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州府,城西卖鱼桥东头韩宅。傍晚。
此时正是初春三月,韩家东院一架蔷薇花开得正旺,遒劲的藤蔓蜿蜒占据了东面的大半边,枝繁叶茂爬过院墙,延伸到了隔壁的虞家,深深浅浅的粉色覆盖整个墙头,蝶舞蜂闹,氤氤氲氲,在暮色的静谧中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蔷薇的淡淡清香飘满了整个小院,空气中都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
男主人韩幸礼背着手站在廊下在看花,想心事想得出了神,看着自己打下的一方小天地得意地捋须点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辗转逃难南渡到这里算来已经十八年了,这些年平和安定,他娶妻生子、儿女双全,挣下了一份可观的家业,也渐渐地越来越喜欢这南方水埠的生活。
他早些年并不适应这里过分热烈的色调和温度,这里的颜色太丰富,即使在冬天也有青翠的绿色和艳丽的的各色花朵,到了春天,那种浓稠油亮的绿色更是化都化不开,各种昆虫飞鸟在草丛和树荫里鸣叫;夏天,最令人难熬,热风吹过的时候,好像有人用蒲瓢舀了温水扑过来周身都是湿漉漉的热,台风来的时候,船倾楫摧、树木都被连根拔起,自己还真被吓到过。这里的人们身形都不算高大,却是手脚不停闲的勤劳肯干,说话软软糯糯、唧唧啾啾的,好像鸟语又像互相在撒娇。他们又太热衷于生活中的小事,好像立夏吃蛋、酸梅和健脚骨笋是很大的事、元宵节的汤圆亲朋好友见送来送去也是一件大事。
然而,韩老爷自幼成长的林北却远远不是这个样子:那是一片平坦的高原,看不到尽头的桦树在夏天高耸入云、遮天蔽日,到了冬天却凋落了每一片叶子,只剩下遒劲的枝丫和枝丫上的鸟巢,一切光秃秃的;远方的天际是看不到边的杉树林,只有它们不落叶,给林北城绕上一圈由铁锈红、黄色、褐色的叶子组成的轮廓,那林子的深处有数不尽的危险和未知,看上去阴暗而迷茫。抬头看天空的时候,总是蓝而高阔,阳光炙热而直接,晒出老人的深深皱纹,晒得年轻人皮肤黝黑。那里的烧酒入喉如刀割一样,喝醉之后敞开胸襟唱一曲高腔,能把高枝上老鸦子惊起……那生活,曾经也以为是可以一代代无穷无止地过下去的,直到那塞北的烽火狼烟掠过……
韩老爷沉浸在回忆里,不知不觉站了半个时辰有余。
突然见院墙那边花丛里探出一个脑袋往这边张了一张,连忙又缩下去了。韩老爷看得分明,便说道:“虞朗,躲躲藏藏的,有什么事?”
虞朗只得又露出个脑袋来,笑道:“韩叔,我娘让我送东西过来,我先看看景溪在不在家,嘿嘿—嘿嘿--”一边又缩下脑袋去了。
这韩老爷中等身材,面皮白净,四十多岁年纪,鬓角有点花白上来了。一双眼睛精明有神,于世路实务上去得。桥西的陈半仙曾经曾经夸口说韩老爷“北人南相,主大富。”蓄须有几年了,养得一部美须,不时捋一捋,自以为增添不少汉唐风采。韩家在出了东城门四五里的容江边经营一家修船坊--平乘船坊,每年春季猎鱼结束,把黄鱼、带鱼、海蟹售卖了之后,那些肤色黝黑的渔民便把船泊到坊里来;更有从大食、高丽、占城回来的商船,商人们便忙着变卖贩来的犀角、象牙、珍珠、玳瑁,也把大船靠到韩家船坊的湾里。平乘船坊的师傅们便忙着查勘、给船底刮去藤壶牡蛎、补漏、挂新帆、上漆…..妥妥地揽整好了以便下次出海。
韩老爷从事这营生十四五年,这几年日子太平,船坊生意日日渐兴旺,买了卖鱼桥这所六间三进的宅子之后更是诸事顺心,虽然不是大富大贵,颇为家道丰足。
韩家的隔壁就是虞家,虞老爷在沃州府的市舶司做个郎官,是个小之又小的八品,连个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不过这个官油水不小,见识的都是做大买卖的头面人物,有商船从外洋回来,他也不时地淘弄些新奇珍品来变卖,日子久了也积累下不少的产业来。家里只有虞朗这一个独子,两夫妻视若珍宝,日日督促他读书习文,以望将来得个功名,好给虞家光耀门楣。谁知这虞朗品性诙谐、爱说爱笑、爬墙弄瓦,愣是静不下心来做学问。
韩老爷见惯了虞朗这个样子,也便一笑而已。从别人家的孩子想到了自己的大儿子景溪。这孩子稳重沉静、文章写字都不错,白沙书院的吴夫子对他总是赞许有加,心中暗自得意,十八岁该是说亲的年龄,韩老爷的私心,等过了秋试得个功名,便可配得官家的小姐,岂不美哉。
“老爷你这么入神,想什么呢?”韩家娘子拿了一件半旧的袍子给他披上,“这虽说开春了,傍晚时分天气还是凉津津的,就不披件大衣裳站在风地里。”
“哦,哦,刚刚看花看住了。才三月份,这花开得这么旺,这不正应了云儿的喜事嘛?”韩老爷收回目光,对娘子韩范氏笑道。
“今天上午她们两姐妹去采了些青艾叶来,刚冒头鲜嫩鲜嫩的。刚刚我和刘妈做了艾青麻糍,甜豆沙馅儿,外面滚了黄豆粉,香着呢,老爷你趁热进去吃一点,我收拾一下让景溪给隔壁虞家送一盒过去。”韩太太说着便欲进去。
“婶子,不用送啦,我自己来吃了!”虞朗大大咧咧地走进来,手里托着两个盒子,笑道:“景溪呢?又在写字?云溪妹妹和言溪妹妹呢?我爹从司里得了好东西来,保准他们喜欢,我就给他们拿过来了。”说着便往内院走去。
韩老爷只得一个娘子,并无讨妾。夫妻膝下三个儿女,一个赛一个长得俊,而且韩家家风开放,韩老爷也惯常接触外面新鲜事务,对孩子们从不娇生惯养,也经常被使唤着做些家常事,虽不似穷人家儿女整日抛头露面,倒也不像高门大户的官宦人家娇生惯养、足不出户、丫鬟仆从围绕。遇着家里人手紧张,买布取药、去船坊送饭传话也是平常事。
