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竹凳
伯颜的耳目很是失望。这段时间,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不是对着嘎巴拉碗把玩喝酒,就是每天跟着宫里的几个木匠师傅忙碌的学着手艺,没整出些什么异常的举动。虽然每天辰戌二时,那辆神秘的马车依然踩着点进进出出。但一时半会,还是看不出更多的名堂。
对于木匠,外人看到是普普通通的家具,但其实里面的世界也是大有万千的。前朝(宋朝)勤修法典,力图在各个方面理出头绪,在哲学上选择了尊崇自然的道教和倡导秩序的儒教性理学说,因此木工师傅在造物的过程当中追求是一种秩序和法度,欣赏的是一种工整和规范,但难免显的过于保守和呆板。而到了当朝(元朝),由于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尤其是处于元代社会上层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势必将其固有的审美趣味带到各个领域。所以风格上更趋于豪放简洁。游牧文化中向来是以豪放无羁的生活方式和繁复华美的视觉感受为其尚好的。这些与宋代迥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观念,势必对宋式家具造成了冲击和改进。但豪放无羁之余又不失人性化的设计。
比如蒙古族人体形硕大,床榻也设计的比较厚重粗大,宽敞舒阔。往往喜欢用极大极厚的木料来做整体的雕琢。而且还带有一种雄健豪迈的夸张。这一点,对于幼年在西域,高丽和岭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呆过的铁锅来说,是深有体会的。曾经在草原上极目干里的民族,尺度感当然要比关内生活在庭院里的人们大得多,同时还带着强盛民族扩张心理的支撑。
再如一张桌子,千百年来都是直枨,显得有棱有角。随着时代的进展,考虑到蒙古人喜欢单足盘坐,或在榻上开怀畅饮,为了餐饮时膝盖不受阻。因此增加下部空间,设计出中部向上隆起的罗锅枨(中间向上高起枨子,言其像人驼背罗锅子而得名),从而收到曲直错落、变化有致的视觉效果。
而令铁锅感悟最深的,还是这一高束腰的方桌,桌面不伸出反而缩了起来,低调而又内敛,表面不显山不露水不占空间。实质各种卯榫结构丰富,下面带有抽屉,层层机关,可容万紫千红。正应了那一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皇宫里不乏能工巧匠,但铁锅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毕竟年纪轻轻就游历四方见多识广,在家具设计上屡出创意,融汇贯通。
很快,监视铁锅的耳目们还是嗅到了皇帝新的动向,这位铁锅正在打造一款新式家具——母子凳,并且还很积极的跟宫里的每个人介绍,明显是挡不住将为人父的喜悦。看来,传闻中的奇洛肚子鼓起,怀孕要生子的消息是得到了实证。“母子凳”应当是铁锅从南方带来的新鲜玩意设计,这种凳子用竹子制成,平时既可以供大人坐,翻侧之后又可以供婴儿玩耍乘坐。
******
忽必烈不顾蒙古传统惯例,在开平自行召开忽里勒台选汗大会,在塔尔察儿等一部分王族的支持下,登上大汗宝座。蒙古大汗的产生要经过忽里勒台会议推选,而且要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诸王贵族参加,在鄂嫩河、克鲁伦之地举行才算合法,被推选人必须经过一番形式上的推辞,才能即汗位。而忽必烈的上台,仅召集了自己的亲信诸王,没有给予有选举权的其他各系诸王们时间和机会来行使权力,因此他的即位许多蒙古贵族认为是不合法的。几乎同时,阿里不哥在和林也召开大会,受到另一部分贵族的拥护,宣布即大汗位。于是蒙古汗国出现了两个都自称合法的大汗。从总的来看,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贵族更多,毕竟代表着传统的蒙古势力。但忽必烈发挥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他发兵迅速控制了川陕地区,亲征和林,封锁了运输线,使阿里不哥无法从汉地获得粮食而陷于困境。之后,阿里不哥多次战败,财力物力越来越贫竭,渐渐众叛亲离,西北诸王纷纷倒向忽必烈,阿里不哥最后不得不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
自从忽必烈占领了汉地中原,定都大都之后,作为蒙古大汗的权威逐渐在消失,他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也在丧失对漠北的控制力。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大都和上都就出现了明显的隔阂。两方势力,主要体现在是排斥还是容纳传统的汉族文化。忽必烈就意识到这里迟早会出现问题。这还不仅仅是一道长城隔断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农耕与游牧的意识形态的冲突。终忽必烈有生之年,北方诸王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先是海都等一些守旧的蒙古藩王主张蒙古旧俗,反对忽必烈行汉法,多次兴兵问罪。在这样的一种政治背景之下,忽必烈觉得定都和林(上都)就有冒险的成分,而把它作为中原的屏障,作为缓冲地带来抵御北方不断的叛乱,则是再好不过了。因此,忽必烈特别强调了需要在上都与大都两都轮流执政,历届皇帝每年都要按惯例去上都避暑,并且举行盛大的仪式。让草原上的各位王公贵族全部都赶来参加,增强和中央的凝聚力。皇帝也需要在上都举行蒙古式的继位仪式,以便得到蒙古传统势力的承认和拥戴,稳固其帝位。三四月份去上都,八九月份回大都。
铁锅过段时间就要动身启程前往上都,而这个时间节点又恰逢奇洛瓜熟蒂落。一想到将要成为父亲了,作为送给儿子出生之后的第一件礼物,当然要用心打造眼前这张母子竹凳。细心体贴考虑到每一个环节。
