旐旌十年,腊月十五日,辰时,隗朝上京,百姓欢雀,是为庆贺年末的祀神节。
此时,武陵长街,身着清一色深蓝官服的十二位宫人排仗行来,为首的公公面色威严,手中持有一道五色红轴圣卷,款步而行,直去大将军府邸。
周遭百姓好奇驻足,张望队伍前去的方向。
来到门口,两位小斯上来拱手行礼,两侧的四位守卫同样。
领头公公扫视一周,浅浅点头,面容转和,语气温平:
“承乾殿掌事伍漾,今着圣上旨意,前来宣告,还请小卫唤明大将军夫人和周大小姐,前来接旨!”
小斯闻言,对身旁的小厮点头,而后回过来,说:
“诸位公公劳累,请入厅稍歇。”
“多谢。”
伍漾微笑着点头,随即带着身后的十一人跟上小斯的指引,来到前厅。
厅前,丫鬟婆子们各司其职,十一人齐身站在左旁,低头等候。伍漾持有圣旨的左手依旧高举着,面向厅外,目光停在阶口处的墨松上。
不多会儿,檐廊上便传来轻柔有序的脚步声。
伍漾浅浅后退一步,方才落稳,一位端庄优雅的妇人携带上一位娴静温柔的千金落入眼帘,其后紧跟一个婆子和一个小丫鬟。
这便是大将军夫人,赵池漪,而另一位,应是此次圣旨主要,周禾荇,字白晴,芳年二九。
“臣妇周赵氏,携小女周禾荇迎见圣卷、诸位公公!”
赵池漪带着身边人行礼,伍漾点头回礼,而后上前一步,高声宣言:
“大将军夫人有礼,周大小姐有礼,今奴家奉圣上之意,特护旨行至大将军府,以宣圣意,望望敬接,以回圣恩!”
说完,除宫内来的十二人外,其余人皆下跪,双掌交叠,额贴于手背,恭敬伏地,顺道呼出:
“恭听圣意!”
随即,伍漾将圣旨左右各顿一下,才缓缓摊开,庄肃高亢的念起:
“旐旌十载,腊月十五日,隗天子授大将军府,诏:
闻大将军府有女禾荇,端庄娴淑,温良贤德,才貌具盛,乃京上第一仙姿,特封为其戍远公主,于腊月廿一行册封大典,待上元佳节,公主与亲相别后,正月十六远行,前往南朝和亲,协两帮友好,共古长青!”
宣读结束,伍漾将圣旨合起,双手奉于周禾荇前,说:
“周大小姐,请接旨!”
周禾荇起头,微低着头,双手举过头顶:
“臣女领旨,崇谢圣恩!”
接过旨,跪拜者皆起身。
伍漾面色转和,笑意盈盈:
“宫中娘娘们记挂着府上的二小姐,听闻前些日里失足落水感染风寒,便差奴问候二小姐是否康健?”
周禾荇眼底忽而警惕,却依旧和顺着回伍漾:
“劳公公回娘娘们,盛谢挂念,舍妹已然复全,告娘娘们安心。”
伍漾:
“如此便好,待奴家回宫,便回禀娘娘们。”
说完,伍漾正直身子,接着说:
“现而事毕,夫人小姐留步,告辞。”
言毕,伍漾等十二宫人陆续离去,赵池漪母女恭送,久久张望未能动身,只是赵池漪吩咐了身边的嬷嬷:
“徐嬷嬷,去把谙儿叫来。”
徐嬷嬷答是,随后只身去往梨霞苑,刚到时,周禾谙才被贴身丫鬟欢绮叫醒:
“小姐,快些起来,夫人已差徐嬷嬷过来了!”
周禾谙揉着朦胧双眼,摇摇晃晃着被欢绮扶起来更衣。
“阿娘唤我何事?”
欢绮将手上拧干的手帕递给周禾谙,
“徐嬷嬷没说,不过应该是有关祀神节的准备。”
周禾谙接过,轻轻沾去脸上和手上浮珠,再把手帕还给欢绮,转身走去妆镜前左下,有梳妆丫鬟上来,开始为她梳发、描妆。
“我醒前府里可有特别之事?”
