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谢宜瑶很是乐观,谢况越是刻意地冷落她、忽视她,越说明谢况现在拿她没办法。
正好,她也不必费心思和皇帝争吵,更能把专注于正事。
女兵的训练由飞鸢操办,并有褚秋澄协助着。春燕仍然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兵士,但谢宜瑶认为她确实很有才干,就让她负责统管女兵的后勤工作。
新亭的那一战,让“吴郡公主的女兵”在京中有了响亮的名声。百姓不懂军事,只觉得是公主和女兵才没让那叛贼打进城来,她们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仕宦中先前觉得谢宜瑶搞这一套是浪费人力物力的,也都闭口不言。
但女兵们本人却低落了很久。
春燕是这样和谢宜瑶说的:“真要论起来,当年我在江北时亲眼所见到的战争场面,要比这残忍得多。但她们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一时间无法接受,也是人之常情。”
从京口来投奔谢宜瑶并归入女兵的,都是春燕的旧相识。她们虽然都是在战乱中跌爬滚打了许多年,后来才逃到南边的,但这之后好歹也过了几年安生的太平日子,战争的阴霾已经开始走出她们的生活。
至于那些从京中挑选的,更是有许多不谙世事的,哪怕平日里训练丝毫不松懈,面对突如其来的战斗,也是赶鸭子上架。
春燕担心公主无法理她们的这种心情,更怕公主会因此对女兵们失望,才特意到谢宜瑶面前为女兵们解释。
谢宜瑶看出了春燕的顾虑,道:“你放心,我虽确实对她们抱有很高的期待,却也知道她们也是凡躯□□。遇到挫折会陷入低谷一段时间,再正常不过。”
就连她自己,也是过了好几日才恢复到往日的状态的。
春燕闻言,终于安心了些。
“对了,”谢宜瑶拿出一份女兵的名册,指着其中一人的名字说道,“这个叫白鹄的,你可相熟?”
在李侃之乱爆发前,白鹄就被褚秋澄点名夸赞过。谢宜瑶每每向飞鸢问起女兵情况时,这个名字也总是频繁地出现。
白鹄是京中良民出身,乃是被谢况选出来的五十个女侍卫中的一个。虽然并不是来自京口的,但春燕平日统管女兵事宜,肯定要比谢宜瑶更了解白鹄。
春燕道:“算是熟悉。我记得在新亭,她是杀敌最多的一个,殿下可是为此而问的?”
见春燕对女兵的情况如数家珍,谢宜瑶很是欣慰。
“你说的不错,可惜当时的情况太过混乱,我没能亲眼见到她的英姿。”
春燕便跟谢宜瑶讲了些白鹄的事迹,也说她确实是女兵中最亮眼的一个。
谢宜瑶听了,频频点头。
末了,还道:“既然不幸过世的几人的身后事都已经处理好,受伤的也都基本康复了,那么像白鹄这样的,也该论功行赏。”
春燕问:“杀敌的奖励,殿下先前不是已经赏过了吗?”
“那不过是把朝廷给的赏赐分给该拿的人手中而已,公主第内部得要有自己的奖罚体制才行。我知道她们中不少人一开始只是想混口饭吃,并没有意识到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因此过往我可以不究,但以后就未必了。”
听到“奖罚”二字,春燕终于明白了谢宜瑶真正的目的。立了功的当然要赏,有过错的,比如临阵脱逃的,这一次谢宜瑶不打算追究了,但以后要是再有类似的情况,也得像寻常军队的士兵一样,受到该有的惩罚。
春燕道:“之后我会拟一份相应的细则,交给殿下过目。”
“你且回去吧,要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来找我。若我不方便,就找飞鸢。”
春燕退下,谢宜瑶刚拿起茶盏,还没上一喝,沈蕴芳就进来了。
谢宜瑶放下茶,问:“如何了?”
