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四)
烛光之下,纸页翩动。
在一叠被安放在案上一角的废稿中,洛宋淮发现夹在其中的小人像。
黑墨早已凝干,与纸一体。
这是她留下的印记。
他不知这是林熹桐何时画的,便在偶然发现时有些惊喜。
手中纸页随时日渐厚,一字一句都凝结心血。
这是他生时所愿,死后却可为之事。
这常人不可求的希望,是林熹桐给的。
而此时,他能风雨不扰,安居在阳世,也是因为她。
只是如今人间大雨全部拍打在她身上。
洛宋淮很想帮她,哪怕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烛光渐微,而视线未暗。
他也照着她的样子,在纸页空处落下几笔。
空气之中仍是潮湿,连月都在这不可视的水汽中变得朦胧。
他推开门,抬眸朝她的屋子望去。
灰暗,不见光亮。
这是他第一次在夜里自作主张地推开她的房门。
床榻之上并无人影,洛宋淮偏头一瞥,看见趴在案上的林熹桐。
蜡烛冰凉,滴在铜盘上的烛油也早已凝结成块。
她侧着头,双眸紧闭,眉头不安稳地皱起。
呼吸微弱,她似乎在案前坐了许久,久到迷迷糊糊睡去。
门外晚风吹动站在门旁人的衣角,洛宋淮抬脚进屋,又背身将房门关起。
风声隔绝,屋内宁静而又昏暗。
“林熹桐。”
他忽然唤她,只是这声音除了他便无人能听见,他也从未想过要将她叫醒。
她果然没有反应,仍旧安静地阖眼。
案上医书摆放,像她过去在永州那样。
只这一瞬,洛宋淮似乎能窥见她在永州的过去。
那时的她或许也是如此熬到深夜,等待刘妈妈将她叫醒到床上歇息。
在夜晚,忘记近日一切,珍视这短暂的安宁。
洛宋淮俯身上前,将她横抱在怀中。
她忽然蹙眉,却又本能般地靠在他胸前,安稳地舒展眉头。
洛宋淮定在原地,害怕将她弄醒,便不敢动弹。
他忽然觉得自己是深夜的贼,悄悄跑进别家,又偷偷拿走珍稀的宝物。
林熹桐倏尔伸手,将他环抱住。
每一次动弹,都让他的思绪猛烈地颤动。
若这宝物是她,他甘愿做一个贼人。
那夜在莲花湖,万籁俱寂,洛宋淮耳畔只有她的呼吸声。归家之途,他也是像此刻这样抱着她,又静静地将她放在榻上,脱去她的鞋袜,为她盖上一层被子。
她平静地睡在榻上,却紧紧抓住他的衣袖。
洛宋淮半跪在榻前,将被她抓住的衣袖往她身前送了送。
青丝搭在脸颊,腕上佛串微微泛着光。
洛宋淮忽然很希望今夜能变得慢些,让她能有安歇之时。
他们都很清楚,今夜过后便是风雨劫难。
她要走,他便陪她走。
今夜的月并不明亮,可是于洛宋淮而言,有光、无光,并无区别。
他短暂地庆幸,这世上除了林熹桐便无人能看见他,他也庆幸自己可以很快抵达想要去的地方。
无声无息。
屋顶茅草破败不堪,无比脆弱。
穿过黄土墙,洛宋淮找到那逝去的妇人。
距她死到现在已有五天,她仍未下葬。
此刻,厚重的麻布将她掩盖,可透过麻布,洛宋淮还是能嗅到尸体腐烂的刺鼻气息。
心怀歉疚地,他慢慢掀开麻布一角,妇人的面容也显露在眼前。
借着微弱莹光,他将妇人面庞看得更加明晰。
即便已做好准备,可在看到她死状的那一刻,他还是猝不及防地身子一颤。
面色青紫,颈部发黑,她眉头紧皱,像是一旁破败的土墙。
她确实是中毒而亡。
她死时,一定很痛苦。
洛宋淮很想查清她究竟中何种毒,可面对悲惨的逝者,他还是像寻常人一样本能地敬畏。
他将麻布拉上,又将她重新掩埋。
四下昏黑、寂静,好似从未有人来过。
正当洛宋淮转身想要离开时,缓慢的脚步声响起,一旁的门被推开。
心一瞬被提起,他定在原地,朝那处看去。
小小的身躯慢慢移动着,没有一点儿生气。
白日跟在田元身后时,洛宋淮便能察觉到他无法掩藏的痛苦,可在黑夜,这痛苦愈发强烈。
那道身影跪在安放一旁的尸体前,他肩头止不住地颤抖,破碎的呜咽声从他干涩的喉间滚落。
起先这哭泣是压抑的,可是到后来,便像是山间滚滚而来的巨石,如何都不能抵挡。
洛宋淮再也待不下去,径直离开。
痛苦永远都是公平的,没有人能逃脱。
天还未亮,周遭灰蒙。
皇城司,沈应文来得比往日更早些。
冯随山刚到不久,此刻正在案前书写卷宗,见沈应文到,便放下笔,朝他望去。
“沈副使今日怎来得这么早?”
