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郑元琭房 日 内
范氏坐在原地,满心忧虑。
原本站在房外值守的一位侍女适时步入,她是紫荆,二十五六岁的年纪。
紫荆:“范娘子,您就随六郎一块去吧,他一人在杨娘子那,定会不痛快。”
范氏也憋着气说:“他怪我多言,正与我置气呢。我去了岂不是自讨没趣。”
紫荆:“六郎从小经历异于常人,与杨娘子之间的隔阂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开的,您确也不该这时劝,不仅无用,还会疏远您与六郎的关系,得不偿失。”
范氏听着心中一动:“唉,我没文化,也不聪明,考虑不到那些细处,还是你懂明儿,到底是跟在他身边许多年的。”
紫荆倾下身来:“范娘子,六郎定是盼着您去的。”
范氏:“好,我去。元璎元珉也有几日没去了,我去唤他们一块儿。”
范氏起身,将喝完的碗碟拿着,准备出去。
紫荆:“这里交给婢子,您去忙。”
范氏应下,将托盘递给紫荆后便离开了。
23杨氏房 日 内—外
杨氏怀抱着一个年约十四的小女孩坐在榻上,一侧的鸟笼中,女孩正在逗里面的鹦鹉玩,她是杨氏的小女儿郑元玢。
郑元玢:“阿娘,它怎么不学我说话呀。”
一个老婆子端来一碗点心放在案上,她是杨氏最亲近的心腹段婆婆。
段婆婆:“小鹦鹉学话,得咱们耐心教呢,哪能天生就会说啊。”
郑元玢睁着又大又圆的眼睛问段婆婆:“怎么教?它们会听我的话吗?”
段婆婆:“只要您用心,它定能领会的。”
郑元玢:“那我先给它们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她小手托腮,陷入了沉思。
恰在此时,一侍女匆匆而入,禀报道:“杨娘子,六郎到了。”
杨氏有些惊讶:“哟,稀客呀。”
段婆婆连忙吩咐侍女:“快去泡茶。”
随着一阵脚步声,郑元琭步入屋内,面色凝重,向杨氏行礼:“请大人安。”
郑元玢看见他,兴奋地挣脱开杨氏的怀抱,奔向郑元琭:“六阿兄!你怎么来了!”
郑元琭的眉宇间闪过一丝温柔,轻抚元玢的发顶。
侍女伺候郑元琭坐下,上茶,郑元玢则紧挨着坐在他身边。
杨氏带着几分戏谑的语调:“今日什么风把我们大名鼎鼎的郑六郎吹来了。”
郑元琭:“许久没来给大人问安,来看看大人近日身子是否舒畅。”
杨氏:“好着呢,不劳你费心。还是说,你就盼着我出点什么毛病,好让你卖个面子孝敬我?”
郑元琭面色一沉:“元琭不敢。”
气氛正微妙时,郑元玢打破了僵局:“六阿兄,你来得正好!(指着一旁的鸟笼)这是今日三舅带来送给我的鹦鹉,我正在想给它们起什么名字好呢,六阿兄帮我想一个!”
郑元琭:“三舅倒是格外疼夕娘些,难得来一次,还只给夕娘带了礼物。”
郑元玢:“大阿兄六阿兄都有的呀!我都看到了,六阿兄的是一幅名画,听说是六阿兄最喜欢的名家画的,六阿兄没收到吗?”
郑元琭听到这话时,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但转而又消失了。
杨氏:“不过一个浪荡子画的荒淫玩意儿,你三舅不懂,胡乱送了,自是不能给你的,我已让人给收起来了。”
郑元玢疑惑地回头看杨氏:“我觉得挺好看的呀!”
杨氏:“你懂什么。”
郑元琭:“也好,那就多谢大人替元琭保管了。”
郑元玢又跑过去拉住郑元琭的手:“六阿兄,你快帮我想名字呀!”
