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11月14日,南部外海,第一航段,台风。
祝声紧紧抓着床沿,被晃得脸色发白。
尖锐的警报声和周遭萦绕的海浪声此起彼伏,她感觉自己走进了灾难片现场。
船体的晃动幅度极大,让祝声想起小时候在游乐园里坐海盗船的经历。
几分钟的游乐项目姑且可以算作是刺激体验,这会儿不停歇的全方位猛烈晃动感还真像是同行科学家的那句调侃——可不就像是被扔进了龙卷风吗?
她的运气属实有些倒霉,上船第一天就碰上了台风。
说是地狱开局也不为过。
祝声正在一艘远洋科研船上,这是他们起航的第一天,没想到不幸碰上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台风。
船舱广播里说着紧急避险的注意事项,让大家保持镇定。播音员是涯市这边的口音,听起来像是船上的某位水手。
这会儿还能冷静播报,也只能是这些常年在海上生活的船员了。
祝声打开手机想看一眼时间,发现手机信号倒是没太受影响,昨天刚加的科考微信群正不断闪动着对话框。
她顶着眩晕感快速扫了几眼,才知道是气旋突然改变了方向,没按原本预测的台风路径走,所以他们的船正好擦到了边。
不过驾驶组经验丰富,及时调整了前进方向,大概再撑一会儿就能躲开了。
祝声在晃荡中晕得厉害,但她刚刚已经把午饭全都吐干净了,这会儿只是干犯恶心。
陈择野适时发了条消息过来:【你还好吗?】
祝声拿不稳手机,打了几个字全是乱码。
最后她干脆发了条语音,病恹恹地回道:【感觉快要见到上帝了。】
不想刚发过去几秒钟,对面拨了个语音电话过来。
“你来确认我的存活状态吗?”祝声趴在床上,气若游丝,听起来确实不太好。
“祝声,再坚持二十分钟就好了。”
陈择野的声音隔着条网线,比现实中要更低沉一些。他的语调平稳,一点也不像是与她同在风浪中挣扎。
莫名的,听见他的声音,祝声似乎真的好受了不少。
其实她和陈择野也才认识两天。
-
11月13日,涯市,晴。
十一月的涯市丝毫没有寒意,冬天似乎完全绕过了这座热带岛屿,只剩下艳阳高照。
一连好几日都是天晴,这样的天气无疑是出海的最佳时机。
“砰”一声巨响,飞机顺利着陆,开始飞快滑行。
祝声一手按着因气压变化而闷胀的耳朵,另一只手从包里翻出手机。刚关闭飞行模式,微信消息框就接连不断地开始弹出。
【我们安排了接机,几位老师等会儿麻烦注意一下接机牌。[图片]】
最早的一条消息来自科考后勤队安排的接机负责人。
其后紧跟的接机牌图片让祝声不由得笑了一声——
接机信息两边画着几棵超大号的椰树,下面似乎还有几道黄色的划痕代表着沙滩。粗糙又可爱的简笔画,可以说极具海岛风情。
消息发送时间是二十分钟前,后面紧跟着几句收到。其中有几位的名字很眼熟,祝声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比如第一个回复的是深海所的陈择野,近来成果丰硕,去年还在nature发了一篇封面文章,俨然是国内海洋界炙手可热的新星。
群消息停在了十分钟前,看来她是这一批中最晚到的。
【不好意思,我刚落地,各位久等了。取完行李后就找大家汇合。】
【祝老师辛苦了,我们在2号出口附近[握手]】
等祝声取完行李出来,没走两步就看到了那个海岛风接机牌。
拿牌子的是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个子不高,但双手高举着接机牌,十分引人注目。
祝声快步走上前打招呼:“您好,我是江临大学的祝声,来参加这次印度洋科考。”
“祝老师好,我是这次接机的负责人,您可以叫我小马。幸会幸会。”对方放下接机牌,和她握手问好,操着一口浓重的南方腔调,“其他几位老师先去车上休息了,您跟我来。”