这沃州府地处东南沿海,自古物阜人丰,崇尚读书习礼,不管达官贵人还是乡绅氏族,都好送家下子弟学文习字;更喜这韩老爷前半辈子江海浮沉,经历磨难,年轻时从林北避难到沃州,落脚在范氏娘子家里慢慢整顿得家业起色,一路坎坷不易。是以常云书剑傍身才是正道,于是孩子们除了每日去公学学堂学习之外,在家里又请了一位近些年北地南渡过来的武师不时教些拳脚刀剑骑射。
韩家娘子范氏更是沃州府内男人的理想模版,贤惠勤谨、温和可亲,再加上相貌不俗,近年已不大出门只在院内做管家娘子,然但凡见过她的人,即使是早三五年见过的男子,心里都会在念想:要是我讨到一房范娘子这样的太太,就算拼死也要像韩老爷这样挣出个六间三进的大房子来,不能让她受苦。
韩老爷披衣服踱步走进内堂堂屋,这里是日常孩子们读书写字做事的地方。因性喜宽敞疏朗,这里是两间打通没有隔断,正中一张花梨木大几足够两人伏案,案几上书册、笔山和砚台墨水占据了一大片位置。左边另有一张小一点的台面,上面一个大花瓶,插着满满的一瓶海棠,已经盛开的花瓣是淡粉色,花苞却是鲜艳的胭脂红,在绿叶掩映中颇为娇美,一看便是小女儿言溪的手笔。韩老爷心喜女儿在陈设上眼光不俗,脸上却不流露出来,习惯性沉着脸背着手。
看到虞朗正拿着个盒子大说大笑,云溪和言溪喜气洋洋站在一边。
“言溪妹妹,你看这是你上次说的安息香,只有马来国产的。我家只得一瓶,我连忙分了半瓶子拿给你,你不是喜欢捣鼓这些草药香料嘛,你阿朗哥哥对你怎样?”
虞朗一副得意的神情,等着韩家小女儿言溪的表扬。不等她开口,又拿着另一个盒子转向云溪道:“当当当----,你看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等待着云溪喜出望外的样子。
云溪今年正月里已经定了亲,便不像小时候那样大说大笑,看到是一只船的模型,做工十分精致,便笑道:“真真好东西,你从哪里得来的?”
“我爹从司上得的,据说这叫“灵飞顺济神舟”的模型,你看这是舱房,两边窗户都能打开呢,你看这锚…..”
云溪喜滋滋地接过来摆弄细看,爱不释手,抬头笑道:“谢谢你。”
虞朗又笑道:“你说的那套书我也帮你打听到了,确实在范家书阁里。不如你自己跟范老头的孙女儿偷偷拿出来看看再偷偷还回去好了,你不是跟她要好么?问范老头去借,他把书看得性命一样,不但没戏、到时候还防着你。也就是你了,喜欢这些船啊、舰啊,怪怪的。”说着模仿范家爷爷做样子捋了捋胡须说道:” 美者甘也,美者善也;学贵得师、学贵得友。” 滑稽的样子连韩老爷也看得不禁莞尔。
云溪笑得更开心了,又连声道谢。
虞朗看着她美丽的笑容,忽然呆呆的,一时又不开心起来,叹口气说:“哎,我娘叫我早点送了东西就回去呢!晚了又得刮噪我,走啦走啦,景溪,明日去书院喊我一起,我走啦。”说着便跟韩老爷行个礼走了,出来碰上韩太太,把装艾青麻糬的盒子塞在他手里,他也不推让拎着回家。
回到家里,便听他母亲在厅堂门口张望,看到他便嗔道:“但凡有点好东西就拿去献宝,一去就是老半天,不知道回家。这么大个人了,也不知道收收心。看看人家怎么读书的,你怎么读书的?”
虞朗正闷闷不乐走回来,听他母亲的话便顶撞道:“娘,你又说这个话!我喜欢云溪你又不是不知道,老早叫你去提亲,总是说八字不合、八字不合,现在好啦,别人家当宝一样娶走啦,这屠松什么东西,还不是靠他家里?美死了他,哪天跌江里我拉也不会拉他!我这辈子都不娶亲了,看你每天这家那家的瞎忙!”
“你这个臭小子,你这个臭小子!”他母亲急了,作势就要打他:“娘还不是为你好?我私下拿了生辰八字请人合过,你们两个八字相冲,云溪命硬,克夫。”
“为我好,就娶一个我自己喜欢的人!这也是为我好,那也是为我好,说得好听。”虞朗又顶回去。气的虞母伸手真要打,又下不了手。
“邻里邻居的瞎说什么!当心人家听见。”虞老爷走进来止住母子俩争吵“韩家大姑娘都许了人家了,你们还在背后嘀嘀咕咕,像什么话!”
韩家长女云溪今年十八,今年元宵前后跟沃州月湖大家屠府交换了庚帖,屠家的媒人穿花似的两头跑了几日,商定了下半年纳聘迎亲。
屠家老爷在上京左司台谏府里有着一份官职,两年半前老母亡故按律要回乡丁忧守制三年,便带了妻妾家小安居于此,每日只督促二子屠松和三子屠跃读书写字,很少抛头露面。他家的大公子屠骥早年已经入仕,本来倒是读书挣的功名在外省州府上任职,后来却在北境忠武老将军麾下效力,打熬到副将之职,前年因军功赫赫,又授了宁远将军称号。如今又回调回上京任职,官居四品。人们虽然没有见过这大儿子,他的威名却是多多少少听到过的,要知道沃州府的父母官太爷也只是从四品官衔,来拜会屠老爷都是恭恭敬敬递的手本,自称学生,很大程度上倒是沾了这做大官的儿子的光。屠家高门大户,屠老爷又是台谏言官出身,立身正直、尊道崇法,整治得门风颇佳。
韩老爷本来对屠家突然提亲之事颇感意外、心中忐忑,心想自己在沃州虽有产业但根基不深,在上京更是没有做官的亲朋好友,只怕门第高低有别,女儿嫁进去要受委屈,便四方各处打听了解。白沙书院的吴夫子对屠松赞赏有加,韩老爷又亲自见了两次屠松,见这孩子相貌谈吐都颇过得去,又见屠家两次来提亲都是礼数周到、平和恭敬,颇有进退法度,于是便欣然受聘,约定了中秋过礼,今冬成婚。两家以亲家相称呼,年节下有些礼物往来。
转眼两三个月过去,对这门亲事韩老爷心里越来越满意。
儿女婚嫁之事,自古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的终身大事,都在父母的眼光和判断能力上,做父母的岂可掉以轻心?再说眼下这三个孩子,只要一个开了个好头,下面的几个不就是水到渠成?
