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逝的秋叶
每次回北京坐机场地铁,陈更最喜欢看京郊的景色。颓靡的灰黄色土地却有颇有生命力地绵延向无垠的远方,一览无余的视野总让她感到更加充实,好似自己的胸怀也变得更加宽广。
低下头解锁手机,陈更看到Jane群发的邮件,让他们尽快把早申学校的意向发给她。“我们会保密。” 邮件的最后,Jane画蛇添足地加了这么一句。哪里能藏得住呢,陈更有些自嘲地想,每个人都会问她,她也会问别人,光明正大的竞争不好吗。至于她自己,也许最多会被评论一句不自量力,但对她本人也没有任何影响罢了。
享受考完试的平静没几天,同学们已经如火如荼地写起了文书。写作课上,Amy说个人陈述是要展示who you are,而且要show not tell. “同学们想想梳理梳理过去的经历,what drive you here? 有没有那么一条,或者两条线,把你们的人生串起来呢?” Amy推了推眼镜,接着说,“可以多列几个故事,看看每个故事都体现了什么,最好是让自己最真实、最能区别于别人的那些。”
——被一个人左右了很多人生决策算不算? 不管是因为想要离他更近,还是想要逃避他躲得更远。陈更若有所思地转着笔,脑海里却忽然蹦出一个她曾经提到心脏就会钝痛的名字。她摇摇头,很快否决了把这个结局惨淡的故事写进文书的决定,毕竟上一节课Amy讲文书写作的“redflag checklist” 的时候,“爱情”就是雷区中的雷区。
就连陈更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忍回看。最初伤口还血肉模糊的时候,她不愿回看是想彻底忘记、甚至抛弃这段记忆。然而这一年以来,她不断地拉开贴上的创口贴,重新审视了千万遍,也终于鼓起勇气告诉了余微,还大胆地触碰了正在结痂的伤口。就像从水晶球里看过去的自己,她在无数个深夜从头到尾地回忆自己为什么动心、什么又能称作懵懂的爱情 — 得到的结论不过是错位的印象、模糊的暧昧带来的荷尔蒙的躁动才让她如此恋恋不忘。这样简单的、直白的真相赤裸裸地戳破了少女的臆想带来的泡泡 — 你知道吗,那份过于珍视的感情是需要祛魅的。
被展示出来的爱情是被精心雕刻的。从童话故事到电视剧,从小说到歌曲,只是从偌大的人生百味中抽取了这一味最能吸引观众的药,让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生活的孩子们还心存幻想而已。
兜兜转转,最后剩下的只是在迷雾中寻找下一站的她自己。陈更收起笔,视线也从Amy手上的书本中离开。Amy和她一样,书架上总是放着一本斯通纳,那是陈更最爱的故事。她总能从这个平庸的人上汲取到无限的力量:如今,周围同学摩拳擦掌,显然是已经进入申请季的状态,她用斯通纳逃避战争来宽慰偶尔掉线的自己。
她最后还是把Penn写在了邮件的回复里。奇怪地是,她并未感受到指尖的微热,更没有命运的轮**盘即将开始缓缓转动的宿命感,好像这个决定对陈更已经微不足道了。毋庸置疑,她想去这个学校,但和Vivian谈过之后,她好像不再像赵文欣一样,把所有热情倾注在一个学校,也不像过去的自己,怀着执念朝一个既定的方向不管不顾地走去。
余光撇到王应呈,他也抿嘴回报了一个腼腆的笑。下课后,陈更抓起书包冲了过去,她俯视着他头顶的漩涡,轻声问道,“你还好吗?”