这个点恰好凑上了接送机的高峰,车子稍微停得有些远。小马热络地接过祝声手里的行李箱,边走边和她确认今天的行程。
“待会儿我们会直接送您到酒店,您稍作休息,下午一点在酒店会议室有个行前培训会。”
祝声点头应道:“好的,麻烦了。”
“对了,如果有什么必需的个人物品,明早之前就要购置好,到海上就不方便补充了。”
祝声想了想,常规的物品她都准备好了,但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远洋科考,保不齐有什么想不到的,待会儿还是再找同事对一遍比较稳妥。
走了一小段路,小马带她停在了一辆白色的小巴车边上。
车门开着,坐在最前排的是个年轻的男老师,戴着黑色的鸭舌帽,这会儿正好转过头来看她。
祝声感觉有点眼熟。
小马提着行李往行李舱走,指了指车门道:“祝老师您先上去找个位子,我帮您放行李。”
祝声应了声好,弯腰上车。
后排已经坐满了,车里的几位聊得正欢。
“大家好,我是江临大学的祝声,海洋微生物方向。”祝声在前排坐下,主动转头和几位同事打招呼。
先回她的是鸭舌帽男:“您好,深海所陈择野,主要研究海洋地质。”
深海所也在江临市,甚至和江大只隔了几条街。
陈择野名声在外,祝声之前见过几次照片。难怪她刚刚觉得眼熟。但是不知为何,明明在一个小圈子里,她此前未曾在线下见过他本人。
头一回近距离观察,祝声这才清清楚楚看见他的脸——剑眉星目,长得极好。
总而言之,丝毫没有被科研生活折磨过的痕迹。
真是令人嫉妒。
她不由得想起坊间流传的几则八卦。
听说陈择野本科期间短暂当过一段时间平面模特,后来醉心科研又赴海外深造才中断了模特事业。至今仍能在网上找到几张画质模糊的远古相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某社交平台被人翻出来添入高颜值科学家盘点。
前两年还听闻深海所某领导想把侄女介绍给陈择野,对面女孩子甚至好几次找上门来,陈择野愣是铁石心肠地拒绝了,一顿饭的机会都没给。
除了耀眼的学术成就外,这些捕风捉影的八卦新闻也让陈择野在江临学术圈颇受各种意义上的关注。
祝声刚和陈择野握完手,她后面的男老师转过头开口打趣道:“祝老师也是咱江临的,哪能不知道陈老师这大明星呀!”
祝声认识他——深海所的许远见,之前合作过课题。许远见的性格活跃外放,祝声和他相处得还比较愉快。
陈择野笑了声,伸手扶了扶帽檐,没搭理他。
祝声看见熟人很是惊喜:“远见,好久不见!你怎么也没和江临的大部队一起飞过来?”
江临市参与本次科考的主要有两个单位,分别是深海所和江临大学。
大部分人昨天已经到了,祝声因为开会错过航班,只能今天一早飞过来。
“我和择野前几天在海洋二所开会,雾洲离这儿比较近,我们就直接飞过来了。”许远见稍微侧了侧身子,“给你介绍下,后面三位都是二所的老师。”
祝声和他们一一打招呼。
几位老师的年纪都有四五十了,算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祝声多多少少听说过。而且他们此前都有过远洋科考经验,祝声听他们分享之前的见闻,也是很有兴致。
“听说在船上头几天都不太好受是吗?”祝声想到行程表最初几天几乎都没有安排什么正式工作。
坐后排唯一的女老师是二所的沈萍研究员,已经参加过七次远洋科考了,经验丰富。
她笑眯眯道:“甭管你晕不晕船,这大洋航程的头几天几乎没人不吐的。”
“尤其后面到了西风带,风浪很大,船上呆着可太难受了。我上次在西风带又吐了好几天哈哈哈哈。”坐在她旁边的穆康时研究员补充说。
坐在后排左侧的郑彬研究员和祝声同为海洋微生物方向,此前他们在好几个学术会议上打过照面。他在几个人之中年纪最大,平素比较严肃,刚刚也一直没怎么说话。
他这会儿突然想到什么,开口道:“我之前听张老师说,陈择野是一点都不晕船的。对吧?”
