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书院
尼山书院并非修建在孔子故乡尼丘山上,而是坐落在杭州西湖附近一座名叫孤峰山的半山腰处。
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后世便都以孔圣人之道为正统,所以哪怕是在魏晋这个推崇玄学老庄的时期,主流教育也还是以儒家经典为首。
而山长王世玉为书院起名尼山,也正是因为信奉孔圣人的教学理念:以品德为重,因材施教。
尼山书院每三年招收一次学生,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所以对于前来求学的学子在身份地位上并无要求。但自从朝廷颁布诏令,以九品中正制入私学之后,像尼山书院这样在郡县衙门登记造册过的书院便不再招收没念过“蒙学”的弟子。
所谓“蒙学”,就是启蒙教育,即让八九岁的小孩学会识字计数,主要读《篇章》,包含:《六甲》、《九九》、《急就》,以及一些其他书目,如《史籀》、《仓颉》、《凡将》、《训纂》、《三仓》等。
这些学完以后,大抵十二三岁,便开始学习《孝经》、《论语》等相对容易理解的经义。
而到了志学之年,有条件的普通人家便会将孩子送到各地的书院开始学习五经之类的典籍。
不过如果是士族子弟,就不一样了。为了巩固门阀士族地位,他们很少有让子女去读私学的,而是大多都将孩子送去朝廷开办的国子学和太学念书。而这其中的国子学,更是只允许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是专门为士族子弟开办的、为了满足他们享受教育特权的地方。
杭城三月,正是万物复苏,飞花飘絮的时节。
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过此时的西湖尚且只是一片原生态湖泊,并未过多修桥筑堤,但却因此多了几分神秘宁静之美,只不过周遭的山间幽静处倒是已经修建起了好些寺庙,譬如立于北高峰和飞来峰之间的灵隐寺,就已受了七八十年香火了。
而另一边,矗立在西湖不远处自成一景的孤峰山格外挺拔巍峨,山上植被茂盛,葱茏如海。此刻,通往学院的山脚入口处,各地前来求学的学子接踵而至,几乎将这条通往书院的官道堵的水泄不通。
于是,当沈青玉扮作男子,带着同样是女扮男装的丫头云书以及一干仆从小厮也到达孤峰山山脚下的时候,只看到人山人海。不过前来求学的学子虽然往来如云,其间却鲜少有如她一样,穿着名贵衣料,带着大箱小箱,如同搬家似的士族子弟。
可以乘车骑马的官道在离书院院落还有一小半路程的时候,突然就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写着“勤学苦读”字样的牌坊,以及牌坊之后自下而上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台阶。
“公子。”
沈青玉下了马车之后,先是见到一脸担忧的云书,接着又看到层层叠叠的阶梯以及陆陆续续往上走的学子,终于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勤学苦读。”沈青玉看着牌坊上的题字喃喃着,而后叹息一声,转头朝云书露出一个苦笑后,就开始硬着头皮往前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走吧。”
沈青玉自小养在闺中,家族里又几乎都是文臣,没有武将,因此不曾习得一招半式的拳脚,所以身体素质就没那么好。
于是,当大多数学子都能憋着一口气走完台阶进入书院时,沈青玉只能眼看着,然后喘着粗气,十步一歇,花了好半晌才终于走进书院里。
沈嘉和王世玉是至交,于情于理,沈青玉都应该先去拜见,所以在走进书院大门之后,沈青玉就开始吩咐下人去打听王世玉的所在,于是等仆人回来之时,她已经休息完毕,只匆匆整理了一下衣冠就去了。
王世玉从没见过沈修,只在与沈嘉来往的书信中听说他是如何如何纨绔,怎么怎么荒唐,于是心里思忖着这位世侄大概是个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荒唐子弟,或许连礼仪也不甚周全。
