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十年,我受封为“顺仪公主”,奉帝令和亲北狄。
彼时我的未婚夫婿生死未卜,却恰逢安朝衰颓、内忧外患之际,然皇族适龄女子并无一人甘愿和亲,遂我父向安灵帝荐举了我。
虽为宗室女,但肩上亦可负重任。
举国上下莫不欢庆,只盼着我能达成使命,促边境祥和、战乱停歇。
只是这样一来,我便有负一人。
我与梁淮郅有青梅竹马之谊,双方父母见我们感情甚笃,便作主替我们定下婚亲。
他出身将门,乃威名远扬的镇国将军梁肃幼子,少年意气风发,又皆具其父忠君报国之志,一时风头无两,有“玉面小将”的美名。
我为皇族宗亲之女,是安灵帝的堂妹,出生时就被封为郡主,虽不及公主身份尊贵,但也是享天下臣民之养。
人人皆道我与他佳偶天成,应得天命庇佑,是街头巷尾中广为流传的佳话。
可惜天命最难测,纵是前生无忧,亦难保后生顺遂。
建平九年,边境大乱,梁肃奉旨出征,途中不幸旧疾复发不治而亡。而其长子、次子皆在战中殒命,梁家军顿时群龙无首,一时间军心涣散。梁淮郅临危受命,使敌军节节败退,孰料至大捷庆贺之时离奇失踪,至此下落不明、生死未知。
此后一年,我吃斋念佛,日日为他祈祷。
父母有意为我另择夫婿,因为梁家已今非昔比,家中仅剩无能妇孺,昔日荣光不复存在,即便来日梁淮郅有幸归来,也并非良配之选。
他们劝我不必苦守他,与其荒废年华,不如再寻京中俊才为配。
我推拒了父母的好意,见此他们便不再强求。
但后来北狄遣送来使请求与安朝缔结秦晋之好,安灵帝允了他们的请求,奈何皇族女子听闻此事便心生畏意,她们不愿下嫁凄冷苦寒之地,纷纷折腾出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拙劣把戏。
安灵帝头疼不已,但与北狄和亲是必行之策。
安朝没了梁家军,就相当于脊梁骨被折断了,若想保社稷安定,惟有公主和亲可行。
我父便是此时向安灵帝荐举了我。
毕竟我如今仍是待嫁之身,与梁淮郅的婚约也仅口头之约,临时毁约算不得什么要紧事,况且北狄民风不似中原受条条规矩制约,自然不会介意此事。
我无奈却也领了帝令。
安灵帝见我通情达理,遂赐给我的嫁妆颇为丰厚,远胜寻常公主出嫁所得的封赏。
临行那日,兄长特意赶来送我一程。
兄长对我说:“阿滢,父亲虽然未置一词,但他心中对你亦有不舍,只是他过意不去才不敢过来送你。他又何尝愿意......”
我笑着打断了他的话:“兄长慎言。此番和亲北狄,既是我无上荣光,亦是我心之所愿。此去怕难有再见之日,还请兄长珍重自身,替我侍奉父母左右以行孝道。”
兄长闻言涕泪横流,哽塞难言。
吉时至,我坐入轿撵,终不见相送之人。
京中百姓自愿为我践行,直呼“公主千岁”,一时人声鼎沸盖过了车马行驶的咕噜声。
千般思绪霎时间齐齐涌上心头,我于心中啜泣,恰在此时又浮现那俊朗少年郎的话。
“阿滢,父亲终于允我随他行军作战了。”
“我可以像哥哥们一样,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光耀门楣!”
“我会带着梁家军击退敌寇,让边境宵小不敢寻衅挑事,以保社稷长治久安!”
