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天上真的是谢谢你啊。如果不是你和你的僚机帮忙,我们三个机组六个人恐怕一个也跑不了。(俄语)”
罗贝尔披着苏联战友发臭的大衣瑟瑟发抖,一言不发地望着篝火发呆。在他的面前,只穿着飞行员皮夹克的苏联中士一边絮叨着一边帮他烤棉裤,得不到罗贝尔的回应也不以为意,毕竟他也知道后者的俄语确实很差。
中士已经了解到,面前这位踝骨骨折的法国飞行员会说法语、德语和英语,但他只是一个出身农村的普普通通的轰炸机后座机枪手,而且年逾四十,实在不懂得那么多门外语。
“这可是精通三门外语的知识分子啊!”中士在帮忙烤干衣服的时候都在想。
只是这里没人提醒他,罗贝尔的祖国是法国,母语就是法语,哪来的“精通三门外语”。
“你现在也不能走路了,等衣服差不多烤干,我就砍树枝做个爬犁拖着你走,你坚持坚持,咱们回部队里蒸桑拿喝酒去。(俄语)”
罗贝尔也不管听没听懂,只是漠然点头:“谢谢。(俄语)”
“同志之间,客气什么!(俄语)”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中士感觉棉裤烤的差不多了,就让罗贝尔先穿上。他随后到林子里用小刀劈了一些树枝,再将罗贝尔的飞行员夹克盖在上面,如此便造出了一个极其简易的爬犁。
将罗贝尔搀扶上去之后,中士拖拽起来仍感吃力,但总比直接背着伤员省劲。而且伤员的双脚俨然已经骨折,根据救护人员讲授的急救课程,骨折的伤员应该尽量抬、而不能背。现在这林子里就中士自己一个人,抬当然不可能,但拖或许能比背强一些。
中士拖行了罗贝尔几步,就留意到这位法国飞行员正用手扒地面帮他省力。中士于是笑着说:“别费劲了,外国同志,你这样把手磨烂也不能帮我省多少力气。(俄语)”
但罗贝尔似乎听不懂他说什么,仍旧用冻得通红的手抠着积雪成冰的地面向后划,中士几次劝解他都置若罔闻。无奈之下,中士只好又去捡了两根粗树干给他,然后摆出了一副滑雪的姿势演示给他:“你就像滑雪那样,滑雪会吗?(俄语)”
罗贝尔点头,接过了两根树枝,两人便继续向北行进。中士毫无疑问是个热心肠,他见罗贝尔在后面昏昏沉沉的,生怕他就此长眠不醒,于是便主动同他交谈:“我叫康斯坦丁·奥夏宁,你呢?你叫什么名字?(俄语)”
“我叫罗贝尔·让·克吕尔,同志。(俄语)”
“果然是前些天帮我们教训了德国人的那个飞行员。”中士再度笑了,“那你是什么军衔啊?我看不懂你袖子上那些条条杠杠的。(俄语)”
“我是中尉。”整句话里罗贝尔就听懂了“军衔”一个词,倒机缘巧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中尉,中尉了啊……”奥夏宁中士叹息道,“我有个和你一样大的儿子,也是中尉,不过他是内务部边防部队的,还在部队上养军犬,就是那种那么大的狼狗,看着真吓人,不过撒起娇来倒跟村里的小土狗没什么两样嘛!”
