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在那些面具后面
这个小故事我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多,看到当初写下的大纲时候有些无奈地想笑:这几年不仅仅是我对文字的态度变了、对故事的感情变了、连写下这个故事时的动机也变了。当时看完The Idiot和我几年后回看这个小说,留在心底的颜色也已经不同。曾经是淡粉色的,旖旎、青涩、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仍然是“goal-oriented”的mi — 我一定要去哪里,我笔下的角色们会去哪里,他们付出多少努力也会等比例地回报给他们。于是有些老套地想写受挫后蓬勃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
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故事不光是带着自己的希翼,也在渐渐地、慢慢地刻上我自己对时光、对未来与现在、对所谓的“梦想”的理解的印记。这些印记被刻上又被擦去,混合着在深夜辗转反侧时滴下泪水的温热和柔软却厚重的棉被带给我的暖意,就像Weijian Shan在写下《out of gobi》时的坦诚。我决定坦诚地面对这些改变,并且这样的改变也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唯一没有变的,是这个故事想带来什么 — “A not just disg but iing oneself.” 当初被这句话吸引,把《the idiot》反反复复地拿出来看,而我写《去乱岑角的路》,也是怀着同样的愿望。当时想塑造更理想化的人物和各自更鲜明的特点,那么陈更一定会是个更潇洒、更坚定、更得命运垂青的人;徐行一定会 “改过自新”、更坦诚;王应呈一定不会陷入现在两难的境地、还是清风霁月、不需要被“俗事”、为生计烦忧;余微一定也更洒脱、更自我,不会有偶尔的纠结和迷惘。
最后我没有这样选择。我想, iing oneself首先需要是be brutally hoh yourself:是承认那些痛是真的、承认流过泪但还是默默拭去,承认自己的软弱但最终颤巍着站了起来,承认回不去了但在夜深人静时还是忍不住回望,即使只有片刻的失神留给那些回忆。并非走的一帆风顺、也并非走得那么坦荡。所以陈更才会花了这么久去忘记一个人,即使理智上,她无比清楚自己不可能回首、自己做的选择也一定是最符合当下的,但当她长久以来对未来的“期待”真实地破碎的那一刻,还是会被扎伤。爱情并不是这个故事的主旋律,当时决定写这段感情,也是因为这是女主角过去“世界观”的缩影。它浓缩了要去要考多少名,要去哪个学校,要做什么职业,和有怎么样的“生活方式”的mi,而这种 “mentality”是目标导向的、执念引导的:是有终点的路,需要攀登的山,而中途的”努力“是为了最终的绽放,若是没有达到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她先失去了T大,但这只是让她有些伤感,因为她在北京能够到更远的地方,更”宏伟“的目标。即使有些失落,但没能让她开始真的”disg herself“. 后来,即使理智上早知道她与徐行不可能,但当堆叠的事实在不同的时刻反复逼迫她去认清事实、去自我了结的时候,才是她”不破不立“,”iing herself“的开始 — it really hurts. 也是这个时候,当律师的”理想“从云雾中慢慢清晰起来,她在香港考试时特地拜访了她如果走上这条路未来会end up的地方,却奇怪地发现自己没有小鹿乱撞的感觉。Vivian作为一个professional services行业的过来人,给她说的真心话让她开始怀疑这份”理想“到底是基于什么而存在的、到底适不适合”作为一份理想“。
陈更在这方面,还是对自己诚实的。这份执念的开端仅仅是母亲作为一个律师带给她的影响,再者是big law的薪水让她觉得能过一份比较”det”的生活,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也有一份光鲜,仅此而已 — 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这样坦诚的思考反而是在学会对自己诚实。她曾经为了目标可以自我欺骗的,比如她骗自己、也骗老师她喜欢物理,而且还像模像样 — 即使这些目标的前提和背后的assumptions她都不清楚。
这也是我想在这个又慢又拖拉的故事里,娓娓道来的。这是如果我能回到几年前,我会告诉自己的。对自己诚实,对每一份行动背后的动机都需要足够了解 — “demystify your motivation” & “be brutally ho” ,我会告诉年轻的自己,更想告诉每一个正在人生转折点上、还在迷惘和徘徊的人的两个词。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是在反反复复的自我怀疑、自我批判中越辩越明的。我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写成这个故事,希望能比仅仅告诉这两个词、告诉一些大道理更能触碰到读者。
