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京,
谢大将军府。
徐玉携孙女随夫返京第七日,等来了一道皇帝赐婚的诏书,赐婚孙女谢昭与当今太子近臣常观。
徐玉出身将门,作风凌厉,还没等丈夫谢安把话说完,就将茶杯重重拍在案上,青瓷茶杯应声即碎。
“赐婚?皇帝说赐婚你就同意?!”
不止谢安浑身一震,把脱到一半的官服立时拉上去,小步上前解释,就连跪坐在祖母旁边的谢安都吓了一跳。
“夫人有所不知,今日陛下宣我进宫,常侍中随侍,却先与我追忆往昔才谈及此事,本就不是要与我商议,也并非偶然闲话,这叫我能拒绝得了?”
徐玉并不接受这个解释,脸上怒色更重,厉声问:“怎的,八年前你能同他在崇德殿大吵,把二渡赤水河和你的官位都吵没了去,如今却不敢为了儿女婚事稍加辩驳?”
这话不假,八年前建元帝欲二度南征,谢安作为朝堂领袖极力反对,虽然最后让皇帝打消了念头,自己也被罢官归乡,连带着儿孙都失了仕途。
谢安摆摆手,瞥了一眼跪坐在身边不置一词的当事人谢昭,只见孙女仍是一脸无辜,又只能继续对徐玉温声道:“这两件事如何能够相提并论,昔日劝陛下止战,为的是国事,如今陛下所恩赐,是儿女家事,担着金玉良缘的名头,我如何能够推辞?”
见谢安如此殷勤,徐玉态度也软和下来。
她自然也知夫君所说不无道理,这世家的姻亲,本就是宗族相牵,父母之命,既万民皆是天子臣民,自然也就没有拒绝皇帝赐婚的理由。何况谢安复用回京官拜大将军,本就站在风口浪尖,实不宜添诸多事宜。
只是——
她总不愿意让谢昭受委屈。
徐玉的目光也像另一侧探去,眼中尽是忧虑。
谢昭静静听她与祖父言语往来,睫毛如羽,眉眼带笑,眼神却如水般清澈,还带着几分戏谑的味道,仿佛事不关己,不过是在听不相干的人的红尘往事。
谢家第三代小辈,谢晰、谢暄和谢晚都是男丁,只有谢晚尚未成婚,准备开始相看议亲,唯独排行第三的谢昭是女子,论家世才貌,正与太子近臣相配。
但谢昭生母早逝,自小便养在她身边,虽随她学得一身好武艺,和寻常世家子女的教习却相差甚远。
她本想着叫谢昭嫁个嫁个丈夫门生故旧的子弟,将来即使行事出格偏激些也不会惹麻烦,谁成想这孩子的姻亲竟然落到太子近侍,未来的天子重臣身上——叫她将来想偏袒谢昭都不容易!
“就不能说阿昭已和江家那孩子议亲?江燕然是你的学生,他儿子江屿一直同阿暄阿昭交好,想来说是议亲也不会被人质疑。”
谢安听此言又叹息一声,摇摇头,“如今谢家重新回京,不仅是我官复原职,儿子孙子都封了不小的官,在外人眼里本就如日中天,江燕然官拜大理寺卿,江屿也入尚书台,怎可再与我家结亲?”
