。”
她声音温柔,却不容置疑。其他人也没再说什么。
郗璿没有这个打算,并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因为有些羞赧和紧张,似乎拖延一些时间,她就能平静下来。殊不知,越是拖延,想的越多,就越紧张。
她父亲来琅琊后没多久,就写信告诉她,给她相了一门好亲事。这事已经过去两年了。她知道父亲疼爱她,加之武将家族,没有世家大族的繁文缛节,因此十分尊重她的意愿。
说的是给她相中了一门好亲事,八成只是跟人家提了一句,嫁不嫁、嫁给谁,都要问过她的意思。
郗璿也旁敲侧击打听过,但父亲神秘兮兮卖了不少关子,只说他家子弟众多,让她来琅琊亲自瞧。只是那个时候,正直“王敦之乱”,琅琊有些危险,她父亲郗鉴也有性命之忧,随口提了提便不了了之。
但她来自现代、知道这一段历史,又怎么会不知道。父亲替她相中的人家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而与王羲之一生一世的人就叫“郗璿”。
历史上的王羲之和郗璿,因为婚姻,还有一则“东床快婿”的佳话,说的是郗鉴到王氏府里相看女婿,其他的王氏子弟听闻皆严阵以待,有的踱步出口成章,有的挥刀弄拳尽显英姿,有的作的一副好画,有的写的一副好字……偏偏郗鉴看中了那个悠悠侧卧于榻上、袒胸露腹、吃着胡饼的王羲之[1]。
想来,随着郗璿来到琅琊,这事也不远了。说不定按照她父亲的性格,让她一同去相看也是极有可能的。
郗璿穿越过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夫君是谁。有兴奋,有期待,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但唯独没有害羞。直到现在站在琅琊城门,知道里面住着王羲之,有了真实感,她才显露小女儿家应有的紧张。
郗璿坐了一路的车,而且古代比不上现代,就算走的是官道,路面也是坑坑洼洼,几乎是一路颠簸过来。
她下了马车,打算跟随众人慢慢走进城门。或许她的模样、气质太过出挑,她甫一出现,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丫鬟任雨将郗璿扶下马车,还没开始排队,她便惊喜道:“小姐,你看是公子和老爷,他们来接你了。”
果然,不远处走来三四个人,为首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中年,古铜色皮肤,气势威严,旁边跟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模样和中年有五六分相似。正是她的父亲郗鉴,和弟弟郗愔(yīn)。
见郗璿朝两人看了过来,战场上永远板着一张脸的将军郗鉴扬起一张笑脸,显得有些古怪,郗愔也少见的露出少年心性,朝这边大幅度挥动手臂。
郗璿笑了笑,待他们走进,问:“父亲怎么来了,最近不应该很忙么?”
郗愔道:“姐,就算再忙,你好不容易千里迢迢来,也抽得出时间来接你的。你都不知道父亲这几天每天念叨多少遍,天天念叨你来,要不是公务缠着他,怕是不会在城门口等你,而是去亲自接你了。”
“臭小子,”郗父拍了郗愔脑袋一下,“还说我,你不是也天天盼着你姐来么,也不知道是谁天天守在城门口,看着辆马车就一惊一乍的。”
郗父看向郗璿道:“还有你,也不多备些人马,就带着三人就上路了,虽然这三人武艺不低,但要是遇上那些不讲理的匪强盗什么的,有的你哭的。”
郗璿上前挽着郗父的手臂,边走边道:“父亲,女儿有分寸的,这三人武艺高强,一路护我也足够了。再说,人太多了,更引那些劫匪头子的注意。出门在外,父亲又不在身边,低调些总没有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是是是,说不过你。”郗父道:“对了,你来得正好,过几日就是庆功宴,你正好可以参加,结识一些姐妹。”
郗愔贼兮兮道:“庆功宴上琅琊王氏的人也会参加哦。说不定……”
那王羲之也有可能参加了。
郗愔虽然年纪比她小,但郗父对男孩严厉些,希望他子承父业,年纪轻轻就被带出来历练。郗父替郗璿相看人家的事情自然瞒不过郗愔,知道父亲相中的是哪一家。
加之,郗愔每次写信,总绕不开琅琊王氏,将那些或打听或见到的消息告诉她,谁谁有什么癖好,谁谁有心上人,谁谁有什么才华……郗璿人虽然没在琅琊,但也知道了不少琅琊王氏的事,偶尔也能从中了解一些关于王羲之的事迹。
听郗愔这么说,郗璿本来放松下来的心,再次紧张了起来。她穿越过来的时候,原主才八|九岁,因一场高烧而失去了性命。而现在她十五六岁,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她都暗暗描摹关于王羲之的一切,品貌,才情,性格……
乍然要见到此人,她无端的紧张,就像是舞台上表演的舞者,即使排练了无数次,上台前的那一刻仍紧张得无以言表。
郗璿掩饰得很好,郗家父子并没有察觉她异样的情绪。郗父瞪了郗愔一眼,郗愔撇撇嘴不说话了。
郗父道:“女儿啊,我之前在信中提到的人家就是琅琊王氏。婚姻大事马虎不得,我也是再三打探,才看中了他们王家,到了现在还在观望。他家子弟众多,任你挑选,到时候得了机会,我带你去他们府上瞧瞧,瞧不上也没关系,反正多的是好儿郎。”
