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
簌簌的风声在逐渐消散的雨帘里显得更加刺耳,提醒着他们食堂快结束营业了。两人决定舍弃雨伞,拿起书包挡在头顶,朝食堂跑去。食堂免费的蛋花汤还冒着热气,陈更因此久违地打了一碗。即使蛋花寥寥无几,饿了肚子的她也觉得这碗雪中送炭的汤胜似山珍海味。
“和我们去支教学校食堂的汤一样咸。”王应呈也拿了一碗,“可能因为食堂阿姨没有搅匀,盐都沉到下面了。”
肆意的奔跑过后,两人都需要补充一些电解质,陈更倒觉得挺好。“那些孩子每周上学放学要翻山越岭,口味重一些也正常。”
“我不想用别人的苦难来衬托自己的幸运。”王应呈顿了顿,有些抱歉地开口,“但我一想到那些孩子,我的这些事情立马不值一提。当然,痛苦与痛苦也不是总能横向比较,但对不起,我今天不应该跟你说这件事,我这算是得陇望蜀。”
陈更抬起头,王应呈的碎发还是湿润的,软塌塌地搭在额前。微蹙的眉毛不知是因为咸味还是他的愧疚,接住了从发尖滑落的水滴,再消失在那一丛黑暗中。陈更笑了笑,摇了摇头。自己对赵文欣的得偿所愿也许有几分羡慕,但对王应呈,她只有对自己一样的叹息。
“横向比较显得残忍的话,把时间拉长看也许可以。”她回味着嘴里的一抹苦,也没有拿出水杯的意思。“几年前我要是知道我会在这里,走上另一条道路,那些没考好的月考也不值得我难过了。我现在想,我既然不知道我之后会去哪里,我的情绪也没法让我客观上改变任何未来,那我除了接受,什么情绪都没有意义。”
“我只是……”苦味散开后,陈更干涩的喉咙让她难以开口,干咳两声才终于决定拧开水杯。“我只是害怕面对周围人的反应。所以我总是一个人查分,如果没人问起那对我来说才是如释重负。这次是赵文欣陪我,所以我更加担心。不是担心她会说出去,而是我知道这个结果就像以前的年级排名一样,会变成所有人的谈资。”
也许就像王应呈,家庭的变故他能很快适应,但这个秘密暂时还只存在于他们二人之间。对面意料之内地沉默了,陈更自己也没有什么答案。王应呈把伞留给她,两人在食堂门口分别。消失在雨后雾霭的背影让陈更想到徐行,在他们第一次同学聚会短暂又尴尬的寒暄后,他同样背着灰色的书包,踏进了湿漉漉的、被雾气笼罩的夜。这几年,她和余微又是怎样评论起徐行的成绩,老严对曾经这位尖子生与“他能匹配的学校”擦肩而过的故事的遗憾,都如同回旋镖一样转回自己。陈更想,她真正害怕的,是不是想象中的“别人”像自己谈论徐行一样谈论起她?两个名落孙山的故事她都已经想好——一个是命运多舛,另一个是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的陈更还是决定拨通了她心中代表了得道多助的余微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模糊声音似乎有些疑惑:“怎么了?”陈更又喝了一口水,想要冲淡在喉咙留存的咸味,“我被拒了。”
“等我一下。”电话那头传来有些突兀的脚步声,隔了一会儿,陈更听见对面的声音变得真实,“我刚刚不方便说话。”
像是想要抢在对面即将抛出的安慰之前,陈更不等对方喘过气便说道,“不用安慰我。我只是觉得我需要把这个结果告诉一些人,让我心里好受一些。”
余微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坚定地说:“等我,我马上来找你。”
双井的街道在雨水的冲刷后显得格外冷清,但北方常年干燥的空气中终于有了稀有的、在她南方故乡被她厌烦的湿润。停靠在路边的小吃车三三两两围着地铁站,老化的灯光射出的偏黄光线与路灯融合在一起,在这样和谐的静谧中忽然闯进来一股刺眼的白光,紧接着是红色的、如血一般刺激人神经的、焦急的双闪,伴随着砰地一声车门被关上的声音,让陈更不得不抬起头,看向这盖过烧烤摊噼里啪啦声响的源头。
几月不见,余微高中时常穿的运动鞋已被平底鞋替代,裤子也换成了更加休闲的牛仔裤。还是稚气的学生,书包仍然没变,看见愣在原地的陈更,她也不管皮鞋是否会沾湿,而是直直地向陈更跑来。身后有些重量的书包一甩一甩,似乎和她们曾经中午下课后跑去食堂时没有分别。