韩老爷想着,不由得拈须微笑。看到女儿云溪把那模型船端端正正地放在博物架上,又转身读一本什么书,聚精会神,这孩子平日里最是言谈爽利,爱说爱笑,定了亲之后安静不少!韩老爷满意地点点头。云溪抬头看到她爹,便说道:“爹,你看这文章写得多好:自古妇人,虽有贤异之才,奇俊之能,皆受制于男子之下,妇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于心……爹,为什么王昭君会有这样的感叹啊?你说她的心里真的怨恨汉帝吗?汉帝真的会钟情她却又送她去和亲吗?”
“哦?这是吴夫子给你们在讲的书?”韩老爷问道。
“不是,夫子才不给我们讲这个,这书我从范姐姐家书阁借来的。爹,虞朗说《舰船图鉴》也收在他们家书阁,我也想去借来读读。听说这部书收集客舟、渔舟、海舶、战舰各种图纸呢,我们家船坊上见的船肯定都不如这书上多。”云溪又道。
“女孩子家家,多读点有用的书不好吗?你娘为了给你准备嫁妆忙里忙外,你就知道看这些闲书。”韩老爷嗔道。
“我不想嫁人,那人高矮胖瘦我都不知道。我宁愿在家陪爹娘、弟弟妹妹,还能帮着你打理船坊生意。”云溪撒娇道。
“胡说,女孩子家哪有不嫁人的?你就放心吧,你爹给你挑的人不会差的,差了我也不舍得呀。只是你这读书,就要出阁了,多读点女孩子该读的,屠家可不比别人家呀。”韩老爷虽然带着教训的语气,脸上还带着笑。
“云溪喜欢读这些书,爹你知道的。她还经常跑到坊上去跟师傅们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师傅还会听她的建议呢,哪天她自己造个船出来我都不奇怪。咱们家这船坊,以后刚好传给她。”儿子景溪道。这儿子景溪正在写字,白日里吴夫子所授的文章除了理解背诵,每晚必定恭恭敬敬抄写一遍,又加强记忆,也练出一手好楷书。
再把眼光往边上一移,三女儿言溪正在淘弄一堆花草叶子,一边在用一张纸抄写配方。这言溪最喜摆弄药材香料,三天倒有两天是泡在林大夫的医馆里。虽然年方十五,身量刚刚长成,稚气未脱,然容貌秀丽,文静和顺,过个两三年,不怕媒婆踏破门槛?再说有她姐姐的这桩好婚事的榜样在前,还有什么好愁的?
韩老爷满意地看了一圈笑着走出门来,趁便踱着步子想去院子西边廊下陆师傅那边坐坐,这陆师傅陆大开寄住在韩家多年,教三个孩子一些棍棒拳脚骑射。韩老爷待他如友、孩子们称他为师,在韩家是一个半师半友的身份。正在这时,好友林大夫推门进来,韩老爷大喜多一个闲谈聊天的人,连忙互相行了礼,又喊了陆师傅一起坐着,吃些果品水酒。
“老林你最近在忙什么,只是不见你人影。”不等人坐稳,韩老爷便笑问。
“每日都在铺子里,近日开春,得风寒的多。”林大夫道:“今日下午倒去你的贵东床府里走了一趟。”
“哦,屠老爷身体不适?”陆师傅问。
“倒不是他,是老韩的新女婿屠松得了风寒。”林大夫笑道:“不过老韩不用挂心,我的“驱寒八子汤”滚烫地煎了喝下去,捂着被子好好睡一觉,出一身汗就好了。年轻人体格好,明天就能跑能跳了!”说着便把这屠松如何得病的事如此这般说了几句,韩老爷也不放在心上。话锋一转,便聊到早年间狼兵南下,老百姓逃难惨状,感慨这几年终于安定下来有了好日子。朝廷那边时局纷扰,一阵子嚷嚷着说是要“北上恢复”,一时又贬了主战大臣;一时说什么“和议”作为权宜之计,之后可以“休兵罢革,与民修养”,一时又革职发配了和谈大臣…..因为沃州地方偏于一隅,多年未见兵戈,加之韩老爷虽也是南渡之人,这些年太平日久,倒活脱脱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本地大户,每日盘算的除了他的船坊,便是几个儿女,只是感慨:“哎,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呐!”
陆师傅平日非常讷言,谈起时局来每每非常激动,脸都涨得通红,左额上一道疤痕也变得特别明显:“他娘的,要和便和、要战便战,最恨朝廷这反反复复的!江北八百里退到三百里,再退下去忠武老将军都要退回江东了。当初抱金关失守,狼兵到我们屯子烧杀抢掠,乡亲们四散逃命,密林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才逃出来,十八个只剩两个,我娘是饿死的,最小的弟弟被狼叼了。可惜那一季的早稻都来不及收。”
林大夫看着陆师傅的那个疤痕说道:“老陆你命大,那天老韩喊我来给你看病的时候,着实吓到我了,这么大一个刀口,烂成那个样子,我心想是救不活的了。谁知道老天爷不收你。”
“收不收的也是贱命一条,这条命我是准备交给韩老爷了。”陆师傅愤愤地又道。
“哎,老陆,不要说这种话嘛。”韩老爷连忙笑道:“人嘛,难免有个山高水低的,这两年先安心住着,慢慢寻访亲人,说不定很快能团圆的。”
“难说得很,当初逃出抱金关,在江北安顿下来,没过几年日子又南逃。这一路南下,认识的人一个也没了,这辈子就这样喽。”陆师傅喝了点酒,感慨起早年遭遇。
“老韩,你在老家还有什么人?”林大夫转头问韩老爷。
“那边早是狼兵的天下了,只走出来我一个。”触动韩老爷的往事。
“我母亲临死前把家里的细软、粮食和唯一的骡子给了我,说是让算命的给我算过,让我一路往南走,越南越好,永远不要回头。我就走啊走啊,骡子被乱兵抢走了,我就走路,一直往南走,到容江边,把所有的银两给了渡船,过了江,在湾里碰到了你嫂子,我就住下了。”
林大夫笑道:“伯母真是你的长庚星,你命里的福禄果然在这里。”
韩老爷送走了林大夫,走到里间。娘子韩范氏正就着油灯的光在缝一件棉袍子,见屠老爷笑着进来,忙站起来笑道:“想缝完这几针早点出来看看,不想你倒走过来了。老爷脸上这么高兴,有什么喜事?”
