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王朝,武和十年冬,长安城,皇太后居所未央宫。
时值傍晚,依稀可见雕花宫墙上覆着前几日的积雪,宛如披了一层银装,显得有些许肃穆。然而院中那株老梅树枝头,艳红花朵在落日余晖映照下美丽夺目,又为这冬日平添了几分生机,不至于太过冷清。
被寒气所笼,殿外侍女们的脸颊微微泛红,她们一会儿轻移莲步,轻扫积雪,一会儿又做着其他琐事,忙得不亦乐乎。总之,终是绽开笑意,不再如前些时日那般神色凝重了。
活计忙完,稍作歇息,一侍女悄声与另一侍女嘤嘤私语:“万万想不到,竟是那最不受待见的乡野小女医,让太后顽疾转好。咱们可算不用日日提心吊胆了。”
另一侍女附声:“你所言极是,苏医师年纪虽轻,医术却当真了得,堪称女中扁鹊。”
头侍女复又应:“可惜身为女子,否则必将有大作为。”
一个来自河东郡安邑县苏夏村的民间小女子,竟让皇太后久治无效的腹胀顽症得以好转,这等奇闻逸事,已在宫内传开。
细细算来,这小女子进宫不过十余天,卧床几月的皇太后,如今已能下地行走,饮食亦如常,其医术之高明,实在令人惊叹。
此刻,她们口中的苏医师,正身处艾香袅袅的寝宫殿内,为皇太后例行施灸。
皇太后向来性情温婉端庄,今顽疾渐愈,愈显满面慈祥。她凝视那如白芍药般纯真善良的苏妁,愈看愈喜爱,遂笑盈盈地赞道:“今日身体又有好转,皆是小丫头苏妁之功。”
苏妁面露谦逊,应道:“太后谬赞,民女不才,只是碰巧用对了法子。”
此话不虚,皇太后之病实属疑难杂症,非寻常医理所能治,需以偏方对症方可奏效。
初诊皇太后脉象,苏妁探得其脉圆滑流利,如珠走玉盘,果如所料,乃痰湿内阻、食滞胃肠所致之腹胀。
此症根在脾虚湿盛、内腑寒弱,需内服理气,亦需外温散寒。苏妁为太后开方剂,又以艾草制绒条,悬于太后腰腹熏灸,果然奏效。
御医虽医术高超,然仅擅内服之方,缺外熏温养之法。况此艾草灸疗术,乃苏妁于民间行医时所创,旁人自是不解。
虽曰取巧,却也堪称真本事。
“哀家闻赵常侍言,苏妁年方十八,竟已无亲无故?”皇太后充满怜惜问道。
“回太后,民女自幼失母,武和八年冬,身为民间大夫的父亲苏霖,因救治瘟疫病人,亦不幸染病而逝……”苏妁正为太后灸薰,忽地泪眼婆娑,言间抽抽噎噎,甚是凄惨可怜。
皇太后沉思片刻,拍了拍苏妁似是安慰,复道:“可怜小丫头,你且常留宫中,做哀家贴身侍医罢。”
苏妁五体投地,福身跪拜:“民女叩谢皇太后恩德。”
她心中暗道,一切如预期进行,果然天助我也,幸好当初勇敢应召,未曾动摇。
须知当今世道,女子为医已属破格,况此行乃赴这规矩森严之皇城,实为冒险之举。
然一则她确有妙手回春之术,本性善良;二则她身怀重负,不得不来。
如今,得皇太后信任,已迈出第一步,后续漫漫路长,亦需步步为营,细加筹谋。
*
寒意渐深,春节将至。眨眼间,宫中张灯结彩,春联与福字满目。
入宫已两月,苏妁兢兢业业,侍医之职备受肯定,哄得太后欢心信任。她又主动请缨,治愈许多宫人疑难杂症。加之其为女子,行走后宫尤为适宜,就连皇后妃嫔,凡有病痛,皆喜找她,俨然成后宫无冕官医。
宫中一时传言,苏妁医术胜于御医。
太医院顿时急了。初时以为她不过是民间野医,且为女子,虽偶然用对法子抢了风头,但事毕之后必被赏银遣返。不料,她竟深得宠信,以唯一女医身份常留宫中,颇有打御医脸面之意。
此自是不能容忍,老御医们常指使杂务人员,在苏妁取药及用具之时设难题。