炭火的烟雾在雨中飘散,混合着烤肉的香气,就着余微的温暖一起,给这个阴冷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暖意。余微坐在对面,雨水沿着桌角滴落在她的皮鞋上,形成一片片深色的水渍。
“你什么也不用说。我们今天晚上吃好喝好。”她握住陈更的手。
“我吃过饭了。”陈更笑着说道,“你最近过得怎么样?不是说找到了实习?”一听到实习,对面的余微有些难以抑制地开口,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起来,“是啊。不过就是一些校对,翻译,甚至打印。没有什么意思但总是在加班。我因为实习还翘了课,让同学帮忙签到。”余微忽然凑过来,压低声音有些忿忿不平地说,“现在甚至还有付费签到了!果然是淘金热的时候不应该去淘金,而是去卖铲子。”
老板递上她们随手点的烧烤,余微随手抓了一串,咬牙道,“我感觉上大学就是找工作训练营,上高中就是大学训练营。我想安慰自己熬过去就好了,就像高中时一样。但我看到老板的状态,每天忙得像陀螺,连想休息都成为罪过,24小时为客户待命是一种正常的期待,我就很难提起兴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激励我老牛拉车的话,对我已经毫无作用了。”
陈更怔住,她知道对面说的是真心话。她也知道余微是中学时也想做律师——那也让她们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在那个许多人为了中考上哪所学校发愁的中二岁月里,学生们聊起的未来不会比理想的大学更加遥远。更远的事情无人愿意探寻,也鲜少有人想过。
“我想做律师。”在班会上,小组讨论要求说出自己的梦想,陈更羞于启口,身边的徐行甚至没有抬头,继续埋着头写作业,他的前桌嬉皮笑脸开着八杆子打不着的玩笑,只有余微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平静地复述,“我想做律师。”
她替她开了口,于是陈更也说道,“我也想做律师。”余微问她为什么,陈更鼓起勇气说,“因为我妈妈也是律师。”
“你妈妈是总统你也要做总统吗?”余微的同桌立马笑道,这种青春期男生充满恶意的玩笑总是让她浑身不自在,仿佛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当作笑料,就像她写给徐行的信被好事之人翻出,用像鸭子一样的声音在班上朗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一样。
“真好。”余微没有笑她,“我是因为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对别人有帮助,我的存在还挺重要的。”
陈更低下了头。与这样更发自内心的理由不同,她真的只是因为母亲在饭桌上接起客户的电话时,立马变得严肃的语气,触动了她对职业女性的向往,这样简单的、触手可得的、并不珍贵的理由。
陈更决定转移话题,用胳膊碰了碰徐行,问他说,“那你呢?”徐行从演算中抬起头,不知目光聚集在何处,不过陈更也有理由正大光明地把目光从他握住笔尖修长的手指挪到他光洁的额头,微微张开的嘴角,和他的双眼皮下陈更看不透的眼睛。
“抱歉啊,我不清楚。”徐行收回目光看向她,截获了陈更炙热的目光,随后又埋头演算起了什么。
她忽然觉得失望。不仅仅是对她自己。在彼时对徐行,在此时,或许是对余微。“那你这份实习结束后有什么打算?”她问。
“谁知道呢?我又不想去法院,除了做律师,我还能做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也可能是我不适合做非诉律师,我适合去唇枪舌战打官司呢。”余微笑道。
