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轰鸣,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院子里的花草被拍得东倒西歪的。
丫鬟吉祥急匆匆进屋,边拍衣服边嘟囔:“这雨下得没完没了,今年的夏收都得泡汤了。”丫鬟如意轻轻嘘声并拉着吉祥走到隔间:“小声点,少奶奶担心老爷和少爷,一晚上都没休息好,刚才眯了一会儿。”
少奶奶廖曼婷今年19岁,长得明媚娇俏,是廖秀才的掌上明珠,4岁的时候母亲因难产离世,廖父夫妻恩爱,痛失爱妻后,只守着女儿过日子,但终因心情郁结,在女儿15岁的时候一病不起,廖父在众多上门提亲的人家中,选定了县城里家境殷实,家里人口简单的商人洛明松的独子洛靖安。洛明松年少时逃难到松川县,父母早亡,多年打拼积累下一副身家,很是不易,妻子常年操劳,体弱多病。曼婷16岁嫁到了洛家,17岁生下了儿子洛旭兴,洛家上下异常高兴。曼婷会写会算,把家里料理得仅仅有条,夫君偶尔也会把酒楼的账本带回家里,曼婷对生意上的事情很感兴趣,不懂的就问夫君洛靖安,洛靖安也不反对曼婷学这些,反正这个家最后也是他们夫妻来撑,如果妻子贤惠能干,对家业发展也是有大大好处的。
曼婷睡得很不安稳,柳眉微皱,不知怎得,竟好似回到廖父患病卧床的时侯。廖父家几代单传,到廖父这一辈,父母早逝,在岳父母的支持下,考得了秀才功名,但岳父母也只能说是薄有家底,因心疼女儿才资助女婿的,更何况还得养育幼子萧壮壮,(萧壮壮比姐姐整整小了十二岁,萧母生下大女儿萧宝儿后陆续生的两胎都夭折),并不能长久地支持廖父读下去,廖父便开了私塾,准备边教书,边备考举人,因乔家村离县城不太远,村民们平时卖菜,卖柴,卖些牲畜,日子过得还不错,还是比较愿意送孩子进私塾,起码认认字,所以廖父的私塾一年大概能收20-30人,相比较离城较远的村塾,已经很不错了。廖家三口人,廖父教学,廖母织布绣花,挣下了一套青砖四合院,八亩良田,存下了几十两银子。因廖母早逝,廖父心疼女儿缺少母爱,并不严格约束曼婷,曼婷认字之后,喜欢算学,廖父也支持,喜欢约上村里的小伙伴上山里采摘,去河沟捉鱼,廖父也不指责,只希望女儿能快快乐乐的,如此方不负妻子希望女儿一切都好的心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曼婷,明朗聪慧,既有向父亲撒娇时小女儿般的娇娇气,又有野丫头般的胆大。
廖母过世后,廖父又当爹又当妈,父女俩很是过了两年乱糟糟的日子,待到曼婷长到六七岁,便向邻居乔临波的媳妇学着做饭菜,慢慢学会料理家里,廖家父女的生活才步入正轨。到了廖父卧床的日子,曼婷更是尽心侍侯父亲,因廖父生病,家里断了收入,父亲汤药钱开支也不小,曼婷更是时常进山,寻找在书里看到过的山珍,以便能补贴家用。
曼婷出嫁之前,廖父把房契、地契、家里的银子都给了曼婷,曼婷十分放心不下父亲,公婆、夫君都提议把廖父接到一起方便照顾,可是廖父虽然很感恩亲家一家的深情厚谊,但明白这样做的话,对女儿并不好,以后女儿容易落人口舌,坚持不愿麻烦亲家,曼婷看父亲坚持,也明白父亲的考虑,便为父亲买了一房仆人,自卖自家的张小山一家(给老人医病耗光了家里微薄的积蓄,老人一走,简简单单的葬礼一办,还欠下一笔外债,没想到县里又换着新名头加收苛捐杂税,实在过不下去了)。
张小山今年二十二,负责给父亲擦身,近身照顾,兼着劈柴、担水的体力活,张林氏做饭、熬药、洗衣、打扫卫生,他们还有一个四岁大的儿子张小虎,虎头虎脑的,常能逗得廖父展颜,奈何廖父勉强支撑到了曼婷嫁人,在曼婷怀孕到四个月时,廖父便撒手人寰,连心心念念的外孙都没看上一眼。
曼婷幽幽转醒,听到雨声还没停,心里又焦急起来,特别不安,只因洛家父子下芒麦乡小和村抢收去了,平时多是夫君洛靖安带着管家下乡办事,公公洛明松坐镇城里管着酒楼的生意,但这次暴雨来得太急,眼看田里的谷子再不抢收就得发芽,而洛家每年的收入主要是这一百二十几亩田地里的收成和酒楼的营利,公公和夫君担忧今年的收成,带着管家都下乡去了。平常下乡通常最多呆上两天,可是这次已经去了五天了,理应归家了,但是父子二人仍未回来,婆婆又生病了,曼婷一面照顾婆婆,一面担忧,过得很是煎熬。