少年明亮漆黑的瞳仁里满是对“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向往,那时如此耀眼,如此炽烈。
而今所见却是别样光景。
他是谋朝篡位的罪人,理应受千刀万剐之刑,却受着臣民的跪拜,登至九五之尊的位置上睥睨众生。
数月前,我接到周太后密报,得知了梁淮郅生还归朝的消息。
正当我感慨世事变迁的时候,一则噩耗接踵而至。
梁淮郅以帝王年幼不知事为由,威逼其退位让贤。
我来不及多作他想,便想方设法要为幼帝解困,只是梁淮郅动作太快,说是容幼帝思虑,但他下手狠辣直接杀死安灵帝所留的一众亲信,又加之迅速排除朝内异己,故而满朝文武皆对他唯命是从,幼帝只得在周太后的示意下亲写退位诏书。
事已至此,我已无力阻挠王朝的更替。
后来,我听闻了谢氏一族当下境遇,他们想起了我这个远隔千里之外的血亲,可我没法对他们施以求援。
他们不知的是,我那时自身难保。
北狄王见我彻底没了价值,三番两次任我被他的妃妾们肆意欺凌,就连随我而来的婢仆大多遭遇非人待遇。
我自是不甘,曾用刀割破了他的一个宠妾的喉咙,猩红的血飞溅在我的脸上,我却感到异样的畅快。
但随之而来将会是更严酷的暴行。
我渐渐明白了,他这是要向盛朝表决心,要同我这个前朝的弃子划清界限。
北狄王到底慑于盛帝的名望,昔年他在梁家军身上吃过苦头,所以他对于中原的王朝更替并不在意,但他在意如今坐稳高位的梁淮郅。
于是他向盛朝发出请求,意欲另娶公主为王后。
不过他等来的是盛朝要对我的封赏。
梁淮郅驳回了他的请求,加封我为顺仪长公主。
北狄王起初不解其意,后来不知恰巧听了谁的话,知晓了我与梁淮郅的往事,便自顾揣测了个中意思。
总之,他以为我得盛朝重视,即便亡了国,那对盛帝而言也是相当重要之人。
所以他一改先前态度,大有以我为筹码同盛朝谈判之意。
再后来,盛朝传来召我们入京觐见的旨意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不过他算盘打得再好,也不会料到他此行必死无疑。
彼时我的未婚夫婿生死未卜,却恰逢安朝衰颓、内忧外患之际,然皇族适龄女子并无一人甘愿和亲,遂我父向安灵帝荐举了我。
虽为宗室女,但肩上亦可负重任。
举国上下莫不欢庆,只盼着我能达成使命,促边境祥和、战乱停歇。
只是这样一来,我便有负一人。
我与梁淮郅有青梅竹马之谊,双方父母见我们感情甚笃,便作主替我们定下婚亲。
他出身将门,乃威名远扬的镇国将军梁肃幼子,少年意气风发,又皆具其父忠君报国之志,一时风头无两,有“玉面小将”的美名。
我为皇族宗亲之女,是安灵帝的堂妹,出生时就被封为郡主,虽不及公主身份尊贵,但也是享天下臣民之养。
人人皆道我与他佳偶天成,应得天命庇佑,是街头巷尾中广为流传的佳话。
可惜天命最难测,纵是前生无忧,亦难保后生顺遂。
建平九年,边境大乱,梁肃奉旨出征,途中不幸旧疾复发不治而亡。而其长子、次子皆在战中殒命,梁家军顿时群龙无首,一时间军心涣散。梁淮郅临危受命,使敌军节节败退,孰料至大捷庆贺之时离奇失踪,至此下落不明、生死未知。
此后一年,我吃斋念佛,日日为他祈祷。
父母有意为我另择夫婿,因为梁家已今非昔比,家中仅剩无能妇孺,昔日荣光不复存在,即便来日梁淮郅有幸归来,也并非良配之选。
他们劝我不必苦守他,与其荒废年华,不如再寻京中俊才为配。
我推拒了父母的好意,见此他们便不再强求。
但后来北狄遣送来使请求与安朝缔结秦晋之好,安灵帝允了他们的请求,奈何皇族女子听闻此事便心生畏意,她们不愿下嫁凄冷苦寒之地,纷纷折腾出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拙劣把戏。
安灵帝头疼不已,但与北狄和亲是必行之策。
安朝没了梁家军,就相当于脊梁骨被折断了,若想保社稷安定,惟有公主和亲可行。
我父便是此时向安灵帝荐举了我。
毕竟我如今仍是待嫁之身,与梁淮郅的婚约也仅口头之约,临时毁约算不得什么要紧事,况且北狄民风不似中原受条条规矩制约,自然不会介意此事。
我无奈却也领了帝令。
安灵帝见我通情达理,遂赐给我的嫁妆颇为丰厚,远胜寻常公主出嫁所得的封赏。
临行那日,兄长特意赶来送我一程。
兄长对我说:“阿滢,父亲虽然未置一词,但他心中对你亦有不舍,只是他过意不去才不敢过来送你。他又何尝愿意......”