沈应文走到他跟前,将手浸入水中,净了净手。
“睡不着。”
自那日争执,沈月容再也没有理过沈应文。
用饭时,她都是让玉霜将饭菜端到屋内。
只要他在家,她是不会出来的。
若问起,她一定会说是要给阿姐绣春山飞鸟图。
明明这是母亲不让她出府的由头,此刻竟成了她受气不见他的借口,让他不能反驳。
“沈副使心中有事?”
冯随山一直想问。
上次雨天他满身潮湿,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冯随山实在好奇他究竟是因何事如此。
冯随山早已做好他沉默的准备,毕竟他往常就是不愿向旁人承认心中有事的人。
意想不到地,沈应文“嗯”一声。
知晓一点便想知晓更多,冯随山小心翼翼地问下去:“那……是何事?”
又是习惯的沉默。
他识相地收回心思,不欲再探。
“冯随山。”
沈应文突然开口,打破这片沉默。
冯随山察觉他似乎有意说下去,“副使?”
天不知何时变得白茫,只是仍有大半的灰暗未散去。
沈应文仰着头,淡淡开口:”你可知道近日济仁堂那件事?”
“知道的,不过是一桩普通的命案,沈副使怎问起这个?”
他答得坦然,让人看不出情绪,可越是如此便越能感受到冷漠。
人命。
在京城百姓中可掀起风雨,但在皇城司,便是寻常事。
他们早已习惯。
沈应文并未回答他,只是接着问:“那日刺伤济仁堂徐先生的人现在如何?”
冯随山茫然不解,却依旧答道:“他现在定是被关在府衙狱中,不过也关不了多少时日就能被放出来。”
“我听人说,那女子在众人面前宣布离开济仁堂,也不知她此举是何意,她一个外乡人,无依无靠的,离了济仁堂还能去哪儿?”
沈应文眉头一皱,他没想到林熹桐会做出这个决定,“离开济仁堂?”
冯随山继续说下去:“她孤身一人的,离了济仁堂也不知能去哪儿,就算身怀医术,闹出个一尸两命,京中也不会有人敢让她诊病,若我是她,我一定会离京,离得远远的。”
孤身一人……
无有牵挂,便什么也不怕。
沈应文心里悄悄升起一抹极淡却汹涌的想法,可很快他便断了这思绪,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冯随山忽然笑笑,像是在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这件事也不用皇城司操心,衙门的人很快就能解决,就是不知这女子能不能躲得过了。”
“苦了她,要受这样的罪。”
沈应文小声开口,他的声音很淡,淡到坐在他一旁的冯随山没能听清。
再抬眼,天已全亮,天际也无有一丝灰黑。
沈应文慢慢起身,朝外走去。
“沈副使是要去哪儿?”
望着越来越远的人,冯随山开口问。
“我……不知道,”他停在原地,思绪更为繁杂,“回家吧,我有些累了。”
府衙外,三声鼓鸣,响彻云天,将天边的灰暗驱赶。
很快,府衙门被打开,跑出几位面色焦急的府吏,见是一女子,他们面上的焦急淡了许多。
“何事在此击登闻鼓?”
石阶之上,问询之声。
石阶之下,声声掷地。
“喊冤。”
府吏眉目再度皱起。
“你为何事喊冤?”
公堂上,胡广瑞率先开口。
林熹桐跪在堂上,抬头看他,“民女林熹桐,为田家妇之死而来。”
胡广瑞神色明显一滞,颇有不满,暗自说一句:“只是为这事。”
击登闻鼓,府衙必须受理。
胡广瑞本想过些时日,等田父快放时将她捉来,了结此事,不料今日林熹桐竟前来击鼓喊冤。
可即便林熹桐不来,如今正处牢狱的田父也是等不住的。
不过两件事,天差地别。
“你有何冤情?”