曼婷喊来吉祥,吩咐道:“去找车夫老董,让他下乡去看看是什么情况,速来回报。”吉祥刚出院门便看见门子小董一身雨水,脸色惨白地跑过来,结结巴巴的说:“吉,吉祥姐,外,外面,外面来了几个差人,他们说,说老爷少爷出事了!”吉祥一听,心慌慌地往院里跑去。顾不得鞋子湿哒哒的,跑进少奶奶曼婷的房间,抖着声音说:“少奶奶,出事了,外面来了差人,说老爷少爷出事了。”
曼婷身子一软,如意连忙扶住她,曼婷强忍着泪水往待客的堂屋走去。只见堂屋里,站着两个官差,蓑衣披身,雨水直滴,一个大高个,名唤焦忠,身高约八尺,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高耸的鼻梁,嘴唇紧抿,端是一脸严肃的样子,另一个长得一脸喜兴,名唤田小五,他一抿嘴,脸上便出现一个酒窝,但此时也颇严肃,只在曼婷进屋的时侯向曼婷介绍道:”洛家少夫人,这是我们捕头焦忠。“这时侯,只见大高个向曼婷一拱手说:“洛家少夫人,衙门接到报案,有土匪屠村抢粮,贵府田庄所在的小和村也被尽屠,需要家属去衙门走一趟,认尸领尸。”
曼婷白着一张小脸,向下人吩咐道:“先别惊动夫人,等我去衙门看了再说,如果里面没有公公和夫君就好了。”大高个焦忠抿抿嘴,不戳破曼婷的希望,因洛家父子在城里开的酒楼生意颇好,城里好多人都是认识他们的,绝不会认错,但做了一段时间的捕头了,焦忠明白死者家属的心情,只是在心里默默叹口气“早就建议知县大人上报府衙,如果上官批准,县衙捕快联合千总派出一部分守城兵,自己作为猎户的儿子,熟悉山林,可以去做探子,是有把握能灭了这伙土匪的。但知县大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放任不管,酿成多少惨剧。”焦忠想着:这样的衙门,在这样的官员手下做事真没意思,如果不是母亲坚持,不愿自己再呆在山林里,自己是真不愿做这劳什子捕头,该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迫不能不做。
曼婷心里紧张,坐在马车里,双手合十向上天祈祷父子二人平安。到得衙门,迟疑着不敢随焦忠他们进去,害怕看到最不想见到的场景。田小五正要上前劝说,只见曼婷深吸一口气,抬步走了进去,田小五惊讶的看了一眼曼婷,心想:这少夫人看着柔弱,没想到还挺扛事的,好多女眷遇到事早哭得稀里哗啦的了,啥事也办不了。
曼婷走进院子,院子里停了上百具尸体,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婴儿、儿童,简直是人间惨剧,县衙的停尸房都不够停的。田小五几步上前,带着曼婷来到屋檐下,屋檐下洛家父子的遗体一目了然,除了没有血色,衣衫破烂外,和平时没什么差别,曼婷想骗自己都不能,眼泪止不住的流,安静无声的哭着,跪在了地上。尽管曼婷没有嚎啕大哭,但谁都能感受到这种压抑的,无声的悲痛。
曼婷强撑着办好手续,命车夫老董去寿材店买来三具上好木料的寿材,管家也死了;焦忠和田小五正忙着接待别的死者家属,看曼婷准备装棺,人手不够,焦忠示意让田小五继续接待家属,他走过去,帮着老董把洛家三具遗体一个个的抬进寿材,曼婷红着眼睛向焦忠福了一礼道:“多谢焦捕头搭手,晚些时侯我让人把佃农和仆人的名单送一份过来,仆人我让人协助着他们的家人把遗体带回去,佃农基本上全家都遇害了,如果没有亲属来领尸,看县令大人怎样安排(松川县令九年都没高升,以前还算管事儿,现在年迈昏庸,指望不上),我可以负责安埋他们!”,焦忠微微一愣,抱拳回礼道:“少夫人高义,名单到了之后,先把这部份人集中转到义庄,最多停上三天,我向县令大人禀告后,再送消息到府上。”曼婷再三谢过,转身离去,焦忠在原地目送曼婷一行,直到再见不到人,心里对这少夫人充满敬意,毕竟在这人命薄如纸的年景里,这样的东家,这样的女子,少见。
