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并不期待自己真能收到常观的回信,是以当婢女把信交到谢昭手里的时候竟觉得有些恍惚。
常观十二年岐山问道,对山中风物确实更有一番理解,写岐山之冬,霜雪草木,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清寂之感。
这样一封信,倒叫谢昭也说不出什么打趣的话来。
常侍中事忙,朝中又有大事,得到常观回信赠礼,谢昭心满意足,便也搁笔不再烦扰。
谢昭的二哥名叫谢暄,字熙明,时任骑都尉。由于两人年岁相仿,读书习武多在已出,长大后也时常在祖母的指教下切磋武艺。
恰逢谢暄休沐,两人便在庭院拾起木剑比试起来。谢暄手中长剑轻轻一震,斜挑而出,谢昭身形一侧,轻松避开,随即转动手腕再挥剑一刺,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剑花,剑尖如飞燕掠水,轻盈迅捷。
过了十数招,谢暄忽而加快攻势,手中木剑如疾风骤雨。到底和二哥力量上存在差异,谢昭挥剑抵挡不及,眼看便要落败。
“阿昭,遇强则化水,剑锋至左,以柄推其刃,借彼之里,其势卸也。”站在一边的徐玉开口,眉眼带笑。
谢昭一听,学着祖母的法子,果然把二哥手中的剑挑飞出去。
谢暄并不恼,只做玩笑似地责备祖母偏心妹妹,话还没说完,就瞧见院子一边祖父和官场同僚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一边看她和谢昭笔试。
“拜见祖父,徐伯伯。”谢暄开口,对着站在前面的两位长者拱手一拜,对两人身边的年轻人颔首,问:“不知阁下?”
“他是你妹夫。”
未等常观和谢安回答,谢昭便摆了兵器走到谢暄身边,对着常观眨了眨眼。
常观呼吸一窒,又一时不知道作何反应。
谢安脸上似乎也挂不住,摇摇头道:“阿昭,不可胡闹。”
“我哪里胡闹,我同常观的婚事是陛下御赐,金玉良缘,他难道不是我阿兄的妹夫?”谢昭得寸进尺,仍然笑着辩驳。
谢安摇摇头,对常观道:“我家三代就这一个丫头,又从小在乡野长大,不成礼数……”
“成不成礼数有什么重要的,成定局就好了。”
谢暄听此话,有见祖父得眼神,笑着把妹妹拉到身后,对常观道:“原是侍中大人,在下谢暄,家中排行第二。”
不等谢昭再闹,同常观谢安一同到府邸的江燕然终于发话:“老师何必担忧,阿昭落落大方,如此和小常大人倒不必你和师母担心了罢,陛下也没做错这桩大媒。”紧接着话锋一转,“还是先把灵川的事情了解了罢。”
谢昭已经猜到是哪件事——灵川侵地案朝野震动,除严审本案外陛下不再有动作,官场上下尽是静默,不敢随意揣测上意,唯恐做错。
常观和江燕然来拜访谢府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仅仅是官场,灵川这件事早就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太学学生生激愤,已联名上书三次。
灵川当地豪族柳氏,嚣张跋扈,倚仗权势目无王法。这几年柳氏越发猖狂,忽视陛下的国政,不断侵占灵川小农的土地,以致无数农户流离失所,生计无着。
揭开这一切的,是一普通农户范氏。
范氏一家被柳氏夺去了田产,只得佃农为生,然而赋税徭役本就压在身上,再加一重佃租,全家几乎要没有活路。范氏的丈夫和儿子忍无可忍,决定到乡县状告柳氏的罪状,哪成想地方官府本就受世家所胁迫,范氏父子的诉状才递上去两人和那写诉状的状师就已遭飞来横祸。
范氏悲痛欲绝,但深知灵川投告无门,于是只能装疯卖傻,以发覆面,衣衫褴褛,时而言语颠三倒四,时而狂笑不止说自己是天上谪仙人,一路乞讨到郡守府前鸣冤。
她直直地站在郡守府前,血泪俱下,言辞凄厉:“吾夫吾子,无辜被害,柳氏恶贼,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夺人之地,令吾等小农失去生计。今愿以身扑火,只求明镜高悬,还我夫我子一个公道!”说完,这妇人便在郡守府前吐出一口黑血,力竭而亡。
当时围观者众,当地百姓无不侧目,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刚到京都,百姓写的写了万名书也递到皇帝的书案上。
大周以武立国,以农养兵,土地是国本是国政。建元年初,皇帝就曾颁布《周律·土地法》保障农户的耕作。因此,这次柳氏的所作所为并不仅仅是一家一族,更是关乎国运。事发,皇帝并不遣刺史,而让侍御史亲赴灵州,查明确有其事后将参与到侵占范氏土地的柳氏族人二十余人尽判了斩首,主谋处分尸极刑,其家眷判流放,处置达百人。处置之快,处置之严,前所未有,世家皆胆寒。
“陛下严查严惩,却不涉及柳家根本,自此后再无动作,老师觉得是何缘故?”
