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沈氏
近日,吴兴太守沈嘉的宅邸里倒比平日热闹许多。
收整行囊的小厮丫头进进出出,上门恭贺道喜的宾客来来往往,都只因都城建康传来的一道圣旨——调任沈嘉为丹阳尹,并令即刻前往赴任。
虽说从官衔职权上看来是平调,但因都城建康隶于丹阳郡,因此自晋元帝太兴元年之时,为提高京都地位,显天子之尊,于是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虽说掌职仍等同于太守,但却可以参与朝议。
因此沈嘉此次的调任,自然可以看作是升迁。
沈嘉其人不好虚名,能干实事,又颇具才气,尤善草书。笔下字体既捷而竦,其作品以《十二月十三日帖》最为有名。
当世便有不少名家品评,说此帖用笔沉稳,点画的起、形、收都一丝不苟,尤其点法精妙当为一绝。也有甚者,或巴结讨好,或标新立异,便宣称沈嘉的草书即便连王右军也不能出其右,堪称天下一绝。
然而对于种种说法,沈嘉却从不以为意。
沈嘉的原配妻子故去得早,只留下了三个孩子。长子名叫沈谨,自小勤奋好学,所以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已在吴兴郡的治所乌程任县令。而二子沈修,却偏爱当世之风,颇好清谈,平日也乐于结交些闲散的士族子弟,或登高饮酒,或吸散作乐,沈嘉每每见他,总是严加申饬,他却总是不以为然。
而沈嘉与亡妻的第三个孩子名叫沈青玉,虽是女子,性格却随了父亲,从小沉稳豁达,不过十几岁的年纪,一手草书尽得沈嘉真传。
然而沈嘉在教育上却是个传统的父亲:对于两个儿子,他总是严加管教,希望他们成才成器,巩固门楣,但又每每皆叹于二者没有他的书法造诣。而对于沈青玉,他督促她学习女工,通晓礼仪,以便和一些世家大族通婚,却又总感叹为何她不是个男儿。
因此,整个吴兴郡都知道沈嘉的长子聪慧,二子纨绔,却鲜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女儿。
入夜。
一连两天的日不暇给,今夜的沈府倒显得格外安静,因为明日一早,沈嘉就要出发前往建康赴任了,东西行装自然已经置备妥帖。
然而临走前还有件事,倒令沈嘉放心不下,那就是关于二子沈修去尼山书院上学一事。
沈谨好学,自小便入了国子学,仕途一路平坦,于是最初沈嘉便让沈修也进入国子学。但沈修却不学无术,隔三差五便要聚众饮酒,因此被退了学。沈嘉无奈,只得写信托付好友,让他帮忙管教,王世玉也欣然答应了。
王世玉是尼山书院的院长,曾与沈嘉是同窗好友,因其志不在官场,所以便在杭州开办了一所私学。办学之初,沈嘉不仅赠了些银钱,而且也曾作为客席去讲学授课,只是后来官务繁忙,便不再去了。
圣旨没有下来之前,沈嘉原本打算亲自领沈修上尼山书院,但调令突然,只得作罢。不过临走之前,也不免苦心教导一番。
于是,当沈青玉带着连日夜做好的鞋子来找沈嘉时,便听到里面有些动静,却听不真切,她于是等在厅外,没有立刻进去。
“我给你世叔去了封信,说你三日之后,必到尼山书院。”沈嘉坐在上首,端杯饮了口茶,一贯清矍的脸上神情严肃。
闻言,跪着的沈修忽然弯腰磕了一个头,“人各有志,孩儿志向不在此,请爹爹再去信一封,收回此言。”
沈嘉叹了口气,从来教子以严的他,这次面对沈修的顽固,难得没有似以往那样大发雷霆,而是轻声问道:“好,那你说说,你的志向是什么?”
这样的回应令沈修很有些意外,他沉默半晌,随即答道:“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阮籍所愿,也是孩儿之所求。”
闻言,沈嘉拂了拂杯中的茶沫,冷笑道:“你读过几本老庄之作?看过几回嵇康的书赋论曲?你又知不知道嵇康自幼聪颖,从少时便博览群书,广习诸艺?”