另一本书贯穿了整个故事,John Williams的《斯通纳》。这个小说其实都不需要去看,内容简单到看简介就已经能对情节了如指掌。然而这个事业失意、爱情失败、看似窝囊的文学教授的一生,是对陈更最好的鼓励和陪伴,一次次地回望也成为了”iing herself”的力量。斯通纳混沌的、灰色的、可陈乏善的人生从遇到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开始变成彩色。即使他还是软弱、还是没有当上终生教授、没有和爱的人在一起,但至少在风雨飘摇中有了可以依身的力量。这种being empowered的感觉,是指尖触碰书本的温热和有规律却沉静的心跳,不是她在幻想自己在T大校园里和徐行携手而行时的悸动,也不是她被big law的薪水吸引时的兴奋。后者即使达到了,短暂的兴奋就会过去,就像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名牌包;前者是在不确定的未来、充满荆棘的道路和未知的恐惧里从内心缓缓流向身体各个角落的暖流,是陈更在被peer pressure和失败压制地难以喘息时,能让她一次次忍痛撑起身体,缓慢地站起来,再慢慢踏出下一步的力量 — 是否坚定都无所谓,是笑着还是哭着的也无所谓,迈出那一步就够了。
在陈更的求学过程中,似乎这个力量的来源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她有了一些知觉,却还未完全理解。不是她的名次、分数,而是求知和探索过程的本身。哲学社让她快乐的不是让她得到了leadership position于是可以写进简历的那一刻,而是在小教室的角落读书的每一个黄昏;在S校的夏天,她开始是为了推荐信才每周找教授聊天、上课积极回答,而最后最有意义的收获却是和教授闲谈中学到的人生道理和她在那几周里读过的书;和Vivian的相识是为了申请一个”很selective,如果写在申请上会很加分“的暑校,不出所料地她被拒了,但和Vivian的每一次对话却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已经开始渐渐明白这才是她可以长远依靠的力量,而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又陈词滥调,但若是要刻在身体里、每一次做决定、每次行动上,还是很g。
所以《去乱岑角的路》每一章节的节奏都很慢,时常有闪过的回忆和现实交织,偶尔还有一些梦境,那些都是“iing herself”的过程。有一些引用还有一些暗喻,都是给有机会静下心慢慢看这个故事,或者反复看着玩的读者朋友们准备的礼物。也是我写这个故事的几年里,和陈更一样,在因为琐事辗转反侧的夜晚,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失落亦或是春风得意时让我沉静下来、更self-aware的一些碎片。比如第30章最后提到斯万的梦,和陈更的梦,虽然不同,但内核何其相似。是让斯万从“assumptions”,不合实际的期待,和固守的执念中醒来的一场梦,何尝不是陈更,又何尝不是让我从我对生活的假设中醒来的一场梦。
It’s experie shaped who you’re.
2021年的年底,个人的事情非常多,因此分给这个故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不愿草草写完留下很多遗憾,我个人已经把这个小故事融入了自己对经历的观察,不论是自己的还是身边人的,和对繁忙又让人不得喘息的当代生活方式的一点反思和记录。
被KPI,GPA,和各种各样指标和三维包围的工作/学习里,我们爬着看似有终点实则无穷无尽的梯子;被短平快的视频,吸引眼球的快餐小说,千篇一律的景色和热点环绕时候,我们被引得发笑、我们分享看到的夸张的片段、同样步履不停地、忙不迭地划向下一个。我们已经需要高()潮迭起的情节和夸张的演绎来一遍又一遍地刺激神经,好像这样的笑声才能让我们忘记疲劳,留在片刻的欢愉里。
我在医学院上了一门课讲meditation。教授说,deep f. 碎片的时间留给一个“w mind”,是看似色香味俱全的快餐。而这样的“放松”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也无法找到前文所说的那股力量的涓涓细流。抛开这个故事,写作和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praeditation,能让我串起生活碎片和偶尔闪过的想法,把不同的文字和生活的经验串成能在我记忆宫殿里陈列着,让我反复擦拭、常常欣赏的珍珠响亮。写这个故事对我也是同样的therapy — 把我从学业和工作里暂时拽出来 — 所以我龟速地写、龟速地改,偶尔收到的留言、私信、对这个故事的所思所想都是未曾预料到的宝藏,也是我与正在看这篇文字的所有人的神交。
