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来了?" 姜殊轻抚额际,眉间微蹙,倦色难掩,依旧温言请裴绪入座,执壶倾茶,茶气氤氲,举止间尽显从容有礼。
裴绪轻挑眉梢,话中含讥:“姜大人,难道不知我这次前来的原因?”
“小绪,你这是什么意思?”姜殊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手中的白玉杯随着她的情绪轻轻晃动,杯中的酒液泛起层层涟漪,映照出她内心的纠结和犹豫。
她的目光转向裴绪,眼中掠过一抹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迷茫与失意。
他从前天真烂漫,总是一股傻劲地耍赖撒娇,唤她“嫂嫂”,不遗余力地撮合她与裴淮在一起。
如今,面前的少年猛地将手中的长剑按到桌面上,剑身与檀木桌相碰,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在质问姜殊的犹豫和软弱。
裴绪的声音渐渐提高,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击打在姜殊的心上:“你这是要装疯卖傻到底?”
他将头侧过去,语气中带着失望:“也罢,是我错看了你,还傻傻想将兄长托付于你。”
“这桩婚事是陛下钦定,”姜殊苦笑,言语中尽是无奈,“纵有千般不愿意,我又怎能左右圣心?”
“小绪……”一言未尽。
"不准你这么叫我,"裴绪的声音冷冽,如霜雪之降,清冷的姿容宛如孤月,斥道:"真让我恶心。"
“若裴淮遭遇坎坷,我定不计此身微躯,纵散尽千金,倾尽所有,也当携君赴他乡。”
姜殊垂眸许诺,其声虽轻,重有千钧。
“你心倒是清如明镜,却不问问我兄长是否愿意”裴绪唇角轻扬,似笑非笑。
他的语气如轻风拂面般轻描淡写,却似刃藏于袖,他的戏谑之下,是对姜殊忽略兄长意愿的尖锐指责,“懦夫,无能。”
“我姜氏,所扶者乃社稷之君,我若违背,岂不忤逆?”姜殊声音艰涩,似玉石相击,言语之中透着沉重与无奈。
“是啊,你姜氏,历代皆为国之栋梁,”裴绪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讥讽和失望。
“所辅者,便是那沉溺于酒色之欢,不顾苍生之苦,耳不闻民声的无道之君?”
他言辞如霜刃初露,直指君王之不德,鞭挞着姜殊的心,声声铿锵,似是诘问,又似是控诉:“即便不为兄长,此理不公,我心亦难平。”
“小姜大人,你再好好想一想,这位君主真的是姜氏愿意竭诚辅佐的人吗?”
裴绪语调中带着一丝探究,似是在提醒,又似是在质疑,迫使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裴绪,慎言。”姜殊面色凝重,声音低沉而有力,尽管心中波澜起伏,但是依旧以沉稳之态掩藏。
姜殊不是纸做的人,亦怀私情。
看着裴绪鲜活的情绪,她思绪飘去,游至去年花朝里,恍惚间似看到了槐荫之下,裴淮轻摇缠花秋千的清瘦身影。
裴淮不是病榻缠绵之躯,更不似那些话本中的的高岭之花清冷矜贵,独独在她面前,格外娇气。
若非独属他的东西,即使再珍贵,他也不甚在意。然而,却会偷偷珍藏着姜殊小时候雕的桃木人,见到便心生欢喜。
他才说要姜殊为他绘一幅丹青,转眼又说坐不住了,像个孩子般撒娇,摇着细软的腰肢,要姜殊为他点染花钿。
姜殊就吃他这一套,总是纵着他。
她回屋取了妆匣,便轻轻抬裴淮面颊,俯身靠近,目光触及,温息轻吐,肌肤细腻如玉。
心神微动,指尖轻触额际,花钿如玉兰初绽,银线细腻地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珠粉轻洒其间,添上一抹清雅的神韵。
流金洒落,树影婆娑,斑驳陆离间,那抹色彩似水粉般,在这光影交错的画卷中,宛如细笔轻描,这般姿容勾得人心弦一颤。
是裴绪将她点醒。
姜相之女的头衔不够,小姜大人的虚名亦不足,唯有苦心孤诣、步步为营,她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权力博弈中,寻得执子之机,为自己、为裴淮、为家族谋求一线生机。
裴绪见她沉思,轻哼一声,拂袖转身,步履决绝。
“裴绪且慢,我送你。”
裴绪止步,回首冷然,声音中透着几分疏离:“不必,用不着姜大人你。”
“我们的婚期,”姜殊见他的背影远去,停留在原地,声音中带着一丝苦涩。
“如今,却成了我最不愿触及的记忆。”
她的声音渐渐低沉,几乎被风声淹没。
竹林深处,风声簌簌,如同幽怨的低语,竹影随风横斜,摇曳生姿,仿佛在为这场逃亡伴奏。
自她踏入裕洲之地,已逾数日。
面上是姜渝,她的母亲,看不过她终日抱着酒坛子长醉不醒,等不及安排妥当,就把她扔到了这里。
实则正合她意,这一出流落街头、自生自灭的戏,是她与母亲精心合计的布局。
有什么比母亲对子女的爱,为他忧虑未来的仕途,而放她出来历练更妥贴的借口呢?
