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米
第46章
只是她还没去把脑子里的想法做出来,刚打开工作台就发现酿酒成功的奖励已经出现在了其上。
解锁了蒸馏器的制作方法和酿酒手册,这下可不用自己费心思去制作了。
现在的材料储备量完全足够支持做任何东西,赵意清就直接把蒸馏器做了出来。
这个蒸馏器比她想的还要完善许多。
她想的是,按照蒸馏的原理来看,做一个大铜锅,圆柱形,按着铜锅的大小做个能卡在锅口的半圆形小盆。
再用粗点的铜丝做一个支架,准备好一个大大的瓷碗放在支架上。
铜锅里放上要提纯的酒液,放上支架和瓷碗,顶上用铜盆堵住,铜盆里加满凉水。
铜锅下生火,锅里酒液沸腾蒸发,被铜盆堵住去路,遇冷凝结,酒珠多了就落在瓷碗里。
她想到这样是有弊端的,不好控制温度,这样的情况下,瓷碗里提纯后的酒液也容易跟着蒸发了。
她还没想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在系统奖励了蒸馏器。
做出来的蒸馏器还挺大一个,她把这套工具拉到河边边使用边看着酿酒手册里对蒸馏器的介绍。
这个蒸馏器主要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蒸的部分,一个是水冷的部分。
也可以选择制作的大小,想到要蒸馏的酒液比较多,就做的大了一些。
蒸的部分是个铜锅,盖子通过螺丝的方式能够紧紧地拧在锅上,防止气体跑掉。
锅盖上直接连着个铜管,但这铜管又有点软,可以随意弯折,铜管的中间从一个玻璃容器里穿过。
玻璃容器和铜管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赵意清试了一下,看不出来是怎么密封的,但也十分牢固,完全不能扯开。
这个玻璃容器上除了铜管,还连接着两个管子,一个管子上有个木头方块,另一个管子上则是什么都没有。
赵意清看着手册,确认了这两个管子一个是水冷装置的进水口,一个是出水口。
直接就在河边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安放好这个装置,把两个管子放进了河里。
搬来砖块,就在这里搭了个小灶台,把大铜锅搬上去,麻布搭在上面固定好,一勺一勺地把酿好的酒倒进去,先通过麻布过滤一遍。
接着就把蒸馏器的各个连接处都拧结实,铜锅上伸出来的铜管下放上个准备好的用来保存酒的干净罐子。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就在灶台下生火。
当蒸馏器运转起来的时候,带有木头块的管子就从河里抽水,玻璃容器里就灌满了凉水。
赵意清好奇地拿起来另一个管子来看,另一个管子正淌出水来。
一个管子不断进水,一个管子不断出水,始终让处在玻璃容器里的铜管保持着较低的温度。
地上的罐子口处垂着的铜管,也如涓涓细流般流出清澈的酒液落在了罐子里。
一股酒香味也传了出来,赵意清拿着小碗接了一点酒液尝尝,这次的酒简直太辣了,估摸着和前世的白酒差不多了。
她晃荡着瓷碗,看着碗里清澈透亮,但稍微带着些青黄色的酒液。
陷入沉思,不太对呀,这完全没有酒精的样子。
继续翻翻酿酒手册,才知道,酒精的沸点比水要低,达到七十八度的时候就会化作气体。
而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一百度。
因此要想蒸馏出酒精,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才行。
赵意清是看明白了,目前这个简单的蒸馏设施只能做出度数较高的白酒来,要想做出来酒精,还是要升级设备才行。
但现在手里只剩下一个工具升级卷轴了,先留作应急,等小院升级应该还会有工具升级卷轴做奖励的。
说起来,村里的许多房子都盖好了,但不见小院有升级的动静,工作台上显示的繁荣度更是一点没涨。
赵意清想,应该是要等到所有房子都盖好才会一起计算繁荣度升级了吧。
这些酒,就先放一放,等到所有房子都盖好,庆祝的时候再拿出来喝吧。
之前种下的稻子也成熟了,在地里金灿灿连成一大片,让人见之就不由得满心欢喜。
赵意清也去田地里忙活,现在她对这些农活干的可顺手了,割完一把就放在一旁,注意放得整齐些,等着一会好收起来。
割稻子一干就是半天,擦了擦额头的汗,她从来坐到一旁树荫下休息。