“这些缝缝补补的活叫下人做就好了,你呀,总是闲不住!噢,也没什么事,刚刚在想等过了端午,出了梅,咱们在院子东面空地起三间房,景溪秋试回来咱们就请了媒人打听打听有哪家合适的姑娘?下半年这事多着呐!”
“孩子的贴身衣物,还是我自己缝放心。”娘子笑着说:“老爷早就心里盘算好了,准没有错,就听你的。只是造新房子时间来得及吗?”
“来得及,怎么来不及。今年能聘上,等明年秋后过门,时间宽余得很。银子钱我坊子里匀个五千贯出来,家里积蓄你抖搂抖搂,看看有多少的?也凑个两千贯就够了。对了,云儿的嫁妆银子可不能动!”
“知道!屠家是书宦大家!咱们女儿嫁过去吃不了苦。越是这样,嫁妆越不能少了,女儿心里也有个底气,妯娌婶子的比较着也不难看,咱们家底虽不能像上年盛家嫁女儿那样十里红妆,也大差不能差。老爷你就放心好了,这几年你给我的银子钱,我都好好存着呢。只是这两件大事下来,家底儿可要抖搂尽喽。”韩太太缝好了衣服,用嘴咬断了线,收拾好笸箩,用手捶捶后肩,又道:“这低头长了,肩就有点酸疼,真是老了!明日找林大夫讨个膏药贴一贴。”
“刚刚老林还来坐了一会,忘记跟他说了,那明天让景溪去买。对了,刚刚林大夫说,这屠松得了风寒。”韩老爷随口跟韩太太说道。
“说是被屠老爷压着读书太严了,为了个什么书背不出,昨天夜里在院子里罚跪了一个多时辰。这虽说开春了,入夜后还是很冷的,就得了伤风了。”韩老爷边宽衣边道。
“要不要让我们景儿去探望探望?。”韩太太一边帮他把衣服挂起来一边转身问丈夫。
“年轻人得个伤风又不是什么大症候!林大夫的汤药煎了服下去,闷头睡出一身汗发散了就好了。”
“咱们现今是亲家,松儿是咱们将来的女婿,景儿去看看也是该当的。昨日他们还收拾了一盒酥糖、一盒面料让人送过来。”韩太太笑道。
“好,就依你。”韩老爷打个哈欠呼呼睡去。
韩太太给丈夫掖了掖被子,看着灯影里丈夫的眉眼随着蜡烛光投下深深浅浅的影子,好像看到年轻时候的模样,一股温暖涌上心头,转眼十八年过去了,而这男人当初走到她眼前,破衣烂衫地问她要一碗水喝的样子还在眼前一样。她范家虽是这沃州的大族大姓,但是她的父亲却跟那高门大院的范氏偏了好多,只带着她生活在江湾的边上,替过往的商船渔舟修补修补渔网帆布,挣些衣食勉强度日。
那是十八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她在屋檐下坐定纺麻,这些麻线是将来补网修帆的材料,每年都要趁便早早整理出来以待夏日休渔期来临。
这本来是多么平凡的一天。
然而,正在专注纺麻的自己,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身后想起:“这位小大姐有礼了,远行之人口渴得很,能不能讨碗水喝。”
当时自己被吓了一跳,连忙转身抬眼看时,碰上他的眼睛。也不敢多看,连忙进屋拿水瓢盛了水给他,看到他饮得着急,喉结一动一动的。
在天井中的父亲听得外面动静,也走出来看。于是便邀请这年轻人进屋歇脚,同时把中午吃剩下的南瓜丝饼子拿出来招待,又连忙喊闺女泡了虾皮紫菜汤就着饼子一起吃。
吃好了之后,年轻人看到天井里堆着长长短短的木头桩子,都是往日湾里涨水的时候上游漂下来,父女两打捞下来,用于平日烧饭做菜的柴火。他便把这些一一砍好劈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天井西边的檐下。又把两个个散架的蚕床换了木腿子,收拾得牢固稳当。
后来,这年轻人便留了下来,家里的重活几乎他都包圆了。春季养蚕纺麻、夏季修帆补网,房前屋后瓜茄桑,到了秋冬,晒了鱼鲞虾皮紫菜卖给过路的客商,慢慢地把家业整顿得有声有色。她也渐渐地喜欢上这个精壮能干的外来小伙,由父亲做主成了家。
有了云溪的那一年,他一边逗着牙牙学语的小女,一边笑着和韩太太说:“那天你递我那一瓢水,如饮观音娘娘的甘露呐。本来我娘让我一直往南走,我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了,也不知道最终去哪里落脚,那天喝了你那瓢水,心里突然不想走了,心想就是此地了。”
范娘子当时笑着拍了他一下,笑道:“原来你那时候就有心了。”
第二年便又有了景溪,儿女双全了,他好像更有干劲了,试着给泊到湾里的渔舟整修,后来又设了木材坊给过路商船换桅杆夹板…..渐渐地做出个气候来。又过了两年有了言溪,人丁越来越兴旺,家业也做得越来越大。坊里管事的、木匠、漆匠、帆工、织工有上百号人。后来买了靠近府衙的卖鱼桥东的这所宅子,搬离了湾头。如今又跟屠家订了亲,这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真亏了韩老爷的苦心经营。
在回忆里,范娘子都是甜蜜幸福的往事。再看丈夫,已经安然入睡。便笑着吹了灯躺下。
此时正是初春三月,韩家东院一架蔷薇花开得正旺,遒劲的藤蔓蜿蜒占据了东面的大半边,枝繁叶茂爬过院墙,延伸到了隔壁的虞家,深深浅浅的粉色覆盖整个墙头,蝶舞蜂闹,氤氤氲氲,在暮色的静谧中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蔷薇的淡淡清香飘满了整个小院,空气中都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