对面的余微正在狼吞虎咽,陈更忽然想到,解铃还须系铃人,她最应该问的,不是余微,应该是她常常在外奔波的母亲。她的母亲有着是余微口中不想成为的未来,也是余微曾经和她憧憬过的,在一览众山小的商业办公楼里拥有自己的大落地窗、转角办公室的合伙人。陈更曾经去过几次母亲的办公室,因为不打卡,那里总是空空荡荡。属于她母亲的办公桌上的陈列就像是从其他合伙人那里复制粘贴的模版,干净整洁的桌面和家里被资料堆满的书房完全不同,显示屏旁是他们的全家福,也不知道母亲是否真的有机会把目光从文件中挪开,看向自己。但那时,每次短暂的参观让她做起梦来——这样宽敞的办公室代表着她母亲的成就、认可与权力。
在陈更与母亲的接触里,她似乎生来就是律师,陈更也从来不知道、没有问过为什么她选择成为律师,就像她的母亲没有过问过自己的女儿除了大学想去哪里之外的梦想。
有些怅然地,她拨通电话,却很快被对面掐断,发来模版短信说现在不太方便,十分钟之后会回复。
“你妈妈是做诉讼的吗?”余微想起了什么似的,忽然问道,又急忙澄清,“别误会,我不是想去你妈妈那里实习。我想问她这么多年感受怎么样。”
陈更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其实也不知道她感受怎么样,我们很少这样聊天。不过我正准备跟她打电话,可以问问。她现在应该在工作,一会儿会回复的。”
“现在九点半了吧。”余微看了看手机,叹了口气说,“工作到现在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实习生也是九点半之后才报销打车费。”
“看来你报销过很多次了。”陈更总结,对面也叹了口气,说没错。
等待中,陈更点了一瓶芬达,敲开瓶盖正准备喝水时,手机震动得让她有些猝不及防。迅速抿了一口甜腻冰凉的饮料,覆盖住残存的咸和苦,她接起了电话。
“妈妈。”她一鼓作气,“我被拒了。我去不了费城了。”
同样地不等对方安慰,她转口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做律师呢?”
电话对面发出有些疑惑的声音,短暂的沉默不知是对面在思考一个完美的答案还是纠结是否要给出瑕疵的真相。陈更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直到母亲温和的声音传来,那和她在回答客户问题时陈更所向往的语调有许多不同,“我那时报考法律系,分数最不会浪费。当时也只觉得这份工作就像份手艺一样,能让我吃饱饭。你爸爸那时没找工作,选择创业,我做律师的话,我们总有一个人能够提供一个不错的生活。”
“怎么忽然问这个?”
陈更摇摇头,才想起对面看不到她,“没什么。因为余微这学期在律所实习。”
挂掉电话,陈更把母亲的电话号码发给余微,让她们单独联系。她又结了账,给余微打了回学校宿舍的车——如果没有她的父母,她就算拿了全奖也许也没有办法在此时阔绰地结账、报答好友的心意,更无法飞去大洋彼岸、拨开云雾、触碰富兰克林的雕像,走在Locust Walk的小道上。她的父母在她的年岁时没有这样的奢侈,就像王应呈所说,赤子之心是需要代价的。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她看到国贸一期的大楼仍然闪着光,下班了的人们钻进车里,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又因为拥堵而动弹不得。那里就像香港皇后大道上令人望而生畏、窒息的办公楼,在夜里闪烁着似泪似汗的灯光,引诱着想要攀爬阶梯的人,无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母亲的动机是养家,余微的动机是感觉自己很重要,她的动机是那一抹危险的愉悦所代表的光鲜。
陈更又一次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拨弄的可怜虫。就像她终于承认她并不了解徐行,坦白追寻数年的理想是海市蜃楼让她如此痛苦,只因为真相掀开后她只会如草履虫般凭借本能旋转、摆动,无法思考。
可是妈妈,如果如今连去法学院这个梦想已经不能再激励我了,我还有什么前进的理由?
