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二十九年,仲春月,料峭寒。
京都街上,商铺开门扫雪,小贩支摊叫卖,行人稀疏,晨雾尚未消散。
周秉元拂了拂身上的尘土,轻扣红漆铜铆角门。理应先安顿好,再来尚书府拜访,可离原定期约已晚了许多。他担忧姑母挂心,今早一抵京门就赶了过来。
一小厮将门掀了条小缝隙,睡眼惺忪,哈欠连连,看见一身粗布素衣的清俊书生,只探出头来懒散道:“做甚?”
犹记得临行前母亲的殷殷嘱咐,姑母在尚书府日子亦不容易,处事切不能无礼逾矩,平添姑母烦忧。
周秉元作揖躬身,“在下临安周秉元,是府中周氏侄儿,奉家母之命拜访,烦请通传一声。”
小厮闻言,见他谈吐彬彬,顿觉失礼,拿出尚书府该有的派头,将门敞开,正身拱手,“公子稍等,小的这就去通报。”
周秉元回了一声有劳,就在门廊前静候。
不多时,周秉元随小厮到外院,又被丫鬟引至内院。一路上画梁雕栋,曲槛回栏,终见到姑母。
“元儿,你可算是来了。”周氏正在门口望着,赶忙上前拉着周秉元到屋里坐下。秦妈妈接过这位表公子的包袱,唤丫鬟一一奉上热茶。
屋内炭火灼灼,顿觉寒意全无。
周氏身侧站着一个柳眉杏眼的女子,翠绿色袄夹,珠钗素雅,衬得人很是娴静。她是尚书府二小姐李司司,亦是多年未见这位临安舅家表哥,安静地抬眼从旁打量。
只见他一身白衫素巾,端着茶盏的手骨节分明,透出一种书气的白皙。入耳的是他清朗的嗓音,如玉石碰振一般,旷荡明净,不夹一丝文弱之息。
数月前,李司司就听娘亲说,表哥刚满十七,便秋闱中举,颇有才气。舅母又来信说,表哥将赴京参加今年的春试,望娘亲照拂一二。
周氏看着侄儿单薄的衣衫,甚是心疼,差人取来手炉,“元儿,一路上可还好?怎迟了许多天?”
“有劳姑母挂心,途中逢大雪封道,这才误了些时日。”周秉元轻微颔首,接过秦妈妈塞来的手炉。
“好,好。”周氏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秦妈妈侍奉周氏多年,亲眼见着她多日忧心,笑着宽慰周氏,“表公子,你有所不知!你独个儿赴京,姨娘可担心坏了。这几日姨娘右眼跳得紧,越发怕有个好歹,辜负你母亲所托!”
周秉元起身,向周氏恭敬一揖,“让姑母劳神了,路上偶遇一位同科,结伴而行,万事皆有照应。多亏姑母挂念,侄儿这才一切安好。”
周氏顿觉舒心,笑着拉过李司司的手,“瞧我,都忘了!这是你表妹司司,比你小一岁。你们小时候见过一面,怕是也不记得了。”
周秉元闻言望过去,李司司莞尔一笑。此时,李司司才敢正眼看清他的脸,眼眸深似一汪井泉,鼻梁英挺,薄唇带着浅笑,掩住一身的孤清之感。
周氏看着两个小辈互相问好,颇为欣慰,“元儿,你就在这儿住下,安心温习课业,也好陪陪姑母。你与司司也多年未见,表兄妹之间万不能生分了。”
周氏当初一接到信,早早地与老爷夫人打好了招呼。尚书大人本就是爱才之人,自是同意,还想让周秉元到京都有名的世安书院,与府上两位公子一起同窗读书。
夫人也差人收拾出青朴轩给周秉元暂住,离周氏的如意馆近,方便走动。周氏知道,这是承了与夫人多年的主仆恩情。
周氏不容周秉元拒绝,忙又念叨他身边没个侍候的人,示意了一眼秦妈妈,“元儿,京都不比在临安,身边总得有个使唤的人。秦妈妈是我身边的老人,她掌过眼的人是个机灵的,正好跟了你去。”