“我不曾下毒害死这妇人。”
跪在这堂上的人,皆说自己清白无冤,府衙的人早已多见不怪。
身旁莹尘飘荡,只是莹光被日光冲淡,微弱得让旁人不能看见。
洛宋淮一直站在堂外,凝望着她的背影。
天未亮时林熹桐便开门离开,她动作很轻,企图不发出一点儿声响。
他没有戳破她的私心,于是一直悄悄跟在她身后。
见她停顿,见她向前,见她击响登闻鼓。
即使那时他离得很远,可三声鼓鸣,声声入心,令他为之颤动。
于是此刻,又见她无畏地跪在堂前。
她脊背挺直,头也未曾低下,让人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怯懦。
她似乎一直都是如此模样,不论得失,不计后果,世间艰险从不惧怕。
独行暗夜的人从不会恐惧黑暗。
左右府吏,堂上官。
林熹桐即便跪着,也丝毫不显弱小。
“你可知击响这登闻鼓……意味着什么?”
见她如此坦然,胡广瑞发问。
这还是他到府衙任事以来,第一次碰见有人击鼓鸣冤。
亲历过的同僚常说,击鼓申冤的人刚跪上堂时从不露怯意。
“我知道,意味着我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生,要么死。”
此冤得雪便是生,此冤未雪便要死。
胡广瑞忽然站起来,俯视面前的女子,良久才开口:“你既说有冤,可光凭你一人之言断是不够的,何人能为你作证帮你申冤?”
林熹桐眼神顿住,垂下眸。
这京城内,她无有亲人。
事实上,她本就没有亲人。
可此刻,她想起洛宋淮。
不。
他不能,也不行。
很快,她便将此想法压回去。
堂上肃静,所有人都在等林熹桐的回答。
“谁能为你申冤?”
胡广瑞再一次问她。
他的话在堂上回荡,久久不能挥去。
林熹桐倏尔抬眸,嘴角不可察地抽动一下。
“我……”
她话未说完,身后却传来步履声,将她的话打断。
“我!”
在一叠被安放在案上一角的废稿中,洛宋淮发现夹在其中的小人像。
黑墨早已凝干,与纸一体。
这是她留下的印记。
他不知这是林熹桐何时画的,便在偶然发现时有些惊喜。
手中纸页随时日渐厚,一字一句都凝结心血。
这是他生时所愿,死后却可为之事。
这常人不可求的希望,是林熹桐给的。
而此时,他能风雨不扰,安居在阳世,也是因为她。
只是如今人间大雨全部拍打在她身上。
洛宋淮很想帮她,哪怕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烛光渐微,而视线未暗。
他也照着她的样子,在纸页空处落下几笔。
空气之中仍是潮湿,连月都在这不可视的水汽中变得朦胧。
他推开门,抬眸朝她的屋子望去。
灰暗,不见光亮。
这是他第一次在夜里自作主张地推开她的房门。
床榻之上并无人影,洛宋淮偏头一瞥,看见趴在案上的林熹桐。
蜡烛冰凉,滴在铜盘上的烛油也早已凝结成块。
她侧着头,双眸紧闭,眉头不安稳地皱起。
呼吸微弱,她似乎在案前坐了许久,久到迷迷糊糊睡去。
门外晚风吹动站在门旁人的衣角,洛宋淮抬脚进屋,又背身将房门关起。
风声隔绝,屋内宁静而又昏暗。
“林熹桐。”
他忽然唤她,只是这声音除了他便无人能听见,他也从未想过要将她叫醒。
她果然没有反应,仍旧安静地阖眼。
案上医书摆放,像她过去在永州那样。
只这一瞬,洛宋淮似乎能窥见她在永州的过去。
那时的她或许也是如此熬到深夜,等待刘妈妈将她叫醒到床上歇息。
在夜晚,忘记近日一切,珍视这短暂的安宁。
洛宋淮俯身上前,将她横抱在怀中。
她忽然蹙眉,却又本能般地靠在他胸前,安稳地舒展眉头。
洛宋淮定在原地,害怕将她弄醒,便不敢动弹。
他忽然觉得自己是深夜的贼,悄悄跑进别家,又偷偷拿走珍稀的宝物。
