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捷的消息迅速传遍的宁曌大街小巷。茶馆内,说书人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将那位女将军的英勇事迹描绘得栩栩如生,她以过人的胆识与武艺,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将屹逻族部落重创,成为了百姓口中传唱的佳话。
百姓们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汇集在街头巷尾,人头攒动,争相一睹这位女将军的真容。
行至城门口,只见张公公手持圣旨,已恭候多时,高声宣布:“秩骑将军李清晗接旨!”
清晗英姿飒爽地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皇帝诏曰:秩骑将军征战沙场,功不可没。着令即日返营休整,以待明日早朝面圣。钦此!”张公公手捧诏书。
“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双手接过诏书。
“秩骑将军,此行辛劳,先行回府休憩。”张公公笑容可掬。
“多谢张公公体恤。”清晗微微欠身,以示感激。
“老奴告退。”张公公领着随行宫人缓缓离去。
待张公公一行人远去,一旁的石统领面色微沉:“李将军,此番我等浴血奋战,凯旋而归,却得此待遇?!”
清晗微微摇头:“统领勿忧,圣意难测,或许另有深意。我等身为武将,当以大局为重,你先领众将士回营,统领也好好休息。明日上朝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将军放心,我会妥善安排。”随后开始着手安排各项事务。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庄严的朝堂之上。清晗上前一步:“启禀皇上,臣已将此次战役的始末详尽记录于奏折之中,请皇上过目。”内侍官上前接过递给了皇帝。
老皇帝缓缓翻开,待阅至尾声,目光中满是赞许:“此次你平定外敌,战功赫赫,实乃我朝之栋梁。朕闻你父李源将军的遗体已寻回,择日入土为安,以慰英灵。”
皇帝话锋一转:“此次战役,足以证明你有能力接替你父亲的重任。因此,除去常规的封赏之外,朕特加封你为护国将军,从此可带刀进殿。”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监察御使周大人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斗胆进言,自古有云,女子不得干政。清晗将军虽战功显赫,但给予其如此高的封赏与特权,恐有违祖制,还望陛下三思。”
“臣感激陛下隆恩浩荡”清晗跪拜之后。随后起身,看向周御史:“我朝将士浴血奋战,誓守宁曌疆土,周大人于朝堂之上,所言实在令前线将士心寒。
朝堂上的气氛骤然凝重,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太子殿下挺身而出,语气沉稳而坚定:“周御史此言差矣,若非李将军及众将士英勇奋战,我等安能在此安然无恙?
皇帝端坐龙椅,眼中却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御史,你还有何话说?”皇帝的话语间透露出一丝不悦
周御史闻言,脸色微变,连忙跪伏于地,惶恐道:“微臣失言,冒犯天威,实乃无心之过,望陛下恕罪。”
五皇子看着这个被搞得一团糟的氛围站出来:“启禀父皇,战乱虽已平息,然国家百废待兴,百姓之心犹待安抚。儿臣以为,此时正是招贤纳士、减免粮食税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三皇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带着算计缓缓开口:“五弟言之有理,听闻周御史之女对太子一片深情,实为城中佳话。既然时局渐稳,何不促成这段佳缘?”此言一出,群臣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清晗在一旁冷眼旁观,三皇子那副胸有成竹、意欲操控全局的模样,在她眼中显得格外刺眼,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厌恶。
而五皇子,则是怒目圆睁,仿佛要将三皇子看穿,愤怒几乎要溢出来了。
周御史见状,连忙上前,脸上堆砌着谦卑的笑容,对三皇子道:“微臣受宠若惊,三皇子抬爱,实乃微臣和小女的荣幸。”
太子殿下此刻站了出来,他的话语温和有力:“父皇,儿臣以为,虽战事已息,但国家百废待兴,尤其是边境重建,商贸也需要逐步恢复。儿臣心系社稷,愿将全部心力投入其中,以图百姓安康,至于个人婚事,实非当前首要之务。”
老皇帝闻言,眉头微微舒展,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太子婚事事关重大,不可轻率决定。此事,容后再议,今日到此为止。”
随着内侍官高喊“退朝”,群臣纷纷行礼告退,一场风波,暂时告一段落。然而,朝堂之下的暗流涌动,却远未平息。