所以当沈青玉自称沈修站在王世玉面前时,她的仪态容貌倒令王世玉感到很意外。
没有假想中的荒唐,面前的少年不仅没有施粉涂脂,甚至连配饰也不曾多戴,她的五官清秀至于俊美,眉目间却又自有一股沉稳从容,虽然她体格看起来比一般男子羸弱些,但其谈吐举止间却彬彬有礼,又不失豁达自然。
见面以后,王世玉总算松了口气。
“本来应当提前拜见世叔,只是父亲走的急,小侄又忙于收整行囊,于是拖到而今,还望世叔不要见怪。”
闻言,王世玉温和笑道:“你父亲与我是至交,你自然也不必客气拘礼,而今到了书院,不比在家里舒适自在,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方便处,可以随时来找我。”
当然,这一切的你来我往都是客套话,是见面必尽的礼仪,自然也无需当真。沈青玉听着,于是拱手又行了一礼,“世叔疼惜,小侄却不敢僭越。小侄是来书院求知的学子,在学堂内,自然要称世叔为山长,以全师生之礼,而在私下时方才尽叔侄之谊。至于小侄的学习生活事宜,也请世叔以师生之礼相待,不必忧心操劳。”
闻言,王世玉对沈青玉的好感又增添了些,于是他不禁反思到底是沈嘉言过其实,还是自己思虑过多,但却都没有答案。
一番客套寒暄之后,沈青玉将沈嘉让沈修给王世玉带的东西交给了他,不过是一封信,一幅书法,一支宣州诸葛笔。
做完这些,沈青玉拜别了王世玉,又随着众位学子的步伐,前往大殿前院行束脩之礼。
——
受束脩之礼的夫子姓陈,名叫陈子俊,是朝廷派遣到尼山书院的学监,因身有官职,所以连王世玉也要敬他三分。他的长相模样全然不能算周正,仪态作风大概也进不了历朝历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范围。
沈青玉觉得他应该是有大学问的,但随着队伍慢慢靠前,却发现这位夫子竟然以束脩多少分人高低。不过轮到沈青玉时,她还是双手礼奉,低头将写有束脩金额的名册递了过去。
“吴兴沈修,束脩黄金…二百两!”
沈青玉抬头时,正看见陈子俊有些意外地盯着她,然后问道:“你就是吴兴太守,长茂公的公子?”
“正是。”
闻言,陈子俊不禁感慨道:“听说令尊近日升任了丹阳尹。想当年我刚到尼山书院,有幸听过长茂公讲经授课,真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啊…你既是他的公子,便坐上等座位。”
“…谢夫子。”陈子俊的一番话,倒令沈青玉的内心生出些惋惜之意来。
沈青玉虽然不怎么出门,但也知道尼山书院因奉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而声名远播。她平素常听父亲提起王世玉的风骨,刚刚相见时,也觉得这位山长颇具人文情怀,只是面前的这位陈夫子,却明显是个嫌贫爱富的人。
可见世风如此,连书院这种地方也不能幸免,只是可惜了这么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
沈青玉虽然不平,却也没过于追究思索,只领了两套书院的院服,随着人流往更衣舍走去。她心里担心换衣服不方便的事,所以全然没有注意自己的前面站了一个人,还好云书拉了她一把,使她没有撞上去。
“你就是沈修?”
拦住沈青玉的是一个看起来比她稍稍年长些的男人,他的模样很面生,表情却有些欠揍,她于是反问他,“是,你是谁?”
“年初我父亲替我订了吴兴沈家的小姐,是你妹子吧?”
闻言,沈青玉只觉得有些恍惚,随即眉头微皱,“你就是王蓝田?”
“是我。”王蓝田的语气里满是得意,连带着吊儿郎当的表情,让他看起来有些招嫌,“你的模样生得这么好,看来妹妹也不差,我放心了。没想到咱们也是有缘,还能在这个鬼地方相遇。”
听到他这么说,沈青玉皱着眉,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她的心却突然难受起来,她不明白,她的父亲怎么会将她许了这样一个纨绔子弟。
“书院本是尊圣人之道,教化育人的地方,你我前来求学,自当恭谨守礼,心怀敬畏。何况此山烟岚云岫,恍如洞天福地,怎么能说这是个鬼地方呢?”