“和我们去支教学校食堂的汤一样咸。”王应呈也拿了一碗,“可能因为食堂阿姨没有搅匀,盐都沉到下面了。”
肆意的奔跑过后,两人都需要补充一些电解质,陈更倒觉得挺好。“那些孩子每周上学放学要翻山越岭,口味重一些也正常。”
“我不想用别人的苦难来衬托自己的幸运。”王应呈顿了顿,有些抱歉地开口,“但我一想到那些孩子,我的这些事情立马不值一提。当然,痛苦与痛苦也不是总能横向比较,但对不起,我今天不应该跟你说这件事,我这算是得陇望蜀。”
陈更抬起头,王应呈的碎发还是湿润的,软塌塌地搭在额前。微蹙的眉毛不知是因为咸味还是他的愧疚,接住了从发尖滑落的水滴,再消失在那一丛黑暗中。陈更笑了笑,摇了摇头。自己对赵文欣的得偿所愿也许有几分羡慕,但对王应呈,她只有对自己一样的叹息。
“横向比较显得残忍的话,把时间拉长看也许可以。”她回味着嘴里的一抹苦,也没有拿出水杯的意思。“几年前我要是知道我会在这里,走上另一条道路,那些没考好的月考也不值得我难过了。我现在想,我既然不知道我之后会去哪里,我的情绪也没法让我客观上改变任何未来,那我除了接受,什么情绪都没有意义。”
“我只是……”苦味散开后,陈更干涩的喉咙让她难以开口,干咳两声才终于决定拧开水杯。“我只是害怕面对周围人的反应。所以我总是一个人查分,如果没人问起那对我来说才是如释重负。这次是赵文欣陪我,所以我更加担心。不是担心她会说出去,而是我知道这个结果就像以前的年级排名一样,会变成所有人的谈资。”
也许就像王应呈,家庭的变故他能很快适应,但这个秘密暂时还只存在于他们二人之间。对面意料之内地沉默了,陈更自己也没有什么答案。王应呈把伞留给她,两人在食堂门口分别。消失在雨后雾霭的背影让陈更想到徐行,在他们第一次同学聚会短暂又尴尬的寒暄后,他同样背着灰色的书包,踏进了湿漉漉的、被雾气笼罩的夜。这几年,她和余微又是怎样评论起徐行的成绩,老严对曾经这位尖子生与“他能匹配的学校”擦肩而过的故事的遗憾,都如同回旋镖一样转回自己。陈更想,她真正害怕的,是不是想象中的“别人”像自己谈论徐行一样谈论起她?两个名落孙山的故事她都已经想好——一个是命运多舛,另一个是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的陈更还是决定拨通了她心中代表了得道多助的余微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模糊声音似乎有些疑惑:“怎么了?”陈更又喝了一口水,想要冲淡在喉咙留存的咸味,“我被拒了。”
“等我一下。”电话那头传来有些突兀的脚步声,隔了一会儿,陈更听见对面的声音变得真实,“我刚刚不方便说话。”
像是想要抢在对面即将抛出的安慰之前,陈更不等对方喘过气便说道,“不用安慰我。我只是觉得我需要把这个结果告诉一些人,让我心里好受一些。”
余微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坚定地说:“等我,我马上来找你。”
双井的街道在雨水的冲刷后显得格外冷清,但北方常年干燥的空气中终于有了稀有的、在她南方故乡被她厌烦的湿润。停靠在路边的小吃车三三两两围着地铁站,老化的灯光射出的偏黄光线与路灯融合在一起,在这样和谐的静谧中忽然闯进来一股刺眼的白光,紧接着是红色的、如血一般刺激人神经的、焦急的双闪,伴随着砰地一声车门被关上的声音,让陈更不得不抬起头,看向这盖过烧烤摊噼里啪啦声响的源头。
几月不见,余微高中时常穿的运动鞋已被平底鞋替代,裤子也换成了更加休闲的牛仔裤。还是稚气的学生,书包仍然没变,看见愣在原地的陈更,她也不管皮鞋是否会沾湿,而是直直地向陈更跑来。身后有些重量的书包一甩一甩,似乎和她们曾经中午下课后跑去食堂时没有分别。
炭火的烟雾在雨中飘散,混合着烤肉的香气,就着余微的温暖一起,给这个阴冷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暖意。余微坐在对面,雨水沿着桌角滴落在她的皮鞋上,形成一片片深色的水渍。
