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就当了一年的苏州知州,就被赵祯以治水有功为由,调回了汴梁。

    这事儿,摆在其他历史时期,确实很少见,毕竟就一年的时间,能干出什么大的业绩来?!

    就拿苏州府来举例,范仲淹提倡的五河疏浚工程才刚刚开了个头,还没到正式完工的时候,工程也没有再次接受梅雨季的考验......但在赵祯的眼里,范仲淹就已经是治水有功,急着要把范仲淹调回汴梁了。

    这种事儿,在大宋,尤其是北宋仁宗朝,可就太常见了。

    就连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也说滕宗谅“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宗谅也是用了一年时间就治理好了巴陵郡。

    这话能信?!

    当然,范仲淹这么说,主要是为了替滕宗谅开脱,毕竟那时候滕宗谅卷入了“公使钱案”里。

    而如今范仲淹的“治水有功”,那也不过是赵祯要调范仲淹入京的一个借口而已。

    北宋前中期,这种随便找理由调动中高层官吏的情况很多见,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基本算是北宋前中期的政治惯例。

    要讲清楚这里面的复杂情况,那估计说起来就有些没完没了了......又会被人诟病写论文,水字数的。

    简而言之,北宋前中期官员来回调动,还真的不是北宋皇帝闲着没事儿瞎折腾,这不过是北宋流官制度的体现,为了避免出现地方坐大,重现五代十国地方割据局面的一种方式而已。

    但好在,大宋的官家们,到底还是知道轻重的,这种来回调任的流官,只在大宋的中高级官员之间进行,底层的地方治理官吏,还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在执行的,三到五年一个任期,没有足够的政绩,一般是不会轻易提前调动的。

    而范仲淹的这次调动,就是这样的情况......赵祯一直盯着这位“天下人望”呢。

    当初把范仲淹贬官的理由本来就不充分,当时范仲淹身为言官,弹劾废后是他的职责......哪有因为官员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反而把人给贬斥了的?!

    赵祯的性子就是如此,哪怕当时在气头上下了诏书,但等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自己都心虚着呢。

    现在一看范仲淹终于是做出了点政绩来了,有了借口了,那就赶紧的把范仲淹给调回来吧,这样的人才,不能浪费在地方上。

    总而言之,范仲淹要被调走了,回汴梁去,当国子监的常务副校长。

    这明显是个过渡的职位,赵祯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给范仲淹做,所以才让他干这事儿,估计到了汴梁,范仲淹的职位还得再换。

    不过对苏州来说,范仲淹就要走了,有太多的人,舍不得他。

    别看范仲淹到任的时候不情不愿,但他在苏州这一年,先是帮着苏州建立了郡学,请来了大儒胡瑗当山长,又亲自治理水患,主持五河疏浚工程......范仲淹为苏州百姓做了什么,苏州的百姓最清楚不过了。

    百姓看人最质朴,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发自内心的喜欢谁。

    因此,按照惯例,苏州百姓给江南东路转运使写万民信,请求范仲淹留任......这封信,可不止一万人签字画押。

    别的地方,也许就是走个过场,但苏州百姓,是真的希望范仲淹留下来的。

    甚至连顾深,也有点想劝范仲淹留在苏州算了......那么辛苦的颠簸磨砺,最后搞個庆历新政,不到两年就彻底被废止了。

    图啥呀!!!

    但,范仲淹到底是范仲淹啊,他确实心系百姓,但他同样心怀天下......留下来,苏州百姓当然高兴,但对范仲淹来说,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样也是大宋的百姓啊。

    所以,范仲淹还是决定去汴梁赴任,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为大宋,为官家,为百姓谋福祉。

    而随着范仲淹一起走的,还有一个张岊。

    范仲淹是去汴梁当副校长,而张岊,就是单纯的接到了家里的来信。

    这些年在苏州,王单对张岊是真的不错,给的工资很丰厚,张岊基本都是寄回家去,交给媳妇儿赡养父母,自己都不怎么留钱在身边的。

    所以,这些年其实张岊家里的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

    但是吧,家里的日子好过了,当爹妈的,就开始想儿子了。

    再加上这些年,张岊的父母年岁增长,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所以张岊的媳妇儿写信给他,问问他,能不能回家去看望一下父母。

    这事儿,张岊犹豫了很久,还是跟王单说了。

    事实上,这就是请辞的意思。

    毕竟西北距离江南太远了,来回一趟并不容易,张岊这一走,基本就不会再回来了。

    顾深和王单也有点舍不得这个朋友要走,但,这年头讲究的就是一个“孝”字,张岊回家看望父母,这事儿谁拦着都不合适。

    因此,顾深和王单也只能是跟张岊告别,顾深给张岊塞了不少的东南土产,而王单则大手一挥,给张岊塞了不少的金银细软。

    大宋的通用货币,依然还是铜钱,但金银作为代币的功能,这会儿已经有了,尤其是在商人之家,涉及到大宗货物交易的时候,基本都是用金银交易.....比带着几车铜钱要轻省,而且也不容易被人打劫。() ()

    金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去找钱庄兑成铜钱才行,而没有地方官府背书,贼人抢去了金银也没用,根本换不出钱来。

    啥,交子?!