借着送茶点的机会,谢昭‘闯’进书房,和谢暄同坐,与常观对面。朝中事谢安从不瞒徐玉,也不避讳从小就跟在徐玉身边长大的谢昭,再看这满屋子都不算外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孙女听着。
“林御史亲自去灵川,足以说明陛下对这件事的重视,且林御史将事情查明便立刻处置,也足见陛下的决心。土地乃国政,陛下绝不会轻轻揭过——林御史如今仍在灵川不就是最好的印证?”
江燕然点点头,“我等在朝多年,自然也晓得陛下这次从重处置的意义,但自处置了柳氏,陛下便偃旗息鼓,甚至开始安排其其他事情,莫非也是顾忌……”
“非也。”常观道,“陛下若只是考虑世家,从一开始就不需要处置的这样严。”
“或者说,陛下大可以只处置一个柳家?”谢昭接话,常观却皱眉,他们两个想事情,也许同归,但总是殊途。
建元帝废齐立周,依靠的是众多世家的支持,这些家族在当地声名显赫,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人脉资源,对于国家的稳固至关重要。灵川侵地案不能不处置,但如果并不想对世家动手,侍御史不会去的这样快,查出来的人不会这样多。
常观出身琅琊常氏,虽从小清修,却也知道水至清则无鱼。让世家大族力行约束自身,毫无差池绝不霸道,才是天方夜谭。陛下能做的,或者说陛下需要做得,不是查清姻亲相牵,血脉相连的各大世家到底有没有差错,是要把这样的差错控制在国政所允许的范围内——查得这样严,已经不仅仅是威慑。
但谢昭的话却让他想到本来被忽略掉的一层。
与谢家、谭家这样的家族不同,柳氏在陛下立国时并未援手,因而朝中无人。这么多年,柳氏只凭借家族名望和几十上百年间累积的财富固守,对于大周的治国之道、乡郡之则理解太轻太浅,所作所为毫不收敛。家族本来就已有没落衰败的景象,几代之后的姻亲也牢靠,如今肆无忌惮闹出这样的乱子,可谓是神仙难救。
现在柳氏怎么能指望其他氏族会和他们同舟共济呢?只怕明哲保身如宋家,连兔死狐悲的心都没有——柳氏能纵容后嗣为祸灵川至于酿出大祸,其本身便不援手了;更何况没了柳氏,灵川还会有王氏、郑氏,只要大周立国于此,这片土地上就会有新的府邸。
“然也,是以今日陛下谴慎之与我二人同席,要商议的,并不是柳家之祸,而是,宗亲之祸。”话不必全部挑明,书房里的所有人便明白谢安的意思。
显赫如颍川谢氏、儋州谭氏,立足一方,所靠并不只是祖上几代累积的财富——乱世多兵祸,家财散尽也是常有的事情。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得以保全,甚至继续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族的传承。世家子弟学经史子集,了解政治运作、军事谋略,一代一代的人才从祠堂走到庙堂,又不断引导后学上进,所以才有了如此绵延不息。
可是跟着陛下打天下的宗亲不一样,他们是刀枪血雨中实打实打下的功绩,是同姓子弟尸山血海堆出来的功劳,所以大周立国,他们并不认为世家在其中的斡旋是有价值的,看清士族领袖,不愿意和士族共立朝堂,恨不得和前朝开国做得时候一样,只允许魏氏子孙治天下。
天下都姓魏,土地又怎么能不姓魏。
真正不把天子的国政当一回事的,是他的叔叔伯伯们。
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铁蹄之下的胜利源自手里的利剑,而不是后方几十年如一日养出来的兵强马壮、粮草丰沛。
柳氏猖獗,宗亲只会更胜一筹。
常观点头,继而问:“处置这件事,无论哪边都避不开,可路,无非就这么几条,太子殿下早已上书,陛下却不置可否。”
江燕然补充:“殿下上书先按下不表,就此事而言,难道不该依许少卿朝堂之请责令各州县严查侵占民田之事么?”
