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何云婕自台狱中苏醒的第三天。她从狱卒口中获知,明日午时,她就会被押出大牢,施以大辟之刑。
大辟,即为砍头,“笞杖徒流死”五刑中的死刑。
她现在的身份是沈恪,字明慎,二十四岁的煜朝大理寺断丞,属左断刑。因这官员的身份,她所处的正是御史台负责的台狱,主要拘禁犯罪官员,以及民间的重刑犯。
“可我本来是个民庭法官啊……”她不无忧虑地捻着眉心。
原本的沈恪同样是女儿身,这一点确认无疑。不属于这副身体的记忆纷纷从大脑中涌流出来,让她头痛欲裂。
何云婕的思绪回到她原本该处于的时空。她是望海市广开区人民法院的一名员额法官,遴选入额不到一个月。星期五早上她刚来到单位门口,审理的一起借贷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便手持一把榔头朝她扑了过来。她只觉头顶一裂,似乎有什么温热粘滑的液体流了下来,随后便倒在地上,失去了意识。
醒来时她就在这里了。
好不容易入了员额,现在一夜回到解放前,何云婕心里属实五味杂陈,更不须提为明日如何面对刽子手的大刀,做一整晚的心理建设了。
沈恪与她不同,想致沈恪于死地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其为之肝脑涂地的当今皇帝。俎上鱼肉一般罹受刑讯拷打时,她强撑着痛到麻木的意识,结合沈恪残存不多的记忆,大略掌握了些许线索:沈恪涉嫌与犯下“清风词案”的谋反罪臣幽云郡王萧元恺蝇营狗苟,致使龙颜大怒,按十恶中“谋叛”处置,随萧元恺一同下狱候斩。
其实她不过是替那老将上书辩白,顺便求了几句情。
沈恪本人始终认为圣上是被奸佞所蔽,误害忠良,身处狱中仍不忘残衣血书上奏鸣冤,毫无意外,奏疏石沉大海。
何云婕忍不住嘲弄说:“没有皇帝的默许,谁敢直接把中央官员拉进来坐牢啊?不出意外的话,你可能是本朝第一批被执行死刑的文官。在我们那儿,职务犯罪一般都不适用死刑了。”
自己跟自己吵架是毫无意义的,当务之急,是先找到自救的门路,她必须尽快适应“沈恪”这个新身份。
逃狱并不现实。且不论此处典狱重地,铁壁铜墙戒备森严,在此之前沈恪已经遭受了五轮刑讯拷打,“掉柴”、“超棍”等酷刑都挨了个遍,全身上下遍体鳞伤,加之连日高烧不退,仅是在席上翻个身,她都觉得头晕目眩。
“唉,认了也是死,不认也是死,何苦嘴硬跟自己过不去呢?”
大牢负责放饭的狱卒牢子脾气还算和顺,每次替她卸枷时动作都是轻柔的。见她被束缚久了,手臂僵直得无法屈伸,还会轻叹一声,端着碗,一口一口把粥喂进她口中。沈恪顾不得肿痛的咽喉,一面狼吞虎咽,一面问:
“小哥,当真就无一人肯出钱出面捞我吗?”
狱卒嗤笑道:“官人,您要是早在朝堂之上有那人情往来,也就不必在此处受罪了,是不是?”
他说得有理。沈恪看看烂桃儿似的两手,倚在牢门上,实在欲哭无泪。
无妨,人头落地之后,没准就能穿越回家了。
“最后一顿饭了,您还是吃饱点,好上路。”狱卒把碗放下,掰碎手里的炊饼,用剩下的粥泡软,“小人从自己的伙食里省出来一块炊饼给您,知道您平日锦衣玉食,吃不惯这个,但也是小人一片心意,还望您不要嫌弃。”
听出他话里有话,沈恪嘶哑问道:“小哥,何出此言?”
