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高一,祝秋能碰见陈棠的次数并不多,且充满了随机性。
有时候苦苦寻找而不得,又有时候不经意间擦身而过。
当偶遇成为必然,是从高二开始。
祝秋学文、陈棠学理,他们的新班级仅一墙之隔。
不用再特意寻找,有时一个课间就能满足祝秋的愿望。
而她也确定,他确实是她望尘莫及的人。
高中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它总能联结起你学生时代的各种人脉。
那时候的绕口令是“你小学同学的初中同学是你的高中同学,你初中同学的小学同学是你的高中同学,你高中同学的初中同学是你初中同学的高中同学……”七人定律在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好像都彼此认识,至少有所耳闻。
祝秋一直在小镇上学,虽然因为定律也认识一些同学,但都不熟,至少在她看来是这样。她永远把别人不会对自己有印象作为先决条件,与人交往时,总要确定别人已经认识自己且喜欢自己,才交付自己的情感,像是自卑又带点清高的孤傲。
升至高二,她结识了新的同伴谈瑛儿,也从她那里零星地听到了更多关于陈棠的事,不论真假。
祝秋知道了,他的父亲在体育局工作,母亲是大学老师,爷爷奶奶经营小卖部,十年前老房拆迁,家境很殷实。
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高中住在外公外婆家,因为离学校很近。
他和艺术班的班花是表兄妹。
他书法很好,会变魔术。
他不挑食,不喝碳酸饮料。
……
零零散散的,往往是谈瑛儿和祝秋一起走着,看见了陈棠就转头跟她随口提的,她却一一记在了心里。
很多时候祝秋也惊讶于她怎么知道那么多,甚至是有些隐私的,谈瑛儿只大咧咧地说“嗨呀我们小时候经常一起玩,我妈妈还是他们家的做饭阿姨呢”。
第一次听到这说法的时候,祝秋就被谈瑛儿的坦诚大方烫到,反观自己是那么狭隘阴暗。
上了高中,祝秋无数次耻于自家的贫寒,总是强装镇定,不断地缝补那层虚伪的壳,直到被谈瑛儿随手挥舞的利剑刺破,才终于瓦解消散。
尽管她也看得出谈瑛儿的家境比自己好太多,但能够将雇佣关系如此强烈的职业脱口而出,在她那里是要花上很多勇气的。
她不得不承认,自己越来越虚荣了。
也是在那一刻,她好像终于找到了高中以来自己总很焦躁的原因——或许不仅仅是糟心的同学关系,还有自己日益累积的无人在意的压力。
也许,正是那样的自己才会被陈棠吸引吧。
他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能接受。
吃面要等待,他不在意;选去彩旗队,他照做;要求出书法作品,他便写了;看电影要写观后感,他直接睡了。
在他那里,好像只有随心、自在,没有烦扰、忧愁。
他的世界,没有观众,只有他这个主角。
祝秋有幸旁观了一场,只觉得羡慕、真好。
高中三年,其实祝秋根本没有机会认识陈棠,他们没有接触过。
只有那一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至关重要的暑假,别人或许都在“弯道超车”,祝秋却无心学习。
她在老家最好的朋友谢朵去世了。
一开始,只是发给她的消息一直不回。祝秋只当她又去了哪座山里,没有信号。
直到有天,爸爸给奶奶打生日电话的时候才听说,她在去同学家的路上遭遇泥石流遇难了,过几天就是她的葬礼,他们家要走人情。
听到那段话的时候,祝秋刚挖了勺冰西瓜,一大块,红亮亮、晶莹剔透的,没有一粒籽,妥妥的报恩西瓜。
一时间家里都没人说话,空气也像是凝固。
祝秋握着勺子不知道该做什么,想开口询问,喉头却发紧,吐不出一个音节;想打开手机翻看消息,可她知道前几分钟她才看过,没有任何来信。愣了片刻,她才想起来自己本来是要吃西瓜的,那块看着就很甜的西瓜。
祝秋拿起调羹往嘴里一顺,咀嚼、出汁、下咽,“这什么破西瓜,这么闲。”
祝秋在心里大骂,又连着挖了好几勺塞进嘴里,“怎么这么难吃。”
生与死,祝秋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
她的人生离死太遥远了,她的表系、堂系同辈或许还有相识的亲人死去,她却没有。
她想象不到身边的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是什么感受。
那突如其来的事实叫她消化了好一阵,又在每一次提笔写字时忆起。
七八月份,害怕学生在返校路上中暑,凌中没有进行集体补课,只提前十天开学。
