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这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从回忆中惊醒。
来不及想太多,他便匆匆挤下了车。
站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握紧了手中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包,一时间,许敬尧竟不知该去往何方。
——他本就不该来这里。他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村子,一粒被时间所遗忘的尘埃,距离这里的直线距离少说有七八公里远。就像他此行要来祭奠的人,早已被风沙模糊在回忆里。
许敬尧已不记得这个人的面容,却分明记得,那曾经的悸动。
他不应该来,但还是来了。
原来回到阔别二十年的家乡,竟是如此无助与仓皇。
一切都变了样。如果不是那座熟悉的火红色的雕塑,以及雕塑前几十年如一日的、拍摄留念的外地游客,他几乎想不出这便是二十多年前他常常骑车前往、拥抱海风的地方。
这束红色的风,从他十五岁那年一直吹到今天,人已中年,而那道风依然不变。
他漫无目的地沿着海岸线向前走。
今日本不是节假日,又不逢什么假期,海边的游客便也稀稀落落。好像他那片贫瘠的心,人们来来往往,只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风一起,浪一打,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不曾短暂停留。
他孤身来,又孤身去,从不留下一点痴情。
或许是那些数不胜数的风霜早在不声不响间磨钝了他的心灵吧,他已经很久不曾将谁放入过心里。那颗心,像一面磨砂的镜子,只模模糊糊地映出他自己的身影。
——就像现在。
那个无论是从前抑或是现在的、于他而言相当重要的人走了,而他只是有些淡淡的忧伤,连悲恸也谈不上。
许敬尧三十八岁了,他觉得自己像大多数到了这个年纪的人,很多事情已经变得见怪不怪。
有时候,他会为自己感到悲哀,觉得自己变得太世俗;有的时候他又为自己感到庆幸,因为这样的平庸愚钝,可以帮他躲过太多的痛与不幸。
这个世界不需要一个敏感多情的中年人,正如不需要一个懦弱胆怯的少年人。
许敬尧生长在时代需求的边缘,张狂过,疯狂过,受过重创,亦捱过毒打。而变得愚钝、乃至庸俗,是他最好的保护色。
站在一个中年男人的立场上向回看,他有时会觉得自己像一颗早熟的柿子,橙黄,饱满,过早地长成了人们眼中的太阳,沉甸甸的,把脆弱的枝头都压得弯折,终于有一天,在人们的注视中,他毫无预示地、猛地坠落下来,伴随着人群此起彼伏的惊呼,在一片光彩夺目的金黄之中爆开,那一瞬又甜又涩的气味涌进每个人的心底,芬香了人的鼻腔的同时,腐烂了那个时代最后一点辉煌。
电话响了。许敬尧懒得看号码,随手便接起来,听见对面传来海风的声音,问他还有多久能来。
“今天就要到?不是定的明天吗?”
只是问一问。那个混杂着巨大风声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那些事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抛开一切来说,我以为你会很想回来。
想回来,回哪里?
他没说话,只是把电话挂断了。
挂断之后他才瞟了一眼屏幕。
陌生的号码,支离破碎的声音,真真切切的对话内容。给他打电话的人,会是谁?
他不想猜,可很多事都渐渐清晰起来。
很多早已失去联系的人如今又成为他心头的沉重。那些他刻意封锁起来的、痛苦与甜蜜参半的回忆,像面前喧嚣又苍凉的海风,没有一丝预示地归来。
风把沙吹开了。那是比起被压抑的童年而言,更加兵荒马乱的青春。
如果不是母亲的突然消失,许敬尧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和那个花蝴蝶一般的女孩可以有这般亲昵的关系。
好像只是一夜之间,那道拴在门上、最精密的孔明锁不翼而飞了,留下的,只是一对因为突然接近而略显得局促不安的少年。
——是,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少年了。
——其实他知道,当那点局促不安开始渗进他心里时,他就已经在把那个纯澈的自己弄丢了。弄丢了,从此再也找不回来,好像一切都已变。
可是那时,谁知道呢?