“不晓得您还记得么,昔年小的初来乍到,不懂规矩,冲撞了到狱巡察的您,您不仅不记小人之过,还免了后续礼仪。今日在此相见,也是缘分。”
“其实官人我不是很想要这缘分。”沈恪暗暗感慨。”
狱卒没着眼看她的反应,自顾自道:“要小人说啊,如今这世道,实在是不给好人活路。幽云郡王一生驻守北疆,胜仗无数,临老了却是这个下场,任谁看了都不忍心,听说,连王府都给连夜抄斩了。还好,有人打听到,王府家的小世子萧景台因为在外带兵,躲过了一劫,现在去向不明。”
萧景台,郡王独子,官拜武散职游击将军。顾名思义,游击,即为在边境要地游动巡防。他十二岁时便随军出征,屡立战功,锋芒不让其父。
不过,沈恪是文官,平日只在大理寺中埋头办案,因而二人从未打过照面。
“世道再乱,命还是自己的,不也得尽力活下去么。”她宽慰地笑笑,“老郡王如何了?这几日都没再听过他的消息了。”
狱卒小心翼翼地向四下张望一番,示意她把耳朵贴过来:“昨儿个就断气了。”
“断气了?”
“是,本来年纪就大了,身上还有旧伤,根本扛不住几轮拷打,谁能想到那群人下手那么重,真给打死了呢。老爷子断气前还在喊冤,晚上就被扔去乱葬岗了,现在都不敢声张。”
沈恪不免为之沉吟。狱卒想把最后一口粥喂给她,却听得牢外有人高喊:
“走水了!走水了!快来人呐!”
沈恪闻声向外望去,并未看见火光,只见一群人拎着抱着水桶向东奔去,兼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哭嚎声回荡。
“走水了,怎么会走水……”狱卒放下碗,把手往衣服上一抹,“官人,我出去看看。”
“嗯,行动小心些。”
然而,不过片刻,沈恪估量着狱卒还没走出牢狱大门,惊恐的惨叫声便传进了她耳中,随即一个清朗沉稳的青年男声响起:
“大理寺左断刑沈恪关在哪儿?”
“找我的?”沈恪把头顶在牢门上,努力向大门处张望,只能看个大概。一大群身着甲胄的兵士将狱卒团团围住,为首之人个子格外高,扯着狱卒的衣领,把他拎了起来。
狱卒声音打着颤,强作镇定道:“在那儿,军爷,我带您去,我带您去。”
沈恪默默咽了口唾沫,不知来的是救星还是阎王。不多时,一行人来到牢门前,沈恪上下打量那为首的高个子青年,他全副武装,提一把手刀,头上虽戴着盔甲,却也能看出样貌俊秀,年龄不过二十上下。
他一把将狱卒掷到牢门上:
“把门打开。”
狱卒结结实实摔了一跤,痛得龇牙咧嘴,可还得赔着笑哀求:“军爷,我、我要是开了门,脑袋就不保了。”
青年抽刀出鞘,刀刃抵在狱卒颈侧:
“你不开门,脑袋也不保。”
“他只是个普通百姓,别为难他。”沈恪端坐在长席上,出声喝止。青年愣愣地盯了她一会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道:
“沈断丞,我要救你出来。“
“我知道。”沈恪无奈颔首,“他不给你钥匙,你不会自己翻么?他主动给你,跟你自己抢来,性质能一样吗?”
也许是发觉沈恪的话有道理,青年朝身侧两人使了个眼神。那两人把狱卒架起来,从领口一直摸到□□,没摸到钥匙,又把他倒过来抖了抖。
叮当一声响,钥匙落地,跳了几下。
“拖走。”狱卒已经失去利用价值,青年摆了摆手,打开牢门进来。沈恪能嗅到他身上风尘仆仆的气息,夹杂着些许血腥味,大约是刚经历过一场厮杀。他径直走向长席,不由分说将她横抱起来。
突然失去平衡,沈恪下意识地揽住他的脖颈:“我自己能走!”
青年走得大步流星,但托她托得很稳:“劫狱事急,恐有埋伏,容不得耽搁,冒犯了。”
沈恪知道,这是嫌她伤重走不快。她不习惯同男人距离太近,僵硬地往他臂弯外挪了挪。
为了验证内心的猜想,她压低声音,试探地唤他:“小世子?”
青年讶然瞪大眼睛:“你见过我?”