察觉到祖父祖母的目光,又听到祖母本来的一番打算,谢昭心重叹息——江屿此人,是指望不上的。
江屿字见微,是东陵江氏的子弟,可谓是世家精英教育体系下养出的佼佼者,君子六艺无一不通,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小小年纪便入了尚书台。
自谢安被贬朗州,全家以农耕为生,谢家一改昔日门庭若市,只有三两弟子逢年节有所问候,江燕然便是其中之一。谢昭少时和随父拜访老师的江见微多有往来,也喜欢听他讲典籍之外的游侠轶事,总多几分亲近。
在返京未定之前,两家长辈似乎也有议亲之意,但总拖着,并不敢随意裁定。得知这件事,江见微便同私下同谢昭直言,表示若谢安不被复用,那江见微在朝堂须得找一得力的岳家;反之若谢安复起,那谢家则名望太盛,谢氏女便也不是他攀得起的了。
“曦和,你才情斐然,性格飞扬,本就光芒万丈,你我不堪为良配,却可以为良友。”
那个时候,江见微同谢昭这样说。
谢昭忽然反应过来,也只有江见微爱叫她的字。
“所谓朋友,自然是需要倾心相待的,你我如今便事事看利益得失,自然也就失去做朋友的机会,只盼将来在京中,你同我还能立场一致便罢了。”
谢昭当日便是如此回答。
江见微此人,并不适合做朋友,却极其适合做政治盟友。
不知道侍中大人常观是个怎么样的人。
她这么想,便也这样问。
谢安见谢昭面色沉静,仍一副泰然的神色,便知谢昭明白其中关窍,于是继续说:“常观六岁便被常氏送到岐山修道,至去年才返京入仕,陛下亲点的侍中,是要他辅佐太子。我今日见他,确是礼节备至,端方君子。又想来他自去年起修撰典籍,在宫中讲学,又涉尚书台事,前途无限。”
“呵,真有你说的这样好,那早到了议婚的年纪,竟还未婚配?”徐玉不信,仍冷声道。
谢安沉吟片刻,思虑半晌,低声解释:“自然是因为常家除常观外已无一人在官场。”
“怎会?!”谢昭惊疑,但片刻就反应过来。
怪不得要把她嫁给常观——原是看上谢氏的招牌,要给他在官场找个靠山。如今常观在京城孤立无援,倒教他避免派系纷争的牵扯,通过姻亲把谢家绑在船上,自然也是为太子继位后考量。
但这件事对谢家并非百害无利,谢安作为士族领袖,影响力巨大,谢昭作为谢安唯一的孙女,婚姻选择不可谓不重要。若嫁入其他士族如江氏,只怕引来世家猜疑,皇室猜忌。反而,选择常观,倒也能算是为陛下和太子谋,不失为两全其美。
见谢昭明了,谢安点点头终于把官袍脱下,准备与夫人和孙女用餐,徐玉也只能轻叹一声,轻抚谢昭发丝,似有歉疚。
谢昭笑起来,浑不在意,只道:“阿翁既说他少年英才,前途无限,那于我自然也是上上之选。”
第二日巳时,谢昭随祖母入宫拜谒帝后。走在廊上,只见这流光迴雪廊上朱漆溢彩,廊下古木参差错落,池塘中鱼戏莲叶,水声潺潺,竟然和八年前到宫中的景象不曾有出入,一时有些恍惚。
正在发呆,祖母却停下,朝转角处遇到的女子行礼。那女子身穿闭塞深衣,衣裳上有仅限绣云纹图样,外披一件织锦制的半臂,腰间束以宽带,其上镶玉石,可谓华贵非常。
听祖母称其为殿下,又见公主眉宇间含羞带怯,了然这便是公主魏云卿,生母宋美人,并不得帝宠。谢昭正欲再拜,那女子似是有些受惊,赶忙扶住谢昭,示意她不必行此大礼。
“这便是谢三娘子么?”公主问道。
徐玉笑着,点点头解释:“阿昭昨日得陛下赐婚,老身特带她入宫拜谢陛下娘娘恩典。”
公主楞了一刻,问:“旨意已下了么?”,似乎又觉得不妥,赶紧补充道:“只是听闻父皇有意撮合侍中大人与三娘子,未曾想是如此快。”
谢昭点头回是,既谦卑又恭敬。
这桩婚事确皇帝早有打算,应当已经同皇后商议过,所以公主都已经有所耳闻。谢昭在返京之前就有所预料,甚至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未来的归宿是谁,除了祖母还怀有一丝希冀,祖父和父亲都已经猜到势不可转。
公主正好要去拜见皇后,三人便同路过去。
等到未央宫,皇后坐下已有两人在席。谢昭向右边望去,只一眼,她便确定这是常观。
只见常观身披织锦云纹官服,坐在席上如松柏挺秀,眉眼如远山横黛,深邃沉静。许是修道的缘故,他面容清癯,棱角分明,多少有些尘缘浅淡的意味。
谢昭定定地看他,两人目光相交,皆是一愣。常观的眼瞳清澈深邃,恰如山间寒涧之水,冷冽清峻。
回过神来,谢昭同祖母一起朝坐上的皇后再拜稽首,又随祖母朝着坐在左侧的公主魏云念行礼。
和魏云卿不同,魏云念是皇后独女,从小受尽宠爱,眉眼间尽是藏不住的飞扬神色。