闻言,只见王蓝田冷笑一声,满脸的不屑,“看来你也是个呆子。本少爷要娶你妹妹,所以前来认你这个大舅哥,没想到你却不知好歹。什么洞天福地,要我说,这个鸟不拉屎地方连我家的田庄都比不了。”
听到他的一番说辞,沈青玉自然很不满意,又觉得与他争执下去没有意义,于是只拱手行了一个礼,“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王兄与我志相去甚远,今日当言止于此,告辞。”
说罢,沈青玉转身自去了。
王蓝田见沈青玉这样轻视他,又想到今日在牌坊处受到的羞辱,不禁怒火中烧,心中暗暗发誓,以后在书院里定要找补回来。
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后世便都以孔圣人之道为正统,所以哪怕是在魏晋这个推崇玄学老庄的时期,主流教育也还是以儒家经典为首。
而山长王世玉为书院起名尼山,也正是因为信奉孔圣人的教学理念:以品德为重,因材施教。
尼山书院每三年招收一次学生,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所以对于前来求学的学子在身份地位上并无要求。但自从朝廷颁布诏令,以九品中正制入私学之后,像尼山书院这样在郡县衙门登记造册过的书院便不再招收没念过“蒙学”的弟子。
所谓“蒙学”,就是启蒙教育,即让八九岁的小孩学会识字计数,主要读《篇章》,包含:《六甲》、《九九》、《急就》,以及一些其他书目,如《史籀》、《仓颉》、《凡将》、《训纂》、《三仓》等。
这些学完以后,大抵十二三岁,便开始学习《孝经》、《论语》等相对容易理解的经义。
而到了志学之年,有条件的普通人家便会将孩子送到各地的书院开始学习五经之类的典籍。
不过如果是士族子弟,就不一样了。为了巩固门阀士族地位,他们很少有让子女去读私学的,而是大多都将孩子送去朝廷开办的国子学和太学念书。而这其中的国子学,更是只允许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是专门为士族子弟开办的、为了满足他们享受教育特权的地方。
杭城三月,正是万物复苏,飞花飘絮的时节。
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过此时的西湖尚且只是一片原生态湖泊,并未过多修桥筑堤,但却因此多了几分神秘宁静之美,只不过周遭的山间幽静处倒是已经修建起了好些寺庙,譬如立于北高峰和飞来峰之间的灵隐寺,就已受了七八十年香火了。
而另一边,矗立在西湖不远处自成一景的孤峰山格外挺拔巍峨,山上植被茂盛,葱茏如海。此刻,通往学院的山脚入口处,各地前来求学的学子接踵而至,几乎将这条通往书院的官道堵的水泄不通。
于是,当沈青玉扮作男子,带着同样是女扮男装的丫头云书以及一干仆从小厮也到达孤峰山山脚下的时候,只看到人山人海。不过前来求学的学子虽然往来如云,其间却鲜少有如她一样,穿着名贵衣料,带着大箱小箱,如同搬家似的士族子弟。
可以乘车骑马的官道在离书院院落还有一小半路程的时候,突然就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写着“勤学苦读”字样的牌坊,以及牌坊之后自下而上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台阶。
“公子。”
沈青玉下了马车之后,先是见到一脸担忧的云书,接着又看到层层叠叠的阶梯以及陆陆续续往上走的学子,终于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勤学苦读。”沈青玉看着牌坊上的题字喃喃着,而后叹息一声,转头朝云书露出一个苦笑后,就开始硬着头皮往前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走吧。”
沈青玉自小养在闺中,家族里又几乎都是文臣,没有武将,因此不曾习得一招半式的拳脚,所以身体素质就没那么好。
于是,当大多数学子都能憋着一口气走完台阶进入书院时,沈青玉只能眼看着,然后喘着粗气,十步一歇,花了好半晌才终于走进书院里。
沈嘉和王世玉是至交,于情于理,沈青玉都应该先去拜见,所以在走进书院大门之后,沈青玉就开始吩咐下人去打听王世玉的所在,于是等仆人回来之时,她已经休息完毕,只匆匆整理了一下衣冠就去了。
王世玉从没见过沈修,只在与沈嘉来往的书信中听说他是如何如何纨绔,怎么怎么荒唐,于是心里思忖着这位世侄大概是个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荒唐子弟,或许连礼仪也不甚周全。
所以当沈青玉自称沈修站在王世玉面前时,她的仪态容貌倒令王世玉感到很意外。