谢安摇头,“各州县严查本就杯水车薪,即使派御史到各地也只能解一时之患,陛下日理万机,总也有疏忽的时候。陛下想要把这件事做到底,就不能只是这样泛泛地查,一定要从最难最复杂的地方下手。”
“您说的是北河郡?”常观问。
“不错,正是北河郡。”谢安答,“夏初之时,我记得慎之曾与见微上报北河郡李沐风田产不符之事,导致北河郡所推荐学子入仕之事一再推迟。”
常观自然是记得这件事的,只不过这件事几经周折,尚书台派出去的主簿一个个都无功而返,最终还是不了了之,陛下主持,给李沐风定了个不高不低的县职。
“这件事当时处理的暧昧,就是因为大理寺后续查出,李沐风多出来的这几十亩田产都是农户因债务抵押田地,偿还不起借款后收归李家所得。”江燕然道,“而农户之所以还不清借款,自然是因为灾年北河郡赋税不减,丰年利息加倍,如此利滚利,田地自然也就没了。”
常观轻叹一声,谢暄却忍不住:“果真是李沐风的私产么?”
谢安拍了拍谢暄的肩,表示明白。平恩伯远比柳氏高明,北河郡就是靠着这样的手段把农户变成佃农,农户被门客蚕食,地租和赋税尽数是平恩伯的,而作为交换,他只需要把这些人或者他们的子弟列在名单上,每年评定人才的时候以官位许之。
所谓只手遮天,不外如是。
“陛下对太子所条陈之法并非不赞同,尤以殿下提到的‘土地查册’,乃是重中之重,是当下要务。只是——”
“这件事,不能由殿下牵头。殿下省份尊贵,然其生母出身寒族,并无世家可依,说到底甚至更加仰赖宗室,如今殿下的折子递上去,已经让宗室大为不满了。”
“所以,殿下是希望老师?”
谢安再点头,“陛下是要你我常侍中通力合作,为陛下解决此事。”
“我等皆出身望族,此事既出,便不再可能和柳氏同席而坐。说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历经三朝,门生不少,这件事由我来提便是顺理成章。燕然如今官拜大理寺卿,无论是今日的柳氏还是未来的哪一家,都需要大理寺从严查办。”
他转过头,定定地望着常观:“慎之,你自入仕便封侍中,辅佐太子,不可谓不尊贵,也正是因此,这件事,殿下不能办的,需要你来办,殿下不能查的需要你来查。只有如此,他日,殿下才能够得心应手,不被掣肘。”
事情谈完已经日暮,谢安并未留两人,送别之时却像是想到什么,急急地嘱咐了几句。
谢暄似乎有些意外,“见微不同伯父一道?”