欢绮摇头,徐嬷嬷走了进来,侯在一旁,微欠着身:
“二小姐,夫人着您过去呢。”
周禾谙看去:“阿娘要我过去做何?”
徐嬷嬷:“天清时宫中来了几位公公,带着圣旨,是册封大小姐为公主的,说是,元宵后便要南去和亲,夫人着您去,当是为了此事。”
“什么?!”
周禾谙拍桌而起,侧身看向徐嬷嬷。徐嬷嬷未言,周禾谙才敛正身子坐好,看着镜中的自己被丫鬟细心妆扮。不多会儿,丫鬟帮她梳好妆发,便自去忙碌,而周禾谙则是带着欢绮同徐嬷嬷一起往浮安居去,届时,院内丫鬟婆十余人,赵池漪与周禾荇在屋内偏侧的案旁坐着,手持账本,见周禾谙来,周禾荇说:
“谙儿,你来了。”
周禾谙欠身:
“阿娘,长姐。”
周禾谙坐下,瞥了一眼账本,看向赵池漪:
“听说早时候,宫里来了人?”
赵池漪不语,周禾荇停滞片刻:
“能得公主之位,是府上幸事。”
话才出口,又感落寞:
“父亲手握重兵,朝廷忌惮,近年来,文武矛盾加剧,武将家眷,断是无法像文臣那边的安稳。如今是我去南疆,若来日你及了笄,想必又是一朝风雨。”
周禾荇话中有话,周禾谙到底年纪小,有些天真的说道:
“既是忌惮,便叫父亲辞官归乡,我们周家也能安稳。”
周禾荇:
“辞官交权不等同撤除威胁,何况,以奕王的性子,必然不会同意父亲辞官。”
这一点周禾谙就不明白了。
一是奕王越世延只手遮天,从不站文武两队,若是父亲解甲归乡,那武臣这边岂不是少了麻烦?他为何要不乐意?
“父亲退了,于他不是更有利?”
赵池漪觉得她单纯,说:
“你年纪尚小,许多事情还不能明白。你只需知道,圣上旨意,不得违抗,若日后宫中有旨,你更是要顺从,哪怕是不满,也只可放在心中。”
赵池漪忧心上来,不安难歇。
周禾谙是她的女儿,若是可以,倒是宁愿让她在洛河定下亲事。那儿是自己的母族,当今十二世家之一的洛河赵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掌控着隗朝一半的财力以及文人,甚至还与江湖几大门派有所交涉。
犹记年幼时,赵家尚在京中,其父是二品尚书令,文武兼具,而赵池漪自小粘着他,习文学武,从不怠慢,故而也就不太喜欢比自己柔弱的男子,那会儿,便是皇子求进,也未得她得好。
或许是因为赵家得缘故,她在上京谁也不怕,整日招摇,时常与武将家眷混迹市井,甚至结交盟友,说要闯荡江湖,行侠仗义。十八岁时,她与同友们果然出了京,只是世事易变,他们才出一年,京中传来先帝驾崩的消息,说朝廷有人与江湖交涉,企图谋反,要他们几人回京。
夜至城内,又起兵变,叛军直入皇城,彼时,先帝刚入皇陵,送葬队伍将将折返,还未到祭灵台,便被叛军围住。
赵池漪得知情况,同好友袁陆赶去祭灵台,可最后拼死也没能救下父叔朝官,还差点糟了迫害,幸而大将军周承儒一身红袍盔甲踏马而来,虽是浑身有伤,也终是把赵池漪与袁陆安全带走,后又闯宫救下当今天子与太后。
因为这场变故,赵家大房与三房四房几近被灭,唯独留下年幼的几个孩子与身处洛河的二房。
赵池漪的父亲死了,她的朋友们也在那场兵变后只留下了她和袁小侯爷袁陆。
后来,余下的赵家子弟除了赵池漪,尽数南迁,去了洛河,自此,上京赵家,就只有赵池漪以及赵家祖坟。
许是此事对赵池漪的打击太大,赵池漪再没洒脱过,也不曾再提剑拿枪,静静的当一个大将军夫人。
她或许是自责,因为有人告诉她,那场兵变的起因,是因为她拒绝了太子妃之位。
是听说了这个,她往后行事便越发中规中矩,不敢出现半点纰漏。现尔周禾荇被封为公主南去和亲,又提醒周禾谙,是否,她的路,会被自己的女儿再走一次呢?
