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中香前朝皇后所制,本朝经皇后改良,成为其寝宫中常用香料;普通官宦之女并不会在闺房中用此香。

    许宴乔房中香气,着实奇怪。

    “如此说来,你竟对这阁中香的香气十分熟悉?”温遥珩放下剑,问道。

    “家父乃是皇商,许姑娘房中香气,正是家里此批送入宫给皇后娘娘的阁中香。我鼻子灵,不会认错。”那人说。

    “鄙人姓沈,字子回。”

    “你们大理寺向来是凭功论赏吧?我们二人为何不联手将这凶手找出来?”

    他望向温遥珩,目光清澈。

    “……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出去再说吧。”

    温遥珩扫了他一眼,思索片刻后终是应下。

    她在外的身份不便与大理寺官员一同办案,而如今她也正缺帮手。

    “屋内直接燃香与外物沾到香气带入屋内的气味远远不同。我闻着许姑娘房内阁中香香气,则并非是燃香于房中,而是外物带入。”

    二人走在街上,沈子回说。

    “那你可知那‘外物’是何时进入许姑娘房中的?”

    “约莫丑时四刻。”

    温遥珩回想起进许府前得到的仵作验尸信息,丑时四刻,大约就是许宴乔身亡的时间。

    “说来也奇怪……按香气的余调来看是丑时四刻没错。可这香气倒是十分清晰,不然我也不至于那么精确的确定时间……”

    正在温遥珩凝神思考之际,沈子回在旁喃喃道。

    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而温遥珩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灵感。

    “是白绫……”她低声道。

    许宴乔房中已被翻了个彻彻底底,唯有梁上那三尺白绫自搬下尸体就没再无动过。既无粘上尘土,也并未当做证物带走。

    “我们得回去。”温遥珩回头望向沈子回。

    二人折返许府,温遥珩摘下许宴乔上吊所用白绫交给沈子回确认,果不其然,阁中香的香气就是来自于此。

    许宴乔身亡当晚,若非有旁人来访,就是她外出见了旁人;而这人,大概率与皇后有关。

    温遥珩垂眸,事关皇家,就不宜再将普通人卷进来了。

    “今日真是帮大忙了。等我回大理寺上报,此案定能水落石出。”她道。

    “这样么……那可要尽快查出来啊。”沈子回看上去有些失落,可还是向温遥珩道别。

    “对了,一起走了这么久,还不知道怎么称呼你?”他问。

    “叫我阿温便是。”温遥珩想了想,说。

    ……

    与沈子回分别后,温遥珩并未离开。

    皇后宫中尚不可查,可当日许宴乔的行踪却可确认。

    据许家下人言,许宴乔当日整日未出门、也无外人入府,这显然不可信。而若是外人入府,几起案件无一人察觉实在可能性不大;因此更可能的则是许宴乔出府。

    “一个不会武功的人……该怎么躲过下人出门呢……”

    温遥珩边想边往前走,无意间看见了街边商铺琉璃窗上映着的自己的身影。

    是日,正午时刻,烈阳当空。

    “扣扣扣。”

    温遥珩扣响了郊城一户人家的门。

    木门被向内拉开,发出“吱呀”一声响。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翁探出头来。

    “您好,请问您是为左谏议许家收恭桶的李叔么。”

    温遥珩如是问道。

    她从荷包里拿出一锭银子:“我有几句话想要问您,不知可否方便。”

    “小郎君,许家的事我可不知晓啊。”李叔见到银子,眼中的警惕淡了几分,却是无奈说道。

    “无妨。我只是想问问,今日子时您上许家收恭桶的时候,可否见到一位长相清秀下人?穿着杂役或是婢女的衣裳。”

    温遥珩问着,将那锭银子塞入李叔手中。

    李叔皱着眉回忆,过了半天才忽然“哦”了一声,说:“好像是有这么个人……还是之前没见过的新面孔。当时我还说呢,那恭桶才搬了一半那人就不知道去哪躲懒了,长的白白净净,就不是干活的料。”

    待听李叔说完,温遥珩再次道谢。

    ——果然不出所料,许宴乔扮作下人趁着倒恭桶的驴车来时溜出府了。

    而夜半出府,定是见白日无法见的人。

    温遥珩想着案子的事回到摄政王府中。父亲正在亭中喂锦鲤,见她回来,便将手中鱼食全数倒入湖中。

    “如你猜测的一样,赏花日刺杀是二皇子所为,皇帝事先并不知情。”他道。“估计是想得到皇帝的青睐。可是太子之位如此稳固还妄图撼动,实在是不自量力。”