男主人韩幸礼背着手站在廊下在看花,想心事想得出了神,看着自己打下的一方小天地得意地捋须点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辗转逃难南渡到这里算来已经十八年了,这些年平和安定,他娶妻生子、儿女双全,挣下了一份可观的家业,也渐渐地越来越喜欢这南方水埠的生活。
他早些年并不适应这里过分热烈的色调和温度,这里的颜色太丰富,即使在冬天也有青翠的绿色和艳丽的的各色花朵,到了春天,那种浓稠油亮的绿色更是化都化不开,各种昆虫飞鸟在草丛和树荫里鸣叫;夏天,最令人难熬,热风吹过的时候,好像有人用蒲瓢舀了温水扑过来周身都是湿漉漉的热,台风来的时候,船倾楫摧、树木都被连根拔起,自己还真被吓到过。这里的人们身形都不算高大,却是手脚不停闲的勤劳肯干,说话软软糯糯、唧唧啾啾的,好像鸟语又像互相在撒娇。他们又太热衷于生活中的小事,好像立夏吃蛋、酸梅和健脚骨笋是很大的事、元宵节的汤圆亲朋好友见送来送去也是一件大事。
然而,韩老爷自幼成长的林北却远远不是这个样子:那是一片平坦的高原,看不到尽头的桦树在夏天高耸入云、遮天蔽日,到了冬天却凋落了每一片叶子,只剩下遒劲的枝丫和枝丫上的鸟巢,一切光秃秃的;远方的天际是看不到边的杉树林,只有它们不落叶,给林北城绕上一圈由铁锈红、黄色、褐色的叶子组成的轮廓,那林子的深处有数不尽的危险和未知,看上去阴暗而迷茫。抬头看天空的时候,总是蓝而高阔,阳光炙热而直接,晒出老人的深深皱纹,晒得年轻人皮肤黝黑。那里的烧酒入喉如刀割一样,喝醉之后敞开胸襟唱一曲高腔,能把高枝上老鸦子惊起……那生活,曾经也以为是可以一代代无穷无止地过下去的,直到那塞北的烽火狼烟掠过……
韩老爷沉浸在回忆里,不知不觉站了半个时辰有余。
突然见院墙那边花丛里探出一个脑袋往这边张了一张,连忙又缩下去了。韩老爷看得分明,便说道:“虞朗,躲躲藏藏的,有什么事?”
虞朗只得又露出个脑袋来,笑道:“韩叔,我娘让我送东西过来,我先看看景溪在不在家,嘿嘿—嘿嘿--”一边又缩下脑袋去了。
这韩老爷中等身材,面皮白净,四十多岁年纪,鬓角有点花白上来了。一双眼睛精明有神,于世路实务上去得。桥西的陈半仙曾经曾经夸口说韩老爷“北人南相,主大富。”蓄须有几年了,养得一部美须,不时捋一捋,自以为增添不少汉唐风采。韩家在出了东城门四五里的容江边经营一家修船坊--平乘船坊,每年春季猎鱼结束,把黄鱼、带鱼、海蟹售卖了之后,那些肤色黝黑的渔民便把船泊到坊里来;更有从大食、高丽、占城回来的商船,商人们便忙着变卖贩来的犀角、象牙、珍珠、玳瑁,也把大船靠到韩家船坊的湾里。平乘船坊的师傅们便忙着查勘、给船底刮去藤壶牡蛎、补漏、挂新帆、上漆…..妥妥地揽整好了以便下次出海。
韩老爷从事这营生十四五年,这几年日子太平,船坊生意日日渐兴旺,买了卖鱼桥这所六间三进的宅子之后更是诸事顺心,虽然不是大富大贵,颇为家道丰足。
韩家的隔壁就是虞家,虞老爷在沃州府的市舶司做个郎官,是个小之又小的八品,连个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不过这个官油水不小,见识的都是做大买卖的头面人物,有商船从外洋回来,他也不时地淘弄些新奇珍品来变卖,日子久了也积累下不少的产业来。家里只有虞朗这一个独子,两夫妻视若珍宝,日日督促他读书习文,以望将来得个功名,好给虞家光耀门楣。谁知这虞朗品性诙谐、爱说爱笑、爬墙弄瓦,愣是静不下心来做学问。
韩老爷见惯了虞朗这个样子,也便一笑而已。从别人家的孩子想到了自己的大儿子景溪。这孩子稳重沉静、文章写字都不错,白沙书院的吴夫子对他总是赞许有加,心中暗自得意,十八岁该是说亲的年龄,韩老爷的私心,等过了秋试得个功名,便可配得官家的小姐,岂不美哉。
“老爷你这么入神,想什么呢?”韩家娘子拿了一件半旧的袍子给他披上,“这虽说开春了,傍晚时分天气还是凉津津的,就不披件大衣裳站在风地里。”
“哦,哦,刚刚看花看住了。才三月份,这花开得这么旺,这不正应了云儿的喜事嘛?”韩老爷收回目光,对娘子韩范氏笑道。
“今天上午她们两姐妹去采了些青艾叶来,刚冒头鲜嫩鲜嫩的。刚刚我和刘妈做了艾青麻糍,甜豆沙馅儿,外面滚了黄豆粉,香着呢,老爷你趁热进去吃一点,我收拾一下让景溪给隔壁虞家送一盒过去。”韩太太说着便欲进去。
“婶子,不用送啦,我自己来吃了!”虞朗大大咧咧地走进来,手里托着两个盒子,笑道:“景溪呢?又在写字?云溪妹妹和言溪妹妹呢?我爹从司里得了好东西来,保准他们喜欢,我就给他们拿过来了。”说着便往内院走去。
韩老爷只得一个娘子,并无讨妾。夫妻膝下三个儿女,一个赛一个长得俊,而且韩家家风开放,韩老爷也惯常接触外面新鲜事务,对孩子们从不娇生惯养,也经常被使唤着做些家常事,虽不似穷人家儿女整日抛头露面,倒也不像高门大户的官宦人家娇生惯养、足不出户、丫鬟仆从围绕。遇着家里人手紧张,买布取药、去船坊送饭传话也是平常事。
这沃州府地处东南沿海,自古物阜人丰,崇尚读书习礼,不管达官贵人还是乡绅氏族,都好送家下子弟学文习字;更喜这韩老爷前半辈子江海浮沉,经历磨难,年轻时从林北避难到沃州,落脚在范氏娘子家里慢慢整顿得家业起色,一路坎坷不易。是以常云书剑傍身才是正道,于是孩子们除了每日去公学学堂学习之外,在家里又请了一位近些年北地南渡过来的武师不时教些拳脚刀剑骑射。
