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言罢,一旁的随从随即递上一个竹筒。

    他伸手探入其中,取出一支竹签,向台下众人展示道:“今日文会之辩题,乃为《尚书》。”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哗然一片。

    原来,众人之中,多有为《春秋》之辩而来者。

    他们为找出对方派系士人昨日言论中的破绽,不惜翻阅古籍、挑灯夜读,更与族中长辈仔细斟酌。然而,袁绍此刻却告知他们,今日的辩题竟是《尚书》,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任谁也难以接受。

    于是,台上台下,情绪各异,有人欢喜,有人愁。

    愁的是那些主学《春秋》的士人,而欢喜的,自然是那些主学《尚书》的士人了。

    他们昨日眼见那些学《春秋》的士人在台上慷慨陈词,心中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冲动。

    若非担心自己学艺不精,上台恐有辱家门,他们早已迫不及待地登台而上了。

    他们本来还在想着,自己这些学尚书的士人在文会第几天能够上台,没想到...今日便迎来了机会。

    一时之间,台下喧闹万分。

    而手捧着抓阄竹筒往后院的随从也许是感受到了来自后方《春秋》士人们的恶意,他竟然紧张之余,绊了自己一脚,摔倒在地。

    他手上的竹签也散落一地。

    袁绍所设的台子本就邻近后院,而在他身后的曹操,自然也就成了离后院最近的士人。

    曹操素以侠肝义胆、不拘小节著称,眼见一名随从不慎跌倒,竹签散落一地,他连忙上前几步,欲伸手将其扶起,并帮忙拾取地上的竹签。

    然而,令他感到诧异的是,这名随从神色异常慌张,连声推辞道:“不用麻烦曹都尉了,小的自己来。”言罢,便急忙俯身拾起竹签,仿佛生怕曹操插手此事。

    但曹操眼疾手快,已经捡起了地上的两枚竹签,当他还给随从之际,不经意瞥到手上的竹签,上面竟然全刻着尚书二字!

    袁绍似乎并未察觉到后方发生的小插曲,即便注意到了,或许他也不会太过在意。

    曹操嘛,交钱了,现在算半个自己人,他等会儿还对他另有安排。

    况且此时的袁绍,正全神贯注于安抚下方的士人。

    他双手轻轻抬起,向下压了压,以示众人安静,随后朗声说道:“诸位勿急。”

    “绍未曾料到,自己一时兴起所办的文会,竟能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对此,绍内心实感惶恐不安。”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诚恳与谦逊,顿了顿之后,继续说道,“为了满足各位士人对经学的探讨,绍在此临时决定,本次文会将以《春秋》与《尚书》两经为主辩内容。今日我们先辩《尚书》,明日再辩《春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本次文会结束。诸位以为如何?”

    袁绍此言既出,台下人皆面露喜色。

    这样算来,倒给了他们不少准备的时间。

    一夜的时间想要找到对方话语中的漏洞,有些仓促,再加上一天的时间的话...仍有些不够,但聊胜于无,有多一天的准备时间总比没有好。

    袁绍手下的头号托儿,许攸站了起来,“袁公此言甚善,此番安排,实乃大快人心!”

    其他人见状,也不甘示弱,纷纷展现出自己对袁绍的支持。

    汝南袁氏,天下仲姓、四世三公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袁绍的落座,第二日的文会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相比于前日的措手不及,士人们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准备,开场自然也比昨日快上许多。() ()

    袁绍刚一坐下,过了几秒,便有士人站了起来。

    当这个人站出来的时候,在场包括袁绍在内的许多人的脸上都面露喜色,而此人正是国渊。

    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而他是大儒郑玄的弟子。

    此时的郑玄还处于党锢隐居状态,正在融合今古文经学潜学的阶段,还未融合成功,所以他的学生国渊自然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今文经学支持者。

    所以今文经学派的人看到这么一个大佬的弟子站出来,自然大喜。

    而袁绍欣喜是因为他没想到国渊也来到了他的文会。

    不过不同于其他人,袁绍对他的印象,停留在未来。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此人推行的,他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让百姓接受了“屯田”,属于一个不可多得的内政型人才。

    此时的国渊尚且年少,又是从于郑玄这样闻名天下的大儒,所以他的脾性中不乏桀骜之气,只听见他高声讥讽道,“古文尚书真假尚未知否,有何可辩之处?”

    这句话的杀伤力得从《尚书》的起源来分析。

    当时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时候,济南有一个名叫伏生的人,他本来是秦朝的博士,一听到焚书的诏令,就把《书》藏在了墙壁里,战乱期间他流亡在外,直到汉定天下后才返还家中。那时候,私藏书篇散失了数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了。他担心书篇遗失,在家乡人之间传播。

    文帝知道后,想召他入朝。但那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文帝又派晁错向他学习。伏生所传《尚书》都是弟子们用当时的隶书写成,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

    在汉武帝时期,五经十四博士的时候,《尚书》又立了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但古文尚书只有一家。

    至于古文尚书的来源,之前提过,就是孔子老家墙壁翻出来的。

    似乎每个人藏书的位置都是墙壁里面,就连梁冀藏自己私生子也是藏在墙壁里面,似乎墙壁在古代是个很好的藏东西地点。

    当然这只是吐槽,书归正传,从孔子老家剩下的《尚书》要比伏生留下来的多了十六篇。

    这十六篇就是关键所在。

    之前谈过这个问题,刘歆从皇家图书馆掏出来很多的文章,都是当世人从未见过的文章。

    别说看过了,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辨其真假了。

    相对于《春秋》的几个学派解读意思不同、互相攻伐,《古文尚书》这种“无中生有”的行为就有些宽泛了。

    多出来的十六篇文章都没见过,你让今文经学的学者怎么辩?

    于是每逢《尚书》辩经,吵到难分难解之时,就会演变成大型阴谋论现场:

    “你那些书都是假的,刘歆伪造的!”

    “你那些书全是记性不好的老头儿汇总的!”

    “假的,刘歆伪造的!”

    “老头儿,记性不好的老头儿!”

    “刘歆!”

    “老头儿!”

    两股不同的声音像小学生吵架一样,来回绕着这两点吵,然后开始为自己的阴谋论填充历史依据,有找不到历史依据的时候,像某些论文自己编造数据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只是,在座各位士人显然都没有料到,这次《尚书》的辩经环节进展这么快,竟然直接跳过了前戏,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

    不过,这样也好,直接套公式就行了。

    经常参加《尚书》辩经的士人们早对这一套流程熟记于心了,只见......

章节目录

五世三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今夜畅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今夜畅考并收藏五世三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