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初三,赵雨桥趁着天未亮,早早出门去了京郊的莲花观。
边关苦寒,父兄在外征战,她总是放心不下。
只恨自己女儿身,入不得朝堂,更不能领兵出征。只能来这莲花观,向各位神君天尊求个心安。
马车停在莲花观前,赵雨桥下车步行。元月初正是寒冷时节,尤其清晨。她着一身素袍,裙角扫过道旁厚重的冰雪,却似浑然不觉。
晨光熹微,山间清寥无人,唯有莲花观中晨起扫雪的女冠。赵雨桥一路上山,同诸位女冠见礼。
莲花观位于京郊山顶,是西京最大的道观,连皇家都会来此祈福祝祷,慕名而来者更是数不胜数。
门前的女冠认出了赵雨桥,引着她去了正殿。她跪在殿中祷告,阖眸默念,过往又在她眼前一一浮现。
她想起北原呼啸的朔风,阵阵裂骨寒,刮得脸生疼、泪直流。
想起荒原之上凄寒的月光,月下银剑凛,铁衣凉。
想起惨胜后父亲的默泪,想起哥哥漏夜奔袭的背影。
想起漫漫黄沙下森森的白骨,想起那一叠叠再也寻不到人的家书。
想起成堆成群的死伤者,血肉模糊,断肢残臂。
想起壮丽的红日变得无比苍凉,青绿的草场也会流血漂橹。
她皱眉想要挥散这些刻骨的记忆,可那声声悲哭怒号却裹挟着飞沙与寒风,无数次向她陈冤诉说。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求众神祇保佑,无论是父亲和兄长,还是身无功名的军中兵卒,请务必保佑他们,保佑他们平安还乡。
赵雨桥睁开眼,泪水滴落沾湿了蒲团。她跪了许久,待朝晨将她扶起来时,双腿已然麻木。殿中的女冠带她去了偏殿,让她坐下歇息一阵。
偏殿的焚香与炉子熏得赵雨桥有些晕,她起身带着朝晨往后山走去。
莲花观后山的景色雅致,过了年更是春色如许。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2]。后山的池中水色一年四季皆如早春时节,故名绿微池。
池边是成片的梅花林,红梅覆雪,蜡梅暗香。
赵雨桥站在绿微池边,冷风带着寒香自水面吹来,心中的烦闷散了两分。
天明以后,往来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
今日万俟岳来莲花观为百姓祈福,以求今年风调雨顺,万民和乐。
出宫前,弘元帝特地嘱咐他,祈福回宫后去明政殿回话。
兰溪跟着万俟岳走出正殿,见时辰尚早,便提议:“殿下,奴才听说绿微池边的梅花开了,您可要去赏花?”
因着此行不是奉旨而来,莲花观并未封锁,万俟岳也没有穿冕服,而是身着绀青色暗纹常服。他点头应允:“难得出宫一趟,走吧,去瞧瞧。”
得了太子的令,一行人恭敬地跟在他身后,往后山走去。
“本宫以前从未在冬日里来过,竟不知这个时节,绿微池的风景如此清绝。”万俟岳负手前行,寒风中依旧身姿挺拔。
他是当今陛下弘元帝与陈皇后长子,以仁孝温厚著称。他天资聪颖,颇受帝后喜爱,幼年便被立为皇太子。太后傅氏是先帝元后,没有嫡子,唯一亲生的康华长公主早早过世,尚未婚配。故而太后也拿他当亲皇孙似的,十分疼爱他。
从前只有得了皇后允准,才能在每年上巳节时到绿微池边游玩。而今一见,与春日里竟是大不相同的。
兰溪说:“这梅花开得真好,殿下可要折些回去?”
“不了,父皇母后与本宫都不爱梅花,折回宫去岂不是白白负了红颜?”万俟岳摇头道,“碧水红香相映,才成就如此好景,且让她留在枝头,也好过孤芳无人赏。”
似是察觉有人,他向绿微池边一瞥,微微一怔,紧接着问:“兰溪,那是何人?”
年轻女子着一袭晴山蓝素袍,两支银簪将长发挽起,鬓边簪了两朵蜡梅。她面上不施粉黛,神色淡漠,独立于绿微池边,清雅出尘。
若说方才是碧水红香,两相成映,那么现在便是美人临水照花,如诗如画。
身后的兰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略微认了认脸,回禀道:“回殿下,那是镇国公赵家的二小姐,名唤雨桥。”
“镇国公赵家?惟青的夫人是赵家大小姐,这是她妹妹?”万俟岳追问,“那日惟青娶妻,她可有来?”