周秉元向来独个儿惯了,正欲开口就见秦妈妈领着一个伶俐小厮进来。那小厮一见他,忽地跪地磕头,“谢公子收留,小的定当竭力侍奉。”
“元儿,你也累了,早些去安顿,晚些时辰再带你熟悉府里。”
那小厮又是利落起身,接过婢女手中的包袱,自然地站在周秉元身侧,恭顺道:“公子,这边请,小的带你去青朴轩。”
见此情状,周秉元也不好再拂了姑母的好意,缓缓躬身,“有劳姑母费心,侄儿先告退了。”他视线转向李司司,点头告辞,便随小厮一起去了。
“娘,表哥的气度毫不逊色于大哥哥。知礼有节,可真不像是临安乡下来的。”李司司打心底里敬仰表哥的文才,也乐见表哥住在府里。
“你舅母家着实不容易,孤儿寡母的,元儿还教养得这般好。”周氏叹了口气,看女儿欢喜的模样,怜爱地轻抚女儿的手,“日后你在府里也算是有个兄弟照应了。”
这尚书府正室王氏膝下有大公子和三小姐,侧室吕氏也生了大小姐和二公子,侧室周氏只有李司司这一个孩子。
在这高门深闺,大姐姐与三妹妹的性子,与她大不同。李司司总是形单影只,痴痴地看见二哥哥出门逍遥后还不忘给大姐姐买时兴的首饰,看见大哥哥一脸肃然地规劝三妹妹收收性子。她没体会过有兄弟撑腰解闷的日子,虽然大哥哥、二哥哥也时常念着她,但待她与亲姐妹终归是不一样的,心里难免落寞。
他人的热闹,让李司司越发安静,她习惯一个人凭栏读书,一个人写诗吟诵,心里的卑怯敏感熬过无数个独自愣神的月夜,白日里她依旧是那个知书达理的二小姐。
李司司不曾想娘亲察觉到了自己的心思,“娘,女儿喜读诗书,日后会多多向表哥请教。”
周氏怜爱地抚着女儿的手,两人正说着体己话,秦妈妈进门来提醒周氏,快到小姐公子们给老祖母请安的时辰。周氏只好让李司司快些去,莫要误了规矩。
*
瑞安堂,焚香袅袅。
大小姐李熙熙已经端坐在堂内,金丝狐裘,珊瑚花丝银簪透出熠熠红光,一眼的气派华贵。满京都最时兴、最奢华的衣裳首饰,怕是都不够撑起她贵女的面儿。
“二妹妹你可算来了!”李熙熙自顾自地与李司司打起赌来,“你猜今儿三妹妹会不会再迟到挨训?”
李熙熙打小就不喜欢三妹妹李壹壹,仗着是家中老幺,被王氏捧在掌心里长大,性子养得任性妄为,从不把规矩放在眼里,更没把她这个大姐姐放在眼里。只有祖母可以治得了她。李熙熙自是不会错过看李壹壹吃瘪。
“是呢,日后我也该像姐姐这般来得早些,才不会迟了给祖母问安。”李司司坐定,一点都不想凑这种热闹。
李熙熙冷眼一瞥,看不惯她与世无争的样子,话锋一转,“哦!忘了给二妹妹道喜了,今日多了个穷书生表哥。”说完笑到拢不住嘴,耳朵上的玛瑙珠在肩头一颤一颤的。
李司司嘴角微动,轻轻绞着帕子,正不知如何回应。
“说什么喜事呢,让我也乐一乐。”内堂帷幔掀动,老祖母被娄妈妈搀着走了出来,慢悠悠地坐下,慈眉善目,精神头倒是压过了满头的白丝,看不出已经年过花甲。
两姐妹闻言,一起站起来恭顺福身,“祖母寿安。”
“坐下吧。”老祖母捻着一串紫檀佛珠,等着听喜事。李熙熙自知理亏,可不敢再提事端,仿若没事儿人一般不吱声。
“回祖母的话,是我临安舅家表哥,去岁秋闱中举,来参加春闱。今儿刚平安抵京,眼下安顿在青朴轩。”李司司言辞落落大方,目光有意扫了一下李熙熙。