数日之后,三皇子借着“叙旧”的名义,邀请周御史、张大人、方大人等同僚至府中品茗。
周御史踏入府邸,见到三皇子,便笑容满面地迎上前去:“久闻三殿下对茶颇有研究,今日有幸得以共赏佳茗,实为微臣之荣幸。”
“周御史过誉了。”三皇子嘴角挂着淡然的微笑,示意周御史入座。
一番寒暄过后,席间的气氛逐渐热络。然而,周御史却似乎心事重重,言语间带上了几分忧虑与不满:“微臣有一事,心中颇为挂念。小女虽非倾国倾城,却也温婉贤淑,不料近日城中流言四起,皆言小女被太子殿下婉拒,小女名声有损,微臣心中甚是不安。莫非……太子殿下另有心仪之人?周御史言辞间略显冲动,口不择言。
三皇子听罢,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早料到周御史会有此反应:“周大人,话不可乱说啊。儿女私情,外界传言多不可信,不妨先放一放。我等身为朝廷重臣,有更重要的事情。”
“微臣方才失言了,还望见谅。”周御史意识到了自己刚才失态,气氛稍有缓和。
三皇子微微一笑,手伸向了桌上长势旺盛的盆景:“凡事需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
他转而望向众人,咔嚓一声,剪断了盆景上的枝桠:“正如这盆景,需时常修剪,才能保持形状:“目前宫中局势微妙,二皇子虽为兄长,安于现状,难以担当大任,五皇子则行事神秘,令人难以捉摸。”
方大人轻抿一口茶:“三皇子此言,莫非已有破局之策?”
三皇子闻言,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几分:“咱们需从根本入手,细水长流,再寻机而动。逐步……”
周御史闻言,闪过一抹惊愕:“此计虽妙,但风险可不小,若不慎走漏风声……”
张大人则是一脸笃定,仿佛已洞察其心中丘壑:“看来三殿下已胸有成竹。”
清晗正在书房里练字,一笔一划间尽显温婉与坚韧。此时,小安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她轻声禀报:“小姐,太子殿下来了。”
清晗的手微微一顿,墨色在纸上轻轻晕染开:“快请太子殿下进来。”
太子步入书房,带着几分急切,一进门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文书交代起来:“清晗,这是我根据这次战役情况,整理的关于边境各城巡逻与布控的调整建议,还包括了一些针对小范围物资抢夺的应对方法。你看看还需要补充什么。”
“太子殿下今日怎么有空过来?不是说要去找沐亲王吗?”清晗心中不禁疑惑。
太子微着解释:“哦,我正要去沐亲王府,想着顺路便先来你这儿一趟。”
清晗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却也不点破太子的心思,顺着话头道:“这也是陛下派给你的任务?”
太子认真道:“父皇让我潜入军中,一是为了暗中调查外敌的新战术,二是暗中保护你安全。”
“陛下为何如此安排?”清晗眉头轻蹙。
太子见状,语气中多了几分戏谑:“父皇的心思嘛,自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我私以为,他老人家还是挺欣赏你的。”
清晗闻言,心中五味杂陈,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听着。
太子察觉到了清晗情绪的微妙变化,连忙关切询问:“怎么了?你似乎有心事?”
清晗摇了摇头,笑道:“无碍,只是感慨罢了。”
清晗调整了情绪,恢复了往日的俏皮:“陛下确实是一位好皇帝,太子殿下也要更加努力,不负所望。”
“今晚估计要在沐亲王府待到很晚,你慢慢看,明日再来找你。”太子殿下说着就要走,正欲离去,又转身嘱咐:“你自己也要注意休息。
“放心,小安,送太子殿下。”清晗坐在书房的案前,她仔细翻阅着太子殿下递来的文书,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绘制改进后的巡逻路线与布控策略。
此刻,沐亲王府的幽静庭院中,二皇子宁淳安正悠然自得地逗弄着笼中鸟雀,阳光透过竹叶编织的翠绿天幕,斑驳陆离地洒落在他轮廓分明的脸庞上,带来一抹温和的光辉。他嘴角挂着浅笑,含蓄而迷人,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宁淳安,这位在外界眼中常被贴上“胸无大志”、“温文尔雅”标签的皇子,实则内心藏着一双看透世间万象的慧眼。他深知,远离朝廷的漩涡,不卷入朝堂的明争暗斗,才是生存之道。他选择以退为进,用淡泊掩盖锋芒。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长久地置身事外。即使他无意于权力的追逐,宫廷的棋局也早已将他划入其中,或许,无论他多么渴望平凡与自由,这就是身为皇子的宿命。
百姓们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汇集在街头巷尾,人头攒动,争相一睹这位女将军的真容。
行至城门口,只见张公公手持圣旨,已恭候多时,高声宣布:“秩骑将军李清晗接旨!”