韩家娘子范氏更是沃州府内男人的理想模版,贤惠勤谨、温和可亲,再加上相貌不俗,近年已不大出门只在院内做管家娘子,然但凡见过她的人,即使是早三五年见过的男子,心里都会在念想:要是我讨到一房范娘子这样的太太,就算拼死也要像韩老爷这样挣出个六间三进的大房子来,不能让她受苦。
韩老爷披衣服踱步走进内堂堂屋,这里是日常孩子们读书写字做事的地方。因性喜宽敞疏朗,这里是两间打通没有隔断,正中一张花梨木大几足够两人伏案,案几上书册、笔山和砚台墨水占据了一大片位置。左边另有一张小一点的台面,上面一个大花瓶,插着满满的一瓶海棠,已经盛开的花瓣是淡粉色,花苞却是鲜艳的胭脂红,在绿叶掩映中颇为娇美,一看便是小女儿言溪的手笔。韩老爷心喜女儿在陈设上眼光不俗,脸上却不流露出来,习惯性沉着脸背着手。
看到虞朗正拿着个盒子大说大笑,云溪和言溪喜气洋洋站在一边。
“言溪妹妹,你看这是你上次说的安息香,只有马来国产的。我家只得一瓶,我连忙分了半瓶子拿给你,你不是喜欢捣鼓这些草药香料嘛,你阿朗哥哥对你怎样?”
虞朗一副得意的神情,等着韩家小女儿言溪的表扬。不等她开口,又拿着另一个盒子转向云溪道:“当当当----,你看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等待着云溪喜出望外的样子。
云溪今年正月里已经定了亲,便不像小时候那样大说大笑,看到是一只船的模型,做工十分精致,便笑道:“真真好东西,你从哪里得来的?”
“我爹从司上得的,据说这叫“灵飞顺济神舟”的模型,你看这是舱房,两边窗户都能打开呢,你看这锚…..”
云溪喜滋滋地接过来摆弄细看,爱不释手,抬头笑道:“谢谢你。”
虞朗又笑道:“你说的那套书我也帮你打听到了,确实在范家书阁里。不如你自己跟范老头的孙女儿偷偷拿出来看看再偷偷还回去好了,你不是跟她要好么?问范老头去借,他把书看得性命一样,不但没戏、到时候还防着你。也就是你了,喜欢这些船啊、舰啊,怪怪的。”说着模仿范家爷爷做样子捋了捋胡须说道:” 美者甘也,美者善也;学贵得师、学贵得友。” 滑稽的样子连韩老爷也看得不禁莞尔。
云溪笑得更开心了,又连声道谢。
虞朗看着她美丽的笑容,忽然呆呆的,一时又不开心起来,叹口气说:“哎,我娘叫我早点送了东西就回去呢!晚了又得刮噪我,走啦走啦,景溪,明日去书院喊我一起,我走啦。”说着便跟韩老爷行个礼走了,出来碰上韩太太,把装艾青麻糬的盒子塞在他手里,他也不推让拎着回家。
回到家里,便听他母亲在厅堂门口张望,看到他便嗔道:“但凡有点好东西就拿去献宝,一去就是老半天,不知道回家。这么大个人了,也不知道收收心。看看人家怎么读书的,你怎么读书的?”
虞朗正闷闷不乐走回来,听他母亲的话便顶撞道:“娘,你又说这个话!我喜欢云溪你又不是不知道,老早叫你去提亲,总是说八字不合、八字不合,现在好啦,别人家当宝一样娶走啦,这屠松什么东西,还不是靠他家里?美死了他,哪天跌江里我拉也不会拉他!我这辈子都不娶亲了,看你每天这家那家的瞎忙!”
“你这个臭小子,你这个臭小子!”他母亲急了,作势就要打他:“娘还不是为你好?我私下拿了生辰八字请人合过,你们两个八字相冲,云溪命硬,克夫。”
“为我好,就娶一个我自己喜欢的人!这也是为我好,那也是为我好,说得好听。”虞朗又顶回去。气的虞母伸手真要打,又下不了手。
“邻里邻居的瞎说什么!当心人家听见。”虞老爷走进来止住母子俩争吵“韩家大姑娘都许了人家了,你们还在背后嘀嘀咕咕,像什么话!”
韩家长女云溪今年十八,今年元宵前后跟沃州月湖大家屠府交换了庚帖,屠家的媒人穿花似的两头跑了几日,商定了下半年纳聘迎亲。
屠家老爷在上京左司台谏府里有着一份官职,两年半前老母亡故按律要回乡丁忧守制三年,便带了妻妾家小安居于此,每日只督促二子屠松和三子屠跃读书写字,很少抛头露面。他家的大公子屠骥早年已经入仕,本来倒是读书挣的功名在外省州府上任职,后来却在北境忠武老将军麾下效力,打熬到副将之职,前年因军功赫赫,又授了宁远将军称号。如今又回调回上京任职,官居四品。人们虽然没有见过这大儿子,他的威名却是多多少少听到过的,要知道沃州府的父母官太爷也只是从四品官衔,来拜会屠老爷都是恭恭敬敬递的手本,自称学生,很大程度上倒是沾了这做大官的儿子的光。屠家高门大户,屠老爷又是台谏言官出身,立身正直、尊道崇法,整治得门风颇佳。
韩老爷本来对屠家突然提亲之事颇感意外、心中忐忑,心想自己在沃州虽有产业但根基不深,在上京更是没有做官的亲朋好友,只怕门第高低有别,女儿嫁进去要受委屈,便四方各处打听了解。白沙书院的吴夫子对屠松赞赏有加,韩老爷又亲自见了两次屠松,见这孩子相貌谈吐都颇过得去,又见屠家两次来提亲都是礼数周到、平和恭敬,颇有进退法度,于是便欣然受聘,约定了中秋过礼,今冬成婚。两家以亲家相称呼,年节下有些礼物往来。
转眼两三个月过去,对这门亲事韩老爷心里越来越满意。
儿女婚嫁之事,自古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的终身大事,都在父母的眼光和判断能力上,做父母的岂可掉以轻心?再说眼下这三个孩子,只要一个开了个好头,下面的几个不就是水到渠成?