小测验摸底,祝秋考的不太好,但假期归来,状态不佳的同学大有人在,老师也只是口头告诫了一番,没谁真的当回事。
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大家都有目共睹地卯足了劲儿学习,势必在第一次模拟考中一雪前耻。
祝秋也一样,校园生活让她渐渐找回了状态,她比以前更刻苦了点,像是带着谁的希望似的。
模拟考的座位表出来,祝秋走向自己的考场。
教室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在找自己的位置。祝秋在最后一排,坐定之后等考试开始。正无聊转着笔,看时钟的眼睛却瞥见陈棠走进了教室,然后在她面前停住、落座。
“啪嗒”。
圆珠笔中断旋转,从祝秋指间飞了出去,掉在桌面。
从余光瞄见陈棠的那一刻开始,祝秋就一直强迫自己不去看他,只撑头看着桌上的透明笔袋,将考试说明默读了好几遍,却都在飞笔的那一刻破功。
她强忍内心的激动,反手拾起笔,却将笔推得更远。
像祝秋一般心怀鬼胎的,圆珠笔从桌面落下又滚至陈棠桌脚旁。
祝秋起身,正跨步越过自己的座位时,一双纤长的手比她更快。
陈棠刚一入座,就听见笔落滑滚的声音,一猜就是转笔脱手。
他进教室不算晚,不少同学都趁此刻抓紧再看几眼知识点。
他一路走过空位,到自己位置时,就见后面这位女同学悠然自得地转笔,桌面干干净净,没有书本和讲义,撑着头只等着开考。
要是人人都像她这么悠闲就好了,陈棠在心里想,这样我们不就都很舒服了嘛。
低头看见圆珠笔已经滚至他的地界,他顺手弯腰拾起,侧身递给失主。
女生也已经走到他的身旁,不高、皮肤很白,没有看他,说话声音很小,只隐约听见她说了声谢谢就回去了。
这一出已经是小意外,没想到更糟的是英语考试。
祝秋一直是个很细致、谨慎的人,笔袋里总会放两支笔,连备用笔芯也会放上两支。
偏偏那场考试,祝秋将一支涂卡笔借给了同学,常用的那支忘记检查,考试开始才发现笔芯已经用完。
当她涂卡按笔时,最后一小段铅墨从管口吐出,再怎么组装也无济于事。
原本也是有备用的铅芯盒的,祝秋换了透明笔袋就一直忘记补上。
听力部分结束,大家都开始奋笔涂卡,只有祝秋看着那段铅墨,无奈发笑,犹豫片刻又举手向老师求助。
监考老师走近,问清事由,只宽慰道:“没事,你别急。先做题,还剩十分钟的时候我帮你借一支来。”
祝秋点头答应,继续做题。
上了高中之后,英语像是变异了,不再是祝秋的强项。很多次考试,祝秋都来不及做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篇往往是她看着题干连蒙带猜做出来的。
那一天也一样。
考试还剩十分钟的时候,祝秋还有两篇阅读没做完。
老师巡视一圈,回到她身边,向陈棠借了涂卡笔之后转身给她。她接过笔,连忙把前面的题目全部填涂完整,又开始啃阅读。
做完倒数第二篇,只剩两分钟,祝秋又一次选择放弃,胡乱涂了几个选项。
铃响,考试结束。
等祝秋收完卷,回到座位时,陈棠已经离开教室。她看着手里的涂卡笔,浮想联翩:接下来是选科考试,他们换考场了,看来这支笔暂时还不了了。
模拟考出成绩很快,祝秋的主科考得很好。更神奇的是,她的英语,最后两篇阅读竟然全对。
她开始感谢监考老师,也感谢陈棠,她将这次成绩的一半归结于运气。
周末放假回家,公交车路过她以前的小学。
忽然,她想起一年级转学时的考试。
原本,祝秋家不在那个小镇,他们是从近市区的村子搬过去的。
印象里,为了她的转学,母亲总是学校、银行两头跑,办各种手续,等一切办妥后,又需要祝秋参加转学考试。
她原本是要升二年级的,却在考试时出了差错,成绩太差导致留了一级。
那天,一教室的小朋友们坐着考试。
也许是念在孩子们都太小,学校没有阻止家长们在教室外逗留。
祝秋写着试卷,时不时往窗户外面看,看她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在等她。果不其然,她看见了,就又低下头做她的题。
可是,突然地,她再抬头,就看不见爸爸妈妈了,她急坏了,简直要哭出声来。周围的小朋友好像也有跟她一样的苦恼,不过他们比她直接,“哇”地一声就哭出来。然后,整座教室都开始哭闹。
像是听到哭声,家长们又纷纷扒在窗户口看,孩子们又开始找自己的爸爸妈妈。
一圈下来,没几个认真考试的,他们不懂什么是转学,只害怕自己被爸爸妈妈带到陌生的环境抛弃。
祝秋也一样。即使再次看到父母,她也无心考试。
再回想起来,祝秋觉得有些好笑,原来自己也有过这么依赖父母的时刻。
又想到刚结束的考试,原来,感到安心就是可以考得很好。