清晗英姿飒爽地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皇帝诏曰:秩骑将军征战沙场,功不可没。着令即日返营休整,以待明日早朝面圣。钦此!”张公公手捧诏书。
“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双手接过诏书。
“秩骑将军,此行辛劳,先行回府休憩。”张公公笑容可掬。
“多谢张公公体恤。”清晗微微欠身,以示感激。
“老奴告退。”张公公领着随行宫人缓缓离去。
待张公公一行人远去,一旁的石统领面色微沉:“李将军,此番我等浴血奋战,凯旋而归,却得此待遇?!”
清晗微微摇头:“统领勿忧,圣意难测,或许另有深意。我等身为武将,当以大局为重,你先领众将士回营,统领也好好休息。明日上朝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将军放心,我会妥善安排。”随后开始着手安排各项事务。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庄严的朝堂之上。清晗上前一步:“启禀皇上,臣已将此次战役的始末详尽记录于奏折之中,请皇上过目。”内侍官上前接过递给了皇帝。
老皇帝缓缓翻开,待阅至尾声,目光中满是赞许:“此次你平定外敌,战功赫赫,实乃我朝之栋梁。朕闻你父李源将军的遗体已寻回,择日入土为安,以慰英灵。”
皇帝话锋一转:“此次战役,足以证明你有能力接替你父亲的重任。因此,除去常规的封赏之外,朕特加封你为护国将军,从此可带刀进殿。”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监察御使周大人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斗胆进言,自古有云,女子不得干政。清晗将军虽战功显赫,但给予其如此高的封赏与特权,恐有违祖制,还望陛下三思。”
“臣感激陛下隆恩浩荡”清晗跪拜之后。随后起身,看向周御史:“我朝将士浴血奋战,誓守宁曌疆土,周大人于朝堂之上,所言实在令前线将士心寒。
朝堂上的气氛骤然凝重,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太子殿下挺身而出,语气沉稳而坚定:“周御史此言差矣,若非李将军及众将士英勇奋战,我等安能在此安然无恙?
皇帝端坐龙椅,眼中却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御史,你还有何话说?”皇帝的话语间透露出一丝不悦
周御史闻言,脸色微变,连忙跪伏于地,惶恐道:“微臣失言,冒犯天威,实乃无心之过,望陛下恕罪。”
五皇子看着这个被搞得一团糟的氛围站出来:“启禀父皇,战乱虽已平息,然国家百废待兴,百姓之心犹待安抚。儿臣以为,此时正是招贤纳士、减免粮食税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三皇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带着算计缓缓开口:“五弟言之有理,听闻周御史之女对太子一片深情,实为城中佳话。既然时局渐稳,何不促成这段佳缘?”此言一出,群臣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清晗在一旁冷眼旁观,三皇子那副胸有成竹、意欲操控全局的模样,在她眼中显得格外刺眼,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厌恶。
而五皇子,则是怒目圆睁,仿佛要将三皇子看穿,愤怒几乎要溢出来了。
周御史见状,连忙上前,脸上堆砌着谦卑的笑容,对三皇子道:“微臣受宠若惊,三皇子抬爱,实乃微臣和小女的荣幸。”
太子殿下此刻站了出来,他的话语温和有力:“父皇,儿臣以为,虽战事已息,但国家百废待兴,尤其是边境重建,商贸也需要逐步恢复。儿臣心系社稷,愿将全部心力投入其中,以图百姓安康,至于个人婚事,实非当前首要之务。”
老皇帝闻言,眉头微微舒展,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太子婚事事关重大,不可轻率决定。此事,容后再议,今日到此为止。”
随着内侍官高喊“退朝”,群臣纷纷行礼告退,一场风波,暂时告一段落。然而,朝堂之下的暗流涌动,却远未平息。
数日之后,三皇子借着“叙旧”的名义,邀请周御史、张大人、方大人等同僚至府中品茗。
周御史踏入府邸,见到三皇子,便笑容满面地迎上前去:“久闻三殿下对茶颇有研究,今日有幸得以共赏佳茗,实为微臣之荣幸。”
“周御史过誉了。”三皇子嘴角挂着淡然的微笑,示意周御史入座。
