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手机放下,叹了一口气。
这卡看来是还不回去了,她无奈地苦笑着。
接着她才开始收拾行李,这个住处地址既然已经被发现,那么就换个住处。
不然他怎么会那么执着地想对她好,给她买了那么多东西。
可是他的名声却又显示他的精神正常,再加上现在的她处于一种没法大张旗鼓地报警的境地,她并不想现在的小日子再引起人注意。
不然的话或许她真的会立马勇敢地选择报警。
无事献殷情,非奸即盗。
黄鼠狼拜年,没安好心。
在他看来,他现在就是一只前来拜年的黄鼠狼,没安好心。
她起码得知道该怎么还她才敢欠。
可他现在就如同一个黑洞,充斥满未知的黑色,她在不知道来意的情况下什么都不敢踏足。
前段时间她的生活肉眼可见地改变了。取代空运来的法国培根,意大利奶酪的是菜场一块钱的白菜和三块钱的洋葱。
于她而言有的只是不同而已。
三个月是一个生理代谢周期,金屋里吃高昂食材的公主从此也活成了走在土里的土地翁。
如今的她和他说过之后别寄东西了。
可是如今还没过一周,门口又出现了一垒大箱子。
她收不收暂且不论。
可无论如何这些放在正门口的箱子她都不得不处理。
她打开一看居然又是一箱食材,这人像是怕她饿死了一样。
可里面竟有她最爱喝的那款葡萄酒,里面还放了茫茫培根中她爱吃的那一款培根。
她越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得知她的喜好,越觉得他是全然的未知的黑色。
她搬着箱子准备下楼,正好在楼道上看到了专门负责清洁他们那一片区域的穿着橙色服装的清洁工,清洁工早上六七点便开始工作,此刻已经清扫到这第六栋楼。
她在楼梯口遇到这个清洁工,她果断地从箱子里拿出食物递给那个清洁工。
下楼之后她又把那瓶高端葡萄酒送给了门口的保安大叔。
转瞬间食材便被她在小区内部分发完了。
至于她自己,总要习惯普通的食材和现在的生活的,不需要与三个月后新的她格格不入的高端食材再次出现在生活中,好马不吃回头草。
最后那个空箱子被她收起来,叠好,送给了小区里那个回收旧报纸旧家电的买卖小摊贩了。
但是在这一馈赠过程中,她想到他来找到她,跟随她回到屋子里,寄来了一大堆东西物品这一系列行为出现在回忆中。源源不断的物品执着的接二连三,霸道也温柔地闯入生活。
这执着的程度让她知道如果他的来意确实不是好心,那必是有仇恨。她逃不过,凭她这样的无权无势一捏手指她不就没了。再叠加上这种如此的干啥啥成的执着,没的更彻底了。
她在等待,仿佛是在等待着他就像掐死蚊子那样来索命。
她被迫逐渐习惯着这种等待。
可等待的过程中把物品分给其他人时,善良的本性却也同时让她习惯性的积累着对他的感谢。
这种害怕和感谢,如同矛盾在同时厮打比较哪个更结实。
她等待好几个星期,结果不仅自始自终却没看到他本人出现,甚至于一丝一毫来自他的的消息也没有。
期间她却打定主意要搬到寺庙里去住了。
听说寺庙里正在招义工,包吃包住,义工需要扫扫落叶,种菜种草,不光安逸且是一个安全之地。
除了屋里的拉布拉多和绿植之外,她没有什么担心的或舍不得的。巧在前段时间的时候在小区里碰到一个老奶奶,看到狗像看到孩子一样,每次看到它都像看到孩子一样开心。
后来才知道那位奶奶的孩子全都去别的城市安家了,没有人陪伴。
她确定好老奶奶有能力照顾一人一狗,便把这狗粮还有拉布拉多留在了奶奶身边。绿植交给了邻居刘阿姨,家里的电器全数给了周围的人。
他买都买了,送都送来了。
那么无论她是捐了还是送了都不过是在行使她的所有权。
她在看到这些物品送出去的时候,她还是会想到:那是他送的,她拿什么还。毕竟有欠有还是她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在她进寺庙之前,她犹豫再三还是拿出箱底的旧手机打开许久不用的软件,出于良心给他发了消息:
“我明天开始进寺庙住了,别再往这个地址寄东西。“
他说:”那里的生活条件怎么样?你能活下来吗?”