在那些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在那些外地人不约而同蜂拥而至的日子里,在那些闷热得像是蒸笼的日子里,他根本交不起繁杂的水电费,也不敢在湿度超过95%的房间中持之以恒地蹲守,因为中暑会比炎热更难处理。权衡之下,只能仓皇地躲进陈幼梧的家里,在空调的冷风之下,在熟悉却又陌生的环境里,勉强地寻找着一丝安心。
然而五年的光阴里,无论多久地停留在她的家中,许敬尧永远觉得自己只是个过客,永远也不会属于这里,就像、就像——
就像那个远房阿姐。
他永远忘不了那道倩丽的身影,永远。
大概每个人的青春里都会有这么一个人,无论性别,无论生死;
这个人是世间一切美好的化身,是遥远陌生而又分外熟悉的一道光,是梦中无数场风花雪月的开始与终结;
这个人生下来便注定不属于你,却注定要成为你这一生中,最魂牵梦萦的一幅画。
这个人的出现,没有别的意义,最大的意义,要么是让你死里逃生后夹着尾巴做人,要么是让你脱胎换骨之后再进入下一轮循环。
对于他来说,阿姐就是这样一个人。
阿姐那时长成什么样子,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了。并不是他太健忘,而是他实在无法洗去自己记忆中的滤镜。
许敬尧眼中的阿姐,像来自天上的仙子,清丽,宁静,有一双水光潋滟的黑亮眸子;
可是后来的人生里,许多人都告诉他,那时的阿姐虽已进城多日,神态却依然有着乡村姑娘的粗糙,至于眸子,也并不是他所看到的那般明亮有神,而是充满了寄人篱下的忧伤,和一个年轻女人的冲动莽撞。
其差别之大,类似于莲花与狗尾巴花。
其实要找出一个真正的答案并不难,阿姐的相片亦并不难寻——甚至于三十岁上下的许敬尧而言,在酒席间,要哪个求他办事的人将她从故乡接出来,都不算难事。有许多次,阿姐的相片甚至已经被那些讨好他的人送到了邮箱,仅仅是两下手指敲击,就能揭开那层多年以来笼罩在他的记忆上的纱——
然而,他却都删除了。
他不知道谁说得对。可能都对了,可能都不对。
就像在他的回忆当中,阿姐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在陈幼梧的记忆中,阿姐却是个活泼开朗,大方又温和的人。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他做了许多努力,却终于不能使这样的两个形象重合,也并不能使它们完全分离。
后来,一直到上职场,一直到见过太多人,他才渐渐领悟到,人啊,就是这么复杂又无聊的生物,他们费尽心思,在所有人面前装得八面玲珑,最后还是在时间的浪潮中,变得单调而简单。突然有一天,奔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被直入天空的唢呐声惊起,猛然回头,才发觉,在不经意间,有人已永远定格作了黑白相片一帧,那些八面玲珑,也再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在时间冲开一切之前,在所有的表演全部被掀翻之前,珍惜那些虚幻的美好,总是可以让人们感到安心的。尽管那安心虚假并且可笑。
说来好笑,在青春发育的那几年里,许敬尧像每一个受到激素驱使的少年,会远远地盯着阿姐的身影发呆,会想尽办法和阿姐搭上一两句话,也会为阿姐有时照顾他的小小举动而脸红心跳。
那些日子里,不知道究竟是因为父母的离开释放了他的天性,还是因为青春之神的眷顾,他竟然也有了几丝几缕的朝气,胆怯地生长出了少年人的阳光。
而这份阳光,这份回不去的朝气,就成了他二十年后再次找寻的最大目标。
许敬尧驻足,在海边站了十几分钟,一面走神式地判断着海水是涨还是退,一面思索着过往的情愫,如同思索一道无解的题目。
腥咸的气息涌进鼻腔,为这段往事,又蒙上一层苦涩的纱。
他漫无目的地在手机上浏览地图。
几百米之外有个租车行,在故乡要呆些时日,他不想打车了,干脆租一辆,跑七八公里,去那个被遗忘的小村子。
在那之前,他要先在市中心的酒店过一晚,房间助理已经开好,一切如水到渠成般顺利。
和那份顺利相比,许敬尧躺在床铺上思索的议题显得分外难过。他翻了几个身,只觉得心中焦躁,好像年轻时学习、考试前的焦虑。
但时至今日,他依旧很难说得清那时的感情——任谁也很难说得清自己青春时期里的感情吧——
一方面,他无比地珍视、呵护着一路陪伴着他的她,另一方面却也放不下那叩开他另一扇心门、使他终于成为一个少年的阿姐。
年轻的、不经世事的孩子还没办法理解那其中细微的区别,更不懂冲动与真心之间的区别,所以面对这样不可理喻的纠结与矛盾,他觉得自己简直糟糕透了。
明知错的是自己,却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
直到很多年后,当他走出自己第二场离婚官司、保住自己大半的财产与声誉而为之耀武扬威时,在恶俗的狂笑之余,他才恍惚意识到,自己当年的曾以为荒唐无度的那些时光,究竟有多么纯洁美好。