“孩儿知道,只是人各有异,孩儿向来愚笨,不通文墨,所以愿得其神,只修清静无为,顺应天道。”
“什么清静无为,顺应天道。”沈嘉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啪”地一声放下茶杯,“而今民生凋敝,国家危难,君子当志存高远,你尚且年轻,应发奋读书,思国救危,而不是成日清谈妄议,当一个看客。”
“爹爹说的是正论,但是世风如此,又岂能以一人之力改变?况且孩儿本就不是经世济民之才,也自甘于此,至于救国救危的事情,总有别人来做。”
“混账!”原本忍而不发的沈嘉此刻也按捺不住心底的愤恨,一掌将面前的杯子掀翻在地,“朝局为什么动荡,正是因为上面的人只想着自己,然后上行下效。朝廷不思国计民生,北边的胡人又虎视眈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道理,别人不明白,难道你也不明白吗?”
一腔热血无处挥洒,世风凋零,儿子也不跟自己同心,话到此处,沈嘉又不免感到一阵无力,他长长地叹一口气,随后也不再苦口婆心,“去书院念书的事,我意已决,要是你再冥顽不灵,托口不去,就不要再叫我父亲,我也没有你这样侮逆不孝的儿子。”
沈修直直地跪着,头却埋得很低,半晌,他弯腰重重磕了一个头,不情不愿说了声:“是。”
沈嘉再叹一口气,“行了,你退下罢。”
沈修听了,如释重负,乖乖地退出了大厅,刚好和站在门外的沈青玉打了个照面。
“怎么样?”沈青玉问他,却只动了口型,没有出声。
沈修凑近她,低声道:“父亲仍叫我去书院,说我再不去,便不认我了。”
语罢,沈修叹了口气。
沈青玉安慰般拍拍沈修的肩,然后轻轻挥手,示意他先离开,接着收拾好神情,端庄地走进了大厅,朝上首行了个礼,“爹。”
沈嘉早知道沈青玉候在厅外,而今见她进来,严峻的神情也不免缓和一些。
“有什么事吗?”
“女儿知道爹爹明日就要赴任了,于是赶做了两双鞋,希望爹爹明日路途一帆风顺,到朝廷能平步青云。”边说着,沈青玉上前将手里的包裹放在了沈嘉面前的案几上,“当然,也请爹爹保重身体,万不可过于操劳。”
沈嘉感到有些欣慰,连同方才对沈修的怒气也平息了下去,他看了眼桌上的包裹,满意道:“你有这份孝心,很是不错。”顿了顿,沈嘉忽然叹了口气,而后继续道:“你娘去的早,为父只身上任也不便带你。况且我已将你许了太原王家,只等他读书三年谋得一官半职后方来娶你。你的文墨向来不错,妇德女工却有所亏欠,这三年,你要多跟你大嫂学习,以免嫁作人妇之后有失家风,知道了吗?”
听完这一席话,沈青玉的神色黯淡下去,原本关心挂念的话也好似梗在喉咙里,终究没有说出口,最后,她只是恭顺地跪下,朝沈嘉磕了一个头:“父亲的教诲,女儿一定谨记。”
回房的路上,沈青玉不住地回想起沈嘉对她说的话,莫名觉得有些失望。
沈青玉的女工不巧,只因知道沈嘉要去外地上任,不知多久能再见,便请教了新嫂子,连着两个日夜挑灯做工,手指也不知被刺了多少回,但她还是一刻也不敢耽误,终于赶在沈嘉离开之前做好了鞋子。
沈青玉以为,沈嘉会体谅她的一片孝心,父女两个会说些互相珍重之类道别的话来。毕竟,相比起两位兄长,沈青玉从小就格外听话懂事,而她的一手好字,也是自幼时起沈嘉手把手教导出来的。
但临别之时,沈嘉指点了沈谨的仕途,也希望沈修继承他的志向,却唯独只轻飘飘地提醒着沈青玉,她将来要做别人的妻子、别家的媳妇,要贤良贤德。
不过纵观世情,天下大多数的父母对待女儿,皆从常理:管她嫁人好与不好,也不在乎她的思想志向,只盼她嫁出去。即便有少数深爱女儿的父母,也无一不遵从于礼法,使她嫁作别家妇。
世人总说男女有别,又说什么天生万物,即分阴阳、别男女,须得各司其职。
沈青玉觉得各司其职这句话倒还算好,只是用在男女性别上,却让她感到很不舒服。这种不适,在沈青玉幼时没有,而是在她及笄之后,突然某一天就发现父亲待她和两位兄长不一样了,而后当她与王家定了亲,这种不适就又愈发清晰了。
沈青玉对待父亲的感情并不完全依从圣人所说的孝道,而是发乎本心。但沈嘉对沈青玉,却不过只遵从世间父母对女儿之道,教养得宜而已。一个是想这样做,一个是应该这样做,二者之差,有时天差地别,有时又晦暗不明。
想到这里,沈青玉忍不住叹了口气,不过没等她继续思考下去,沈修却不知从哪个地方突然窜了出来。
“想什么呢?一脸的愁样,难不成父亲也训斥你了?”