一番寒暄过后,席间的气氛逐渐热络。然而,周御史却似乎心事重重,言语间带上了几分忧虑与不满:“微臣有一事,心中颇为挂念。小女虽非倾国倾城,却也温婉贤淑,不料近日城中流言四起,皆言小女被太子殿下婉拒,小女名声有损,微臣心中甚是不安。莫非……太子殿下另有心仪之人?周御史言辞间略显冲动,口不择言。
三皇子听罢,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早料到周御史会有此反应:“周大人,话不可乱说啊。儿女私情,外界传言多不可信,不妨先放一放。我等身为朝廷重臣,有更重要的事情。”
“微臣方才失言了,还望见谅。”周御史意识到了自己刚才失态,气氛稍有缓和。
三皇子微微一笑,手伸向了桌上长势旺盛的盆景:“凡事需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
他转而望向众人,咔嚓一声,剪断了盆景上的枝桠:“正如这盆景,需时常修剪,才能保持形状:“目前宫中局势微妙,二皇子虽为兄长,安于现状,难以担当大任,五皇子则行事神秘,令人难以捉摸。”
方大人轻抿一口茶:“三皇子此言,莫非已有破局之策?”
三皇子闻言,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几分:“咱们需从根本入手,细水长流,再寻机而动。逐步……”
周御史闻言,闪过一抹惊愕:“此计虽妙,但风险可不小,若不慎走漏风声……”
张大人则是一脸笃定,仿佛已洞察其心中丘壑:“看来三殿下已胸有成竹。”
清晗正在书房里练字,一笔一划间尽显温婉与坚韧。此时,小安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她轻声禀报:“小姐,太子殿下来了。”
清晗的手微微一顿,墨色在纸上轻轻晕染开:“快请太子殿下进来。”
太子步入书房,带着几分急切,一进门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文书交代起来:“清晗,这是我根据这次战役情况,整理的关于边境各城巡逻与布控的调整建议,还包括了一些针对小范围物资抢夺的应对方法。你看看还需要补充什么。”
“太子殿下今日怎么有空过来?不是说要去找沐亲王吗?”清晗心中不禁疑惑。
太子微着解释:“哦,我正要去沐亲王府,想着顺路便先来你这儿一趟。”
清晗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却也不点破太子的心思,顺着话头道:“这也是陛下派给你的任务?”
太子认真道:“父皇让我潜入军中,一是为了暗中调查外敌的新战术,二是暗中保护你安全。”
“陛下为何如此安排?”清晗眉头轻蹙。
太子见状,语气中多了几分戏谑:“父皇的心思嘛,自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我私以为,他老人家还是挺欣赏你的。”
清晗闻言,心中五味杂陈,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听着。
太子察觉到了清晗情绪的微妙变化,连忙关切询问:“怎么了?你似乎有心事?”
清晗摇了摇头,笑道:“无碍,只是感慨罢了。”
清晗调整了情绪,恢复了往日的俏皮:“陛下确实是一位好皇帝,太子殿下也要更加努力,不负所望。”
“今晚估计要在沐亲王府待到很晚,你慢慢看,明日再来找你。”太子殿下说着就要走,正欲离去,又转身嘱咐:“你自己也要注意休息。
“放心,小安,送太子殿下。”清晗坐在书房的案前,她仔细翻阅着太子殿下递来的文书,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绘制改进后的巡逻路线与布控策略。
此刻,沐亲王府的幽静庭院中,二皇子宁淳安正悠然自得地逗弄着笼中鸟雀,阳光透过竹叶编织的翠绿天幕,斑驳陆离地洒落在他轮廓分明的脸庞上,带来一抹温和的光辉。他嘴角挂着浅笑,含蓄而迷人,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宁淳安,这位在外界眼中常被贴上“胸无大志”、“温文尔雅”标签的皇子,实则内心藏着一双看透世间万象的慧眼。他深知,远离朝廷的漩涡,不卷入朝堂的明争暗斗,才是生存之道。他选择以退为进,用淡泊掩盖锋芒。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长久地置身事外。即使他无意于权力的追逐,宫廷的棋局也早已将他划入其中,或许,无论他多么渴望平凡与自由,这就是身为皇子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