两位公主同窗共读,常观又常在宫中讲学,但他与魏云念的交集似乎比魏云卿多了几分,同时下学,常观和魏云念却先魏云卿一步到未央宫中。
流光迴雪廊,本是官眷进宫的必由之路,对宫学学子而言,却是条远道,魏云念刻意选择此路,或许正为避开谢昭与常观的不期而遇。
还未回座,徐玉便示意谢昭对皇后陛下谢恩,常观起身,二人并立。谢昭目光再次掠过常观,见他神色依旧,无悲无喜,一时竟觉得看不真切。
似乎注意到谢昭的目光,常观亦转过头望她一眼。只一刻,常观脸上出现不易察觉的错愕,清净如水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慌乱。
谢昭漂亮的眼睛里疑惑和探究不加掩饰,似乎在疑惑为什么两个如此陌生的人如今却要并肩而立。
常观也终于意识到,眼前这个明眸善睐的姑娘,和他命运相牵,是未来要和他携手一生的夫人。
两人定了定神,盈盈下拜。
“臣常观,”
“臣女谢昭,”
“伏惟叩首,拜谢皇后陛下隆恩浩荡,俯察微臣(臣女)之身,婚配佳偶。”
“常观固学浅行薄,但必当竭尽忠诚,修身齐家,效仿古之贤士,勤勉于内,恭顺于外,不负陛下之隆恩,不辱皇家之匹配。”
“谢昭必将以谦恭之态,勤勉之心,敬夫持家,传承皇家之风,不负陛下厚望,光耀门楣,以报浩荡之恩。”
皇后看阶下两人,目光柔和慈爱,眼神却不经意扫过席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的女儿,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礼毕,两人依礼序一并入座,谢昭仍不加掩饰地打量他,只见常观又是一副端坐沉静的姿态,偶尔回答皇后和徐玉的问题,不紧不慢。
谢昭想,也许是从小修道的缘故,他和谈经论道的世家子弟总是不同的,每日与青灯古卷为伴,仿佛将那些经文道义深深融入骨髓,明明是少年模样,却有一种古旧的气质,像是乡学学究。
见谢昭又一次盯着他出神,常观心下更乱,不由得轻咳一声,试图掩饰自己的局促。
谢昭敏锐地捕捉到常观斜过来的眼光,然而,就在刹那间,仿佛是勇气不足,那目光又倏地低垂,匆匆隐匿于长睫之下。谢昭心生妙趣,像是发现了了不得的事情,忽而想找个机会试探这位一本正经的未婚夫婿。
谢大将军府。
徐玉携孙女随夫返京第七日,等来了一道皇帝赐婚的诏书,赐婚孙女谢昭与当今太子近臣常观。
徐玉出身将门,作风凌厉,还没等丈夫谢安把话说完,就将茶杯重重拍在案上,青瓷茶杯应声即碎。
“赐婚?皇帝说赐婚你就同意?!”
不止谢安浑身一震,把脱到一半的官服立时拉上去,小步上前解释,就连跪坐在祖母旁边的谢安都吓了一跳。
“夫人有所不知,今日陛下宣我进宫,常侍中随侍,却先与我追忆往昔才谈及此事,本就不是要与我商议,也并非偶然闲话,这叫我能拒绝得了?”
徐玉并不接受这个解释,脸上怒色更重,厉声问:“怎的,八年前你能同他在崇德殿大吵,把二渡赤水河和你的官位都吵没了去,如今却不敢为了儿女婚事稍加辩驳?”
这话不假,八年前建元帝欲二度南征,谢安作为朝堂领袖极力反对,虽然最后让皇帝打消了念头,自己也被罢官归乡,连带着儿孙都失了仕途。
谢安摆摆手,瞥了一眼跪坐在身边不置一词的当事人谢昭,只见孙女仍是一脸无辜,又只能继续对徐玉温声道:“这两件事如何能够相提并论,昔日劝陛下止战,为的是国事,如今陛下所恩赐,是儿女家事,担着金玉良缘的名头,我如何能够推辞?”
见谢安如此殷勤,徐玉态度也软和下来。
她自然也知夫君所说不无道理,这世家的姻亲,本就是宗族相牵,父母之命,既万民皆是天子臣民,自然也就没有拒绝皇帝赐婚的理由。何况谢安复用回京官拜大将军,本就站在风口浪尖,实不宜添诸多事宜。
只是——
她总不愿意让谢昭受委屈。
徐玉的目光也像另一侧探去,眼中尽是忧虑。
谢昭静静听她与祖父言语往来,睫毛如羽,眉眼带笑,眼神却如水般清澈,还带着几分戏谑的味道,仿佛事不关己,不过是在听不相干的人的红尘往事。
谢家第三代小辈,谢晰、谢暄和谢晚都是男丁,只有谢晚尚未成婚,准备开始相看议亲,唯独排行第三的谢昭是女子,论家世才貌,正与太子近臣相配。
但谢昭生母早逝,自小便养在她身边,虽随她学得一身好武艺,和寻常世家子女的教习却相差甚远。
她本想着叫谢昭嫁个嫁个丈夫门生故旧的子弟,将来即使行事出格偏激些也不会惹麻烦,谁成想这孩子的姻亲竟然落到太子近侍,未来的天子重臣身上——叫她将来想偏袒谢昭都不容易!