遇惟青娶妻那日,他三杯两盏下肚,便已晕头转向。后来被众人搀扶着上马车时,恍惚间看到了一个明艳张扬的侧影。
那日醉里朦胧不知醒梦,可他的目光还是穿过重重人群,落在她身上。翌日,他醒来头痛欲裂,更想不起任何细微之处,心中空觉怅然,只道是梦里惊鸿。
一个如塞上红月,一个是寒梅清影,明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却总是在他心里交织重叠。
兰溪笑答:“自然是来了的,那日赵大小姐出嫁,正是二小姐骑马随行,也是一段佳话。”
“那日本宫并未见着她,可是着红衣?”
“殿下记得不错,的确是一袭红衣。”兰溪道,“那日观礼之人甚多,二小姐站在门外,殿下许是没有注意到。后来男女分席,自然也见不到。”
想必就是她没错,万俟岳点头暗自思忖着。
兰溪心里大概琢磨出了万俟岳的意思,略微想了想,又说:“赵二小姐是弘元八年三月里生的。那年国公爷打了胜仗,被陛下拜为昭武大将军,庆功宴上得知国公夫人在府里急产一女,母女平安,陛下一高兴还赏了许多东西。”
弘元八年万俟岳才四岁,不知道也属常事。
“弘元八年?”万俟岳反应过来,有些惊讶道:“今年才十三岁?”
赵雨桥身量高,他原以为有十五六岁,未曾想,竟还未及笄。
“是,开春才过十四岁生辰。”兰溪说,“赵二小姐习武,自是要长得快些。”
万俟岳收回目光,转身说:“走吧,该回宫了。”
入冬以来,弘元帝便有些虚弱,断断续续地咳。万俟岳回宫时,皇后差掌事宫女珊瑚送来了一盏雪梨燕窝,吩咐万俟岳带给他父皇。万俟岳吩咐兰溪接过提盒,往明政殿走去。
“给父皇请安。”
明政殿中,弘元帝正在批奏折,见太子来了,让侍从们都退至殿外。
“起来坐吧。”弘元帝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他坐下,又问,“今日去莲花观为民祈福,如何?”
“回父皇的话,一切顺利。”
“嗯,不错。”弘元帝目光并未离开奏折,赞许道,“自发祈福,倒是越发有储君的风范了。”
“多谢父皇夸赞,儿臣愧不敢当。”
“越州将军庄斌进贡了珍珠和荔枝,朕送了一筐到皇后宫里。”他提笔给庄斌的请安折子写朱批,“你去凤仪宫尝尝,也陪你母后说说话。”
“多谢父皇。”万俟岳起身行礼,打开食盒将雪梨燕窝端了上去,说,“母后托我送了一盏雪梨燕窝来,您用了也好将咳疾缓缓。荔枝上火不宜多食,万望父皇保重龙体,儿臣告退。”
待万俟岳退出明政殿,弘元帝喊来孙孝全,说:“你去将朕那一筐荔枝送去东宫。”
“陛下,都送去给太子殿下,您不留下用些么?”孙孝全伺候弘元帝几十年,自是知道皇帝喜好。
弘元帝挥挥手:“不留,送去吧。”
“娘娘,殿下来了。”珊瑚将万俟岳引进殿中。
“你来得正好。”陈皇后正在剥荔枝,碧翠端来玫瑰花水为皇后净手,“刚剥好的荔枝,清甜可口,快尝尝。”
“这种事何须劳动母后亲自做?”万俟岳坐在皇后身边,尝了颗荔枝,说,“果然美味,前几年越州水患治好后,百姓连年丰收,这样的新鲜瓜果也收获了不少。”
“晨起风大,今日去莲花观可着了凉?”皇后语气关切,道,“你父皇就是入了冬不肯添衣,年岁大了,还不顾惜着龙体,这咳疾才一直未愈。”
万俟岳应着:“没有,母后放心,儿臣身体强健着呢。”
“我是管不住你,待过两年你加冠,娶了太子妃,自有人在东宫日日管你。”陈皇后说,“几位重臣家中都有未出嫁的女儿,待年后本宫就派人将画像拿到宫里来,好好给你挑挑。”
太子大婚的礼仪格外隆重,陈皇后闲来无事,便想慢慢准备着。
闻言万俟岳连忙出声:“母后!”
“怎么?”见他这个反应,陈皇后不解问道,“你心里已有主意?”
万俟岳自知有些唐突,只道:“母后,父皇近日将部分政事交给了儿臣去办,儿臣以为,此时应以国事为重,不可耽溺于儿女情长。”
陈皇后点头,认同道:“也罢,你有心上进是极好,那便等你加冠之后再看,如何?”