这时,又一个侍女进来传话:“杨娘子,范娘子带着八郎和十二娘来了。”
杨氏冷笑一声:“今日这是怎么了,都结着伴来给我添堵呢?”
段婆婆对侍女:“快请进。”
范氏带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和一个十岁出头的女孩进来,他们分别是郑元珉和郑元璎。
几人互相见礼后,侍女拿来两张椅子,分别安置了郑元珉与郑元璎。范氏则站在旁边。
郑元琭趁此机会对郑元玢说:“夕娘,正好你八阿兄来了,让他帮你起名字,元珉最擅长起名了。”
郑元璎:“对哦八阿兄,你帮我给这两只鹦鹉起个名字吧!”
郑元珉微笑着应允:“好,我瞧瞧它们。”他缓步走向鸟笼,细细打量起那对活泼的鹦鹉来。
门外突然传来嘈杂声。
段婆婆吩咐侍女:“去看看,出什么事了?”
侍女应声而去,看到郑昇正生气地训斥家仆们。
家仆们满是惶恐与焦虑:“没找到。”
郑昇怒喝随之传来:“这混小子,又给我溜出去了!快去找!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些青楼艺馆,一个都不能放过!今天找不到他,你们谁也别想休息!”
杨氏闻言,怒火中烧,几步并作一步冲出内室,对着郑昇就是一顿数落:“你嚷什么呢!”
郑昇:“你生的好儿子!父亲要他与我一同去苏州提亲,这会子人影都不见了!”
杨氏:“琨儿这么大个人还能丢了不成?”
郑昇:“还不是你平日里纵容他,明明说了不许他擅自出府,你又给他放出去了,有你这样的母亲真是!”
杨氏:“诶怎么还怪我头上了?还有,我不同意他去苏州,苏州那么远,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的,琨儿怎么受得了那份苦?你一个人去就够显诚意的了。”
郑昇:“父亲让琨儿去,就是为了磨磨他的性子,让他安分一阵。此事已经说定了,容不得他!(对家仆)快去给我找!”
家仆们被这股威压吓得连连应是,匆匆散去,招呼着人去找。
24玉霜居 夜 外
这里是郑元琨的独立院落玉霜居。
此刻,郑元琨在数名家仆的簇拥下,自侧面的曲折回廊疾步而过,面容阴沉,怒气冲冲,显然心中不快。
杨令仪静静地立于房门前,看见经过的郑元琨。
侍女阿巧从屋里拿来一件披风给杨令仪披上:“娘子,外面风大,还是进屋去吧。”
杨令仪:“大郎是不是又被大人指责了?”
阿巧:“方才听丫头们私下议论,说是阿郎要大郎随二公子一同去苏州提亲,大郎不愿,两人便争执了起来。”
杨令仪:“那他不去了?”
阿巧:“去。这次杨娘子也没能求得了情。二公子说,就算是绑,也得把大郎绑到马车上去。”
杨令仪:“今日在驿安堂,我看见恺哥儿他那软绵绵的小脸,看得我心都要化了。可我不敢抱,我怕我一抱他,心就软了,就想要孩子了。”
阿巧(着急的):“可这孩子也不是凭空就能有的呀。大郎几个月也不曾来玉霜居一次,要么整天被那些妖精围得团团转,要么连家里的小妾也不要,去外面花天酒地。除了被二公子逼着来看看您,他有主动来过吗?大郎不来,您想要孩子也没用啊。”
杨令仪苦笑,眼中闪过一抹落寞:“原以为自己已经看开,无子亦能安然度日。可一见到恺哥儿,心里就难免落寞。”
阿巧:“娘子这嫁的,跟没嫁有什么两样。要不是娘子出生弘农杨家,五年无所出,恐怕早就被休妻了。奴都替您着急。”
杨令仪:“算了,只要有人能为他传宗接代就行。”
阿巧:“对了,乔氏不是正怀着身孕吗?不如等孩子生出来,就将他过继到您名下,这样,至少也能有个依靠。”
杨令仪摇头,眼神坚定:“嫡母再好,终究难及生母之情。这是我亲生经历过的。这样的话,再也不许提了。”
阿巧默默点头,心中暗自为杨令仪的遭遇感到不平与惋惜。
25宋国公府大门 日 外
宋国公府大门前,郑昇与郑元琨身着华服步入马车,辛由则跨上骏马领先而行。
随着一声响亮的鞭响,提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街道上,百姓们纷纷驻足围观,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郑家之前因禁婚令之故,与卢家的婚约作罢,这会这么快就又定下新亲事了?”
