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启禀圣上,段将军大破定鞍铁骑,大获全胜。”
捷报传来,皇帝叶权易再也坐不住,他离开龙椅,“好,好一个段渊大将军。”
“先帝一直未曾收复这裕北土地,也是先帝的心病,如今朕做到了,诸位,你们还认为朕不配坐这把龙椅吗?还认为朕不如先帝吗?”
说到先帝,皇帝的声音变得近乎低吼,满朝文武无不颤栗,唯有一人泰然自若,那便是皇帝叔父,康王爷。
他向左迈开两步来到大殿中央,微微颔首,“启奏陛下,臣以为段渊父子战功显赫,不如将其家人接至宫中,待将军归来之时,便可与家人一同于宫中饮庆功酒,陛下以为如何。”
皇帝见是康王爷,转而换出一副笑容往脸上挂,“可段将军三子尽战死,段夫人也郁郁而终,只剩了随他一道出征的段绪泽。”
康王爷说:“陛下难道忘了,段渊家中尚有一母。”
皇帝大手一挥道:“好,就依皇叔说的,来人呐,去定远侯府把老太太接进宫来。”
“皇上圣明,臣还有一事启奏,”康王爷从衣袖带里掏出一封书信,“这是南溪国派使臣送来的信,信上所述南溪世子仰慕公主已久,愿娶公主为妻,不知陛下能否舍得。”
当今皇帝年纪尚小,尚未得子,信上所说的公主无疑是先帝与太后的独女昌乐长公主——叶南星。
而皇帝并非太后所生,其生母萧妃早已逝世。
那日,尚且还是皇后娘娘的当今太后,与萧妃一同临盆,先皇自是偏爱皇后,召了最好的御医稳婆嬷嬷们去到熙和宫,寸步不离守着皇后。
萧妃本就身子弱,诞下小皇子叶权易已经没了大半条命,偏这小皇子出生后久久不见啼哭,身边的嬷嬷们拍啊打啊,可这孩子无论如何都如死婴一般。
生产不见丈夫,生儿不闻啼哭。萧妃最后一丝向生之欲也轰然坠地,即使喝了御医递来的药也无济于事,在这戚戚然的宫中产床上,萧妃毫无体面地阖上了双目。
萧妃咽下最后一口气之时,小皇子竟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啼哭,如泣如诉。
待小皇子叶权易长大后,不知听信何人谗言,认为自己母妃的死是太后与公主之过,若不是太后抢走了所有老成的稳婆与御医,自己也不会出生便没了母亲。所以当他听到皇叔说南溪国来信想娶长公主时,他恨不得即刻便将公主送去南溪,又谈何兄妹之情。
不顾朝臣们的反对,这位皇帝眼中满是阴鸷,将一字一字慢慢吐出:“为了两国情谊,朕就舍痛割爱,将朕妹送去南溪和亲。”
时值元启四年,暮春三月。
是日,春雨愁行人,飘飘然不知欲沾湿何人之衣衫,忽而云销雨霁,絮风拂面,满城杏花香。
昌乐长公主和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誉国都城帝安。
即使百姓们纷纷为公主说情,可他们的话又如何能传到皇上的耳朵里。更何况圣旨既出,便无回旋的余地。
——————
“晚儿,我已经观察好几天了,每日申时轮值时,这条道无人把守,我往东走,你朝西,我两无论如何得有一人逃去仁和宫找我母后。”
送亲仪仗抵达长明宫外时,叶南星正同贴身侍女向晚匍匐在南面墙头。
自从圣旨下达之后,昌乐长公主的寝宫长明宫,便被人派了御林军把守,里头的人出不去,除了皇上派的亲信,外面的人也一律不得面见公主。
叶南星可以确定的是,太后一定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和亲的事,因此她必须要去仁和宫寻太后,这倒圣旨只有太后能破。
可公公王继安却带着送亲仪仗先一步赶到了自己的寝宫。
三月天尚凉,又刮着风,小顺子将氅子拢到了王公公身上,却又被他一个耸肩掀到了地上。
过了片刻,等叶南星认命般踩着一位小太监的肩从墙头下来后,王继安才咳嗽一声,说:“问长公主安,老奴奉皇上旨意,前来请长公主梳妆更衣,今夜子时启程,小顺子,去把长公主的嫁衣取来。”
叶南星站在墙下不动,说:“王公公,和亲之事,太后可知道?”
