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顾小少爷住所后厢的瓦房中,程又青正对着镜子,用力拿布绞干自己的头发。

    镜中的女人白皙的皮肤上泛着刚刚沐浴完的红润,眉间含蹙,鸦发散乱。

    揉了揉自己紧绷的眉头,又看了着被大火燎焦的几簇头发,她心里嘀咕:今晚为了顾家,真真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过救完顾小少爷这一趟,她与顾老将军约定的三个诺言就依数完成了。

    程又青想到这里,半是欣悦半是怅然地叹了口气,转而开始盘算现如今的处境。

    京城这处胡同里的老婆婆与程又青相熟,自己和顾况暂留此地,应该能安全一晚。但是,将军府火灾一事必有隐情,背后放火之人身份不明,纵使事后有大理寺的人调查此事,难保其中不会混有对顾家不利之人。因此,现下最好的做法是保持隐蔽,弄清对手,然后尽快带着顾小少爷离开京城。

    想着,头发擦到半干,程又青松松挽了一个髻,垂在一侧。她伸开双手双脚,往床上一倒,紧绷的大脑终于松弛下来,开始细细回忆今晚发生的故事。

    *

    当程又青闻讯来到将军府中时,大火已经映红了半边天。

    她心下觉得不妙,当即提气上行,绕到了一处高楼上,俯瞰整个将军府。只见妖异的大火从东南角烧起,顺着风向逐渐向西北蚕食,愈演愈烈,不见减缓之势。

    这火烧得蹊跷。

    程又青心下暗想,绕柱而下,从地上拣了几颗石子握在手里,攀上了将军府二侧门口的一棵大槐树。

    槐树的半拉树冠伸到将军府里边,看看距离,恰好可以跳进府内夹道之中。

    程又青朝着夹道东头弹出一枚石子。

    投石问路。

    “嗤”地一声,石子落地,未及弹起,便听见簌簌凌厉风声朝树上的程又青迎面而来。

    这是一只斜斜的羽箭。可惜由于距离太长,射到程又青所在处时已成颓势。

    不出所料,有人把守。

    程又青伸手一捞,将羽箭收入掌中,旋即身形一动,顺着将军府高墙如壁虎般溜下,潜伏于墙根下的阴翳中。

    夹道东头果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把守的人一击不中,来此处细察。

    借着远处的火光,程又青看清了这人形貌。他身上穿着士兵的甲胄,背上背着一把弓,右手握长刀,左手擎火把,快步疾行而来。

    也是一个使刀的。

    程又青放缓了呼吸,从背上缓缓抽出一柄的大刀。

    与一般江湖女侠客使用的柳叶刀不同,程又青这一柄刀古朴沉重。她的刀法也与潇洒秀丽的江湖细刀客大相径庭,刚猛顽直,颇具古风,在女子之中极为罕见。

    她握住了刀,弓身蓄势,如同黑暗中蛰伏的一头野兽。

    *

    夜色如墨水般化开,就算隔厢边将军府火光冲天,狭窄的夹道内还是不免有些幽暗。

    只有一团明亮的火光在甬道之中移动。

    忽然,一阵劲风将火把熄灭。

    士兵反应极快,立刻丢开火把,举刀向前一格。

    但他还是慢了一步。只见眼前一闪,一道凛冽的刀光劈下,下一秒右手五指一痛,竟被齐刷刷削下!

    手中的精钢刀“咣当”一声落在地上,没等发出更大的撞击声,就被一只皮靴踩住。

    眼前亮光骤失,士兵双目还没能适应夜视,只能隐约看到突袭之人高挑劲瘦,手握一柄重刀。

    刀势未收,那粗笨的大刀又如灵蛇一般直点他的喉头。

    这士兵也不顾右手剧痛,转身放开火把,握掌为拳,狠狠朝来人太阳穴打去。同时口中急欲高喊,呼唤同伴。

    可惜还未等他出声,刀刃就狡猾地贴着盔甲的缝隙划开了他的喉咙。士兵口中嗬嗬两声,喷出一口血花。

    一刀毙命。

    *

    程又青扶着士兵瘫软的身子,利落地剥掉他身上的盔甲,穿戴到自己身上。

    幸而她个子在女人中生的高,这幅甲胄穿在身上,不至于十分不合身。

    这士兵腰间还有一副铜牌,正面画着一只振翅欲飞的玄凤,反面刻着士兵的姓名、军号。程又青不认识玄凤标识,但却熟悉这种军中用的身份牌。这幅铜牌是作校验身份、通防行走之用。有了它,程又青可以在将军府自由行走。

    程又青把腰牌、羽箭收在身上,又寻了一口井把尸体沉入水中,直奔顾小少爷的院落。

    *

    将近有十年没有来过将军府,程又青对这里的格局熟门熟路,眼前大火滔天的景象却是无比陌生。

    泼天的红光让将军府如同炼狱,滚烫的气流铺面涌来,鼻尖传来树木烧焦的烟味、尸体的焦臭。但是,程又青还是隐隐约约闻到了一种异香,如松香一般,却带着一股不祥的腥臭。

    松节油。

    她好像明白了将军府火灾的元凶。

    不过此时也容不得程又青细想,她匆匆往西南角的临水听风跑去。

    一路上遇到了零星几个身披甲胄的士兵,程又青都闪身避让。

    或许是因为身上同款式的甲胄是天然的保护色,程又青没有被怀疑。但她还是谨慎地不敢与这一支身份不明的军队对上。

    *

    将军府西南角的火情并没有东侧那么惊人。顾老将军的夫人、儿媳都出身苏杭,因此顾家的格局虽然有京城的宽阔舒朗,也不乏江南的小巧精致。将军府女眷的院落皆是弯水细流,错落经游,折入亭台楼阁。这种构造反而让火势减轻了一点。