然苏妁此女,甚为圆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容非常,令御医深感棘手,遂禀了太医令,非议一番。
一日,苏妁正与侍女们布置寝屋,忽有太医院一小杂役鬼鬼祟祟来寻,请她走一趟。苏妁知此日终将来临,便随其前去。
行至太医院,苏妁见此处大厅宽敞,四壁悬挂医书典籍,书架上陈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书,中央宽大木桌上置有青铜针、石砭、药杵及药碾等各类医用器具,甚是整齐辉煌。
置身此间,她仿若与其生父隔空相见,百感交集。
先前苏妁向太后所言之父亲苏霖,其实乃其养父,他临终前才将身世秘密告知苏妁。养父本名贺舟,与苏妁生父前太医令桥稹是莫逆之交。桥稹多年前被陷害致死,妻子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留下将将三岁的苏妁。
养父心疼孤女,称病辞职,带其到了苏夏村,隐姓埋名……
于大夫而言,太医院乃毕生梦寐以求盛地;而于苏妁,此地亦是生父曾任职之所,他在此意气风发,亦在此命赴黄泉。
没错,入主太医院,为亲生父亲查明蒙冤受害真相,才是她进宫之真正目的。
那年面对养父离世,又闻生身父母悲惨遭遇,她的生活如遭晴天霹雳。生父之冤屈,更是如梗在心。为生父鸣冤,还其清白之烈愿,早就于心中悄然萌芽。
她强迫自己走出阴霾,依养父行医研药记录,及养父郑重交予她的桥稹御医手记,继续精进医术与草药学,妙手救人,济世活命,同时等候机会。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悬壶仁义之心,她成凤毛麟角之女医,于安邑县亦小有名气。
一个月前,她被请去县上义诊,恰闻宫中广召民间名医。皇天不负,赐良机……
忆着往事,小杂役已引她穿过大厅,绕过药房与诊室,终至极靠内之太医令医署。
尚未入内,一段不善之声传来:“风头竟被一区区野女医抢去,当真是对太医院之侮辱,你等御医权威何在?”说话此人官派十足,身居上位,苏妁推测,应为现任太医令周如方。
“大人,您消消气。依我看,此女虽擅长治奇难杂病,对民间草药亦有天赋,但其医术不成系统、不入主流,完全不足为惧,纳入我太医院管理即可。”另一位声音沧桑之老者,极力安抚周如方。
小杂役仿若未闻,挠挠脑袋,敲了敲门,里头的声音戛然而止。
苏妁推门而入,行揖礼:“小女苏妁拜见太医令大人。”
她见周如方瞧着她未答话,又道:“民女不才,惹诸位大人动怒,万望见谅。”
“汝……汝即苏妁?”
她抬头看,却惊见周如方额头上渗出大颗汗珠,如见鬼一般。
“是,大人。不知今日唤小女来,有何吩咐?”苏妁面上力求沉静,欣然应声,暗里却嘀咕得紧,明明素未谋面,一介堂堂宫廷医事高官,何故惧怕于她?
忖度思之,忽忆起,养父曾言,苏妁眉眼像其母温柔清纯,但神色与举手投足间气质,却更与其父酷似,活脱脱一小桥稹。
苏妁早探得周如方此人是顶了生父之职上位,此刻又这般反常,瞬时起了疑。
莫非……他与生父之案有关?否则怎会只见她一面,便如此心虚?
她相信,此人身上必然可觅得些许线索。
正思及此,立于周如方旁的老御医,愤愤然道:“有何吩咐?你一介乡间女流,行医本已出格,还常滥用不合规矩之术,太后信任得了甜头是侥幸,但这宫里头皆是贵人之躯,若将来出了岔子,闹出人命,后果岂是你能担得起的?”