陈择野突然被提到,于是也稍稍侧过身来回应:“还是有点晕的,但确实没怎么吐。不过我之前没来过印度洋,听说这边西风带的风浪更大。”
沈教授点点头:“可不是嘛!要是遇上台风,就更有得受了!”
祝声这个视角正好能看到陈择野的神情,谦逊平淡。车上的几位教授几乎没人不喜欢他。
许远见又加入了对话:“沈老师你可吓不到他。陈择野就是被丢到龙卷风里都不会吐,这家伙就好像少了根位听神经。还是希望老天爷可怜可怜我这个普通人吧,千万别碰上台风。”
他双手合十作祈祷状,大家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不晕船,能吃苦,三十出头就出了这么多别人一辈子都可能做不到的成果。”穆教授感慨了一句,“择野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国家栋梁啊!”
陈择野轻轻松松接过了话头:“穆老师那篇热液羽流的nature至今都还是我的床头读物。常读常新,经典之作!”
几位老师又被他逗笑。
“小祝也很厉害,我看了你上半年发的那篇文章,观点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沈萍教授提到的文章是祝声这两年主要的攻克方向,她研究的是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生命机制。不过那篇文章里还留下了很多未解决的疑问,她和领域内的前辈们交流过后,有人建议她亲自去海底看看,不要只做实验室里的科学家。
——这也是她这次争取机会来参加科考的原因。
郑彬教授一改严肃的神情,微笑道:“国内海洋研究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
像个慈祥的长辈。
祝声正色道:“谢谢郑老师厚望,有机会还要向各位前辈们讨教。”
祝声紧紧抓着床沿,被晃得脸色发白。
尖锐的警报声和周遭萦绕的海浪声此起彼伏,她感觉自己走进了灾难片现场。
船体的晃动幅度极大,让祝声想起小时候在游乐园里坐海盗船的经历。
几分钟的游乐项目姑且可以算作是刺激体验,这会儿不停歇的全方位猛烈晃动感还真像是同行科学家的那句调侃——可不就像是被扔进了龙卷风吗?
她的运气属实有些倒霉,上船第一天就碰上了台风。
说是地狱开局也不为过。
祝声正在一艘远洋科研船上,这是他们起航的第一天,没想到不幸碰上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台风。
船舱广播里说着紧急避险的注意事项,让大家保持镇定。播音员是涯市这边的口音,听起来像是船上的某位水手。
这会儿还能冷静播报,也只能是这些常年在海上生活的船员了。
祝声打开手机想看一眼时间,发现手机信号倒是没太受影响,昨天刚加的科考微信群正不断闪动着对话框。
她顶着眩晕感快速扫了几眼,才知道是气旋突然改变了方向,没按原本预测的台风路径走,所以他们的船正好擦到了边。
不过驾驶组经验丰富,及时调整了前进方向,大概再撑一会儿就能躲开了。
祝声在晃荡中晕得厉害,但她刚刚已经把午饭全都吐干净了,这会儿只是干犯恶心。
陈择野适时发了条消息过来:【你还好吗?】
祝声拿不稳手机,打了几个字全是乱码。
最后她干脆发了条语音,病恹恹地回道:【感觉快要见到上帝了。】
不想刚发过去几秒钟,对面拨了个语音电话过来。
“你来确认我的存活状态吗?”祝声趴在床上,气若游丝,听起来确实不太好。
“祝声,再坚持二十分钟就好了。”
陈择野的声音隔着条网线,比现实中要更低沉一些。他的语调平稳,一点也不像是与她同在风浪中挣扎。
莫名的,听见他的声音,祝声似乎真的好受了不少。
其实她和陈择野也才认识两天。
-
11月13日,涯市,晴。
十一月的涯市丝毫没有寒意,冬天似乎完全绕过了这座热带岛屿,只剩下艳阳高照。