没有假想中的荒唐,面前的少年不仅没有施粉涂脂,甚至连配饰也不曾多戴,她的五官清秀至于俊美,眉目间却又自有一股沉稳从容,虽然她体格看起来比一般男子羸弱些,但其谈吐举止间却彬彬有礼,又不失豁达自然。
见面以后,王世玉总算松了口气。
“本来应当提前拜见世叔,只是父亲走的急,小侄又忙于收整行囊,于是拖到而今,还望世叔不要见怪。”
闻言,王世玉温和笑道:“你父亲与我是至交,你自然也不必客气拘礼,而今到了书院,不比在家里舒适自在,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方便处,可以随时来找我。”
当然,这一切的你来我往都是客套话,是见面必尽的礼仪,自然也无需当真。沈青玉听着,于是拱手又行了一礼,“世叔疼惜,小侄却不敢僭越。小侄是来书院求知的学子,在学堂内,自然要称世叔为山长,以全师生之礼,而在私下时方才尽叔侄之谊。至于小侄的学习生活事宜,也请世叔以师生之礼相待,不必忧心操劳。”
闻言,王世玉对沈青玉的好感又增添了些,于是他不禁反思到底是沈嘉言过其实,还是自己思虑过多,但却都没有答案。
一番客套寒暄之后,沈青玉将沈嘉让沈修给王世玉带的东西交给了他,不过是一封信,一幅书法,一支宣州诸葛笔。
做完这些,沈青玉拜别了王世玉,又随着众位学子的步伐,前往大殿前院行束脩之礼。
——
受束脩之礼的夫子姓陈,名叫陈子俊,是朝廷派遣到尼山书院的学监,因身有官职,所以连王世玉也要敬他三分。他的长相模样全然不能算周正,仪态作风大概也进不了历朝历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范围。
沈青玉觉得他应该是有大学问的,但随着队伍慢慢靠前,却发现这位夫子竟然以束脩多少分人高低。不过轮到沈青玉时,她还是双手礼奉,低头将写有束脩金额的名册递了过去。
“吴兴沈修,束脩黄金…二百两!”
沈青玉抬头时,正看见陈子俊有些意外地盯着她,然后问道:“你就是吴兴太守,长茂公的公子?”
“正是。”
闻言,陈子俊不禁感慨道:“听说令尊近日升任了丹阳尹。想当年我刚到尼山书院,有幸听过长茂公讲经授课,真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啊…你既是他的公子,便坐上等座位。”
“…谢夫子。”陈子俊的一番话,倒令沈青玉的内心生出些惋惜之意来。
沈青玉虽然不怎么出门,但也知道尼山书院因奉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而声名远播。她平素常听父亲提起王世玉的风骨,刚刚相见时,也觉得这位山长颇具人文情怀,只是面前的这位陈夫子,却明显是个嫌贫爱富的人。
可见世风如此,连书院这种地方也不能幸免,只是可惜了这么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
沈青玉虽然不平,却也没过于追究思索,只领了两套书院的院服,随着人流往更衣舍走去。她心里担心换衣服不方便的事,所以全然没有注意自己的前面站了一个人,还好云书拉了她一把,使她没有撞上去。
“你就是沈修?”
拦住沈青玉的是一个看起来比她稍稍年长些的男人,他的模样很面生,表情却有些欠揍,她于是反问他,“是,你是谁?”
“年初我父亲替我订了吴兴沈家的小姐,是你妹子吧?”
闻言,沈青玉只觉得有些恍惚,随即眉头微皱,“你就是王蓝田?”
“是我。”王蓝田的语气里满是得意,连带着吊儿郎当的表情,让他看起来有些招嫌,“你的模样生得这么好,看来妹妹也不差,我放心了。没想到咱们也是有缘,还能在这个鬼地方相遇。”
听到他这么说,沈青玉皱着眉,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她的心却突然难受起来,她不明白,她的父亲怎么会将她许了这样一个纨绔子弟。
“书院本是尊圣人之道,教化育人的地方,你我前来求学,自当恭谨守礼,心怀敬畏。何况此山烟岚云岫,恍如洞天福地,怎么能说这是个鬼地方呢?”
闻言,只见王蓝田冷笑一声,满脸的不屑,“看来你也是个呆子。本少爷要娶你妹妹,所以前来认你这个大舅哥,没想到你却不知好歹。什么洞天福地,要我说,这个鸟不拉屎地方连我家的田庄都比不了。”
听到他的一番说辞,沈青玉自然很不满意,又觉得与他争执下去没有意义,于是只拱手行了一个礼,“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王兄与我志相去甚远,今日当言止于此,告辞。”
说罢,沈青玉转身自去了。
王蓝田见沈青玉这样轻视他,又想到今日在牌坊处受到的羞辱,不禁怒火中烧,心中暗暗发誓,以后在书院里定要找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