万俟岳得偿所愿,笑着说:“多谢母后。”
孩子大了,陈皇后自然不明白他在想什么。不过他既然以国事为先,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皇后,都理当成全。
边关苦寒,父兄在外征战,她总是放心不下。
只恨自己女儿身,入不得朝堂,更不能领兵出征。只能来这莲花观,向各位神君天尊求个心安。
马车停在莲花观前,赵雨桥下车步行。元月初正是寒冷时节,尤其清晨。她着一身素袍,裙角扫过道旁厚重的冰雪,却似浑然不觉。
晨光熹微,山间清寥无人,唯有莲花观中晨起扫雪的女冠。赵雨桥一路上山,同诸位女冠见礼。
莲花观位于京郊山顶,是西京最大的道观,连皇家都会来此祈福祝祷,慕名而来者更是数不胜数。
门前的女冠认出了赵雨桥,引着她去了正殿。她跪在殿中祷告,阖眸默念,过往又在她眼前一一浮现。
她想起北原呼啸的朔风,阵阵裂骨寒,刮得脸生疼、泪直流。
想起荒原之上凄寒的月光,月下银剑凛,铁衣凉。
想起惨胜后父亲的默泪,想起哥哥漏夜奔袭的背影。
想起漫漫黄沙下森森的白骨,想起那一叠叠再也寻不到人的家书。
想起成堆成群的死伤者,血肉模糊,断肢残臂。
想起壮丽的红日变得无比苍凉,青绿的草场也会流血漂橹。
她皱眉想要挥散这些刻骨的记忆,可那声声悲哭怒号却裹挟着飞沙与寒风,无数次向她陈冤诉说。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求众神祇保佑,无论是父亲和兄长,还是身无功名的军中兵卒,请务必保佑他们,保佑他们平安还乡。
赵雨桥睁开眼,泪水滴落沾湿了蒲团。她跪了许久,待朝晨将她扶起来时,双腿已然麻木。殿中的女冠带她去了偏殿,让她坐下歇息一阵。
偏殿的焚香与炉子熏得赵雨桥有些晕,她起身带着朝晨往后山走去。
莲花观后山的景色雅致,过了年更是春色如许。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2]。后山的池中水色一年四季皆如早春时节,故名绿微池。
池边是成片的梅花林,红梅覆雪,蜡梅暗香。
赵雨桥站在绿微池边,冷风带着寒香自水面吹来,心中的烦闷散了两分。
天明以后,往来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
今日万俟岳来莲花观为百姓祈福,以求今年风调雨顺,万民和乐。
出宫前,弘元帝特地嘱咐他,祈福回宫后去明政殿回话。
兰溪跟着万俟岳走出正殿,见时辰尚早,便提议:“殿下,奴才听说绿微池边的梅花开了,您可要去赏花?”
因着此行不是奉旨而来,莲花观并未封锁,万俟岳也没有穿冕服,而是身着绀青色暗纹常服。他点头应允:“难得出宫一趟,走吧,去瞧瞧。”
得了太子的令,一行人恭敬地跟在他身后,往后山走去。
“本宫以前从未在冬日里来过,竟不知这个时节,绿微池的风景如此清绝。”万俟岳负手前行,寒风中依旧身姿挺拔。
他是当今陛下弘元帝与陈皇后长子,以仁孝温厚著称。他天资聪颖,颇受帝后喜爱,幼年便被立为皇太子。太后傅氏是先帝元后,没有嫡子,唯一亲生的康华长公主早早过世,尚未婚配。故而太后也拿他当亲皇孙似的,十分疼爱他。
从前只有得了皇后允准,才能在每年上巳节时到绿微池边游玩。而今一见,与春日里竟是大不相同的。
兰溪说:“这梅花开得真好,殿下可要折些回去?”
“不了,父皇母后与本宫都不爱梅花,折回宫去岂不是白白负了红颜?”万俟岳摇头道,“碧水红香相映,才成就如此好景,且让她留在枝头,也好过孤芳无人赏。”
似是察觉有人,他向绿微池边一瞥,微微一怔,紧接着问:“兰溪,那是何人?”
年轻女子着一袭晴山蓝素袍,两支银簪将长发挽起,鬓边簪了两朵蜡梅。她面上不施粉黛,神色淡漠,独立于绿微池边,清雅出尘。
若说方才是碧水红香,两相成映,那么现在便是美人临水照花,如诗如画。
身后的兰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略微认了认脸,回禀道:“回殿下,那是镇国公赵家的二小姐,名唤雨桥。”
“镇国公赵家?惟青的夫人是赵家大小姐,这是她妹妹?”万俟岳追问,“那日惟青娶妻,她可有来?”