她说:“当然能。条件挺不错。”
她既不知道这个陌生人为什么要问那么多,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向一个陌生人去解释。
但或许是因为周围只有他在问,于是她倒是也回答了。
他没再回消息,她等了很久,可他没了话语。没等到他的消息的她放下手机,她一个人向寺庙走去。
她的随身行李不多,她一改之前出去旅游带三四个行李箱的奢靡常态。
如今她只带着一个行李箱就去旁边的寺庙里面正式入职当义工。
寺庙里的人不知道是因为不知道她的过往还只是不提,之前去了那么多次,这座小庙里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及她的身份。
这些日子她忽然发现就算自己不存在于这个世上了,好像也没有关系。没有人会在意的,自从父亲不仅破产还被关进去,这个世上就像没有挂念她的人了那般安静。
可此刻,柿子树已经开始落叶了,还有银杏树也开始落下纷纷扬扬的黄色银杏叶,一扇一扇的叶子像一个一个小扇堆积在寺院门前的小道上。
安安静静的风声里多了行李箱轰隆的声音和窸窸窣窣的脚步落下的声音。存在的痕迹就那样存在于风里。
可与人言无二三,终有一日人不再期待什么。
好朋友之前也一直说会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的,还不是当贫穷一来,鸟雀便四散了。
现在这样一个人挺好的,反而自如了许多。
他来了,她反而有些慌张,不知道如何举措了。
现在她刚默认所有人终会离开,
他在这样的关键节点来了,反倒像来了一种可恶的打破信仰的魔咒。
她一个人走在去寺庙的路上,脚步落在银杏叶上发出的声音在这段路上一直陪伴着她,她就这样一个人走到了庙门口。
她在熟悉的庙前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敲门,安静地走了进去。
门内也很安静,她并没有听见噪杂的谈话声,门内只有香火无处不在地无声弥漫于空气中,这时有两个师兄从庙门中走出来帮她接过她的行李。
她安置好了行李,同时也安顿好了床铺。
接下来的几个月她将在寺庙里生活。
寺院里的生活很清净,素斋往往是时令蔬菜所制,虽然之前时常吃大鱼大肉,可近段日子她倒也习惯了吃素。
她在寺院里作息倒也变得规律了些:吃饭的时辰规律了,作息也规律了,主要是也省下了钱。
她早上起来时,无意间在埋头扫地的时候,听到过往的香客在对话之提到:“又到了一个月的月末。”
她忽然想到:这就月末了还要给公司的员工发工资,她的那个小娱乐公司还没有遣散,上上下下的员工加起来有两百个人。财政压力又如同千斤顶一般压到她的头上。
随着家里的大台一倒,曾经的人脉和资源也随之不复存在,艺人自然而然也跟着遭殃。
如今入不敷出倒也在情理之中。
情理之外她却迟迟没有遣散这个公司和底下的员工,即便穷困潦倒也没有遣散底下的员工。
员工的工资和公司的所有开销,她并没再次重新核算,而是依旧像以前一样要多少给多少,可是如今她卡里的钱全部刷完了,依然有三十个人的工资没结算。
她现在的银行信用不比以前,信用不能透支。
她却一个公司里的人都不想辜负的人,她放不下。
公司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有故事,有一个年老的艺人,演了二十年的喜剧,虽然都是配角,却一直坚持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固定的演艺公司要他。当初他来面试的时候,人事部也并不想要招他,她刚好路过看到。
公司里的一个小女孩,家里不同意让她演戏,父母都是官员,他们认为孩子从事演艺那是不正经的职业。可那个小女孩默默坚持了十几年。
公司里还有位五十岁的阿姨天天在门口扫地,哪怕素不相识她都傻呵呵地朝他们微笑。这个阿姨年龄没有那么大了,却依旧为了给孩子攒钱买房而辛苦谋生。
公司里真正一开始就从事专业演戏的人没多少,公司营业额没什么高盈利,真正有赚钱能力的网红和成名艺人只占了少数。
如今就如同失去船帆的船。可如果公司遣散了,楼下的阿姨又要满大街找工作了,还有那个从事喜剧的演员也面临失业。
她并非是傻傻的傻瓜。
只是她觉得无论有钱没钱假如没什么坚信,那活着的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只有一群人用他们的善心去坚持做同一件事,很多事情包括活着才有价值有意义。
可就是那根让她活下来的稻草,救命的稻草就也得跟她一块儿活着。似乎共荣辱也共存亡。