沈蕴芳拿出一份名单,放在谢宜瑶面前的几案上。
“这些都是有意愿把女儿送过来的。不过大都只是听了吴郡公主的名号后,才同意的。”
谢宜瑶忙于女兵事务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女学。她想着如今京中的三两女子学堂中,仍是只有高门士族或富庶大族家的女子,前者有皇帝的出资和支持,后者怎有束脩的门槛。
而家境更差一些的,就算谢宜瑶愿意补贴些许,到底也还要看女子家里人的意愿,所以她就让沈蕴芳带人到京中去调查情况,如果数量足够,这事才说得上合算。
谢宜瑶粗粗地浏览了遍名单:“能有这么些人也不错了,比我预想的还要略好一些。”
沈蕴芳叹道:“可惜她们的家长也不过是想着结交人脉,并非真的是希望自家女儿能学到什么。”
谢宜瑶苦笑:“无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能有好的结果就行。朝堂上一直有人借女学的由头抨击我,既然如此我也不能白挨骂了,更要遂他们的愿才是。”
哪怕再吃力不讨好,这事也不能停下,否则想要再重启就难了。
商量完女学的事情,谢宜瑶和沈蕴芳谈论着最近朝堂上的几件小事,黄玄来了第上。
一个接一个的,今天她的书房实在热闹。
最近谢宜瑶因为女兵的事,基本都呆在公主第内,不怎么去外城的公主府,只是让黄玄多盯着点。他来得如此突然,多半是有什么要紧事。
于是谢宜瑶也让他赶紧进了书房,并不避讳。
但见黄玄的脸上并没有焦急的神色,只是苦着个脸,谢宜瑶微微安了心,问:“怎么了?”
黄玄道:“下官刚进来的时候,总觉得裴公子的眼神阴恻恻的。”
谢宜瑶心下了然:“不用管他,没我的指令,他是不会做什么的。”
黄玄听了也没有完全放心,但也没有办法。
谢宜瑶问:“这个时间你不该是在公主府上么?可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黄玄苦着个脸道:“豫州刺史叛了,带着寿阳城,投了北燕。”
谢宜瑶心下愕然,比起豫州刺史投燕这件事本身,更让她讶异的是,这么大的事,她还没收到消息,黄玄就先知道了。
黄玄看出了公主的脸色不对,立马很自觉地解释道:“这个月府上的俸禄出了差错,我刚到官署去核对,出来时阴差阳错间遇上了崔公,是他让我将此事告知殿下的。”
谢宜瑶点点头,示意她明白了,又问:“崔晖有没有告诉你,皇帝是怎么说的?”
“龙颜大怒,说一定要将寿阳城夺回来。只是具体准备如何做,崔公并没有透露给我,或许他也不知道,又或是皇帝也还没拿定主意。”
谢宜瑶想试一试黄玄这几年的长进,于是问道:“阿玄,寿阳的事,你怎么看?”