“听说是义兴周家极力推荐的,虽出身商贾之家,却以贤良淑德、才情出众著称,郑家不惜跨越门第之见,特意派遣二公子与大郎共赴苏州提亲。这么大阵仗,可难得啊。”
“此人这么厉害,商贾出生,能嫁到郑家?”
“也有传言说,这女子家族背后隐藏着不凡的势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26资涯盟驻地 日 外
山崖之巅,秦定儿身着武服,身姿挺拔,手中短刀舞动间,英气逼人。
不远处,秦锡悄无声息地靠近,眼中满是赞许与疼惜。
他静静地观望着,直到秦定儿一个迅捷转身,刀锋险些触及他的胸口,把秦定儿吓一跳,惊呼出声:“师父!我没注意到您在那儿......”
秦锡从容不迫地将刀轻轻移开:“看你练得心不在焉的,想什么呢?”
言罢,他缓步走向一旁的石块,悠然坐下,秦定儿也连忙跟上,坐在他身旁。
秦定儿:“上次混进秦家的那个人,后来去了长安。他的确是您说的宋国公郑献派来的人。”
秦锡:“就因为这个事啊。”
秦定儿:“郑家可是传承百年的世家大族,郑献又是一品大员,还有国公的爵位,在朝堂上颇有威望,这么大费周章的来找资涯盟,他求什么呢?”
秦锡:“那不过是表面上的风光罢了。世族绵延至今,其威望已经足以让皇室顾忌。郑献昔日权倾朝野,而今不过是被边缘化的空壳国公,他怎会甘心?章翀与郭弼等新贵崛起,朝堂格局已变,郑献自是要寻机夺回失去的权力。”
秦定儿:“这朝堂纷争,听着让人毛骨悚然。师父还是不要牵扯进去的好。”
秦锡点头,语气坚定:“我与长安,早已是前尘往事,再无瓜葛。”
秦定儿好奇心起,试探道:“长安与秦家之间,究竟有何恩怨,让您与阿爷阿娘都讳莫如深?”
秦锡脸色微变,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秦定儿见状,不再追问:“行了行了,我不问。那,您到底有没有想到对策?郑献会善罢甘休吗?”
秦锡:“他不会,所以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顺势而为吧。”
秦定儿若有所思:“我就怕,郑献这个人,没这么简单。”
秦锡:“行了,别想了,这也不是你要考虑的东西,你把樱花刀法练好就行了。(摸了摸秦定儿手中的刀)这刀用了这么久了,有没有想过换一把?”
秦定儿双眼一亮:“师父愿意把残樱刀传给我了?”
秦锡:“想的美。我就是看着你这刀用久了,都钝了。”
秦定儿:“如果不是换残樱刀,那我不舍得,它都跟了我这么多年了。”
正当两人交谈之际,千凌匆匆赶来,神色焦急:“娘子,主君派人来传话,说有贵客上门提亲,要您立刻回去。”
秦定儿:“提亲的事阿爷阿娘决定就好了,叫我回去干什么?况且,折腾来折腾去,阿爷也不会同意。”
千凌:“据说对方是长安来的。”
秦定儿闻言,心中顿时涌起不祥之感:“长安?不好!”