王继安瞟了一眼小顺子取来的装嫁衣首饰的箱子,道:“和亲是皇上的旨意,即便太后知道了又岂能更改圣旨?长公主,您也别为难老奴了,好生换了衣裳,莫等皇上怪罪下来。”
“如此说来,太后便是不知此事了,王公公,您来说说,本公主和亲光明正大,为何要在子时动身,皇上又何故不敢告知太后?”叶南星走过去,取下发簪轻轻挑起小顺子怀中抱着的嫁衣,满脸的厌恶与嫌弃。
王继安多少还是有点畏惧公主的,即便有皇上撑腰,但公主毕竟还是公主,公主背后还有太后,只要太后在位一日,自己便得小心行事。
“长公主说笑了,这是长公主与皇上的家事,老奴怎会知道,许是皇上不愿见长公主与太后分别时过分伤心,故......”
叶南星突然将挑弄嫁衣的发簪朝右一挥,抵上了王继安的脖子,“笑话,王公公,您当年跟在我父皇身后时也是如此嘴脸吗?我是誉国唯一的公主,我出生那日便被父皇封为昌乐长公主,今日我若是抗旨呢,皇上还能杀了我不成,皇上他敢杀我吗?”
王继安微微后仰,装模作样赔了个笑脸,说:“长公主身份尊贵,皇上当然不会杀了长公主,可皇上并不是和您过不去,其中利弊,我想长公主应该最清楚不过了。”
叶南星呼吸一滞,忽地发出一声长叹,抵在王继安脖颈上的手慢慢下落,手一卸力,那发簪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几声响。
她缓缓步入屋内,道了句:“晚儿,伺候我更衣。”
日进云层,天空低沉。
王继安翘起了一侧嘴角,“这才对嘛,小顺子,你就在这儿守着,有什么事及时来报我。氅子呢,给我披上,这鬼天,冷的一时一时的。”
水烧的滚烫,沐浴过后的叶南星皮肤红的刺眼。
“公主,您为何要答应和亲,公主就算不去,皇上也不会拿公主怎么样的。”向晚说着,替自家公主梳着头,将簪子固定好。
叶南星仔细瞧了瞧铜镜中的自己,虽称不上倾国倾城,容貌却也完全配得上自己大誉长公主的身份。
她看的出了神,当向晚以为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正想讨公主恕罪时,她终于开了口:“我去了,他们便不会对母后下手了。”
向晚愣怔了一会儿,但她又想安慰公主,于是说:“对太后下手?量他们也没这个胆。”
叶南星几不可察地笑了笑,没接话。
王公公第二次来长明宫时,便是来催促公主上马车启程了。纵使百般不愿,羞辱难捱,叶南星还是在子时,穿着自己皇帝哥哥亲自挑选的青色嫁衣,坐上了马车。
向晚也跟着去到马车边,却被小顺子拦住。
他偏着个脑袋,扯着尖嗓子说道:“皇上交代过,长明宫的人一律不得跟随公主和亲。”
又指指马车跟前的一位婢子,说:“公主今后皆由嫱儿照顾,你就留在这儿替公主守着这长明宫吧。”
马车里的叶南星如何也没料到这一茬,既然将自己打发去了南溪,那身边贴身的人当然得安插皇帝的眼线。
她刚将头探出车外,只听车外“咚”的一声,向晚重重跪在王公公面前,她一面磕着头,一面呜咽,“王公公,求求您了,您就奴婢我跟着公主去南溪国吧,先帝在时反复叮嘱过奴婢,一定要伺候好公主,保护公主,王公公,您就开开恩吧。”
王继安轻哼了一声,上前捏起向晚的下巴,说:“好一个忠心的丫头,我今日赏你随长公主一同去南溪,你又待如何?”
“多谢王公公,多谢王公公,先帝交代过,公主去哪儿奴婢就去哪儿,奴婢死也要跟着公主。”向晚不住地叩着头谢着恩。
王继安命小顺子扶起了向晚,拍了拍她脸颊,慢条斯理说道:“嘿,瞧这丫头,说的什么话,什么死不死的,长公主嫁去南溪,是去当世子妃,以后便是王妃了,是享福去的。”
“这长明宫的人不得随公主和亲,是皇上亲口交代过的,今日我若是让你跟着公主走了,我这颗脑袋你又如何还得起呢?”
叶南星不顾左右阻拦下了马车,她挡在向晚与王继安之间,“王公公,若您还认我这个公主,就送向晚去仁和宫,让她伺候太后。”
她顿了顿,又道:“太后迟早会知道她唯一的女儿和亲的事实,我既已出城,木已成舟,太后无兵,就算追也难追回。”
王继安沉默了半晌,直到有人提醒他时辰已到该动身了,他才勉强答应了叶南星,催促她赶紧上车。
子时,队伍按时启程,没有拜别父母,没有任何仪式,堂堂大誉国昌乐长公主,在夜深人静之时,藏在马车里出了城。
捷报传来,皇帝叶权易再也坐不住,他离开龙椅,“好,好一个段渊大将军。”
“先帝一直未曾收复这裕北土地,也是先帝的心病,如今朕做到了,诸位,你们还认为朕不配坐这把龙椅吗?还认为朕不如先帝吗?”