沈青玉跟沈修年龄相近,虽然性格大不相同,却也是自小一起长大的,所以平日里关系最好。而今听得沈修这样问她,沈青玉心有不平,只道:“不过三两年我便要嫁出去,终归是别人家的人,父亲训斥我做什么呢?”
“我道你愁什么,原来是因为这件事。”沈修恍然,用手里的折扇敲了敲沈青玉的头,而后就近在池塘边的一块石头上仰躺下来,“你这话好糊涂,哪怕这世上的人都冷情冷心,难道你要学他们,跟你二哥我也生分吗?”
沈青玉兀自叹息一声,也寻了方矮石坐下,痴痴地看向头顶那轮弯似银勾的月亮,自嘲道:“生分怎样,不生分又能怎样?父亲要你念书,你尚且不能不去,我一个女子,又能做什么?你好老庄,怎么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不知道?”
沈修也不恼她的话,只坐正起来,道:“你怎么也学起父亲,将古人之言奉为真理而不思反省了?”顿了顿,他扇着扇子,“圣人的话,用来修身怡情固然不错,不过人心似水,变幻莫测,若是以圣人之道处事,便寸步难行了。”
“父亲自以为我随波逐流,放荡不羁,却不知道我只是看透了人性人心。父亲虽有志向,但在朝堂上也还不是遭人白眼,举步维艰吗。”
闻言,沈青玉却笑道:“正因为世风如此,才显得父亲的志向难能可贵,这世上有许多事情,本就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
听完沈青玉的话,沈修虽并不能完全共情,却也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感慨道:“你倒体谅父亲,可惜父亲不明白你。我只爱风雅,愿做一个山水闲人,父亲却要叫我出仕做官。而你习得了父亲的好字,乐于读书胜过女工百倍,他却偏偏固执于礼法,讲什么男女有别。我看父亲虽有大志,却枉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连‘因材施教’也不明白。”
沈青玉蓦地听了这番话,内心也生出些感悟来,“可见世上本没有完人。不过你能替我说出这样一番话,我倒很是感激。”说罢,她叹了口气,终于将心中的不快吐了出来,“我近来时常心不能平,有时也觉得父亲不公,但世风如此,也不能全然怪他,于是也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吧。”
沈修摇着扇子,片刻,他好似想到什么,突然正色起来,转而说到:“什么‘道’啊‘命’的,我偏不认,你也别认。二哥问你,要是我让你代我去尼山书院上学,你愿不愿意?”
这个提议让沈青玉感到很有些意外,却也不免心动,但她仍顾忌道:“我一个女子,怎么去呢?况且你方才说了,若父亲知道你没去,便不认你了。”
闻言,沈修只轻叹一声,而后仰躺下来看向繁星密布的夜空:“人生一世,只要妥协过那么一两次,就很难有以后了。”停顿片刻,他又道:“我已跟平章兄约好游历四方,届时看自然造化,寻鬼斧神工之处,再写下几本游历见闻,那才是人间难得的乐事。你若不代我去,我也自不会去。”
先听沈修说起代他去书院读书一事,沈青玉本就心动,而今听了他这番话,她心里又生出许多羡慕,况且她骨子里也是个果敢的人,于是当即便下了决心,“那…我代你去书院念书,但你要时常给我写信,告诉我你在外面看到的造化神秀,如何?”
沈修一股脑坐起来,他虽然知道沈青玉会答应,但听她这样说出口,心里不免又澎湃起来。
“好,一言为定!”