她猛地站起,身形一展,已向山下疾驰而去,千凌紧随其后。
秦锡望着秦定儿离去的背影,眉头紧锁,心中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一股不安的情绪悄然蔓延开来。
范氏坐在原地,满心忧虑。
原本站在房外值守的一位侍女适时步入,她是紫荆,二十五六岁的年纪。
紫荆:“范娘子,您就随六郎一块去吧,他一人在杨娘子那,定会不痛快。”
范氏也憋着气说:“他怪我多言,正与我置气呢。我去了岂不是自讨没趣。”
紫荆:“六郎从小经历异于常人,与杨娘子之间的隔阂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开的,您确也不该这时劝,不仅无用,还会疏远您与六郎的关系,得不偿失。”
范氏听着心中一动:“唉,我没文化,也不聪明,考虑不到那些细处,还是你懂明儿,到底是跟在他身边许多年的。”
紫荆倾下身来:“范娘子,六郎定是盼着您去的。”
范氏:“好,我去。元璎元珉也有几日没去了,我去唤他们一块儿。”
范氏起身,将喝完的碗碟拿着,准备出去。
紫荆:“这里交给婢子,您去忙。”
范氏应下,将托盘递给紫荆后便离开了。
23杨氏房 日 内—外
杨氏怀抱着一个年约十四的小女孩坐在榻上,一侧的鸟笼中,女孩正在逗里面的鹦鹉玩,她是杨氏的小女儿郑元玢。
郑元玢:“阿娘,它怎么不学我说话呀。”
一个老婆子端来一碗点心放在案上,她是杨氏最亲近的心腹段婆婆。
段婆婆:“小鹦鹉学话,得咱们耐心教呢,哪能天生就会说啊。”
郑元玢睁着又大又圆的眼睛问段婆婆:“怎么教?它们会听我的话吗?”
段婆婆:“只要您用心,它定能领会的。”
郑元玢:“那我先给它们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她小手托腮,陷入了沉思。
恰在此时,一侍女匆匆而入,禀报道:“杨娘子,六郎到了。”
杨氏有些惊讶:“哟,稀客呀。”
段婆婆连忙吩咐侍女:“快去泡茶。”
随着一阵脚步声,郑元琭步入屋内,面色凝重,向杨氏行礼:“请大人安。”
郑元玢看见他,兴奋地挣脱开杨氏的怀抱,奔向郑元琭:“六阿兄!你怎么来了!”
郑元琭的眉宇间闪过一丝温柔,轻抚元玢的发顶。
侍女伺候郑元琭坐下,上茶,郑元玢则紧挨着坐在他身边。
杨氏带着几分戏谑的语调:“今日什么风把我们大名鼎鼎的郑六郎吹来了。”
郑元琭:“许久没来给大人问安,来看看大人近日身子是否舒畅。”
杨氏:“好着呢,不劳你费心。还是说,你就盼着我出点什么毛病,好让你卖个面子孝敬我?”
郑元琭面色一沉:“元琭不敢。”
气氛正微妙时,郑元玢打破了僵局:“六阿兄,你来得正好!(指着一旁的鸟笼)这是今日三舅带来送给我的鹦鹉,我正在想给它们起什么名字好呢,六阿兄帮我想一个!”
郑元琭:“三舅倒是格外疼夕娘些,难得来一次,还只给夕娘带了礼物。”
郑元玢:“大阿兄六阿兄都有的呀!我都看到了,六阿兄的是一幅名画,听说是六阿兄最喜欢的名家画的,六阿兄没收到吗?”
郑元琭听到这话时,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但转而又消失了。
杨氏:“不过一个浪荡子画的荒淫玩意儿,你三舅不懂,胡乱送了,自是不能给你的,我已让人给收起来了。”
郑元玢疑惑地回头看杨氏:“我觉得挺好看的呀!”
杨氏:“你懂什么。”
郑元琭:“也好,那就多谢大人替元琭保管了。”
郑元玢又跑过去拉住郑元琭的手:“六阿兄,你快帮我想名字呀!”