那些单纯羞涩的小时光中的幼稚朦胧的情感,终究不会比现实中的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更加荒唐——尽管它们的当事人在尚未见过更为现实的事之前,总是在它们面前觉得无地自容。
而一旦长大,那些真实而残酷的事实便如同一把锉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打磨掉每个人最锋利的棱角,让他们全成了傀儡一群。
而他终究过早地走进了现实,一如曾经过早地走进梦中。
来不及想太多,他便匆匆挤下了车。
站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握紧了手中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包,一时间,许敬尧竟不知该去往何方。
——他本就不该来这里。他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村子,一粒被时间所遗忘的尘埃,距离这里的直线距离少说有七八公里远。就像他此行要来祭奠的人,早已被风沙模糊在回忆里。
许敬尧已不记得这个人的面容,却分明记得,那曾经的悸动。
他不应该来,但还是来了。
原来回到阔别二十年的家乡,竟是如此无助与仓皇。
一切都变了样。如果不是那座熟悉的火红色的雕塑,以及雕塑前几十年如一日的、拍摄留念的外地游客,他几乎想不出这便是二十多年前他常常骑车前往、拥抱海风的地方。
这束红色的风,从他十五岁那年一直吹到今天,人已中年,而那道风依然不变。
他漫无目的地沿着海岸线向前走。
今日本不是节假日,又不逢什么假期,海边的游客便也稀稀落落。好像他那片贫瘠的心,人们来来往往,只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风一起,浪一打,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不曾短暂停留。
他孤身来,又孤身去,从不留下一点痴情。
或许是那些数不胜数的风霜早在不声不响间磨钝了他的心灵吧,他已经很久不曾将谁放入过心里。那颗心,像一面磨砂的镜子,只模模糊糊地映出他自己的身影。
——就像现在。
那个无论是从前抑或是现在的、于他而言相当重要的人走了,而他只是有些淡淡的忧伤,连悲恸也谈不上。
许敬尧三十八岁了,他觉得自己像大多数到了这个年纪的人,很多事情已经变得见怪不怪。
有时候,他会为自己感到悲哀,觉得自己变得太世俗;有的时候他又为自己感到庆幸,因为这样的平庸愚钝,可以帮他躲过太多的痛与不幸。
这个世界不需要一个敏感多情的中年人,正如不需要一个懦弱胆怯的少年人。
许敬尧生长在时代需求的边缘,张狂过,疯狂过,受过重创,亦捱过毒打。而变得愚钝、乃至庸俗,是他最好的保护色。
站在一个中年男人的立场上向回看,他有时会觉得自己像一颗早熟的柿子,橙黄,饱满,过早地长成了人们眼中的太阳,沉甸甸的,把脆弱的枝头都压得弯折,终于有一天,在人们的注视中,他毫无预示地、猛地坠落下来,伴随着人群此起彼伏的惊呼,在一片光彩夺目的金黄之中爆开,那一瞬又甜又涩的气味涌进每个人的心底,芬香了人的鼻腔的同时,腐烂了那个时代最后一点辉煌。
电话响了。许敬尧懒得看号码,随手便接起来,听见对面传来海风的声音,问他还有多久能来。
“今天就要到?不是定的明天吗?”
只是问一问。那个混杂着巨大风声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那些事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抛开一切来说,我以为你会很想回来。
想回来,回哪里?
他没说话,只是把电话挂断了。
挂断之后他才瞟了一眼屏幕。
陌生的号码,支离破碎的声音,真真切切的对话内容。给他打电话的人,会是谁?
他不想猜,可很多事都渐渐清晰起来。
很多早已失去联系的人如今又成为他心头的沉重。那些他刻意封锁起来的、痛苦与甜蜜参半的回忆,像面前喧嚣又苍凉的海风,没有一丝预示地归来。
风把沙吹开了。那是比起被压抑的童年而言,更加兵荒马乱的青春。
如果不是母亲的突然消失,许敬尧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和那个花蝴蝶一般的女孩可以有这般亲昵的关系。
好像只是一夜之间,那道拴在门上、最精密的孔明锁不翼而飞了,留下的,只是一对因为突然接近而略显得局促不安的少年。
——是,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少年了。
——其实他知道,当那点局促不安开始渗进他心里时,他就已经在把那个纯澈的自己弄丢了。弄丢了,从此再也找不回来,好像一切都已变。
可是那时,谁知道呢?