    那是益州土鳖用的玩意儿,那玩意儿出了益州,谁会承认?!

    反正我江南商家都不承认什么交子,还是金银更加靠谱。

    就这样,张岊拎着大包小包的,也跟着范仲淹一起上路了。

    这是顾深拜托的。

    从江南到汴梁,这一路也不近,虽然说现在也算是太平年景,但谁知道哪个山里头猫着几个强人?!

    范仲淹这个人,一向是勤俭惯了,家里就没有家丁护卫之类的存在,他们一家人就范仲淹和范纯祐算是男子,剩下的家眷,不是女婢女眷,就是范纯仁这样的小屁孩。

    就算走官道,过驿站比较安全,但万一中途发生点意外啥的,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嘛,顾深拜托张岊,一路护送范仲淹一家去汴梁,然后再回西北老家去。

    张岊爽快的答应了。

    就这样,景祐二年的春天,顾深送走了一个长辈,一个朋友。

    但很快,顾深又迎来了另一个长辈。

    周温。

    是的,接替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人,就是顾深的启蒙恩师,周温。

    这位从知昆山县起步,一路做官做到西南,现在,又以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副使,权知苏州的名义,杀回了苏州。

    对顾深来说,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

    喜的地方在于,顾深虽然送走了一个师伯,但是接下来还有亲师父罩着,在苏州的小日子,一样能过的很舒坦。

    而忧的地方在于......周温听到了自己的老师胡瑗诉说,说顾深这孙子不思进取,这些年荒废学业,学问毫无长进,好嘛,人还没到任呢,信就已经到了。

    在书信里,周温严厉的训斥了顾深的不求上进,并且表示,等他到任苏州后,一定会亲自盯着顾深好好读书,不能坏了师门规矩。

    一个师公盯着,顾深就已经很难受了,现在好了,亲师父回来盯着了......顾深这次,是真的没有好日子过了。

    果然,在周温抵达苏州后,第一件事,不是去苏州府衙赴任,而是先去了顾深家。

    一方面,跟顾深很久没见了,顾深结婚的时候,周温也没能亲自到来给顾深主婚,所以周温还是得先去徒弟家,把这个礼补上。

    见一下徒弟媳妇儿,送上自己作为师亲长辈的贺礼,顺便考察一下徒弟这个媳妇儿是不是合格。

    说实话,周温其实不太喜欢自己的徒弟娶一个商家之女的,更别说这个商家之女还需要经常抛头露面的去打理生意。

    这多少不符合大家闺秀该有的行为气质。

    还是那句话,如果可以的话,周温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给顾深,亲上加亲的......但可惜,周温跟顾深分别的时候,他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而如今,周温的夫人倒是生了个女儿了,可女儿才五岁。

    总不能让顾深这么等着吧?!

    顾深二十四岁才结婚,已经够惹人眼的了......所以,周温觉得吧,只要自己这个徒弟媳妇儿还看的过去,没有商人的那种市侩,那周温也就认可了。

    万幸,苏锦儿虽然是商人,但就像苏锦儿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小也是读书习字,懂得琴棋书画,针织女红的贤良女子......不一定多擅长,但起码懂一点。

    周温一番考察下来,对苏锦儿还是很满意的。

    顾深家里,唯一让周温不太满意的人,大概就是渔娘了......对这个小娘,周温是真的不能理解,顾深为什么要把她留在身边。

    论色,渔娘就不是那种娇媚的类型。

    在顾深家好吃好喝的养了大半年,渔娘现在倒是有些长开了的样子,已经快要突破“清秀”的评价边界了......但就她那个人高马大的样子,实在不太符合江南人的审美。

    就是搁到北方,渔娘也称不上是什么秀美之人。

    论艺,这个小女娘,琴棋书画,针织女红那是一窍不通,最擅长干的事儿就是拿着哨棒在院里瞎挥舞,闹得周温的小女儿看了,眼睛里异彩连连。

    对,这就是周温看不惯渔娘的最大原因......周温的小女儿周霞,在看到渔娘练武后,非常的开心,最近一个劲的跟在渔娘身后,试图照猫画虎的跟着渔娘学武。

    周温担心自家女儿会跟着渔娘学坏了......好好的大家闺秀,硬生生被掰成将门虎女可咋整?!

    所以啊,周温尝试着劝说顾深,就这么一个要色没色,要艺没艺的小女娘,当个婢女也就算了,放在身边,多少有点不太合适啊。

    但是吧,别的事情,顾深还能顺着周温说话,可渔娘这事儿,顾深却只是笑笑,不搭腔。

    都答应了人家家长了,要好好的待渔娘......男人说话,可不能不算话的。

章节目录

大宋:从边陲县令开始权倾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黑风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黑风洞并收藏大宋:从边陲县令开始权倾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