黄玄也不是当初那个一心读圣贤书的学子了,对朝政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他略加思考,便叹道:“恐怕又得是一次大战了……”
谢宜瑶能从黄玄的语气中听出他的态度,显然他是不太乐意见到这样的后果的。
她对此没说什么,只道:“就算我们不主动出击,燕人也势必要动的,否则他们守不住寿阳,我们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安稳。到时候,又是一场硬仗啊。”
但现在的情况和数年前第一次北伐时已大有不同,当时新朝建立没几年,多年的和平使得民生恢复到了很不错的状态,足以支撑得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
然而最近一两年,南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内忧不断就意味着底层百姓不可能是安居乐业的,而每年的税收也证明了这一点。
更别提安逸得久了,楚军战斗力和士气都下降的厉害,能不能再像多年前一样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是真的不好说了。
正如黄玄所想的那样,这个冬季,时隔多年的南北大战一触即发。
遇到战时,谢况也得以国事为重,因此并不很知兵的萧弦,在把荆州刺史的位置坐热乎之前就又被召回了京城。在京城好不容易安定了几年的谢冰,则赴江陵就任,掌管被谢况打压过了的荆州。
扬州刺史的职位,则由三皇子谢宁担任。
谢宁虽然才十岁,但这扬州刺史本就是个清望官,并不掌兵,具体的事务也不劳谢宁本人操心,谢况自有安排。且他作为司砚所生的第二子,自幼就工于诗文,甚至在此道上胜过太子谢容一筹,因此虽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野心,也很得谢况的喜欢。
相比之下,二皇子谢宥就显得有点平平无奇,其生母又不受宠,谢况也会展现他作为父亲的宠爱,在这种事上,却也摒弃了长幼,反而优先选择了谢宁。
至于更加年幼的四皇子、五皇子,就更不在谢况的考虑范围内。
但谢宁本人却是不大乐意的。
东路军作为主力,除了让陆渊做主帅外,谢况还特意让周禄从京口前往驰援。他派出了当今南国最有实力的两位将军,可见寿阳是志在必得的,必不能让北人据此后长驱直入京城。
谢况也没忽视西边,毕竟那里更临近北国的都城,他让蔡登和谢冰在严防死守的同时,也要时不时派兵骚扰边境,分散燕国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敢把主力部队全调到寿阳这边来。
可惜的是,郭遐,这位功过相抵的将军,就在前几个月过世了。虽然郭遐曾在咸宁初年的义阳战事上支援不力,但至少是南楚能算得上数的将领,同时还是谢况信任的心腹。
他称帝十年,旧人在一个个离开,却不见新秀出现,除了一个孙白霓,这么大的南国,居然没有一个可以重用的将才出现。
陆安还不错,至少会统兵,但他没打过几次胜仗,谢况不放心,只让他在宿卫军中呆着。
谢况的心是焦急的,他平日只觉得这些能立功的将军们若能弱一些是最好不过,但真的要用人时,他又苦于青黄不接的局面。
但即便谢况没能做出完美的应对,南北大战仍是如约而至。
正好,她也不必费心思和皇帝争吵,更能把专注于正事。
女兵的训练由飞鸢操办,并有褚秋澄协助着。春燕仍然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兵士,但谢宜瑶认为她确实很有才干,就让她负责统管女兵的后勤工作。
新亭的那一战,让“吴郡公主的女兵”在京中有了响亮的名声。百姓不懂军事,只觉得是公主和女兵才没让那叛贼打进城来,她们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仕宦中先前觉得谢宜瑶搞这一套是浪费人力物力的,也都闭口不言。
但女兵们本人却低落了很久。
春燕是这样和谢宜瑶说的:“真要论起来,当年我在江北时亲眼所见到的战争场面,要比这残忍得多。但她们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一时间无法接受,也是人之常情。”
从京口来投奔谢宜瑶并归入女兵的,都是春燕的旧相识。她们虽然都是在战乱中跌爬滚打了许多年,后来才逃到南边的,但这之后好歹也过了几年安生的太平日子,战争的阴霾已经开始走出她们的生活。
至于那些从京中挑选的,更是有许多不谙世事的,哪怕平日里训练丝毫不松懈,面对突如其来的战斗,也是赶鸭子上架。
春燕担心公主无法理她们的这种心情,更怕公主会因此对女兵们失望,才特意到谢宜瑶面前为女兵们解释。
谢宜瑶看出了春燕的顾虑,道:“你放心,我虽确实对她们抱有很高的期待,却也知道她们也是凡躯□□。遇到挫折会陷入低谷一段时间,再正常不过。”
就连她自己,也是过了好几日才恢复到往日的状态的。
春燕闻言,终于安心了些。
“对了,”谢宜瑶拿出一份女兵的名册,指着其中一人的名字说道,“这个叫白鹄的,你可相熟?”