高官厚府,惶惶上京,才刚欢喜了元宵热闹的赵池漪,很快被验证了心里的忧心。
旐旌十一年正月十六,戍远公主的和亲仪仗自桐武门出发,随行五千精兵,随礼不数,同日夜,天子下诏将军府,封周禾谙为太子妃,待笄礼日次,入宫修习宫规,以正中仪。
周禾谙双手举过头顶,接下圣旨,俨然与当初的周禾荇一样,还是那么几个人,宣旨大监也还是伍漾。
“诸位慢行。”
赵池漪将人送到门口,惆怅着瞧人远去。
“夫人,天凉。”
身侧的徐嬷嬷微低着头提醒,赵池漪才回了神,转身回屋。不过她并未去自己的院子,而是去了周禾谙的梨霞苑。此时,周禾谙已经收好圣旨,若无其事的坐在妆镜前卸下妆发,准备入寝。
“夫人。”
门口的丫鬟传来声音,周禾谙起身,看向门口并欠身:“阿娘,你怎么来了?”
周禾谙的平静让赵池漪有些意外,却没说她,而是换言周禾荇:“想起你长姐,过来与你说说话。”
徐嬷嬷示意了一下周围的丫鬟们,丫鬟们都出去,只留下徐嬷嬷和欢绮侯在身侧。
“这会儿,你长姐应当到了岭忠。”
赵池漪让周禾谙坐下,自己为她卸发。
雕刻精美的梳子自发根移至发尾,柔顺舒华,周禾谙看着镜中的母亲,已然有了几道沟壑。
“岭忠是个好地方,长兄说,那儿民风淳朴,气候合宜,在那儿歇脚很是不错。”
“南去的地方倒是好地方,可终究是外乡,不比家中。”
周禾谙拍了拍赵池漪的手:“阿娘,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是不是就不用这样身不由己了?”
赵池漪沉默片刻,语重心长道:“王权之下,皆是棋子。”
此时,武陵长街,身着清一色深蓝官服的十二位宫人排仗行来,为首的公公面色威严,手中持有一道五色红轴圣卷,款步而行,直去大将军府邸。
周遭百姓好奇驻足,张望队伍前去的方向。
来到门口,两位小斯上来拱手行礼,两侧的四位守卫同样。
领头公公扫视一周,浅浅点头,面容转和,语气温平:
“承乾殿掌事伍漾,今着圣上旨意,前来宣告,还请小卫唤明大将军夫人和周大小姐,前来接旨!”
小斯闻言,对身旁的小厮点头,而后回过来,说:
“诸位公公劳累,请入厅稍歇。”
“多谢。”
伍漾微笑着点头,随即带着身后的十一人跟上小斯的指引,来到前厅。
厅前,丫鬟婆子们各司其职,十一人齐身站在左旁,低头等候。伍漾持有圣旨的左手依旧高举着,面向厅外,目光停在阶口处的墨松上。
不多会儿,檐廊上便传来轻柔有序的脚步声。
伍漾浅浅后退一步,方才落稳,一位端庄优雅的妇人携带上一位娴静温柔的千金落入眼帘,其后紧跟一个婆子和一个小丫鬟。
这便是大将军夫人,赵池漪,而另一位,应是此次圣旨主要,周禾荇,字白晴,芳年二九。
“臣妇周赵氏,携小女周禾荇迎见圣卷、诸位公公!”
赵池漪带着身边人行礼,伍漾点头回礼,而后上前一步,高声宣言:
“大将军夫人有礼,周大小姐有礼,今奴家奉圣上之意,特护旨行至大将军府,以宣圣意,望望敬接,以回圣恩!”
说完,除宫内来的十二人外,其余人皆下跪,双掌交叠,额贴于手背,恭敬伏地,顺道呼出:
“恭听圣意!”