古代的女子嫁人都比较早,大部分十五六岁的女孩就已经嫁为人妇,至少也是定了亲的,像她这样的少之又少。郗父也是比较开明的人,怕她担忧自己的婚事,说这话安慰她,大概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够优秀,是你太过优秀了,别人配不上你,选个看得上眼的。
郗璿哭笑不得。好歹人家琅琊王氏,也是和司马家共天下的江东氏族[2],哪里就是让你随便挑挑拣拣的人家。而且,对于郗璿来说,十五六就嫁人未免还是太早了些。
但还是郗璿乖乖巧巧道:“父亲放心,女儿省得。”
有了郗鉴这个定西将军,郗璿想不开方面之门都难,没费多少功夫,他们便进了城门。
琅琊也算是东晋的天子脚下,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从精致的丝绸锦缎到珍贵的瓷器玉器,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小贩们或手提或肩扛,沿街叫卖,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之景。
因着路途遥远,郗璿来琅琊没带多少东西,只带了些必备的衣裳首饰,郗氏父子拉着郗璿买了些东西,顺便逛了逛、带郗璿熟悉了一下琅琊,这才回了郗府。
来琅琊已经有几日了。郗父比较忙,整日不在府中,而郗愔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一日也闲不下来,每日出去捣蛋还要郗璿这个做姐姐的帮忙掩饰。
不过,郗璿也落得清闲,每日看看书、练练字,倒也怡然自得。
她练得一手好的字体,“女中笔仙”的称号也不是白来的,字体秀美端庄,横撇竖捺间却不失刚劲。这主要是持之以恒的练习和摸索,当然也得益于上辈子打下的基础。
前世,她先天心脏病,不能做剧烈的运动,练字倒是成了她生命的律动。
只是她到底抵不过命运的残酷,死的那年也才七|八岁。不过好在上天待她不薄,又给了她一次重生的机会。说起来,她也算是半个古代人。
练了会儿字,郗璿搁下笔,见外边天气正好,便出门散步。这也算是她的习惯,因为前世总呆在房间,没怎么出过门,这一世像是要找补回来一样,只要天气晴朗,一定会出门走走看看。
琅琊有繁荣的市井,也有静谧朴实的乡间风光。此时正值春夏之交,山野里的花开得烂漫极了,一朵一朵争奇斗艳,绿叶也被衬得十分鲜艳。
此时正是中午太阳最热的时候。路过一个凉亭,郗璿正准备进去乘凉,却发现有个老婆婆坐在亭子里愁眉苦脸的。
古代的物资比较贫乏,普通百姓过得十分艰难,郗璿总是能帮一把是一把,让自己的丫鬟上去打听是个什么情况。
老婆婆苦着脸道:“前几天下了场雨,屋子进了些水,把我好不容易做成的扇子弄湿了。我也没怎么注意,想着天气热应该没事,结果今天一看,全都长了霉印,卖都卖不出去,辛苦算是白费了。”
郗璿走上前,拿其一把扇子,扇子呈圆形,纹理细腻规整,一看就是废了不少的心思,老婆婆精心制作,也是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没想到有了瑕疵,便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见郗璿拿起扇子打量,道:“这些扇子都是好扇子,用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耐用得很,就是丑了点。”
郗璿点了点头,那老婆婆眼睛一亮道:“姑娘,这天气怪热的,要不你买一把拿回家,也别放着,拿出来多用用,霉印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也不贵,也就四五十文钱。”
郗璿问道:“婆婆,你这扇子大概多少把?”
老婆婆道:“二十五把,我就只做了二十五把。今天出来,一把都没有卖出去。”
郗璿道:“那这些都卖给我吧。”
老婆婆尚在震惊中,郗璿便对任雨道:“任雨,给钱。”
任雨叹了口气。自己从小跟在郗璿身边,自然知道自家姑娘什么秉性,遇见穷苦人家有难,通常都是能帮则帮。她当初也是落了难,郗璿看见了把她带了回去,不然现在都只剩一抔黄土了。
老婆婆连忙道:“使不得,使不得。”
这位姑娘穿得那样好,长得那样美,通身的气质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出生的小姐。用的东西必然是很讲究的,不是绣了花的就是材质上乘的,她这扇子虽好,但和这姑娘完全不搭。刚刚也是欺她年纪小,哄骗她买两把,没想到她竟要全部买下。做人也是要讲究良心的,她开始懊恼自己刚刚的行为。
任雨掏出钱,安慰老婆婆:“你就收下吧,也不多。”
说着,任雨就要往老婆婆怀里塞,这时一道声音响起:“等一下。”
老婆婆乘这个机会,把怀里的钱又还给了任雨,连声道了几句阿弥陀佛。
而远处走来一名十七|八岁的男子,身姿硕长挺拔,如悬崖刚劲的青松,一身简约玄色儒衫穿在他身上,行走间衣袂飘飘,挡也挡不住浑身高贵风雅的出尘气质。斑驳的光影落在他身上,使得他既像是集天地之灵气的美玉,又像是九天而下的谪仙。
待走进了,才看清他的容貌,双眸深邃,鼻梁挺直,虽不苟言笑,但面如冠玉,眼睛极为有神,与山间春色相得益彰,仿若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他朝三人拜了拜,道:“姑娘不必破费,在下有办法。”
声音如山间清泉,温润甘甜,悦耳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