只是,她好像惹上了麻烦的东西。
姜殊骑在马背上,心跳在胸腔中猛烈跳动,刺骨的寒意穿透受伤的肺腑,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霜雪的冷意,感觉连空气都凝固了起来。
也不知哪里出现了纰漏,她刚拿到县令的信物,进入竹林里,便被一群黑衣刺客追杀。
风声、马蹄声与刀光剑影交织成在一起。
刚开始,姜殊还能抵挡一两下,奈何对方人多,还趁机偷袭。
只是一瞬间的失神,剑就刺进了胸膛。
姜殊顿了一下,手中的动作不停,回剑一挑,击中刺客的手腕,剑应声落地。
马儿受了惊,撒蹄子跑开了些距离。
但身后的影子,一波接着一波,如潮水般涌现,紧紧咬着她的行迹。
“驾!”她的声音在林间回荡,手中紧攥着长鞭,鞭梢在空中划过一道锋利的弧线,每一次挥动都像是在与时间抗争。
马匹的蹄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是生命的鼓点,急促而有力,每一次蹄落都带着冰冷的雪泥溅起。
后面的马蹄声混杂着泥土与冰碴,急促、杂乱又无序,宛如死神的足音。
黑衣刺客的呼喝声和金属环扣碰撞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场生死追逐的进行曲。
姜殊的心跳随之加速,每一次呼吸都与马蹄的节奏同步,她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逃亡。
月光透过稀疏的竹叶,斑驳地洒在雪地上,为这场逃亡添了几分神秘与幽寂。在这千钧一发的逃亡中,她能感受到追兵的呼吸就在背后,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了紧绷的弦上。
她清楚的意识到,继续骑马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敌人利刃之下的愚蠢之举。
她受了伤,不宜正面应敌。
甩出身后人一段距离,她做出了决定,轻巧地从马背上滑下,从另一个方向逃离,动作轻盈如同夜色中的幽灵。
她轻抚马儿的鬃毛,低语着让它往幽深的小径前行,以此转移追捕者的注意力,她的言语之中带着一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
任马儿在夜色中奋蹄疾驰,蹄声如鼓点般渐行渐远,而姜殊的身影却如同融入了夜色,消失在了竹林的幽深之中。
她如同一只破茧的蝴蝶,卸下黑夜给他上的枷锁,向着黎明的第一缕光线展翅飞翔,即使翅膀上还沾染着夜的露水。
随着夜色褪去,姜殊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白雾。
她走了一夜,露水与融雪打湿了鞋袜,失血带来的虚弱与眩晕,让她几乎难以站立。
胸前的剧痛将姜殊从混沌中敲醒,她苦中作乐地想:
也还好这是雪季,四周寂静,困兽冬眠,不然真要折在这里。
姜殊手柱身竹杖,步步沉重而艰难。
她吃力的前行,心中庆幸着没有倒在泥泞的雪地里。
在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风雪之后,终于在悬崖下,灌木的阴影间,姜殊找到了一个可以倚身的山洞。
一个能为她遮蔽外界的风雪,提供了一个暂时庇护的山洞。
让她能够在这里稍作休息,恢复些体力。
姜殊的手指触摸着山洞的石壁,冰冷而粗糙的质感,让她从逃亡的混乱与紧张中逐渐平静下来。
四周寂静,只余下她呼吸的声音,和心跳的回音,在狭窄逼仄的山洞中回荡,构成了这个空间的全部。
衣衫已被血迹染透,她忍住痛呼声,掀开看了一眼,伤口附近的血已经成半凝固状了。
不枉她受伤之时,就迅速点了穴位。
也兴许是天气比较冷,冻起来比较快?