王应呈顿了顿,随后又点点头,拉好书包链缓缓站起来,注视着她,“不用担心我。我不会被牵连那么多的,放心好了。”
陈更怎么会不清楚遮掩的感觉,她在托福出分后也是如此安慰赵文欣,让她放心的。于是她单刀直入,”我才不信。我知道难过的感觉,不用觉得见外不告诉我。“
她扯了扯王应呈垂下来的书包带,”我们出去说吧。“
一路无言,他只是跟着陈更急匆匆地往前走,直到脚步声放缓,来到哲学社走廊旁的拐角。
“我很多次都是在这里哭的。” 她注视着王应呈的眼睛,已经不再是清浅的潭水,“SAT,托福出分,被TASP拒了,让我再数数...” 她一板一眼地举起手指算了起来,又笑笑,“数不清了。”
“如果你觉得难受的话,也试一试哭出来吧。” 陈更一字一句地说,“真的很抱歉那样的事情发生再申请季前。我不知道我说什么才能安慰你,或许安慰的话是最没用的,但你得正视自己的情绪。”
王应呈的僵硬指尖慢慢松动,再耷拉下来,贴在墙壁上。“我只告诉了你。” 他轻声道,“以前我把太多视作理所当然,很多应当是艰难的事我却从没有考虑过。”
“以前你告诉我你很世俗,但我从来不那样觉得。” 他看着楼梯拐角,“我羡慕你知道生活残酷的、真实的那一面还依然选择去做到最好。我羡慕你能坦然地说出来你想要追求世俗上的成功,坦白自己的欲望。你说我有学术上的理想,那是因为我曾经也从来没有考虑过本应该关心的许多事。”
“你还记得上学期Amy讲的斯通纳吗?” 他忽然话锋一转,有些急切地问,“我觉得我以前就是那个躲在象牙塔里不敢去参战的他。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说他很勇敢。”
“当然记得。” 陈更靠着楼梯坐下来,把王应呈的书包接过,放在他的身边,缓缓地开口,“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让他的挣扎和纠结显得更为真实。你说文学是他的避风港,我更觉得像是他的盔甲呢。”
“如果我家在申请季前发生了这样的变故,我不会比你处理得更好的。” 陈更拍拍身边人的肩膀,就像他曾经安慰她那样,缓慢的、却充满力量的。 “情况究竟怎么样?会影响到本科选学校吗?”
“也许会。” 王应呈沉默了一会,“至少我明白,我需要自己承担未来的责任了。拿教职在北美几乎不可能,我如果本科坚持读哲学,那也只能去读法学院了。” 他笑笑,侧过来看着陈更,“我们殊途同归呢。”
陈更也跟着笑了。还来不及说些什么,王应呈顿了顿,又接着说,”但我就需要贷款读法学院,或者拿奖学金。T5的话,我只能争取bia的Hamilton奖学金,可这些更看运气,我不敢赌。“
“所以,我也只能在有限的选择里选最risk averse的那条路。” 他有些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淡淡地说,“在芝加哥那段时间,我其实去过伊文斯顿了。” 陈更有些惊讶,忍不住打断他,“所以你要早申西北了吗?那所学校可是非常professional啊。”
“嗯。” 他温润的笑容随着时间点滴地流过渐渐有了裂缝,“现在还是以哲学系来申请,毕竟这么久了,忽然改profile很不符合。大学再改吧,就像张晋之那样。”
“我完完全全支持你这个选择。” 陈更说,“权衡利弊,这就是最优解。王应呈,你做的对,所以请不要再说自己不勇敢了。”
下雨了。夏天的雨来得又急又凶,天顷刻暗了下来,雨滴从窗台洒进了两人坐着的角落,反射着楼道里的光,王应呈的脸上亮晶晶的。陈更想起了冬夜的风里,在窗台前恸哭的自己。唯一的区别是身边的人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小船小船,驶向哪里不都是渡向对岸?
她站起来,走到楼道对面去关窗户。踮起脚尖,她伸出手抓住窗沿,努力和疾风暴雨搏斗,想把把手扯回来。雨水淋在她裸露的手臂上,冰凉又刺痛,让她想起在夜里告诉自己分辨什么是真实的时候,内心被绵延的刺痛碾过的时候。
看到楼下没带伞四处逃窜的人们,是遥远的喧嚣。陈更终于逆着风合上窗户,后面久坐不动的人却站在她身后,她也能感受到那份温热。后面的人帮她卡住了锁,告诉她自己心里已经好受了许多。她大胆地覆上了他的手,和她的冰凉相比,是热的。转过头想看王应呈的表情,却被他捂上眼睛。
“对不起,我这样现在有点难堪。”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
“说谢谢干什么。” 她被捂着眼睛,还是释然地笑笑,“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挣扎在漩涡里的浮木,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回去的路上途径图书馆,王应呈说他先去还书。陈更有些好奇是什么书,但也没有开口问,余光里瞟到是《爱的饥***渴》。
三岛由纪夫啊。她想,那样的复杂、真诚又坦白的内心剖析,也许王应呈是想寻找什么共鸣吧。好奇心被勾起,第二天下午她又独自去了图书馆把那本书借出来。
书面很干净,连折过的痕迹都没有。接下来的几天,她断断续续地读着这个并不能让人感到温暖的故事。她想知道低谷中的王应呈究竟为什么读它呢?