新年伊始,十分感谢所有陪伴过我龟速的 “jouring”,和陈更的 “journey aing herself”的人。去年我同女主角一样,有许多工作/生活中的uable要处理、要学会去面对,这些虽然拖慢了我写作的进程,但同时也给了我机会尝尝回看和思考《去乱岑角的路》。不过对于写作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拙劣不更新的借口;但我坦诚相待,这是我做的很差的地方。我也不想立任何“目标”或者给未来设定各种假设,但我会继续写这个故事、并且这个故事离文字上的结束也并不遥远了。
这个故事的时间选择上,我选择放在上大学前后 -- 这个承前启后,从少年到青年,马上要做出人生的第一个“主要选择”的时间段。其次是想到大多读者会对这个阶段的记忆无比清晰,要么刚经历不久,要么即使已经过去许久,还是念念不忘或是不愿提起。更重要的是,adolesce is the o we learhing. 构思的时候,我那时想起特朗斯特罗姆回忆录《记忆看见我》其中有一篇文章的开头:
“我的一生。”想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看到面前的一道光线。仔细看,那光线真像是一颗有头有尾的彗星。彗星的头,其最明亮的一端,是童年和青春期;彗星的核心,其最密集的部分,是决定生命最重要特征的幼年。我努力回忆,努力钻进那时代。可是在这浓密的地区中移动很难,很危险,我感觉到我会接近死亡。再往后,彗星越来越稀疏,有越来越宽的尾巴。我现在处于尾巴的后端。最早的回忆多半是抓不到的。仅是叙述的复述,记忆的记忆与突然的高潮所引起的情绪。
于是我想把这份记录镌刻在主角人生轨迹还最明亮,最能抓到回忆的时段。在这个时段,她会幸运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学到许多人迷茫一生也无法找到,甚至没能意识到的东西。这个故事中的自我探索和反复出现的迷惘,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但能在留下的痛苦中不断反思、客观地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学以致用的人,却非常少。陈更还在船上,但她已经在海上 。于特朗斯特罗姆,“好像我生活的忧郁是一种叫我成长的肥料;” 于主角,在“失败”和“成功”中不间断地往复,在探寻自我时,褪去粉饰、欺骗、外界的期待铸成的、已经融入皮肤和血肉的盔甲时一遍又一遍的疼痛,是她成长的肥料。
希望这个从2017年开始写的故事能带给读者珍贵的平静,点滴的思考。如果某位看过这个故事的读者能找到混沌中支持她的微弱却有生命力的温暖,在做某个决定时更加reflective、thoughtful,或是能从周围的喧嚣和这个巨型eber里找到了留给自己的片刻平静,那就是我和这篇小文的幸运。
我的写作不及《The Idiot》的作者半分:英文还是半吊子,中文却早已生疏,许多时候用词都能绊住我许久。所以我想借用这位我很喜欢的作家对她最珍爱的故事的定义,来介绍《去乱岑角的路》:“A not just disg but iing oneself. ”
壬寅年春于加州
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故事不光是带着自己的希翼,也在渐渐地、慢慢地刻上我自己对时光、对未来与现在、对所谓的“梦想”的理解的印记。这些印记被刻上又被擦去,混合着在深夜辗转反侧时滴下泪水的温热和柔软却厚重的棉被带给我的暖意,就像Weijian Shan在写下《out of gobi》时的坦诚。我决定坦诚地面对这些改变,并且这样的改变也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唯一没有变的,是这个故事想带来什么 — “A not just disg but iing oneself.” 当初被这句话吸引,把《the idiot》反反复复地拿出来看,而我写《去乱岑角的路》,也是怀着同样的愿望。当时想塑造更理想化的人物和各自更鲜明的特点,那么陈更一定会是个更潇洒、更坚定、更得命运垂青的人;徐行一定会 “改过自新”、更坦诚;王应呈一定不会陷入现在两难的境地、还是清风霁月、不需要被“俗事”、为生计烦忧;余微一定也更洒脱、更自我,不会有偶尔的纠结和迷惘。
最后我没有这样选择。我想, iing oneself首先需要是be brutally hoh yourself:是承认那些痛是真的、承认流过泪但还是默默拭去,承认自己的软弱但最终颤巍着站了起来,承认回不去了但在夜深人静时还是忍不住回望,即使只有片刻的失神留给那些回忆。并非走的一帆风顺、也并非走得那么坦荡。所以陈更才会花了这么久去忘记一个人,即使理智上,她无比清楚自己不可能回首、自己做的选择也一定是最符合当下的,但当她长久以来对未来的“期待”真实地破碎的那一刻,还是会被扎伤。爱情并不是这个故事的主旋律,当时决定写这段感情,也是因为这是女主角过去“世界观”的缩影。它浓缩了要去要考多少名,要去哪个学校,要做什么职业,和有怎么样的“生活方式”的mi,而这种 “mentality”是目标导向的、执念引导的:是有终点的路,需要攀登的山,而中途的”努力“是为了最终的绽放,若是没有达到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她先失去了T大,但这只是让她有些伤感,因为她在北京能够到更远的地方,更”宏伟“的目标。即使有些失落,但没能让她开始真的”disg herself“. 后来,即使理智上早知道她与徐行不可能,但当堆叠的事实在不同的时刻反复逼迫她去认清事实、去自我了结的时候,才是她”不破不立“,”iing herself“的开始 — it really hurts. 也是这个时候,当律师的”理想“从云雾中慢慢清晰起来,她在香港考试时特地拜访了她如果走上这条路未来会end up的地方,却奇怪地发现自己没有小鹿乱撞的感觉。Vivian作为一个professional services行业的过来人,给她说的真心话让她开始怀疑这份”理想“到底是基于什么而存在的、到底适不适合”作为一份理想“。