“小女愚钝,请大人明示。”苏妁扑通跪下,演出一副楚楚可怜之相,怯弱弱应道。
老御医见此场面,态度略缓,但仍傲然厉声:“你需谨言慎行,将来诸诊记录皆应报太医院,不可擅自隐瞒,用药记录亦需呈上。”
“是,小女谨记,多谢大人提点。”与太医院多关联,正是苏妁求之不得,若能同父亲那般,官至太医令丞,查起父亲冤案之线索,便是手到擒来。
直到小杂役领她出去,周如方仍是只注视思虑,无甚言语,此更让苏妁坚定了猜测……
*
腊月二十三小年,东方既白,晨光熹微,苏妁即被唤醒了。
今日原为休假,皇太后竟又遣人相请。苏妁隐隐觉得有非同寻常之事。果然,皇太后今日欲出宫往城南青羊宫祈福,竟命她同乘太后皇撵随侍。
伴着皇撵四角叮当作响的金铃声,太后神色凝重,向苏妁道:“今日着你一同前往青羊宫,乃望你为我儿华昀医病。”
华昀,当今圣上华晔一母同胞之弟,清河王爷,传其有疯疾。
“臣女领命,必竭尽全力。”苏妁先恭敬应差,反复推敲词句后,又大胆问道:“臣女曾闻王爷乃精神有疾?”
皇太后并未在意苏妁之唐突,心思皆在华昀病上:“我儿昔日聪慧乖巧,忽染疯疾,御医无策。”
可怜天下父母心,苏妁在皇太后脸上见寻常母亲之急切、无助,失了威仪。
皇太后又道:“我儿病情原有好转,或因隆冬严寒,近日竟复加重,苏妁擅治疑难杂病,或有良方。”
“臣女谢太后信任。太后托付,臣女当竭尽所能。”虽云如此,但苏妁心中诚惶诚恐。
清河王爷自小聪慧卓绝,备受先皇、太后宠爱,曾是天命国君之选。岂料祸福相依,天意弄人,十三岁忽患疯痴之疾。
今上疼胞弟遭遇,赐其距皇城最近的清河王府,挑最优御医随侍,悉心将养十五年,仍束手无策,她便能行吗?
“此乃秘密行事,绝不可与外人言。到了青羊宫,赵常侍将引你前去见他,你只需听从赵常侍指示。”
苏妁闻皇太后此言,又是一惊。但深知皇家之事,草民过耳不闻才为上策,遂福身应道:“臣女苏妁谨遵太后懿旨。”
言谈间,距青羊宫已愈近,苏妁竟紧张起来,双手在袖中微微颤抖……
时值傍晚,依稀可见雕花宫墙上覆着前几日的积雪,宛如披了一层银装,显得有些许肃穆。然而院中那株老梅树枝头,艳红花朵在落日余晖映照下美丽夺目,又为这冬日平添了几分生机,不至于太过冷清。
被寒气所笼,殿外侍女们的脸颊微微泛红,她们一会儿轻移莲步,轻扫积雪,一会儿又做着其他琐事,忙得不亦乐乎。总之,终是绽开笑意,不再如前些时日那般神色凝重了。
活计忙完,稍作歇息,一侍女悄声与另一侍女嘤嘤私语:“万万想不到,竟是那最不受待见的乡野小女医,让太后顽疾转好。咱们可算不用日日提心吊胆了。”
另一侍女附声:“你所言极是,苏医师年纪虽轻,医术却当真了得,堪称女中扁鹊。”
头侍女复又应:“可惜身为女子,否则必将有大作为。”
一个来自河东郡安邑县苏夏村的民间小女子,竟让皇太后久治无效的腹胀顽症得以好转,这等奇闻逸事,已在宫内传开。
细细算来,这小女子进宫不过十余天,卧床几月的皇太后,如今已能下地行走,饮食亦如常,其医术之高明,实在令人惊叹。
此刻,她们口中的苏医师,正身处艾香袅袅的寝宫殿内,为皇太后例行施灸。
皇太后向来性情温婉端庄,今顽疾渐愈,愈显满面慈祥。她凝视那如白芍药般纯真善良的苏妁,愈看愈喜爱,遂笑盈盈地赞道:“今日身体又有好转,皆是小丫头苏妁之功。”
苏妁面露谦逊,应道:“太后谬赞,民女不才,只是碰巧用对了法子。”
此话不虚,皇太后之病实属疑难杂症,非寻常医理所能治,需以偏方对症方可奏效。
初诊皇太后脉象,苏妁探得其脉圆滑流利,如珠走玉盘,果如所料,乃痰湿内阻、食滞胃肠所致之腹胀。
此症根在脾虚湿盛、内腑寒弱,需内服理气,亦需外温散寒。苏妁为太后开方剂,又以艾草制绒条,悬于太后腰腹熏灸,果然奏效。
御医虽医术高超,然仅擅内服之方,缺外熏温养之法。况此艾草灸疗术,乃苏妁于民间行医时所创,旁人自是不解。
虽曰取巧,却也堪称真本事。
“哀家闻赵常侍言,苏妁年方十八,竟已无亲无故?”皇太后充满怜惜问道。