在李侃之乱爆发前,白鹄就被褚秋澄点名夸赞过。谢宜瑶每每向飞鸢问起女兵情况时,这个名字也总是频繁地出现。
白鹄是京中良民出身,乃是被谢况选出来的五十个女侍卫中的一个。虽然并不是来自京口的,但春燕平日统管女兵事宜,肯定要比谢宜瑶更了解白鹄。
春燕道:“算是熟悉。我记得在新亭,她是杀敌最多的一个,殿下可是为此而问的?”
见春燕对女兵的情况如数家珍,谢宜瑶很是欣慰。
“你说的不错,可惜当时的情况太过混乱,我没能亲眼见到她的英姿。”
春燕便跟谢宜瑶讲了些白鹄的事迹,也说她确实是女兵中最亮眼的一个。
谢宜瑶听了,频频点头。
末了,还道:“既然不幸过世的几人的身后事都已经处理好,受伤的也都基本康复了,那么像白鹄这样的,也该论功行赏。”
春燕问:“杀敌的奖励,殿下先前不是已经赏过了吗?”
“那不过是把朝廷给的赏赐分给该拿的人手中而已,公主第内部得要有自己的奖罚体制才行。我知道她们中不少人一开始只是想混口饭吃,并没有意识到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因此过往我可以不究,但以后就未必了。”
听到“奖罚”二字,春燕终于明白了谢宜瑶真正的目的。立了功的当然要赏,有过错的,比如临阵脱逃的,这一次谢宜瑶不打算追究了,但以后要是再有类似的情况,也得像寻常军队的士兵一样,受到该有的惩罚。
春燕道:“之后我会拟一份相应的细则,交给殿下过目。”
“你且回去吧,要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来找我。若我不方便,就找飞鸢。”
春燕退下,谢宜瑶刚拿起茶盏,还没上一喝,沈蕴芳就进来了。
谢宜瑶放下茶,问:“如何了?”
沈蕴芳拿出一份名单,放在谢宜瑶面前的几案上。
“这些都是有意愿把女儿送过来的。不过大都只是听了吴郡公主的名号后,才同意的。”
谢宜瑶忙于女兵事务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女学。她想着如今京中的三两女子学堂中,仍是只有高门士族或富庶大族家的女子,前者有皇帝的出资和支持,后者怎有束脩的门槛。
而家境更差一些的,就算谢宜瑶愿意补贴些许,到底也还要看女子家里人的意愿,所以她就让沈蕴芳带人到京中去调查情况,如果数量足够,这事才说得上合算。
谢宜瑶粗粗地浏览了遍名单:“能有这么些人也不错了,比我预想的还要略好一些。”
沈蕴芳叹道:“可惜她们的家长也不过是想着结交人脉,并非真的是希望自家女儿能学到什么。”
谢宜瑶苦笑:“无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能有好的结果就行。朝堂上一直有人借女学的由头抨击我,既然如此我也不能白挨骂了,更要遂他们的愿才是。”
哪怕再吃力不讨好,这事也不能停下,否则想要再重启就难了。
商量完女学的事情,谢宜瑶和沈蕴芳谈论着最近朝堂上的几件小事,黄玄来了第上。
一个接一个的,今天她的书房实在热闹。
最近谢宜瑶因为女兵的事,基本都呆在公主第内,不怎么去外城的公主府,只是让黄玄多盯着点。他来得如此突然,多半是有什么要紧事。
于是谢宜瑶也让他赶紧进了书房,并不避讳。
但见黄玄的脸上并没有焦急的神色,只是苦着个脸,谢宜瑶微微安了心,问:“怎么了?”