“年纪不大,有私兵,敢在这个时候劫狱,除了你还能有谁?”沈恪哑然失笑,又疑惑问,“你既担心有埋伏,为何还敢前来?”
“台狱常用重刑,这我是知道的,家父沉疴在身,恐怕撑不了多久。再者,断丞为我父子仗义执言,我若畏死龟缩一隅,任凭你断送性命,固非大丈夫所为。台狱与军营相距甚远,此处守军已被我击溃,他们一时调不来太多追兵,足够我们逃出生天。”
沈恪垂下眼眸:“那个,老郡王他……”
“我搜遍了台狱,未能找到父亲,故而先来救你。我会先送你上离京的马车,车上是我的心腹,我留下来继续找。”
停留得越久,风险越大。沈恪再不忍心告知真相,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留下来送死:“……他没扛过拷打,薨逝了,遗体在城外乱葬岗。”
萧景台的步伐踉跄了一下。
“……早有预感。”
沈恪能感受到他甲胄下的身躯在微微颤抖,她抬手搭在他肩上,权当安抚。
“请节哀,你是他冤情昭雪的唯一希望。”
“……我知道。”萧景台合上了双眼,“为今之计,也只有尽早撤离京城,再做打算了。”
言语间,他们已走出牢狱大门。萧景台的随从并没有对那好心狱卒痛下杀手,仅是五花大绑了起来,嘴里还塞上一块抹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知道吗?”
狱卒拼命点头。
门外人头攒动,将士们擎着火把,将台狱内一众行刑官员押来,踹倒在萧景台面前。
“世子,一共八人,怎么处置?”
萧景台托着沈恪的腰,扶她坐在马鞍上,随后自己也跨坐上去,一抖缰绳。
“杀,不必来回报了。”
沈恪毕竟是一介文人,从未骑过马,身子又虚弱,在马背上摇摇欲坠。萧景台出手搀住她,低声道:
“沈断丞若是信得过萧某,可随我一道返回幽云,我必以上士之礼相待。如若信不过,离开京城后,我会将你托付给靠得住的人家藏匿休养。”他顿了顿,“我只担心,你以女子之身流落民间,多少不便。”
沈恪眼神一凛:“你知道我是女的?”
“朝中早有传闻,只是沈断丞经世之才,是男是女倒也无关紧要了,我也是方才抱你时才确定。”萧景台颊上泛起可疑的红晕,“所以……你意下如何?”
沈恪几不可闻地叹道:“那就走吧。你说得对,除了跟你走,我还能去哪儿呢?”
“好。”
萧景台两腿一夹马腹,踱至八名行刑官面前,居高临下道:
“我朝文武官员之间虽积怨已久,但家父为人宽厚,从未苛待刁难过几位,相反,你们中有人还是仰仗家父举荐,才有今日风光。眼下非我畏强欺弱,但诸位为虎作伥杀害忠良,我为人子,为人臣,替父报仇,为国除害,也是理所应当。”
八名官员瑟缩在一处,不敢仰头看他。
“从法律上讲,刑讯逼供致人死亡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的规定从重处罚。”沈恪幽幽附和道。
“断丞?你说什么?”