陈更在这方面,还是对自己诚实的。这份执念的开端仅仅是母亲作为一个律师带给她的影响,再者是big law的薪水让她觉得能过一份比较”det”的生活,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也有一份光鲜,仅此而已 — 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这样坦诚的思考反而是在学会对自己诚实。她曾经为了目标可以自我欺骗的,比如她骗自己、也骗老师她喜欢物理,而且还像模像样 — 即使这些目标的前提和背后的assumptions她都不清楚。
这也是我想在这个又慢又拖拉的故事里,娓娓道来的。这是如果我能回到几年前,我会告诉自己的。对自己诚实,对每一份行动背后的动机都需要足够了解 — “demystify your motivation” & “be brutally ho” ,我会告诉年轻的自己,更想告诉每一个正在人生转折点上、还在迷惘和徘徊的人的两个词。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是在反反复复的自我怀疑、自我批判中越辩越明的。我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写成这个故事,希望能比仅仅告诉这两个词、告诉一些大道理更能触碰到读者。
另一本书贯穿了整个故事,John Williams的《斯通纳》。这个小说其实都不需要去看,内容简单到看简介就已经能对情节了如指掌。然而这个事业失意、爱情失败、看似窝囊的文学教授的一生,是对陈更最好的鼓励和陪伴,一次次地回望也成为了”iing herself”的力量。斯通纳混沌的、灰色的、可陈乏善的人生从遇到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开始变成彩色。即使他还是软弱、还是没有当上终生教授、没有和爱的人在一起,但至少在风雨飘摇中有了可以依身的力量。这种being empowered的感觉,是指尖触碰书本的温热和有规律却沉静的心跳,不是她在幻想自己在T大校园里和徐行携手而行时的悸动,也不是她被big law的薪水吸引时的兴奋。后者即使达到了,短暂的兴奋就会过去,就像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名牌包;前者是在不确定的未来、充满荆棘的道路和未知的恐惧里从内心缓缓流向身体各个角落的暖流,是陈更在被peer pressure和失败压制地难以喘息时,能让她一次次忍痛撑起身体,缓慢地站起来,再慢慢踏出下一步的力量 — 是否坚定都无所谓,是笑着还是哭着的也无所谓,迈出那一步就够了。
在陈更的求学过程中,似乎这个力量的来源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她有了一些知觉,却还未完全理解。不是她的名次、分数,而是求知和探索过程的本身。哲学社让她快乐的不是让她得到了leadership position于是可以写进简历的那一刻,而是在小教室的角落读书的每一个黄昏;在S校的夏天,她开始是为了推荐信才每周找教授聊天、上课积极回答,而最后最有意义的收获却是和教授闲谈中学到的人生道理和她在那几周里读过的书;和Vivian的相识是为了申请一个”很selective,如果写在申请上会很加分“的暑校,不出所料地她被拒了,但和Vivian的每一次对话却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已经开始渐渐明白这才是她可以长远依靠的力量,而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又陈词滥调,但若是要刻在身体里、每一次做决定、每次行动上,还是很g。
所以《去乱岑角的路》每一章节的节奏都很慢,时常有闪过的回忆和现实交织,偶尔还有一些梦境,那些都是“iing herself”的过程。有一些引用还有一些暗喻,都是给有机会静下心慢慢看这个故事,或者反复看着玩的读者朋友们准备的礼物。也是我写这个故事的几年里,和陈更一样,在因为琐事辗转反侧的夜晚,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失落亦或是春风得意时让我沉静下来、更self-aware的一些碎片。比如第30章最后提到斯万的梦,和陈更的梦,虽然不同,但内核何其相似。是让斯万从“assumptions”,不合实际的期待,和固守的执念中醒来的一场梦,何尝不是陈更,又何尝不是让我从我对生活的假设中醒来的一场梦。
It’s experie shaped who you’re.