    温遥珩点点头,回想起遇刺当日太子管事所言,若有所思:“二皇子不足为虑,倒是太子,心思深沉。当日提点我,便是想借我们之手除去二皇子。”

    摄政王微微笑笑,表示认可。

    他唤来下人奉匜净手,而后从袖中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玉盒递给温遥珩。

    “打开看看。”他道。

    ——方形的盒子里装着的是半枚兵符,而稍长狭窄的盒中装着的则是一卷卷轴。

    是赐婚的圣旨。

    “……温氏之女,恪恭持顺,秉性端庄,才学出众。朕之子渊继太子位以来,端方持重,泽润万民。朕与温卿,情同兄弟,亲如手足;愿皇室、温氏两家,结永世之好,今命温氏女为皇太子妃,待其及笄,择吉日婚典。”

    温遥珩见此,不禁皱眉。

    “皇帝陛下给我的婚书。”摄政王叹了口气。“算是来试探我的口风。”

    “他早知晓所谓温氏一族与我并无血缘之联,属意的太子妃也只你而已。”

    “阿珩,你是如何想的?”他问。

    “……我不愿嫁入皇室。”温遥珩将圣旨卷好放入玉盒,却将兵符收入怀中。

    “宫中可是出什么事了?”父亲从前从不愿她嫁入皇家,今日却罕见的犹豫。她不由问道。

    “也无事,只是见如今情形,想夺位并非易事。嫁入皇室,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性命无忧。”

    摄政王如此说道,却望向皇城的方向。

    “时常有些感慨,从前的小皇帝如今也变成如此模样。若你母亲还在,定也十分难过吧。”

    温遥珩张了张口,却是无言。

    她甚少听父亲提起母亲与从前的皇帝,只听旁人言语,拼凑出关于三人一段传奇的经历。

    自她记事起,母亲就已经离世,父亲与皇帝就已如如今这般不和。

    “父亲,从前的皇帝是什么样的?”想了想,她终是问道。

    摄政王一愣,似是陷入了回忆。“从前……他是个善良的人。”

    “他是皇室旁支。祖父曾夺嫡失败,到他这代,家里穷的连普通人都不如。”

    “我和你母亲遇到他的时候,他在街上要饭,冲撞了高官被人打的半死不活;我们给了他银子重修屋子,他则说自己是皇室子弟。”

    “那时他什么也没有,胆小怯弱,却很正直。我们扶持他登基,他许我摄政王之位、亦封你母亲一品诰命。他说自己志不在朝堂,说等朝局稳固便要走出这长安,游遍百川,见塞外风光……”

    说到此处,摄政王便止住了话头,没了继续往下说的意思。

    经年已过,斯人已逝。再谈往事,徒增伤悲。

    ——可父亲未言,温遥珩却知道后面的故事。

    皇帝登基那时,欺负过他的高官战战兢兢,痛哭流涕地磕头向皇帝求饶。新登基的皇帝笑着扶起了他,温言道“爱卿有悔过之心,朕心已慰。”

    再三年,那高官上朝时没忍住泄气,发出声响。

    人有三急,皇帝却震怒,称其“不敬先祖、不敬圣上”,夷三族。

    “父亲,您让我查的案子有了眉目。您可知从前身死的贵女们可与皇后或二皇子有瓜葛?”

    温遥珩垂眸,转移了话题。

    摄政王没有回答,却反问:“你明白为何此案要你去查了吗?”

    “嗯,知道。”温遥珩点头道。

    皇室私事不会被外人知晓,若此案真与皇室有关,除了她与父亲,再没人能为死去的姑娘讨回公道。

    ——毕竟如今的皇帝,已与父亲讲述中善良单纯的少年相去甚远。

    “表面上看似无瓜葛,可也未必。我会命人察探完飞鸽回府。”摄政王道。

    “若有需要入宫……”

    他指了指温遥珩拿着的赐婚圣旨,微微一笑。

    “我明白。”温遥珩道。

    ……

    次日清晨,温遥珩开窗接下飞来的信鸽。

    信鸽脚上绑着字条,那些身死的姑娘,都曾是二皇子妃的人选。

    她看了眼锁着的兵符,拿起装着赐婚圣旨的玉盒,轻笑一声。

    “走吧,去‘退婚’!”她道。

章节目录

吾曾年少有一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昭离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昭离月并收藏吾曾年少有一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