忘了,现代刑法对古代犯罪没有溯及力。沈恪冲他勉强一笑:“该走了,再拖就走不掉了。”
晖京城共有十二道城门,按计划,萧景台从西北的卫州门突围出去,那里有安插好的人手接应。其余人等则乔装融入市井,静观其变,也便于传递情报。
在沈恪的劝说下,萧景台又随机放跑了几个台狱在押的官员,以掩人耳目、混淆视听。他们都为因政见不同而得罪勋贵的普通官吏,无权无势,下狱也无处鸣冤。
从监牢到台狱大门,一路可见身着甲胄的死尸,沈恪只觉如鲠在喉,不忍多看。萧景台纵马飞驰,路线早已烂熟于心。
转过皇城之中道道高墙,长夜的万籁俱寂下,似有人群的喧豗,伴着刀枪碰撞铿鸣。萧景台勒马侧耳细听,随后悄声将身影藏入暗处躲避。
“是殿前巡逻的卫兵,我们绕道走。”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大辟,即为砍头,“笞杖徒流死”五刑中的死刑。
她现在的身份是沈恪,字明慎,二十四岁的煜朝大理寺断丞,属左断刑。因这官员的身份,她所处的正是御史台负责的台狱,主要拘禁犯罪官员,以及民间的重刑犯。
“可我本来是个民庭法官啊……”她不无忧虑地捻着眉心。
原本的沈恪同样是女儿身,这一点确认无疑。不属于这副身体的记忆纷纷从大脑中涌流出来,让她头痛欲裂。
何云婕的思绪回到她原本该处于的时空。她是望海市广开区人民法院的一名员额法官,遴选入额不到一个月。星期五早上她刚来到单位门口,审理的一起借贷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便手持一把榔头朝她扑了过来。她只觉头顶一裂,似乎有什么温热粘滑的液体流了下来,随后便倒在地上,失去了意识。
醒来时她就在这里了。
好不容易入了员额,现在一夜回到解放前,何云婕心里属实五味杂陈,更不须提为明日如何面对刽子手的大刀,做一整晚的心理建设了。
沈恪与她不同,想致沈恪于死地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其为之肝脑涂地的当今皇帝。俎上鱼肉一般罹受刑讯拷打时,她强撑着痛到麻木的意识,结合沈恪残存不多的记忆,大略掌握了些许线索:沈恪涉嫌与犯下“清风词案”的谋反罪臣幽云郡王萧元恺蝇营狗苟,致使龙颜大怒,按十恶中“谋叛”处置,随萧元恺一同下狱候斩。
其实她不过是替那老将上书辩白,顺便求了几句情。
沈恪本人始终认为圣上是被奸佞所蔽,误害忠良,身处狱中仍不忘残衣血书上奏鸣冤,毫无意外,奏疏石沉大海。
何云婕忍不住嘲弄说:“没有皇帝的默许,谁敢直接把中央官员拉进来坐牢啊?不出意外的话,你可能是本朝第一批被执行死刑的文官。在我们那儿,职务犯罪一般都不适用死刑了。”
自己跟自己吵架是毫无意义的,当务之急,是先找到自救的门路,她必须尽快适应“沈恪”这个新身份。
逃狱并不现实。且不论此处典狱重地,铁壁铜墙戒备森严,在此之前沈恪已经遭受了五轮刑讯拷打,“掉柴”、“超棍”等酷刑都挨了个遍,全身上下遍体鳞伤,加之连日高烧不退,仅是在席上翻个身,她都觉得头晕目眩。
“唉,认了也是死,不认也是死,何苦嘴硬跟自己过不去呢?”
大牢负责放饭的狱卒牢子脾气还算和顺,每次替她卸枷时动作都是轻柔的。见她被束缚久了,手臂僵直得无法屈伸,还会轻叹一声,端着碗,一口一口把粥喂进她口中。沈恪顾不得肿痛的咽喉,一面狼吞虎咽,一面问:
“小哥,当真就无一人肯出钱出面捞我吗?”
狱卒嗤笑道:“官人,您要是早在朝堂之上有那人情往来,也就不必在此处受罪了,是不是?”
他说得有理。沈恪看看烂桃儿似的两手,倚在牢门上,实在欲哭无泪。
无妨,人头落地之后,没准就能穿越回家了。
“最后一顿饭了,您还是吃饱点,好上路。”狱卒把碗放下,掰碎手里的炊饼,用剩下的粥泡软,“小人从自己的伙食里省出来一块炊饼给您,知道您平日锦衣玉食,吃不惯这个,但也是小人一片心意,还望您不要嫌弃。”
听出他话里有话,沈恪嘶哑问道:“小哥,何出此言?”