老祖母一听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都舒展了,“不错,不错。是个有才气的孩子,年纪轻轻就是举子了。”
李司司与有荣焉,掩着手帕,陪着祖母一起笑了。李熙熙可笑不出来,心里不痛快极了,中了也是个穷举子,有什么可喜的。
老祖母看看李司司,又看看李熙熙,从喜事里抽出神来,“怎么少了个人?” 话音一落。
“祖母寿安,孙女早就在外面候着了,只是不敢搅了祖母的兴致。”
李壹壹一身明黄色的裙袄还算规矩,只是发髻上的钗环稀疏,颜色错杂,比李熙熙的珠光宝气输了一大截。脸上还隐约蹭了一点灰,活像是刚被打劫了一样。
但这并不妨碍李壹壹做全请安的规矩,她轻轻地福了福身。
李熙熙瞧见她这潦草模样,立马把刚才的不悦抛诸脑后,暗喜,有好戏看了。
“你这是……”老祖母定睛打量她这一身,从头到脚。
李壹壹可不想祖母细看这身行头,赶紧截断话头,上前央道:“祖母,你和大姐姐二姐姐说什么高兴事呢?我也想听听。”
忽而凑近李熙熙,“哦!是不是大姐姐要定亲了!这可真是喜事呀!”
李熙熙闻言,瞬时羞红了脸,她已年满十八了,昨日她听见父亲和娘亲商量着相看人家的事。这坏丫头胡说八道什么!李熙熙急坏了地伸出手来,正想掐一掐这丫头稚嫩的脸蛋出气,怎料!李壹壹一个转身躲到祖母身边去了。
“说什么浑话呢!莫要作弄你姐姐。”老祖母一边无奈笑笑,一边轻轻拍了李壹壹一下,拢着她在自己身旁坐下,“二丫头的表哥在府上做客,论起来,你也得叫他一声周表哥,在人家面前可不准这样没规矩。”
李壹壹见算是蒙混过关,一脸乖巧地点头,心里却是一顿痛骂,什么劳什子表哥,今天险些误了请安,全拜他所赐。
京都街上,商铺开门扫雪,小贩支摊叫卖,行人稀疏,晨雾尚未消散。
周秉元拂了拂身上的尘土,轻扣红漆铜铆角门。理应先安顿好,再来尚书府拜访,可离原定期约已晚了许多。他担忧姑母挂心,今早一抵京门就赶了过来。
一小厮将门掀了条小缝隙,睡眼惺忪,哈欠连连,看见一身粗布素衣的清俊书生,只探出头来懒散道:“做甚?”
犹记得临行前母亲的殷殷嘱咐,姑母在尚书府日子亦不容易,处事切不能无礼逾矩,平添姑母烦忧。
周秉元作揖躬身,“在下临安周秉元,是府中周氏侄儿,奉家母之命拜访,烦请通传一声。”
小厮闻言,见他谈吐彬彬,顿觉失礼,拿出尚书府该有的派头,将门敞开,正身拱手,“公子稍等,小的这就去通报。”
周秉元回了一声有劳,就在门廊前静候。
不多时,周秉元随小厮到外院,又被丫鬟引至内院。一路上画梁雕栋,曲槛回栏,终见到姑母。
“元儿,你可算是来了。”周氏正在门口望着,赶忙上前拉着周秉元到屋里坐下。秦妈妈接过这位表公子的包袱,唤丫鬟一一奉上热茶。
屋内炭火灼灼,顿觉寒意全无。
周氏身侧站着一个柳眉杏眼的女子,翠绿色袄夹,珠钗素雅,衬得人很是娴静。她是尚书府二小姐李司司,亦是多年未见这位临安舅家表哥,安静地抬眼从旁打量。
只见他一身白衫素巾,端着茶盏的手骨节分明,透出一种书气的白皙。入耳的是他清朗的嗓音,如玉石碰振一般,旷荡明净,不夹一丝文弱之息。
数月前,李司司就听娘亲说,表哥刚满十七,便秋闱中举,颇有才气。舅母又来信说,表哥将赴京参加今年的春试,望娘亲照拂一二。
周氏看着侄儿单薄的衣衫,甚是心疼,差人取来手炉,“元儿,一路上可还好?怎迟了许多天?”