江燕然拱手用眼神示意,“大理寺虽然诸多要案未审结,但此事自有我大理寺负责,那混小子如今在尚书台,自然也不是我能管的啦。”
常观闻言心下了然,和江燕然交换了个眼神,知道自己和江见微即将面对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常观十二年岐山问道,对山中风物确实更有一番理解,写岐山之冬,霜雪草木,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清寂之感。
这样一封信,倒叫谢昭也说不出什么打趣的话来。
常侍中事忙,朝中又有大事,得到常观回信赠礼,谢昭心满意足,便也搁笔不再烦扰。
谢昭的二哥名叫谢暄,字熙明,时任骑都尉。由于两人年岁相仿,读书习武多在已出,长大后也时常在祖母的指教下切磋武艺。
恰逢谢暄休沐,两人便在庭院拾起木剑比试起来。谢暄手中长剑轻轻一震,斜挑而出,谢昭身形一侧,轻松避开,随即转动手腕再挥剑一刺,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剑花,剑尖如飞燕掠水,轻盈迅捷。
过了十数招,谢暄忽而加快攻势,手中木剑如疾风骤雨。到底和二哥力量上存在差异,谢昭挥剑抵挡不及,眼看便要落败。
“阿昭,遇强则化水,剑锋至左,以柄推其刃,借彼之里,其势卸也。”站在一边的徐玉开口,眉眼带笑。
谢昭一听,学着祖母的法子,果然把二哥手中的剑挑飞出去。
谢暄并不恼,只做玩笑似地责备祖母偏心妹妹,话还没说完,就瞧见院子一边祖父和官场同僚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一边看她和谢昭笔试。
“拜见祖父,徐伯伯。”谢暄开口,对着站在前面的两位长者拱手一拜,对两人身边的年轻人颔首,问:“不知阁下?”
“他是你妹夫。”
未等常观和谢安回答,谢昭便摆了兵器走到谢暄身边,对着常观眨了眨眼。
常观呼吸一窒,又一时不知道作何反应。
谢安脸上似乎也挂不住,摇摇头道:“阿昭,不可胡闹。”
“我哪里胡闹,我同常观的婚事是陛下御赐,金玉良缘,他难道不是我阿兄的妹夫?”谢昭得寸进尺,仍然笑着辩驳。
谢安摇摇头,对常观道:“我家三代就这一个丫头,又从小在乡野长大,不成礼数……”
“成不成礼数有什么重要的,成定局就好了。”
谢暄听此话,有见祖父得眼神,笑着把妹妹拉到身后,对常观道:“原是侍中大人,在下谢暄,家中排行第二。”
不等谢昭再闹,同常观谢安一同到府邸的江燕然终于发话:“老师何必担忧,阿昭落落大方,如此和小常大人倒不必你和师母担心了罢,陛下也没做错这桩大媒。”紧接着话锋一转,“还是先把灵川的事情了解了罢。”
谢昭已经猜到是哪件事——灵川侵地案朝野震动,除严审本案外陛下不再有动作,官场上下尽是静默,不敢随意揣测上意,唯恐做错。
常观和江燕然来拜访谢府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仅仅是官场,灵川这件事早就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太学学生生激愤,已联名上书三次。
灵川当地豪族柳氏,嚣张跋扈,倚仗权势目无王法。这几年柳氏越发猖狂,忽视陛下的国政,不断侵占灵川小农的土地,以致无数农户流离失所,生计无着。
揭开这一切的,是一普通农户范氏。
范氏一家被柳氏夺去了田产,只得佃农为生,然而赋税徭役本就压在身上,再加一重佃租,全家几乎要没有活路。范氏的丈夫和儿子忍无可忍,决定到乡县状告柳氏的罪状,哪成想地方官府本就受世家所胁迫,范氏父子的诉状才递上去两人和那写诉状的状师就已遭飞来横祸。
范氏悲痛欲绝,但深知灵川投告无门,于是只能装疯卖傻,以发覆面,衣衫褴褛,时而言语颠三倒四,时而狂笑不止说自己是天上谪仙人,一路乞讨到郡守府前鸣冤。
她直直地站在郡守府前,血泪俱下,言辞凄厉:“吾夫吾子,无辜被害,柳氏恶贼,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夺人之地,令吾等小农失去生计。今愿以身扑火,只求明镜高悬,还我夫我子一个公道!”说完,这妇人便在郡守府前吐出一口黑血,力竭而亡。
当时围观者众,当地百姓无不侧目,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刚到京都,百姓写的写了万名书也递到皇帝的书案上。
大周以武立国,以农养兵,土地是国本是国政。建元年初,皇帝就曾颁布《周律·土地法》保障农户的耕作。因此,这次柳氏的所作所为并不仅仅是一家一族,更是关乎国运。事发,皇帝并不遣刺史,而让侍御史亲赴灵州,查明确有其事后将参与到侵占范氏土地的柳氏族人二十余人尽判了斩首,主谋处分尸极刑,其家眷判流放,处置达百人。处置之快,处置之严,前所未有,世家皆胆寒。
“陛下严查严惩,却不涉及柳家根本,自此后再无动作,老师觉得是何缘故?”