“……”
“他长得更像我,但性格却更像他的妈妈,不太爱说话,动不动就害羞。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女朋友,真让人发急。但两年前他突然给我们写信,说要跟一个在联谊会上认识的女学生结婚,真让我们又惊讶又欢喜!(俄语)”
罗贝尔听不懂中士在说什么,“嗯”了一声作为回复,然后继续“滑雪”。但奥夏宁中士似乎打开了话匣子,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回忆中:“他挑中的那个姑娘叫丽达,那可真是个俊俏温柔的姑娘,让我和我老婆高兴得合不拢嘴。而且结婚刚刚两个月,丽达就怀孕了,去年年初,我就有了一个孙子。哎呀,现在想想还是令人高兴!(俄语)”
“……”
“可是后来打仗了,我的儿子就没了……虽然他们只说是失踪,但我知道……失踪就是没了。他是政工干部,当不成俘虏,要是能跑早就跑回来了。我老婆还成天念叨着,盼望我们的瓦夏还能回家,但战争嘛……(俄语)”
“嗯……”
“因为我内战的时候就是机枪手,所以又响应号召重新参军——虽然因为身体不好只能坐着打机枪就是了,我的老婆也在厂里干活,实在没空照顾孩子,丽达后来也参军去了,所以孙子只能拜托亲家母照顾,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着见到我的小孙子。(俄语)”
“……”
“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奥夏宁中士自嘲地苦笑,“你也听不懂,就当我纯放屁了。(俄语)”
“嗯。”
罗贝尔的回应令奥夏宁哭笑不得:“你接的还真好!(俄语)”
两人继续在林间跋涉,每走一会,奥夏宁中士就提醒一声罗贝尔:“别睡着了!(俄语)”() ()
罗贝尔就回答:“好的,我不睡。(俄语)”
只是很快,罗贝尔开始高烧,说话也不清晰了。
“泡了水,湿衣服又没及时脱下来,发烧还不应该吗?”奥夏宁中士无奈地叹了口气,停下脚步,从虚弱的罗贝尔手中取回两根木棍扔掉,“你帮不上什么忙了,扔了木棍减重吧。(俄语)”
罗贝尔只有叹息的力气了。
奥夏宁中士拖着罗贝尔,借助地图和指南针的帮助缓慢地走出森林,接着穿过一片覆雪的农田,沿着一条荒芜的道路继续向北。两人一路上看到的双方的飞机残骸就有十几处之多。有几处甚至就是刚刚那场空战造成的——或许德卡斯特罗的飞机也在其中。
罗贝尔低声问道:“我的僚机……(俄语)”
“你的僚机……他应该在你被击落之后很快就被击落了,而且我们都没看到他跳伞。(俄语)”
这个法国飞行员很没出息地流泪了。
听见罗贝尔在身后抹眼泪,百战余生的奥夏宁根本升不起去指责这个法国人软弱的想法。他同样步履艰难、思绪万千。正当他也忍不住要为自己牺牲的战友和儿子流泪时,他突然看见了地平线上出现了教堂的尖顶。
“嘿,同志,我们或许有救了!(俄语)”
之所以要说“或许”,是因为奥夏宁从坠毁的飞机上捡来的航空图标注敌我态势并不清晰,他只能确定这个村子大概还在苏军的控制下,但是说不住会不会有德国人在他们艰难跋涉的时候将其占领。
于是奥夏宁便将罗贝尔拖到农田旁的水沟里,用树枝将其伪装起来,然后自己带上手枪前去侦查。过不多久,奥夏宁便高兴地带着两个健壮的妇女提着担架,将罗贝尔抬进了村子。
或许是错觉,进入村庄的罗贝尔仿佛听到了悠远高洁的圣咏歌声,越是靠近教堂,声音就越发明显。他以为自己已经产生了幻觉,但在他被抬进教堂之后,就被面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
一名高大瘦削的空军中尉站在教堂的圣坛上,上身的红军年套头衫还算完整,下身的裤子便破破烂烂的,甚至有烧焦的痕迹。冬日的日光透过教堂的窗口露在他的身上,他神态舒缓、目光平和,如同圣徒一样站在主基督的圣象下,高声在村民的面前用一种罗贝尔从未听过的语言吟唱着圣歌。而他面前的村民们则一脸肃穆,纷纷垂首为前线的亲人祈祷。
罗贝尔出神地望着这一幕,沉重的呼吸都放轻了不少。
这一幕也让奥夏宁中士惊呆了。
那个空军中尉向出现在教堂入口的几人微微点头,继续吟唱直到圣歌结束,他接着换回了罗贝尔能听懂几分的俄语:“愿临危祖国顽强,前线官兵平安,陷寇生民无恙,阿门——”
在场所有村民——几乎没有青年,全是老朽无力的妇孺老者——无不虔信地望着神坛上的苏联军官,一齐画十字回应:“阿门!”