已经是五月中旬了,太阳一天比一天更烈,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只有每天都在户外劳作的人才能感觉得到。
刚来时候只开辟了几块地种植粮食,现在已经沿着河边连成长长一大片了,种着各种粮食或者蔬菜类。
村里人干活都被利落,各种作物种植得十分整齐,照顾的也很好,看上去就带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从她的角度看过去,各种作物随着风轻轻摆动枝叶,风让身体感觉到清凉,各种作物的颜色自然又鲜亮,让眼睛感觉到清爽。
大概是华夏人的血脉天性吧,看着蓬勃生长的作物们,赵意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多自豪了。
小河也哗啦啦流淌着,河水荡漾着粼粼波光,赵意清远眺了一会,去洗了把脸,清凉的河水接抚过皮肤,带走了汗水和疲惫,赵意清又拎着铜镰刀在稻田里劳作。
米处理好收进了谷仓,大家也美美地吃上了顿米饭。
蒸熟的米饭粒粒分明,晶莹剔透,入口绵软但又不软塌,清香适口。
赵意清觉得比自己前世买到的东北大米还要好吃。
之前有了做豆花的经验,也就做出豆腐来了。
按着做豆花的步骤,直到出现豆花这一步,把豆花装到木盒子里,用麻布裹上,上面再放上木板和重物,把里面的水挤压出来,就成了豆腐。
村里人都还蛮喜欢豆腐做菜的。
葱姜蒜等调料种出来了,就可以做出清爽简单的小葱拌豆腐。小葱切得细细碎碎的,洒进豆腐里,加盐和一些酱油,要把豆腐也完全搅和碎。
这样做出来又简单又好吃,白豆腐配白米饭,一凉一热,颜色素净,滋味清淡爽口。
又或者是味道浓郁的红烧豆腐。
从地里薅来些蒜苗,青绿可人,赵意清喜欢蒜苗加在菜里的味道,于是这样跟掌勺建议着。
洗干净蒜苗切段,蒜瓣就剁碎切成末,豆腐切成丁。
热锅放油,取些酿造酱油时候的大酱,也剁得细碎后,放进锅里翻炒,特别的酱豆咸香味很快传了出来。
虽然这酱豆和酱油是来自同源,但加了这酱豆就是要更香一点,显然是豆子和热油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再放蒜末炒香,加水煮沸,放盐和酱油之后这才放进豆腐。锅里汤汁咕嘟咕嘟冒泡,热气蒸腾着,汤汁逐渐浓稠。
等豆腐逐渐染上了汤汁的红褐颜色,洒进蒜苗,稍微烧一下,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时候蒜苗还是青绿色,落在豆腐旁边,显得诱人极了。
赵意清连这道菜的汤汁都不想放过,倒在米饭里拌饭吃,香的不行。
蒜苗还处在半生半熟直接,既有被热油碰撞出的香气,也没有完全丢掉那一点辛辣味道。
再加上其他几种或炒或炖的蔬菜,不只是赵意清,大家吃的都很开心。
经历过山谷外面那样的世界,大家也都不存在挑食的问题。
桌上的菜都是按盆装的,就怕大家不够吃,干了半晌活,食量可是很惊人的。
食堂里大家围坐在餐桌旁,筷子伸向菜盆,带走一筷子菜落在自己碗里。
能获得大家如此好评,今天做菜的人是村里厨房一把手,董大娘。
做菜的人就爱看到别人吃菜吃的喷喷香的样子,董大娘看着大家吃得开心的样子也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喝完了一碗清淡的蔬菜汤,赵意清缓缓放下碗和筷子,瘫坐在椅子上。
她来到这里就没有吃过米饭,这还是第一顿,属实有点没刹住车。
“看来今天小清干活特别认真啊,都饿成这样了。”赵春堂姐和她同桌吃饭,现在正端着碗慢慢喝汤,看到她这个样子就忍不住打趣道。
她本来就很开心,大快朵颐之后,心情更好了,闻言就笑着说:“干活累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菜太下饭了。”
董大娘就坐在她正对面,慈爱的目光放在了她身上:“小清爱吃,我下次还给你做这个。”
赵意清开开心心地答应了,赵春大笑:“大娘,你想到啥菜就做啥菜,小清根本就没有讨厌的菜。”
被她的笑容感染到,赵意清也哈哈笑:“还是春姐最了解我。”
这次也收获了许多大米,赵意清兴致勃勃地翻着米制品手册,打算做出米粉和米豆腐来吃。
做米豆腐需要碱水,手册里也写了制作方法。
草木灰就是碱性,赵意清要跟着手册里的方法来制作碱。
想到是要入口的东西,她就取了些刚割下来的稻草,洗干净晾干后烧成灰,按照手册里提到的三比七的比例,倒水在盆里浸泡。