说到先帝,皇帝的声音变得近乎低吼,满朝文武无不颤栗,唯有一人泰然自若,那便是皇帝叔父,康王爷。
他向左迈开两步来到大殿中央,微微颔首,“启奏陛下,臣以为段渊父子战功显赫,不如将其家人接至宫中,待将军归来之时,便可与家人一同于宫中饮庆功酒,陛下以为如何。”
皇帝见是康王爷,转而换出一副笑容往脸上挂,“可段将军三子尽战死,段夫人也郁郁而终,只剩了随他一道出征的段绪泽。”
康王爷说:“陛下难道忘了,段渊家中尚有一母。”
皇帝大手一挥道:“好,就依皇叔说的,来人呐,去定远侯府把老太太接进宫来。”
“皇上圣明,臣还有一事启奏,”康王爷从衣袖带里掏出一封书信,“这是南溪国派使臣送来的信,信上所述南溪世子仰慕公主已久,愿娶公主为妻,不知陛下能否舍得。”
当今皇帝年纪尚小,尚未得子,信上所说的公主无疑是先帝与太后的独女昌乐长公主——叶南星。
而皇帝并非太后所生,其生母萧妃早已逝世。
那日,尚且还是皇后娘娘的当今太后,与萧妃一同临盆,先皇自是偏爱皇后,召了最好的御医稳婆嬷嬷们去到熙和宫,寸步不离守着皇后。
萧妃本就身子弱,诞下小皇子叶权易已经没了大半条命,偏这小皇子出生后久久不见啼哭,身边的嬷嬷们拍啊打啊,可这孩子无论如何都如死婴一般。
生产不见丈夫,生儿不闻啼哭。萧妃最后一丝向生之欲也轰然坠地,即使喝了御医递来的药也无济于事,在这戚戚然的宫中产床上,萧妃毫无体面地阖上了双目。
萧妃咽下最后一口气之时,小皇子竟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啼哭,如泣如诉。
待小皇子叶权易长大后,不知听信何人谗言,认为自己母妃的死是太后与公主之过,若不是太后抢走了所有老成的稳婆与御医,自己也不会出生便没了母亲。所以当他听到皇叔说南溪国来信想娶长公主时,他恨不得即刻便将公主送去南溪,又谈何兄妹之情。
不顾朝臣们的反对,这位皇帝眼中满是阴鸷,将一字一字慢慢吐出:“为了两国情谊,朕就舍痛割爱,将朕妹送去南溪和亲。”
时值元启四年,暮春三月。
是日,春雨愁行人,飘飘然不知欲沾湿何人之衣衫,忽而云销雨霁,絮风拂面,满城杏花香。
昌乐长公主和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誉国都城帝安。
即使百姓们纷纷为公主说情,可他们的话又如何能传到皇上的耳朵里。更何况圣旨既出,便无回旋的余地。
——————
“晚儿,我已经观察好几天了,每日申时轮值时,这条道无人把守,我往东走,你朝西,我两无论如何得有一人逃去仁和宫找我母后。”
送亲仪仗抵达长明宫外时,叶南星正同贴身侍女向晚匍匐在南面墙头。
自从圣旨下达之后,昌乐长公主的寝宫长明宫,便被人派了御林军把守,里头的人出不去,除了皇上派的亲信,外面的人也一律不得面见公主。
叶南星可以确定的是,太后一定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和亲的事,因此她必须要去仁和宫寻太后,这倒圣旨只有太后能破。
可公公王继安却带着送亲仪仗先一步赶到了自己的寝宫。
三月天尚凉,又刮着风,小顺子将氅子拢到了王公公身上,却又被他一个耸肩掀到了地上。
过了片刻,等叶南星认命般踩着一位小太监的肩从墙头下来后,王继安才咳嗽一声,说:“问长公主安,老奴奉皇上旨意,前来请长公主梳妆更衣,今夜子时启程,小顺子,去把长公主的嫁衣取来。”
叶南星站在墙下不动,说:“王公公,和亲之事,太后可知道?”