“不晓得您还记得么,昔年小的初来乍到,不懂规矩,冲撞了到狱巡察的您,您不仅不记小人之过,还免了后续礼仪。今日在此相见,也是缘分。”
“其实官人我不是很想要这缘分。”沈恪暗暗感慨。”
狱卒没着眼看她的反应,自顾自道:“要小人说啊,如今这世道,实在是不给好人活路。幽云郡王一生驻守北疆,胜仗无数,临老了却是这个下场,任谁看了都不忍心,听说,连王府都给连夜抄斩了。还好,有人打听到,王府家的小世子萧景台因为在外带兵,躲过了一劫,现在去向不明。”
萧景台,郡王独子,官拜武散职游击将军。顾名思义,游击,即为在边境要地游动巡防。他十二岁时便随军出征,屡立战功,锋芒不让其父。
不过,沈恪是文官,平日只在大理寺中埋头办案,因而二人从未打过照面。
“世道再乱,命还是自己的,不也得尽力活下去么。”她宽慰地笑笑,“老郡王如何了?这几日都没再听过他的消息了。”
狱卒小心翼翼地向四下张望一番,示意她把耳朵贴过来:“昨儿个就断气了。”
“断气了?”
“是,本来年纪就大了,身上还有旧伤,根本扛不住几轮拷打,谁能想到那群人下手那么重,真给打死了呢。老爷子断气前还在喊冤,晚上就被扔去乱葬岗了,现在都不敢声张。”
沈恪不免为之沉吟。狱卒想把最后一口粥喂给她,却听得牢外有人高喊:
“走水了!走水了!快来人呐!”
沈恪闻声向外望去,并未看见火光,只见一群人拎着抱着水桶向东奔去,兼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哭嚎声回荡。
“走水了,怎么会走水……”狱卒放下碗,把手往衣服上一抹,“官人,我出去看看。”
“嗯,行动小心些。”
然而,不过片刻,沈恪估量着狱卒还没走出牢狱大门,惊恐的惨叫声便传进了她耳中,随即一个清朗沉稳的青年男声响起:
“大理寺左断刑沈恪关在哪儿?”
“找我的?”沈恪把头顶在牢门上,努力向大门处张望,只能看个大概。一大群身着甲胄的兵士将狱卒团团围住,为首之人个子格外高,扯着狱卒的衣领,把他拎了起来。
狱卒声音打着颤,强作镇定道:“在那儿,军爷,我带您去,我带您去。”
沈恪默默咽了口唾沫,不知来的是救星还是阎王。不多时,一行人来到牢门前,沈恪上下打量那为首的高个子青年,他全副武装,提一把手刀,头上虽戴着盔甲,却也能看出样貌俊秀,年龄不过二十上下。
他一把将狱卒掷到牢门上:
“把门打开。”
狱卒结结实实摔了一跤,痛得龇牙咧嘴,可还得赔着笑哀求:“军爷,我、我要是开了门,脑袋就不保了。”
青年抽刀出鞘,刀刃抵在狱卒颈侧:
“你不开门,脑袋也不保。”
“他只是个普通百姓,别为难他。”沈恪端坐在长席上,出声喝止。青年愣愣地盯了她一会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道:
“沈断丞,我要救你出来。“
“我知道。”沈恪无奈颔首,“他不给你钥匙,你不会自己翻么?他主动给你,跟你自己抢来,性质能一样吗?”
也许是发觉沈恪的话有道理,青年朝身侧两人使了个眼神。那两人把狱卒架起来,从领口一直摸到□□,没摸到钥匙,又把他倒过来抖了抖。
叮当一声响,钥匙落地,跳了几下。
“拖走。”狱卒已经失去利用价值,青年摆了摆手,打开牢门进来。沈恪能嗅到他身上风尘仆仆的气息,夹杂着些许血腥味,大约是刚经历过一场厮杀。他径直走向长席,不由分说将她横抱起来。
突然失去平衡,沈恪下意识地揽住他的脖颈:“我自己能走!”
青年走得大步流星,但托她托得很稳:“劫狱事急,恐有埋伏,容不得耽搁,冒犯了。”
沈恪知道,这是嫌她伤重走不快。她不习惯同男人距离太近,僵硬地往他臂弯外挪了挪。
为了验证内心的猜想,她压低声音,试探地唤他:“小世子?”
青年讶然瞪大眼睛:“你见过我?”