林熹桐倏尔伸手,将他环抱住。
每一次动弹,都让他的思绪猛烈地颤动。
若这宝物是她,他甘愿做一个贼人。
那夜在莲花湖,万籁俱寂,洛宋淮耳畔只有她的呼吸声。归家之途,他也是像此刻这样抱着她,又静静地将她放在榻上,脱去她的鞋袜,为她盖上一层被子。
她平静地睡在榻上,却紧紧抓住他的衣袖。
洛宋淮半跪在榻前,将被她抓住的衣袖往她身前送了送。
青丝搭在脸颊,腕上佛串微微泛着光。
洛宋淮忽然很希望今夜能变得慢些,让她能有安歇之时。
他们都很清楚,今夜过后便是风雨劫难。
她要走,他便陪她走。
今夜的月并不明亮,可是于洛宋淮而言,有光、无光,并无区别。
他短暂地庆幸,这世上除了林熹桐便无人能看见他,他也庆幸自己可以很快抵达想要去的地方。
无声无息。
屋顶茅草破败不堪,无比脆弱。
穿过黄土墙,洛宋淮找到那逝去的妇人。
距她死到现在已有五天,她仍未下葬。
此刻,厚重的麻布将她掩盖,可透过麻布,洛宋淮还是能嗅到尸体腐烂的刺鼻气息。
心怀歉疚地,他慢慢掀开麻布一角,妇人的面容也显露在眼前。
借着微弱莹光,他将妇人面庞看得更加明晰。
即便已做好准备,可在看到她死状的那一刻,他还是猝不及防地身子一颤。
面色青紫,颈部发黑,她眉头紧皱,像是一旁破败的土墙。
她确实是中毒而亡。
她死时,一定很痛苦。
洛宋淮很想查清她究竟中何种毒,可面对悲惨的逝者,他还是像寻常人一样本能地敬畏。
他将麻布拉上,又将她重新掩埋。
四下昏黑、寂静,好似从未有人来过。
正当洛宋淮转身想要离开时,缓慢的脚步声响起,一旁的门被推开。
心一瞬被提起,他定在原地,朝那处看去。
小小的身躯慢慢移动着,没有一点儿生气。
白日跟在田元身后时,洛宋淮便能察觉到他无法掩藏的痛苦,可在黑夜,这痛苦愈发强烈。
那道身影跪在安放一旁的尸体前,他肩头止不住地颤抖,破碎的呜咽声从他干涩的喉间滚落。
起先这哭泣是压抑的,可是到后来,便像是山间滚滚而来的巨石,如何都不能抵挡。
洛宋淮再也待不下去,径直离开。
痛苦永远都是公平的,没有人能逃脱。
天还未亮,周遭灰蒙。
皇城司,沈应文来得比往日更早些。
冯随山刚到不久,此刻正在案前书写卷宗,见沈应文到,便放下笔,朝他望去。
“沈副使今日怎来得这么早?”
沈应文走到他跟前,将手浸入水中,净了净手。
“睡不着。”
自那日争执,沈月容再也没有理过沈应文。
用饭时,她都是让玉霜将饭菜端到屋内。
只要他在家,她是不会出来的。
若问起,她一定会说是要给阿姐绣春山飞鸟图。
明明这是母亲不让她出府的由头,此刻竟成了她受气不见他的借口,让他不能反驳。
“沈副使心中有事?”
冯随山一直想问。
上次雨天他满身潮湿,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冯随山实在好奇他究竟是因何事如此。
冯随山早已做好他沉默的准备,毕竟他往常就是不愿向旁人承认心中有事的人。
意想不到地,沈应文“嗯”一声。
知晓一点便想知晓更多,冯随山小心翼翼地问下去:“那……是何事?”
又是习惯的沉默。
他识相地收回心思,不欲再探。
“冯随山。”
沈应文突然开口,打破这片沉默。
冯随山察觉他似乎有意说下去,“副使?”
天不知何时变得白茫,只是仍有大半的灰暗未散去。
沈应文仰着头,淡淡开口:”你可知道近日济仁堂那件事?”
“知道的,不过是一桩普通的命案,沈副使怎问起这个?”
他答得坦然,让人看不出情绪,可越是如此便越能感受到冷漠。
人命。
在京城百姓中可掀起风雨,但在皇城司,便是寻常事。
他们早已习惯。
沈应文并未回答他,只是接着问:“那日刺伤济仁堂徐先生的人现在如何?”