她既需要有生存的钱来维持生存,也需要有钱能够养活善良。
心的谴责和自我的生存如同两个千金顶从两侧压,两边都让她难以抉择,丝毫没有余地。
□□也需要存活,心灵同样也需要存活。
她因此似乎只能走向中间唯一一道窄门——求助于他留给她的黑卡。
她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拿出那张他给她的卡。
宁负自己,辜负他。
她选择窄门,窄门或许是没有意义。
但活着的意义又是谁给下的。
她从箱底翻出来那张黑卡,打开了他留下来的信件,按下那一个个的密码。
她按得非常缓慢,妥协着她那剩余的骄傲。
“转账已成功。”上面显示。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五斗米能使人折腰。
人分两半,一半是行尸走肉的□□,一半是残存的精神。
有些人行尸走肉地活着享受着大富大贵,有些人维持着善良最后怀抱着空空如也的躯体死去。这或许也没什么对错可言吧,这都是自个儿活着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活法。
但也要从而承担各自的后果罢了。
毕竟他们都只有一半。
她也只几乎趋向于其中一半,人在生存面前没有选择可言。
那便是活着的苦难,一半是苦,另一半是难。
大部分的善良都死于身不由己。
她表面上若无其事却心惊胆战地把他给的黑卡放回箱底存放好,没钱之时才体会到了钱的用处。
可也会不安,他是个陌生人,而陌生人给的东西,小孩不要接,再加上她在这个世界上过了那么多年,这世界曾一次次地告诉她没有好事,活着不能放下防备。她也不会因为他小小的举动就放下防备。
但是她依旧感谢他。无论他出于什么原因,毕竟他给予了一些帮助给她。
她之前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纠结。
但现在事出紧急,她一时半会走投无路只好选了信任。
他给她了一个保命的帐篷,她躲了进去。
□□,还有为数不多余下的善良活了下来。
至于他想要什么回报或者期待什么,这些都不属于她的义务。
付出并非需要回报。
她嘴上说着是讨厌这样的感受,倒是也能放下尊严来没脸没皮地活着。
总之欠着他就欠着吧,她就是没脸没皮,还不还无所谓。
她这属于破罐子破摔。
他要是要求回报就不应该在她还给他的时候不收。
她已做了符合道德的事情,既然他执意要给予,她便不客气了。
这就当是给他一个教训,他如果接下来有任何的要求,那她也给不了交待。
只是他下次来的时候,她会试图看一眼。
这是出于生存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卡看来是还不回去了,她无奈地苦笑着。
接着她才开始收拾行李,这个住处地址既然已经被发现,那么就换个住处。
不然他怎么会那么执着地想对她好,给她买了那么多东西。
可是他的名声却又显示他的精神正常,再加上现在的她处于一种没法大张旗鼓地报警的境地,她并不想现在的小日子再引起人注意。
不然的话或许她真的会立马勇敢地选择报警。
无事献殷情,非奸即盗。
黄鼠狼拜年,没安好心。
在他看来,他现在就是一只前来拜年的黄鼠狼,没安好心。
她起码得知道该怎么还她才敢欠。
可他现在就如同一个黑洞,充斥满未知的黑色,她在不知道来意的情况下什么都不敢踏足。
前段时间她的生活肉眼可见地改变了。取代空运来的法国培根,意大利奶酪的是菜场一块钱的白菜和三块钱的洋葱。
于她而言有的只是不同而已。
三个月是一个生理代谢周期,金屋里吃高昂食材的公主从此也活成了走在土里的土地翁。
如今的她和他说过之后别寄东西了。
可是如今还没过一周,门口又出现了一垒大箱子。
她收不收暂且不论。
可无论如何这些放在正门口的箱子她都不得不处理。
她打开一看居然又是一箱食材,这人像是怕她饿死了一样。
可里面竟有她最爱喝的那款葡萄酒,里面还放了茫茫培根中她爱吃的那一款培根。
她越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得知她的喜好,越觉得他是全然的未知的黑色。
她搬着箱子准备下楼,正好在楼道上看到了专门负责清洁他们那一片区域的穿着橙色服装的清洁工,清洁工早上六七点便开始工作,此刻已经清扫到这第六栋楼。
她在楼梯口遇到这个清洁工,她果断地从箱子里拿出食物递给那个清洁工。
下楼之后她又把那瓶高端葡萄酒送给了门口的保安大叔。
转瞬间食材便被她在小区内部分发完了。
至于她自己,总要习惯普通的食材和现在的生活的,不需要与三个月后新的她格格不入的高端食材再次出现在生活中,好马不吃回头草。
