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周邦的农闲月份,邦君在这个月的上旬举办飨礼,可谓正当其时。

    飨礼是邦中大事,准备工作不少。举办的时间,太卜已经贞卜确认,为初三庚寅日;参与的人员,由太史伯单父、司土仲荣父两人会同拟定,大致包括诸公子、卿事寮诸司,太史寮诸史,诸司宫,邦君直属的三事大夫和诸邑人、里人,京邑的诸乡大夫、遂大夫,以及各乡之内主事的下大夫、主军的行人等。

    名单看似很长,但实际上的人员并不多,不少人皆有兼职。

    如卿事寮诸司中,司土仲荣父兼为左乡大夫;司马仲宁兼为右乡大夫,且为诸公子之一;另有太史寮诸史的右史叔襄,身为诸公子之一,兼为前乡大夫等,皆因诸乡大夫的地位崇高,往往会出任邦中卿士。

    乡(郷)与卿二字,原本同源。

    当初公亶父迁岐时立邑时,分邦人为左、右、前三乡,其后户口繁衍,这三乡又分别拆出东、西、南三乡,合计六乡。六乡与邑城中合计约六万的国人,主要承担军役、贡赋等,是整个周邦的中坚力量。

    六乡之外,是六遂,居民为周原当地的各姓、各族遗民,以及后来陆续归附周邦的民众等,如今大约有四万余,主要承担劳役、赋役等,在京邑被称为野人或者鄙人。

    六遂和六乡的面积差不多,但六乡中不少土地都未辟成农田,是诸族国人们习射、习御、乃至射猎的地方。

    农田主要分布在六遂,其中的不少田地,都属于六乡之内的国人,由诸多俘虏而来的奴隶耕种。这些奴隶,乃国人各宗族的私产,由他们各自的家宰管理,并不计入六遂的户口之中。

    各遂的大夫,虽然地位不如乡大夫,但也非常崇高,可以在邦中担任重职。例如前遂大夫伯和父,不仅在卿事寮担任着小司马,还兼任着呈邑的邑人。这一邑直属于邦君季历,是周邦外出征战时的后方据点。

    而各遂的野人,也有机会转为国人的身份。或者是和六乡的国人联姻,或者是直属邦君的新邑建成时,被邦君奠置过去。如呈邑周边的国人,大部分就是当初建邑时,承担劳役的京邑左遂、东遂野人们。

    除了呈邑,直属邦君的还有京邑以西的召邑。这一邑周边的田地,主要封赏给卿事寮、太史寮的诸司、诸史、诸正们,作为他们的办公经费。

    在这个时代,出任邦中的各项职司,哪怕是执政卿,都是没有俸禄的。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能出任职司的都必定是贵族,有自己的宗族和田地,不会连办公经费也拿不出来。

    而如果出任职司,则会有额外的封赏,只要他们或他们的子孙在职,这额外封赏的田地就一直属于他们,此即为“世卿世禄”。

    世卿世禄之制,一直沿用到周邦受命之后,持续到周室东迁,是周朝每个家族的命脉和荣光。

    如这会担任小司马、呈邑之邑人的伯和父,其后嗣被封为程伯,世代在周廷担任大、小司马,到宣王时丢了这一世卿世禄,哪怕转任到太史寮,“世典周史”,家主也依然极为痛心,坚持把“司马”作为自家的氏名。() ()

    作为世卿世禄的田地,并不是封地,其所有权依然属于邦君,其中每一“里”内、呈井字分布的九“田”中,中间一块都是公田,其收成即为上缴给邦君的田赋。

    不仅是召邑的田,整个京邑六乡、六遂的田也是如此。国人的田赋九取一,此外还要划出一些田地,种植刍稿来养马;野人不承担军役、贡赋,不用养马,但加上赋役之后,田赋增加到了九取三。

    流传到后世的《诗经·魏风》之《伐檀》篇中,野人们一边承担着伐木的力役,一边反复的控诉君子们“取禾三百”,就是指每“里”的九百亩地中,有三百亩的收成都是得上缴的。

    只有伯单父的眉邑,是真正的封邑,没有属于邦君的公田,只承担相应的军役和贡赋。

    召邑的邑人,由三事大夫之一的“任人”兼任。三事大夫是直属于邦君的职司,负责管理直属邦君的田地和民众,其中的“任人”,又称“常任”,为任事之官;其次为“准人”,又称“准夫”,为平法之官;还有一位是“牧夫”,又称“常伯”,为养民之官。

    直属于邦君的,除了三事大夫、邑人,还有里人。里人是邑城之内各“里”的长官,如京邑的邑城内,居住有近万的国人,以及数目不详的官奴、匠奴,即由十二位里人分辖,但只有宫殿区、御事区所在的两位里人,方有资格受邀参加飨礼。

    说是邑城,只为方便区分中心聚落和乡遂,其实京邑的中心聚落周围并没有城墙,只有环绕一圈的壕池。

    最后的下大夫、行人,也是各乡的国人,地位要更低一些。各乡下辖有数個“党”,各党下辖有数个“族”,由诸族公推,或由邦君任命,负责统筹“党”事的,即为下大夫。而这下大夫,如果在周邦的左、右两师中服着军役,往往又担任各行的行人之职……

    林林总总算下来,有资格参与飨礼的诸卿、诸大夫,其实不过五十余位。这些名单会上呈给邦君季历,定下之后亦由伯单父、仲荣父两人召集。

    确定了参与的人数,飨礼的场所布置,以及宴会上的器、用、酒、食等,自有诸司、诸正负责,世子昌居中统筹。

    此外,还有飨礼上需要商讨的政事。邦事相关的,由司土仲荣父提议;邦政相关的,由太史伯单父提议。

    司马仲宁、右史叔襄,则分别负责邦事之中的戎事、邦政之中的祀政。这些政事,也汇总到世子昌手中。

    飨礼上的礼仪安排,同样由右史叔襄负责,公子丰则在旁协助。

    看着反反复复出现的某些职名,公子丰强迫症发作,向叔襄说道:“丰曾有闻,为政之先,必以正名。右史以为如何?”

    叔襄也不再问他从哪里“闻”得了,直接问道:“子丰有何建议?”

章节目录

宗周:孺子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元祇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元祇君并收藏宗周:孺子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