一连好几日都是天晴,这样的天气无疑是出海的最佳时机。
“砰”一声巨响,飞机顺利着陆,开始飞快滑行。
祝声一手按着因气压变化而闷胀的耳朵,另一只手从包里翻出手机。刚关闭飞行模式,微信消息框就接连不断地开始弹出。
【我们安排了接机,几位老师等会儿麻烦注意一下接机牌。[图片]】
最早的一条消息来自科考后勤队安排的接机负责人。
其后紧跟的接机牌图片让祝声不由得笑了一声——
接机信息两边画着几棵超大号的椰树,下面似乎还有几道黄色的划痕代表着沙滩。粗糙又可爱的简笔画,可以说极具海岛风情。
消息发送时间是二十分钟前,后面紧跟着几句收到。其中有几位的名字很眼熟,祝声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比如第一个回复的是深海所的陈择野,近来成果丰硕,去年还在nature发了一篇封面文章,俨然是国内海洋界炙手可热的新星。
群消息停在了十分钟前,看来她是这一批中最晚到的。
【不好意思,我刚落地,各位久等了。取完行李后就找大家汇合。】
【祝老师辛苦了,我们在2号出口附近[握手]】
等祝声取完行李出来,没走两步就看到了那个海岛风接机牌。
拿牌子的是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个子不高,但双手高举着接机牌,十分引人注目。
祝声快步走上前打招呼:“您好,我是江临大学的祝声,来参加这次印度洋科考。”
“祝老师好,我是这次接机的负责人,您可以叫我小马。幸会幸会。”对方放下接机牌,和她握手问好,操着一口浓重的南方腔调,“其他几位老师先去车上休息了,您跟我来。”
这个点恰好凑上了接送机的高峰,车子稍微停得有些远。小马热络地接过祝声手里的行李箱,边走边和她确认今天的行程。
“待会儿我们会直接送您到酒店,您稍作休息,下午一点在酒店会议室有个行前培训会。”
祝声点头应道:“好的,麻烦了。”
“对了,如果有什么必需的个人物品,明早之前就要购置好,到海上就不方便补充了。”
祝声想了想,常规的物品她都准备好了,但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远洋科考,保不齐有什么想不到的,待会儿还是再找同事对一遍比较稳妥。
走了一小段路,小马带她停在了一辆白色的小巴车边上。
车门开着,坐在最前排的是个年轻的男老师,戴着黑色的鸭舌帽,这会儿正好转过头来看她。
祝声感觉有点眼熟。
小马提着行李往行李舱走,指了指车门道:“祝老师您先上去找个位子,我帮您放行李。”
祝声应了声好,弯腰上车。
后排已经坐满了,车里的几位聊得正欢。
“大家好,我是江临大学的祝声,海洋微生物方向。”祝声在前排坐下,主动转头和几位同事打招呼。
先回她的是鸭舌帽男:“您好,深海所陈择野,主要研究海洋地质。”
深海所也在江临市,甚至和江大只隔了几条街。
陈择野名声在外,祝声之前见过几次照片。难怪她刚刚觉得眼熟。但是不知为何,明明在一个小圈子里,她此前未曾在线下见过他本人。
头一回近距离观察,祝声这才清清楚楚看见他的脸——剑眉星目,长得极好。
总而言之,丝毫没有被科研生活折磨过的痕迹。
真是令人嫉妒。
她不由得想起坊间流传的几则八卦。
听说陈择野本科期间短暂当过一段时间平面模特,后来醉心科研又赴海外深造才中断了模特事业。至今仍能在网上找到几张画质模糊的远古相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某社交平台被人翻出来添入高颜值科学家盘点。
前两年还听闻深海所某领导想把侄女介绍给陈择野,对面女孩子甚至好几次找上门来,陈择野愣是铁石心肠地拒绝了,一顿饭的机会都没给。
除了耀眼的学术成就外,这些捕风捉影的八卦新闻也让陈择野在江临学术圈颇受各种意义上的关注。
祝声刚和陈择野握完手,她后面的男老师转过头开口打趣道:“祝老师也是咱江临的,哪能不知道陈老师这大明星呀!”