姜殊将奇怪的想法抛了去,死死地压低着声音,担心吸引来不必要的注意。
她一边用牙齿紧咬着一只手,一边用另一只手轻轻地舀起雪水,清洗着伤口周围的血迹,想要掩盖那股明显的血腥气。
大致洗净之后,她的额头上已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嘴唇因疼痛而失去了血色,苍白无力。
手上的动作却依然利落冷静,她从里衣撕下一块布条,环着胸口缠绕,将新涌出来的血止住。
她靠着石壁,小声喘息,那双因寒冷和疲惫而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从袖中取出了阿满嬷嬷给她寄来的信。
江先生夸观煦了,说他根基虽浅,胜在好学,让他日日勤勉,多加温习。
今日还写了幅字,写得有模有样的,很是不错了。
他还学了两样小菜,就等着小姐您回来,说是要报答您呢!
观煦是那日她与风吟一道捡的小乞儿。
观煦之名,正是希望他像“穷冬荒景逢温煦”的煦一样,温暖和煦,有着勃勃生机。
为了养好他的身子,她与姜嬷嬷费了不少心思,翻阅古书,为他那耳朵想办法。
为着他的课业,还特意请了江先生讲书。
日日的针灸、草药,那些小孩子一贯怕的,观煦都咬着牙默默承受,从不叫一声屈。
好在这个孩子是听话的,能吃苦,如今一只耳朵也能听见大部分的声音了。
姜殊笑了笑,继续往下看去。
半月前,她将京城灾情和各地官员的急报,一齐上奏朝廷,皇帝震怒,立即着手安排赈灾一事。
大玄朝廷,几代都被世家把持,当今圣上却也不是没有野心,怎能甘心现状。
经过这几年的精心策划与刻意打压,削弱不少世家势力。
世家贵族的官员们尸位素餐,只顾私利,皇帝有意借此提拔自己的心腹。
皇帝再沉溺于权力,贪于享乐又如何,只要有官员愿意站出来为百姓发声,而上面那位愿意去做做样子,姜殊就愿意为他卖命。
什么都是假的,被救了的百姓却是真的。
裴绪那小子也是真行,那日甩袖子走人,接过了赈灾这担子,真让他以男子之身在朝堂占了一席之地。
这倒也没什么,只是这小子晋升后,还明里暗里挤兑她两句,让她远在裕洲都听说了自己纨绔的恶名。
姜殊为他的成长感到高兴,对裴绪那些有意无意的挤兑,她倒并不怎么在意。
目光快速扫过信件,她还想知道裴淮的消息。
然而,信件中寥寥数语,竟如风中飘散的尘埃,只有一句,“未知近悉”。
裴绪轻挑眉梢,话中含讥:“姜大人,难道不知我这次前来的原因?”
“小绪,你这是什么意思?”姜殊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手中的白玉杯随着她的情绪轻轻晃动,杯中的酒液泛起层层涟漪,映照出她内心的纠结和犹豫。
她的目光转向裴绪,眼中掠过一抹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迷茫与失意。
他从前天真烂漫,总是一股傻劲地耍赖撒娇,唤她“嫂嫂”,不遗余力地撮合她与裴淮在一起。
如今,面前的少年猛地将手中的长剑按到桌面上,剑身与檀木桌相碰,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在质问姜殊的犹豫和软弱。
裴绪的声音渐渐提高,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击打在姜殊的心上:“你这是要装疯卖傻到底?”
他将头侧过去,语气中带着失望:“也罢,是我错看了你,还傻傻想将兄长托付于你。”
“这桩婚事是陛下钦定,”姜殊苦笑,言语中尽是无奈,“纵有千般不愿意,我又怎能左右圣心?”
“小绪……”一言未尽。
"不准你这么叫我,"裴绪的声音冷冽,如霜雪之降,清冷的姿容宛如孤月,斥道:"真让我恶心。"
“若裴淮遭遇坎坷,我定不计此身微躯,纵散尽千金,倾尽所有,也当携君赴他乡。”
姜殊垂眸许诺,其声虽轻,重有千钧。
“你心倒是清如明镜,却不问问我兄长是否愿意”裴绪唇角轻扬,似笑非笑。
他的语气如轻风拂面般轻描淡写,却似刃藏于袖,他的戏谑之下,是对姜殊忽略兄长意愿的尖锐指责,“懦夫,无能。”
“我姜氏,所扶者乃社稷之君,我若违背,岂不忤逆?”姜殊声音艰涩,似玉石相击,言语之中透着沉重与无奈。
“是啊,你姜氏,历代皆为国之栋梁,”裴绪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讥讽和失望。
“所辅者,便是那沉溺于酒色之欢,不顾苍生之苦,耳不闻民声的无道之君?”