只是她还没去把脑子里的想法做出来,刚打开工作台就发现酿酒成功的奖励已经出现在了其上。
解锁了蒸馏器的制作方法和酿酒手册,这下可不用自己费心思去制作了。
现在的材料储备量完全足够支持做任何东西,赵意清就直接把蒸馏器做了出来。
这个蒸馏器比她想的还要完善许多。
她想的是,按照蒸馏的原理来看,做一个大铜锅,圆柱形,按着铜锅的大小做个能卡在锅口的半圆形小盆。
再用粗点的铜丝做一个支架,准备好一个大大的瓷碗放在支架上。
铜锅里放上要提纯的酒液,放上支架和瓷碗,顶上用铜盆堵住,铜盆里加满凉水。
铜锅下生火,锅里酒液沸腾蒸发,被铜盆堵住去路,遇冷凝结,酒珠多了就落在瓷碗里。
她想到这样是有弊端的,不好控制温度,这样的情况下,瓷碗里提纯后的酒液也容易跟着蒸发了。
她还没想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在系统奖励了蒸馏器。
做出来的蒸馏器还挺大一个,她把这套工具拉到河边边使用边看着酿酒手册里对蒸馏器的介绍。
这个蒸馏器主要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蒸的部分,一个是水冷的部分。
也可以选择制作的大小,想到要蒸馏的酒液比较多,就做的大了一些。
蒸的部分是个铜锅,盖子通过螺丝的方式能够紧紧地拧在锅上,防止气体跑掉。
锅盖上直接连着个铜管,但这铜管又有点软,可以随意弯折,铜管的中间从一个玻璃容器里穿过。
玻璃容器和铜管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赵意清试了一下,看不出来是怎么密封的,但也十分牢固,完全不能扯开。
这个玻璃容器上除了铜管,还连接着两个管子,一个管子上有个木头方块,另一个管子上则是什么都没有。
赵意清看着手册,确认了这两个管子一个是水冷装置的进水口,一个是出水口。
直接就在河边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安放好这个装置,把两个管子放进了河里。
搬来砖块,就在这里搭了个小灶台,把大铜锅搬上去,麻布搭在上面固定好,一勺一勺地把酿好的酒倒进去,先通过麻布过滤一遍。
接着就把蒸馏器的各个连接处都拧结实,铜锅上伸出来的铜管下放上个准备好的用来保存酒的干净罐子。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就在灶台下生火。
当蒸馏器运转起来的时候,带有木头块的管子就从河里抽水,玻璃容器里就灌满了凉水。
赵意清好奇地拿起来另一个管子来看,另一个管子正淌出水来。
一个管子不断进水,一个管子不断出水,始终让处在玻璃容器里的铜管保持着较低的温度。
地上的罐子口处垂着的铜管,也如涓涓细流般流出清澈的酒液落在了罐子里。
一股酒香味也传了出来,赵意清拿着小碗接了一点酒液尝尝,这次的酒简直太辣了,估摸着和前世的白酒差不多了。
她晃荡着瓷碗,看着碗里清澈透亮,但稍微带着些青黄色的酒液。
陷入沉思,不太对呀,这完全没有酒精的样子。
继续翻翻酿酒手册,才知道,酒精的沸点比水要低,达到七十八度的时候就会化作气体。
而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一百度。
因此要想蒸馏出酒精,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才行。
赵意清是看明白了,目前这个简单的蒸馏设施只能做出度数较高的白酒来,要想做出来酒精,还是要升级设备才行。
但现在手里只剩下一个工具升级卷轴了,先留作应急,等小院升级应该还会有工具升级卷轴做奖励的。
说起来,村里的许多房子都盖好了,但不见小院有升级的动静,工作台上显示的繁荣度更是一点没涨。
赵意清想,应该是要等到所有房子都盖好才会一起计算繁荣度升级了吧。
这些酒,就先放一放,等到所有房子都盖好,庆祝的时候再拿出来喝吧。
之前种下的稻子也成熟了,在地里金灿灿连成一大片,让人见之就不由得满心欢喜。
赵意清也去田地里忙活,现在她对这些农活干的可顺手了,割完一把就放在一旁,注意放得整齐些,等着一会好收起来。
割稻子一干就是半天,擦了擦额头的汗,她从来坐到一旁树荫下休息。
已经是五月中旬了,太阳一天比一天更烈,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只有每天都在户外劳作的人才能感觉得到。