“就不能说阿昭已和江家那孩子议亲?江燕然是你的学生,他儿子江屿一直同阿暄阿昭交好,想来说是议亲也不会被人质疑。”
谢安听此言又叹息一声,摇摇头,“如今谢家重新回京,不仅是我官复原职,儿子孙子都封了不小的官,在外人眼里本就如日中天,江燕然官拜大理寺卿,江屿也入尚书台,怎可再与我家结亲?”
察觉到祖父祖母的目光,又听到祖母本来的一番打算,谢昭心重叹息——江屿此人,是指望不上的。
江屿字见微,是东陵江氏的子弟,可谓是世家精英教育体系下养出的佼佼者,君子六艺无一不通,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小小年纪便入了尚书台。
自谢安被贬朗州,全家以农耕为生,谢家一改昔日门庭若市,只有三两弟子逢年节有所问候,江燕然便是其中之一。谢昭少时和随父拜访老师的江见微多有往来,也喜欢听他讲典籍之外的游侠轶事,总多几分亲近。
在返京未定之前,两家长辈似乎也有议亲之意,但总拖着,并不敢随意裁定。得知这件事,江见微便同私下同谢昭直言,表示若谢安不被复用,那江见微在朝堂须得找一得力的岳家;反之若谢安复起,那谢家则名望太盛,谢氏女便也不是他攀得起的了。
“曦和,你才情斐然,性格飞扬,本就光芒万丈,你我不堪为良配,却可以为良友。”
那个时候,江见微同谢昭这样说。
谢昭忽然反应过来,也只有江见微爱叫她的字。
“所谓朋友,自然是需要倾心相待的,你我如今便事事看利益得失,自然也就失去做朋友的机会,只盼将来在京中,你同我还能立场一致便罢了。”
谢昭当日便是如此回答。
江见微此人,并不适合做朋友,却极其适合做政治盟友。
不知道侍中大人常观是个怎么样的人。
她这么想,便也这样问。
谢安见谢昭面色沉静,仍一副泰然的神色,便知谢昭明白其中关窍,于是继续说:“常观六岁便被常氏送到岐山修道,至去年才返京入仕,陛下亲点的侍中,是要他辅佐太子。我今日见他,确是礼节备至,端方君子。又想来他自去年起修撰典籍,在宫中讲学,又涉尚书台事,前途无限。”
“呵,真有你说的这样好,那早到了议婚的年纪,竟还未婚配?”徐玉不信,仍冷声道。
谢安沉吟片刻,思虑半晌,低声解释:“自然是因为常家除常观外已无一人在官场。”
“怎会?!”谢昭惊疑,但片刻就反应过来。
怪不得要把她嫁给常观——原是看上谢氏的招牌,要给他在官场找个靠山。如今常观在京城孤立无援,倒教他避免派系纷争的牵扯,通过姻亲把谢家绑在船上,自然也是为太子继位后考量。
但这件事对谢家并非百害无利,谢安作为士族领袖,影响力巨大,谢昭作为谢安唯一的孙女,婚姻选择不可谓不重要。若嫁入其他士族如江氏,只怕引来世家猜疑,皇室猜忌。反而,选择常观,倒也能算是为陛下和太子谋,不失为两全其美。
见谢昭明了,谢安点点头终于把官袍脱下,准备与夫人和孙女用餐,徐玉也只能轻叹一声,轻抚谢昭发丝,似有歉疚。
谢昭笑起来,浑不在意,只道:“阿翁既说他少年英才,前途无限,那于我自然也是上上之选。”
第二日巳时,谢昭随祖母入宫拜谒帝后。走在廊上,只见这流光迴雪廊上朱漆溢彩,廊下古木参差错落,池塘中鱼戏莲叶,水声潺潺,竟然和八年前到宫中的景象不曾有出入,一时有些恍惚。
正在发呆,祖母却停下,朝转角处遇到的女子行礼。那女子身穿闭塞深衣,衣裳上有仅限绣云纹图样,外披一件织锦制的半臂,腰间束以宽带,其上镶玉石,可谓华贵非常。
听祖母称其为殿下,又见公主眉宇间含羞带怯,了然这便是公主魏云卿,生母宋美人,并不得帝宠。谢昭正欲再拜,那女子似是有些受惊,赶忙扶住谢昭,示意她不必行此大礼。
“这便是谢三娘子么?”公主问道。