名义上还是个天主教徒的罗贝尔按照公教会的礼节划了十字,就连奥夏宁中士犹豫了一会,也跟着划了个正教十字。
在居民散去之后,奥夏宁中士终于忍不住向那个极为淡定的空军上尉发问:“亚历山大·杜卡斯基同志,你还会干这营生呢?(俄语)”
杜卡斯基中尉显然没有因奥夏宁将“布道”称为“营生”而感到不快,他无奈地笑了笑,从神坛上走下来:“如果不是这里的留守老人已经为前线的子弟焦虑到了几乎无法沟通的程度,我也不会在这里装神弄鬼。(俄语)”
“你唱的是啥啊?(俄语)”
“希腊语的《圣子升天歌》。”杜卡斯基神色坦然,“也算是我会的为数不多的家乡的歌谣了。(俄语)”
“你不是格鲁吉亚人吗?(俄语)”
“我故乡在爱琴海畔,距离士麦那不远。(俄语)”杜卡斯基说罢,留意到了担架上的罗贝尔,然后立刻换上了法语,“罗贝尔·克吕尔同志,你还好吗?(法语)”
听到这熟悉的糟糕法语,罗贝尔总算想起了这是哪位,他擦去泪痕,强打精神道:“我的踝骨碎了,倚重的助手也凶多吉少,恐怕算不上好。(法语)”
杜卡斯基按着罗贝尔的肩膀以作安慰:“我马上请村里的干部找马车把我们送回部队,等您养好伤,我们再去给战友们复仇。另外,今天的事,我们整个分队都承了您的情,如果不是您和您的战友舍身相助,我们只怕一个都走不了,现在六个人却活了五个——这都是您二人的功劳。(法语)”
“功劳谈不上,但咱们一定会再配合作战的。(法语)”
“一定有机会的,说不定我还能做你的僚机呢,法国的‘骑士’(法语)。”
罗贝尔披着苏联战友发臭的大衣瑟瑟发抖,一言不发地望着篝火发呆。在他的面前,只穿着飞行员皮夹克的苏联中士一边絮叨着一边帮他烤棉裤,得不到罗贝尔的回应也不以为意,毕竟他也知道后者的俄语确实很差。
中士已经了解到,面前这位踝骨骨折的法国飞行员会说法语、德语和英语,但他只是一个出身农村的普普通通的轰炸机后座机枪手,而且年逾四十,实在不懂得那么多门外语。
“这可是精通三门外语的知识分子啊!”中士在帮忙烤干衣服的时候都在想。
只是这里没人提醒他,罗贝尔的祖国是法国,母语就是法语,哪来的“精通三门外语”。
“你现在也不能走路了,等衣服差不多烤干,我就砍树枝做个爬犁拖着你走,你坚持坚持,咱们回部队里蒸桑拿喝酒去。(俄语)”
罗贝尔也不管听没听懂,只是漠然点头:“谢谢。(俄语)”
“同志之间,客气什么!(俄语)”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中士感觉棉裤烤的差不多了,就让罗贝尔先穿上。他随后到林子里用小刀劈了一些树枝,再将罗贝尔的飞行员夹克盖在上面,如此便造出了一个极其简易的爬犁。
将罗贝尔搀扶上去之后,中士拖拽起来仍感吃力,但总比直接背着伤员省劲。而且伤员的双脚俨然已经骨折,根据救护人员讲授的急救课程,骨折的伤员应该尽量抬、而不能背。现在这林子里就中士自己一个人,抬当然不可能,但拖或许能比背强一些。
中士拖行了罗贝尔几步,就留意到这位法国飞行员正用手扒地面帮他省力。中士于是笑着说:“别费劲了,外国同志,你这样把手磨烂也不能帮我省多少力气。(俄语)”
但罗贝尔似乎听不懂他说什么,仍旧用冻得通红的手抠着积雪成冰的地面向后划,中士几次劝解他都置若罔闻。无奈之下,中士只好又去捡了两根粗树干给他,然后摆出了一副滑雪的姿势演示给他:“你就像滑雪那样,滑雪会吗?(俄语)”