月亮的倒影清清楚楚映在池塘里,沈青玉伸手拨了拨水面,痴痴地看着水里的月亮化成了碎片。
“说话算话。”她轻声道。
春天的夜里水冷,沈青玉拂着水,不到片刻,便指尖冰凉,“只是我在想…”顿了顿,她又道:“父亲那边好瞒,我担心大哥不允。”
沈修闻言,只笑道:“这个你倒不用操心,大哥这两日正忙,只等父亲走了,你收拾妥帖便带上仆从先悄悄地去,后面的事,我自有办法。”
“好。”
收整行囊的小厮丫头进进出出,上门恭贺道喜的宾客来来往往,都只因都城建康传来的一道圣旨——调任沈嘉为丹阳尹,并令即刻前往赴任。
虽说从官衔职权上看来是平调,但因都城建康隶于丹阳郡,因此自晋元帝太兴元年之时,为提高京都地位,显天子之尊,于是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虽说掌职仍等同于太守,但却可以参与朝议。
因此沈嘉此次的调任,自然可以看作是升迁。
沈嘉其人不好虚名,能干实事,又颇具才气,尤善草书。笔下字体既捷而竦,其作品以《十二月十三日帖》最为有名。
当世便有不少名家品评,说此帖用笔沉稳,点画的起、形、收都一丝不苟,尤其点法精妙当为一绝。也有甚者,或巴结讨好,或标新立异,便宣称沈嘉的草书即便连王右军也不能出其右,堪称天下一绝。
然而对于种种说法,沈嘉却从不以为意。
沈嘉的原配妻子故去得早,只留下了三个孩子。长子名叫沈谨,自小勤奋好学,所以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已在吴兴郡的治所乌程任县令。而二子沈修,却偏爱当世之风,颇好清谈,平日也乐于结交些闲散的士族子弟,或登高饮酒,或吸散作乐,沈嘉每每见他,总是严加申饬,他却总是不以为然。
而沈嘉与亡妻的第三个孩子名叫沈青玉,虽是女子,性格却随了父亲,从小沉稳豁达,不过十几岁的年纪,一手草书尽得沈嘉真传。
然而沈嘉在教育上却是个传统的父亲:对于两个儿子,他总是严加管教,希望他们成才成器,巩固门楣,但又每每皆叹于二者没有他的书法造诣。而对于沈青玉,他督促她学习女工,通晓礼仪,以便和一些世家大族通婚,却又总感叹为何她不是个男儿。
因此,整个吴兴郡都知道沈嘉的长子聪慧,二子纨绔,却鲜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女儿。
入夜。
一连两天的日不暇给,今夜的沈府倒显得格外安静,因为明日一早,沈嘉就要出发前往建康赴任了,东西行装自然已经置备妥帖。
然而临走前还有件事,倒令沈嘉放心不下,那就是关于二子沈修去尼山书院上学一事。
沈谨好学,自小便入了国子学,仕途一路平坦,于是最初沈嘉便让沈修也进入国子学。但沈修却不学无术,隔三差五便要聚众饮酒,因此被退了学。沈嘉无奈,只得写信托付好友,让他帮忙管教,王世玉也欣然答应了。
王世玉是尼山书院的院长,曾与沈嘉是同窗好友,因其志不在官场,所以便在杭州开办了一所私学。办学之初,沈嘉不仅赠了些银钱,而且也曾作为客席去讲学授课,只是后来官务繁忙,便不再去了。
圣旨没有下来之前,沈嘉原本打算亲自领沈修上尼山书院,但调令突然,只得作罢。不过临走之前,也不免苦心教导一番。
于是,当沈青玉带着连日夜做好的鞋子来找沈嘉时,便听到里面有些动静,却听不真切,她于是等在厅外,没有立刻进去。
“我给你世叔去了封信,说你三日之后,必到尼山书院。”沈嘉坐在上首,端杯饮了口茶,一贯清矍的脸上神情严肃。
闻言,跪着的沈修忽然弯腰磕了一个头,“人各有志,孩儿志向不在此,请爹爹再去信一封,收回此言。”
沈嘉叹了口气,从来教子以严的他,这次面对沈修的顽固,难得没有似以往那样大发雷霆,而是轻声问道:“好,那你说说,你的志向是什么?”
这样的回应令沈修很有些意外,他沉默半晌,随即答道:“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阮籍所愿,也是孩儿之所求。”
闻言,沈嘉拂了拂杯中的茶沫,冷笑道:“你读过几本老庄之作?看过几回嵇康的书赋论曲?你又知不知道嵇康自幼聪颖,从少时便博览群书,广习诸艺?”