韩老爷想着,不由得拈须微笑。看到女儿云溪把那模型船端端正正地放在博物架上,又转身读一本什么书,聚精会神,这孩子平日里最是言谈爽利,爱说爱笑,定了亲之后安静不少!韩老爷满意地点点头。云溪抬头看到她爹,便说道:“爹,你看这文章写得多好:自古妇人,虽有贤异之才,奇俊之能,皆受制于男子之下,妇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于心……爹,为什么王昭君会有这样的感叹啊?你说她的心里真的怨恨汉帝吗?汉帝真的会钟情她却又送她去和亲吗?”
“哦?这是吴夫子给你们在讲的书?”韩老爷问道。
“不是,夫子才不给我们讲这个,这书我从范姐姐家书阁借来的。爹,虞朗说《舰船图鉴》也收在他们家书阁,我也想去借来读读。听说这部书收集客舟、渔舟、海舶、战舰各种图纸呢,我们家船坊上见的船肯定都不如这书上多。”云溪又道。
“女孩子家家,多读点有用的书不好吗?你娘为了给你准备嫁妆忙里忙外,你就知道看这些闲书。”韩老爷嗔道。
“我不想嫁人,那人高矮胖瘦我都不知道。我宁愿在家陪爹娘、弟弟妹妹,还能帮着你打理船坊生意。”云溪撒娇道。
“胡说,女孩子家哪有不嫁人的?你就放心吧,你爹给你挑的人不会差的,差了我也不舍得呀。只是你这读书,就要出阁了,多读点女孩子该读的,屠家可不比别人家呀。”韩老爷虽然带着教训的语气,脸上还带着笑。
“云溪喜欢读这些书,爹你知道的。她还经常跑到坊上去跟师傅们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师傅还会听她的建议呢,哪天她自己造个船出来我都不奇怪。咱们家这船坊,以后刚好传给她。”儿子景溪道。这儿子景溪正在写字,白日里吴夫子所授的文章除了理解背诵,每晚必定恭恭敬敬抄写一遍,又加强记忆,也练出一手好楷书。
再把眼光往边上一移,三女儿言溪正在淘弄一堆花草叶子,一边在用一张纸抄写配方。这言溪最喜摆弄药材香料,三天倒有两天是泡在林大夫的医馆里。虽然年方十五,身量刚刚长成,稚气未脱,然容貌秀丽,文静和顺,过个两三年,不怕媒婆踏破门槛?再说有她姐姐的这桩好婚事的榜样在前,还有什么好愁的?
韩老爷满意地看了一圈笑着走出门来,趁便踱着步子想去院子西边廊下陆师傅那边坐坐,这陆师傅陆大开寄住在韩家多年,教三个孩子一些棍棒拳脚骑射。韩老爷待他如友、孩子们称他为师,在韩家是一个半师半友的身份。正在这时,好友林大夫推门进来,韩老爷大喜多一个闲谈聊天的人,连忙互相行了礼,又喊了陆师傅一起坐着,吃些果品水酒。
“老林你最近在忙什么,只是不见你人影。”不等人坐稳,韩老爷便笑问。
“每日都在铺子里,近日开春,得风寒的多。”林大夫道:“今日下午倒去你的贵东床府里走了一趟。”
“哦,屠老爷身体不适?”陆师傅问。
“倒不是他,是老韩的新女婿屠松得了风寒。”林大夫笑道:“不过老韩不用挂心,我的“驱寒八子汤”滚烫地煎了喝下去,捂着被子好好睡一觉,出一身汗就好了。年轻人体格好,明天就能跑能跳了!”说着便把这屠松如何得病的事如此这般说了几句,韩老爷也不放在心上。话锋一转,便聊到早年间狼兵南下,老百姓逃难惨状,感慨这几年终于安定下来有了好日子。朝廷那边时局纷扰,一阵子嚷嚷着说是要“北上恢复”,一时又贬了主战大臣;一时说什么“和议”作为权宜之计,之后可以“休兵罢革,与民修养”,一时又革职发配了和谈大臣…..因为沃州地方偏于一隅,多年未见兵戈,加之韩老爷虽也是南渡之人,这些年太平日久,倒活脱脱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本地大户,每日盘算的除了他的船坊,便是几个儿女,只是感慨:“哎,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呐!”
陆师傅平日非常讷言,谈起时局来每每非常激动,脸都涨得通红,左额上一道疤痕也变得特别明显:“他娘的,要和便和、要战便战,最恨朝廷这反反复复的!江北八百里退到三百里,再退下去忠武老将军都要退回江东了。当初抱金关失守,狼兵到我们屯子烧杀抢掠,乡亲们四散逃命,密林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才逃出来,十八个只剩两个,我娘是饿死的,最小的弟弟被狼叼了。可惜那一季的早稻都来不及收。”
林大夫看着陆师傅的那个疤痕说道:“老陆你命大,那天老韩喊我来给你看病的时候,着实吓到我了,这么大一个刀口,烂成那个样子,我心想是救不活的了。谁知道老天爷不收你。”
“收不收的也是贱命一条,这条命我是准备交给韩老爷了。”陆师傅愤愤地又道。
“哎,老陆,不要说这种话嘛。”韩老爷连忙笑道:“人嘛,难免有个山高水低的,这两年先安心住着,慢慢寻访亲人,说不定很快能团圆的。”
“难说得很,当初逃出抱金关,在江北安顿下来,没过几年日子又南逃。这一路南下,认识的人一个也没了,这辈子就这样喽。”陆师傅喝了点酒,感慨起早年遭遇。
“老韩,你在老家还有什么人?”林大夫转头问韩老爷。
“那边早是狼兵的天下了,只走出来我一个。”触动韩老爷的往事。
“我母亲临死前把家里的细软、粮食和唯一的骡子给了我,说是让算命的给我算过,让我一路往南走,越南越好,永远不要回头。我就走啊走啊,骡子被乱兵抢走了,我就走路,一直往南走,到容江边,把所有的银两给了渡船,过了江,在湾里碰到了你嫂子,我就住下了。”
林大夫笑道:“伯母真是你的长庚星,你命里的福禄果然在这里。”
韩老爷送走了林大夫,走到里间。娘子韩范氏正就着油灯的光在缝一件棉袍子,见屠老爷笑着进来,忙站起来笑道:“想缝完这几针早点出来看看,不想你倒走过来了。老爷脸上这么高兴,有什么喜事?”