最后那个空箱子被她收起来,叠好,送给了小区里那个回收旧报纸旧家电的买卖小摊贩了。
但是在这一馈赠过程中,她想到他来找到她,跟随她回到屋子里,寄来了一大堆东西物品这一系列行为出现在回忆中。源源不断的物品执着的接二连三,霸道也温柔地闯入生活。
这执着的程度让她知道如果他的来意确实不是好心,那必是有仇恨。她逃不过,凭她这样的无权无势一捏手指她不就没了。再叠加上这种如此的干啥啥成的执着,没的更彻底了。
她在等待,仿佛是在等待着他就像掐死蚊子那样来索命。
她被迫逐渐习惯着这种等待。
可等待的过程中把物品分给其他人时,善良的本性却也同时让她习惯性的积累着对他的感谢。
这种害怕和感谢,如同矛盾在同时厮打比较哪个更结实。
她等待好几个星期,结果不仅自始自终却没看到他本人出现,甚至于一丝一毫来自他的的消息也没有。
期间她却打定主意要搬到寺庙里去住了。
听说寺庙里正在招义工,包吃包住,义工需要扫扫落叶,种菜种草,不光安逸且是一个安全之地。
除了屋里的拉布拉多和绿植之外,她没有什么担心的或舍不得的。巧在前段时间的时候在小区里碰到一个老奶奶,看到狗像看到孩子一样,每次看到它都像看到孩子一样开心。
后来才知道那位奶奶的孩子全都去别的城市安家了,没有人陪伴。
她确定好老奶奶有能力照顾一人一狗,便把这狗粮还有拉布拉多留在了奶奶身边。绿植交给了邻居刘阿姨,家里的电器全数给了周围的人。
他买都买了,送都送来了。
那么无论她是捐了还是送了都不过是在行使她的所有权。
她在看到这些物品送出去的时候,她还是会想到:那是他送的,她拿什么还。毕竟有欠有还是她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在她进寺庙之前,她犹豫再三还是拿出箱底的旧手机打开许久不用的软件,出于良心给他发了消息:
“我明天开始进寺庙住了,别再往这个地址寄东西。“
他说:”那里的生活条件怎么样?你能活下来吗?”
她说:“当然能。条件挺不错。”
她既不知道这个陌生人为什么要问那么多,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向一个陌生人去解释。
但或许是因为周围只有他在问,于是她倒是也回答了。
他没再回消息,她等了很久,可他没了话语。没等到他的消息的她放下手机,她一个人向寺庙走去。
她的随身行李不多,她一改之前出去旅游带三四个行李箱的奢靡常态。
如今她只带着一个行李箱就去旁边的寺庙里面正式入职当义工。
寺庙里的人不知道是因为不知道她的过往还只是不提,之前去了那么多次,这座小庙里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及她的身份。
这些日子她忽然发现就算自己不存在于这个世上了,好像也没有关系。没有人会在意的,自从父亲不仅破产还被关进去,这个世上就像没有挂念她的人了那般安静。
可此刻,柿子树已经开始落叶了,还有银杏树也开始落下纷纷扬扬的黄色银杏叶,一扇一扇的叶子像一个一个小扇堆积在寺院门前的小道上。
安安静静的风声里多了行李箱轰隆的声音和窸窸窣窣的脚步落下的声音。存在的痕迹就那样存在于风里。
可与人言无二三,终有一日人不再期待什么。
好朋友之前也一直说会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的,还不是当贫穷一来,鸟雀便四散了。
现在这样一个人挺好的,反而自如了许多。
他来了,她反而有些慌张,不知道如何举措了。
现在她刚默认所有人终会离开,
他在这样的关键节点来了,反倒像来了一种可恶的打破信仰的魔咒。
她一个人走在去寺庙的路上,脚步落在银杏叶上发出的声音在这段路上一直陪伴着她,她就这样一个人走到了庙门口。
她在熟悉的庙前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敲门,安静地走了进去。
门内也很安静,她并没有听见噪杂的谈话声,门内只有香火无处不在地无声弥漫于空气中,这时有两个师兄从庙门中走出来帮她接过她的行李。
她安置好了行李,同时也安顿好了床铺。
接下来的几个月她将在寺庙里生活。
寺院里的生活很清净,素斋往往是时令蔬菜所制,虽然之前时常吃大鱼大肉,可近段日子她倒也习惯了吃素。
她在寺院里作息倒也变得规律了些:吃饭的时辰规律了,作息也规律了,主要是也省下了钱。
她早上起来时,无意间在埋头扫地的时候,听到过往的香客在对话之提到:“又到了一个月的月末。”
她忽然想到:这就月末了还要给公司的员工发工资,她的那个小娱乐公司还没有遣散,上上下下的员工加起来有两百个人。财政压力又如同千斤顶一般压到她的头上。