“孩儿知道,只是人各有异,孩儿向来愚笨,不通文墨,所以愿得其神,只修清静无为,顺应天道。”
“什么清静无为,顺应天道。”沈嘉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啪”地一声放下茶杯,“而今民生凋敝,国家危难,君子当志存高远,你尚且年轻,应发奋读书,思国救危,而不是成日清谈妄议,当一个看客。”
“爹爹说的是正论,但是世风如此,又岂能以一人之力改变?况且孩儿本就不是经世济民之才,也自甘于此,至于救国救危的事情,总有别人来做。”
“混账!”原本忍而不发的沈嘉此刻也按捺不住心底的愤恨,一掌将面前的杯子掀翻在地,“朝局为什么动荡,正是因为上面的人只想着自己,然后上行下效。朝廷不思国计民生,北边的胡人又虎视眈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道理,别人不明白,难道你也不明白吗?”
一腔热血无处挥洒,世风凋零,儿子也不跟自己同心,话到此处,沈嘉又不免感到一阵无力,他长长地叹一口气,随后也不再苦口婆心,“去书院念书的事,我意已决,要是你再冥顽不灵,托口不去,就不要再叫我父亲,我也没有你这样侮逆不孝的儿子。”
沈修直直地跪着,头却埋得很低,半晌,他弯腰重重磕了一个头,不情不愿说了声:“是。”
沈嘉再叹一口气,“行了,你退下罢。”
沈修听了,如释重负,乖乖地退出了大厅,刚好和站在门外的沈青玉打了个照面。
“怎么样?”沈青玉问他,却只动了口型,没有出声。
沈修凑近她,低声道:“父亲仍叫我去书院,说我再不去,便不认我了。”
语罢,沈修叹了口气。
沈青玉安慰般拍拍沈修的肩,然后轻轻挥手,示意他先离开,接着收拾好神情,端庄地走进了大厅,朝上首行了个礼,“爹。”
沈嘉早知道沈青玉候在厅外,而今见她进来,严峻的神情也不免缓和一些。
“有什么事吗?”
“女儿知道爹爹明日就要赴任了,于是赶做了两双鞋,希望爹爹明日路途一帆风顺,到朝廷能平步青云。”边说着,沈青玉上前将手里的包裹放在了沈嘉面前的案几上,“当然,也请爹爹保重身体,万不可过于操劳。”
沈嘉感到有些欣慰,连同方才对沈修的怒气也平息了下去,他看了眼桌上的包裹,满意道:“你有这份孝心,很是不错。”顿了顿,沈嘉忽然叹了口气,而后继续道:“你娘去的早,为父只身上任也不便带你。况且我已将你许了太原王家,只等他读书三年谋得一官半职后方来娶你。你的文墨向来不错,妇德女工却有所亏欠,这三年,你要多跟你大嫂学习,以免嫁作人妇之后有失家风,知道了吗?”
听完这一席话,沈青玉的神色黯淡下去,原本关心挂念的话也好似梗在喉咙里,终究没有说出口,最后,她只是恭顺地跪下,朝沈嘉磕了一个头:“父亲的教诲,女儿一定谨记。”
回房的路上,沈青玉不住地回想起沈嘉对她说的话,莫名觉得有些失望。
沈青玉的女工不巧,只因知道沈嘉要去外地上任,不知多久能再见,便请教了新嫂子,连着两个日夜挑灯做工,手指也不知被刺了多少回,但她还是一刻也不敢耽误,终于赶在沈嘉离开之前做好了鞋子。
沈青玉以为,沈嘉会体谅她的一片孝心,父女两个会说些互相珍重之类道别的话来。毕竟,相比起两位兄长,沈青玉从小就格外听话懂事,而她的一手好字,也是自幼时起沈嘉手把手教导出来的。
但临别之时,沈嘉指点了沈谨的仕途,也希望沈修继承他的志向,却唯独只轻飘飘地提醒着沈青玉,她将来要做别人的妻子、别家的媳妇,要贤良贤德。
不过纵观世情,天下大多数的父母对待女儿,皆从常理:管她嫁人好与不好,也不在乎她的思想志向,只盼她嫁出去。即便有少数深爱女儿的父母,也无一不遵从于礼法,使她嫁作别家妇。
世人总说男女有别,又说什么天生万物,即分阴阳、别男女,须得各司其职。
沈青玉觉得各司其职这句话倒还算好,只是用在男女性别上,却让她感到很不舒服。这种不适,在沈青玉幼时没有,而是在她及笄之后,突然某一天就发现父亲待她和两位兄长不一样了,而后当她与王家定了亲,这种不适就又愈发清晰了。
沈青玉对待父亲的感情并不完全依从圣人所说的孝道,而是发乎本心。但沈嘉对沈青玉,却不过只遵从世间父母对女儿之道,教养得宜而已。一个是想这样做,一个是应该这样做,二者之差,有时天差地别,有时又晦暗不明。
想到这里,沈青玉忍不住叹了口气,不过没等她继续思考下去,沈修却不知从哪个地方突然窜了出来。
“想什么呢?一脸的愁样,难不成父亲也训斥你了?”