2021年的年底,个人的事情非常多,因此分给这个故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不愿草草写完留下很多遗憾,我个人已经把这个小故事融入了自己对经历的观察,不论是自己的还是身边人的,和对繁忙又让人不得喘息的当代生活方式的一点反思和记录。
被KPI,GPA,和各种各样指标和三维包围的工作/学习里,我们爬着看似有终点实则无穷无尽的梯子;被短平快的视频,吸引眼球的快餐小说,千篇一律的景色和热点环绕时候,我们被引得发笑、我们分享看到的夸张的片段、同样步履不停地、忙不迭地划向下一个。我们已经需要高()潮迭起的情节和夸张的演绎来一遍又一遍地刺激神经,好像这样的笑声才能让我们忘记疲劳,留在片刻的欢愉里。
我在医学院上了一门课讲meditation。教授说,deep f. 碎片的时间留给一个“w mind”,是看似色香味俱全的快餐。而这样的“放松”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也无法找到前文所说的那股力量的涓涓细流。抛开这个故事,写作和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praeditation,能让我串起生活碎片和偶尔闪过的想法,把不同的文字和生活的经验串成能在我记忆宫殿里陈列着,让我反复擦拭、常常欣赏的珍珠响亮。写这个故事对我也是同样的therapy — 把我从学业和工作里暂时拽出来 — 所以我龟速地写、龟速地改,偶尔收到的留言、私信、对这个故事的所思所想都是未曾预料到的宝藏,也是我与正在看这篇文字的所有人的神交。
新年伊始,十分感谢所有陪伴过我龟速的 “jouring”,和陈更的 “journey aing herself”的人。去年我同女主角一样,有许多工作/生活中的uable要处理、要学会去面对,这些虽然拖慢了我写作的进程,但同时也给了我机会尝尝回看和思考《去乱岑角的路》。不过对于写作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拙劣不更新的借口;但我坦诚相待,这是我做的很差的地方。我也不想立任何“目标”或者给未来设定各种假设,但我会继续写这个故事、并且这个故事离文字上的结束也并不遥远了。
这个故事的时间选择上,我选择放在上大学前后 -- 这个承前启后,从少年到青年,马上要做出人生的第一个“主要选择”的时间段。其次是想到大多读者会对这个阶段的记忆无比清晰,要么刚经历不久,要么即使已经过去许久,还是念念不忘或是不愿提起。更重要的是,adolesce is the o we learhing. 构思的时候,我那时想起特朗斯特罗姆回忆录《记忆看见我》其中有一篇文章的开头:
“我的一生。”想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看到面前的一道光线。仔细看,那光线真像是一颗有头有尾的彗星。彗星的头,其最明亮的一端,是童年和青春期;彗星的核心,其最密集的部分,是决定生命最重要特征的幼年。我努力回忆,努力钻进那时代。可是在这浓密的地区中移动很难,很危险,我感觉到我会接近死亡。再往后,彗星越来越稀疏,有越来越宽的尾巴。我现在处于尾巴的后端。最早的回忆多半是抓不到的。仅是叙述的复述,记忆的记忆与突然的高潮所引起的情绪。
于是我想把这份记录镌刻在主角人生轨迹还最明亮,最能抓到回忆的时段。在这个时段,她会幸运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学到许多人迷茫一生也无法找到,甚至没能意识到的东西。这个故事中的自我探索和反复出现的迷惘,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但能在留下的痛苦中不断反思、客观地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学以致用的人,却非常少。陈更还在船上,但她已经在海上 。于特朗斯特罗姆,“好像我生活的忧郁是一种叫我成长的肥料;” 于主角,在“失败”和“成功”中不间断地往复,在探寻自我时,褪去粉饰、欺骗、外界的期待铸成的、已经融入皮肤和血肉的盔甲时一遍又一遍的疼痛,是她成长的肥料。
希望这个从2017年开始写的故事能带给读者珍贵的平静,点滴的思考。如果某位看过这个故事的读者能找到混沌中支持她的微弱却有生命力的温暖,在做某个决定时更加reflective、thoughtful,或是能从周围的喧嚣和这个巨型eber里找到了留给自己的片刻平静,那就是我和这篇小文的幸运。
我的写作不及《The Idiot》的作者半分:英文还是半吊子,中文却早已生疏,许多时候用词都能绊住我许久。所以我想借用这位我很喜欢的作家对她最珍爱的故事的定义,来介绍《去乱岑角的路》:“A not just disg but iing oneself. ”
壬寅年春于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