随即,伍漾将圣旨左右各顿一下,才缓缓摊开,庄肃高亢的念起:
“旐旌十载,腊月十五日,隗天子授大将军府,诏:
闻大将军府有女禾荇,端庄娴淑,温良贤德,才貌具盛,乃京上第一仙姿,特封为其戍远公主,于腊月廿一行册封大典,待上元佳节,公主与亲相别后,正月十六远行,前往南朝和亲,协两帮友好,共古长青!”
宣读结束,伍漾将圣旨合起,双手奉于周禾荇前,说:
“周大小姐,请接旨!”
周禾荇起头,微低着头,双手举过头顶:
“臣女领旨,崇谢圣恩!”
接过旨,跪拜者皆起身。
伍漾面色转和,笑意盈盈:
“宫中娘娘们记挂着府上的二小姐,听闻前些日里失足落水感染风寒,便差奴问候二小姐是否康健?”
周禾荇眼底忽而警惕,却依旧和顺着回伍漾:
“劳公公回娘娘们,盛谢挂念,舍妹已然复全,告娘娘们安心。”
伍漾:
“如此便好,待奴家回宫,便回禀娘娘们。”
说完,伍漾正直身子,接着说:
“现而事毕,夫人小姐留步,告辞。”
言毕,伍漾等十二宫人陆续离去,赵池漪母女恭送,久久张望未能动身,只是赵池漪吩咐了身边的嬷嬷:
“徐嬷嬷,去把谙儿叫来。”
徐嬷嬷答是,随后只身去往梨霞苑,刚到时,周禾谙才被贴身丫鬟欢绮叫醒:
“小姐,快些起来,夫人已差徐嬷嬷过来了!”
周禾谙揉着朦胧双眼,摇摇晃晃着被欢绮扶起来更衣。
“阿娘唤我何事?”
欢绮将手上拧干的手帕递给周禾谙,
“徐嬷嬷没说,不过应该是有关祀神节的准备。”
周禾谙接过,轻轻沾去脸上和手上浮珠,再把手帕还给欢绮,转身走去妆镜前左下,有梳妆丫鬟上来,开始为她梳发、描妆。
“我醒前府里可有特别之事?”
欢绮摇头,徐嬷嬷走了进来,侯在一旁,微欠着身:
“二小姐,夫人着您过去呢。”
周禾谙看去:“阿娘要我过去做何?”
徐嬷嬷:“天清时宫中来了几位公公,带着圣旨,是册封大小姐为公主的,说是,元宵后便要南去和亲,夫人着您去,当是为了此事。”
“什么?!”
周禾谙拍桌而起,侧身看向徐嬷嬷。徐嬷嬷未言,周禾谙才敛正身子坐好,看着镜中的自己被丫鬟细心妆扮。不多会儿,丫鬟帮她梳好妆发,便自去忙碌,而周禾谙则是带着欢绮同徐嬷嬷一起往浮安居去,届时,院内丫鬟婆十余人,赵池漪与周禾荇在屋内偏侧的案旁坐着,手持账本,见周禾谙来,周禾荇说:
“谙儿,你来了。”
周禾谙欠身:
“阿娘,长姐。”
周禾谙坐下,瞥了一眼账本,看向赵池漪:
“听说早时候,宫里来了人?”
赵池漪不语,周禾荇停滞片刻:
“能得公主之位,是府上幸事。”
话才出口,又感落寞:
“父亲手握重兵,朝廷忌惮,近年来,文武矛盾加剧,武将家眷,断是无法像文臣那边的安稳。如今是我去南疆,若来日你及了笄,想必又是一朝风雨。”
周禾荇话中有话,周禾谙到底年纪小,有些天真的说道:
“既是忌惮,便叫父亲辞官归乡,我们周家也能安稳。”
周禾荇:
“辞官交权不等同撤除威胁,何况,以奕王的性子,必然不会同意父亲辞官。”
这一点周禾谙就不明白了。
一是奕王越世延只手遮天,从不站文武两队,若是父亲解甲归乡,那武臣这边岂不是少了麻烦?他为何要不乐意?
“父亲退了,于他不是更有利?”