这铁锅和奇洛俩货,原来还担心会闹出什么动静。现在一个怀孕,一个做木工,总算知道消停,安份守已了。伯颜紧绷的弦稍稍松了一下,轻轻的吐了一口气。
对于木匠,外人看到是普普通通的家具,但其实里面的世界也是大有万千的。前朝(宋朝)勤修法典,力图在各个方面理出头绪,在哲学上选择了尊崇自然的道教和倡导秩序的儒教性理学说,因此木工师傅在造物的过程当中追求是一种秩序和法度,欣赏的是一种工整和规范,但难免显的过于保守和呆板。而到了当朝(元朝),由于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尤其是处于元代社会上层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势必将其固有的审美趣味带到各个领域。所以风格上更趋于豪放简洁。游牧文化中向来是以豪放无羁的生活方式和繁复华美的视觉感受为其尚好的。这些与宋代迥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观念,势必对宋式家具造成了冲击和改进。但豪放无羁之余又不失人性化的设计。
比如蒙古族人体形硕大,床榻也设计的比较厚重粗大,宽敞舒阔。往往喜欢用极大极厚的木料来做整体的雕琢。而且还带有一种雄健豪迈的夸张。这一点,对于幼年在西域,高丽和岭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呆过的铁锅来说,是深有体会的。曾经在草原上极目干里的民族,尺度感当然要比关内生活在庭院里的人们大得多,同时还带着强盛民族扩张心理的支撑。
再如一张桌子,千百年来都是直枨,显得有棱有角。随着时代的进展,考虑到蒙古人喜欢单足盘坐,或在榻上开怀畅饮,为了餐饮时膝盖不受阻。因此增加下部空间,设计出中部向上隆起的罗锅枨(中间向上高起枨子,言其像人驼背罗锅子而得名),从而收到曲直错落、变化有致的视觉效果。
而令铁锅感悟最深的,还是这一高束腰的方桌,桌面不伸出反而缩了起来,低调而又内敛,表面不显山不露水不占空间。实质各种卯榫结构丰富,下面带有抽屉,层层机关,可容万紫千红。正应了那一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皇宫里不乏能工巧匠,但铁锅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毕竟年纪轻轻就游历四方见多识广,在家具设计上屡出创意,融汇贯通。
很快,监视铁锅的耳目们还是嗅到了皇帝新的动向,这位铁锅正在打造一款新式家具——母子凳,并且还很积极的跟宫里的每个人介绍,明显是挡不住将为人父的喜悦。看来,传闻中的奇洛肚子鼓起,怀孕要生子的消息是得到了实证。“母子凳”应当是铁锅从南方带来的新鲜玩意设计,这种凳子用竹子制成,平时既可以供大人坐,翻侧之后又可以供婴儿玩耍乘坐。
******
忽必烈不顾蒙古传统惯例,在开平自行召开忽里勒台选汗大会,在塔尔察儿等一部分王族的支持下,登上大汗宝座。蒙古大汗的产生要经过忽里勒台会议推选,而且要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诸王贵族参加,在鄂嫩河、克鲁伦之地举行才算合法,被推选人必须经过一番形式上的推辞,才能即汗位。而忽必烈的上台,仅召集了自己的亲信诸王,没有给予有选举权的其他各系诸王们时间和机会来行使权力,因此他的即位许多蒙古贵族认为是不合法的。几乎同时,阿里不哥在和林也召开大会,受到另一部分贵族的拥护,宣布即大汗位。于是蒙古汗国出现了两个都自称合法的大汗。从总的来看,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贵族更多,毕竟代表着传统的蒙古势力。但忽必烈发挥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他发兵迅速控制了川陕地区,亲征和林,封锁了运输线,使阿里不哥无法从汉地获得粮食而陷于困境。之后,阿里不哥多次战败,财力物力越来越贫竭,渐渐众叛亲离,西北诸王纷纷倒向忽必烈,阿里不哥最后不得不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
自从忽必烈占领了汉地中原,定都大都之后,作为蒙古大汗的权威逐渐在消失,他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也在丧失对漠北的控制力。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大都和上都就出现了明显的隔阂。两方势力,主要体现在是排斥还是容纳传统的汉族文化。忽必烈就意识到这里迟早会出现问题。这还不仅仅是一道长城隔断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农耕与游牧的意识形态的冲突。终忽必烈有生之年,北方诸王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先是海都等一些守旧的蒙古藩王主张蒙古旧俗,反对忽必烈行汉法,多次兴兵问罪。在这样的一种政治背景之下,忽必烈觉得定都和林(上都)就有冒险的成分,而把它作为中原的屏障,作为缓冲地带来抵御北方不断的叛乱,则是再好不过了。因此,忽必烈特别强调了需要在上都与大都两都轮流执政,历届皇帝每年都要按惯例去上都避暑,并且举行盛大的仪式。让草原上的各位王公贵族全部都赶来参加,增强和中央的凝聚力。皇帝也需要在上都举行蒙古式的继位仪式,以便得到蒙古传统势力的承认和拥戴,稳固其帝位。三四月份去上都,八九月份回大都。
铁锅过段时间就要动身启程前往上都,而这个时间节点又恰逢奇洛瓜熟蒂落。一想到将要成为父亲了,作为送给儿子出生之后的第一件礼物,当然要用心打造眼前这张母子竹凳。细心体贴考虑到每一个环节。
这铁锅和奇洛俩货,原来还担心会闹出什么动静。现在一个怀孕,一个做木工,总算知道消停,安份守已了。伯颜紧绷的弦稍稍松了一下,轻轻的吐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