罗贝尔点头,接过了两根树枝,两人便继续向北行进。中士毫无疑问是个热心肠,他见罗贝尔在后面昏昏沉沉的,生怕他就此长眠不醒,于是便主动同他交谈:“我叫康斯坦丁·奥夏宁,你呢?你叫什么名字?(俄语)”
“我叫罗贝尔·让·克吕尔,同志。(俄语)”
“果然是前些天帮我们教训了德国人的那个飞行员。”中士再度笑了,“那你是什么军衔啊?我看不懂你袖子上那些条条杠杠的。(俄语)”
“我是中尉。”整句话里罗贝尔就听懂了“军衔”一个词,倒机缘巧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中尉,中尉了啊……”奥夏宁中士叹息道,“我有个和你一样大的儿子,也是中尉,不过他是内务部边防部队的,还在部队上养军犬,就是那种那么大的狼狗,看着真吓人,不过撒起娇来倒跟村里的小土狗没什么两样嘛!”
“……”
“他长得更像我,但性格却更像他的妈妈,不太爱说话,动不动就害羞。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女朋友,真让人发急。但两年前他突然给我们写信,说要跟一个在联谊会上认识的女学生结婚,真让我们又惊讶又欢喜!(俄语)”
罗贝尔听不懂中士在说什么,“嗯”了一声作为回复,然后继续“滑雪”。但奥夏宁中士似乎打开了话匣子,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回忆中:“他挑中的那个姑娘叫丽达,那可真是个俊俏温柔的姑娘,让我和我老婆高兴得合不拢嘴。而且结婚刚刚两个月,丽达就怀孕了,去年年初,我就有了一个孙子。哎呀,现在想想还是令人高兴!(俄语)”
“……”
“可是后来打仗了,我的儿子就没了……虽然他们只说是失踪,但我知道……失踪就是没了。他是政工干部,当不成俘虏,要是能跑早就跑回来了。我老婆还成天念叨着,盼望我们的瓦夏还能回家,但战争嘛……(俄语)”
“嗯……”
“因为我内战的时候就是机枪手,所以又响应号召重新参军——虽然因为身体不好只能坐着打机枪就是了,我的老婆也在厂里干活,实在没空照顾孩子,丽达后来也参军去了,所以孙子只能拜托亲家母照顾,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着见到我的小孙子。(俄语)”
“……”
“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奥夏宁中士自嘲地苦笑,“你也听不懂,就当我纯放屁了。(俄语)”
“嗯。”
罗贝尔的回应令奥夏宁哭笑不得:“你接的还真好!(俄语)”
两人继续在林间跋涉,每走一会,奥夏宁中士就提醒一声罗贝尔:“别睡着了!(俄语)”() ()
罗贝尔就回答:“好的,我不睡。(俄语)”
只是很快,罗贝尔开始高烧,说话也不清晰了。
“泡了水,湿衣服又没及时脱下来,发烧还不应该吗?”奥夏宁中士无奈地叹了口气,停下脚步,从虚弱的罗贝尔手中取回两根木棍扔掉,“你帮不上什么忙了,扔了木棍减重吧。(俄语)”
罗贝尔只有叹息的力气了。
奥夏宁中士拖着罗贝尔,借助地图和指南针的帮助缓慢地走出森林,接着穿过一片覆雪的农田,沿着一条荒芜的道路继续向北。两人一路上看到的双方的飞机残骸就有十几处之多。有几处甚至就是刚刚那场空战造成的——或许德卡斯特罗的飞机也在其中。
罗贝尔低声问道:“我的僚机……(俄语)”
“你的僚机……他应该在你被击落之后很快就被击落了,而且我们都没看到他跳伞。(俄语)”