赵池漪觉得她单纯,说:
“你年纪尚小,许多事情还不能明白。你只需知道,圣上旨意,不得违抗,若日后宫中有旨,你更是要顺从,哪怕是不满,也只可放在心中。”
赵池漪忧心上来,不安难歇。
周禾谙是她的女儿,若是可以,倒是宁愿让她在洛河定下亲事。那儿是自己的母族,当今十二世家之一的洛河赵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掌控着隗朝一半的财力以及文人,甚至还与江湖几大门派有所交涉。
犹记年幼时,赵家尚在京中,其父是二品尚书令,文武兼具,而赵池漪自小粘着他,习文学武,从不怠慢,故而也就不太喜欢比自己柔弱的男子,那会儿,便是皇子求进,也未得她得好。
或许是因为赵家得缘故,她在上京谁也不怕,整日招摇,时常与武将家眷混迹市井,甚至结交盟友,说要闯荡江湖,行侠仗义。十八岁时,她与同友们果然出了京,只是世事易变,他们才出一年,京中传来先帝驾崩的消息,说朝廷有人与江湖交涉,企图谋反,要他们几人回京。
夜至城内,又起兵变,叛军直入皇城,彼时,先帝刚入皇陵,送葬队伍将将折返,还未到祭灵台,便被叛军围住。
赵池漪得知情况,同好友袁陆赶去祭灵台,可最后拼死也没能救下父叔朝官,还差点糟了迫害,幸而大将军周承儒一身红袍盔甲踏马而来,虽是浑身有伤,也终是把赵池漪与袁陆安全带走,后又闯宫救下当今天子与太后。
因为这场变故,赵家大房与三房四房几近被灭,唯独留下年幼的几个孩子与身处洛河的二房。
赵池漪的父亲死了,她的朋友们也在那场兵变后只留下了她和袁小侯爷袁陆。
后来,余下的赵家子弟除了赵池漪,尽数南迁,去了洛河,自此,上京赵家,就只有赵池漪以及赵家祖坟。
许是此事对赵池漪的打击太大,赵池漪再没洒脱过,也不曾再提剑拿枪,静静的当一个大将军夫人。
她或许是自责,因为有人告诉她,那场兵变的起因,是因为她拒绝了太子妃之位。
是听说了这个,她往后行事便越发中规中矩,不敢出现半点纰漏。现尔周禾荇被封为公主南去和亲,又提醒周禾谙,是否,她的路,会被自己的女儿再走一次呢?
高官厚府,惶惶上京,才刚欢喜了元宵热闹的赵池漪,很快被验证了心里的忧心。
旐旌十一年正月十六,戍远公主的和亲仪仗自桐武门出发,随行五千精兵,随礼不数,同日夜,天子下诏将军府,封周禾谙为太子妃,待笄礼日次,入宫修习宫规,以正中仪。
周禾谙双手举过头顶,接下圣旨,俨然与当初的周禾荇一样,还是那么几个人,宣旨大监也还是伍漾。
“诸位慢行。”
赵池漪将人送到门口,惆怅着瞧人远去。
“夫人,天凉。”
身侧的徐嬷嬷微低着头提醒,赵池漪才回了神,转身回屋。不过她并未去自己的院子,而是去了周禾谙的梨霞苑。此时,周禾谙已经收好圣旨,若无其事的坐在妆镜前卸下妆发,准备入寝。
“夫人。”
门口的丫鬟传来声音,周禾谙起身,看向门口并欠身:“阿娘,你怎么来了?”
周禾谙的平静让赵池漪有些意外,却没说她,而是换言周禾荇:“想起你长姐,过来与你说说话。”
徐嬷嬷示意了一下周围的丫鬟们,丫鬟们都出去,只留下徐嬷嬷和欢绮侯在身侧。
“这会儿,你长姐应当到了岭忠。”
赵池漪让周禾谙坐下,自己为她卸发。
雕刻精美的梳子自发根移至发尾,柔顺舒华,周禾谙看着镜中的母亲,已然有了几道沟壑。
“岭忠是个好地方,长兄说,那儿民风淳朴,气候合宜,在那儿歇脚很是不错。”
“南去的地方倒是好地方,可终究是外乡,不比家中。”
周禾谙拍了拍赵池漪的手:“阿娘,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是不是就不用这样身不由己了?”
赵池漪沉默片刻,语重心长道:“王权之下,皆是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