这时,又一个侍女进来传话:“杨娘子,范娘子带着八郎和十二娘来了。”
杨氏冷笑一声:“今日这是怎么了,都结着伴来给我添堵呢?”
段婆婆对侍女:“快请进。”
范氏带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和一个十岁出头的女孩进来,他们分别是郑元珉和郑元璎。
几人互相见礼后,侍女拿来两张椅子,分别安置了郑元珉与郑元璎。范氏则站在旁边。
郑元琭趁此机会对郑元玢说:“夕娘,正好你八阿兄来了,让他帮你起名字,元珉最擅长起名了。”
郑元璎:“对哦八阿兄,你帮我给这两只鹦鹉起个名字吧!”
郑元珉微笑着应允:“好,我瞧瞧它们。”他缓步走向鸟笼,细细打量起那对活泼的鹦鹉来。
门外突然传来嘈杂声。
段婆婆吩咐侍女:“去看看,出什么事了?”
侍女应声而去,看到郑昇正生气地训斥家仆们。
家仆们满是惶恐与焦虑:“没找到。”
郑昇怒喝随之传来:“这混小子,又给我溜出去了!快去找!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些青楼艺馆,一个都不能放过!今天找不到他,你们谁也别想休息!”
杨氏闻言,怒火中烧,几步并作一步冲出内室,对着郑昇就是一顿数落:“你嚷什么呢!”
郑昇:“你生的好儿子!父亲要他与我一同去苏州提亲,这会子人影都不见了!”
杨氏:“琨儿这么大个人还能丢了不成?”
郑昇:“还不是你平日里纵容他,明明说了不许他擅自出府,你又给他放出去了,有你这样的母亲真是!”
杨氏:“诶怎么还怪我头上了?还有,我不同意他去苏州,苏州那么远,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的,琨儿怎么受得了那份苦?你一个人去就够显诚意的了。”
郑昇:“父亲让琨儿去,就是为了磨磨他的性子,让他安分一阵。此事已经说定了,容不得他!(对家仆)快去给我找!”
家仆们被这股威压吓得连连应是,匆匆散去,招呼着人去找。
24玉霜居 夜 外
这里是郑元琨的独立院落玉霜居。
此刻,郑元琨在数名家仆的簇拥下,自侧面的曲折回廊疾步而过,面容阴沉,怒气冲冲,显然心中不快。
杨令仪静静地立于房门前,看见经过的郑元琨。
侍女阿巧从屋里拿来一件披风给杨令仪披上:“娘子,外面风大,还是进屋去吧。”
杨令仪:“大郎是不是又被大人指责了?”
阿巧:“方才听丫头们私下议论,说是阿郎要大郎随二公子一同去苏州提亲,大郎不愿,两人便争执了起来。”
杨令仪:“那他不去了?”
阿巧:“去。这次杨娘子也没能求得了情。二公子说,就算是绑,也得把大郎绑到马车上去。”
杨令仪:“今日在驿安堂,我看见恺哥儿他那软绵绵的小脸,看得我心都要化了。可我不敢抱,我怕我一抱他,心就软了,就想要孩子了。”
阿巧(着急的):“可这孩子也不是凭空就能有的呀。大郎几个月也不曾来玉霜居一次,要么整天被那些妖精围得团团转,要么连家里的小妾也不要,去外面花天酒地。除了被二公子逼着来看看您,他有主动来过吗?大郎不来,您想要孩子也没用啊。”
杨令仪苦笑,眼中闪过一抹落寞:“原以为自己已经看开,无子亦能安然度日。可一见到恺哥儿,心里就难免落寞。”
阿巧:“娘子这嫁的,跟没嫁有什么两样。要不是娘子出生弘农杨家,五年无所出,恐怕早就被休妻了。奴都替您着急。”
杨令仪:“算了,只要有人能为他传宗接代就行。”
阿巧:“对了,乔氏不是正怀着身孕吗?不如等孩子生出来,就将他过继到您名下,这样,至少也能有个依靠。”
杨令仪摇头,眼神坚定:“嫡母再好,终究难及生母之情。这是我亲生经历过的。这样的话,再也不许提了。”
阿巧默默点头,心中暗自为杨令仪的遭遇感到不平与惋惜。
25宋国公府大门 日 外
宋国公府大门前,郑昇与郑元琨身着华服步入马车,辛由则跨上骏马领先而行。
随着一声响亮的鞭响,提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街道上,百姓们纷纷驻足围观,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郑家之前因禁婚令之故,与卢家的婚约作罢,这会这么快就又定下新亲事了?”