这个法国飞行员很没出息地流泪了。
听见罗贝尔在身后抹眼泪,百战余生的奥夏宁根本升不起去指责这个法国人软弱的想法。他同样步履艰难、思绪万千。正当他也忍不住要为自己牺牲的战友和儿子流泪时,他突然看见了地平线上出现了教堂的尖顶。
“嘿,同志,我们或许有救了!(俄语)”
之所以要说“或许”,是因为奥夏宁从坠毁的飞机上捡来的航空图标注敌我态势并不清晰,他只能确定这个村子大概还在苏军的控制下,但是说不住会不会有德国人在他们艰难跋涉的时候将其占领。
于是奥夏宁便将罗贝尔拖到农田旁的水沟里,用树枝将其伪装起来,然后自己带上手枪前去侦查。过不多久,奥夏宁便高兴地带着两个健壮的妇女提着担架,将罗贝尔抬进了村子。
或许是错觉,进入村庄的罗贝尔仿佛听到了悠远高洁的圣咏歌声,越是靠近教堂,声音就越发明显。他以为自己已经产生了幻觉,但在他被抬进教堂之后,就被面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
一名高大瘦削的空军中尉站在教堂的圣坛上,上身的红军年套头衫还算完整,下身的裤子便破破烂烂的,甚至有烧焦的痕迹。冬日的日光透过教堂的窗口露在他的身上,他神态舒缓、目光平和,如同圣徒一样站在主基督的圣象下,高声在村民的面前用一种罗贝尔从未听过的语言吟唱着圣歌。而他面前的村民们则一脸肃穆,纷纷垂首为前线的亲人祈祷。
罗贝尔出神地望着这一幕,沉重的呼吸都放轻了不少。
这一幕也让奥夏宁中士惊呆了。
那个空军中尉向出现在教堂入口的几人微微点头,继续吟唱直到圣歌结束,他接着换回了罗贝尔能听懂几分的俄语:“愿临危祖国顽强,前线官兵平安,陷寇生民无恙,阿门——”
在场所有村民——几乎没有青年,全是老朽无力的妇孺老者——无不虔信地望着神坛上的苏联军官,一齐画十字回应:“阿门!”
名义上还是个天主教徒的罗贝尔按照公教会的礼节划了十字,就连奥夏宁中士犹豫了一会,也跟着划了个正教十字。
在居民散去之后,奥夏宁中士终于忍不住向那个极为淡定的空军上尉发问:“亚历山大·杜卡斯基同志,你还会干这营生呢?(俄语)”
杜卡斯基中尉显然没有因奥夏宁将“布道”称为“营生”而感到不快,他无奈地笑了笑,从神坛上走下来:“如果不是这里的留守老人已经为前线的子弟焦虑到了几乎无法沟通的程度,我也不会在这里装神弄鬼。(俄语)”
“你唱的是啥啊?(俄语)”
“希腊语的《圣子升天歌》。”杜卡斯基神色坦然,“也算是我会的为数不多的家乡的歌谣了。(俄语)”
“你不是格鲁吉亚人吗?(俄语)”
“我故乡在爱琴海畔,距离士麦那不远。(俄语)”杜卡斯基说罢,留意到了担架上的罗贝尔,然后立刻换上了法语,“罗贝尔·克吕尔同志,你还好吗?(法语)”
听到这熟悉的糟糕法语,罗贝尔总算想起了这是哪位,他擦去泪痕,强打精神道:“我的踝骨碎了,倚重的助手也凶多吉少,恐怕算不上好。(法语)”
杜卡斯基按着罗贝尔的肩膀以作安慰:“我马上请村里的干部找马车把我们送回部队,等您养好伤,我们再去给战友们复仇。另外,今天的事,我们整个分队都承了您的情,如果不是您和您的战友舍身相助,我们只怕一个都走不了,现在六个人却活了五个——这都是您二人的功劳。(法语)”
“功劳谈不上,但咱们一定会再配合作战的。(法语)”
“一定有机会的,说不定我还能做你的僚机呢,法国的‘骑士’(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