他言辞如霜刃初露,直指君王之不德,鞭挞着姜殊的心,声声铿锵,似是诘问,又似是控诉:“即便不为兄长,此理不公,我心亦难平。”
“小姜大人,你再好好想一想,这位君主真的是姜氏愿意竭诚辅佐的人吗?”
裴绪语调中带着一丝探究,似是在提醒,又似是在质疑,迫使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裴绪,慎言。”姜殊面色凝重,声音低沉而有力,尽管心中波澜起伏,但是依旧以沉稳之态掩藏。
姜殊不是纸做的人,亦怀私情。
看着裴绪鲜活的情绪,她思绪飘去,游至去年花朝里,恍惚间似看到了槐荫之下,裴淮轻摇缠花秋千的清瘦身影。
裴淮不是病榻缠绵之躯,更不似那些话本中的的高岭之花清冷矜贵,独独在她面前,格外娇气。
若非独属他的东西,即使再珍贵,他也不甚在意。然而,却会偷偷珍藏着姜殊小时候雕的桃木人,见到便心生欢喜。
他才说要姜殊为他绘一幅丹青,转眼又说坐不住了,像个孩子般撒娇,摇着细软的腰肢,要姜殊为他点染花钿。
姜殊就吃他这一套,总是纵着他。
她回屋取了妆匣,便轻轻抬裴淮面颊,俯身靠近,目光触及,温息轻吐,肌肤细腻如玉。
心神微动,指尖轻触额际,花钿如玉兰初绽,银线细腻地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珠粉轻洒其间,添上一抹清雅的神韵。
流金洒落,树影婆娑,斑驳陆离间,那抹色彩似水粉般,在这光影交错的画卷中,宛如细笔轻描,这般姿容勾得人心弦一颤。
是裴绪将她点醒。
姜相之女的头衔不够,小姜大人的虚名亦不足,唯有苦心孤诣、步步为营,她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权力博弈中,寻得执子之机,为自己、为裴淮、为家族谋求一线生机。
裴绪见她沉思,轻哼一声,拂袖转身,步履决绝。
“裴绪且慢,我送你。”
裴绪止步,回首冷然,声音中透着几分疏离:“不必,用不着姜大人你。”
“我们的婚期,”姜殊见他的背影远去,停留在原地,声音中带着一丝苦涩。
“如今,却成了我最不愿触及的记忆。”
她的声音渐渐低沉,几乎被风声淹没。
竹林深处,风声簌簌,如同幽怨的低语,竹影随风横斜,摇曳生姿,仿佛在为这场逃亡伴奏。
自她踏入裕洲之地,已逾数日。
面上是姜渝,她的母亲,看不过她终日抱着酒坛子长醉不醒,等不及安排妥当,就把她扔到了这里。
实则正合她意,这一出流落街头、自生自灭的戏,是她与母亲精心合计的布局。
有什么比母亲对子女的爱,为他忧虑未来的仕途,而放她出来历练更妥贴的借口呢?
只是,她好像惹上了麻烦的东西。
姜殊骑在马背上,心跳在胸腔中猛烈跳动,刺骨的寒意穿透受伤的肺腑,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霜雪的冷意,感觉连空气都凝固了起来。
也不知哪里出现了纰漏,她刚拿到县令的信物,进入竹林里,便被一群黑衣刺客追杀。
风声、马蹄声与刀光剑影交织成在一起。
刚开始,姜殊还能抵挡一两下,奈何对方人多,还趁机偷袭。
只是一瞬间的失神,剑就刺进了胸膛。
姜殊顿了一下,手中的动作不停,回剑一挑,击中刺客的手腕,剑应声落地。
马儿受了惊,撒蹄子跑开了些距离。
但身后的影子,一波接着一波,如潮水般涌现,紧紧咬着她的行迹。
“驾!”她的声音在林间回荡,手中紧攥着长鞭,鞭梢在空中划过一道锋利的弧线,每一次挥动都像是在与时间抗争。
马匹的蹄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是生命的鼓点,急促而有力,每一次蹄落都带着冰冷的雪泥溅起。
后面的马蹄声混杂着泥土与冰碴,急促、杂乱又无序,宛如死神的足音。
黑衣刺客的呼喝声和金属环扣碰撞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场生死追逐的进行曲。
姜殊的心跳随之加速,每一次呼吸都与马蹄的节奏同步,她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逃亡。
月光透过稀疏的竹叶,斑驳地洒在雪地上,为这场逃亡添了几分神秘与幽寂。在这千钧一发的逃亡中,她能感受到追兵的呼吸就在背后,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了紧绷的弦上。