“回太后,民女自幼失母,武和八年冬,身为民间大夫的父亲苏霖,因救治瘟疫病人,亦不幸染病而逝……”苏妁正为太后灸薰,忽地泪眼婆娑,言间抽抽噎噎,甚是凄惨可怜。
皇太后沉思片刻,拍了拍苏妁似是安慰,复道:“可怜小丫头,你且常留宫中,做哀家贴身侍医罢。”
苏妁五体投地,福身跪拜:“民女叩谢皇太后恩德。”
她心中暗道,一切如预期进行,果然天助我也,幸好当初勇敢应召,未曾动摇。
须知当今世道,女子为医已属破格,况此行乃赴这规矩森严之皇城,实为冒险之举。
然一则她确有妙手回春之术,本性善良;二则她身怀重负,不得不来。
如今,得皇太后信任,已迈出第一步,后续漫漫路长,亦需步步为营,细加筹谋。
*
寒意渐深,春节将至。眨眼间,宫中张灯结彩,春联与福字满目。
入宫已两月,苏妁兢兢业业,侍医之职备受肯定,哄得太后欢心信任。她又主动请缨,治愈许多宫人疑难杂症。加之其为女子,行走后宫尤为适宜,就连皇后妃嫔,凡有病痛,皆喜找她,俨然成后宫无冕官医。
宫中一时传言,苏妁医术胜于御医。
太医院顿时急了。初时以为她不过是民间野医,且为女子,虽偶然用对法子抢了风头,但事毕之后必被赏银遣返。不料,她竟深得宠信,以唯一女医身份常留宫中,颇有打御医脸面之意。
此自是不能容忍,老御医们常指使杂务人员,在苏妁取药及用具之时设难题。
然苏妁此女,甚为圆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容非常,令御医深感棘手,遂禀了太医令,非议一番。
一日,苏妁正与侍女们布置寝屋,忽有太医院一小杂役鬼鬼祟祟来寻,请她走一趟。苏妁知此日终将来临,便随其前去。
行至太医院,苏妁见此处大厅宽敞,四壁悬挂医书典籍,书架上陈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书,中央宽大木桌上置有青铜针、石砭、药杵及药碾等各类医用器具,甚是整齐辉煌。
置身此间,她仿若与其生父隔空相见,百感交集。
先前苏妁向太后所言之父亲苏霖,其实乃其养父,他临终前才将身世秘密告知苏妁。养父本名贺舟,与苏妁生父前太医令桥稹是莫逆之交。桥稹多年前被陷害致死,妻子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留下将将三岁的苏妁。
养父心疼孤女,称病辞职,带其到了苏夏村,隐姓埋名……
于大夫而言,太医院乃毕生梦寐以求盛地;而于苏妁,此地亦是生父曾任职之所,他在此意气风发,亦在此命赴黄泉。
没错,入主太医院,为亲生父亲查明蒙冤受害真相,才是她进宫之真正目的。
那年面对养父离世,又闻生身父母悲惨遭遇,她的生活如遭晴天霹雳。生父之冤屈,更是如梗在心。为生父鸣冤,还其清白之烈愿,早就于心中悄然萌芽。
她强迫自己走出阴霾,依养父行医研药记录,及养父郑重交予她的桥稹御医手记,继续精进医术与草药学,妙手救人,济世活命,同时等候机会。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悬壶仁义之心,她成凤毛麟角之女医,于安邑县亦小有名气。
一个月前,她被请去县上义诊,恰闻宫中广召民间名医。皇天不负,赐良机……
忆着往事,小杂役已引她穿过大厅,绕过药房与诊室,终至极靠内之太医令医署。
尚未入内,一段不善之声传来:“风头竟被一区区野女医抢去,当真是对太医院之侮辱,你等御医权威何在?”说话此人官派十足,身居上位,苏妁推测,应为现任太医令周如方。
“大人,您消消气。依我看,此女虽擅长治奇难杂病,对民间草药亦有天赋,但其医术不成系统、不入主流,完全不足为惧,纳入我太医院管理即可。”另一位声音沧桑之老者,极力安抚周如方。
小杂役仿若未闻,挠挠脑袋,敲了敲门,里头的声音戛然而止。
苏妁推门而入,行揖礼:“小女苏妁拜见太医令大人。”
她见周如方瞧着她未答话,又道:“民女不才,惹诸位大人动怒,万望见谅。”
“汝……汝即苏妁?”