随着家里的大台一倒,曾经的人脉和资源也随之不复存在,艺人自然而然也跟着遭殃。
如今入不敷出倒也在情理之中。
情理之外她却迟迟没有遣散这个公司和底下的员工,即便穷困潦倒也没有遣散底下的员工。
员工的工资和公司的所有开销,她并没再次重新核算,而是依旧像以前一样要多少给多少,可是如今她卡里的钱全部刷完了,依然有三十个人的工资没结算。
她现在的银行信用不比以前,信用不能透支。
她却一个公司里的人都不想辜负的人,她放不下。
公司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有故事,有一个年老的艺人,演了二十年的喜剧,虽然都是配角,却一直坚持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固定的演艺公司要他。当初他来面试的时候,人事部也并不想要招他,她刚好路过看到。
公司里的一个小女孩,家里不同意让她演戏,父母都是官员,他们认为孩子从事演艺那是不正经的职业。可那个小女孩默默坚持了十几年。
公司里还有位五十岁的阿姨天天在门口扫地,哪怕素不相识她都傻呵呵地朝他们微笑。这个阿姨年龄没有那么大了,却依旧为了给孩子攒钱买房而辛苦谋生。
公司里真正一开始就从事专业演戏的人没多少,公司营业额没什么高盈利,真正有赚钱能力的网红和成名艺人只占了少数。
如今就如同失去船帆的船。可如果公司遣散了,楼下的阿姨又要满大街找工作了,还有那个从事喜剧的演员也面临失业。
她并非是傻傻的傻瓜。
只是她觉得无论有钱没钱假如没什么坚信,那活着的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只有一群人用他们的善心去坚持做同一件事,很多事情包括活着才有价值有意义。
可就是那根让她活下来的稻草,救命的稻草就也得跟她一块儿活着。似乎共荣辱也共存亡。
她既需要有生存的钱来维持生存,也需要有钱能够养活善良。
心的谴责和自我的生存如同两个千金顶从两侧压,两边都让她难以抉择,丝毫没有余地。
□□也需要存活,心灵同样也需要存活。
她因此似乎只能走向中间唯一一道窄门——求助于他留给她的黑卡。
她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拿出那张他给她的卡。
宁负自己,辜负他。
她选择窄门,窄门或许是没有意义。
但活着的意义又是谁给下的。
她从箱底翻出来那张黑卡,打开了他留下来的信件,按下那一个个的密码。
她按得非常缓慢,妥协着她那剩余的骄傲。
“转账已成功。”上面显示。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五斗米能使人折腰。
人分两半,一半是行尸走肉的□□,一半是残存的精神。
有些人行尸走肉地活着享受着大富大贵,有些人维持着善良最后怀抱着空空如也的躯体死去。这或许也没什么对错可言吧,这都是自个儿活着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活法。
但也要从而承担各自的后果罢了。
毕竟他们都只有一半。
她也只几乎趋向于其中一半,人在生存面前没有选择可言。
那便是活着的苦难,一半是苦,另一半是难。
大部分的善良都死于身不由己。
她表面上若无其事却心惊胆战地把他给的黑卡放回箱底存放好,没钱之时才体会到了钱的用处。
可也会不安,他是个陌生人,而陌生人给的东西,小孩不要接,再加上她在这个世界上过了那么多年,这世界曾一次次地告诉她没有好事,活着不能放下防备。她也不会因为他小小的举动就放下防备。
但是她依旧感谢他。无论他出于什么原因,毕竟他给予了一些帮助给她。
她之前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纠结。
但现在事出紧急,她一时半会走投无路只好选了信任。
他给她了一个保命的帐篷,她躲了进去。
□□,还有为数不多余下的善良活了下来。
至于他想要什么回报或者期待什么,这些都不属于她的义务。
付出并非需要回报。
她嘴上说着是讨厌这样的感受,倒是也能放下尊严来没脸没皮地活着。
总之欠着他就欠着吧,她就是没脸没皮,还不还无所谓。
她这属于破罐子破摔。
他要是要求回报就不应该在她还给他的时候不收。
她已做了符合道德的事情,既然他执意要给予,她便不客气了。
这就当是给他一个教训,他如果接下来有任何的要求,那她也给不了交待。
只是他下次来的时候,她会试图看一眼。
这是出于生存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