“听说是义兴周家极力推荐的,虽出身商贾之家,却以贤良淑德、才情出众著称,郑家不惜跨越门第之见,特意派遣二公子与大郎共赴苏州提亲。这么大阵仗,可难得啊。”
“此人这么厉害,商贾出生,能嫁到郑家?”
“也有传言说,这女子家族背后隐藏着不凡的势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26资涯盟驻地 日 外
山崖之巅,秦定儿身着武服,身姿挺拔,手中短刀舞动间,英气逼人。
不远处,秦锡悄无声息地靠近,眼中满是赞许与疼惜。
他静静地观望着,直到秦定儿一个迅捷转身,刀锋险些触及他的胸口,把秦定儿吓一跳,惊呼出声:“师父!我没注意到您在那儿......”
秦锡从容不迫地将刀轻轻移开:“看你练得心不在焉的,想什么呢?”
言罢,他缓步走向一旁的石块,悠然坐下,秦定儿也连忙跟上,坐在他身旁。
秦定儿:“上次混进秦家的那个人,后来去了长安。他的确是您说的宋国公郑献派来的人。”
秦锡:“就因为这个事啊。”
秦定儿:“郑家可是传承百年的世家大族,郑献又是一品大员,还有国公的爵位,在朝堂上颇有威望,这么大费周章的来找资涯盟,他求什么呢?”
秦锡:“那不过是表面上的风光罢了。世族绵延至今,其威望已经足以让皇室顾忌。郑献昔日权倾朝野,而今不过是被边缘化的空壳国公,他怎会甘心?章翀与郭弼等新贵崛起,朝堂格局已变,郑献自是要寻机夺回失去的权力。”
秦定儿:“这朝堂纷争,听着让人毛骨悚然。师父还是不要牵扯进去的好。”
秦锡点头,语气坚定:“我与长安,早已是前尘往事,再无瓜葛。”
秦定儿好奇心起,试探道:“长安与秦家之间,究竟有何恩怨,让您与阿爷阿娘都讳莫如深?”
秦锡脸色微变,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秦定儿见状,不再追问:“行了行了,我不问。那,您到底有没有想到对策?郑献会善罢甘休吗?”
秦锡:“他不会,所以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顺势而为吧。”
秦定儿若有所思:“我就怕,郑献这个人,没这么简单。”
秦锡:“行了,别想了,这也不是你要考虑的东西,你把樱花刀法练好就行了。(摸了摸秦定儿手中的刀)这刀用了这么久了,有没有想过换一把?”
秦定儿双眼一亮:“师父愿意把残樱刀传给我了?”
秦锡:“想的美。我就是看着你这刀用久了,都钝了。”
秦定儿:“如果不是换残樱刀,那我不舍得,它都跟了我这么多年了。”
正当两人交谈之际,千凌匆匆赶来,神色焦急:“娘子,主君派人来传话,说有贵客上门提亲,要您立刻回去。”
秦定儿:“提亲的事阿爷阿娘决定就好了,叫我回去干什么?况且,折腾来折腾去,阿爷也不会同意。”
千凌:“据说对方是长安来的。”
秦定儿闻言,心中顿时涌起不祥之感:“长安?不好!”
她猛地站起,身形一展,已向山下疾驰而去,千凌紧随其后。
秦锡望着秦定儿离去的背影,眉头紧锁,心中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一股不安的情绪悄然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