她抬头看,却惊见周如方额头上渗出大颗汗珠,如见鬼一般。
“是,大人。不知今日唤小女来,有何吩咐?”苏妁面上力求沉静,欣然应声,暗里却嘀咕得紧,明明素未谋面,一介堂堂宫廷医事高官,何故惧怕于她?
忖度思之,忽忆起,养父曾言,苏妁眉眼像其母温柔清纯,但神色与举手投足间气质,却更与其父酷似,活脱脱一小桥稹。
苏妁早探得周如方此人是顶了生父之职上位,此刻又这般反常,瞬时起了疑。
莫非……他与生父之案有关?否则怎会只见她一面,便如此心虚?
她相信,此人身上必然可觅得些许线索。
正思及此,立于周如方旁的老御医,愤愤然道:“有何吩咐?你一介乡间女流,行医本已出格,还常滥用不合规矩之术,太后信任得了甜头是侥幸,但这宫里头皆是贵人之躯,若将来出了岔子,闹出人命,后果岂是你能担得起的?”
“小女愚钝,请大人明示。”苏妁扑通跪下,演出一副楚楚可怜之相,怯弱弱应道。
老御医见此场面,态度略缓,但仍傲然厉声:“你需谨言慎行,将来诸诊记录皆应报太医院,不可擅自隐瞒,用药记录亦需呈上。”
“是,小女谨记,多谢大人提点。”与太医院多关联,正是苏妁求之不得,若能同父亲那般,官至太医令丞,查起父亲冤案之线索,便是手到擒来。
直到小杂役领她出去,周如方仍是只注视思虑,无甚言语,此更让苏妁坚定了猜测……
*
腊月二十三小年,东方既白,晨光熹微,苏妁即被唤醒了。
今日原为休假,皇太后竟又遣人相请。苏妁隐隐觉得有非同寻常之事。果然,皇太后今日欲出宫往城南青羊宫祈福,竟命她同乘太后皇撵随侍。
伴着皇撵四角叮当作响的金铃声,太后神色凝重,向苏妁道:“今日着你一同前往青羊宫,乃望你为我儿华昀医病。”
华昀,当今圣上华晔一母同胞之弟,清河王爷,传其有疯疾。
“臣女领命,必竭尽全力。”苏妁先恭敬应差,反复推敲词句后,又大胆问道:“臣女曾闻王爷乃精神有疾?”
皇太后并未在意苏妁之唐突,心思皆在华昀病上:“我儿昔日聪慧乖巧,忽染疯疾,御医无策。”
可怜天下父母心,苏妁在皇太后脸上见寻常母亲之急切、无助,失了威仪。
皇太后又道:“我儿病情原有好转,或因隆冬严寒,近日竟复加重,苏妁擅治疑难杂病,或有良方。”
“臣女谢太后信任。太后托付,臣女当竭尽所能。”虽云如此,但苏妁心中诚惶诚恐。
清河王爷自小聪慧卓绝,备受先皇、太后宠爱,曾是天命国君之选。岂料祸福相依,天意弄人,十三岁忽患疯痴之疾。
今上疼胞弟遭遇,赐其距皇城最近的清河王府,挑最优御医随侍,悉心将养十五年,仍束手无策,她便能行吗?
“此乃秘密行事,绝不可与外人言。到了青羊宫,赵常侍将引你前去见他,你只需听从赵常侍指示。”
苏妁闻皇太后此言,又是一惊。但深知皇家之事,草民过耳不闻才为上策,遂福身应道:“臣女苏妁谨遵太后懿旨。”
言谈间,距青羊宫已愈近,苏妁竟紧张起来,双手在袖中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