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这人,从小到大一共转了好几次学,他已经对这种生活很习惯了。且无论如何,他都不得不习惯了。
幼儿园念了不到半年就中断,因为父母情感不和而导致。他随着母亲去到她的故乡,他有情绪,却几乎没得到关注与安慰。他为母亲擦去眼泪,母亲看着他,将他紧紧抱在怀中,哭诉自己如何如何不舍这段感情,又将他从怀里放开,逼问他为何同自己的父亲长得这般相像。最该出门培养爱好、释放天性的年纪,他都在家里陪伴着母亲。母亲情绪稍好时,他是有声的;母亲情绪差些时,他是无声的,在自己的房间拼接积木、拆解积木、再拼接积木,之后独自将幼儿园读本读完,一遍又一遍。
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母亲可以送他上学,接他放学。但也会时不时缺席。
“今天你爸爸来接还是你妈妈来接?”
“一般都是我妈妈来接。”
“妈妈今天来接了吗?”
“来了。”
“妈妈来了吗?”
“今天好像没来。”
梁从回到家会发现妈妈躺在床上流泪,什么也不说,只是在流泪。吃饭时,母亲与他商量:“妈妈状态还是不好,你跟着我...受苦了。”梁从摇摇头,过了一会儿问:“妈妈,你和爸爸算是分开了吗?”
“没有正式分开。”
“为什么不正式分开?”
母亲不说话了。
第二天,梁从打算按往常一样自己去上学,反正学校不远,走十五分钟就能到。
客厅里放着小行李箱,母亲坐在沙发上,看向他:“妈妈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照顾好你。我和你爸爸打电话了,他上午来接你,你就先回去他那里住着吧?等妈妈好起来了,我就把你接回来。”
“可是现在这里,我已经习惯了。学校怎么办?”
“你去到那里也会习惯的。我给你办转学,你先过去你爸爸那里。”
梁从早就已经到了知晓父母分离的年纪,对母亲的话不做反驳,只是听着,然后也坐在母亲身边等待。过了一会儿,母亲转身回了房间。
梁从已经记不清后来父亲是何时来的,他只记得自己在一段时间后进了一个新的学校,然后慢慢适应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问他选择与爸爸一起生活还是妈妈一起生活。
“都可以。”
是的,梁从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都可以”的人,为了不给母亲和父亲的生活添乱,他早就变成了一个“都可以”的人。父母正式离婚后,从此的生活,他都与父亲一起,偶尔会与母亲通电话,母亲状态越来越好,他很开心。母亲是他的母亲,父亲是他的父亲,他早就明白了,无论和谁一起,父母仍然是他的父母,只是父母不会再一起了。
“都可以”很好,避免选择,即使会滑入“被决定”的境地。
五年级的梁从随着父亲工作又转学到另一个城市。父亲在这个城市认识了新的人,梁从也再一次贯彻了“都可以”的想法。他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
初一,梁从母亲因肝炎离世。离世前几天,梁从在病床前握着母亲的手流泪。
“没能多关心你,对不起。妈妈。”
“小的时候总是会埋怨你,埋怨你不理我。对不起。妈妈。”说到最后梁从已经泣不成声。
“妈妈才应该对你说这些话。那时候没有调整好自己,让你这么不开心。对不起啊。”
母亲像梁从小时候那样,躺在床上流着泪,不过这次终于愿意说话了,说很多的话,将梁从小时候的事情拿出来慢慢说,趣事、糗事,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拿出来说,像是在弥补那些没吐露言语的时光。
“你是个慢性子,不争不抢,听话。有时候也可以不用那么听话,要多交朋友,多出去看看。”
后来的时光,梁从依旧这么慢性子地、按部就班地过着,秩序里的多个瞬间组成了他的生活。他会等同学们冲向食堂时,在座位上多呆二十分钟,完成今天规定的任务后,慢慢走向食堂。飘木棉花的季节,他会在围观人群散尽后,偷拾一朵,压扁、晒干后,夹进书中。他习惯不与人群呆在一起,慢慢地享受独属于自己的时光,但他又很能适应这种这种“即停即走”的生活。
这种只用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收拾行李,然后拉起行李箱,就能离开的日子。
这种无论哪里都无法留住他,无论哪里他都没能留下印记的日子。
幼儿园念了不到半年就中断,因为父母情感不和而导致。他随着母亲去到她的故乡,他有情绪,却几乎没得到关注与安慰。他为母亲擦去眼泪,母亲看着他,将他紧紧抱在怀中,哭诉自己如何如何不舍这段感情,又将他从怀里放开,逼问他为何同自己的父亲长得这般相像。最该出门培养爱好、释放天性的年纪,他都在家里陪伴着母亲。母亲情绪稍好时,他是有声的;母亲情绪差些时,他是无声的,在自己的房间拼接积木、拆解积木、再拼接积木,之后独自将幼儿园读本读完,一遍又一遍。
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母亲可以送他上学,接他放学。但也会时不时缺席。
“今天你爸爸来接还是你妈妈来接?”