遇惟青娶妻那日,他三杯两盏下肚,便已晕头转向。后来被众人搀扶着上马车时,恍惚间看到了一个明艳张扬的侧影。
那日醉里朦胧不知醒梦,可他的目光还是穿过重重人群,落在她身上。翌日,他醒来头痛欲裂,更想不起任何细微之处,心中空觉怅然,只道是梦里惊鸿。
一个如塞上红月,一个是寒梅清影,明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却总是在他心里交织重叠。
兰溪笑答:“自然是来了的,那日赵大小姐出嫁,正是二小姐骑马随行,也是一段佳话。”
“那日本宫并未见着她,可是着红衣?”
“殿下记得不错,的确是一袭红衣。”兰溪道,“那日观礼之人甚多,二小姐站在门外,殿下许是没有注意到。后来男女分席,自然也见不到。”
想必就是她没错,万俟岳点头暗自思忖着。
兰溪心里大概琢磨出了万俟岳的意思,略微想了想,又说:“赵二小姐是弘元八年三月里生的。那年国公爷打了胜仗,被陛下拜为昭武大将军,庆功宴上得知国公夫人在府里急产一女,母女平安,陛下一高兴还赏了许多东西。”
弘元八年万俟岳才四岁,不知道也属常事。
“弘元八年?”万俟岳反应过来,有些惊讶道:“今年才十三岁?”
赵雨桥身量高,他原以为有十五六岁,未曾想,竟还未及笄。
“是,开春才过十四岁生辰。”兰溪说,“赵二小姐习武,自是要长得快些。”
万俟岳收回目光,转身说:“走吧,该回宫了。”
入冬以来,弘元帝便有些虚弱,断断续续地咳。万俟岳回宫时,皇后差掌事宫女珊瑚送来了一盏雪梨燕窝,吩咐万俟岳带给他父皇。万俟岳吩咐兰溪接过提盒,往明政殿走去。
“给父皇请安。”
明政殿中,弘元帝正在批奏折,见太子来了,让侍从们都退至殿外。
“起来坐吧。”弘元帝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他坐下,又问,“今日去莲花观为民祈福,如何?”
“回父皇的话,一切顺利。”
“嗯,不错。”弘元帝目光并未离开奏折,赞许道,“自发祈福,倒是越发有储君的风范了。”
“多谢父皇夸赞,儿臣愧不敢当。”
“越州将军庄斌进贡了珍珠和荔枝,朕送了一筐到皇后宫里。”他提笔给庄斌的请安折子写朱批,“你去凤仪宫尝尝,也陪你母后说说话。”
“多谢父皇。”万俟岳起身行礼,打开食盒将雪梨燕窝端了上去,说,“母后托我送了一盏雪梨燕窝来,您用了也好将咳疾缓缓。荔枝上火不宜多食,万望父皇保重龙体,儿臣告退。”
待万俟岳退出明政殿,弘元帝喊来孙孝全,说:“你去将朕那一筐荔枝送去东宫。”
“陛下,都送去给太子殿下,您不留下用些么?”孙孝全伺候弘元帝几十年,自是知道皇帝喜好。
弘元帝挥挥手:“不留,送去吧。”
“娘娘,殿下来了。”珊瑚将万俟岳引进殿中。
“你来得正好。”陈皇后正在剥荔枝,碧翠端来玫瑰花水为皇后净手,“刚剥好的荔枝,清甜可口,快尝尝。”
“这种事何须劳动母后亲自做?”万俟岳坐在皇后身边,尝了颗荔枝,说,“果然美味,前几年越州水患治好后,百姓连年丰收,这样的新鲜瓜果也收获了不少。”
“晨起风大,今日去莲花观可着了凉?”皇后语气关切,道,“你父皇就是入了冬不肯添衣,年岁大了,还不顾惜着龙体,这咳疾才一直未愈。”
万俟岳应着:“没有,母后放心,儿臣身体强健着呢。”
“我是管不住你,待过两年你加冠,娶了太子妃,自有人在东宫日日管你。”陈皇后说,“几位重臣家中都有未出嫁的女儿,待年后本宫就派人将画像拿到宫里来,好好给你挑挑。”
太子大婚的礼仪格外隆重,陈皇后闲来无事,便想慢慢准备着。
闻言万俟岳连忙出声:“母后!”
“怎么?”见他这个反应,陈皇后不解问道,“你心里已有主意?”
万俟岳自知有些唐突,只道:“母后,父皇近日将部分政事交给了儿臣去办,儿臣以为,此时应以国事为重,不可耽溺于儿女情长。”
陈皇后点头,认同道:“也罢,你有心上进是极好,那便等你加冠之后再看,如何?”
万俟岳得偿所愿,笑着说:“多谢母后。”
孩子大了,陈皇后自然不明白他在想什么。不过他既然以国事为先,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皇后,都理当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