她的疑问终于在另一个雨夜得到解答。不仅仅是关于王应呈,也关于她自己:
“生活——是无边无际的、浮满各种漂流物的、变幻无常的,但总是一片澄澈而湛蓝的海。”
是海。她曾经以为是需要攀爬的山,以为是需要探寻终点的路,但原来是海。
低下头解锁手机,陈更看到Jane群发的邮件,让他们尽快把早申学校的意向发给她。“我们会保密。” 邮件的最后,Jane画蛇添足地加了这么一句。哪里能藏得住呢,陈更有些自嘲地想,每个人都会问她,她也会问别人,光明正大的竞争不好吗。至于她自己,也许最多会被评论一句不自量力,但对她本人也没有任何影响罢了。
享受考完试的平静没几天,同学们已经如火如荼地写起了文书。写作课上,Amy说个人陈述是要展示who you are,而且要show not tell. “同学们想想梳理梳理过去的经历,what drive you here? 有没有那么一条,或者两条线,把你们的人生串起来呢?” Amy推了推眼镜,接着说,“可以多列几个故事,看看每个故事都体现了什么,最好是让自己最真实、最能区别于别人的那些。”
——被一个人左右了很多人生决策算不算? 不管是因为想要离他更近,还是想要逃避他躲得更远。陈更若有所思地转着笔,脑海里却忽然蹦出一个她曾经提到心脏就会钝痛的名字。她摇摇头,很快否决了把这个结局惨淡的故事写进文书的决定,毕竟上一节课Amy讲文书写作的“redflag checklist” 的时候,“爱情”就是雷区中的雷区。
就连陈更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忍回看。最初伤口还血肉模糊的时候,她不愿回看是想彻底忘记、甚至抛弃这段记忆。然而这一年以来,她不断地拉开贴上的创口贴,重新审视了千万遍,也终于鼓起勇气告诉了余微,还大胆地触碰了正在结痂的伤口。就像从水晶球里看过去的自己,她在无数个深夜从头到尾地回忆自己为什么动心、什么又能称作懵懂的爱情 — 得到的结论不过是错位的印象、模糊的暧昧带来的荷尔蒙的躁动才让她如此恋恋不忘。这样简单的、直白的真相赤裸裸地戳破了少女的臆想带来的泡泡 — 你知道吗,那份过于珍视的感情是需要祛魅的。
被展示出来的爱情是被精心雕刻的。从童话故事到电视剧,从小说到歌曲,只是从偌大的人生百味中抽取了这一味最能吸引观众的药,让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生活的孩子们还心存幻想而已。
兜兜转转,最后剩下的只是在迷雾中寻找下一站的她自己。陈更收起笔,视线也从Amy手上的书本中离开。Amy和她一样,书架上总是放着一本斯通纳,那是陈更最爱的故事。她总能从这个平庸的人上汲取到无限的力量:如今,周围同学摩拳擦掌,显然是已经进入申请季的状态,她用斯通纳逃避战争来宽慰偶尔掉线的自己。
她最后还是把Penn写在了邮件的回复里。奇怪地是,她并未感受到指尖的微热,更没有命运的轮**盘即将开始缓缓转动的宿命感,好像这个决定对陈更已经微不足道了。毋庸置疑,她想去这个学校,但和Vivian谈过之后,她好像不再像赵文欣一样,把所有热情倾注在一个学校,也不像过去的自己,怀着执念朝一个既定的方向不管不顾地走去。
余光撇到王应呈,他也抿嘴回报了一个腼腆的笑。下课后,陈更抓起书包冲了过去,她俯视着他头顶的漩涡,轻声问道,“你还好吗?”