“你什么也不用说。我们今天晚上吃好喝好。”她握住陈更的手。
“我吃过饭了。”陈更笑着说道,“你最近过得怎么样?不是说找到了实习?”一听到实习,对面的余微有些难以抑制地开口,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起来,“是啊。不过就是一些校对,翻译,甚至打印。没有什么意思但总是在加班。我因为实习还翘了课,让同学帮忙签到。”余微忽然凑过来,压低声音有些忿忿不平地说,“现在甚至还有付费签到了!果然是淘金热的时候不应该去淘金,而是去卖铲子。”
老板递上她们随手点的烧烤,余微随手抓了一串,咬牙道,“我感觉上大学就是找工作训练营,上高中就是大学训练营。我想安慰自己熬过去就好了,就像高中时一样。但我看到老板的状态,每天忙得像陀螺,连想休息都成为罪过,24小时为客户待命是一种正常的期待,我就很难提起兴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激励我老牛拉车的话,对我已经毫无作用了。”
陈更怔住,她知道对面说的是真心话。她也知道余微是中学时也想做律师——那也让她们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在那个许多人为了中考上哪所学校发愁的中二岁月里,学生们聊起的未来不会比理想的大学更加遥远。更远的事情无人愿意探寻,也鲜少有人想过。
“我想做律师。”在班会上,小组讨论要求说出自己的梦想,陈更羞于启口,身边的徐行甚至没有抬头,继续埋着头写作业,他的前桌嬉皮笑脸开着八杆子打不着的玩笑,只有余微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平静地复述,“我想做律师。”
她替她开了口,于是陈更也说道,“我也想做律师。”余微问她为什么,陈更鼓起勇气说,“因为我妈妈也是律师。”
“你妈妈是总统你也要做总统吗?”余微的同桌立马笑道,这种青春期男生充满恶意的玩笑总是让她浑身不自在,仿佛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当作笑料,就像她写给徐行的信被好事之人翻出,用像鸭子一样的声音在班上朗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一样。
“真好。”余微没有笑她,“我是因为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对别人有帮助,我的存在还挺重要的。”
陈更低下了头。与这样更发自内心的理由不同,她真的只是因为母亲在饭桌上接起客户的电话时,立马变得严肃的语气,触动了她对职业女性的向往,这样简单的、触手可得的、并不珍贵的理由。
陈更决定转移话题,用胳膊碰了碰徐行,问他说,“那你呢?”徐行从演算中抬起头,不知目光聚集在何处,不过陈更也有理由正大光明地把目光从他握住笔尖修长的手指挪到他光洁的额头,微微张开的嘴角,和他的双眼皮下陈更看不透的眼睛。
“抱歉啊,我不清楚。”徐行收回目光看向她,截获了陈更炙热的目光,随后又埋头演算起了什么。
她忽然觉得失望。不仅仅是对她自己。在彼时对徐行,在此时,或许是对余微。“那你这份实习结束后有什么打算?”她问。
“谁知道呢?我又不想去法院,除了做律师,我还能做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也可能是我不适合做非诉律师,我适合去唇枪舌战打官司呢。”余微笑道。
对面的余微正在狼吞虎咽,陈更忽然想到,解铃还须系铃人,她最应该问的,不是余微,应该是她常常在外奔波的母亲。她的母亲有着是余微口中不想成为的未来,也是余微曾经和她憧憬过的,在一览众山小的商业办公楼里拥有自己的大落地窗、转角办公室的合伙人。陈更曾经去过几次母亲的办公室,因为不打卡,那里总是空空荡荡。属于她母亲的办公桌上的陈列就像是从其他合伙人那里复制粘贴的模版,干净整洁的桌面和家里被资料堆满的书房完全不同,显示屏旁是他们的全家福,也不知道母亲是否真的有机会把目光从文件中挪开,看向自己。但那时,每次短暂的参观让她做起梦来——这样宽敞的办公室代表着她母亲的成就、认可与权力。