“有劳姑母挂心,途中逢大雪封道,这才误了些时日。”周秉元轻微颔首,接过秦妈妈塞来的手炉。
“好,好。”周氏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秦妈妈侍奉周氏多年,亲眼见着她多日忧心,笑着宽慰周氏,“表公子,你有所不知!你独个儿赴京,姨娘可担心坏了。这几日姨娘右眼跳得紧,越发怕有个好歹,辜负你母亲所托!”
周秉元起身,向周氏恭敬一揖,“让姑母劳神了,路上偶遇一位同科,结伴而行,万事皆有照应。多亏姑母挂念,侄儿这才一切安好。”
周氏顿觉舒心,笑着拉过李司司的手,“瞧我,都忘了!这是你表妹司司,比你小一岁。你们小时候见过一面,怕是也不记得了。”
周秉元闻言望过去,李司司莞尔一笑。此时,李司司才敢正眼看清他的脸,眼眸深似一汪井泉,鼻梁英挺,薄唇带着浅笑,掩住一身的孤清之感。
周氏看着两个小辈互相问好,颇为欣慰,“元儿,你就在这儿住下,安心温习课业,也好陪陪姑母。你与司司也多年未见,表兄妹之间万不能生分了。”
周氏当初一接到信,早早地与老爷夫人打好了招呼。尚书大人本就是爱才之人,自是同意,还想让周秉元到京都有名的世安书院,与府上两位公子一起同窗读书。
夫人也差人收拾出青朴轩给周秉元暂住,离周氏的如意馆近,方便走动。周氏知道,这是承了与夫人多年的主仆恩情。
周氏不容周秉元拒绝,忙又念叨他身边没个侍候的人,示意了一眼秦妈妈,“元儿,京都不比在临安,身边总得有个使唤的人。秦妈妈是我身边的老人,她掌过眼的人是个机灵的,正好跟了你去。”
周秉元向来独个儿惯了,正欲开口就见秦妈妈领着一个伶俐小厮进来。那小厮一见他,忽地跪地磕头,“谢公子收留,小的定当竭力侍奉。”
“元儿,你也累了,早些去安顿,晚些时辰再带你熟悉府里。”
那小厮又是利落起身,接过婢女手中的包袱,自然地站在周秉元身侧,恭顺道:“公子,这边请,小的带你去青朴轩。”
见此情状,周秉元也不好再拂了姑母的好意,缓缓躬身,“有劳姑母费心,侄儿先告退了。”他视线转向李司司,点头告辞,便随小厮一起去了。
“娘,表哥的气度毫不逊色于大哥哥。知礼有节,可真不像是临安乡下来的。”李司司打心底里敬仰表哥的文才,也乐见表哥住在府里。
“你舅母家着实不容易,孤儿寡母的,元儿还教养得这般好。”周氏叹了口气,看女儿欢喜的模样,怜爱地轻抚女儿的手,“日后你在府里也算是有个兄弟照应了。”
这尚书府正室王氏膝下有大公子和三小姐,侧室吕氏也生了大小姐和二公子,侧室周氏只有李司司这一个孩子。
在这高门深闺,大姐姐与三妹妹的性子,与她大不同。李司司总是形单影只,痴痴地看见二哥哥出门逍遥后还不忘给大姐姐买时兴的首饰,看见大哥哥一脸肃然地规劝三妹妹收收性子。她没体会过有兄弟撑腰解闷的日子,虽然大哥哥、二哥哥也时常念着她,但待她与亲姐妹终归是不一样的,心里难免落寞。
他人的热闹,让李司司越发安静,她习惯一个人凭栏读书,一个人写诗吟诵,心里的卑怯敏感熬过无数个独自愣神的月夜,白日里她依旧是那个知书达理的二小姐。
李司司不曾想娘亲察觉到了自己的心思,“娘,女儿喜读诗书,日后会多多向表哥请教。”
周氏怜爱地抚着女儿的手,两人正说着体己话,秦妈妈进门来提醒周氏,快到小姐公子们给老祖母请安的时辰。周氏只好让李司司快些去,莫要误了规矩。
*
瑞安堂,焚香袅袅。
大小姐李熙熙已经端坐在堂内,金丝狐裘,珊瑚花丝银簪透出熠熠红光,一眼的气派华贵。满京都最时兴、最奢华的衣裳首饰,怕是都不够撑起她贵女的面儿。
“二妹妹你可算来了!”李熙熙自顾自地与李司司打起赌来,“你猜今儿三妹妹会不会再迟到挨训?”