    好不容易来到了临水听风,没等她站定,便见到一前一后两个男人从院门口走出。为首的身披钢甲、手握重锤,步伐有力,后面那个作居士打扮,羽扇纶巾,眉目含笑。

    程又青习武多年,一眼就看出前面那个男人实力不俗,远高于刚进将军府手刃的小兵。她孤身一人,不敢与之抗衡。

    然而此地虽然栽种了芭蕉菖蒲,却挡不住她这么大一个人。

    此时正是退无可退。

    程又青一咬牙,不退反进,向前迎上两步,单膝下跪,颔首低头,手执军礼。

    *

    程又青的视角下,只能看到一双冷硬的铁靴,与一双华丽的锦鞋。

    她心如擂鼓,屏息凝神,不敢妄动。

    “咦,来得可真快。”白衣男子先开口道。

    想来他是把程又青当成了叫来办事的兵士,没有起疑。

    “你,去帮大人把里边那具碍眼的尸体处理了。记住,他是被大火烧死的。”

    尸体?是顾况吗?

    程又青心头一跳,一刹那如坠冰窟,手和脚和身子,止不住颤抖。

    难道还是来晚了么?

    她堪堪稳住身体,放低声音,拱手称是。

    所幸面前的两人没有注意她的异样,闲庭信步走远。

    *

    程又青连走带跑,到了临水听风门口往内一瞧,看到眼前的景象,脚磕在门槛上,差点被绊得身形一晃。

    面前的青石板地上躺着一个浑身是血的少年,半个头几乎碎裂,一地红白之物。不远处的墙垣处,有一角月白的衣服一闪而过。程又青眯起眼睛,在就地查看顾小少爷情况和追踪神秘人之间犹豫了一秒,还是蹲下身,用指腹细细揩去少年脸上的血污。

    这一揩一看,就教她明白过来,死去的少年并不是顾况。

    *

    九年前的盛夏,程又青兑现了她与顾老将军的第一个诺言。

    她需要秘密访遍大夏国的山河,找出二十个与顾况生得像的小童。

    顾老将军与她说:你也知道小况的哥哥长什么样,照着阿净的模样找就成了。

    她很快就应下了。

    一年春秋,当她一人一刀一驴,风尘仆仆地回到将军府时,第一眼就看到在明德湖畔泼墨作画的顾况。六岁的小孩穿着轻薄的苏绣单衣,认真地渲染着纸上的荷塘图。

    平心而论,顾况案前的画作形神兼备,令人心羡。几枝娇嫩的荷花娉婷立于水中,下盛接天的荷叶,最妙的是荷花根部的几抹水痕,暗示着游鱼戏莲,给这一幅小画增添无限意趣。

    但是,令程又青皱眉的是身后往来服侍的婢女仆从。

    此时虽然是早上,但是盛夏的暑气已经令人难以忍受。只有顾况身边放了几尊小冰山,冰山后头,几个身着素纱的婢女打着扇子。旁边又有几个粗使婆子,预备着换水换冰,洗笔提盒。

    顾况身上干爽凉快,其余人衣服浸透了汗水,却不敢停下来稍作歇息。

    真是个娇滴滴的公子哥。

    程又青撇嘴,转过头不去看他。

    *

    此时眼下这位少年就是程又青带回的二十小童之一。

    他乍一看与顾家人十分相像,但细看下来,眉眼却较之细长了些,嘴唇较之厚了些。

    程又青将他的尸体轻轻放入了临水听风的火海中,大火爬上他的躯体,瞬间吞没了一切。

    她转头,朝着刚刚那人逃窜的方向追过去。

    *

    顾况一觉醒来,已是天光大亮。

    一宿黑甜,令人餍足。他试着活动了一下手脚,发现经过一晚上的休整,已经有了力气。

    起身下床,就看见桌上有一碟三个细白面包子。顾况的肚子适时发出了响亮的一声,他顾不得什么仪态,抓起一个就塞进口里。

    细白面的宝子还有隐隐的余温,想来已经在桌上放了一些时候,嚼起来已经有点硬了,淡然无味。顾况禁不住想念将军府中每天热气腾腾的早饭。

    清粥小菜,鲈鱼春卷,抱蛋鲜羹。

    厨房的老高,布菜的小螺,服侍的阿喜。

    数十年的光阴就这么湮灭于一场大火。

    顾况空口大嚼,白面包子渐渐噎住了喉咙,变得难以下咽。

    别想了,都已经不在了。

    他告诉自己。

    顾况这才察觉自己的脸上有些异样。

    伸手一摸,才发觉不知不觉流下两行清泪。

    *

    顾况抽噎了一会,将眼泪胡乱一抹,估摸着眼眶不那么红了,便拿上碟子里剩下两个包子,推开木门。

    门口空地上的女人朝他回头看来。

    一身青衣短打,头发束成高高的马尾,手上握着一柄缠布大刀,正舞得游刃有余。

    正是程又青。

    顾况努力憋出一个难看的笑容:“师姐,好久不见。”

章节目录

明月照我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木兰笑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兰笑春并收藏明月照我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