刚来时候只开辟了几块地种植粮食,现在已经沿着河边连成长长一大片了,种着各种粮食或者蔬菜类。
村里人干活都被利落,各种作物种植得十分整齐,照顾的也很好,看上去就带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从她的角度看过去,各种作物随着风轻轻摆动枝叶,风让身体感觉到清凉,各种作物的颜色自然又鲜亮,让眼睛感觉到清爽。
大概是华夏人的血脉天性吧,看着蓬勃生长的作物们,赵意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多自豪了。
小河也哗啦啦流淌着,河水荡漾着粼粼波光,赵意清远眺了一会,去洗了把脸,清凉的河水接抚过皮肤,带走了汗水和疲惫,赵意清又拎着铜镰刀在稻田里劳作。
米处理好收进了谷仓,大家也美美地吃上了顿米饭。
蒸熟的米饭粒粒分明,晶莹剔透,入口绵软但又不软塌,清香适口。
赵意清觉得比自己前世买到的东北大米还要好吃。
之前有了做豆花的经验,也就做出豆腐来了。
按着做豆花的步骤,直到出现豆花这一步,把豆花装到木盒子里,用麻布裹上,上面再放上木板和重物,把里面的水挤压出来,就成了豆腐。
村里人都还蛮喜欢豆腐做菜的。
葱姜蒜等调料种出来了,就可以做出清爽简单的小葱拌豆腐。小葱切得细细碎碎的,洒进豆腐里,加盐和一些酱油,要把豆腐也完全搅和碎。
这样做出来又简单又好吃,白豆腐配白米饭,一凉一热,颜色素净,滋味清淡爽口。
又或者是味道浓郁的红烧豆腐。
从地里薅来些蒜苗,青绿可人,赵意清喜欢蒜苗加在菜里的味道,于是这样跟掌勺建议着。
洗干净蒜苗切段,蒜瓣就剁碎切成末,豆腐切成丁。
热锅放油,取些酿造酱油时候的大酱,也剁得细碎后,放进锅里翻炒,特别的酱豆咸香味很快传了出来。
虽然这酱豆和酱油是来自同源,但加了这酱豆就是要更香一点,显然是豆子和热油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再放蒜末炒香,加水煮沸,放盐和酱油之后这才放进豆腐。锅里汤汁咕嘟咕嘟冒泡,热气蒸腾着,汤汁逐渐浓稠。
等豆腐逐渐染上了汤汁的红褐颜色,洒进蒜苗,稍微烧一下,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时候蒜苗还是青绿色,落在豆腐旁边,显得诱人极了。
赵意清连这道菜的汤汁都不想放过,倒在米饭里拌饭吃,香的不行。
蒜苗还处在半生半熟直接,既有被热油碰撞出的香气,也没有完全丢掉那一点辛辣味道。
再加上其他几种或炒或炖的蔬菜,不只是赵意清,大家吃的都很开心。
经历过山谷外面那样的世界,大家也都不存在挑食的问题。
桌上的菜都是按盆装的,就怕大家不够吃,干了半晌活,食量可是很惊人的。
食堂里大家围坐在餐桌旁,筷子伸向菜盆,带走一筷子菜落在自己碗里。
能获得大家如此好评,今天做菜的人是村里厨房一把手,董大娘。
做菜的人就爱看到别人吃菜吃的喷喷香的样子,董大娘看着大家吃得开心的样子也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喝完了一碗清淡的蔬菜汤,赵意清缓缓放下碗和筷子,瘫坐在椅子上。
她来到这里就没有吃过米饭,这还是第一顿,属实有点没刹住车。
“看来今天小清干活特别认真啊,都饿成这样了。”赵春堂姐和她同桌吃饭,现在正端着碗慢慢喝汤,看到她这个样子就忍不住打趣道。
她本来就很开心,大快朵颐之后,心情更好了,闻言就笑着说:“干活累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菜太下饭了。”
董大娘就坐在她正对面,慈爱的目光放在了她身上:“小清爱吃,我下次还给你做这个。”
赵意清开开心心地答应了,赵春大笑:“大娘,你想到啥菜就做啥菜,小清根本就没有讨厌的菜。”
被她的笑容感染到,赵意清也哈哈笑:“还是春姐最了解我。”
这次也收获了许多大米,赵意清兴致勃勃地翻着米制品手册,打算做出米粉和米豆腐来吃。
做米豆腐需要碱水,手册里也写了制作方法。
草木灰就是碱性,赵意清要跟着手册里的方法来制作碱。
想到是要入口的东西,她就取了些刚割下来的稻草,洗干净晾干后烧成灰,按照手册里提到的三比七的比例,倒水在盆里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