丫鬟吉祥急匆匆进屋,边拍衣服边嘟囔:“这雨下得没完没了,今年的夏收都得泡汤了。”丫鬟如意轻轻嘘声并拉着吉祥走到隔间:“小声点,少奶奶担心老爷和少爷,一晚上都没休息好,刚才眯了一会儿。”
少奶奶廖曼婷今年19岁,长得明媚娇俏,是廖秀才的掌上明珠,4岁的时候母亲因难产离世,廖父夫妻恩爱,痛失爱妻后,只守着女儿过日子,但终因心情郁结,在女儿15岁的时候一病不起,廖父在众多上门提亲的人家中,选定了县城里家境殷实,家里人口简单的商人洛明松的独子洛靖安。洛明松年少时逃难到松川县,父母早亡,多年打拼积累下一副身家,很是不易,妻子常年操劳,体弱多病。曼婷16岁嫁到了洛家,17岁生下了儿子洛旭兴,洛家上下异常高兴。曼婷会写会算,把家里料理得仅仅有条,夫君偶尔也会把酒楼的账本带回家里,曼婷对生意上的事情很感兴趣,不懂的就问夫君洛靖安,洛靖安也不反对曼婷学这些,反正这个家最后也是他们夫妻来撑,如果妻子贤惠能干,对家业发展也是有大大好处的。
曼婷睡得很不安稳,柳眉微皱,不知怎得,竟好似回到廖父患病卧床的时侯。廖父家几代单传,到廖父这一辈,父母早逝,在岳父母的支持下,考得了秀才功名,但岳父母也只能说是薄有家底,因心疼女儿才资助女婿的,更何况还得养育幼子萧壮壮,(萧壮壮比姐姐整整小了十二岁,萧母生下大女儿萧宝儿后陆续生的两胎都夭折),并不能长久地支持廖父读下去,廖父便开了私塾,准备边教书,边备考举人,因乔家村离县城不太远,村民们平时卖菜,卖柴,卖些牲畜,日子过得还不错,还是比较愿意送孩子进私塾,起码认认字,所以廖父的私塾一年大概能收20-30人,相比较离城较远的村塾,已经很不错了。廖家三口人,廖父教学,廖母织布绣花,挣下了一套青砖四合院,八亩良田,存下了几十两银子。因廖母早逝,廖父心疼女儿缺少母爱,并不严格约束曼婷,曼婷认字之后,喜欢算学,廖父也支持,喜欢约上村里的小伙伴上山里采摘,去河沟捉鱼,廖父也不指责,只希望女儿能快快乐乐的,如此方不负妻子希望女儿一切都好的心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曼婷,明朗聪慧,既有向父亲撒娇时小女儿般的娇娇气,又有野丫头般的胆大。
廖母过世后,廖父又当爹又当妈,父女俩很是过了两年乱糟糟的日子,待到曼婷长到六七岁,便向邻居乔临波的媳妇学着做饭菜,慢慢学会料理家里,廖家父女的生活才步入正轨。到了廖父卧床的日子,曼婷更是尽心侍侯父亲,因廖父生病,家里断了收入,父亲汤药钱开支也不小,曼婷更是时常进山,寻找在书里看到过的山珍,以便能补贴家用。
曼婷出嫁之前,廖父把房契、地契、家里的银子都给了曼婷,曼婷十分放心不下父亲,公婆、夫君都提议把廖父接到一起方便照顾,可是廖父虽然很感恩亲家一家的深情厚谊,但明白这样做的话,对女儿并不好,以后女儿容易落人口舌,坚持不愿麻烦亲家,曼婷看父亲坚持,也明白父亲的考虑,便为父亲买了一房仆人,自卖自家的张小山一家(给老人医病耗光了家里微薄的积蓄,老人一走,简简单单的葬礼一办,还欠下一笔外债,没想到县里又换着新名头加收苛捐杂税,实在过不下去了)。
张小山今年二十二,负责给父亲擦身,近身照顾,兼着劈柴、担水的体力活,张林氏做饭、熬药、洗衣、打扫卫生,他们还有一个四岁大的儿子张小虎,虎头虎脑的,常能逗得廖父展颜,奈何廖父勉强支撑到了曼婷嫁人,在曼婷怀孕到四个月时,廖父便撒手人寰,连心心念念的外孙都没看上一眼。
曼婷幽幽转醒,听到雨声还没停,心里又焦急起来,特别不安,只因洛家父子下芒麦乡小和村抢收去了,平时多是夫君洛靖安带着管家下乡办事,公公洛明松坐镇城里管着酒楼的生意,但这次暴雨来得太急,眼看田里的谷子再不抢收就得发芽,而洛家每年的收入主要是这一百二十几亩田地里的收成和酒楼的营利,公公和夫君担忧今年的收成,带着管家都下乡去了。平常下乡通常最多呆上两天,可是这次已经去了五天了,理应归家了,但是父子二人仍未回来,婆婆又生病了,曼婷一面照顾婆婆,一面担忧,过得很是煎熬。