在陈更与母亲的接触里,她似乎生来就是律师,陈更也从来不知道、没有问过为什么她选择成为律师,就像她的母亲没有过问过自己的女儿除了大学想去哪里之外的梦想。
有些怅然地,她拨通电话,却很快被对面掐断,发来模版短信说现在不太方便,十分钟之后会回复。
“你妈妈是做诉讼的吗?”余微想起了什么似的,忽然问道,又急忙澄清,“别误会,我不是想去你妈妈那里实习。我想问她这么多年感受怎么样。”
陈更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其实也不知道她感受怎么样,我们很少这样聊天。不过我正准备跟她打电话,可以问问。她现在应该在工作,一会儿会回复的。”
“现在九点半了吧。”余微看了看手机,叹了口气说,“工作到现在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实习生也是九点半之后才报销打车费。”
“看来你报销过很多次了。”陈更总结,对面也叹了口气,说没错。
等待中,陈更点了一瓶芬达,敲开瓶盖正准备喝水时,手机震动得让她有些猝不及防。迅速抿了一口甜腻冰凉的饮料,覆盖住残存的咸和苦,她接起了电话。
“妈妈。”她一鼓作气,“我被拒了。我去不了费城了。”
同样地不等对方安慰,她转口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做律师呢?”
电话对面发出有些疑惑的声音,短暂的沉默不知是对面在思考一个完美的答案还是纠结是否要给出瑕疵的真相。陈更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直到母亲温和的声音传来,那和她在回答客户问题时陈更所向往的语调有许多不同,“我那时报考法律系,分数最不会浪费。当时也只觉得这份工作就像份手艺一样,能让我吃饱饭。你爸爸那时没找工作,选择创业,我做律师的话,我们总有一个人能够提供一个不错的生活。”
“怎么忽然问这个?”
陈更摇摇头,才想起对面看不到她,“没什么。因为余微这学期在律所实习。”
挂掉电话,陈更把母亲的电话号码发给余微,让她们单独联系。她又结了账,给余微打了回学校宿舍的车——如果没有她的父母,她就算拿了全奖也许也没有办法在此时阔绰地结账、报答好友的心意,更无法飞去大洋彼岸、拨开云雾、触碰富兰克林的雕像,走在Locust Walk的小道上。她的父母在她的年岁时没有这样的奢侈,就像王应呈所说,赤子之心是需要代价的。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她看到国贸一期的大楼仍然闪着光,下班了的人们钻进车里,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又因为拥堵而动弹不得。那里就像香港皇后大道上令人望而生畏、窒息的办公楼,在夜里闪烁着似泪似汗的灯光,引诱着想要攀爬阶梯的人,无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母亲的动机是养家,余微的动机是感觉自己很重要,她的动机是那一抹危险的愉悦所代表的光鲜。
陈更又一次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拨弄的可怜虫。就像她终于承认她并不了解徐行,坦白追寻数年的理想是海市蜃楼让她如此痛苦,只因为真相掀开后她只会如草履虫般凭借本能旋转、摆动,无法思考。
可是妈妈,如果如今连去法学院这个梦想已经不能再激励我了,我还有什么前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