王应呈顿了顿,随后又点点头,拉好书包链缓缓站起来,注视着她,“不用担心我。我不会被牵连那么多的,放心好了。”
陈更怎么会不清楚遮掩的感觉,她在托福出分后也是如此安慰赵文欣,让她放心的。于是她单刀直入,”我才不信。我知道难过的感觉,不用觉得见外不告诉我。“
她扯了扯王应呈垂下来的书包带,”我们出去说吧。“
一路无言,他只是跟着陈更急匆匆地往前走,直到脚步声放缓,来到哲学社走廊旁的拐角。
“我很多次都是在这里哭的。” 她注视着王应呈的眼睛,已经不再是清浅的潭水,“SAT,托福出分,被TASP拒了,让我再数数...” 她一板一眼地举起手指算了起来,又笑笑,“数不清了。”
“如果你觉得难受的话,也试一试哭出来吧。” 陈更一字一句地说,“真的很抱歉那样的事情发生再申请季前。我不知道我说什么才能安慰你,或许安慰的话是最没用的,但你得正视自己的情绪。”
王应呈的僵硬指尖慢慢松动,再耷拉下来,贴在墙壁上。“我只告诉了你。” 他轻声道,“以前我把太多视作理所当然,很多应当是艰难的事我却从没有考虑过。”
“以前你告诉我你很世俗,但我从来不那样觉得。” 他看着楼梯拐角,“我羡慕你知道生活残酷的、真实的那一面还依然选择去做到最好。我羡慕你能坦然地说出来你想要追求世俗上的成功,坦白自己的欲望。你说我有学术上的理想,那是因为我曾经也从来没有考虑过本应该关心的许多事。”
“你还记得上学期Amy讲的斯通纳吗?” 他忽然话锋一转,有些急切地问,“我觉得我以前就是那个躲在象牙塔里不敢去参战的他。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说他很勇敢。”
“当然记得。” 陈更靠着楼梯坐下来,把王应呈的书包接过,放在他的身边,缓缓地开口,“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让他的挣扎和纠结显得更为真实。你说文学是他的避风港,我更觉得像是他的盔甲呢。”
“如果我家在申请季前发生了这样的变故,我不会比你处理得更好的。” 陈更拍拍身边人的肩膀,就像他曾经安慰她那样,缓慢的、却充满力量的。 “情况究竟怎么样?会影响到本科选学校吗?”
“也许会。” 王应呈沉默了一会,“至少我明白,我需要自己承担未来的责任了。拿教职在北美几乎不可能,我如果本科坚持读哲学,那也只能去读法学院了。” 他笑笑,侧过来看着陈更,“我们殊途同归呢。”
陈更也跟着笑了。还来不及说些什么,王应呈顿了顿,又接着说,”但我就需要贷款读法学院,或者拿奖学金。T5的话,我只能争取bia的Hamilton奖学金,可这些更看运气,我不敢赌。“
“所以,我也只能在有限的选择里选最risk averse的那条路。” 他有些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淡淡地说,“在芝加哥那段时间,我其实去过伊文斯顿了。” 陈更有些惊讶,忍不住打断他,“所以你要早申西北了吗?那所学校可是非常professional啊。”
“嗯。” 他温润的笑容随着时间点滴地流过渐渐有了裂缝,“现在还是以哲学系来申请,毕竟这么久了,忽然改profile很不符合。大学再改吧,就像张晋之那样。”
“我完完全全支持你这个选择。” 陈更说,“权衡利弊,这就是最优解。王应呈,你做的对,所以请不要再说自己不勇敢了。”
下雨了。夏天的雨来得又急又凶,天顷刻暗了下来,雨滴从窗台洒进了两人坐着的角落,反射着楼道里的光,王应呈的脸上亮晶晶的。陈更想起了冬夜的风里,在窗台前恸哭的自己。唯一的区别是身边的人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小船小船,驶向哪里不都是渡向对岸?
她站起来,走到楼道对面去关窗户。踮起脚尖,她伸出手抓住窗沿,努力和疾风暴雨搏斗,想把把手扯回来。雨水淋在她裸露的手臂上,冰凉又刺痛,让她想起在夜里告诉自己分辨什么是真实的时候,内心被绵延的刺痛碾过的时候。
看到楼下没带伞四处逃窜的人们,是遥远的喧嚣。陈更终于逆着风合上窗户,后面久坐不动的人却站在她身后,她也能感受到那份温热。后面的人帮她卡住了锁,告诉她自己心里已经好受了许多。她大胆地覆上了他的手,和她的冰凉相比,是热的。转过头想看王应呈的表情,却被他捂上眼睛。
“对不起,我这样现在有点难堪。”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
“说谢谢干什么。” 她被捂着眼睛,还是释然地笑笑,“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挣扎在漩涡里的浮木,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回去的路上途径图书馆,王应呈说他先去还书。陈更有些好奇是什么书,但也没有开口问,余光里瞟到是《爱的饥***渴》。
三岛由纪夫啊。她想,那样的复杂、真诚又坦白的内心剖析,也许王应呈是想寻找什么共鸣吧。好奇心被勾起,第二天下午她又独自去了图书馆把那本书借出来。
书面很干净,连折过的痕迹都没有。接下来的几天,她断断续续地读着这个并不能让人感到温暖的故事。她想知道低谷中的王应呈究竟为什么读它呢?
她的疑问终于在另一个雨夜得到解答。不仅仅是关于王应呈,也关于她自己:
“生活——是无边无际的、浮满各种漂流物的、变幻无常的,但总是一片澄澈而湛蓝的海。”
是海。她曾经以为是需要攀爬的山,以为是需要探寻终点的路,但原来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