徐玉笑着,点点头解释:“阿昭昨日得陛下赐婚,老身特带她入宫拜谢陛下娘娘恩典。”
公主楞了一刻,问:“旨意已下了么?”,似乎又觉得不妥,赶紧补充道:“只是听闻父皇有意撮合侍中大人与三娘子,未曾想是如此快。”
谢昭点头回是,既谦卑又恭敬。
这桩婚事确皇帝早有打算,应当已经同皇后商议过,所以公主都已经有所耳闻。谢昭在返京之前就有所预料,甚至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未来的归宿是谁,除了祖母还怀有一丝希冀,祖父和父亲都已经猜到势不可转。
公主正好要去拜见皇后,三人便同路过去。
等到未央宫,皇后坐下已有两人在席。谢昭向右边望去,只一眼,她便确定这是常观。
只见常观身披织锦云纹官服,坐在席上如松柏挺秀,眉眼如远山横黛,深邃沉静。许是修道的缘故,他面容清癯,棱角分明,多少有些尘缘浅淡的意味。
谢昭定定地看他,两人目光相交,皆是一愣。常观的眼瞳清澈深邃,恰如山间寒涧之水,冷冽清峻。
回过神来,谢昭同祖母一起朝坐上的皇后再拜稽首,又随祖母朝着坐在左侧的公主魏云念行礼。
和魏云卿不同,魏云念是皇后独女,从小受尽宠爱,眉眼间尽是藏不住的飞扬神色。
两位公主同窗共读,常观又常在宫中讲学,但他与魏云念的交集似乎比魏云卿多了几分,同时下学,常观和魏云念却先魏云卿一步到未央宫中。
流光迴雪廊,本是官眷进宫的必由之路,对宫学学子而言,却是条远道,魏云念刻意选择此路,或许正为避开谢昭与常观的不期而遇。
还未回座,徐玉便示意谢昭对皇后陛下谢恩,常观起身,二人并立。谢昭目光再次掠过常观,见他神色依旧,无悲无喜,一时竟觉得看不真切。
似乎注意到谢昭的目光,常观亦转过头望她一眼。只一刻,常观脸上出现不易察觉的错愕,清净如水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慌乱。
谢昭漂亮的眼睛里疑惑和探究不加掩饰,似乎在疑惑为什么两个如此陌生的人如今却要并肩而立。
常观也终于意识到,眼前这个明眸善睐的姑娘,和他命运相牵,是未来要和他携手一生的夫人。
两人定了定神,盈盈下拜。
“臣常观,”
“臣女谢昭,”
“伏惟叩首,拜谢皇后陛下隆恩浩荡,俯察微臣(臣女)之身,婚配佳偶。”
“常观固学浅行薄,但必当竭尽忠诚,修身齐家,效仿古之贤士,勤勉于内,恭顺于外,不负陛下之隆恩,不辱皇家之匹配。”
“谢昭必将以谦恭之态,勤勉之心,敬夫持家,传承皇家之风,不负陛下厚望,光耀门楣,以报浩荡之恩。”
皇后看阶下两人,目光柔和慈爱,眼神却不经意扫过席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的女儿,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礼毕,两人依礼序一并入座,谢昭仍不加掩饰地打量他,只见常观又是一副端坐沉静的姿态,偶尔回答皇后和徐玉的问题,不紧不慢。
谢昭想,也许是从小修道的缘故,他和谈经论道的世家子弟总是不同的,每日与青灯古卷为伴,仿佛将那些经文道义深深融入骨髓,明明是少年模样,却有一种古旧的气质,像是乡学学究。
见谢昭又一次盯着他出神,常观心下更乱,不由得轻咳一声,试图掩饰自己的局促。
谢昭敏锐地捕捉到常观斜过来的眼光,然而,就在刹那间,仿佛是勇气不足,那目光又倏地低垂,匆匆隐匿于长睫之下。谢昭心生妙趣,像是发现了了不得的事情,忽而想找个机会试探这位一本正经的未婚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