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得位留百年
旭日东升,天亮了。
诸位皇子与文武百官齐聚畅春园,临漳再次当众宣读遗诏,并昭告天下,群臣跪拜,曾经蓄谋储位的皇子们大势已去,也不得不拜倒在伯庸脚下。
过后伯庸回到了珩亲王府,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回到藩邸了,他并退了所有人,独自到书房。
伯庸拿出真正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那道遗诏,虽然万事已定,他仍然想知道崇顺皇帝究竟属意谁人。
他将那卷遗诏放在桌案上,捏紧了拳头,闭上了眼,他猜不到崇顺皇帝的心意,或是北棠,亦或是其他人,再或是,他自己。
到揭晓真相的时候,伯庸内心有些惶恐,他从未停止探查崇顺皇帝的心意,却从未探明,如今这卷遗诏就在他眼前,展开来,一切便以知晓。
最终伯庸睁开了眼睛,他缓缓将纸卷展开,浮现在他眼前的竟是一张白纸,他坐了下来,松了手,任凭这纸卷在桌案上自行卷成最初的样子。
这张白纸刺痛了伯庸的眼睛。直到他展开纸卷的前一刻,他仍然希望那上面会是自己的名字,可是没有,崇顺皇帝果真到最后都没有决定好由谁来接他的担子。
好在未雨绸缪,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次日,伯庸正式身着龙袍,坐在乾清宫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受百官俯首跪拜。
“先帝崩逝,朕心悲恸,举国齐哀,眼下最要紧的是先帝丧仪,登基之事择日再议,另外,着人快马传书往西北,诏北棠返京。”
待众人退去,伯庸独自坐在乾清宫良久,在这偌大的乾清宫,在这无人之巅,他俯瞰整个宫殿,谋得这把万众瞩目的龙椅,也将成为真正孤独一世的人。
这乾清宫是崇顺皇帝住了数十年的地方,伯庸不敢擅居,他让人将寝殿置在了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
伯庸让人杀了祁正则,和孙瑞丰。
伯庸将言熹释放出府,并封他为和硕恭亲王,使其与临漳一同总理事务,他深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言熹党与众多,铲除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等待是伯庸花了半生去学的一门学问。
伯庸来到永和宫,见轿辇停在永和宫门口,奴才们都恭候着,那是送肃贵妃般往宁寿宫的。
伯庸走进殿内,见肃贵妃只绾了发髻,未施粉黛,满目悲怆,双眼有些浮肿。
肃贵妃见伯庸走近,她看着眼前身着孝服的儿子,已是龙袍加身。
“先帝崩逝,皇额娘伤心也要保重自己,勿要哭伤了身子。朕初登帝位,俸皇额娘为太后,六宫之中已不宜居住,还请皇额娘移驾宁寿宫。”
肃贵妃摇了摇头,声音略微沙哑。
“我只是先帝一介妃嫔,如何能担得起太后之尊。”
伯庸坐了下来,肃贵妃不愿移宫,他是专门来劝慰的,自然做好了充分准备。
“皇额娘对朕有生身之恩,朕理当俸皇额娘为圣母皇太后,以示寸草春晖,皇额娘不肯承认自己太后之尊,是否也不承认儿子这个皇帝。”
“我岂敢妄自揣测怀疑先帝遗愿呢?”
“那皇额娘不肯移宫,让天下人如何看待儿子呢?”
伯庸知道肃贵妃心底里是不愿承认的,她更倾向于北棠,只是如今大势已定,凭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她心里怪伯庸,也只能是赌气罢了。
伯庸让养心殿大总管汪启良拿来了遗诏,他亲自呈给肃贵妃,让她看清楚先帝亲笔诏书。
“皇上这是做什么?先帝遗诏已昭告四海,皇上是觉得我不信吗?怎么会呢?皇上还是将诏书收好,这本不应该拿到我面前来的,让人知道了只恐凭空生了些闲言碎语来,对皇上不利。”
肃贵妃是不会去看的,往后她将要与伯庸在同一屋檐下,何必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她不信伯庸的举动就更会让伯庸忌惮北棠。
伯庸将遗诏递给了汪启良。
“既如此,皇额娘还是早些挪去宁寿宫,朕也会心安些,宁寿宫地气好,朕会让皇额娘舒心地颐养天年。”
肃贵妃点了点头,即便是赌气也总要有分寸的,如今伯庸给了台阶,她也就下了。
伯庸起身来,说养心殿还有诸多政务要处理,得空再去宁寿宫请安。
“你九弟呢?”