陈棠对于她,就是镇定剂。
有时候苦苦寻找而不得,又有时候不经意间擦身而过。
当偶遇成为必然,是从高二开始。
祝秋学文、陈棠学理,他们的新班级仅一墙之隔。
不用再特意寻找,有时一个课间就能满足祝秋的愿望。
而她也确定,他确实是她望尘莫及的人。
高中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它总能联结起你学生时代的各种人脉。
那时候的绕口令是“你小学同学的初中同学是你的高中同学,你初中同学的小学同学是你的高中同学,你高中同学的初中同学是你初中同学的高中同学……”七人定律在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好像都彼此认识,至少有所耳闻。
祝秋一直在小镇上学,虽然因为定律也认识一些同学,但都不熟,至少在她看来是这样。她永远把别人不会对自己有印象作为先决条件,与人交往时,总要确定别人已经认识自己且喜欢自己,才交付自己的情感,像是自卑又带点清高的孤傲。
升至高二,她结识了新的同伴谈瑛儿,也从她那里零星地听到了更多关于陈棠的事,不论真假。
祝秋知道了,他的父亲在体育局工作,母亲是大学老师,爷爷奶奶经营小卖部,十年前老房拆迁,家境很殷实。
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高中住在外公外婆家,因为离学校很近。
他和艺术班的班花是表兄妹。
他书法很好,会变魔术。
他不挑食,不喝碳酸饮料。
……
零零散散的,往往是谈瑛儿和祝秋一起走着,看见了陈棠就转头跟她随口提的,她却一一记在了心里。
很多时候祝秋也惊讶于她怎么知道那么多,甚至是有些隐私的,谈瑛儿只大咧咧地说“嗨呀我们小时候经常一起玩,我妈妈还是他们家的做饭阿姨呢”。
第一次听到这说法的时候,祝秋就被谈瑛儿的坦诚大方烫到,反观自己是那么狭隘阴暗。
上了高中,祝秋无数次耻于自家的贫寒,总是强装镇定,不断地缝补那层虚伪的壳,直到被谈瑛儿随手挥舞的利剑刺破,才终于瓦解消散。
尽管她也看得出谈瑛儿的家境比自己好太多,但能够将雇佣关系如此强烈的职业脱口而出,在她那里是要花上很多勇气的。
她不得不承认,自己越来越虚荣了。
也是在那一刻,她好像终于找到了高中以来自己总很焦躁的原因——或许不仅仅是糟心的同学关系,还有自己日益累积的无人在意的压力。
也许,正是那样的自己才会被陈棠吸引吧。
他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能接受。
吃面要等待,他不在意;选去彩旗队,他照做;要求出书法作品,他便写了;看电影要写观后感,他直接睡了。
在他那里,好像只有随心、自在,没有烦扰、忧愁。
他的世界,没有观众,只有他这个主角。
祝秋有幸旁观了一场,只觉得羡慕、真好。
高中三年,其实祝秋根本没有机会认识陈棠,他们没有接触过。
只有那一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至关重要的暑假,别人或许都在“弯道超车”,祝秋却无心学习。
她在老家最好的朋友谢朵去世了。
一开始,只是发给她的消息一直不回。祝秋只当她又去了哪座山里,没有信号。
直到有天,爸爸给奶奶打生日电话的时候才听说,她在去同学家的路上遭遇泥石流遇难了,过几天就是她的葬礼,他们家要走人情。
听到那段话的时候,祝秋刚挖了勺冰西瓜,一大块,红亮亮、晶莹剔透的,没有一粒籽,妥妥的报恩西瓜。
一时间家里都没人说话,空气也像是凝固。
祝秋握着勺子不知道该做什么,想开口询问,喉头却发紧,吐不出一个音节;想打开手机翻看消息,可她知道前几分钟她才看过,没有任何来信。愣了片刻,她才想起来自己本来是要吃西瓜的,那块看着就很甜的西瓜。
祝秋拿起调羹往嘴里一顺,咀嚼、出汁、下咽,“这什么破西瓜,这么闲。”
祝秋在心里大骂,又连着挖了好几勺塞进嘴里,“怎么这么难吃。”
生与死,祝秋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
她的人生离死太遥远了,她的表系、堂系同辈或许还有相识的亲人死去,她却没有。
她想象不到身边的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是什么感受。
那突如其来的事实叫她消化了好一阵,又在每一次提笔写字时忆起。
七八月份,害怕学生在返校路上中暑,凌中没有进行集体补课,只提前十天开学。
小测验摸底,祝秋考的不太好,但假期归来,状态不佳的同学大有人在,老师也只是口头告诫了一番,没谁真的当回事。