王继安瞟了一眼小顺子取来的装嫁衣首饰的箱子,道:“和亲是皇上的旨意,即便太后知道了又岂能更改圣旨?长公主,您也别为难老奴了,好生换了衣裳,莫等皇上怪罪下来。”
“如此说来,太后便是不知此事了,王公公,您来说说,本公主和亲光明正大,为何要在子时动身,皇上又何故不敢告知太后?”叶南星走过去,取下发簪轻轻挑起小顺子怀中抱着的嫁衣,满脸的厌恶与嫌弃。
王继安多少还是有点畏惧公主的,即便有皇上撑腰,但公主毕竟还是公主,公主背后还有太后,只要太后在位一日,自己便得小心行事。
“长公主说笑了,这是长公主与皇上的家事,老奴怎会知道,许是皇上不愿见长公主与太后分别时过分伤心,故......”
叶南星突然将挑弄嫁衣的发簪朝右一挥,抵上了王继安的脖子,“笑话,王公公,您当年跟在我父皇身后时也是如此嘴脸吗?我是誉国唯一的公主,我出生那日便被父皇封为昌乐长公主,今日我若是抗旨呢,皇上还能杀了我不成,皇上他敢杀我吗?”
王继安微微后仰,装模作样赔了个笑脸,说:“长公主身份尊贵,皇上当然不会杀了长公主,可皇上并不是和您过不去,其中利弊,我想长公主应该最清楚不过了。”
叶南星呼吸一滞,忽地发出一声长叹,抵在王继安脖颈上的手慢慢下落,手一卸力,那发簪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几声响。
她缓缓步入屋内,道了句:“晚儿,伺候我更衣。”
日进云层,天空低沉。
王继安翘起了一侧嘴角,“这才对嘛,小顺子,你就在这儿守着,有什么事及时来报我。氅子呢,给我披上,这鬼天,冷的一时一时的。”
水烧的滚烫,沐浴过后的叶南星皮肤红的刺眼。
“公主,您为何要答应和亲,公主就算不去,皇上也不会拿公主怎么样的。”向晚说着,替自家公主梳着头,将簪子固定好。
叶南星仔细瞧了瞧铜镜中的自己,虽称不上倾国倾城,容貌却也完全配得上自己大誉长公主的身份。
她看的出了神,当向晚以为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正想讨公主恕罪时,她终于开了口:“我去了,他们便不会对母后下手了。”
向晚愣怔了一会儿,但她又想安慰公主,于是说:“对太后下手?量他们也没这个胆。”
叶南星几不可察地笑了笑,没接话。
王公公第二次来长明宫时,便是来催促公主上马车启程了。纵使百般不愿,羞辱难捱,叶南星还是在子时,穿着自己皇帝哥哥亲自挑选的青色嫁衣,坐上了马车。
向晚也跟着去到马车边,却被小顺子拦住。
他偏着个脑袋,扯着尖嗓子说道:“皇上交代过,长明宫的人一律不得跟随公主和亲。”
又指指马车跟前的一位婢子,说:“公主今后皆由嫱儿照顾,你就留在这儿替公主守着这长明宫吧。”
马车里的叶南星如何也没料到这一茬,既然将自己打发去了南溪,那身边贴身的人当然得安插皇帝的眼线。
她刚将头探出车外,只听车外“咚”的一声,向晚重重跪在王公公面前,她一面磕着头,一面呜咽,“王公公,求求您了,您就奴婢我跟着公主去南溪国吧,先帝在时反复叮嘱过奴婢,一定要伺候好公主,保护公主,王公公,您就开开恩吧。”
王继安轻哼了一声,上前捏起向晚的下巴,说:“好一个忠心的丫头,我今日赏你随长公主一同去南溪,你又待如何?”
“多谢王公公,多谢王公公,先帝交代过,公主去哪儿奴婢就去哪儿,奴婢死也要跟着公主。”向晚不住地叩着头谢着恩。
王继安命小顺子扶起了向晚,拍了拍她脸颊,慢条斯理说道:“嘿,瞧这丫头,说的什么话,什么死不死的,长公主嫁去南溪,是去当世子妃,以后便是王妃了,是享福去的。”
“这长明宫的人不得随公主和亲,是皇上亲口交代过的,今日我若是让你跟着公主走了,我这颗脑袋你又如何还得起呢?”
叶南星不顾左右阻拦下了马车,她挡在向晚与王继安之间,“王公公,若您还认我这个公主,就送向晚去仁和宫,让她伺候太后。”
她顿了顿,又道:“太后迟早会知道她唯一的女儿和亲的事实,我既已出城,木已成舟,太后无兵,就算追也难追回。”
王继安沉默了半晌,直到有人提醒他时辰已到该动身了,他才勉强答应了叶南星,催促她赶紧上车。
子时,队伍按时启程,没有拜别父母,没有任何仪式,堂堂大誉国昌乐长公主,在夜深人静之时,藏在马车里出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