“一般都是我妈妈来接。”
“妈妈今天来接了吗?”
“来了。”
“妈妈来了吗?”
“今天好像没来。”
梁从回到家会发现妈妈躺在床上流泪,什么也不说,只是在流泪。吃饭时,母亲与他商量:“妈妈状态还是不好,你跟着我...受苦了。”梁从摇摇头,过了一会儿问:“妈妈,你和爸爸算是分开了吗?”
“没有正式分开。”
“为什么不正式分开?”
母亲不说话了。
第二天,梁从打算按往常一样自己去上学,反正学校不远,走十五分钟就能到。
客厅里放着小行李箱,母亲坐在沙发上,看向他:“妈妈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照顾好你。我和你爸爸打电话了,他上午来接你,你就先回去他那里住着吧?等妈妈好起来了,我就把你接回来。”
“可是现在这里,我已经习惯了。学校怎么办?”
“你去到那里也会习惯的。我给你办转学,你先过去你爸爸那里。”
梁从早就已经到了知晓父母分离的年纪,对母亲的话不做反驳,只是听着,然后也坐在母亲身边等待。过了一会儿,母亲转身回了房间。
梁从已经记不清后来父亲是何时来的,他只记得自己在一段时间后进了一个新的学校,然后慢慢适应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问他选择与爸爸一起生活还是妈妈一起生活。
“都可以。”
是的,梁从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都可以”的人,为了不给母亲和父亲的生活添乱,他早就变成了一个“都可以”的人。父母正式离婚后,从此的生活,他都与父亲一起,偶尔会与母亲通电话,母亲状态越来越好,他很开心。母亲是他的母亲,父亲是他的父亲,他早就明白了,无论和谁一起,父母仍然是他的父母,只是父母不会再一起了。
“都可以”很好,避免选择,即使会滑入“被决定”的境地。
五年级的梁从随着父亲工作又转学到另一个城市。父亲在这个城市认识了新的人,梁从也再一次贯彻了“都可以”的想法。他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
初一,梁从母亲因肝炎离世。离世前几天,梁从在病床前握着母亲的手流泪。
“没能多关心你,对不起。妈妈。”
“小的时候总是会埋怨你,埋怨你不理我。对不起。妈妈。”说到最后梁从已经泣不成声。
“妈妈才应该对你说这些话。那时候没有调整好自己,让你这么不开心。对不起啊。”
母亲像梁从小时候那样,躺在床上流着泪,不过这次终于愿意说话了,说很多的话,将梁从小时候的事情拿出来慢慢说,趣事、糗事,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拿出来说,像是在弥补那些没吐露言语的时光。
“你是个慢性子,不争不抢,听话。有时候也可以不用那么听话,要多交朋友,多出去看看。”
后来的时光,梁从依旧这么慢性子地、按部就班地过着,秩序里的多个瞬间组成了他的生活。他会等同学们冲向食堂时,在座位上多呆二十分钟,完成今天规定的任务后,慢慢走向食堂。飘木棉花的季节,他会在围观人群散尽后,偷拾一朵,压扁、晒干后,夹进书中。他习惯不与人群呆在一起,慢慢地享受独属于自己的时光,但他又很能适应这种这种“即停即走”的生活。
这种只用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收拾行李,然后拉起行李箱,就能离开的日子。
这种无论哪里都无法留住他,无论哪里他都没能留下印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