借着送茶点的机会,谢昭‘闯’进书房,和谢暄同坐,与常观对面。朝中事谢安从不瞒徐玉,也不避讳从小就跟在徐玉身边长大的谢昭,再看这满屋子都不算外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孙女听着。
“林御史亲自去灵川,足以说明陛下对这件事的重视,且林御史将事情查明便立刻处置,也足见陛下的决心。土地乃国政,陛下绝不会轻轻揭过——林御史如今仍在灵川不就是最好的印证?”
江燕然点点头,“我等在朝多年,自然也晓得陛下这次从重处置的意义,但自处置了柳氏,陛下便偃旗息鼓,甚至开始安排其其他事情,莫非也是顾忌……”
“非也。”常观道,“陛下若只是考虑世家,从一开始就不需要处置的这样严。”
“或者说,陛下大可以只处置一个柳家?”谢昭接话,常观却皱眉,他们两个想事情,也许同归,但总是殊途。
建元帝废齐立周,依靠的是众多世家的支持,这些家族在当地声名显赫,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人脉资源,对于国家的稳固至关重要。灵川侵地案不能不处置,但如果并不想对世家动手,侍御史不会去的这样快,查出来的人不会这样多。
常观出身琅琊常氏,虽从小清修,却也知道水至清则无鱼。让世家大族力行约束自身,毫无差池绝不霸道,才是天方夜谭。陛下能做的,或者说陛下需要做得,不是查清姻亲相牵,血脉相连的各大世家到底有没有差错,是要把这样的差错控制在国政所允许的范围内——查得这样严,已经不仅仅是威慑。
但谢昭的话却让他想到本来被忽略掉的一层。
与谢家、谭家这样的家族不同,柳氏在陛下立国时并未援手,因而朝中无人。这么多年,柳氏只凭借家族名望和几十上百年间累积的财富固守,对于大周的治国之道、乡郡之则理解太轻太浅,所作所为毫不收敛。家族本来就已有没落衰败的景象,几代之后的姻亲也牢靠,如今肆无忌惮闹出这样的乱子,可谓是神仙难救。
现在柳氏怎么能指望其他氏族会和他们同舟共济呢?只怕明哲保身如宋家,连兔死狐悲的心都没有——柳氏能纵容后嗣为祸灵川至于酿出大祸,其本身便不援手了;更何况没了柳氏,灵川还会有王氏、郑氏,只要大周立国于此,这片土地上就会有新的府邸。
“然也,是以今日陛下谴慎之与我二人同席,要商议的,并不是柳家之祸,而是,宗亲之祸。”话不必全部挑明,书房里的所有人便明白谢安的意思。
显赫如颍川谢氏、儋州谭氏,立足一方,所靠并不只是祖上几代累积的财富——乱世多兵祸,家财散尽也是常有的事情。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得以保全,甚至继续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族的传承。世家子弟学经史子集,了解政治运作、军事谋略,一代一代的人才从祠堂走到庙堂,又不断引导后学上进,所以才有了如此绵延不息。
可是跟着陛下打天下的宗亲不一样,他们是刀枪血雨中实打实打下的功绩,是同姓子弟尸山血海堆出来的功劳,所以大周立国,他们并不认为世家在其中的斡旋是有价值的,看清士族领袖,不愿意和士族共立朝堂,恨不得和前朝开国做得时候一样,只允许魏氏子孙治天下。
天下都姓魏,土地又怎么能不姓魏。
真正不把天子的国政当一回事的,是他的叔叔伯伯们。
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铁蹄之下的胜利源自手里的利剑,而不是后方几十年如一日养出来的兵强马壮、粮草丰沛。
柳氏猖獗,宗亲只会更胜一筹。
常观点头,继而问:“处置这件事,无论哪边都避不开,可路,无非就这么几条,太子殿下早已上书,陛下却不置可否。”
江燕然补充:“殿下上书先按下不表,就此事而言,难道不该依许少卿朝堂之请责令各州县严查侵占民田之事么?”