“这些缝缝补补的活叫下人做就好了,你呀,总是闲不住!噢,也没什么事,刚刚在想等过了端午,出了梅,咱们在院子东面空地起三间房,景溪秋试回来咱们就请了媒人打听打听有哪家合适的姑娘?下半年这事多着呐!”
“孩子的贴身衣物,还是我自己缝放心。”娘子笑着说:“老爷早就心里盘算好了,准没有错,就听你的。只是造新房子时间来得及吗?”
“来得及,怎么来不及。今年能聘上,等明年秋后过门,时间宽余得很。银子钱我坊子里匀个五千贯出来,家里积蓄你抖搂抖搂,看看有多少的?也凑个两千贯就够了。对了,云儿的嫁妆银子可不能动!”
“知道!屠家是书宦大家!咱们女儿嫁过去吃不了苦。越是这样,嫁妆越不能少了,女儿心里也有个底气,妯娌婶子的比较着也不难看,咱们家底虽不能像上年盛家嫁女儿那样十里红妆,也大差不能差。老爷你就放心好了,这几年你给我的银子钱,我都好好存着呢。只是这两件大事下来,家底儿可要抖搂尽喽。”韩太太缝好了衣服,用嘴咬断了线,收拾好笸箩,用手捶捶后肩,又道:“这低头长了,肩就有点酸疼,真是老了!明日找林大夫讨个膏药贴一贴。”
“刚刚老林还来坐了一会,忘记跟他说了,那明天让景溪去买。对了,刚刚林大夫说,这屠松得了风寒。”韩老爷随口跟韩太太说道。
“说是被屠老爷压着读书太严了,为了个什么书背不出,昨天夜里在院子里罚跪了一个多时辰。这虽说开春了,入夜后还是很冷的,就得了伤风了。”韩老爷边宽衣边道。
“要不要让我们景儿去探望探望?。”韩太太一边帮他把衣服挂起来一边转身问丈夫。
“年轻人得个伤风又不是什么大症候!林大夫的汤药煎了服下去,闷头睡出一身汗发散了就好了。”
“咱们现今是亲家,松儿是咱们将来的女婿,景儿去看看也是该当的。昨日他们还收拾了一盒酥糖、一盒面料让人送过来。”韩太太笑道。
“好,就依你。”韩老爷打个哈欠呼呼睡去。
韩太太给丈夫掖了掖被子,看着灯影里丈夫的眉眼随着蜡烛光投下深深浅浅的影子,好像看到年轻时候的模样,一股温暖涌上心头,转眼十八年过去了,而这男人当初走到她眼前,破衣烂衫地问她要一碗水喝的样子还在眼前一样。她范家虽是这沃州的大族大姓,但是她的父亲却跟那高门大院的范氏偏了好多,只带着她生活在江湾的边上,替过往的商船渔舟修补修补渔网帆布,挣些衣食勉强度日。
那是十八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她在屋檐下坐定纺麻,这些麻线是将来补网修帆的材料,每年都要趁便早早整理出来以待夏日休渔期来临。
这本来是多么平凡的一天。
然而,正在专注纺麻的自己,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身后想起:“这位小大姐有礼了,远行之人口渴得很,能不能讨碗水喝。”
当时自己被吓了一跳,连忙转身抬眼看时,碰上他的眼睛。也不敢多看,连忙进屋拿水瓢盛了水给他,看到他饮得着急,喉结一动一动的。
在天井中的父亲听得外面动静,也走出来看。于是便邀请这年轻人进屋歇脚,同时把中午吃剩下的南瓜丝饼子拿出来招待,又连忙喊闺女泡了虾皮紫菜汤就着饼子一起吃。
吃好了之后,年轻人看到天井里堆着长长短短的木头桩子,都是往日湾里涨水的时候上游漂下来,父女两打捞下来,用于平日烧饭做菜的柴火。他便把这些一一砍好劈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天井西边的檐下。又把两个个散架的蚕床换了木腿子,收拾得牢固稳当。
后来,这年轻人便留了下来,家里的重活几乎他都包圆了。春季养蚕纺麻、夏季修帆补网,房前屋后瓜茄桑,到了秋冬,晒了鱼鲞虾皮紫菜卖给过路的客商,慢慢地把家业整顿得有声有色。她也渐渐地喜欢上这个精壮能干的外来小伙,由父亲做主成了家。
有了云溪的那一年,他一边逗着牙牙学语的小女,一边笑着和韩太太说:“那天你递我那一瓢水,如饮观音娘娘的甘露呐。本来我娘让我一直往南走,我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了,也不知道最终去哪里落脚,那天喝了你那瓢水,心里突然不想走了,心想就是此地了。”
范娘子当时笑着拍了他一下,笑道:“原来你那时候就有心了。”
第二年便又有了景溪,儿女双全了,他好像更有干劲了,试着给泊到湾里的渔舟整修,后来又设了木材坊给过路商船换桅杆夹板…..渐渐地做出个气候来。又过了两年有了言溪,人丁越来越兴旺,家业也做得越来越大。坊里管事的、木匠、漆匠、帆工、织工有上百号人。后来买了靠近府衙的卖鱼桥东的这所宅子,搬离了湾头。如今又跟屠家订了亲,这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真亏了韩老爷的苦心经营。
在回忆里,范娘子都是甜蜜幸福的往事。再看丈夫,已经安然入睡。便笑着吹了灯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