“年纪不大,有私兵,敢在这个时候劫狱,除了你还能有谁?”沈恪哑然失笑,又疑惑问,“你既担心有埋伏,为何还敢前来?”
“台狱常用重刑,这我是知道的,家父沉疴在身,恐怕撑不了多久。再者,断丞为我父子仗义执言,我若畏死龟缩一隅,任凭你断送性命,固非大丈夫所为。台狱与军营相距甚远,此处守军已被我击溃,他们一时调不来太多追兵,足够我们逃出生天。”
沈恪垂下眼眸:“那个,老郡王他……”
“我搜遍了台狱,未能找到父亲,故而先来救你。我会先送你上离京的马车,车上是我的心腹,我留下来继续找。”
停留得越久,风险越大。沈恪再不忍心告知真相,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留下来送死:“……他没扛过拷打,薨逝了,遗体在城外乱葬岗。”
萧景台的步伐踉跄了一下。
“……早有预感。”
沈恪能感受到他甲胄下的身躯在微微颤抖,她抬手搭在他肩上,权当安抚。
“请节哀,你是他冤情昭雪的唯一希望。”
“……我知道。”萧景台合上了双眼,“为今之计,也只有尽早撤离京城,再做打算了。”
言语间,他们已走出牢狱大门。萧景台的随从并没有对那好心狱卒痛下杀手,仅是五花大绑了起来,嘴里还塞上一块抹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知道吗?”
狱卒拼命点头。
门外人头攒动,将士们擎着火把,将台狱内一众行刑官员押来,踹倒在萧景台面前。
“世子,一共八人,怎么处置?”
萧景台托着沈恪的腰,扶她坐在马鞍上,随后自己也跨坐上去,一抖缰绳。
“杀,不必来回报了。”
沈恪毕竟是一介文人,从未骑过马,身子又虚弱,在马背上摇摇欲坠。萧景台出手搀住她,低声道:
“沈断丞若是信得过萧某,可随我一道返回幽云,我必以上士之礼相待。如若信不过,离开京城后,我会将你托付给靠得住的人家藏匿休养。”他顿了顿,“我只担心,你以女子之身流落民间,多少不便。”
沈恪眼神一凛:“你知道我是女的?”
“朝中早有传闻,只是沈断丞经世之才,是男是女倒也无关紧要了,我也是方才抱你时才确定。”萧景台颊上泛起可疑的红晕,“所以……你意下如何?”
沈恪几不可闻地叹道:“那就走吧。你说得对,除了跟你走,我还能去哪儿呢?”
“好。”
萧景台两腿一夹马腹,踱至八名行刑官面前,居高临下道:
“我朝文武官员之间虽积怨已久,但家父为人宽厚,从未苛待刁难过几位,相反,你们中有人还是仰仗家父举荐,才有今日风光。眼下非我畏强欺弱,但诸位为虎作伥杀害忠良,我为人子,为人臣,替父报仇,为国除害,也是理所应当。”
八名官员瑟缩在一处,不敢仰头看他。
“从法律上讲,刑讯逼供致人死亡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的规定从重处罚。”沈恪幽幽附和道。
“断丞?你说什么?”
忘了,现代刑法对古代犯罪没有溯及力。沈恪冲他勉强一笑:“该走了,再拖就走不掉了。”
晖京城共有十二道城门,按计划,萧景台从西北的卫州门突围出去,那里有安插好的人手接应。其余人等则乔装融入市井,静观其变,也便于传递情报。
在沈恪的劝说下,萧景台又随机放跑了几个台狱在押的官员,以掩人耳目、混淆视听。他们都为因政见不同而得罪勋贵的普通官吏,无权无势,下狱也无处鸣冤。
从监牢到台狱大门,一路可见身着甲胄的死尸,沈恪只觉如鲠在喉,不忍多看。萧景台纵马飞驰,路线早已烂熟于心。
转过皇城之中道道高墙,长夜的万籁俱寂下,似有人群的喧豗,伴着刀枪碰撞铿鸣。萧景台勒马侧耳细听,随后悄声将身影藏入暗处躲避。
“是殿前巡逻的卫兵,我们绕道走。”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