黄玄道:“下官刚进来的时候,总觉得裴公子的眼神阴恻恻的。”
谢宜瑶心下了然:“不用管他,没我的指令,他是不会做什么的。”
黄玄听了也没有完全放心,但也没有办法。
谢宜瑶问:“这个时间你不该是在公主府上么?可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黄玄苦着个脸道:“豫州刺史叛了,带着寿阳城,投了北燕。”
谢宜瑶心下愕然,比起豫州刺史投燕这件事本身,更让她讶异的是,这么大的事,她还没收到消息,黄玄就先知道了。
黄玄看出了公主的脸色不对,立马很自觉地解释道:“这个月府上的俸禄出了差错,我刚到官署去核对,出来时阴差阳错间遇上了崔公,是他让我将此事告知殿下的。”
谢宜瑶点点头,示意她明白了,又问:“崔晖有没有告诉你,皇帝是怎么说的?”
“龙颜大怒,说一定要将寿阳城夺回来。只是具体准备如何做,崔公并没有透露给我,或许他也不知道,又或是皇帝也还没拿定主意。”
谢宜瑶想试一试黄玄这几年的长进,于是问道:“阿玄,寿阳的事,你怎么看?”
黄玄也不是当初那个一心读圣贤书的学子了,对朝政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他略加思考,便叹道:“恐怕又得是一次大战了……”
谢宜瑶能从黄玄的语气中听出他的态度,显然他是不太乐意见到这样的后果的。
她对此没说什么,只道:“就算我们不主动出击,燕人也势必要动的,否则他们守不住寿阳,我们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安稳。到时候,又是一场硬仗啊。”
但现在的情况和数年前第一次北伐时已大有不同,当时新朝建立没几年,多年的和平使得民生恢复到了很不错的状态,足以支撑得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
然而最近一两年,南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内忧不断就意味着底层百姓不可能是安居乐业的,而每年的税收也证明了这一点。
更别提安逸得久了,楚军战斗力和士气都下降的厉害,能不能再像多年前一样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是真的不好说了。
正如黄玄所想的那样,这个冬季,时隔多年的南北大战一触即发。
遇到战时,谢况也得以国事为重,因此并不很知兵的萧弦,在把荆州刺史的位置坐热乎之前就又被召回了京城。在京城好不容易安定了几年的谢冰,则赴江陵就任,掌管被谢况打压过了的荆州。
扬州刺史的职位,则由三皇子谢宁担任。
谢宁虽然才十岁,但这扬州刺史本就是个清望官,并不掌兵,具体的事务也不劳谢宁本人操心,谢况自有安排。且他作为司砚所生的第二子,自幼就工于诗文,甚至在此道上胜过太子谢容一筹,因此虽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野心,也很得谢况的喜欢。
相比之下,二皇子谢宥就显得有点平平无奇,其生母又不受宠,谢况也会展现他作为父亲的宠爱,在这种事上,却也摒弃了长幼,反而优先选择了谢宁。
至于更加年幼的四皇子、五皇子,就更不在谢况的考虑范围内。
但谢宁本人却是不大乐意的。
东路军作为主力,除了让陆渊做主帅外,谢况还特意让周禄从京口前往驰援。他派出了当今南国最有实力的两位将军,可见寿阳是志在必得的,必不能让北人据此后长驱直入京城。
谢况也没忽视西边,毕竟那里更临近北国的都城,他让蔡登和谢冰在严防死守的同时,也要时不时派兵骚扰边境,分散燕国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敢把主力部队全调到寿阳这边来。
可惜的是,郭遐,这位功过相抵的将军,就在前几个月过世了。虽然郭遐曾在咸宁初年的义阳战事上支援不力,但至少是南楚能算得上数的将领,同时还是谢况信任的心腹。
他称帝十年,旧人在一个个离开,却不见新秀出现,除了一个孙白霓,这么大的南国,居然没有一个可以重用的将才出现。
陆安还不错,至少会统兵,但他没打过几次胜仗,谢况不放心,只让他在宿卫军中呆着。
谢况的心是焦急的,他平日只觉得这些能立功的将军们若能弱一些是最好不过,但真的要用人时,他又苦于青黄不接的局面。
但即便谢况没能做出完美的应对,南北大战仍是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