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大家都有目共睹地卯足了劲儿学习,势必在第一次模拟考中一雪前耻。
祝秋也一样,校园生活让她渐渐找回了状态,她比以前更刻苦了点,像是带着谁的希望似的。
模拟考的座位表出来,祝秋走向自己的考场。
教室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在找自己的位置。祝秋在最后一排,坐定之后等考试开始。正无聊转着笔,看时钟的眼睛却瞥见陈棠走进了教室,然后在她面前停住、落座。
“啪嗒”。
圆珠笔中断旋转,从祝秋指间飞了出去,掉在桌面。
从余光瞄见陈棠的那一刻开始,祝秋就一直强迫自己不去看他,只撑头看着桌上的透明笔袋,将考试说明默读了好几遍,却都在飞笔的那一刻破功。
她强忍内心的激动,反手拾起笔,却将笔推得更远。
像祝秋一般心怀鬼胎的,圆珠笔从桌面落下又滚至陈棠桌脚旁。
祝秋起身,正跨步越过自己的座位时,一双纤长的手比她更快。
陈棠刚一入座,就听见笔落滑滚的声音,一猜就是转笔脱手。
他进教室不算晚,不少同学都趁此刻抓紧再看几眼知识点。
他一路走过空位,到自己位置时,就见后面这位女同学悠然自得地转笔,桌面干干净净,没有书本和讲义,撑着头只等着开考。
要是人人都像她这么悠闲就好了,陈棠在心里想,这样我们不就都很舒服了嘛。
低头看见圆珠笔已经滚至他的地界,他顺手弯腰拾起,侧身递给失主。
女生也已经走到他的身旁,不高、皮肤很白,没有看他,说话声音很小,只隐约听见她说了声谢谢就回去了。
这一出已经是小意外,没想到更糟的是英语考试。
祝秋一直是个很细致、谨慎的人,笔袋里总会放两支笔,连备用笔芯也会放上两支。
偏偏那场考试,祝秋将一支涂卡笔借给了同学,常用的那支忘记检查,考试开始才发现笔芯已经用完。
当她涂卡按笔时,最后一小段铅墨从管口吐出,再怎么组装也无济于事。
原本也是有备用的铅芯盒的,祝秋换了透明笔袋就一直忘记补上。
听力部分结束,大家都开始奋笔涂卡,只有祝秋看着那段铅墨,无奈发笑,犹豫片刻又举手向老师求助。
监考老师走近,问清事由,只宽慰道:“没事,你别急。先做题,还剩十分钟的时候我帮你借一支来。”
祝秋点头答应,继续做题。
上了高中之后,英语像是变异了,不再是祝秋的强项。很多次考试,祝秋都来不及做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篇往往是她看着题干连蒙带猜做出来的。
那一天也一样。
考试还剩十分钟的时候,祝秋还有两篇阅读没做完。
老师巡视一圈,回到她身边,向陈棠借了涂卡笔之后转身给她。她接过笔,连忙把前面的题目全部填涂完整,又开始啃阅读。
做完倒数第二篇,只剩两分钟,祝秋又一次选择放弃,胡乱涂了几个选项。
铃响,考试结束。
等祝秋收完卷,回到座位时,陈棠已经离开教室。她看着手里的涂卡笔,浮想联翩:接下来是选科考试,他们换考场了,看来这支笔暂时还不了了。
模拟考出成绩很快,祝秋的主科考得很好。更神奇的是,她的英语,最后两篇阅读竟然全对。
她开始感谢监考老师,也感谢陈棠,她将这次成绩的一半归结于运气。
周末放假回家,公交车路过她以前的小学。
忽然,她想起一年级转学时的考试。
原本,祝秋家不在那个小镇,他们是从近市区的村子搬过去的。
印象里,为了她的转学,母亲总是学校、银行两头跑,办各种手续,等一切办妥后,又需要祝秋参加转学考试。
她原本是要升二年级的,却在考试时出了差错,成绩太差导致留了一级。
那天,一教室的小朋友们坐着考试。
也许是念在孩子们都太小,学校没有阻止家长们在教室外逗留。
祝秋写着试卷,时不时往窗户外面看,看她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在等她。果不其然,她看见了,就又低下头做她的题。
可是,突然地,她再抬头,就看不见爸爸妈妈了,她急坏了,简直要哭出声来。周围的小朋友好像也有跟她一样的苦恼,不过他们比她直接,“哇”地一声就哭出来。然后,整座教室都开始哭闹。
像是听到哭声,家长们又纷纷扒在窗户口看,孩子们又开始找自己的爸爸妈妈。
一圈下来,没几个认真考试的,他们不懂什么是转学,只害怕自己被爸爸妈妈带到陌生的环境抛弃。
祝秋也一样。即使再次看到父母,她也无心考试。
再回想起来,祝秋觉得有些好笑,原来自己也有过这么依赖父母的时刻。
又想到刚结束的考试,原来,感到安心就是可以考得很好。
陈棠对于她,就是镇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