我笑着打断了他的话:“兄长慎言。此番和亲北狄,既是我无上荣光,亦是我心之所愿。此去怕难有再见之日,还请兄长珍重自身,替我侍奉父母左右以行孝道。”
兄长闻言涕泪横流,哽塞难言。
吉时至,我坐入轿撵,终不见相送之人。
京中百姓自愿为我践行,直呼“公主千岁”,一时人声鼎沸盖过了车马行驶的咕噜声。
千般思绪霎时间齐齐涌上心头,我于心中啜泣,恰在此时又浮现那俊朗少年郎的话。
“阿滢,父亲终于允我随他行军作战了。”
“我可以像哥哥们一样,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光耀门楣!”
“我会带着梁家军击退敌寇,让边境宵小不敢寻衅挑事,以保社稷长治久安!”
少年明亮漆黑的瞳仁里满是对“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向往,那时如此耀眼,如此炽烈。
而今所见却是别样光景。
他是谋朝篡位的罪人,理应受千刀万剐之刑,却受着臣民的跪拜,登至九五之尊的位置上睥睨众生。
数月前,我接到周太后密报,得知了梁淮郅生还归朝的消息。
正当我感慨世事变迁的时候,一则噩耗接踵而至。
梁淮郅以帝王年幼不知事为由,威逼其退位让贤。
我来不及多作他想,便想方设法要为幼帝解困,只是梁淮郅动作太快,说是容幼帝思虑,但他下手狠辣直接杀死安灵帝所留的一众亲信,又加之迅速排除朝内异己,故而满朝文武皆对他唯命是从,幼帝只得在周太后的示意下亲写退位诏书。
事已至此,我已无力阻挠王朝的更替。
后来,我听闻了谢氏一族当下境遇,他们想起了我这个远隔千里之外的血亲,可我没法对他们施以求援。
他们不知的是,我那时自身难保。
北狄王见我彻底没了价值,三番两次任我被他的妃妾们肆意欺凌,就连随我而来的婢仆大多遭遇非人待遇。
我自是不甘,曾用刀割破了他的一个宠妾的喉咙,猩红的血飞溅在我的脸上,我却感到异样的畅快。
但随之而来将会是更严酷的暴行。
我渐渐明白了,他这是要向盛朝表决心,要同我这个前朝的弃子划清界限。
北狄王到底慑于盛帝的名望,昔年他在梁家军身上吃过苦头,所以他对于中原的王朝更替并不在意,但他在意如今坐稳高位的梁淮郅。
于是他向盛朝发出请求,意欲另娶公主为王后。
不过他等来的是盛朝要对我的封赏。
梁淮郅驳回了他的请求,加封我为顺仪长公主。
北狄王起初不解其意,后来不知恰巧听了谁的话,知晓了我与梁淮郅的往事,便自顾揣测了个中意思。
总之,他以为我得盛朝重视,即便亡了国,那对盛帝而言也是相当重要之人。
所以他一改先前态度,大有以我为筹码同盛朝谈判之意。
再后来,盛朝传来召我们入京觐见的旨意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不过他算盘打得再好,也不会料到他此行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