沈青玉跟沈修年龄相近,虽然性格大不相同,却也是自小一起长大的,所以平日里关系最好。而今听得沈修这样问她,沈青玉心有不平,只道:“不过三两年我便要嫁出去,终归是别人家的人,父亲训斥我做什么呢?”
“我道你愁什么,原来是因为这件事。”沈修恍然,用手里的折扇敲了敲沈青玉的头,而后就近在池塘边的一块石头上仰躺下来,“你这话好糊涂,哪怕这世上的人都冷情冷心,难道你要学他们,跟你二哥我也生分吗?”
沈青玉兀自叹息一声,也寻了方矮石坐下,痴痴地看向头顶那轮弯似银勾的月亮,自嘲道:“生分怎样,不生分又能怎样?父亲要你念书,你尚且不能不去,我一个女子,又能做什么?你好老庄,怎么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不知道?”
沈修也不恼她的话,只坐正起来,道:“你怎么也学起父亲,将古人之言奉为真理而不思反省了?”顿了顿,他扇着扇子,“圣人的话,用来修身怡情固然不错,不过人心似水,变幻莫测,若是以圣人之道处事,便寸步难行了。”
“父亲自以为我随波逐流,放荡不羁,却不知道我只是看透了人性人心。父亲虽有志向,但在朝堂上也还不是遭人白眼,举步维艰吗。”
闻言,沈青玉却笑道:“正因为世风如此,才显得父亲的志向难能可贵,这世上有许多事情,本就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
听完沈青玉的话,沈修虽并不能完全共情,却也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感慨道:“你倒体谅父亲,可惜父亲不明白你。我只爱风雅,愿做一个山水闲人,父亲却要叫我出仕做官。而你习得了父亲的好字,乐于读书胜过女工百倍,他却偏偏固执于礼法,讲什么男女有别。我看父亲虽有大志,却枉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连‘因材施教’也不明白。”
沈青玉蓦地听了这番话,内心也生出些感悟来,“可见世上本没有完人。不过你能替我说出这样一番话,我倒很是感激。”说罢,她叹了口气,终于将心中的不快吐了出来,“我近来时常心不能平,有时也觉得父亲不公,但世风如此,也不能全然怪他,于是也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吧。”
沈修摇着扇子,片刻,他好似想到什么,突然正色起来,转而说到:“什么‘道’啊‘命’的,我偏不认,你也别认。二哥问你,要是我让你代我去尼山书院上学,你愿不愿意?”
这个提议让沈青玉感到很有些意外,却也不免心动,但她仍顾忌道:“我一个女子,怎么去呢?况且你方才说了,若父亲知道你没去,便不认你了。”
闻言,沈修只轻叹一声,而后仰躺下来看向繁星密布的夜空:“人生一世,只要妥协过那么一两次,就很难有以后了。”停顿片刻,他又道:“我已跟平章兄约好游历四方,届时看自然造化,寻鬼斧神工之处,再写下几本游历见闻,那才是人间难得的乐事。你若不代我去,我也自不会去。”
先听沈修说起代他去书院读书一事,沈青玉本就心动,而今听了他这番话,她心里又生出许多羡慕,况且她骨子里也是个果敢的人,于是当即便下了决心,“那…我代你去书院念书,但你要时常给我写信,告诉我你在外面看到的造化神秀,如何?”
沈修一股脑坐起来,他虽然知道沈青玉会答应,但听她这样说出口,心里不免又澎湃起来。
“好,一言为定!”
月亮的倒影清清楚楚映在池塘里,沈青玉伸手拨了拨水面,痴痴地看着水里的月亮化成了碎片。
“说话算话。”她轻声道。
春天的夜里水冷,沈青玉拂着水,不到片刻,便指尖冰凉,“只是我在想…”顿了顿,她又道:“父亲那边好瞒,我担心大哥不允。”
沈修闻言,只笑道:“这个你倒不用操心,大哥这两日正忙,只等父亲走了,你收拾妥帖便带上仆从先悄悄地去,后面的事,我自有办法。”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