冯随山茫然不解,却依旧答道:“他现在定是被关在府衙狱中,不过也关不了多少时日就能被放出来。”
“我听人说,那女子在众人面前宣布离开济仁堂,也不知她此举是何意,她一个外乡人,无依无靠的,离了济仁堂还能去哪儿?”
沈应文眉头一皱,他没想到林熹桐会做出这个决定,“离开济仁堂?”
冯随山继续说下去:“她孤身一人的,离了济仁堂也不知能去哪儿,就算身怀医术,闹出个一尸两命,京中也不会有人敢让她诊病,若我是她,我一定会离京,离得远远的。”
孤身一人……
无有牵挂,便什么也不怕。
沈应文心里悄悄升起一抹极淡却汹涌的想法,可很快他便断了这思绪,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冯随山忽然笑笑,像是在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这件事也不用皇城司操心,衙门的人很快就能解决,就是不知这女子能不能躲得过了。”
“苦了她,要受这样的罪。”
沈应文小声开口,他的声音很淡,淡到坐在他一旁的冯随山没能听清。
再抬眼,天已全亮,天际也无有一丝灰黑。
沈应文慢慢起身,朝外走去。
“沈副使是要去哪儿?”
望着越来越远的人,冯随山开口问。
“我……不知道,”他停在原地,思绪更为繁杂,“回家吧,我有些累了。”
府衙外,三声鼓鸣,响彻云天,将天边的灰暗驱赶。
很快,府衙门被打开,跑出几位面色焦急的府吏,见是一女子,他们面上的焦急淡了许多。
“何事在此击登闻鼓?”
石阶之上,问询之声。
石阶之下,声声掷地。
“喊冤。”
府吏眉目再度皱起。
“你为何事喊冤?”
公堂上,胡广瑞率先开口。
林熹桐跪在堂上,抬头看他,“民女林熹桐,为田家妇之死而来。”
胡广瑞神色明显一滞,颇有不满,暗自说一句:“只是为这事。”
击登闻鼓,府衙必须受理。
胡广瑞本想过些时日,等田父快放时将她捉来,了结此事,不料今日林熹桐竟前来击鼓喊冤。
可即便林熹桐不来,如今正处牢狱的田父也是等不住的。
不过两件事,天差地别。
“你有何冤情?”
“我不曾下毒害死这妇人。”
跪在这堂上的人,皆说自己清白无冤,府衙的人早已多见不怪。
身旁莹尘飘荡,只是莹光被日光冲淡,微弱得让旁人不能看见。
洛宋淮一直站在堂外,凝望着她的背影。
天未亮时林熹桐便开门离开,她动作很轻,企图不发出一点儿声响。
他没有戳破她的私心,于是一直悄悄跟在她身后。
见她停顿,见她向前,见她击响登闻鼓。
即使那时他离得很远,可三声鼓鸣,声声入心,令他为之颤动。
于是此刻,又见她无畏地跪在堂前。
她脊背挺直,头也未曾低下,让人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怯懦。
她似乎一直都是如此模样,不论得失,不计后果,世间艰险从不惧怕。
独行暗夜的人从不会恐惧黑暗。
左右府吏,堂上官。
林熹桐即便跪着,也丝毫不显弱小。
“你可知击响这登闻鼓……意味着什么?”
见她如此坦然,胡广瑞发问。
这还是他到府衙任事以来,第一次碰见有人击鼓鸣冤。
亲历过的同僚常说,击鼓申冤的人刚跪上堂时从不露怯意。
“我知道,意味着我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生,要么死。”
此冤得雪便是生,此冤未雪便要死。
胡广瑞忽然站起来,俯视面前的女子,良久才开口:“你既说有冤,可光凭你一人之言断是不够的,何人能为你作证帮你申冤?”
林熹桐眼神顿住,垂下眸。
这京城内,她无有亲人。
事实上,她本就没有亲人。
可此刻,她想起洛宋淮。
不。
他不能,也不行。
很快,她便将此想法压回去。
堂上肃静,所有人都在等林熹桐的回答。
“谁能为你申冤?”
胡广瑞再一次问她。
他的话在堂上回荡,久久不能挥去。
林熹桐倏尔抬眸,嘴角不可察地抽动一下。
“我……”
她话未说完,身后却传来步履声,将她的话打断。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