在那些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在那些外地人不约而同蜂拥而至的日子里,在那些闷热得像是蒸笼的日子里,他根本交不起繁杂的水电费,也不敢在湿度超过95%的房间中持之以恒地蹲守,因为中暑会比炎热更难处理。权衡之下,只能仓皇地躲进陈幼梧的家里,在空调的冷风之下,在熟悉却又陌生的环境里,勉强地寻找着一丝安心。
然而五年的光阴里,无论多久地停留在她的家中,许敬尧永远觉得自己只是个过客,永远也不会属于这里,就像、就像——
就像那个远房阿姐。
他永远忘不了那道倩丽的身影,永远。
大概每个人的青春里都会有这么一个人,无论性别,无论生死;
这个人是世间一切美好的化身,是遥远陌生而又分外熟悉的一道光,是梦中无数场风花雪月的开始与终结;
这个人生下来便注定不属于你,却注定要成为你这一生中,最魂牵梦萦的一幅画。
这个人的出现,没有别的意义,最大的意义,要么是让你死里逃生后夹着尾巴做人,要么是让你脱胎换骨之后再进入下一轮循环。
对于他来说,阿姐就是这样一个人。
阿姐那时长成什么样子,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了。并不是他太健忘,而是他实在无法洗去自己记忆中的滤镜。
许敬尧眼中的阿姐,像来自天上的仙子,清丽,宁静,有一双水光潋滟的黑亮眸子;
可是后来的人生里,许多人都告诉他,那时的阿姐虽已进城多日,神态却依然有着乡村姑娘的粗糙,至于眸子,也并不是他所看到的那般明亮有神,而是充满了寄人篱下的忧伤,和一个年轻女人的冲动莽撞。
其差别之大,类似于莲花与狗尾巴花。
其实要找出一个真正的答案并不难,阿姐的相片亦并不难寻——甚至于三十岁上下的许敬尧而言,在酒席间,要哪个求他办事的人将她从故乡接出来,都不算难事。有许多次,阿姐的相片甚至已经被那些讨好他的人送到了邮箱,仅仅是两下手指敲击,就能揭开那层多年以来笼罩在他的记忆上的纱——
然而,他却都删除了。
他不知道谁说得对。可能都对了,可能都不对。
就像在他的回忆当中,阿姐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在陈幼梧的记忆中,阿姐却是个活泼开朗,大方又温和的人。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他做了许多努力,却终于不能使这样的两个形象重合,也并不能使它们完全分离。
后来,一直到上职场,一直到见过太多人,他才渐渐领悟到,人啊,就是这么复杂又无聊的生物,他们费尽心思,在所有人面前装得八面玲珑,最后还是在时间的浪潮中,变得单调而简单。突然有一天,奔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被直入天空的唢呐声惊起,猛然回头,才发觉,在不经意间,有人已永远定格作了黑白相片一帧,那些八面玲珑,也再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在时间冲开一切之前,在所有的表演全部被掀翻之前,珍惜那些虚幻的美好,总是可以让人们感到安心的。尽管那安心虚假并且可笑。
说来好笑,在青春发育的那几年里,许敬尧像每一个受到激素驱使的少年,会远远地盯着阿姐的身影发呆,会想尽办法和阿姐搭上一两句话,也会为阿姐有时照顾他的小小举动而脸红心跳。
那些日子里,不知道究竟是因为父母的离开释放了他的天性,还是因为青春之神的眷顾,他竟然也有了几丝几缕的朝气,胆怯地生长出了少年人的阳光。
而这份阳光,这份回不去的朝气,就成了他二十年后再次找寻的最大目标。
许敬尧驻足,在海边站了十几分钟,一面走神式地判断着海水是涨还是退,一面思索着过往的情愫,如同思索一道无解的题目。
腥咸的气息涌进鼻腔,为这段往事,又蒙上一层苦涩的纱。
他漫无目的地在手机上浏览地图。
几百米之外有个租车行,在故乡要呆些时日,他不想打车了,干脆租一辆,跑七八公里,去那个被遗忘的小村子。
在那之前,他要先在市中心的酒店过一晚,房间助理已经开好,一切如水到渠成般顺利。
和那份顺利相比,许敬尧躺在床铺上思索的议题显得分外难过。他翻了几个身,只觉得心中焦躁,好像年轻时学习、考试前的焦虑。
但时至今日,他依旧很难说得清那时的感情——任谁也很难说得清自己青春时期里的感情吧——
一方面,他无比地珍视、呵护着一路陪伴着他的她,另一方面却也放不下那叩开他另一扇心门、使他终于成为一个少年的阿姐。
年轻的、不经世事的孩子还没办法理解那其中细微的区别,更不懂冲动与真心之间的区别,所以面对这样不可理喻的纠结与矛盾,他觉得自己简直糟糕透了。
明知错的是自己,却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
直到很多年后,当他走出自己第二场离婚官司、保住自己大半的财产与声誉而为之耀武扬威时,在恶俗的狂笑之余,他才恍惚意识到,自己当年的曾以为荒唐无度的那些时光,究竟有多么纯洁美好。
那些单纯羞涩的小时光中的幼稚朦胧的情感,终究不会比现实中的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更加荒唐——尽管它们的当事人在尚未见过更为现实的事之前,总是在它们面前觉得无地自容。
而一旦长大,那些真实而残酷的事实便如同一把锉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打磨掉每个人最锋利的棱角,让他们全成了傀儡一群。
而他终究过早地走进了现实,一如曾经过早地走进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