曼婷喊来吉祥,吩咐道:“去找车夫老董,让他下乡去看看是什么情况,速来回报。”吉祥刚出院门便看见门子小董一身雨水,脸色惨白地跑过来,结结巴巴的说:“吉,吉祥姐,外,外面,外面来了几个差人,他们说,说老爷少爷出事了!”吉祥一听,心慌慌地往院里跑去。顾不得鞋子湿哒哒的,跑进少奶奶曼婷的房间,抖着声音说:“少奶奶,出事了,外面来了差人,说老爷少爷出事了。”
曼婷身子一软,如意连忙扶住她,曼婷强忍着泪水往待客的堂屋走去。只见堂屋里,站着两个官差,蓑衣披身,雨水直滴,一个大高个,名唤焦忠,身高约八尺,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高耸的鼻梁,嘴唇紧抿,端是一脸严肃的样子,另一个长得一脸喜兴,名唤田小五,他一抿嘴,脸上便出现一个酒窝,但此时也颇严肃,只在曼婷进屋的时侯向曼婷介绍道:”洛家少夫人,这是我们捕头焦忠。“这时侯,只见大高个向曼婷一拱手说:“洛家少夫人,衙门接到报案,有土匪屠村抢粮,贵府田庄所在的小和村也被尽屠,需要家属去衙门走一趟,认尸领尸。”
曼婷白着一张小脸,向下人吩咐道:“先别惊动夫人,等我去衙门看了再说,如果里面没有公公和夫君就好了。”大高个焦忠抿抿嘴,不戳破曼婷的希望,因洛家父子在城里开的酒楼生意颇好,城里好多人都是认识他们的,绝不会认错,但做了一段时间的捕头了,焦忠明白死者家属的心情,只是在心里默默叹口气“早就建议知县大人上报府衙,如果上官批准,县衙捕快联合千总派出一部分守城兵,自己作为猎户的儿子,熟悉山林,可以去做探子,是有把握能灭了这伙土匪的。但知县大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放任不管,酿成多少惨剧。”焦忠想着:这样的衙门,在这样的官员手下做事真没意思,如果不是母亲坚持,不愿自己再呆在山林里,自己是真不愿做这劳什子捕头,该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迫不能不做。
曼婷心里紧张,坐在马车里,双手合十向上天祈祷父子二人平安。到得衙门,迟疑着不敢随焦忠他们进去,害怕看到最不想见到的场景。田小五正要上前劝说,只见曼婷深吸一口气,抬步走了进去,田小五惊讶的看了一眼曼婷,心想:这少夫人看着柔弱,没想到还挺扛事的,好多女眷遇到事早哭得稀里哗啦的了,啥事也办不了。
曼婷走进院子,院子里停了上百具尸体,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婴儿、儿童,简直是人间惨剧,县衙的停尸房都不够停的。田小五几步上前,带着曼婷来到屋檐下,屋檐下洛家父子的遗体一目了然,除了没有血色,衣衫破烂外,和平时没什么差别,曼婷想骗自己都不能,眼泪止不住的流,安静无声的哭着,跪在了地上。尽管曼婷没有嚎啕大哭,但谁都能感受到这种压抑的,无声的悲痛。
曼婷强撑着办好手续,命车夫老董去寿材店买来三具上好木料的寿材,管家也死了;焦忠和田小五正忙着接待别的死者家属,看曼婷准备装棺,人手不够,焦忠示意让田小五继续接待家属,他走过去,帮着老董把洛家三具遗体一个个的抬进寿材,曼婷红着眼睛向焦忠福了一礼道:“多谢焦捕头搭手,晚些时侯我让人把佃农和仆人的名单送一份过来,仆人我让人协助着他们的家人把遗体带回去,佃农基本上全家都遇害了,如果没有亲属来领尸,看县令大人怎样安排(松川县令九年都没高升,以前还算管事儿,现在年迈昏庸,指望不上),我可以负责安埋他们!”,焦忠微微一愣,抱拳回礼道:“少夫人高义,名单到了之后,先把这部份人集中转到义庄,最多停上三天,我向县令大人禀告后,再送消息到府上。”曼婷再三谢过,转身离去,焦忠在原地目送曼婷一行,直到再见不到人,心里对这少夫人充满敬意,毕竟在这人命薄如纸的年景里,这样的东家,这样的女子,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