李熙熙打小就不喜欢三妹妹李壹壹,仗着是家中老幺,被王氏捧在掌心里长大,性子养得任性妄为,从不把规矩放在眼里,更没把她这个大姐姐放在眼里。只有祖母可以治得了她。李熙熙自是不会错过看李壹壹吃瘪。
“是呢,日后我也该像姐姐这般来得早些,才不会迟了给祖母问安。”李司司坐定,一点都不想凑这种热闹。
李熙熙冷眼一瞥,看不惯她与世无争的样子,话锋一转,“哦!忘了给二妹妹道喜了,今日多了个穷书生表哥。”说完笑到拢不住嘴,耳朵上的玛瑙珠在肩头一颤一颤的。
李司司嘴角微动,轻轻绞着帕子,正不知如何回应。
“说什么喜事呢,让我也乐一乐。”内堂帷幔掀动,老祖母被娄妈妈搀着走了出来,慢悠悠地坐下,慈眉善目,精神头倒是压过了满头的白丝,看不出已经年过花甲。
两姐妹闻言,一起站起来恭顺福身,“祖母寿安。”
“坐下吧。”老祖母捻着一串紫檀佛珠,等着听喜事。李熙熙自知理亏,可不敢再提事端,仿若没事儿人一般不吱声。
“回祖母的话,是我临安舅家表哥,去岁秋闱中举,来参加春闱。今儿刚平安抵京,眼下安顿在青朴轩。”李司司言辞落落大方,目光有意扫了一下李熙熙。
老祖母一听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都舒展了,“不错,不错。是个有才气的孩子,年纪轻轻就是举子了。”
李司司与有荣焉,掩着手帕,陪着祖母一起笑了。李熙熙可笑不出来,心里不痛快极了,中了也是个穷举子,有什么可喜的。
老祖母看看李司司,又看看李熙熙,从喜事里抽出神来,“怎么少了个人?” 话音一落。
“祖母寿安,孙女早就在外面候着了,只是不敢搅了祖母的兴致。”
李壹壹一身明黄色的裙袄还算规矩,只是发髻上的钗环稀疏,颜色错杂,比李熙熙的珠光宝气输了一大截。脸上还隐约蹭了一点灰,活像是刚被打劫了一样。
但这并不妨碍李壹壹做全请安的规矩,她轻轻地福了福身。
李熙熙瞧见她这潦草模样,立马把刚才的不悦抛诸脑后,暗喜,有好戏看了。
“你这是……”老祖母定睛打量她这一身,从头到脚。
李壹壹可不想祖母细看这身行头,赶紧截断话头,上前央道:“祖母,你和大姐姐二姐姐说什么高兴事呢?我也想听听。”
忽而凑近李熙熙,“哦!是不是大姐姐要定亲了!这可真是喜事呀!”
李熙熙闻言,瞬时羞红了脸,她已年满十八了,昨日她听见父亲和娘亲商量着相看人家的事。这坏丫头胡说八道什么!李熙熙急坏了地伸出手来,正想掐一掐这丫头稚嫩的脸蛋出气,怎料!李壹壹一个转身躲到祖母身边去了。
“说什么浑话呢!莫要作弄你姐姐。”老祖母一边无奈笑笑,一边轻轻拍了李壹壹一下,拢着她在自己身旁坐下,“二丫头的表哥在府上做客,论起来,你也得叫他一声周表哥,在人家面前可不准这样没规矩。”
李壹壹见算是蒙混过关,一脸乖巧地点头,心里却是一顿痛骂,什么劳什子表哥,今天险些误了请安,全拜他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