肃贵妃还是问出来了,对着伯庸将要离开的项背。
伯庸明白她心心念念的终究还是北棠,他沉下脸来。
“朕已经快书传往西北,诏北棠回京,皇额娘很快就能见到他了。”
说罢伯庸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待北棠赶回京中,早已是另一片天,伯庸撤去了他大将军王的爵位,暂留宫中,他命闻蔺川即刻赴西北全权接手军政事务。
白云流转,紫禁城换了天。丹桂盛开,大雁南去。红梅映雪,千里冰封。草长莺飞,春回大地。日复一日,伯庸以朝乾夕惕自勉,从无懈怠。
诸位皇子与文武百官齐聚畅春园,临漳再次当众宣读遗诏,并昭告天下,群臣跪拜,曾经蓄谋储位的皇子们大势已去,也不得不拜倒在伯庸脚下。
过后伯庸回到了珩亲王府,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回到藩邸了,他并退了所有人,独自到书房。
伯庸拿出真正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那道遗诏,虽然万事已定,他仍然想知道崇顺皇帝究竟属意谁人。
他将那卷遗诏放在桌案上,捏紧了拳头,闭上了眼,他猜不到崇顺皇帝的心意,或是北棠,亦或是其他人,再或是,他自己。
到揭晓真相的时候,伯庸内心有些惶恐,他从未停止探查崇顺皇帝的心意,却从未探明,如今这卷遗诏就在他眼前,展开来,一切便以知晓。
最终伯庸睁开了眼睛,他缓缓将纸卷展开,浮现在他眼前的竟是一张白纸,他坐了下来,松了手,任凭这纸卷在桌案上自行卷成最初的样子。
这张白纸刺痛了伯庸的眼睛。直到他展开纸卷的前一刻,他仍然希望那上面会是自己的名字,可是没有,崇顺皇帝果真到最后都没有决定好由谁来接他的担子。
好在未雨绸缪,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次日,伯庸正式身着龙袍,坐在乾清宫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受百官俯首跪拜。
“先帝崩逝,朕心悲恸,举国齐哀,眼下最要紧的是先帝丧仪,登基之事择日再议,另外,着人快马传书往西北,诏北棠返京。”
待众人退去,伯庸独自坐在乾清宫良久,在这偌大的乾清宫,在这无人之巅,他俯瞰整个宫殿,谋得这把万众瞩目的龙椅,也将成为真正孤独一世的人。
这乾清宫是崇顺皇帝住了数十年的地方,伯庸不敢擅居,他让人将寝殿置在了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
伯庸让人杀了祁正则,和孙瑞丰。
伯庸将言熹释放出府,并封他为和硕恭亲王,使其与临漳一同总理事务,他深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言熹党与众多,铲除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等待是伯庸花了半生去学的一门学问。
伯庸来到永和宫,见轿辇停在永和宫门口,奴才们都恭候着,那是送肃贵妃般往宁寿宫的。
伯庸走进殿内,见肃贵妃只绾了发髻,未施粉黛,满目悲怆,双眼有些浮肿。
肃贵妃见伯庸走近,她看着眼前身着孝服的儿子,已是龙袍加身。
“先帝崩逝,皇额娘伤心也要保重自己,勿要哭伤了身子。朕初登帝位,俸皇额娘为太后,六宫之中已不宜居住,还请皇额娘移驾宁寿宫。”
肃贵妃摇了摇头,声音略微沙哑。
“我只是先帝一介妃嫔,如何能担得起太后之尊。”
伯庸坐了下来,肃贵妃不愿移宫,他是专门来劝慰的,自然做好了充分准备。
“皇额娘对朕有生身之恩,朕理当俸皇额娘为圣母皇太后,以示寸草春晖,皇额娘不肯承认自己太后之尊,是否也不承认儿子这个皇帝。”
“我岂敢妄自揣测怀疑先帝遗愿呢?”
“那皇额娘不肯移宫,让天下人如何看待儿子呢?”
伯庸知道肃贵妃心底里是不愿承认的,她更倾向于北棠,只是如今大势已定,凭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她心里怪伯庸,也只能是赌气罢了。
伯庸让养心殿大总管汪启良拿来了遗诏,他亲自呈给肃贵妃,让她看清楚先帝亲笔诏书。
“皇上这是做什么?先帝遗诏已昭告四海,皇上是觉得我不信吗?怎么会呢?皇上还是将诏书收好,这本不应该拿到我面前来的,让人知道了只恐凭空生了些闲言碎语来,对皇上不利。”
肃贵妃是不会去看的,往后她将要与伯庸在同一屋檐下,何必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她不信伯庸的举动就更会让伯庸忌惮北棠。
伯庸将遗诏递给了汪启良。
“既如此,皇额娘还是早些挪去宁寿宫,朕也会心安些,宁寿宫地气好,朕会让皇额娘舒心地颐养天年。”
肃贵妃点了点头,即便是赌气也总要有分寸的,如今伯庸给了台阶,她也就下了。
伯庸起身来,说养心殿还有诸多政务要处理,得空再去宁寿宫请安。
“你九弟呢?”
肃贵妃还是问出来了,对着伯庸将要离开的项背。
伯庸明白她心心念念的终究还是北棠,他沉下脸来。
“朕已经快书传往西北,诏北棠回京,皇额娘很快就能见到他了。”
说罢伯庸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待北棠赶回京中,早已是另一片天,伯庸撤去了他大将军王的爵位,暂留宫中,他命闻蔺川即刻赴西北全权接手军政事务。
白云流转,紫禁城换了天。丹桂盛开,大雁南去。红梅映雪,千里冰封。草长莺飞,春回大地。日复一日,伯庸以朝乾夕惕自勉,从无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