她清楚的意识到,继续骑马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敌人利刃之下的愚蠢之举。
她受了伤,不宜正面应敌。
甩出身后人一段距离,她做出了决定,轻巧地从马背上滑下,从另一个方向逃离,动作轻盈如同夜色中的幽灵。
她轻抚马儿的鬃毛,低语着让它往幽深的小径前行,以此转移追捕者的注意力,她的言语之中带着一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
任马儿在夜色中奋蹄疾驰,蹄声如鼓点般渐行渐远,而姜殊的身影却如同融入了夜色,消失在了竹林的幽深之中。
她如同一只破茧的蝴蝶,卸下黑夜给他上的枷锁,向着黎明的第一缕光线展翅飞翔,即使翅膀上还沾染着夜的露水。
随着夜色褪去,姜殊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白雾。
她走了一夜,露水与融雪打湿了鞋袜,失血带来的虚弱与眩晕,让她几乎难以站立。
胸前的剧痛将姜殊从混沌中敲醒,她苦中作乐地想:
也还好这是雪季,四周寂静,困兽冬眠,不然真要折在这里。
姜殊手柱身竹杖,步步沉重而艰难。
她吃力的前行,心中庆幸着没有倒在泥泞的雪地里。
在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风雪之后,终于在悬崖下,灌木的阴影间,姜殊找到了一个可以倚身的山洞。
一个能为她遮蔽外界的风雪,提供了一个暂时庇护的山洞。
让她能够在这里稍作休息,恢复些体力。
姜殊的手指触摸着山洞的石壁,冰冷而粗糙的质感,让她从逃亡的混乱与紧张中逐渐平静下来。
四周寂静,只余下她呼吸的声音,和心跳的回音,在狭窄逼仄的山洞中回荡,构成了这个空间的全部。
衣衫已被血迹染透,她忍住痛呼声,掀开看了一眼,伤口附近的血已经成半凝固状了。
不枉她受伤之时,就迅速点了穴位。
也兴许是天气比较冷,冻起来比较快?
姜殊将奇怪的想法抛了去,死死地压低着声音,担心吸引来不必要的注意。
她一边用牙齿紧咬着一只手,一边用另一只手轻轻地舀起雪水,清洗着伤口周围的血迹,想要掩盖那股明显的血腥气。
大致洗净之后,她的额头上已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嘴唇因疼痛而失去了血色,苍白无力。
手上的动作却依然利落冷静,她从里衣撕下一块布条,环着胸口缠绕,将新涌出来的血止住。
她靠着石壁,小声喘息,那双因寒冷和疲惫而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从袖中取出了阿满嬷嬷给她寄来的信。
江先生夸观煦了,说他根基虽浅,胜在好学,让他日日勤勉,多加温习。
今日还写了幅字,写得有模有样的,很是不错了。
他还学了两样小菜,就等着小姐您回来,说是要报答您呢!
观煦是那日她与风吟一道捡的小乞儿。
观煦之名,正是希望他像“穷冬荒景逢温煦”的煦一样,温暖和煦,有着勃勃生机。
为了养好他的身子,她与姜嬷嬷费了不少心思,翻阅古书,为他那耳朵想办法。
为着他的课业,还特意请了江先生讲书。
日日的针灸、草药,那些小孩子一贯怕的,观煦都咬着牙默默承受,从不叫一声屈。
好在这个孩子是听话的,能吃苦,如今一只耳朵也能听见大部分的声音了。
姜殊笑了笑,继续往下看去。
半月前,她将京城灾情和各地官员的急报,一齐上奏朝廷,皇帝震怒,立即着手安排赈灾一事。
大玄朝廷,几代都被世家把持,当今圣上却也不是没有野心,怎能甘心现状。
经过这几年的精心策划与刻意打压,削弱不少世家势力。
世家贵族的官员们尸位素餐,只顾私利,皇帝有意借此提拔自己的心腹。
皇帝再沉溺于权力,贪于享乐又如何,只要有官员愿意站出来为百姓发声,而上面那位愿意去做做样子,姜殊就愿意为他卖命。
什么都是假的,被救了的百姓却是真的。
裴绪那小子也是真行,那日甩袖子走人,接过了赈灾这担子,真让他以男子之身在朝堂占了一席之地。
这倒也没什么,只是这小子晋升后,还明里暗里挤兑她两句,让她远在裕洲都听说了自己纨绔的恶名。
姜殊为他的成长感到高兴,对裴绪那些有意无意的挤兑,她倒并不怎么在意。
目光快速扫过信件,她还想知道裴淮的消息。
然而,信件中寥寥数语,竟如风中飘散的尘埃,只有一句,“未知近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