祝声认识他——深海所的许远见,之前合作过课题。许远见的性格活跃外放,祝声和他相处得还比较愉快。
陈择野笑了声,伸手扶了扶帽檐,没搭理他。
祝声看见熟人很是惊喜:“远见,好久不见!你怎么也没和江临的大部队一起飞过来?”
江临市参与本次科考的主要有两个单位,分别是深海所和江临大学。
大部分人昨天已经到了,祝声因为开会错过航班,只能今天一早飞过来。
“我和择野前几天在海洋二所开会,雾洲离这儿比较近,我们就直接飞过来了。”许远见稍微侧了侧身子,“给你介绍下,后面三位都是二所的老师。”
祝声和他们一一打招呼。
几位老师的年纪都有四五十了,算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祝声多多少少听说过。而且他们此前都有过远洋科考经验,祝声听他们分享之前的见闻,也是很有兴致。
“听说在船上头几天都不太好受是吗?”祝声想到行程表最初几天几乎都没有安排什么正式工作。
坐后排唯一的女老师是二所的沈萍研究员,已经参加过七次远洋科考了,经验丰富。
她笑眯眯道:“甭管你晕不晕船,这大洋航程的头几天几乎没人不吐的。”
“尤其后面到了西风带,风浪很大,船上呆着可太难受了。我上次在西风带又吐了好几天哈哈哈哈。”坐在她旁边的穆康时研究员补充说。
坐在后排左侧的郑彬研究员和祝声同为海洋微生物方向,此前他们在好几个学术会议上打过照面。他在几个人之中年纪最大,平素比较严肃,刚刚也一直没怎么说话。
他这会儿突然想到什么,开口道:“我之前听张老师说,陈择野是一点都不晕船的。对吧?”
陈择野突然被提到,于是也稍稍侧过身来回应:“还是有点晕的,但确实没怎么吐。不过我之前没来过印度洋,听说这边西风带的风浪更大。”
沈教授点点头:“可不是嘛!要是遇上台风,就更有得受了!”
祝声这个视角正好能看到陈择野的神情,谦逊平淡。车上的几位教授几乎没人不喜欢他。
许远见又加入了对话:“沈老师你可吓不到他。陈择野就是被丢到龙卷风里都不会吐,这家伙就好像少了根位听神经。还是希望老天爷可怜可怜我这个普通人吧,千万别碰上台风。”
他双手合十作祈祷状,大家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不晕船,能吃苦,三十出头就出了这么多别人一辈子都可能做不到的成果。”穆教授感慨了一句,“择野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国家栋梁啊!”
陈择野轻轻松松接过了话头:“穆老师那篇热液羽流的nature至今都还是我的床头读物。常读常新,经典之作!”
几位老师又被他逗笑。
“小祝也很厉害,我看了你上半年发的那篇文章,观点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沈萍教授提到的文章是祝声这两年主要的攻克方向,她研究的是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生命机制。不过那篇文章里还留下了很多未解决的疑问,她和领域内的前辈们交流过后,有人建议她亲自去海底看看,不要只做实验室里的科学家。
——这也是她这次争取机会来参加科考的原因。
郑彬教授一改严肃的神情,微笑道:“国内海洋研究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
像个慈祥的长辈。
祝声正色道:“谢谢郑老师厚望,有机会还要向各位前辈们讨教。”