谢安摇头,“各州县严查本就杯水车薪,即使派御史到各地也只能解一时之患,陛下日理万机,总也有疏忽的时候。陛下想要把这件事做到底,就不能只是这样泛泛地查,一定要从最难最复杂的地方下手。”
“您说的是北河郡?”常观问。
“不错,正是北河郡。”谢安答,“夏初之时,我记得慎之曾与见微上报北河郡李沐风田产不符之事,导致北河郡所推荐学子入仕之事一再推迟。”
常观自然是记得这件事的,只不过这件事几经周折,尚书台派出去的主簿一个个都无功而返,最终还是不了了之,陛下主持,给李沐风定了个不高不低的县职。
“这件事当时处理的暧昧,就是因为大理寺后续查出,李沐风多出来的这几十亩田产都是农户因债务抵押田地,偿还不起借款后收归李家所得。”江燕然道,“而农户之所以还不清借款,自然是因为灾年北河郡赋税不减,丰年利息加倍,如此利滚利,田地自然也就没了。”
常观轻叹一声,谢暄却忍不住:“果真是李沐风的私产么?”
谢安拍了拍谢暄的肩,表示明白。平恩伯远比柳氏高明,北河郡就是靠着这样的手段把农户变成佃农,农户被门客蚕食,地租和赋税尽数是平恩伯的,而作为交换,他只需要把这些人或者他们的子弟列在名单上,每年评定人才的时候以官位许之。
所谓只手遮天,不外如是。
“陛下对太子所条陈之法并非不赞同,尤以殿下提到的‘土地查册’,乃是重中之重,是当下要务。只是——”
“这件事,不能由殿下牵头。殿下省份尊贵,然其生母出身寒族,并无世家可依,说到底甚至更加仰赖宗室,如今殿下的折子递上去,已经让宗室大为不满了。”
“所以,殿下是希望老师?”
谢安再点头,“陛下是要你我常侍中通力合作,为陛下解决此事。”
“我等皆出身望族,此事既出,便不再可能和柳氏同席而坐。说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历经三朝,门生不少,这件事由我来提便是顺理成章。燕然如今官拜大理寺卿,无论是今日的柳氏还是未来的哪一家,都需要大理寺从严查办。”
他转过头,定定地望着常观:“慎之,你自入仕便封侍中,辅佐太子,不可谓不尊贵,也正是因此,这件事,殿下不能办的,需要你来办,殿下不能查的需要你来查。只有如此,他日,殿下才能够得心应手,不被掣肘。”
事情谈完已经日暮,谢安并未留两人,送别之时却像是想到什么,急急地嘱咐了几句。
谢暄似乎有些意外,“见微不同伯父一道?”
江燕然拱手用眼神示意,“大理寺虽然诸多要案未审结,但此事自有我大理寺负责,那混小子如今在尚书台,自然也不是我能管的啦。”
常观闻言心下了然,和江燕然交换了个眼神,知道自己和江见微即将面对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